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5古诗两首∣人教新课标_第1页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5古诗两首∣人教新课标_第2页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5古诗两首∣人教新课标_第3页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5古诗两首∣人教新课标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古诗两首?教案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假如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进步学生的程度会大有裨益。如今,不少语文老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老师费力,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为难场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假如有目的、有方案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

2、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浸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开展。 【教学目的】一般说来,“老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非常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老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老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老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老师,因为“老师必需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1.知识与技能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才能,扩大幼儿的认知

3、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开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才能和语言表达才能的进步。 1认识8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两首古诗。2.过程与方法理解两首诗的内容,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懂得热爱家乡,珍惜友谊。【教学重点】 掌握本课生字,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两首古诗。【教学难点】理解两首诗的内容,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合作探究。【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音频。【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1

4、.课件出示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土。谈话交流: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李白的什么情怀?思念家乡、思念亲人2.师引入:漂泊在外的游子,谁不在思念自己的家乡?公元744年,一位86岁的老人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这时,间隔 他中年离乡已经有50年了。五十年了,踏上故土的土地,他思绪万千,随笔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名作?回乡偶书?。板书课题:古诗两首 回乡偶书 赠汪伦师领读课题,指导识字:贝 + 曾 = 赠 氵+ 王 = 汪二、初读感知1.自读古诗,出示自读提示。1自由朗读两首诗,读准字音,读出感情。2同桌互读两首诗,纠正生字字音。3再读两首诗,说一说两首诗的大概内容。2.

5、自学汇报1认读生字出示本课会认的生字“客 何 赠 汪 舟 欲 踏 潭,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集体交流。2书写生字课件出示会写的生字“舟 乘 音 客 何 汪,让学生观察这些生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集体交流,师再指导:何:左窄右宽,左高右低。 音:字的第二横应当写长一些,突出主笔。3整体感知结合两首诗大意完成填空:1.?回乡偶书?写的是诗人小时候分开了家乡,到老年才回来,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而鬓发却已斑白。孩子们看见我却没有人认识我,笑着询问我是从哪里来的。2.?赠汪伦?是李白要分开好友汪伦,刚刚走上船时,就听到他的好友汪伦送给他的歌儿,李白深受感动,便在诗中写到,桃花潭水那么深,也赶不上汪伦对我的

6、的友谊。三、精读领悟1.学习?回乡偶书?1介绍背景作者贺知章青年时分开家乡,老年时回到家乡,中间间隔了五十多年。八十三岁那年,贺知章迈着蹒跚的步子,回到了家乡,到村口遇到孩子们时很冲动,写下了这首诗。2解题“回乡偶书是回到故土触景生情,写下这首诗的意思。“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尔,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3品读诗句课件播放视频:回乡偶书出示这首诗朗读的停顿节奏,学生练习朗读,再指名朗读,集体交流评价。出示“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结合写作背景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意思。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分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理解词语: 乡音:家乡的口音。 鬓

7、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衰cu:减少,疏落。学习多音字“衰shui 事物开展转向微弱:衰老 衰弱 cu 等次,等级,等差:等衰结合词语意思说一说“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意思。这时,他的家乡话没有改变,但是头发白了,模样变老了。 出示“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课件出示图片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是贺知章牵着马儿回到家乡来到村口时的情景。联络图片,猜猜他们在干什么?孩子们看见贺知章却都不认识,于是笑着问贺知章:“老爷爷,您是从哪儿来的?指名结合图片说一说整首诗的意思。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分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这时,他的家乡话没有改变,但是头发白了,模样变老了。孩子们看见贺知章却都不认识,

8、于是笑着问贺知章:“老爷爷,您是从哪儿来的?指导感情朗读。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表达了作者对暮年回到家乡的无限喜悦和对家乡的热爱的思想感情。指名再读这首诗,读出浓浓的思乡之情。2.学习?赠汪伦?1介绍诗人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2) 介绍人物 汪伦,字文焕,一字凤林,歙州黟县今安徽黄山市太平县。唐开元间任泾县令,著名诗人李白好友。卸任后,由于留恋桃花潭,特将其家由黟县迁往泾县,居泾县桃

9、花潭畔。 3背景介绍李白游泾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沉的友谊。李白要走的那天,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非常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下此诗给汪伦。(3) 品读感悟课件播放视频:赠汪伦让学生根据朗读视频划出这首诗朗读的节奏,再练习朗读,指名朗读,集体交流评价。课件出示诗句“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理解“踏歌踏歌:唐代一作广为流行的民间歌舞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李白将要乘舟离去,谁来送行了?汪伦李白心情怎么样?惊喜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

10、“忽闻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李白坐上小船刚要分开,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第二句:桃花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介绍桃花潭:位于安徽省泾县桃花潭镇境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既有清新秀丽、苍峦叠翠的皖南风光,可观山川之灵气;风格独特的古代建筑,可发思古之幽情。 李白和汪伦的友谊有多深?比桃花潭水还深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桃花潭水即使深有千尺,也比不上汪伦相送之情。 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整首诗的意思?李白坐上小船刚要分开,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桃花潭水即使深有千尺,也比不上汪伦相送之情。 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情感?用比较的手法,把无形的友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形象地表达了汪伦

11、和李白之间那份真挚深沉的友谊。3练习朗读先小组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李白和汪伦之前的深情厚谊,再指名朗读,集体交流。 四、课堂总结 生活中不能没有友谊,因为友谊是欢乐的源泉,所以我们要珍惜友谊,尊重友谊,让它成为你生活中别具一格的风景! 五、课堂练习 补充诗句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六、作业布置 1.背诵两首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两首诗的意思。【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 回乡偶书 赠汪伦 客?   回!  汪伦 李白       思念家乡 深情厚谊 【教学反思】 以著名诗人李白的静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