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学试题及答案_第1页
作物栽培学试题及答案_第2页
作物栽培学试题及答案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作物栽培学试题第六套本试题一共5 道大题,共3 页,满分100 分。考试时间120 分钟。总 分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题分核分人得分注: 1. 答题前,请准确、清楚地填各项,涂改及模糊不清者、试卷作废。2 试卷若有雷同以零分计一、填空(每空1 分,共 20 分):1作物生长发育离不开的外界环境条件包括()、()、()、()和()。2起源于我国的作物有()、()和()等3按作物对温度条件的要求,作物可分为()和()。4籼稻谷粒,粳稻谷粒。5水稻促花肥施用的时期是期,保花追肥施用的时期是期。6 米由、胚乳和胚组成。7生产上常见的三种玉米类型是、和。二、名词解释(每题2 分,共 20分):作物生育期

2、种子的寿命经济系数光合势水分临界期水稻叶蘖同伸现象够苗晒田垩白率见展叶差大喇叭口期三、简答题(每题5 分,共30 分):1简述作物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2简述确定作物播种期的主要依据。3简述地膜覆盖的主要作用4简述水稻湿润秧田水分管理要点。5水稻前促、中控、后补施肥法。6水稻品质指标。四、论述题(共30 分):1 试述作物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关系和调控措施。(15 分)2 论述水稻本田水分调控技术。(8 分)3 试述玉米对氮肥的需求规律及穗肥的施用技术。(7 分)参考答案一填空题(每空1 分,共 20 分)1 光、温、水、气、肥2 大麦、大豆、粟3 喜温作物、耐寒作物4. 细长、短圆5. 第一苞

3、分化至第一次枝梗原基分化期、雌雄蕊形成至减数分裂期6. 果皮、种皮、糊粉层7. 硬粒型、马齿型、半马齿型二名词解释(每小题2 分,共 20 分)1. 作物生育期:作物从出苗到成熟之间的总天数,即作物的一生,称为作物的全生育时间。2. 种子的寿命:种子的寿命是指种子从采收到失去发芽力的时间。3. 经济系数 : 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比值,即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4. 光合势:叶面积与光合时间的乘积为光合势。5水分临界期: 作物对水分需要最敏感的时期,此时如果缺水将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6 稻叶蘖同伸现象:指水稻、小麦等作物的母茎叶片发育与分蘖芽的分化保持着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遵循N=n-3

4、的规律。7 够苗晒田:当田间总茎蘖数达到预定的穗数时,便开始晒田。8 垩白率:一般指米粒中有白垩米粒的比率。9 见展叶差:可见叶片数与展开叶片数之差。10 大喇叭口期:指玉米抽雄前1015 天,穗位上部叶片出生快而大,叶片密集呈大喇叭状。此时为大喇叭口期。三简答题(每小题5 分,共 30 分)1 述作物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答:营养生长期是生殖生长期的基础;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阶段两者矛盾大,要促使其协调发展;在生殖生长期,作物营养生长还在进行。2 述确定作物播种期的主要依据。答:确定作物播种期的主要依据有:气候条件; 栽培制度; 品种特性; 病虫害。3 述地膜覆盖栽培的主要作用。答:(

5、 1)地膜覆盖的土壤热效应( 2)地膜覆盖的保墒作用。( 3)地膜覆盖的其它作用,包括加速土壤营养的转化和吸收,改善土壤理化状况,防止雨水冲击造成土壤板结等。4 简述水稻湿润秧田水分管理要点。答:芽期:水不上厢,保持厢面湿润(2 分)。幼苗期:湿润与浅灌相结合(2 分)。成苗期:保持浅水层(1 分)。5 水稻前促、中控、后补施肥法。答:在施足底肥的基础上, 早施分蘖肥以确保一定穗数 ( 1 分),当分蘖达到一定数量时,通过晒田控制稻株对氮素的吸收,从而控制无效分蘖,避免田间过早封行,提高分蘖成穗率,促进壮秆大穗( 2 分),晒田复水后,酌情施用穗肥和粒肥,达到多穗多粒的目的( 2 分)。6 水

6、稻品质指标答:稻米品质指标一般分为四项:1)加工品质:包括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2分)。 2)外观品质:包括粒形、垩白率、透明度等指标(1 分)。 3)蒸煮和食用品质:包括糊化温度、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米饭质地等(1 分)。 4)营养品质:指精米的蛋白质含量( 1 分)。四论述题(第1 小题 15 分,第 2 小题 8 分,第 3 小题 7 分,共 30 分)1. 试述作物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关系和调控措施。答:作物产量包括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通常指的产量是指经济产量,产量是指单位面积上作物群体的产量,可见群体产量是由个体产量组成的,不同作物产量构成因素不同。一般禾谷类作物的产量构成因素即:

7、产量=穗数×单穗颖花数×结实率×粒重。从以上公式可以看出: 产量构成因素间关系是乘积关系,因此它们不可能都同时增长,而在一定程度上呈负相关的关系;虽然有时增加穗数可能导致穗粒数的减少,但这些因素间有相互补偿的关系。作物产量因素构成的特点:作物产量因素的形成是在整个生育过程中的不同生育时期依序而重叠进行的;作物产量构成因素在形成过程中有自动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群体间的补偿效应。因此我们可以利用产量因素间的自动调节作用加以调控:协调好个体和群体间的关系,就必须有适宜的密度,使群体产量达到最高,发挥最大补偿效应因素的作用;在一定时期加以适当的水肥管理;产量构成与干物质的

8、形成与光合产物积累有关。分析了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相互关系,以适当调节,发挥它们的自动调节作用,有利于增产。2论述水稻本田水分调控技术。答:浅水栽秧、深水返青(2 分);薄水分蘖,够苗晒田(2 分);足水孕穗,浅水抽穗( 2 分);湿润灌浆,落干黄熟(2 分)。或答:移栽时田间保持1 厘米左右浅水层,返青期为促进稻株迅速返青成活,保持3厘米左右水层(2 分);分蘖期为促进分蘖早生快发,增加有效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田间保持呈高度饱和的湿润状态到淹灌1 3 厘米浅水层之间;在分蘖末期(在够苗的80%左右时)开始排水晒田,以促进根系下扎,茎秆健壮,控制无效分蘖的发生,改善田间通透性,减轻纹枯病危害(2

9、 分);在幼穗形成期及抽穗开花期,是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互为促进的时期,此时光合作用强,代谢作用旺盛,群体蒸腾量大,是水稻一生中需水量最多的时期,也是对水分反应敏感的时间,田间要保持1 4 厘米浅水层( 2分);在灌浆结实期, 应以干干湿湿的间歇活水灌溉;收获前 7 天左右排水落干 ( 2 分)。3试述玉米对氮肥的需求规律及穗肥的施用技术。答:在不同生育期, 各器官吸收氮素数量与分配有一定的规律性。春玉米苗期到拔节期,吸收氮占总氮量的9 10%;拔节到授粉期吸收量占总量的65%左右,授粉到成熟期,吸收量占总量的25 26% 左右。夏玉米苗期到拔节期,吸收氮占总氮量的10 12%;拔节到授粉期吸收量占总量的6673%左右,授粉到成熟期, 吸收量占总量的14 23%左右。即夏玉米拔节至籽粒形成期吸收的量大,比春玉米速度快。( 1 分)玉米抽雄前后是需氮量最多,吸收最迅速的时期。这一时期由于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迅速而旺盛地进行,尤其是在雌穗抽丝前二周至抽丝后二周左右的时期内,需要大量的氮, 其需要量约占全生育期总量的50%左右。这一时期氮肥不足,会影响花粉和胚珠的发育,以后部分胚珠不能正常授粉和结实,穗粒数和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