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桂平卓外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9分,每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论低碳消费方式“低碳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最佳模式之一,低碳消费方式是其重要环节。低碳消费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根本要求,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低碳消费方式回答了消费者怎样拥有和拥有怎样的消费手段与对象,以及怎样利用它们来满足自身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的问题。它是后工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下,消费者消费理念与消费资料供给、利用的结合方式,也是当代消费者以对社会和后代负责任的态度,在消费过程中积极实现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的消费方式。这是一
2、种基于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方式。低碳消费方式着力于解决人类生存环境的危机,其实质是以“低碳”为导向的一种共生型消费方式,它使人类社会这一系统工程的各单元能够和谐共生、共同发展,实现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均衡物质消费、精神消费和生态消费;使人类的消费行为与消费结构更加科学化;使社会总产品生产过程中,两大部类(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生产更加趋向于合理化。低碳消费方式特别关注如何在保证实现气候目标的同时,维护个人基本需要获得满足的基本权利。由于满足基本需要的人权特性和有限性,在面临资源与环境约束的情况下,应该把有限的资源用于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限制奢侈浪费。人们应该认识到:生活质量还包括环境质
3、量,若环境恶化,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最终会下降。在环境资源日益稀缺的今天,低碳消费方式是一种更好地提高生活质量的消费方式。低碳消费方式体现了人们的一种心境、一种价值和一种行为,其实质是消费者对消费对象的选择、决策和实际购买与消费的活动。消费者在消费品的选择过程中,按照自己的心态,根据一定时期、一定地区低碳消费的价值观,在决策过程中把低碳消费的指标作为重要的考量依据和影响因子,在实际购买活动中青眯低碳产品。低碳消费方式代表着人与自然、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式发展。低碳消费方式的实现程度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社会消费文化和习惯等诸多因素有关。因此,推行低碳消费方式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从经济学上讲
4、,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非生产消费。生产消费是指生产过程中工具、原料和燃料等生产资料和生产劳动的消耗。非生产消费的主要部分是个人消费,是指人们为满足个人生活需要而消费各种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另一部分是非生产部门如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在日常工作中对物质资料的消耗。因此,推动“高碳消费方式”向“低碳消费方式”的转变应该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实现国家利益、企业利益和公民利益的最大化。 (原文有删改)6下列对“低碳消费方式”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低碳消费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根本要求和必然选择。b低碳消费方式是当代消费者对社会和后代负责任地积极实现“三低
5、”的消费方式。c低碳消费方式是一种基于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方式。d低碳消费方式是以“低碳”为导向、着力解决人类生存环境危机的一种共生型消费方式7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低碳消费方式是在维护个人基本需要获得满足的基本权利之后,特别关注保证实现气候目标的生态消费方式。b在面临资源与环境约束的情况下,应该把有限的资源用于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低碳消费是一种提高生活质量的消费方式。c消费从经济学上讲,包括生产消费和非生产消费,所谓非生产消费就是人们为满足个人生活需要而消费各种
6、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d人们如果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实现低碳消费,就必然可以解决当前存在的环境日益恶化和资源短缺问题。8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人们都在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但是也应该注意环境的质量,如果环境恶化,人们的生活质量就会受到影响。b消费者对消费对象的选择、决策和实际购买与消费的活动会受到心境与价值观的影响。c因为低碳消费方式代表着人与自然、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式发展,所以推行低碳消费方式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d不管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是团体还是个人,都在消费着各自所需的物质资料,因此
7、,从“高碳消费方式”向“低碳消费方式”的转变应该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参考答案:6a(a项,张冠李戴。原文是“低碳消费方式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7b(a项,颠倒顺序,原文是“低碳消费方式特别关注如何在保证实现气候目标的同时,维护个人基本需要获得满足的基本权利”。c项,后一句话说法有误,从原文最后一自然段可知,非生产消费还包括非生产部门对物质资料的消耗。d项,从文章来看,作者认为低碳消费方式可以改变当前的环境问题,但是,“必然”二字用得过于绝对了。8c(c项,强加因果,由原文第3自然段中的最后两句话可知,“低碳消费方式的实现程度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社会消费文化和习惯等诸多因素有关”,所以推
8、行低碳消费方式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略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道德的本质不是远离“得”,而是要学会如何在处理现实复杂利益关系中获得正当性;道德的完满也不是不要“得”,而是能够自如地运用符合“德”的方式去“得”,儒家“孝”伦理发展到“德”的阶段,便在个体自身内部完成了“孝”的内化,但这只是抽象地完成。儒家“孝”伦理的意义与价值,决不仅仅是精神的自我完成,而是“外化为他物”。这种现实外化就是“得”,就是使儒家“孝”伦理能够更有效地干预现实社会生活。“得”是儒家“孝”伦理逻辑运行的目的。但“得”的实现与获取也不能偏离伦理的逻辑。在儒家“孝”伦理中,“德”与“得”互相投射,形成了具
9、有丰富内涵的逻辑结构。第一,“得”必须有“德”。在中国传统社会,因为孝行而获得社会广泛认可的孝子不乏其人,这种认可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嘉奖:在物质上能够获得上层的封赏,比如对孝子实行赦免赋税的优惠等;在精神上获得社会的广泛赞誉,孝子们被旌表门闾、载入史书,其而能够因为孝行被选入官。反之,如果有不孝者,则被除名削爵,永世不得续用。第二,“德”必然能“得”。舜因何能贵为天子,因为舜是大孝之人,德行高远。而且这种大德能使老百姓受益,自然就会受到上天的保佑,所以大德之人必然会“得”。“德”不以“得”为目的,但“德”却必然有“得”的报答。父子是血亲相连的天伦关系,如果孝敬双亲是为了赢得孝子的美名和求得
10、功利,则损害了亲亲之情,使人失去最基本的情感依托。所以,“得”并非最终目的,只是在进行价值预设时,人们确信孝子必然会得到好的归宿。所以,在主观动机上,“德”并非为了“得”;但在客观效果上,“德”却必然“得”。第三,有“德”就是“得”。孝的根本是对父母的血缘情感的真实流露,而不是出于机心和利益,那种对自然本真的背离会导致孝的矫揉造作。特别是汉代以来,越来越多外在的物质利益附加在孝上面,使孝越来越远离人性的自然。而孝本该是为人子女良善本性的流露和自然天性的表达,有父母可以供养就是福气,就是大“得”。孝是道德的始源,是源自人的真性情。这种发自内心的亲爱父母之情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念和追思,是儒家“孝
11、”伦理深刻的情感基础。人们为了孝敬父母而孝敬父母,不掺杂任何外在的功利目的。由“德”至“得”的逻辑运行过程解决的是孝德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得失问题,也即儒家“孝”伦理的现实外化过程。由此,儒家“孝”伦理逐步形成由现实的亲子血缘关系出发,最后又回归现实生活的逻辑运行路径。(王健崭儒家“孝”伦理的逻辑运行路径研究)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得”必须有“德”是指孝子具有孝行,能够获得社会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嘉奖。b. 儒家“孝”伦理中,“得”是伦理观念下的生活世界,直接指向现实社会生活。c. “孝”源于对父母的真实情感,不能有外在的功利目的,这是儒家伦理所推崇的。d. “德
12、”与“得”之间的相互转化,实际上都是儒家“孝”伦理的现实外化过程。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采用对比、举例、比喻等方法,论证了儒家“孝”伦理的逻辑运行路径。b. 文帝从三个方面充分论证了儒家“孝”伦理中“德”与“得”的相互映射关系。c. 文章从人性的角度论证“孝”的本质,论证视角较为独特,将论证推向了深处。d. 文章以孝德在现实生活中的得失问题为前提,论证了推行“孝”伦理的必要性。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道德的完满要求我们学会用不偏离伦理的方式去获得现实生活中的正当利益。b. “得”是“孝”伦理逻辑运行的终极目的,但必须运用合“德”的方式去“
13、得”。c. 舜不为“得”而行孝德,但客观上却能“得”,可见“德”必然有“得”的报答。d. 要真正落实儒家“孝”伦理,就要注重“得”,更要强化“德”,二者缺一不可。参考答案:1. d 2. a 3. c【1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选项d,“实际上都是儒家孝伦理的现实外化过程”表述有误。结合第一段可知,由“德”至“得是儒家“孝”伦理的
14、现实外化过程,由“得”至“德”是儒家 “孝”伦理的内化过程。故答案选d。【2题详解】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选项a,“文章采用比喻等方法”说法有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文章主要论证了儒家“孝”伦理的逻辑运行路径。采用了对比,举例等论证方法,但没有采用比喻的论证方法。故答案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推断概括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题干问
15、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概括和分析、推断的能力。选项a,“道德的完满要求”曲解文意。原文:道德的本质不是远离“得”,而是要学会如何在处理现实复杂利益关系中获得正当性。可见,要求我们学会用不偏离伦理的方式去获得复杂现实生活中的正当利益是道德的本质。选项b,“得”是“孝”伦理逻辑运行的终极目的。说法有误。结合第一段可知,“得”是儒家“孝”伦理逻辑运行的目的。结合第三段可知,“得”并非最终目的。因此,“得”并非是“孝”伦理逻辑运行的终极目的。选项d,就要注重“得”,更要强化“德”。说法有误。从全文来看,“得”与“德”同等重要,都是落实儒家“孝”伦理的
16、路径。所以,abd三个选项选项表述有误。故答案选c。【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总之,考生要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的去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3.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12分)(1)“凤凰呜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2)我应该是个八尺男儿,即使不能金戈铁马,醉卧沙场,也应该玉树
17、临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真可惜,我只是个他人口中“无用”的女孩,既不美丽,也不灵巧。(3)几年前,我偶然在字典上翻到这样的词条:“海桐,常青灌木植物,植株矮小,开白色小花。”我释然,我对自己说:原来对于我,再也没有比“海桐”更贴切的诠释了,我只是一丛普通的灌木,在一生的等待中开出白色的小花,然后宣告我的无罪。“可只是这样吗?”有人笑我:“只是甘心做一棵海桐?你愿意以这词条作为你寻觅多年的辩词,来解除你难以照他人期望成为梧桐的挫败?是吗?一旦认定自己是棵海桐,是不是就会解开自降生时就套上的枷锁?是不是就会放弃多年来希翼成为梧桐的奋斗?是不是就会失去再长高的愿望?” (4
18、)我是个拙劣的小偷,没有辩护律师。在我好不容易找到辩词后,才发现法官早死了,听众也走光了,只有我一个人,一个人站在记忆的法庭上,任难以成为“梧桐”的无奈与不甘心做“海桐”的抗争在心底拔河,注定我永久地挣扎与反抗。1.第三段中加点的“梧桐”与“海桐”,各比喻什么?(4分)2.第三段中一连出现六个疑问句,这六个疑问句有何作用?他们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3.文中说“难以成为梧桐的无奈与不甘心做海桐的抗争在心底拔河,注定我永久地挣扎与反抗”。这种思想对作者的成长有什么重要意义?(4分)参考答案:1.第三段中加点的“梧桐”与“海桐”,各比喻什么?(4分)
19、“梧桐”比喻能成大器,做大事的人(不平凡、不普通的人)(2分)“海桐”比喻平凡的普通人。(2分)2.第三段中一连出现六个疑问句,这六个疑问句有何作用?他们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作者采用一连串疑问句,形成连番逼问的气势、不断反思的气氛(形成连番追问的语气,表现了作者不断思考的过程),对心灵发出拷问。(2分)表达了作者不屈于命运,不甘于平凡的思想感情。(意思相同即可)(2分) 或:这一连串的问句形成排比的气势,使作者的感情喷薄而出,感情真挚而强烈,(2分)表达了作者对命运的抗争和对理想前途的追寻与困惑。(2分)3
20、.文中说“难以成为梧桐的无奈与不甘心做海桐的抗争在心底拔河,注定我永久地挣扎与反抗”。这种思想对作者的成长有什么重要意义?(4分) 这种挣扎与反抗,在作者的成长岁月中,激励(2分)她不断努力,不断向上。(2分) 或:这一对矛盾,注定了作者不断对命运进行抗争(2分),养成了敢于反抗,积极进取的精神品质。(2分)(意思相同即可)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
21、,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
22、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9.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若入前为寿 寿:祝酒b.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23、; 内:通“纳”c. 哙拜谢,起 谢:道歉d. 窃为大王不取也 窃:私下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因击沛公于坐 因人之力而敝之b. 劳苦而功高如此 拔剑切而
24、啖之c.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d. 樊哙侧其盾以撞 以待大王来11.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项庄在接受了刺杀刘邦的任务后,于心不忍,加上项伯的保护,所以他未能把刘邦刺死。b. 樊哙在危急关头不顾卫士阻拦,闯入军帐中,既表现出他极大的勇气,也足见他的勇武。c. 樊哙入帐后的种种行为都是有礼有节的,表现了他有勇有谋、粗中有细的性格。d. 樊哙先指桑骂槐地怒斥一顿,然后又不失时机、恰到好处地讲出刘邦这样做都是为了项羽。12. 课内句子翻译。(1)越国
25、以鄙远,君知其难也。(2)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参考答案:9. c 10. d 11. a 12. (1)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您知道这样很难的。(2)我留下来的原因,是要等待我的客人,并和他一起去。【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c项,“谢”应为“感谢”。故本题选c项。【1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意思和用法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其
26、意思和用法的正误。d项,“以”,都表目的,来。a项,“因”:趁机/依靠。b项,“而”:表并列,而且/表承接。c项,“者”:表判断/代词,的人。故本题选d项。【1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a项,“于心不忍”,无中生有。所以选a项。【1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
27、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鄙”:“把当作边邑”;“其”:“这样”;“远”:“远地”。第二句关键点:“所以”:“的原因”;“与俱”:“和他一起去”。【点睛】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
28、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五是有些虚词表示各种语气的,需要译出。参考译文:范增起身,出去召来项庄,说:"君王为人心地不狠。你进去上前敬酒,敬完酒,请求舞剑,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否则,你们都将被他俘虏!"项庄就进去敬酒。敬完酒,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娱乐的,请让我舞剑。"项王说:"好。"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也拔剑起舞,常常张开双臂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用身体掩护刘邦,项庄无法刺杀。 于是张良到军营门口找樊哙。樊哙问:"今天的事情怎么样?"张良
29、说:"很危急!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意图常在沛公身上啊!"樊哙说:"这太危急了,请让我进去,跟他同生死。"于是樊哙拿着剑,持着盾牌,冲入军门。持戟交叉守卫军门的卫士想阻止他进去,樊哙侧着盾牌撞去,卫士跌倒在地上,樊哙就进去了,掀开帷帐朝西站着,瞪着眼睛看着项王,头发直竖起来,眼角都裂开了。项王握着剑挺起身问:"客人是干什么的?"张良说:"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王说:"壮士!赏他一杯酒。"左右就递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后,起身,站着把酒喝了。项王又说:"赏他一条猪的前腿。"左右
30、就给了他一条未煮熟的猪的前腿。樊哙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把猪腿放在肩膀上,拔出剑来切着吃。项王说:"壮士!还能喝酒吗?"樊哙说:"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怀王曾和诸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封作王。'现在沛公先打败秦军进了咸阳,一点儿东西都不敢动用,封闭了宫室,军队退回到霸上,等待大王到来。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出入和意外的变故。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人,这只是灭亡了的秦朝的继续罢了
31、。5. 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答题。(8分)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造次:紧迫,仓促(1)翻译下面两个句子。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3分)
32、0;
33、0;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2分) &
34、#160; (2)孔子如何看待利与欲?请用自己的话回答。(3
35、分)
36、0;
37、60;
38、60; 参考答案:(1)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接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抛弃)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或:怎样去成就他的声名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每一小句1分)(2)孔子认为,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6. 文言文阅读(共18分)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
39、郑庄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庄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以武安侯、魏其时议,贬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毂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与官属言,未尝名吏,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惟恐后。山
40、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数岁,以官卒。郑庄始列为九卿,中废,家贫,宾客益落。及居郡,卒后家无余赀财。庄兄弟子孙以庄故,至二千石六七人焉。太史公曰: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郑亦云,悲夫!
41、160; (节选自史记·汲郑列传)12. 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存诸故人,请谢宾客 存:问候b又不治其产业
42、160; 治:治理c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 行:辈分d与官属言,未尝名吏 名:称呼13.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郑庄礼贤下士的一组是( )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 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 推毂士及官属丞史与官属言
43、,未尝名吏,若恐伤之 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a b. c. d.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庄在任用官吏的问题上,与司马安意见不合,后来司马安乘隙诬陷,使他一度丢了官职。b每次上朝,遇到有向皇上进言的机会,他说的都是称赞天下年高望重的人,并推荐贤士和属下的丞史。c郑庄喜好交友,乐
44、于助人,每逢休假日常常在长安郊外各交通要道备置马匹,拜谢宾朋,往往通宵达旦。d郑当时曾位列九卿,中途罢官回家,家境贫寒,门庭冷落。晚年,担任汝南郡太守且在任上去世。15.翻译(1)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_(2)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 _参考答案:12.b (治:置办)13.c (是说他乐于助人;是说他重视人才;是说他迎合皇上)14.a(意见不合与乘机诬陷,在文中无依据。)15. (1)郑庄任太史时,告诫(他家的)守门人说:“客人来了,不论高贵低贱(都要立即请进来),不要让客人在门外等候。”(门下、两个无,各一分。)(2)凭郑庄的贤良,有权势时宾客
45、就多得以十为倍数计算,没有权势时情况就相反,何况是一般人呢!(则则:就就,表并列;否:相反;众人:一般人,普通人。各一分)【参考译文】郑当时,字庄,是陈县人。郑庄以仗义行侠为自豪,他把梁孝王的大将张羽从危难中解救出来,名声在梁、楚一带传扬。孝景帝时做了太子舍人。每逢五天一次的休假日,他常常在长安郊外各交通要道备置马匹,问候那些老朋友,邀请拜谢宾朋,夜以继日,通宵达旦,还常常担心有所疏漏。郑庄喜好黄帝、老子的学说,他仰羡慕年长有德行的人,惟恐见不到人家。郑庄年轻时官位卑微,但是他的交游的知己好友,都是祖父一辈的人(行,辈分),是全国有名的人士。汉武帝刘彻即位,郑庄逐渐升任为鲁国中尉、济南郡太守、
46、江都国相,一直到九卿中的右内史。由于在武安侯田、魏其侯窦婴时的廷议中出言不当,降为詹事,后又升为大农令。郑庄任太史时,告诫下属说:“只要客人来,不论贵贱都不要让人在门外等候。”他执行主人敬待客人的礼节,凭自己尊贵的身份谦恭地对待客人。郑庄为人廉洁,又不置办自己的财产,依靠俸禄和赏赐来供给那些年长的友人。可是他馈赠给他人的礼物,不过是竹器盛着的食物。每次上朝,遇到有向皇上进言的机会,他说的都是称赞天下年高望重的人。他推荐士人和属下的丞史,称道起他们来确实津津有味,经常称赞他们认为比自己贤能。跟长官部属讲话,从不直呼他们的名字,好像生怕伤害了他们。听到别人的高见,就向皇上说,惟恐迟误了。崤山以东的
47、士人和一些年长的人都异口同声地称赞郑庄。然而郑庄在朝廷上,经常附和逢迎皇上的意旨,不敢明确表示对错。到了晚年,汉朝征讨匈奴,招抚四方外族,全国耗费甚多,财力物力日渐匮乏。郑庄保举的人及其宾客,有替大农令承办运输的,亏欠款项很多。司马安任淮阳太守,揭发了这件事。郑庄因此构成罪责,出钱赎罪后降为平民百姓。不久,在丞相府暂时担任长史。皇上认为他年老,让他担任汝南太守。几年后,在官任上去世。郑庄当初位列九卿,中途被罢官,家道贫穷,宾客越发零落。到做了郡守,死后家里没有剩余的财物。郑庄的兄弟子孙因为郑庄的缘故,官至二千石的有六、七人。太史公说:“凭郑庄的贤良,有权势时宾客就多得以十为倍数计算,没有权势时
48、情况就相反,何况是一般人呢!”当初翟公担任廷尉时,宾客盈门;到免官时,门外冷清得可以张罗捕雀。翟公又任廷尉,宾客想再去,翟公就在门上写上大字幅说:“一个死了一个活着,才知交情的深浅。一个贫穷一个富裕,才知结交的实态。一个尊贵一个卑贱,交情才会显现。”郑庄也是这样啊,真是悲哀啊!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 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联系现实,写一段评论。要求:运用比喻、反问的修辞手法,观点明确,语言简明、准确,不超过100字。(6分) 参考答案:8. 仿照所给句子,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上恰当的内容。要求:句式相同,字数可稍有不同。(5分)到了丹麦,才知道写个童话可以不打草稿;
49、 到了 ,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学三年级下册译林版英语第六单元测试卷+参考答案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毕业论文答辩专用模板
- 乡镇妇幼保健试题及答案
- 妈妈滑梯测试题及答案
- XX项目财政资金验收报告
- 突破传统纺织界限的思考试题及答案
- 常见化工面试题目及答案
- 冰雪旅游面试题目及答案
- 2024年纺织品设计师的创新能力试题及答案
- 广告设计师2024年考试核心概念试题及答案
- 新教师入职培训新学期新教师入职培训课件
- 2023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招聘考试真题汇总
- Spring Boot从入门到实战(知识点+实例)
- 《企业会计准则第 25 号-保险合同》应用指南
- 手术物品清点标准操作程序-手术物品清点流程
- 武术基本功五步拳 教案6篇
- 超构表面透镜在生物医学成像领域应用
- 小水滴的诉说省公开课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课件
- 人体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PPT幻灯片
- 详解 强基计划
- 餐饮场所消防安全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