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一、生活处处有哲学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的智慧来自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3、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a.从哲学本义上看,哲学是爱智慧,追求智慧的。b.从哲学的功能上看,真正的哲学可以使人正确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4、哲学与生活的关系(1)哲学依赖于实践,哲学产生于实践。(2)实践需要哲学。(3)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二、关于世界观的学说1、世界观的含义
2、: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方法论的含义:世界观用来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1)区别:世界观人人有,哲学是一门专门的学问,需要经过系统的学习世界观是自发形成的,是不系统、不自觉的,缺乏严密的逻辑,而哲学则是把自发的零散的、朴素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和系统化。(2)联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哲学都是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观点。4、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5、具体知识分类(1)自然科学知识: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知识。(2)社会科学知识:认识和改造社会的知识。(
3、3)思维科学知识:关于人的认识和思维的知识。6、哲学是对自然、社会、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7、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1)区别(研究范围和对象不同):具体科学研究的是世界某一特定领域中的事物的性质和规律;而哲学研究的是整个世界共同的、普遍的性质和规律。(2)联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导。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一、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划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唯一标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1)思维决定存在唯心主义(2)存在决
4、定思维唯物主义3、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1)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可知论(2)思维不能正确认识存在不可知论4、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无法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两者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2、唯物主义根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
5、决定意识。3、唯心主义根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4、唯物主义(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优点: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局限性:没有科学依据。(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观点: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质。优点:丰富发展了唯物主义。局限性:把自然科学混同于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5、唯心主义(1)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夸大为唯一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6、。(2)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6、常见观点(1)主观唯心主义:万物皆备于我(孟子);心外无物(王守仁);我思故我在(笛卡尔);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贝克莱)(2)客观唯心主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理在事先(朱熹)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一、世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1)唯一特征:客观实在性(2)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关系:二者紧密联系。物质作为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是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抽象概括
7、出来的,物质只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之中;而具体的物质形态则是物质的具体表现。二者相互区别。物质是不生不灭的,而具体的物质形态则有生有灭。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1)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也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2)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2、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物质和运动密
8、切联系,不可分割。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离不开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3、静止的含义: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物来说没有发生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4、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1) 原理内容: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2)方法论要求:确认运动
9、的绝对性,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5、规律的含义: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6、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1)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2)方法论要求: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
10、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8、物质、运动、规律三者的关系: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规律的。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秘一、意识的本质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心理)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3、人脑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4、意识的本质: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
11、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5、意识的含义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二、意识的作用1、意识活动的特点: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2、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3、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4、意识对于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又对生理过程有着能动的反作用。5、意识的作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6、物质和意识
12、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1)物质决定意识。(方法论: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方法论:要求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7、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关系(1)事物运动有规律,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方法论: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2)人有主观能动性,能认识和利用规律。(方法论: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
13、主义错误,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实践的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2、实践的特点(1)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2)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3)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孤立的活动。3、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践活
14、动。4、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意义(1)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2)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首先坚持实践是第一的观点,还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
15、人平等。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3、认识的特点: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1)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的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具有上升性,真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2)方法论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理论评析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也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
16、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统一的。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1、联系的含义: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2、联系具有普遍性(1)原理内容(世界观):一切事物和周围事物联系着,事物内部各部分、要素相互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2)方法论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片面的观点看问题。3、联系具有客观性(1)原理内容(世界观):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2)方法论要求: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
17、握事物,切忌陷入主观随意性。4、联系具有多样性(1)原理内容(世界观):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2)方法论要求:要具体分析事物的联系,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1、整体与部分的关系(1)区别: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整体处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2)联系:整体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18、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2、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方法论要求: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3、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4、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优化趋向。5、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6、系统优化的方法的方法论要求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
19、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统筹全局,优化组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一、世界是永恒发展的1、自然界是发展的。自然界的发展是由物质世界的相互联系引起的,正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表明,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每个人的知识积累都经历着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对事物的认识也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4、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5、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原
20、理及方法论(发展的普遍性)(1)原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2)方法论:这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6、运动、变化、发展的关系(1)联系:都表明事物不是绝对静止,不是凝固不变和僵化的。(2)区别:二、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1、判断新事物、旧事物的标准:根本标志在于它们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2、为什么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3、为什么道路是曲折的?新事
21、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人们对新鲜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4、事物发展总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充分做好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迎接挫折和考验。5、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1)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2)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6、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1)原理: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2)方法论: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拔苗助长,急于求成或优柔寡断,缺乏信心都不可取。7、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原理(1)原理内容: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2)方法论: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鼓励支持新事物的成长,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根
23、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1、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统一属性:同一性,对立属性:斗争性)2、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区别)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联系)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的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
24、存在和发展。(2)方法论: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能够把对立的事物联系起来,从同一中把握对立,把同一的事物区分开来。(3)反对:反对片面地看问题(一点论),割裂对立统一关系,离开对立谈统一或离开统一谈对立。3、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1)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2)方法论: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一分为二地看问题。4、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1)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
25、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中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2)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5、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1)区别: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联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转化,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事物发展的无限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2)方法论:这一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
26、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二、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1、主次矛盾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区别含义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矛盾,其中在事物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地位支配地位从属地位作用起决定作用不起决定作用,对事物的发展有一定影响。方法论抓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要统筹兼顾,不能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辩证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主要矛盾规定、制约着次要矛盾,主要矛盾的解决处理得当会促进次要矛盾的解决。而次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也会影响和制约主要矛盾的解决。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
27、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矛盾的主次方面主要方面次要方面含义在矛盾的两方面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一方。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辩证关 系事物的性质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转化。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主流。3、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因此,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4、具体问
28、题具体分析是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6、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一、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1)特点: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进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实质:“扬弃”。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
29、是旧事物中过时的和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3)方法论要求: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既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又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和发展。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及方法论(1)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2)方法论: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陈规陈说和落后
30、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二、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1)科学的本质是创新。科学技术的每一进步都是通过创新实现的。(2)具体体现: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政治)(1)创新的地位: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2)创新的作用:通过理论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个方面的创新。理论创新是先导,制度创新是保障。3、创新推动着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文化)(1)创
31、新推动着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思维方式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由人的实践方式决定的。(2)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创新,在推动科技发展的同时,也使得人类认识的对象和范围日趋广阔,使得人类思维的性质和水平不断更新和提高。(3)人类文化的发展是通过创新实现的,社会主义文化也不例外。(4)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理论评析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基于它对世界的理解,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
32、物的根本方法。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正确认识事物和处理一切矛盾的关键。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一、 社会发展的规律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1)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包括歪曲虚假的社会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2)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1)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2)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
33、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4、社会基本矛盾运动(1)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2)表现: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3)地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4)内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5、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
34、的。6、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不是通过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二、社会历史的主体1、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强调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2、人民群众的作用(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他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5、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3、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4、群众路线(1)地位: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2)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3)意义: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
36、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第十二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一、价值与价值观1、价值的含义(1)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是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性。(2)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2、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人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3、价值观的含义: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就是价值观。4、价值观与社会存在的关系: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意识,对社会存在具
37、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5、价值观的导向作用(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 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2)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1、含义: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就是价值判断,人们的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2、依据:它是社会存在在不同人的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3、要求: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4、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1)含义:价值判断和
38、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2)意义: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价值观念,防止简单化和片面化倾向,有助于我们的价值观念与时俱进,从而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5、影响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因素(1)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2)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其价值的评价也会不同。(3)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就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6、条件: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7、正确
39、处理个人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关系(1)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中,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2)当个人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3)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4)当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没有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三、价值的创造与实现1、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创造价值。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人类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2、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
40、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3、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人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条件,享受条件和工作条件都是由社会提供的。4、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5、我们强调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并不否认追求人的个性发展。6、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引。本专业培养掌握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科学原理、工艺技术过程和工程设计等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能在
41、生物工程和生物技术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工程技术人才。I signed with the Bank of the qilu Bank loan contract (contract) conventions, and I use scheme, I would request the loans (in words) until I opened personal settlement account with your Bank (account), uses loan for 。 Loan operation, business unit name: accou
42、nt number: loan funds from these personal settlement account into the account of a payment. Loan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following payment methods to pay. One, lender trustee payment. Delegate qilu Bank loan funds of the borrower to meet the stipulation of the contract the following borrowers, count
43、erparties, commitment funds, regulatory compliance, legal, and willing to take the pay disputes, loss and other consequences of the delegate. Payee account number Bank name amount purpose II, borrowers own payment methods. Qilu Bank according to the borrower's withdrawal request to loan funds di
44、sbursed directly to the borrower's account, and independently by the borrower payments to borrowers who meet the stipulation of the contract transactions. I guarantee to your bank contracts and other prove of material submitted by real and effective. When in accordance with one payment, I agree
45、with the above account with your bank loan funds that are not used for stop payment management,stop paid confirmed book records table single 13: lifted check pay notice records table single 14: personal loan ahead of repayment application accepted table Records table single 15: loan lines opened/cancellation application approval table records table single 16: qilu card award letter self loan lines cancellation application approval table records table single 17: loan lines cancellation application approval ta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国二氧化锆全瓷牙项目商业计划书
- 中国溶装乙炔气项目投资计划书
- 中国苯乙酸钠项目投资计划书
- 中国硫化橡胶制的输送带(传送带) 项目创业计划书
- 2025年证据学期末模拟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数据库综合练习题及答案
- 齐齐哈尔市人民医院药物制备操作考核
- 2025年股东合作协议样本获取渠道
- 2025年股权买卖与转让合同范本下载
- 2025儿童医院病理尸检诊断考核
- 护理用药错误PDCA案例
- 香道培训课件
- 2025年单证员考试历年真题汇编与模拟试卷
- 燃气餐饮安全培训课件
- 2025至2030中国膝关节支持器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 心悸症状护理课件
- 中医诊所消防管理制度
- 河道施工船舶管理制度
- 中医眼科管理制度
- 2025年中央厨房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 人体构造儿童版讲解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