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管智力资本对企业联盟绩效影响(共35页).doc_第1页
高管智力资本对企业联盟绩效影响(共35页).doc_第2页
高管智力资本对企业联盟绩效影响(共35页).doc_第3页
高管智力资本对企业联盟绩效影响(共35页).doc_第4页
高管智力资本对企业联盟绩效影响(共35页).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IAI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论文题目高管智力资本对企业战略联盟绩效影响研究英文并列题目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Executives intellectual capital on enterprise strategic alliance performance学生姓名史佳学号S201510879专业企业管理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入学年月2011.09完成时间经济管理学院目录一、立论依据1(一)选题依据和立论背景1(二)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3二、文献综述4(一)战略联盟研究现状41.国外研究

2、现状42.国内研究现状6(二) 战略联盟绩效研究现状81.国外82.国内9(三) 企业管理人员智力资本对联盟绩效研究现状101.国外102.国内11(四) 相关理论综述131.交易费用理论132.资源学说理论143.合作竞争理论164.智力资本理论17三、研究内容19四、研究的技术路线24五、研究的方法24(一)文献研究法24(二)问卷调查法25(三)比较分析法25(四)定量分析法25(五)实证分析法25六、本论文研究的重点、难点以及创新点25(一)本文的重点25(二)本文的难点26(三)本文的创新点26七、课题研究计划26八、论文所需经费计算27九、参考文献28十、附录30(一)附录一:论文

3、提纲30(二)附录二:调查问卷32高管智力资本对企业战略联盟绩效影响研究一、立论依据(一)选题依据和立论背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全齐范围内企业竞争呈现出一轮新的发展趋势。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无论何种规模的企业,都已无法单纯凭借自身的资源独立进行市场竞争,企业间合作、参与竞争已经成为了必然的趋势。此外,产品生命周期逐渐缩短以及同业或不同产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想要生存发展,面临巨大挑战樊友平,陈静宇.公司战略联盟选择的决策方法研究.中国软科学.2000年第八期。全球各行业巨头企业首先开始转变发展思路,纷纷走向合作,共同应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这也成为国际上企业普遍的战略思

4、维。因此,选择各种形式的合作经营己经变成企业获取重要资源、进而达成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战略联盟这一组织形式由此应运而生。自发展以来,企业战略联盟以其巨大的竞争优势以及战略适应性,在全球范围内迅猛发展蒋国平.企业战略联盟高失败率原因分析及其成功之路.现代财经.2001年第一期。由表1一1可以看出,全球战略联盟从1998年的1186家发展到2000年的134271家,增长了113倍,平均年增长率达34.39%。而近10年来位居世界前2000名的公司中,建立战略联盟的公司投资回报率一直高于17%,超过一般企业投资回报率50%。以美国为例,1985年以来,美国企业战略联盟以平均每年25%的数量增长

5、,到2002年,在全美排名前1000位的企业中,企业战略联盟实现的年收入将占这些企业年收入的35%T.KDas和Bing一shengTeng,根据安达信顾问公司(AcCenture)在1996年开始的全球联盟调查,820rk的北美!欧!亚企业高层主管认为战略联盟是未来企业成长的主要动力KalmbaCh和RouSSel,战略联盟作为现代企业组织制度的一种创新,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培育和强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被誉为20世纪20年代以来最重要的组织创新。未来的竞争不再是企业与企业的竞争,而是联盟与联盟的竞争ouane和Deepa。因此,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学术界逐渐确立了战略联盟的概念,战略联

6、盟研究发展成为战略管理理论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李文瑞,曹为忠,林志豪.策略联盟类型与绩效影响因素之研究.中山管理评论,第八卷第二期。表11985-2000全球联盟数量年份1985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联盟数11862692420759837861 141152374533932年份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联盟数4523859855739098239293248105481118651134271反观国内,伴随中国加入WTO以及国内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中国企业必然会进一步参与到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当中。在世界经济和国内经济环境

7、变得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中国企业要想适应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参与市场竞争,就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应当清晰认识到中国民族企业普遍实力弱小这一劣势,如果期望在全球市场竞争中获得成功,则寻求各种方式的合作是国内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过程中的必然趋势。而广泛建立战略联盟则是目前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所频繁采用的一种合作方式。根据联合国1997年世界投资报告资料显示,发展中国家参与跨国战略伙伴关系占全世界战略联盟数目的百分比从1993年的3%增加到1995年的13%。可以预见,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以组建战略联盟的形式参与到国际竞争之中。 但是应当看到,尽管建立战略联盟在国际市场竞争中非常流行,潜在收益也非常

8、大,可并不是所有的资料都是乐观的,国外许多学者对于战略联盟成功率的研究有着如下不同的结果:如斯皮克曼(Spykman,1996)、库克(Cook,1997)指出,根据战略联盟成绩资料,预测战略联盟失败率为60%。而海特(Hite,1997)也支持失败率为60%的观点。威德曼(W6odman,1998)甚至给出了70%的更高失败率资料。但也有对战略联盟保持比较乐观估计的学者,库柏(Cooper,1998)、布鲁塞斯(1997)、都摩(DeWO0t,P.,1994)以及布利克和厄鲁斯特(Joel Bleeke and David Ernst,1993)等人的研究结果认为联盟失败比例没有那么悲观,他

9、们预测战略联盟失败率为50%。 究其原因,战略联盟毕竟是由两个或多个不同的单个公司进行合作各个公司之间存在着很多的不同,合作是否能达成预定的战略目标,取决于各个合作伙伴的多方面因素,而不是简单的1+1>2效应王蔷.论战略联盟中的相互信任问题.外国经济与管理.第22卷第四期。 综上所述,组建战略联盟是国内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如何有效利用该工具仍是需要研究的一项课题。对于国内企业而言,在组建战略联盟过程中,如何能够在借鉴国外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践,总结出适合国内企业的理念与思路显得十分迫切。(二)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战略联盟是现代企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形式,目前已经广泛

10、适用于全球形形色色的企业之间,也是理论界正在探讨的重点话题之一。虽然企业联盟首先出现在日本,但是真正飞发展却是在美国。美国的DEC公司总裁简.霍普兰和管理学家罗杰.杰奈尔最早提出了企业联盟战略的概念,诸多学者开始研究企业联盟史占中.企业战略联盟.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目前从国际上对战略联盟的研究来看,学者们对于整体上战略联盟的成功率并不乐观。对于战略联盟的失败原因分析,有些学者归结出以下两点主要内容:战略联盟成员在合作与竞争之间存在明显的紧张关系往往导致联盟失败。战略联盟的建立基于合约之上,通过建立战略联盟,合作伙伴之间在交易过程中减少了交易费用,由此给合作伙伴带来各类收益。但由于合

11、作者之间多少仍有着各自隐藏的目的,而且在合作过程中,联盟成员都具有学习伙伴知识、技巧甚至挖掘资产的可能,而一旦发生这类事情,则由于一方占据优先议价的地位而导致联盟失败。战略联盟伙伴的选择失误也是导致战略联盟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曾忠禄等.公司战略联盟组织与运作.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在战略联盟建立初期,企业往往由于判断失误,选择错误的合作伙伴而造成战略联盟的失败。具体而言,其失败可能是因为联盟内部企业与合作伙伴间的合作目标、战略规划、合作关系的确定、企业文化、相互间信任等问题上存在一定差距造成的。这也是大多数联盟失败的原因。KPMG survey(毕马威咨询)于1996年对美国750家

12、公司首席执行官的调查表明,在实践运用中,如何选择联盟伙伴往往是联盟实践中最薄弱的领域 炳和,满开宏.浅谈人际与人情之关系.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02期。从文献搜集的情况来看,目前并没有对战略联盟成功性的关键影响指标进行系统研究的理论。有鉴于此,本文研究注重于某些影响战略联盟成功性的关键个体因素,主要是指联盟内高层管理人员的人际关系、相互间信任程度以及联盟成员间在某些关键资源上的差异性这几类影响因素。通过理论及实证研究,本文希望能够指出所选择要素对战略联盟的成功是否具有显著性影响,最终细化出某些一般性要素作为联盟伙伴选择的关键指标。由于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多是为了实现其特定的战略目标

13、,衡量战略联盟是否成功的标准也主要是看其是否实现了企业战略目标,正如在下文中所提及,对此的衡量多采用“绩效”这一概念进行评价。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我们采用“战略联盟绩效”这一概念来衡量战略联盟的成功性,探讨以上因素对战略联盟绩效的影响程度。本研究所得结论期望能对企业战略联盟的理论研究有所创新、对其管理实践有所帮助,同时也希望能为国内企业在进行战略联盟决策时提供理论参考,这也是本研究的目的所在。二、文献综述(一)战略联盟研究现状1. 国外研究现状战略联盟(Strategic Alliances)最早起源于日本企业界的合资浪潮中,一些日本企业在寻找合资伙伴时,发现也可以只购买先进的技术,这便是战略

14、联盟的雏形。战略联盟虽然起源于日本,却首先在美国企业界盛行。1990年以来,美国国内及跨国性质的战略联盟,每年以25%的增长率快速发展。“战略联盟”这一概念也是由美国DEC公司总裁简霍普兰(J·Hoplnad)和管理学家罗杰奈杰尔(R·Nigel)最早提出,从此战略联盟日益成为管理学界和企业界研究的焦点。战略联盟(strategy alliances)在西方企业界有多种表述形式,如跨国战略联盟、战略经营联盟、战略合伙、公司外部合作、新型投资方式等。20世纪90年代,这种组织在国际经济舞台上己经大量出现,并成为现代企业加强竞争力的重要形式。他的出现,一方面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客

15、观要求,同时也标志着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这种传统的市场竞争模式的瓦解。“共赢”将成为21世纪主要的竞争模式。美国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对战略联盟理解为:企业之间达成的超出正常的交易,但是又达不到合并程度的长期协议。联盟是扩大范围(如市场范围、产业范围、纵向范围)而不扩大企业的方法,也是一种不用实际联合就可取得纵向一体化的低成本手段。同时,它还可以克服非纯粹独立企业之间协调的困难,由于联盟带有长期的关系,因而同一联盟伙伴比同一独立的企业能进行更为重要亲密的协调,尽管这不是毫无代价的。20世纪末,全球学者对战略联盟的理解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他们认为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出于对整个世

16、界市场的预期目标和企业自身总体经营目标的意愿,通过某种契约而结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要素双响或多向流动、组织结合松散的一种新型经营方式。总的来说,所谓战略联盟是指各个企业在追求长期的竞争优势过程中,为了达到阶段性的企业目标,而与其他一个或几个企业以公司协议或联合组织等方式而结成一起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要素双响或多向流动、组织结合松散的网络式的经营联合体。根据认识的角度不同,学界对战略联盟的定义也不同,目前主要有以下学术观点。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1985)指出,联盟是和其它企业长期结盟,但不是完全的合并,比如合资企业,许可证贸易和供给协议等等。联盟是指同结

17、盟的伙伴一起协调或合用价值链,以扩展企业价值链的有效范围 Teece D J. Explicating dynamic capabilities: the nature and microfoundations of (sustainable) enterprise performanc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7, 28(13): 1319-1350.。Doz Yves L&Hamel Gary(1998)指出,战略联盟是范围广泛的合作伙伴关系,结成这种关系的企业可以来自不同的国家。Teece(1992)在他的文章中指出,战略联盟是两个

18、或两个以上的伙伴企业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等战略目标而进行以承诺和信任为特征的合作活动包括(1)排他性的购买协议(2)排他性的合作生产(3)技术成果的互换(4)R&D合作协议(5)共同营销 Goerzen, A., & Beamish, P. W. (2005). The effect of alliance network diversity on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performance.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6(4), 333-354.。Durning(1995)指出,战略联盟可以采取股权共享的方

19、式如企业合并、合资新建,同时也包括R&D伙伴、合作生产!共同营销和分配等非股权形式等等 Heimeriks K H, Duysters G. Alliance Capability as a Mediator Between Experience and Alliance Performance: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into the Alliance Capability Development Proces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07, 44(1): 25-49.。Stuart Toby(1998

20、)等学者认为,战略聪明是参与企业根据各自已有资源的异质性,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结合资源的互补性,追求共同利益的行为。这是一种企业资源视角的战略联盟观点,把战略联盟界定为一种资源整合的组织行为。在技术更新速度较快的高技术领域,这种资源观主导的战略联盟比较普及 JIA, S. H., WU, B., & WANG, C. Z. (2007). The influence of resource interdependence and relational quality on alliance performance: an empirical research. Studies in S

21、cience , 2, 024.。Gulati Ranjay(1998)等学者认为,战略联盟是一种社会网络,是企业之间的一种自发行为,目的在于追求共同的经济利益的组织目标,并通过协定关系形成排宏观世界性的企业进入壁垒。他们认为,战略联盟这种社会网络的形成基础是企业社会存在的客观性和融入性的要求,企业潜在地希望进入一种协定关系以形成某种排他性的进入壁垒。Beamish Killing(1997)等学者认为,战略联盟是一种对企业交易时契约不完备性的一种治理结构,是管理企业能力结构的一种特殊系统。John Child也认为战略联盟是企业之间为了提高合作双方的能力以达到其战略目标而进行的合作。他们对战

22、略联盟进行了经济学界定。相对于动态的市场和产业变化,企业之间市场交易关系的契约因为本质上的信息不完全而呈现不完备性,不完全契约蕴含着对企业交易的产权效率的重新优化配置,战略联盟则是在这种状态下的一种治理结构。sierra(1995)等认为,战略联盟是由平时本是竞争对手的公司组成的企业或伙伴关系,是竞争性联盟,他们强调战略联盟这种合作组织的竞争性,从战略联盟的合作表象下提示其竞争的根本属性,将战略联盟瘾一种合作竞争组织。williamson在科斯等的基础上深化了交易费用的分析,并对交易费用的决定因素进行了区分和总结,认为决定市场交易费用的因素可以划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市场交易主体行为的两个基本特征

23、,即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第二类是有关交易的三个特性即资产专用性、交易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 Makino, Shige, and Andrew Delios. "Local knowledge transfer and performance: implications for alliance formation in Asi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96): 905-927.。Porter&Fuller(1986)从市场和公司间的一体化程度对战略联盟进行了界定,认为战略联盟是介于市场和企业间的某

24、种交易方式,并根据参与程度不同给出了不同的联盟模式。Lorange&Roos(1993)对战略联盟的形成、管理和演变进行了规范研究;Yoshino&Rangan(1995)对战略联盟的类型、性质进行了研究;Bleek&Ernst(1993)对联盟运作进行了实证研究;Faulkner(1995)专门就国际战略联盟进行了深入研究。Gulati(1995)分析了可能进入联盟的双方公司的一些要素。Khanna,Gulati 和 Nohria(1998)认为联盟中企业关系的双重性质(合作与竞争)受到企业在该联盟之外的状况影响 Chen, C. J. (2004). The eff

25、ects of knowledge attribute, alliance characteristics, and absorptive capacity on knowledge transfer performance.R&D Management, 34(3), 311-321.。如果某一企业只参与了一个联盟,那它一般不会选择在学到了这个联盟的知识后就退出,因为这些知识几乎没有用武之地。但如果这个企业同时处在多个联盟中,它就有可能将从一个联盟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另一个联盟中。2.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学者对战略联盟的理论研究始于近几年。我国学者曾忠禄在著作公司战略联盟组织与运作中,借助

26、案例对合作前伙伴选择的原则、合作规划、联盟的谈判战略、联盟协议以及如何促进合作双方的沟通、如何处理合作中的冲突、如何利用战略联盟获得知识与技术、如何管理合作事务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我国学者何畔在著作战略联盟现代企业的竞争模式中,将联盟分为三步曲即相识、相恋和相联。研究战略联盟的文章则更多,有的研究战略联盟的成因(李忠鹏,1998;秦斌,1998;韩岫岚,2000;汪涛,2001;徐薇、程新章,2004),有的研究战略联盟中的组织学习(樊建芳、廖泉文,2003;葛京,2004;陈英华,2004),有的研究战略联盟的稳定性(周二华,1999;单汩源,2000;张健、韩茂祥,2004;罗必良、吴忠培

27、,2004;陈剑涛,2004),有的研究战略联盟的利益分配(王遐见,2001;张树义、赵冬梅,2001;张延锋、刘益,2003;张小卫、吴平,2003)。联盟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对联盟进行管理的水平。许皓等(2001)分析了 R&D 联盟管理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董俊武等(2003)、宝贡敏等(2004)分别探讨了战略联盟的伙伴关系管理和关系资本管理。企业战略联盟这种组织形式与并购、卡特尔以及企业集群是不同的。颜士梅与王重鸣(2002)、周建(2000)、戴淑芬与侯巍伟(2005)分别就战略联盟与并购、战略联盟与卡特尔、战略联盟与企业集群进行了对比分析。陈清泰(1999)、张树义等(

28、2004)对战略联盟的解体原因进行了分析;蒋国平(2001)、李连英(2004)、许广永等(2003)对战略联盟的失败原因进行了分析。值得注意的是,联盟的失败和解体不是一回事,完成了既定目标后的解体并不是失败。从亚当·斯密以后到近代,人们一直醉心于“零和博弈”式的竞争,企业间合作被认为将降低市场竞争,导致串谋和市场垄断,而这意味着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创新精神受到抑制。然而当代合作运动的蓬勃发展需要重新审视合作。肖渡(2000)针对知识时代的经营特征,阐述了合作的必要性。陶章华(2001)则认为将合作与竞争结合比“竞争”(competition)与“合作”(cooperation)这两

29、个词能更准确描述当今企业的竞争状况。黄敏学(2000)在分析网络经济时代协作型竞争演进脉络后,构建并运用协作型竞争模型分析竞争战略。孙天琦(2001)介绍了合作竞争型准市场组织的理论渊源。甘志霞(2001)从关系资本、发展联盟伙伴合作的信心、文化融合以及跨文化沟通四个方面对企业战略联盟中的合作关系进行了研究。冯辛酉(2004)从六个方面讨论了企业战略联盟中合作关系的建立和维护。梁建英(2005)提出应辩证地看待战略联盟中的合作与竞争。综观国内外研究状况,战略联盟这种新型的组织形式和竞争模式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但对战略联盟中竞争与合作进行的研究还不多,因而,研究战略联盟中的竞争与合作问题

30、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2) 战略联盟绩效研究现状 本文采用“绩效”这一概念来衡量战略联盟的成功程度,由于目前在战略联盟绩效方面的系统研究较少,因此战略联盟绩效的定义方式也众说纷纭,没有一个多数人接受的定义标准。在目前的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中,多是以一个组织(如企业、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为目标进行评价,并由此构成了多种绩效评价体系。因此本文以下希望借鉴组织绩效的定义模式,结合战略联盟自身的特点对其绩效进行说明。1.国外Koot(1998)指出,联盟伙伴的选择过程很难,但却对联盟的成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Lavie D. Alliance portfolios and firm per

31、formance: A study of value creation and appropriation in the US software industry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7, 28(12): 1187-1212.。前人的一些研究表明,合作伙伴的选择是影响联盟绩效的重要因素,因为联盟的伙伴选择是否合适,会直接影响到联盟达到期望目标所需的技能和资源的获得(Tomlinson,1970;Berg & Friedman,1982;Killing,1983)。所以,当一个企业制定战略联盟决策时,他要做的一个重要决策是如何选择一个合适

32、的合作伙伴(Hitt,Tyler,Hardee & Park,1995)。特别是在考虑了联盟的高失败率这一问题之后,联盟伙伴选择的相关决策更是复杂和艰巨的(Paul& Scatt,2007)。Tomlinson 在 1970 年开始了伙伴选择的研究之后,关于联盟中伙伴选择的研究不断增加。而对于战略联盟伙伴选择因素的研究,1987 年学者提出企业联盟中的伙伴选择应坚持“3C”原则,即能力匹配,兼容性和投入 Goerzen A. Alliance networks and firm performance: The impact of repeated partnershipsJ.

33、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7, 28(5): 487-509.。Geringer(1988)从“任务导向”与“关系导向”两大方面评估了合资联盟中伙伴选择的因素,Lewis(1990)在其研究中再次强调了“关系导向”的因素,他认为进行联盟合作伙伴选择时必须考虑伙伴间结合的优势、双方的兼容性和彼此的承诺。Hedlund(1994),Saxton(1997)和 Cobianchi(1994)在其研究中都发现相似性对联盟的伙伴选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Brouthers(1995)提出在选择战略联盟伙伴时应遵循 4C 原则,分别是互补能力、合作文化、兼容目标和相

34、称的风险 Kale P, Dyer J H, Singh H. Alliance capability, stock market response, and longterm alliance success: the role of the alliance function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2, 23(8): 747-767.。Glaister 和 Buckley(1996)指出,企业之间形成联盟最主要的原因是互补资源的获得,而不是相称的风险等其他原因(引自徐飞,徐立敏,2003)。Hitt 等人(2000,2004)的研究表明伙伴选

35、择的主要因素包括:管理能力、财务能力、技术能力,互补能力、无形资产(如声誉)和分享经验的意愿等,其中互补能力是选择企业联盟伙伴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而且在他们的研究中发现,在不同的情景下,主要的伙伴选择因素不同,中国企业相对于俄罗斯企业在选择联盟伙伴时更关注其技术和管理能力。Jennings (2000)在研究中指出企业声誉是联盟伙伴选择过程中应该考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Chung等人(2000)证明企业进行联盟的关键因素中包括资源(能力)互补,另外联盟伙伴企业之间规模相当、组织文化相似也是影响联盟的关键因素,因为这样才可能增加伙伴双方在分摊费用和分配利益时的公平性,同时有利于在联盟过程中交流和

36、沟通,并在联盟过程中加强对联盟的投入水平。Kotake(1996)、Sarkar(1998)等认为联盟伙伴关系对联盟绩效有重要影响,把伙伴关系内容归纳为信任、承诺、依赖性、终止成本等。Muthusamy(2006)运用社会交易理论,研究合作伙伴之间相互作用对联盟绩效的影响。Lee(2006)从交易成本经济学和关系资本理论的角度分析了基于契约型治理结构和基于关系型治理结构是如何影响联盟绩效的 Edvinsson L, Malone M S. Intellectual Capital: Realizing Your Company's True Value by Finding Its H

37、idden BrainpowerJ. 1997.。 国外学者对于伙伴选择因素的研究比较多,但是,每个学者都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提出了各自伙伴选择因素,导致现在企业在选择联盟伙伴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比较繁杂。2.国内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相关研究包括袁磊(2001)将联盟伙伴选择的指标分为伙伴个体的指标(硬指标)和伙伴关系的指标(软指标);漆东(2004),在其硕士论文中研究了声誉和相似性对联盟绩效的影响;胡卫国(2005)的研究中指出伙伴选择时进行市场分析(相似性)和资源分析(相似性和互补性);余佳郡等(2006)强调了伙伴选择时应该注意分析市场趋同性和伙伴之间资源问题;而朱宇等(2009)强调了学习能

38、力这一因素。总结国内学者对伙伴选择因素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而且实证研究非常少,虽然漆东和王莎莎做了包括声誉和相似性两个因素对联盟绩效影响的相关实证研究,但是却少了对互补资源(能力)这一重要因素的验证。陈宏志(2004)研究了关系资本的三个要素,信任、友谊、尊重对联盟绩效的影响。漆东(2004)从声誉、相似性因素对联盟绩效的影响。闫立罡(2006)指出关系资本,联盟能力对联盟绩效的影响。贾升华(2007)的研究中指出了企业间资源结构依赖,信任承诺和沟通对联盟绩效的影响。胡杨成(2007)提出了很多影响联盟绩效的因素,包括战略联盟的外部环境,联盟企业的特征(先前的联盟经验,声誉),联盟企业的匹配

39、情况(包括文化相似,资源互补),联盟关系(包括信任,承诺,沟通和冲突的解决)。还有,常荔(2002)和龙勇(2006)在研究中指出了互补的资源对联盟绩效的正向影响。赫晓峰(2004)通过资源互补可以提高联盟类型的绩效水平。 丙明杰(2007)等在盟能力的基本构架上,提出整合动态能力观(IDCV)的联盟能力对提升联盟绩效的内在机理。陈宏志(2004)基于关系资本的三项关键要素)信任、友谊与尊重,分析了企业策略联盟的关系运作影响因素。史会斌(2007)等从公司层面分析企业家导向对联盟绩效的影响,讨论了环境不确定性和企业规模的调节作用,提出通过发展和培养企业家导向能够提高企业的联盟绩效。 综上文献回

40、顾中发现,虽然外国学者们对企业的特性,企业间的相似性和能力等方面对联盟绩效进行了研究,但是对个体因素对联盟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还不是很多。国内学者对它的实证研究很少。(3) 企业管理人员智力资本对联盟绩效研究现状1.国外Bontis是较早尝试对智力资本与企业业绩的相关性进行实证检验的。其运用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法分别对加拿大!马来西亚的企业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智力资本对业绩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Stewart T, Ruckdeschel C. Intellectual capital: The new wealth of organizationsJ. Performance Improveme

41、nt, 1998, 37(7): 56-59.。 Riahi一Belkaoui俐用最小二乘法对美国81家跨国公司基于价值增值的总资产报酬与智力资本的关系进行检验,其结果支持了智力资本是可持续的财富创造源泉的观点。 Mavidis研究了日本银行业的智力资本与基于银行价值的绩效之间的相关性其利用141家日本银行的数据,以价值增值为变量,通过逐步线性回归分析和对比分析,实证结果发现虽然价值增值与物质资本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是那些能够良好地运用智力资本的银行才能获得更高效率的价值创造"同时还发现不同类型、不同国家的银行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绩效差异。 Fire:和williams通过对南非智力资本依

42、赖型企业的人力资本、结构资本与企业的盈利能力、生产能力和市场估计指标分别作多元回归分析,实证表明人力资本能够显著的影响企业的生产能力,有正向促进作用。结构资本对盈利能力有正向影响,但并不是很显著 Nahapiet J, Ghoshal S. Social capital,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8: 242-266.。 Cabrita&Bontis 以葡萄牙53家银行业企业为研究对象,发现人力资本与客户资本正相关,人力资本与结构资

43、本正相关,客户资本与组织资本正相关,且三者都与企业绩效相关。 Smonath Das等提出战略联盟与智力资本的相互作用有两种方式,其中之一是战略联盟的主要输出实际上是信息,技术知识和提升的业务协议,这些都可以被戈分为智力资本。 shao一chi chang,Sheng一Syan chen,Jung一HoLai以美国企业成立的587个跨国战略联盟为研究对象,实证表明战略联盟经验有助于智力资本的积累,也可以提高战略联盟价值,同时也证明智力资本对战略联盟价值也有正向促进作用。 MinandPratherlz6利用事件研究法,以美国240个跨国合资企业为样本,实证表明智力资本、现金流可以影响企业价值创

44、造,而且智力资本越高,合资企业价值创造越高 ucker L G, Darby M R, Brewer M B.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birth of US biotechnology enterprisesR.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1999.。2. 国内朱杏珍(2003)认为人力资本是实现资产优化组合、提高资产运营效率的关键因素,能够增加劳动的有效投入和提高物质资本的利用效率因。此人力资本对企业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有很大的贡献,进而提高企业的总体绩效。企业要想获得绩效的提升,必须重视

45、人力资本的积累和提高,建立并完善创新、激励和学习机制。蒋天颖,王俊江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人力资本对企业创新绩效存在着直接影响,而结构资本、关系资本对企业创新绩效存在着间接影响,通过组织学习而实现。万希以2003年我国41家最佳运营绩效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运用相关性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检验了样本公司的获利能力指标与物质资本增值系数、人力资本增值系数和结构资本增值系数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证实物质资本对企业获利能力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而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对企业绩效的正向促进作用并不是很显著。陈莉平认为,企业智力资本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一般是其他企业难以模仿或难以替代的企业最具价

46、值和最稀缺的资源。正是依托企业的智力资本,企业才能创造独有的技术优势、质量优势、产品优势、服务优势等,从而在市场上形成与竞争对手不同的竞争地位,进而获得高于行业平均绩效的回报。台湾学者shiu以2003年台湾地区科技类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条件分量回归方法,对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的三个指标即总资产净利率、总资产毛利润率及市场估计比率做相关性分析,通过实证发现不同业绩的企业里,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方向!大小和显著性都不相同。龙勇,周建其提出知识整合是竞争性联盟中价值创造的内在机制,是创造价值的内在之源。战略联盟企业能够增加知识整合的范围,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增强建立和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范围

47、越广,竞争对手复制与模仿就越困难和不经济,越能带来持久竞争优势和创造价值。通过智力资本对战略联盟绩效的影响及相关研究的回顾,可以发现战略联盟绩效创造虽然也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但是个人对战略联盟绩效影响的研究仍然是很少的,而且个人战略联绩效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论。鉴于战略联盟己经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种手段,而且目前知识经济时代下,知识越来越成为价值创造的主要方式,加上学者提出的战略联盟绩效影响因素从范畴来说属于智力资本,但是我国战略联盟绩效影响因素是什么没有学者明确的解决。因此本文做高管智力资本对战略联盟价值创造影响的实证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4) 相关理论综述1.交易费用理论交易费用理论

48、是整个现代产权理论大厦的基础。1937年,著名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Ronald·Cosas)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首次提出交易费用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资源配置机制,由于存在有限理性、机会主义、不确定性与小数目条件使得市场交易费用高昂,为节约交易费用,企业作为代替市场的新型交易形式应运而生。交易费用决定了企业的存在,企业采取不同的组织方式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节约交易费用。科斯(Coase, 1937,1992b)认为交易成本是市场交易中的成本。德姆塞茨(Demsetz,1968)在分析股票的市场交易时将交易成本看做是产权交易的成本。 阿罗(Arrow,

49、1969)在分析市场失灵时指出交易成本是经济系统的运行成本。威廉姆森(Williamson, 1985)在分析组织问题时将交易成本等同于签约成本。诺斯(North, 1990)在分析制度时将交易成本划分为衡量成本与实施成本。巴泽尔(Barzel,1997)运用产权的思想将交易成本定义为产权的交换、获得与保护的成本Wiliinalosn(1975)指出企业在选择如何交易时是以最小化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为目标的。他指出在组织中最大的交易费用发生在小批量采购的谈判中。Anderson,E.和Sclunittlein,D.C.(1984)运用交易费用理论对销售力量的综合进行了研究,检验了用分销和直销的优

50、劣"他们指出,结果取决于人力资本。在研究中作者发现,无论是交易频率还是环境的不确定性和资产特异性均与销售力量的综合不存在强烈的相关性。Walker G和Webber,D.(1984)运用交易费用理论对企业自己制造还是从外购买的决策进行了研究,指出企业在进行上述决策时主要是交易费用的问题。研究发现,比较成本对决策的影响最大,而采购数量和供应市场的市场竞争程度具有较小但非常重要的影响。Pisono GR(1990)检验了当技术革新使得研发力量由己有企业向新进入企业转移和企业当企业面临自主研发还是购买研发项目的决策时,两种不同的交易成本。小批量议价困境和专用性对公司对公司在进行自主研发或者

51、研发外包决策时的影响机制 Baum J A C, Silverman B S. Picking winners or building them? Alliance, intellectual, and human capital as selection criteria in venture financing and performance of biotechnology startups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4, 19(3): 411-436.。Kogut B.(1988)利用合资公司的部门分布和稳定性数据对交易费用理论、战略行为学

52、理论以及组织学习理论进行了实证研究。他在文中指出,交易费用理论必须要解释是什么使得合资公司与合约存在差异,在怎样的交易环境下合资公司的方式是最为合适的。Jones GR.,Charles W.L.(1988)利用以交易费用理论为基础的演绎方法研究了公司战略与公司结构之间的关系。他指出,若企业通过市场实现交易的交易费用高,那么企业通过内部化来进行此项交易,从这个意义上,作者将公司战略看作是一个通过内部化来降低交易成本的过程和方法。陈俊芳和李雷鸣(2004)通过供需矛盾的角度解读交易成本。他们认为供需矛盾包括:供需的空间矛盾、时间矛盾、数量矛盾、产品股价矛盾和品质矛盾,交易成本正是为协调这些矛盾而

53、花费的支出。从供需协调的角度看,交易成本包括运输成本、库存成本、谈判成本、风险成本和信息成本五个方面,而不同的供需协调模式下这五个方面的成本都是可以比较的。2. 资源学说理论1984年沃纳菲尔特(Wernerfelt)的 “企业的资源基础论”的发表意味着资源基础论的诞生。 资源论的假设是:企业具有不同的有形和无形的资源,这些资源可转变成独特的能力;资源在企业间是不可流动的且难以复制;这些独特的资源与能力是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源泉。资源论的基本思想是把企业看成是资源的集合体将目标集中在资源的特性和战略要素市场上,并以此来解释企业的可持续的优势和相互间的差异。 Wernerfelt B.(1984)

54、从企业资源的角度而不是产品的角度考察了企业的战略选择,特别是多元化企业的战略选择问题。在文中作者采用了简单的经济学工具分析了一个企业的资源位和战略选择问题。文中作者提出了资源位壁垒和资源一一产品矩阵的观点,并将之与进入壁垒和增长一市场占有率矩阵相类比。为了构筑资源位壁垒,企业可能用优势产品来支持相对不具有优势的产品。在研究中,作者仅考察了那些与产品具有很强联系的资源。作者提出企业必须在挖掘现有资源和开发新资源之间保持平衡。他还指出,由于在确定资源和融合职能部门的能力时的困难,在企业资源理论领域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Barney,J.(1991)研究了在什么条件下企业资源能够成为企业具

55、有持续竞争力的源泉。为此作者假设企业战略资源在不同企业间具有异质性和不可转移性的特点,并且假设这些资源在时间上是稳定的。最后作者指出,企业经理对企业所占有的战略资源的理解程度对取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发生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Grant,R.M.(1991)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指出,由于两个原因资源学说理论体系还不清晰。基于此,作者在文中提出了资源学说理论的分析框架,以分析企业战略的制定。 Blodgett,L.L.(1991)以股权比例为指标考察了在国际合资企业中的合资各方对合资企业的贡献问题。作者发现利用股权比例指标进行研究得出的结果与利用合资各方投入的资源进行研究所得出的结果是不同的。 Ami

56、t,R.,&Schoemaker,.P.J.H.(1993)从行业战略资源(是形成整个行业竞争优势的主要的资源和能力集)和企业特定战略资产(是产生和保护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通过管理积累的企业特有的资源和能力)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企业战略和由此产生的经济租金问题。 Mowery,D.C.,Oxley,J.E.,&Silverman,B.5.(1998)以企业资源理论为基础,研究了技术能力对战略联盟过程中的联盟对象选择的影响。从总体上来说,企业资源理论的假设能够很好地解释战略联盟对象的选择问题,而且通过研究技术交迭性,我们能够粗略地预测联盟对象。 Rouse,M.J.,&Da

57、ellenbach,U.5.(1999)回顾了传统的研究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理论和观点,并指出,研究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不能仅局限于企业组织层面,而且应该应该扩展到组织内部的层面。作者还发现,传统的战略研究的方法无法清楚地涵盖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为此作者将组织文化也作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一个来源,并利用企业资源理论建立了一个四步骤的研究框架。Das.TK,Bing一sheng Teng(2000)指出企业资源理论并没有系统地应用到战略联盟的研究当中 Youndt M A, Snell S A. Human resource configurations, intellectual capita

58、l,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Managerial Issues, 2004: 337-360.。在该项研究中,作者试图建立一个基于企业资源理论的应用于战略联盟的理论研究框架,该理论包含了战略联盟的四个主要方面:基本原理、联盟组建、联盟的组织选择和联盟绩效评价。3. 合作竞争理论合作竞争理论,源于对竞争对抗性本身固有的缺点的认识和适应当今复杂的经营环境徐立军,从产品联盟到知识:联盟企业战略联盟的发展趋势,经济师,2002年第10期。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耶鲁大学管理学教授拜瑞·内勒巴夫(Barry J.Nalebuff)和哈佛大学企业管理学教授亚当·布兰登勃格(Adam M.Brandenburger),他们的代表作是1996年合著出版的合作竞争。他们认为,企业经营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博弈,是一种可以实现双赢的非零和博弈。企业的经营活动必须进行竞争,也有合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