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关系正义生成逻辑-基于A高校的质性研究_第1页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关系正义生成逻辑-基于A高校的质性研究_第2页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关系正义生成逻辑-基于A高校的质性研究_第3页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关系正义生成逻辑-基于A高校的质性研究_第4页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关系正义生成逻辑-基于A高校的质性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关系正义生成逻辑基于a高校的质性研究    (四)剥削在校内,困难学生的受剥削感主要体现的是精神层面上的,程度比较轻,方式也比较隐蔽。如经常被家境好的同学指使替其去做一些他们不愿意做的事等等。马冬说:“有个同学家里比较有钱,每次都喜欢让我帮她做事,拿水、打饭啊,你不想做,还得忍受着去做!”郭秋:“经常帮同学做作业,他们都说我超好收买的,一根棒棒糖就是一篇论文,后来才知道一篇论文可以去卖好多钱!还帮一个同学打了三个学期的饭,每天,一天两顿,哎!(叹气)”。各种协会或学生会组织也经常利用他们做苦力,如李东说:“他们自视这个部门厉害

2、,就利用你做这个做那个,有一点点被控制或利用的感觉。”周曦:“有时会打着协助其它部门的名义,被叫去干苦力,搬东西啊,很多很多次,有点压榨,权利会被侵犯。”尽管“感觉很不好”,还是“硬着头皮、忍受着去做”。在校外,由于比非困难学生承受着更大的经济压力,为了赚取学费和生活费、减轻家庭负担,绝大多数的困难学生不得不利用寒暑假或课余时间在外兼职打工,他们经历着家境好的学生难以体会到的剥削经历。李东说:“暑假去苏州打工,感觉受剥削,经常无缘无故就要扣你的工资,都是没事找事,没有理由的。”王南:“剥削有一点吧,工厂的规定有一些是强制性,累,工资又很低。”朱明:“每个暑假都去打工。打工嘛,都是出卖劳动力,工

3、作比较累,剩余价值被榨取了很多。”胡亮甚至觉得:“出去就是被压榨的,工资奇低,工时奇长,另外有时候拿到工资,你要很会磨,跟老板磨、跟老板娘磨,练脸皮,有时候也觉得挺恶心的,看着那些人的嘴脸,真的不大想看。”郭秋感慨:“发传单的时候,被剥削的时候就不公平啊!(语气加重)很强烈地被剥削的感觉!谁叫你是三六九等里面的九等呢!我为了那么1分钱,为了十几块钱,我去发传单,我走得我两个脚趾甲都瘀血然后掉了。可是我室友啊,她还在那里浪费!她还要想干嘛就干嘛,你觉得公平吗?”由于生活所迫,他们经常不得不为五斗米而折腰,除了劳力被剥削之外,还饱受精神的剥削。“就因为出生的环境不一样,只能跟自己说,你现在还是第九

4、等人,你要做第三等人,你就要努力往上爬,没办法公平的。”(五)无尊严首先,他们经常会遭遇到老师冷漠态度和同学的冷嘲热讽。一方面,面对老师的冷漠,郭秋感慨地说:“资助过程中,老师太冷漠了,辅导员也是很冷漠的。为了完成任务,拼命地催,那个语气都很不好的,所以每一次接到电话,有时整个人都会有种很崩溃的感觉。他/她给我的感觉就是:就因为我,他/她才那么累。我觉得每次接受所谓的助学金我都很打击,说明自己比别人弱势一等。开那种会议也是很不友好,都是公事公办的,一张脸很冷的。但这种情况也没办法,很难让他们春风般地对待你,是吧?”赵露也有类似的遭遇:“办理贷款时,辅导员说了一句:尽量能别贷款就别贷款,你们不要

5、以为贷款就不用还了。当时听了觉得很受伤,不是因为迫不得已,谁会愿意贷款(愤慨)。”另一方面,面对有强烈优越感的有钱同学的不爽和冷嘲热讽,马冬说:“有个舍友广州的,家境比较好,学校给我们钱(资助),她心里也有点不爽嘛!有时我去买一双鞋,她也会说你的。在她看来,你有吃的有穿的就可以了,不用吃肉啊!有一次上课,看贫困山区的视频,她就跟我说:你看人家那么穷,你把你的手机捐给他们吧!我说:那你为什么不捐你的?她说:我的太高级了,人家不会用!(愤怒)她说:你不是学校发给你八百块(助学金)嘛,你把它捐出去啊!下课后我好生气啊!好郁闷!(气愤)”。其次,无尊严感随着年级的增加和接受资助次数的增加而上升。一次一

6、次地填写申请资料、一次一次将隐私公诸于众,也有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感到有失尊严。郭秋深有感触地说:“每次填资料的时候就有一种被监控的感觉,贫困资料、申请助学金资料、贷款资料,一次又一次地被别人看得清清楚楚,很不舒服,很难受啊!(激动)其实我不想申请助学金的,我不想贷款的,我不想要那些钱的,但是又没办法,觉得很矛盾,特别特别痛苦”。何夏也如此:“申请表和资料都填了四年了,都写怕了,什么时候才不用填啊!认定过程隐私被揭露,伤及自尊心。”受访同学都有这样的经历,他们认为申请补助,感觉被贴上贫困标签,被施舍,低人一等、抬不起头,正如周曦所说:“接受资助,会有抬不起头的感觉,感觉被施舍,会伤害到自尊心(小

7、心翼翼地说),有点感觉被贴上贫困生的标签,真的会伤到自尊心,觉得比别人矮一节!”所有这些都油然而生无尊严之感。在与一位困难学生单独访谈过程中,当谈及资助感受时,笔者也深受其感染,与她一起哭泣:“(哭泣)所以我很怕讲到这个(家境、资助),不是特别的话真的不想去讲,只去想那些好的。你无法避免必须得说这些的时候,然后眼泪又拼命地流,根本就没办法控制。我很怕申请不到这学期的助学金,我妹妹在东莞读大学,不知道为什么,她没申请到助学金。她跟我说:姐,我已经几个月没吃肉了。(大哭,泣不成声)我好想好想省点钱寄给妹妹,让她至少能吃到一点肉。”更甚的是,学校方面又很强调受资助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朱明说:“但很多时

8、候,学校(欲言又止),中国很重视那个感恩教育,感恩教育过了头,就觉得有点道德绑架的意味。”过了头的感恩教育无疑在他们“尊严”的伤疤上再撒上一把盐,混淆了的政治义务和道德义务意味着对他们实施道德绑架。于是,他们“只能接受现实”。“我希望我有能力,下一次不要有这种(接受资助的)机会了(苦笑)。如果我不用拿这笔钱就说明我的生活状况是比较好的,我是期待有那种生活状况的。我自己都要拿这笔钱,哪来的伤害啊!(声音颤抖)。”他们不敢抱怨,希望自己有能力,渴望着有一天能有机会不要接受资助。四、讨论从上述分析看,受访者身陷边缘化、无权、文化规约、剥削、无尊严等关系非正义的困境。访谈结果与参与式、非参与式观察的结

9、果相互呼应、印证,共同阐释着该群体中低度关系正义的处境。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在笔者与之共同直面他们自身的经历和关系正义遭遇时,唤起的仅仅是他们零散的、显性的关系非正义记忆碎片,大部分困难学生对自身所处的关系非正义状态杂乱地潜藏于意识中,并未形成清晰的逻辑与系统的结构,本文正是试图清晰地还原其生成逻辑。边缘化方面,困难学生与同学、教师之间的交往和交流都不同程度地呈现出自我边缘化与被动边缘化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趋势。朋辈关系方面,在交往之初他们尝试着主动去交朋友,但当受到冷漠对待时,不自信的自我意识会进一步强化,甚至导致自我怀疑。经过一次又一次的人际互动的体验,最终形成找家境相似的同学做朋友的择友观。

10、该群体因具有相似的自我意识,热切期望通过从社会关系其他各主体身上获取能量,并试图靠自身的努力学习和各种能力的锻炼获取改变命运的机会,但从非困难的朋辈中获取能量处于阻滞、边缘化状态。师生关系方面,困难学生渴望得到老师的指点和关注,主动边缘化的他们即使迷茫,即使有困难,也不敢打扰老师,师生关系在不断地交集中定位,主动边缘化引发了被动边缘化。访谈结果表明边缘化通过以下逻辑生成:经济贫困与文化贫困双重作用,通过同学、老师对自己评价以及自我反省后,形成自我贬抑、自我怀疑的负面自我意识,并逐渐定位,被动边缘化与主动边缘化交织在一起,相互强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在人际关系的角色定位以及所采取的角色策略,影

11、响着他们与朋辈、与老师、与各种组织之间的社会关系策略。形成了家境与他人比较自我意识身份认同被边缘化和自我边缘化反作用于自我意识的恶性循环。边缘化理论认为:“社会参与不足是边缘化的主要特征,在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增加以后,处在边缘化中的人才能介入与其相关的社会和政治事务。换言之,经济地位低下是政治地位得不到提高的主要原因。”11最终“物以类聚,困难学生以家境分”,共同沉淀形成阶层。自我边缘化与被动边缘化是无权、剥削、无尊严等关系非正义的前提。无权方面,困难学生在资源利用权、知情权、校务管理参与权、社会管理参与权以及平等就业权的弱化和缺失状态。家庭经济困难的无权与边缘化一脉相承,在参与各种活动中心理

12、演变过程如下:(1)动机:强烈地渴望提升自己的各种能力,缩小与非困难学生之间的差距,改变自己命运、改变家庭命运;(2)实施途径:试图参与各种能锻炼自己能力的学生组织却不敢正面参与校级、社会管理活动;(3)结果:表达的意见被忽略,参与的竞选遭淘汰,抗议不公平被压制,资源利用权和知情权被侵犯;(4)自我归因:表达的见解不好,自己能力差,“埋在地里的小蚂蚁”定位或认为是班干部的疏忽。不知晓或弱化自己权利与被剥夺权利又开始了另一个恶性循环。这进一步影响他们的就业预期,面对“毕业就业时你爸是李刚变得非常重要”的就业不公平现状,倾其全家、甚至整个家族的经济资源所获得的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在就业市场是何其脆弱

13、,如此渺茫。文化规约方面,困难学生普遍认为伦理道德是应该坚守的,对学校和政府所倡导的理念也基本认同,而自身的经历和体验让他们对制度与政策实施过程及结果则表现出强烈地排斥和反感,但却又不得不接受的矛盾心理。迫于生存和就读的压力,为了申请到资助,他们不得不接受各种文化规约与制度条件。为了找到一份工作,他们渴望加入某些组织,获得组织的认同,摆脱贫困出身。通过就学获得就业是他们改变自己命运和家族命运的唯一希望,但现实让他们不得不低头。剥削方面,迫于就读和生存的压力,在校内校外均有剥削发生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上,校内主要来自同学间的剥削,以精神上的剥削为主,表现形式多为强势群体指使他们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

14、;在校外,有过打工经历的困难学生均或多或少体验到被剥削的感觉,主要是劳动力的剥削。这些经历和感受作用于他们的自我意识,强化自己是“第九等人”身份认同。精神和劳力的双重剥削体验与边缘化、无权、文化规约、无尊严等关系非正义相互强化。无尊严方面,接受同学的嘲讽,遭老师的冷漠,更有在接受资助过程中尊严被撼动的无奈与感慨。无尊严的体验随着接受资助次数的增加而加深,过了头的感恩教育意味着以政治义务替代道德义务的道德绑架。访谈结果表明无尊严感受随着年级呈直线上升趋势。他们在同学面前、在老师面前,甚至在资助款面前都觉得被撼动尊严,陷入“拿也不是,不拿也不是”,是忍辱负重,还是捍卫尊严的痛苦深渊。五、结论借鉴杨

15、的关系正义理论框架,采用质的研究方法与困难学生直面事实,以同理之心与之共情,对其关系正义演进和生成的故事和意义建构作出如下解释性理解:一是杨关系非正义表现中“暴力”于该群体并不明显,反而“无尊严”却成了该群体非常重要的本土概念。本土化、情景化的关系非正义宜采用边缘化、无权、文化规约、剥削、无尊严五维度的理论框架。二是该群体的关系非正义沿着以下逻辑生成:文化规约塑造低度关系正义的制度环境与意识形态,由于先赋资本的不足,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陷无权、剥削、边缘化处境而自我贬抑与自我怀疑,反复的类化身份与认同促使他们形成群体,共享群体文化而主动边缘化自己,进一步加剧了被关系非正义的对待,产生强烈的无

16、尊严感。三是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上,修正后的关系非正义表征均较为显著,且各种表征之间呈现相互加强效应,说明该群体处于低度的关系正义水平。参考文献:1罗朴尚,宋映泉,魏建国.中国现行高校学生资助政策评估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1):68-79,189.2杨钋.高校学生资助影响因素的多水平分析j.教育学报,2009(6):80-90.3吕方.我国高校国家助学金政策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4赵明.成都xx学院贫困生资助政策执行问题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4:29-31.5石中英.教育公平政策终极价值指向反思j.探索与争鸣,2015(5):5-6.6吴丹英.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政策正义向度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6(5):62-70,122-123.710young, i. m. justice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m.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0.8gewirtz, s. rethinking social justice: a conceptual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