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离散数学教案第一章 集合与关系集合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 又是数学各分支、 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各领域的最普 遍采用的描述工具。 集合论是离散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现代数学中占有独特地位的 一个分支。G. Cantor( 康脱)是作为数学分支的集合论的奠基人。 1870 年前后,他关于无穷序 列的研究导致集合论的系统发展。 1874 年他发表了关于实数集合不能与自然数集合建 立一一对应的有名的证明。 1878 年,他引进了两个集合具有相等的“势”的概念。然 而,朴素集合论中包含着悖论。第一个悖论是布拉利 - 福尔蒂的最大序数悖论。 1901年 罗素发现了有名的罗素悖论。 1932 年康脱也发表
2、了关于最大基数的悖论。集合论的现 代公理化开始于 1908 年策梅罗所发表的一组公理,经过弗兰克尔的加工,这个系统称 为策梅罗 -弗兰克尔集合论( ZF),其中包括 1904 年策梅罗引入的选择公理。另外一种 系统是冯·诺伊曼 -伯奈斯 -哥德尔集合论。 公理集合论中一个有名的猜想是连续统假设 (CH)。哥德尔证明了连续统假设与策梅罗 - 弗兰克尔集合论的相容性, 科恩证明了连续 统假设与策梅罗 - 弗兰克尔集合论的独立性。 现在把策梅罗 -弗兰克尔集合论与选择公理 一起称为 ZFC系统。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目的是介绍集合的基本概念,讲授集合运算的基本理论,关系的定义与运算。 通过
3、本章的学习, 使学生了解集合是数学的基本语言, 掌握主要的集合运算方法和关系 运算方法,为学习后续章节打下良好基础。二、知识点1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2集合的运算;3序偶与笛卡尔积;4关系及其表示、关系矩阵、关系图; 5关系的性质,符合关系、逆关系; 6关系的闭包运算;7集合的划分与覆盖、等价关系与等价类;相容关系;8序关系、偏序集、哈斯图。三、要求1识记集合的层次关系、 集合与其元素间的关系, 自反关系、 对称关系、 传递关系的识别, 复合关系、逆关系的识别。2领会领会下列概念: 两个集合相等的概念几证明方法, 关系的闭包运算, 关系等价性证 明。1.1 集合论的基本概念与运算1.1.1
4、 集合的概念 集合不能精确定义。集合可以描述为:一个集合把世间万物分成两类 , 一些对象属 于该集合,是组成这个集合的成员,另一些对象不属于该集合。 可以说,由于一个集合 的存在, 世上的对象可分成两类, 任一对象或属于该集合或不属于该集合, 二者必居其 一也只居其一。直观地说, 把一些事物汇集到一起组成一个整体就叫 集合 ,而这些事物就是这个集 合的元素 或成员 。例如:方程 x2 10的实数解集合; 26 个英文字母的集合;坐标平面上所有点的 集合;集合通常用大写的英文字母 A,B,C, , 来标记,元素通常用小写字母 a,b,c, , 来 表示。例如自然数集合 N(在离散数学中认为 0也
5、是自然数 ) ,整数集合 Z,有理数集合 Q,实数集合 R,复数集合 C 等。集合的表示方法 :表示一个集合的方法通常有三种: 列举法、描述法 和 归纳定义 法。(1) 列举法 列出集合的所有元素, 元素之间用逗号隔开, 并把它们用花括号括起 来。在能清楚地表示集合成员的情况下可使用省略号。例如 A=a ,b,c, z , Z=0 ,± 1,± 2, 都是合法的表示。(2) 描述法 用谓词来概括集合中元素的属性来表示这个集合。 例如 B x|x Rx1 0表示方程 x10 的实数解集。许多集合可以用两种方法来表示,如B也可以写成 -1 , 1 。但是 有些集合不可以用列元素
6、法表示 ,如实数集合。(3) 归纳定义法: 1.3 节再讨论。属于、不属于 :元素和集合之间的关系是隶属关系,即 属于 或不属于 ,属于记作 ,不属于记作 。例如 Aa,b,c ,d,d ,这里 aA,b,cA,dA, d A,但 b A,d A。b和d 是 A的元素的元素。外延公理 :两个集合 A和 B 相等,当且仅当它们有相同的成员。 集合的元素是彼此不同的 :如果同一个元素在集合中多次出现应该认为是一个元 素。如 1 ,1,2,2,31 ,2,3。 集合的元素是无序的 :如1 , 2, 3 3,1,2。1.1.2 集合间的关系定义 1.1.1 设 A,B 为集合,如果 B中的每个元素都是
7、 A中的元素,则称 B 是 A的 子集合,简称 子集。这时也称 B被 A包含 ,或 A包含 B,记作 B A。称 B是 A的扩集。包含的符号化表示为: B Ax(xBxA)。如果 B 不被 A 包含,则记作B A。例如 N Z Q R C,但 Z N。显然对任何集合 A 都有 A A。注意 :属于关系和包含关系都是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对于某些集合可以同时成立这两种关系。例如 A a , a 和a ,既有a A,又有 a A。前者把它们看成是 不同层次上的两个集合,后者把它们看成是同一层次上的两个集合,都是正确的。定义 1.1.2 设 A,B为集合,如果 B A且 BA,则称 B是 A的真子集,
8、 记作 B A。 如果 B不是 A 的真子集,则记作 B A。真子集的符号化表示为: B A B ABA。例如 N Z Q R C,但 N N。为方便起见, 所讨论的全部集合和元素是限于某一 论述域 中,即使这个论述域有时 没有明确地指出, 但表示集合元素的变元只能在该域中取值。 此论述域常用 U表示, 并 称为全集 。定义 1.1.3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 空集 ,记作 。空集可以符号化表示为 x|x x 。22例如x|x Rx 2+1=0是方程 x2+1=0 的实数解集, 因为该方程无实数解, 所以是空 集。定理 1.1-1 空集是一切集合的子集。证:对任何集合 A,由子集定义有A x(x
9、x A) ,右边的蕴涵式因前件为假而为真命题,所以A 也为真。推论 空集是唯一的。证:假设存在空集1和 2 ,由定理 6.1 有 1221。根据集合相等的定义,有 12 。含有 n 个元素的集合简称 n 元集,它的含有 m(mn)个元素的子集叫做它的 m元子 集。任给一个 n 元集,怎样求出它的全部子集呢?举例说明如下。例 1.1.1 A 1,2,3 ,将 A 的子集分类:0元子集,也就是空集,只有一个:;1元子集,即单元集: 1 ,2 ,3 ;2 元子集: 1,2 ,1,3 , 2,3 ; 3 元子集: 1,2,3 。01一般地说,对于 n 元集 A,它的 0 元子集有 Cn0个,1 元子集
10、有 C1n个, m元子 集有 Cnm个, n元子集有 C nn个。子集总数为 Cn0 Cn1 L Cnn 2n 个。全集与空集在本章中起重要作用,注意掌握它们的基本概念。注意 :与 的联系与区别。(1)表示集合的元素(可以为集合)与集合本身的从属关系,(2)表示两个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例如:对于集合 A=a,b,c,a 是 A的子集: a A,a 是 A的元素: aA。注意:不要写成 a A 和 a A。a a ,但 a a ; 是一元集,而不是空集。 | | 1,| | 0。1.1.3 集合的运算集合的交、并和差运算1. 集合交、并、差运算的定义(注意集合运算与逻辑运算的对应关系)定义 设
11、A 和 B 是集合,(1)A和 B 的交记为 AI B,定义为:AIBx|xAxB ;(2)A和 B 的并记为 AU B,定义为:AUBx|xAxB ;(3)A和 B 的差记为 A B ,定义为:ABx|xAxB 。例:设 A a,b,c,d , B b,c,e ,则AI B b,c , AUB a,b,c,d,e ,A B a,d , B A e定义:如果 A, B是两个集合, AI B ,那么称 A和 B是不相交 的。如果 C是 一个集合的族,且 C 中的任意两个不同元素都不相交,那么称 C 是(两两) 不相交集 合的族 。2. 集合的并和交运算的推广(广义交、广义并)nA1 x A2x
12、An ,n 个集合I Ai A1 I A2 I L I An x|xi1(7)吸收律AU(AIB) A ,AI (AU B)A,UAi A1U A2UL UAn i1x| x A1x A2 L xAn ,无穷可数个集合: I Ai A1 Ii1A2IL ,U Ai i1A1U A2UL一般 情 形 : I Sx|S(S Cx S) (C ) ,SCUSx| S(S C x S)SC3.集合交、并、差运算的性质:(1)交换律 AI B BI A ,AUB BUA,(2)结合律 (AI B)I C AI(BIC),(AUB)UCAU(BUC)(3)分 配 律AU(BIC) (AUB)I(AUC)
13、,AI (BUC) (AI B)U(AI C)(4)幂等律 AI A A,AUA A,(5)同一律 AU A,AI U A,n零律AUUUAI(6)(8)(BIC)(AB)U(A C)(9) (a)A, (b)A BA, (c) A AU B, (d)AI B A,(e) 若 AB,C D ,则 (AUC)(BUD), (AI C)(BI D),(f) 若 AB,则 AI B A, (g)若 A B ,则 AU BB,(h) AI BAUB B AB。A (BUC) (A B)I (A C)证:利用运算的定义(与逻辑运算的关系)或已证明的性质。集合的补运算1. 集合的补运算的定义定义:设 U
14、是论述域而 A是U 的子集,则 A的(绝对)补 为:A U A x |x U x A x |x AB A当且仅当 AUB U 和 AI B 。2. 集合补运算的性质:(1)矛盾律AI A ;(2)排中律 AU A U ;(3)德摩根律U , U ,AUB AI B, AI B AUB ;(4)双重否定律( A 的补的补是 A ):AA;(5) 若 A B ,则 B A例:证明 A(BC)(AB)( A C)。证对任意的 x,xA(BC)x Ax BCx A (x B x C)x A ( x B x C)x A x B x C(x Ax B)(xAx C)x AB)xACx (AB)(AC)所以
15、 A(BC)(AB)( A C)。 例:证明 AE A。证 对任意的 x,xAE xA xE xA( 因为 xE是恒真命题 ) ,所以 A E A。注意: 以上证明的基本思想是: 设 P,Q为集合公式, 欲证 PQ,即证 P QQ P 为真。也就是要证对于任意的 x 有 x P xQ和 xQ xP 成立。对于某些恒等式 可以将这两个方向的推理合到一起,就是x P x Q。不难看出, 集合运算的规律和命题演算的某些规律是一致的, 所以命题演算的方法 是证明集合恒等式的基本方法。证明集合恒等式的另一种方法是 利用已知的恒等式来代入 。 例:证明 A(AB) A。证 A(A B)(A E) (AB)
16、 A(E B)A(B E) A E A。例:证明等式 ABA B。证 对于任意的 x,xAB xAx B xAxB xA B, 所以 A B A B。注意 :上式把相对补运算转换成交运算, 这在证明有关相对补的恒等式中是很有用 的。例:证明 (AB) BAB证 (A B)B(A B)B(AB)(BB)(A B)E AB。 例:证明命题 AB B ABA AB 。证(1) 证 AB B A B,对于任意的 x,xA xAxB x AB xB(因为 A BB),所以 A B。(2) 证 A B ABA。显然有 AB A,下面证 A A B,对于任意的 x, xA xAxA x AxB(因为 A B
17、)xAB,由集合相等的定义有A BA。(3) 证 ABA A B 。A B A B (A B) B(因为 A B A) A(B B)A 。(4) 证 ABABB。ABB(AB) B B。注意 :上式给出了 A B 的另外三种等价的定义,这不仅为证明两个集合之间的包 含关系提供了新方法,同时也可以用于集合公式的化简。例:化简 (A BC) (A B) (A (BC) A)。解 因为 AB A BC,A A(B C),故有(A BC)(AB) (A (BC) A) (AB)AB A。定义:两集合 A,B 的环和(对称差) 定义为:环和: A B (A B)U(B A) x|x A x B x A
18、x B2. 环和与环积的性质 :(1)AB(AU B)I(AUB)(AUB) (AI B),(2)ABA B ,BAA B ,(3)(AB)CA(BC), CI (A B) (CI A) (CI B) ;(5)ABACBC例:已知 ABAC,证明 B C。证已知 ABAC,所以有A(A B) A (AC) (A A)B (A A) CBCB CB C。(4) A AA,3. 集合运算的文氏图表示注意 :如果没有特殊说明,任何两个集合都画成 相交 的。幂集合定义:设 A是一个集合, A的幂集是 A的所有子集的集合, 即 (A) B| B A 。若 A是 n 元集,则(A)有2n 个元素。例:若
19、A ,则 (A) ;若 A 1,2 ,则 (A) ,1,2, 1,2 。 对任意集合 A:(A), A (A)。集合运算的顺序 :为了使得集合表达式更为简洁,我们对 集合运算的优先顺序 做如下 规定:称 广义交 ,广义并 ,幂集 ,绝对补 运算为 一类运算 ,交,并,补,环和 ,环积 运算为 二类运算 。一类运算优先于二类运算; 一类运算之间由右向左顺序进行; 二类运 算之间由括号决定先后顺序。1.2关系及其表示1.2.1 集合的笛卡儿积与二元关系定义 1 由两个元素 x 和 y(允许 x=y )组成的序列记作 <x,y> ,称为 二重组 或有 序对 或序偶 ,其中 x 是它的第一
20、元素(分量) , y 是它的第二元素(分量) 。有序对 <x,y> 具有以下性质:。原因1当 xy时, <x,y> <y,x> ; 2 <x,y>=<u,v> 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x=u 且 y=v。 注意:这些性质是二元集 x,y 所不具备的。例如当 xy 时有 x,y=y,x 在于有序对中的元素是有序的,而集合中的元素是无序的。例 1 已知 <x+2,4>=<5,2x+y> ,求 x 和 y 。x=3, y=-2 。解 由有序对相等的充要条件有 x+2=5, 2x+y=4 ,解得定义 2 设a1,a2,K ,
21、an是n(n 2) 个元素,定义a1,a2,K ,an 1 ,ana1,a2,K,an 1,an例2 设 A=a,b, B=0,1,2,则注意:n重组是一个二重组,其中第一个分量是 n1 重组。如 2,3,5代表2,3,5而 不 代 表 2, 3,5,按定义后者不是三重组,并且2,3,52, 3,5 。n 重 组a1,a2,L ,an 1,an 与b1,b2,L ,bn 1,bn相等 当且 仅 当 aibi ,为 n 重组 。n。1i定义 3设 A, B 为集合,用A中元素为第元素, B 中元素为第二元素构成有序对。所有这样的有序对组成的集合叫做 A和 B的笛卡儿积(叉积) ,记作 A
22、5;B。笛卡儿积的符号化表示为 A×B=<x,y>|x AyB 。n集合 A1,A2,K ,An ( n 2 )的叉积记为 A1 A2 L An 或 Ai ,定义为 i1nAi (A1 A2 L An 1) An i1A× B=<a,0>,<a,1>,<a,2>,<b,0>,<b,1>,<b,2>B× A=<0,a>,<0,b>,<1,a>,<1,b>,<2,a>,<2,b>由排列组合的知识不难证明,如果|A|
23、=m , |B|=n ,则|A ×B|=mn。笛卡儿积的运算性质(1) . 对任意集合 A,根据定义有 A × = ,×A= ;(2) . 一般地说, 笛卡儿积运算不满足交换律, 即 A×BB× A(当 A B A B时);(3) 笛卡儿积运算不满足结合律,即 (A×B)×CA×(B×C)(当 A B C 时 ) ;(4) . 笛卡儿积运算对并和交运算满足分配律,即A×(B C)=(A×B)(A×C); (B C)×A=(B×A)(C×A);A&
24、#215;(B C)=(A×B)(A×C); (B C)×A=(B×A)(C×A)。我们证明其中第一个等式。证 任取 <x,y> ,<x,y> A×(B C)x AyBC xA(y ByC)(x AyB)(x AyC)<x,y> A× B <x,y> A× C <x,y> (A×BA×C)所以有 A×(BC) = (A ×B)(A×C)。(5) A C B D A× B C× D性质 5
25、 的证明和性质 4 类似,也采用命题演算的方法。注意 :性质 5的逆命题不成立,可分以下情况讨论。(a) 当 A=B= 时,显然有 A C 和 B D 成立。(b) 当 A 且 B 时,也有 A C 和 B D 成立。证明如下:任取 x A,由于 B , 必存在 y B,因此有 x AyB <x,y> A×B <x,y> C×D xCy D x C,从而证明了 A C。同理可证 B D。(c) 当 A= 而 B 时,有 A C成立,但不一定有 B D 成立。反例:令 A= ,B=1 ,C=3 ,D=4 。(d) 当 A 而 B= 时,有 B D 成立
26、,但不一定有 A C 成立。反例类似于 (c) 。 例 3 设 A=1,2, 求 P(A)×A。解 P(A) ×A= ,1,2,1,2× 1,2=< ,1>,< ,2>,<1,1>,<1,2>,<2,1>,<2,2>,<1,2,1>,<1,2,2>例4 设 A,B,C,D为任意集合,判断以下命题是否为真,并说明理由。(1) A × B=A× C B=C; (2) A-(B× C)=(A-B) × (A-C) ;(3) A=B C=
27、D A× C=B× D; (4) 存在集合 A,使得 A A×A。解 (1) 不一定为真。当 A= ,B=1,C=2 时,有 A×B= =A×C,但 B C。 (2) 不一定为真。当 A=B=1,C=2 时有 A-(B ×C)=1 <1,2>=1 ,(A-B)× (A-C)=× 1=(3)为真。由等量代入的原理可证。(4)为真。当 A= 时有 A A×A 成立。定理 1 : 若 Ai(i 1,2,K ,n)都是有限集合,则| A1 A2L An | |A1|g|A2|gL g|An |。定义4
28、 如果一个集合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1)集合非空,且它的元素都是有序对;( 2)集合是空集;则称该集合为一个 二元关系 ,记作 R。二元关系也可简称为 关系 。 对于二元关系 R,若 x,y R ,则称 x,y有关系 R,可记作 xRy ;若x, y R ,则记作 xRy 。一般地 x, y y,x ,因此 xRy yRx 。例1 R1 1,2 , a,b ,R2 1,2 ,a,b ,则 R1是二元关系, R2不是二 元关系,只是一个集合, 除非将 a和 b定义为有序对。根据以上记法可以写成 1R12 ,aR1b 等。定义 5 设 A, B为集合, A B的任何子集所定义的二元关系叫做从A到
29、B的二元关系,特别地,当 A B时,则叫做 A上的二元关系 。 A1 A2 L An的子集称为 A1 A2 L An上的一个 n元关系 ,当 A1 A2 LAn时称为 A上的一个 n元关系。例 2 A 0,1 , B 1,2,3 ,那么 R1 0,2 , R2 A B, R3 , R4 0,1 等都是从 A到 B的二元关系,而其中 R3和 R4同时也是 A上的二元关系。注:可把 A到 B的二元关系看成是 AUB上的二元关系或 ( A U B)2上的二元关系。 二元关系的数目 :集合 A上的二元关系的数目依赖于 A中的元素数。 如果| A| n, 2n2那么 |A A| n2 ,A A的子集就有
30、 2n 个。每一个子集代表一个 A上的二元关系, 所 22以 A上有 2n 个不同的二元关系。 例如|A| 3,则 A上有 23 512个不同的二元关系。 如果 |Ai | mi,则|A1A2LAn |m1m2Lmn ,因此A1A2LAn上有2m1m2L mn个不同的 n 元关系。一些重要关系:(1)空关系 :若 R,则 R称为空关系 ;(2)全域关系 : EA x,y |xAyBAB(3)恒等关系 : A 上的二元关系IA x,x |xA 称为 恒等关系 。(4)小于或等于关系: LA x, y| x,yAxy ,这里 A R ;(5)B 上的整除关系: DB x,y| x,yBx整除 y
31、,这里 A Z (非零整数集);(6)A上的包含关系: R x,y|x,yAxy ,这里 A 是集合族。例3 设 A 1,2,3 ,B a,b,C (B) , a, b, a,b ,则LA 1,1 ,1,2 ,1,3 , 2,2 ,2,3 , 3,3 ,DA 1,1, 1,2, 1,3 , 2,2, 2,3 C上的包含关系:R , ,a ,b, ,a,b ,a, a ,a, a,b , b, b , b, a,b , a,b, a,b 。类似的还可以定义 大于等于关系 , 小于关系 ,大于关系 ,真包含关系 等等。 关系是有序对的集合, 因此对它可进行集合运算, 运算结果定义一个新的关系。 例
32、 如:设 R和 S是给定集合上的关系, 则 RUS,RI S,R S , R分别称为关系 R与 S的并关系 ,交关系 ,差关系 和 R的补关系 。这样一来,可以从已知关系派生出各种 新关系。二元关系A到 B 的二元关系可以用一个图来形象地表示。定义 6 设 R是 A到 B的一个二元关系, 则 A叫着关系 R的前域,B 叫着关系 R 的陪域; D(R) x| y( x,y R) 称为关系 R的定义域 ;R(R) y| x( x,y R) 称为关系 R的值域 。关于关系的定义域、值域的一些性质:D(RU S) D(R)UD(S); D(RI S) D(R)I D(S);R(RUS) R(R)UR(
33、S); D(RI S) R(R)I R(S)。证明 (证明第一个式子,其余类似)x D(RUS) y(x(RUS)y) y(xRy xSy) y(xRy) y( xSy)x D(R) x D(S) x D(R)U D(S)1.2.2 关系矩阵与关系图(1) 集合表示法 :非空关系都是元素为有序对的集合。(2) 关系图 :设 A x1,x2,K ,xn , R是 A上的关系,令图 G V,E ,其中 顶点集合 V A,边集为 E,对于 xi,xj V ,满足 xi,xj E xiRxj ,则称图 G 为 R的关系图 ,记作 GR。1 xi Rxj(3) 关系矩阵 :设 A x1,x2,K ,xn
34、 , R是 A上的关系,令 riji j ,0 xiRxj(i, j 1,2,K ,n)r11r12Lr1n则 (rij )r21 r22 L r2n 称为关系 R的关系矩阵 ,记作 M R。 M M O M R rn1 rn2 L rnn例 空关系的关系矩阵为全 0 矩阵: M A 0 ; 全域关系的关系矩阵为全 1 矩阵, 记为 J ;相等关系的关系矩阵为单位矩阵: M I A I 。基于关系 R与关系矩阵 M R 互相唯一决定的特性,可用关系矩阵有效地刻画关系的许 多 性 质 。 如对 于 有 限 集 A 上 的 任 意 关 系 R 与 S : R S MR MS ;R S MR M S
35、1.3 关系的运算1.3.1 关系的逆定义 1 设 R是从 A到 B的二元关系,关系 R的逆( R的逆关系)记为 R%,定义 如下:R% x,y | x,y R当 A上的关系 R具有对称性时, R% R 。 相等关系的逆是相等关系;空关系的逆是空关系;全域关系的逆是全域关系。列举法 :把 R 中每个有序对的第一和第二成分都加以交换,就可得到逆关系R%的所有元素。对 x A和 y B 来说,这意味着 xRy yR%x 。关系矩阵 :将 M R的行和列交换即可得到 M R%,即 MR% MRT (M RT表示 M R的转 置)。关系图 :颠倒 R 的关系图中的每条弧(有向边)的箭头,就得到R%的关
36、系图。逆关系的性质:(1)设 R,R1,R2都是从 A到 B的二元关系,则(a)(R%) R ; (b)R1 U%R2 R%1 UR%2 ;(c)R1 I%R2R%1 IR%2 ; (d)R1 %R2R% R% ;R1R2 ;(e)R% R%,( RA B R ); (f)R1 R2R%1R%2;(2)设 R1是从 A到 B 的关系, R2 是从 B到 C的关系,则 (R1 %R2) R%2 R%1。1.3.2 关系的合成定义 2 设R1是从 A到B的关系, R2是从 B到C的关系,则 R1与R2的合成(右复合) 为从 A到 C的关系,记为R1R2 或 R1gR2 (其中 g表示 合成运算 )
37、,定义为R1R2 a,c |a A cC b(b Ba,b R1 b,c R2) 。例1 设 A 1,2,3,4 ,B2,3,4 , C1,2,3 ,R1是从 A到 B的关系, R2是从 B到 C的关系:R1 x,y |x y 6 2,4 , 3,3, 4,2 ,R2 y,z |y z 1 2,1 , 3,2, 4,3 。分别用 列举法、图示法 、关系矩阵 表示关系的合成 R1gR2 , R2 gR1 。例2 设 A 1,2,3,4,5 , R1和R2都是 A上的二元关系,如果R1 1,2 , 3,4 , 2,2 ,R2 4,2 , 2,5 , 3,1 , 1,3 ,分别用 列举法、图示法 、
38、关系矩阵 表示关系的合成 R1 R2,R2 R1, (R1 R2) R1, R1 (R2 R1 ) , R1 R1 , R2 R2 等。合成关系的性质 :(1) 设 R是从 A到 B的关系, IA,IB分别是 A,B上的相等关系,则I A R R I B R;(2) 如果关系 R1的值域与 R2 的定义域的交集为空集,则合成关系R1 R2是空关系;(3) 关系的合成关于交和并的 分配律 :设 R1是从 A到B的关系, R2, R3是从 B到C的关系, R4是从 C到D的关系,则(a) R1(R2 UR3) (R1R2)U(R1R3) ,(b) R1(R2 I R3) (R1R2)I (R1R3
39、);(c) (R2 UR3)R4 (R2R4)U(R3R4),(d) (R2 I R3)R4 (R2R4)I (R3R4);(4) 关系的合成满足 结合律 :设 R1, R2 , R3分别是从 A到 B,B到C ,C到 D 的关系,则(R1R2)R3 R1( R2R3) 。1.3.3 关系的幂定义 3设R是集合 A上的二元关系, n N 为任一自然数, 则 R的n次幂记为 Rn, 定义为: (1) R0为 A上的相等关系, R0 x,x |x A (2) Rn 1 Rn R。关系的幂运算的性质:(1)对 A 上的任意关系 R1,R2 有:R10 R20 IA, R11R10R1I A R1R1
40、;(2)设 R 是集合A 上的二元关系,m,n N ,则 RmRnRmn, (Rm)nRmn;(3)设| A| n ,R 是集合 A 上的一个二元关系,则存在i和j,20 i j 2n 使Ri Rj ;(4) 循环性质:设 R是集合 A上的二元关系,若存在 i 和 j ,i j ,使 Ri Rj, 则(a) 对所有 k 0, Ri k Rj k ; (b) 对所有 k,m 0, Ri mdk Ri k (其中 d j i ); (c) 令S R0,R1,R2,L ,Rj 1 ,则 R的每一次幂是 S的元素,即对 n N , Rn S。关系的幂的计算:给定 A上的关系 R和自然数 n ,怎样计算
41、 Rn呢?若 n是 0或1,结果是很简单的。下面考虑 n 2 的情况。如果 R是用集合表达式 给出的,可以通过 n 1次合成计算得到 Rn 。如果 R是用关系矩阵 M 给出的,则 Rn的关系矩阵是 M n,即 n 个矩阵 M 之积。与普通矩阵乘法不同的是, 其中的相加是逻辑加, 即1 1 1,1 0 0 1 1,0 0 0 。如果 R是用关系图 G给出的, 可以直接由图 G得到 Rn的关系图 G 。G 的顶点集 与 G 相同。考察 G 的每个顶点 xi ,如果在 G 中从 xi 出发经过 n 步长的路径到达顶点xj,则在 G 中加一条从 xi 到 x j的边。当把所有这样的边都找到以后,就得到
42、图G 。例 3 设 A a,b,c,d, R a,bb, ab,c , c,d ,求 R 的各次幂,分别用矩阵和关系图表示。10201M 2 MM00001014 3 0 M 4 M 3M10000000因此 M4 M 2, R501001010,则R2,R3,R4的关系矩阵分别是0001000010010101,321010,M3M2M0000000000000100解 R 的关系矩阵为 MR3 ,L 。所以可以得到 R2 R4 R6 L ,R3 R5R7L ,而 R0 ,即 I A 的关系矩阵为 M10000100。至此, R 各001000010次幂的关系矩阵都得到了。用关系图的方法得到
43、 R0, R1,R2,R3,L 的关系图如下图所示。合成关系的矩阵表达TFFTTTT , F FF;1 0 0 1000;TFFTFFF ,T TT;1001111;?TF,?FT;?10, ?0 1;元集 T,F 1,0 上的布尔运算 : 配合的其他性质 ( 结合律、分配律等)可计算更复杂的式子。1 1 1,0 0 0 ,注 0,1 关于上述两个运算构成二元数域。(0,1) - 矩阵的布尔运算:?MR(?rij )mn , M R M S(rijsij )mn , M R M S(rijsij )mn ;对mn和 n p的 (0,1)矩阵 M R (rij )mn和 MS (rij)np :
44、M R MSn(k 1(rikskj )mp 。对于 m n的(0,1) 矩阵 M R (rij )mn, MS(sij )mn ,定义下列运算:例 4 对全 0 矩阵 0 ,全 1矩阵 J 有零律:0 M M 0 0 , J M M J J ; 同一律 :0 M M , J M M 。用关系矩阵的布尔运算研究关系的运算:定理 1.3-1 :设 X x1, x2 ,L ,xm ,Y y1,y2,L , yn ,Z z1,z2,L ,zp ,R 是 X 到Y的关系, MR (aij )mn是 m n矩阵, S是 Y到 Z 的关系, MS (bij)np是nn p 矩阵,则 M R S (cij )MR MS ,这里 cijk 1(aikbkj) ,i 1,2,L ,m,j 1,2,L ,p。设 R,S是 X 到Y的关系,M R (aij ) ,MS(bij),cij 是运算后得到新关系的关系矩阵的元素,则M RI SMRMS,cijaijb;ij ;M RUSMRMS,cijaij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短租租赁合同:教育培训场地租赁协议
- 2025年典当合同范本:汽车典当贷款操作细则
- 2025年轨道交通信号电缆项目采购合同
- 2025店长聘用协议:商业地产店长岗位竞聘标准
- 2025年度水利工程水泵安装与防冻合同
- 2025年康复医疗服务体系优化与运营模式创新策略研究报告
- 2025年度图书馆图书采购与读者服务合同
- 2025版企业办公设备维修与保养服务合同
- 2025年新能源汽车专用停车位买卖合同
- 2025版闲置土地居间服务合同
- 安全标准化班组建设
- 2024年度-职业道德的含义及特征课件
- 《DFMEA完整教程》课件
- (完整版)万科物业服务合同2024
- 孩子抵抗力提升的方法与技巧
- 教学副校长给教师培训课件
- 一级建造师之一建矿业工程实务高分复习资料
- 关于股权性质与货币市场的思考
- 市场监管个人纪律作风整顿心得体会
- 育婴员理论模拟考试试题及答案
- 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费支付申请表实用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