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课时 连加连减_第1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课时 连加连减_第2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课时 连加连减_第3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课时 连加连减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第1课时 连加连减【教学内容】教材第27页及第28页做一做。【教学目的】1.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和用竖式计算的书写方法。2.培养书写工整、计算认真的好习惯。【重点难点】1.竖式的简便写法。2.进位与退位,口算与笔算相结合的题目的正确计算。【教学准备】课件、口算卡。【复习导入】1.口算110+9+4= 6+5+4= 50+3+4= 12+8+2=260-20-3016-8-4= 32-30-2= 30-20-5=2.讨论1每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连加或连减2它们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都是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3.提醒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稍复杂的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

2、出示课题【进展新课】知识点1 连加1.学习例11导入今年农场的南瓜丰收了,二1班的同学去帮助收南瓜,他们分小组进展比赛,下面是他们比赛的统计,你们看到这些数据能提出什么问题?2小组合作,提出问题,列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3汇报交流。第一组和第二组一共摘了多少个?28+34=62个第二组和第三组一共摘了多少个?34+22=56个第一组和第三组一共摘了多少个?28+22=50个第一组比第二组少摘了多少个?34-28=6个第二组比第三组多摘了多少个?34-22=12个三组一共摘了多少个?28+34+22=84个4讨论:计算三个组一共摘了多少个,用加法计算,列的算式是28+34+22。这个连加算式你是

3、怎样算的?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5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6讨论:这3种竖式计算的写法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写法?为什么?7小结:连加算式的计算顺序是从左往右算,第二种写法比较简便,因为它把两个竖式合写成了一个竖式,第3个竖式也简便,但容易算错。知识点2 连减2.学习例21出例如2。我们一共摘了84个南瓜,李大爷运走了40个,王叔叔运走了26个,还剩多少个?2学生尝试列式,并计算。3汇报交流,老师板书。方法一:84-40-26=18个 4讨论:连减算式应怎样算?你认为哪种写法简便?为什么?5小结:连减算式应从左往右算,第二种写法简便,因为它把两个竖式合成了一个竖式。6讨论:上面这道题要求还剩

4、多少个南瓜,还可以先算什么?怎样列式计算?7小结:还可以先算一共运走了多少个,再算剩下多少个。列式:40+26=66个,84-66=18个【课堂作业】1.算一算,填一填。2.课本第28页上面的“做一做。3.把每行的三个数加起来,和填在括号里。答案:1.70 88;45 19;53 78;48 292.做一做第1题90 88 86做一做第2题2 28 223.略【课堂小结】提问: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你还有什么收获?小结:重点让学生说说三个数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课后作业】1.课本练习五的1、2、3、4题。2.完成?创优作业100分?中本课时的练习。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第1课时连加连减从左往右

5、算“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那么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如今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渐渐“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老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老师的必要条件不光

6、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老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拟。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在连加、连减的计算教学时,要注意在学生独立考虑的根底上,提供充分的交流时间与空间,并提出合作学习的明确要求,鼓励学生大胆地将个性化的见解充分地展现出来,让不同的思维在互相碰撞中擦出火花,给每个人以启发,促进不同的个体得到共同的进步,实现算法的优化。“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老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