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练案39“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_第1页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练案39“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 39 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时间:25 分钟满分:60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8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40 分)1.(2018 四川绵阳一模)孟子滕文公下记载: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 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这反映了孔子 导学号 99522872 ( A )A.经世致用的修史观念B.会通古今的历史视野C.秉笔直书的勇敢精神D.高尚的学术道德修养解析针对春秋战国分封制逐渐走向瓦解,为维护等级秩序,孔子作春秋,体现了经世致用的观念,故 A 项正确;孔子作春秋体现修史为服务现实,故B 项错误;材料主要提及现实政治的变化促使孔子修史,故 C 项错误;材料体

2、现了孔子的道德理想和政治诉求,故 D 项错误。2. (2018 河北石家庄模拟)春秋时,孔子提出“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 外夷狄”的思想。战国时,孟子则逐渐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这一变化说明 |导学号 99522873 |(A.民族融合趋势日益加强C.中原文化优于周边文化解析“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即不允许少数民族武装干涉中原地区华夏民族的事 务。裔、夷是指少数民族,夏、华即“华夏”。这句话是“华夷之辨”思想的具体反映,它 具有以华夏为中心甚至歧视夷狄民族的色彩。其后孟子明确提出了“用夏变夷”的概念,发展了儒家民族思想, 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

3、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说明战 国时民族融合趋势日益加强,单纯强调“华夷之防”已经不适应时代要求,故 A 项正确;根据材料,从孔子的“华夷之防”发展到孟子的“用夏变夷”,其实都在坚持夷夏观念,并未放弃,故 B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孔子和孟子的夷夏观念,并未涉及中原文化和周边文化的比较,故 C 项错误;分析材料,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民族观,适应了时代需要,并未背离孔子 的民族观,故 D 项错误。3. (2018 河南中原名校考评)论语先进篇 中记载,“季氏富于周公,而求(冉求) 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这反映出孔子导学号 99522874 |( D )A.要求统

4、治者实行仁政B.强调民本为治国之本解析材料中孔子反对他的学生冉求帮助富人搜刮民众财富,并没有对统治者的要A )B.儒家逐渐放弃夷夏观念D.孟子背离孔子的民族观C.对弟子教育存在缺陷D.具有一定的爱民精神求,故 A 项错误;材料是对其学生的批评,没有要求统治者以民为本,故B 项错误;从材料3无法推断冉求的行为是孔子教育缺陷导致的,故 C 项错误;材料中孔子反对他的学生冉求帮助富人搜刮民众财富,关心民众疾苦,具有一定的爱民精神,故D 项正确。4. (2018 山东、 安徽名校联考)孔子把“仁”说成是“至德”, 而把“孝悌”“忠 信”“礼”等都从属于“仁”的原则之下。以“亲亲”为出发点,认为孝悌是“

5、仁”的根本,又由血亲之爱推及开来。孟子提出“仁义礼智”、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些均反映出A.儒家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C.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糅合解析孔孟处于百家争鸣时期,无法体现儒家统一信仰, 故 A 项错误;儒家提出仁政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进而维护统治秩序,故 B 项错误;根据“孝梯是仁的根本,又由血亲之爱推及开来”、“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可知孔孟将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结合, 道德来遏制人欲的是理学,故 D项错误。5. (2018 湖北黄石调研)论语述而曰:子钓而不纲(孔子主张捕鱼用钓竿而不用渔网)。下列言论所蕴含的思想与“钓而不纲”相符的是|导学号 9952287

6、6 | ( B )A.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B.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C. 治民无常,唯法为治D. 人主不公,人臣不忠也解析材料“钓而不纲”体现的是尊重自然、注重可持续发展,A 项表达的是人与人间的关系,故 A 项错误;B 项“节用”与“使民以时”体现了节省民力、顺应农时,突出了 人与自然的和谐,故 B 项正确;C 项体现了法治的理念,故C 项错误;D 项体现的是君臣关系,故 D 项错误。6. (2018 河南林州调研)周平王东迁之后,“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沦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这一变化客观上导学号 99522877 ( D )A.扩大了周朝统治区域B.抑制了私人商

7、业发展C.加速了国家统一步伐D.推动了士阶层的崛起解析材料所述属于分封制的负面影响,故A 项错误;材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政治的混乱导致了私商的兴起,故 B 项错误;根据所学,“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使宗法分封遭到破坏, 争霸兼并战争推动了国家的统一进程,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诸侯卿 大夫为使自己能够脱颖而出,纷纷重用士人,推动了士阶层的崛起,故D 项正确。“孝悌忠信”, “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导学号 99522875 |( C )B.儒家用仁政掩盖等级秩序D.儒家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各学派纷纷提出自己

8、的主张, 无法统一信仰,材料也故 C 项正确;用礼义47. (2018 山东滨州调研)礼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5孟子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D )A.相互竞争百家争鸣C.维护君主专制统治解析从题干材料中可以看出, 当时学者在某些问题上有着相同的见解,并不是相互竞争百家争鸣,故 A 项错误;强调变革和法律是法家的基本主张,题干中没有法家,故B项错误;君主专制统治秦朝才建立,故 C 项错误;从题干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学者重视规则和秩序,故 D 项正确。8. (2018 河南中原名校考评)商鞅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

9、法家代表 人物,他主张“法者所以爱民” “以刑去刑” “至德复立”。这表明商鞅在思想上导学号 99522879 |( D )A.坚持“礼法”并重B.强调“轻罪重罚”C.认为圣君行仁义于天下D.与儒家思想相通相容解析材料中商鞅主张“至德复立”,重视“德”而非“礼”, 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商鞅主张法德并用,与刑罚的程度“轻罪重罚”无关, 故 B 项错误;材料中商鞅主张法德并 用,而不仅仅是实行仁义、以德治国,故C 项错误;材料中商鞅主张法德并用,与儒家思想主张德治具有相通之处,故D 项正确。二、非选择题(20 分)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导学号 99522880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

10、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 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 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据孟子等材料二 子曰:“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乌)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 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 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

11、盛; 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 兴盛。道法自然。”韩非子中说:言无二贵,法导学号 99522878B.强调变革和法律D.重视规则和秩序6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 治。(6 分)(2) 概述材料二中关于财富与道德的主要观点。(6 分)(3) 根据材料三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 一现象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影响。(8 分 ) 答案 (1) 内涵: 只有人民,才是国家的根本、基础,百姓安居乐业,才能保障社会 的稳定;统治者善待人

12、民,为百姓利益着想;统治者要尊民意,天下得失取决于民心向背。理想政治:统治者要用贤人,行仁政。(2) 观点: 追求财富是人的本能; 要以合乎道德的途径获得富贵; 道德比富贵更重要 ( 仁 是道德的根本,要坚守仁 ) 。(3) 特点:具有多样性和具有地域差异性。影响: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先河; 奠定了中国 文化发展的地域风格; 有利于中国思想文化宽容开放和“兼容并包”; 为中国古代治国政策 提供了理论依据。 解析 (1) 通过阅读材料即可归纳,难点在于什么是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内涵,什么 是其理想政治。 这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区分。 根据所学知识, 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内涵主 要是讲君民关系,而其政治主张的核心内容就是其理想政治。 解答时需要注意根据材料和所 学知识全面地归纳。(2) 解答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如“富与贵,人之所欲也”可得出追求财富是人的本能, “不以其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