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地貌学复习提纲知识讲解_第1页
地质地貌学复习提纲知识讲解_第2页
地质地貌学复习提纲知识讲解_第3页
地质地貌学复习提纲知识讲解_第4页
地质地貌学复习提纲知识讲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地质地貌学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1地质学是研究地球(主要是岩石圈)的物质组成、结构、运动、变化和发展以及古生物、 古气候演化历史的一门学科。研究对象:地球(主要是岩石圈) 内容:物质组成-矿物、岩石 变化发展: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 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时间悠久性、地区差异性、变化的复杂性'(1)地质思想萌芽时期(公元前 -18世纪中叶)2、 地质学的发展阶段J (2)近代(经典)地质学时期(18世纪中叶-20世纪初),(3)现代地质学时期(20世纪初-现在)3、地貌:地球表面有各种高低起伏的形体,如山地、丘陵、平原、盆地、河谷、冲沟等等, 这些形体总称为地貌(或地形)。4、地貌学就

2、是研究地球 表面形态和结构特征 及其成因机制、分布和发展规律 科学,所以地 貌学也叫地表形态学。研究对象:地形。地貌学的研究内容:地貌的形态、结构、组合及空 间分布特征,形成地貌的各种动力地质过程,地貌的发育和演化规律以及地貌与人类生存环境、人类活动、经济建设的关系。5、 地质地貌学研究对象特点:(1)时空的无限性(2)变动的复杂性(3 )地质作用的不可 逆性。6、地质学的研究程序一般包括资料收集;野外考察;分析化验与模拟试验;将今论古综合 解释。7、地貌形成的动力(1)内(营)力作用主要是指由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引起的地壳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和地震活动等。夕卜(营)力作用主要是指起源于太阳能、 重

3、力能和潮汐力影响而产生的冰川、水流、海浪、风和生物等的作用。(3)内、外(营)力作用的关系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同时出现,彼此消长,互相影响,不能将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发展视为某种单一的动力作用的结果。在地貌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只是在某一时期的某一地区,可能某种动力作用占据主导地位,而另一种动力作用占据次要地位。从地貌的长期发展来看,内力作用主要是形成地表的基本起伏、塑造地表的大型地貌骨架,作用结果趋向于增强地形差异;外力作用则是削高填低,其作用结果趋向于减弱或消除地表 起伏的差异。地貌的形成和发展是内、外力作用在特定的地质地理条件下共同产生的结果。这种内、外力的相

4、互作用贯穿于地球形成以来的整个地史演化过程中。8、地质地貌学实践意义(1)在农业方面:合理利用土地,农业规划,农田水利工程,防止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 土壤调查与土壤改良,防风固沙,找寻地下水源等。(2 )在工程建设方面:水库及坝址、开凿运河,河道、河口、三角洲的整治和开发利用, 道路、港口工程中选线和确定建港位置,以及城市、工业与大型建筑位置的评价和选择等。(3)在矿产资源寻找和勘察方面:风化矿床中的镍、铂、铝土矿等多产于剥蚀夷平的准平 原上,沉积砂矿如砂金、铂、砂锡矿、钨、金刚石以及其它重砂矿床等,常见于古、今河床 和滨岸特定部位。此外,地貌学在环境、灾害研究中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二章 矿

5、物1矿物一一指岩石圈的化学元素的原子或离子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在一定条件下相对稳 定的、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天然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2、单质矿物:是由单独一种元素组成的。3、晶质体:内部质点(原子、离子、分子)呈有 规律的排列,可形成规则的几何外形。有 显晶质和隐晶质。非晶质体:内部质点没有规律,不成几何外形,分为玻璃质体和胶质体。4、 类质同像组成矿物的离子被性质相近的离子所置换,而置换后矿物的晶体结构不变。同质多像一一指同样的化学成分,在不同的外界条件(温度、压力和介质条件)下,结 晶出不同晶体结构和性质的矿物。5、 单体的形态一指矿物单个晶体的外形。矿物集合

6、体的形态-同种矿物的多个单体聚集在 一起所形成的整体6、 显晶集合体2mm (用肉眼或放大镜可以辨别出矿物颗粒界限的集合体),隐晶质:2mm? 杏仁体(1mr)和晶腺(1mr)? 结核(2mr)和鲕状体(2mr)? 钟乳状和葡萄状集合体? 块状7、矿物的硬度:是矿物抵抗外力刻划的能力8、解理:矿物在外力作用下,沿一定结晶方向破裂成光滑平面的性能称为解理,裂开的光滑平面叫做解理面。分为五段:a极完全解理、b完全解理、c中等解理、d不完全解理、e极不完全解理断口:矿物在外力作用下,沿任意方向破裂, 同时破裂面呈凹凸不平的表面。常见的有: a贝壳状、b锯齿状、c参差不齐、d 土状。注意:一般解理发育

7、的矿物无断口,断口发育的 矿物无解理。'自然元素矿物硫化物矿物9、 矿物分类卤化物矿物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矿物碳酸盐矿物i硫酸盐矿物硅酸盐矿物/AA" J-U, / 亠第二早 岩石(一)1、岩浆一在上地幔和地壳深处(软流圈)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的高温粘稠的硅酸盐熔融体。成分:硅酸盐熔浆和挥发性成分,但以硅酸盐熔浆为主,质量达 30% 80%来源:上地幔软流层原始岩浆只有两种:基性岩浆(玄武岩岩浆)和酸性岩浆(花岗岩岩浆)岩石在各种不同地质作用下形成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有规律组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构造的矿物集合体,是 地壳的主要组成部分(一种矿物的岩石大理石自然界中大 部分岩石是两

8、种以上的矿物组成的,如花岗岩)表3-1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和分布(成因分类)岩石类型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形成部位地球表层地壳深处动力条件外动力因素内动力因素占陆地面积75%25%占地壳体积5%65%30%2、酸性岩浆(花岗岩岩浆)硅酸含量多、温度低、液态挥发物含量少的岩浆粘性大,不易 流动,相反,基性岩浆(玄武岩岩浆)粘性小,易于流动。3、 岩浆作用与岩浆岩:岩浆形成、运移、冷凝成岩的整个活动过程称岩浆作用;由岩浆冷凝而成的岩石叫岩浆岩。4、喷出作用与喷出岩: 岩浆喷出地表的活动称为喷出作用,由岩浆喷出作用所形成的岩石称为喷出岩。喷出地表而逸散了气体的岩浆称为熔浆,熔浆冷凝形成的岩石称为熔岩。围岩及

9、早先冷凝的岩浆岩,被岩浆喷出,脱离地表在空中炸碎后冷凝成固结体,称火山碎屑5、 侵入作用(intrusion):岩浆上升到地下某一深处,占据一定空间,基本停止运移,最后冷凝结晶,这种活动称为侵入作用,由岩浆侵入作用所形成的岩石称为侵入岩。侵入岩(侵入体)可分为::深成侵入岩(深成岩): 3公里深处形成、浅成侵入岩(浅成岩): 3公里深处形成、围岩:被岩浆侵入的岩石'岩浆呈液态,能够流动;6、 岩浆转变为岩浆岩的条件彳高温灼热(7 001200 C),具有涌动的内动力;地壳盖层具有软弱地带。深成侵入作用深成岩7、岩浆转变为岩浆岩的方式彳浅成侵入作用浅成岩喷出作用火山岩8、岩浆岩的化学成分

10、化学元素:O Si、Al、Fe、Mg Ca、Na、K、Ti(99%)、H C'超基性岩(45% (不饱和岩石)岩浆岩划分为4大类:彳 基性岩(45-52%)(饱和岩石) 中性岩(52-65%)(饱和岩石)l酸性岩(65%(过饱和岩石)(超基性岩:橄榄石为主,部分辉石,极少量角闪石,无石英。基性岩:辉石基性斜长石为主, 少量角闪石和橄榄石, 无石英。9、各大类岩石中的常见矿物中性岩:角闪石和中性斜长石为主,部分辉石、基性和酸性斜 长石、黑云母,少量石英。 '酸性岩类:正长石、酸性斜长石和石英为主,少量角闪石、云 母和白云母。,碱性岩类:SiO2含量近似于中性岩,但 FeO MgO

11、含量大大减少,而 Na2O K20含量大大增 加。10、硅铝矿物和硅镁矿物硅铝矿物:SiO2和AI2O3的含量较高而不含铁镁,如长石、石英等,颜色较浅,常呈灰白色、肉红色,所以又称为浅色矿物。铁镁矿物:这类矿物中 FeO和MgO勺含量较高,SiO2的含量较低,如橄榄石、辉石等,颜 色较深,常呈黑色、黑绿色,所以又称深色矿物11、原生 矿物和次 生矿物 原生矿 物:是直 接从岩浆岩石类型硅酸饱和程度主要矿物颜色相对密度超基性岩不饱和橄榄石、辉石深大基性岩饱和斜长石、辉石中型岩饱和斜长石、角闪石浅小酸性岩过饱和石英、正长石、斜长石中结晶出来的矿物。如长石、石英、云母、橄榄石、辉石、角闪石等。次生矿

12、物:指原生矿物形成以后,由于受到热水溶液或风化作用所形成的新矿物。铁镁矿物在热水溶液作用下所形成的蛇纹石、绿泥石等。12、岩浆岩的结构:指岩石的组成部分(包括矿物和玻璃质)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包括 绝对大小和相对大小),自形程度及空间结合方式。主要受岩浆与围岩的温差以及岩浆结晶 能力的影响。结晶程度:分全晶质结构、半晶质结构和玻璃质结构13、矿物的自形程度:分自形晶、半形晶和它形晶,自形晶往往先结晶,半自形晶次之,它 形晶较晚.14、 岩浆岩的构造:岩石中不同矿物集合体之间的排列方式和充填方式。主要受岩浆冷凝时 外部环境的稳定性影响。(1)块状构造(2)斑杂构造(3)条带构造(4)流纹构造(

13、5)流 面和流线构造(6 )气孔和杏仁构造15、岩浆岩的产状岩浆岩的产状:岩浆岩体在地壳中或在地表上表现出来的形状。包括岩体的形态、大小、埋藏深度、与围岩的关系。按岩体形成的深度和方式,可分为喷出岩体和侵入岩体。(二)沉积岩1、暴露在地壳表部的岩石,在地球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遭受到各种外力作用的剥蚀破坏,然后再把破坏产物在原地或经搬运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而形成岩石,这些由外力作用所形成的岩石就是沉积岩。2、沉积岩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先成岩石(无论是火成岩、变质岩和先成的沉积岩)风化作用和剥蚀作用的破坏产物, 包括碎屑物质、溶解物质和新生物质;除此还包括生物遗体、生物碎屑以及火山作用的

14、产物。这些物质在低洼的地方沉积下来,总称为沉积物。物质来源:地壳表层的先成岩石;形成环境:地表的常温常压条件;3、沉积岩“动力来源:由太阳能转化而成的水能、风能、潮汐能、生物能等;形成过程:经历风化、搬运、沉积和成岩四阶段。4、 搬运阶段沉积阶段:分选性机械沉积分异作用(1) .碎屑物质的搬运:化学沉积分异作用(2).化学物质的搬运5、 胶结作用:在碎屑物质沉积的同时或生成之后,溶于水中的物质或由水带来的物质充填 在沉积物的孔隙之中,将松散的碎屑 粘结在一起,称为胶结作用。化学物质沉积作用硅质(SiO2) 钙质(CaC03 铁质黏土质和火山灰。胶结类型:接触式胶结、孔隙式胶结、基底式胶结6、重

15、结晶作用:沉积物埋藏后,在新的环境下,受一定温度和压力的影响,矿物晶粒在原 基础上增生、扩大形成较大晶粒紧密镶嵌的过程。(三)变质岩1变质作用:地壳中的岩石由于受构造运动、岩浆活动等内动力的影响,使其矿物成分、 结构构造,甚至化学成分发生程度的变化,这些变化总称变质作用。2、变质作用与岩浆作用和沉积作用的区别岩浆作用变质作用沉积作用发生位置上地幔和地壳深处地表以下一定深度地表环境条件高温高压较咼温较咼压常温常压动力来源内动力地质作用内动力地质作用 用外动力地质作相变特征液态固态固态固态空间变化原地岩石异地岩石3、变质作用的方式a. 重结晶作用b. 变质结晶作用AI2SiO4O(红柱石)t AI

16、2SiO5(夕线石)KAI2AISi3O10(OH)2+SiO2 t KAISi3O8+AI2SiO4O+H2Oc. 交代作用Na+KAISi3O8 t NaAISi3O8+K+d. 变形作用和碎裂作用e. 变质分异作用4、变晶结构:原岩在固态条件下经重结晶作用而形成的新的结晶质结构第四章地质发展史1. 地质时代:就是指地层形成的时间。绝对地质时代:指各时代岩层距今的时间及整个地质时代的年龄。相对地质时代:指岩石或地层形成的新老关系或先后顺序。2. 地层:在一定地质时期内所形成的层状岩石(岩层组合、沉积层组合)。即一定时代的组合地层形成时是水平或近于水平,老的先形成,在下面;新的后形成,叠置在

17、上。3. 地层中往往含有化石,不同时代的地层含有不同的化石,不同地区含相同化石的地层属同一时代,这就是生物层序律。化石:是指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标准化石:有些生物分布广泛,数量多,从出现到绝灭时间短,这样的化石称为标准化石。如早古生代的三叶虫、笔石等.4. 同位素定年:根据天然放射性元素的衰变速度在地史期间不变这一基本原理来计算某种矿物和岩石形成至今的年龄值。5. 地质年代表第五章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1、内力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的作用,叫作构造运动(地壳运动)2、岩层的产状常用岩层的 走向、倾向、倾角 来确定,这三者称为产状要素。 走向岩层面与水平面的交线,称走向线。走向线两

18、端所指的方向称走向产状要素倾向 垂直于走向线沿层面向下所引的直线,称倾斜线。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所指方向,称为倾向,倾角 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间的最大锐角夹角3、 水平构造:沉积岩层形成时的原始产出状态 (即产状)大多数是水平或近于水平。如果经 受地壳运动(垂直抬升)的影响,改变了原始形成时的位置, 但仍保持水平产状的一套水平 岩层组成的构造,称为水平构造 。倾斜构造:岩层受构造运动的影响,不仅改变了岩层形成时的位置,而且改变了原有的 水平状态,使岩层面与水平面具有一定的交角,于是便形成了倾斜岩层。直立岩层:指岩层层面与水平面直交或近于直交的岩层,即直立起来的岩层。在强烈构

19、造运动挤压下,常可形成直立岩层。倒转岩层:指岩层翻转、老岩层在上而新岩层在下的岩层,这种岩层主要是在强烈挤压下岩层褶皱倒转过来形成的。4、褶皱构造:褶皱构造通常指一系列弯曲的岩层;褶皱是岩层因在构造运动的作用下而变形, 形成的一系列连续弯曲。 岩层的连续完整性 末遭到破坏,是岩石塑性变形的表现。 褶皱主要是由构造运动形成的, 它可能是由升降运动 使岩层向上拱起和向下拗曲, 但大多数是在水平运动下受到挤压而形成的, 而且缩短了岩层 的水平距离。'背斜 指岩层向上拱弯,形成中心部位岩层的时代老,外侧岩5、 褶皱构造的基本类型新的褶皱向斜 指岩层向下凹曲,形成中心部位岩层的时代新,外侧岩层时

20、代老的褶皱。褶曲的核部是老岩层,而两翼是新岩层,就是背斜;相反,褶曲核部是新岩层,而两翼 是老岩层,就是向斜。/核:褶皱中心部分的地层 翼:核部两侧对称出露的地层6、褶皱的要素 < 轴面:指大致平分褶皱的一个假想面轴线:轴面与地面的交线 k枢纽:轴面与岩层面的交线直立褶皱:轴面直立,两翼岩层倾向相反,倾角大致相等。J斜歪褶皱:轴面倾斜,两翼岩层倾向相反,倾角不等。褶皱的分类 |倒转褶皱:轴面倾斜,两翼岩层倾向相同,一翼岩层产状正常,另一翼岩 层倒转。平卧褶皱:轴面水平,两翼岩层近于水平,一翼岩层产状正常,另一翼岩 层倒转。7、岩体或岩层受力后发受变形,当所受之力超过岩石的强度极限时,岩石

21、连续完整性将遭 到破坏,于是形成断裂构造。断裂构造包括节理和断层两类节理:指岩层或岩体破裂后形成的一种裂缝。其两侧的岩块沿破裂面无明显位移。节理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张节理;剪节理剪节理一一由剪应力产生的破裂面特征:长、大、平直光滑,延伸稳定,常常呈“ X”型张节理一一由张应力产生的破裂面特征:短、小、粗糙不平,延伸不远,豆荚状、树枝状、8、断层:岩层或岩体受力破裂后,两侧岩块沿破裂面发生了明显的位移。断层面的产状,和岩层、节理一样,用走向、倾向、倾角来表示。 断层的基本类型: 1. 正断层 2. 逆断层 3. 平移断层 正断层 : 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叫正断层。 逆断层 :上盘相对

22、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叫逆断层。逆断层是在水平挤压作用下形 成。平推断层 :指断层两盘沿着断层面在水平方向发生相对位移的断层,又叫平移断层。水 平剪切力作用形成。9、构造地貌是主要由岩石圈构造运动造成的地表形态。背斜成山、 向斜成谷的地貌, 也可以出现向斜成山、 背斜为谷的地貌。 通常前者称为顺地形, 后者称为逆地形或倒置地形。第六章 风化作用1、风化作用:是指出露地表的岩石受太阳辐射、温度变化、水和气体( 氧、二氧化碳等)以及生物等的作用,其物理状态和化学成分发生变化的作用。 通常将风化作用分为物理风 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三种。2、物理风化作用:因卸荷释重、温度变化、空隙水(

23、孔隙水、裂隙水)物态变化、盐类潮 解与结晶等作用,使岩石发生机械破坏而又不改变其化学成分的过程,叫做物理风化作用。3、化学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是指岩石在水、各种溶液、空气中的氧、二氧化碳等的化 学作用下发生的破坏作用。 它不仅使岩石发生破碎, 而且还使其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发生改 变。化学风化作用以水溶液为主要因素, 包括溶解、 水化、 水解、 碳酸化和氧化等作用方式。4、生物风化:生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 对岩石、 矿物所产生的物理的和化学的风化作用, 叫生物风化作用。5、具有等粒结构的厚层砂岩或岩浆岩地区,风化过程常沿节理进行,这些部位岩石的温差 变化大且较迅速,并容易被各种液体侵入,所以

24、也最易崩解, 使岩石发生同心圆状剥落,形 成球状风化现象。6、陡坡上的物理风化作用产物在重力作用下常坠落到陡坡下,形成崩积物。体积大或比重 大的滚得远, 体积小或比重小的滚得近, 因而在陡坡的坡麓形成上部细粒、 下部粗粒的半圆 锥体地形,称为倒石堆。7、最先结晶的高温矿物,如橄榄石,最易风化;比较低温结晶的矿物,如长石,化学风化 较慢;最后结晶的石英,它抵抗化学风化的能力最强。8、化学风化之( 1)溶解作用:易溶矿物多为非硅酸盐矿物,如岩盐、石膏、方解石等;难 溶矿物多为硅酸盐矿物,如云母、长石等。 ( 2)水化作用:水分子与一些不含水的矿物相结 合,改变原来矿物的分子结构,形成新的含水矿物。

25、 ( 3)水解作用:由于水中有一部分水分 子离解成 H+ 和 HO 离子,从而使水具有酸性反应或碱性反应,使一些矿物溶于水后,其 离子能和水中的 H+和HO-离子结合而形成新的矿物。(4)碳酸盐化作用:当水中溶有 C02时,与岩石中的金属离子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碳酸盐,这种过程称为碳酸盐化作用。( 5)氧化作用: 在空气和水中或地下一定深度都有大量的游离氧, 岩石经氧化作用后, 化学成分改 变了,硬度和比重都变小了,可进一步促进岩石的风化作用。9、生物的物理风化作用:一是植物的根系起着根劈作用,二是动物的挖掘和穿凿作用进一 步加速岩石破碎。生物的化学风化作用:它是通过生物的新陈代谢和生物死亡后的

26、遗体腐烂分解来进行的。10、露出地表的三大岩石抵抗风化能力的大小:沉积岩岩浆岩 变质岩单矿物岩石一一抗物理风化能力强,复矿物岩石一一抗物理风化弱,有利于物理风化橄榄石辉石角闪石基性斜长石中性斜长石酸性斜长石钾长石I白云母抗风化能力增强石英11、干冷地区:物理风化为主,产物以岩石碎屑为主。湿热地区:化学风化为主,生物风化 亦强,矿物分解彻底,产物以大量黏土为主。12、 山区地形山顶一一物理风化强烈。山脚下一一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为主13、风化壳的概念一一被风化了的岩石圈的疏松表层称为风化壳。14、风化过程中元素的迁移顺序(1 )最易迁移的元素cl 、Br、I、S(2 )易被迁移的元素 Ca、Mg

27、Na、F、K、Zn(3)迁移元素 Cu、Ni、Mn(4)微弱迁移元素 Fe 、Al(5)几乎不移动的元素 SiO2 (石英)15、风化阶段及特点(一)机械为主的碎屑阶段特点:化学风化作用微弱,元素很少迁移,只有最易淋失的氯和硫发生移动,碎屑成分基本 与母岩相同。(二)钙淀积或饱和硅铝的阶段特点:表层具有极细的土被,越近下部,残留碎屑越粗大。(三)酸性硅铝阶段特点:氯化物、硫酸盐被大部分淋溶迁移,碳酸盐也被大量淋滤流失。(四)铝的阶段特点:化学风化作用进行得比较彻底。第七章流水地貌1、 地面流水:是指陆地表面流动着的液态水。由流水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为流水地貌。2、坡面径流作用主要表现为冲

28、刷、搬运和堆积作用三种方式。3、沟谷发育4个阶段:细沟、切沟、冲沟、坳沟细沟:是侵蚀沟的最初阶段切沟:通常发育在裸露的坡地上,水流顺坡流动,侵蚀后形成细沟,再侵蚀扩大,发展成切沟。切沟横剖面呈“ V”型。沟缘明显,沟底纵剖面与沟身所在的坡面大致平行。冲沟:它有切沟进一步发展而成。向源侵蚀和侧蚀很发育,沟底纵剖面与沟身所在的坡面不 一致。沟底剖面呈凹弧曲线。坳沟:冲沟发育到一定程度,侵蚀减弱,不再加深沟底,沟坡逐渐变得平缓,不再有明显的 沟缘。坳沟的形成标志着沟谷发育已到了衰亡阶段。4、洪积扇:河流在出口处堆积的扇形体,称洪积扇。扇顶相位于洪积扇顶部。砾石粒径大,砾石间常有砂、粘土混杂充填。堆积

29、厚度大,分选性差,透水性强扇中相位于洪积扇中部,组成物质较扇顶相为细,主要由砾石、砂和粉砂组成。扁平的砾石呈叠瓦状向上游 倾斜。砂层中常见交错层理。扇缘相位于洪积扇边缘部分,组成物质较细,由亚砂土、亚粘土组成。具有水平层理和波状层理。5、泥石流是山地沟谷中含有大量土、沙、石块等松散固体碎屑与水组成的一种特殊洪流,它常在暴雨或融雪时期突然暴发,运动速度很快(每秒数米),历时短暂(数小时),在它的源头常有滑坡或崩塌,下游出山口堆积成泥石流堆积扇。6、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1)大量松散的固体物质(2)暴雨或洪水 (3)陡峻的沟谷(4)泥石流的形成与发展不 仅受自然地理条件的控制,还受人类经济活动的影

30、响(5)措施:防护工程、排导工程、栏墙工程、生物工程7、泥石流的类型(1)粘性泥石流(层流性泥石流):固体物质含量较高,泥沙和粘土多,粘度大 运动中固、 液物质不发生垂直交换,属层流性质。(2)稀性泥石流(紊流性泥石流 ):固体物质含量较低,粉沙、粘土等细粒物质含量很少。 水作为搬运介质,石块或砾石则滚动或跃移,液、固两相流体有垂直交换,具紊流性质。8、泥石流作用形成的地貌特点泥石流沟谷的上游地区,以侵蚀作用为主,沟谷快速加深、展宽,沟谷顺直。泥石流沟谷的 中游地段,常是峡谷。泥石流沟的下游是山麓平原或大河谷底,这里是泥石流停积的场所。9、 ( 1).层流层流没有向上的作用力,不能掀起河底泥沙

31、。(2).紊流紊流的水质点呈不规则的运动,其特点是不断改变移动的速率和方向。由于紊流有垂直向上的作用力,故可掀起床底细小泥沙。A10、河流的侵蚀作用下切侵蚀(又叫下蚀)它可以沿较长的河段进行,称沿程侵蚀,也可以通过源头或瀑布的后退来实现,称向源侵蚀(溯源侵蚀)。侧方侵蚀又称旁蚀、 侧蚀,其侵蚀结果使河岸后退, 沟谷展宽。主要发育在河床弯曲处, 导致河曲的发育。11、 河流的搬运作用:推移、悬移、溶解质搬运? 河流搬运物从河水中沉积下来的过程称河流沉积作用,主要方式是机械沉积作用。12、 侵蚀基准面:河流的下蚀并不是没有止境的,往往受某一基准面的控制,河流下切到这一基准面时便不再向下侵蚀。此面被

32、称为河流侵蚀基准面。 侵蚀基准面分为地方(局部)侵蚀基准面和终极侵蚀基准面。一般,把海平面当作河流的终极侵蚀基准面当侵蚀基准面上升时,水流比降减小,搬运泥沙的能力减弱,河流发生堆积;当侵蚀基 准面下降时,由于坡降增大而使流速加大,侵蚀作用加强,开始在新出露的河段发生侵蚀, 然后逐渐向上游发展,即向源侵蚀(溯源侵蚀) 。13、沙波:在一定流速下,某一粒级的泥沙被掀起搬运,使原先平整的河床变得凹凸不平,进而引起接近河床地面的水流发生变化,形成沙波。沙波形成后向下游方向移动,称顺行沙波。沙波体向河流上游方向移动,称逆行沙波。14、河漫滩:河流洪水期淹没的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称为河漫滩。河漫滩具有二元

33、结构, 其上部主要是洪水期沉积于河漫滩上的细沙和粘土,下层是由河床侧方移动沉积的粗沙和砾石(即河床冲积物)。”河曲河漫滩15、 河漫滩类型“汊道河漫滩堰堤式河漫滩16、 三角洲:河流入海或入湖的河口地段,从营力来说是海洋或湖泊与河流的相互作用的地段。如果河流带来的泥沙超过海洋或湖泊的搬运能力,则形成向海(湖)突出的堆积体,称 三角洲。一个完整的三角洲包括陆上和水下两部分。根据地貌发育部位不同,自陆向海一般可分出顶积层、前积层和底积层。17、 依据地貌特征,可将河口区划分为近口段、河口段和口外海滨段,三角洲坡坎是凸出 来的,河口湾坡坎是凹进去的。18、三角洲分类(1)河流、海洋作用相对强度分:高

34、度建设性三角洲和高度破坏性三角洲(2)根据河口水流、波浪、潮汐相对作用强度分: 河流型三角洲、波浪型三角洲和潮汐型三角洲19、 河流袭夺:由于分水岭的降低与移动,向源侵蚀能力较强的河流,最后将切穿分水岭而 夺取另一条位置较高的河流上源,扩大其流域面积。第八章喀斯特地貌1、什么叫喀斯特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类、硫酸盐类、 卤酸盐类等)地区岩石发生的破坏和改造作用及其 形成的一系列地貌。2、喀斯特作用的概念凡是水对可溶性岩石以化学过程(溶解和沉淀)为主,机械作用(流水侵蚀与沉积,以及重 力崩塌和堆积等)为辅的破坏和改造作用(不仅发生在地表,更多的是在地下)。3、喀斯特作用的化学过程CO 2 + H

35、 2 O H 2 CO 3H 2CO 3- H+ + HCO 3H + + CaCO 3 HCO 3 - + Ca 2+CO 2 + H 2 O + CaCO 3 Ca 2+ + 2 ( HCO 3)-4、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归纳起来是“四性”:岩石可溶性和透水性,水的流动性和溶蚀性。5、影响因素(一)可溶岩包括岩性成分和岩石结构(二)岩溶水包括水的溶蚀力和水的流动性(三)气候因素包括温度、降水量和气压(四)生物因素(五)构造因素(六)时间影响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是有效降水量。6、峰丛、峰林和孤峰(1)峰丛:峰丛顶部山峰分散,基部连成一体,地势较高,侵蚀较轻微,是位于垂直渗透 带上的峰林集合体。(2)峰林:成群的石灰岩山峰基部分离或微微相连,接近地下水位线。是地壳长期稳定下 石灰岩体遭受强烈破坏并深切至水平流动带所成的山群。(3)孤峰:散立在溶蚀谷地或溶蚀平原上的低矮山峰,是长期喀斯特作用的产物。7、三者联系时间上:发育早期中期晚期(峰丛峰林孤峰) 空间上:中间边缘外缘(峰丛峰林孤峰)8、地表喀斯特地貌的组合规律卡斯特作用正地形负地形发育先后中国西南空间分布溶 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