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广东高考语文科年报_第1页
2016年广东高考语文科年报_第2页
2016年广东高考语文科年报_第3页
2016年广东高考语文科年报_第4页
2016年广东高考语文科年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2014年广东高考年报·语文科(一)试卷总评价1.稳中略变,注重内涵推进是今年试卷的主要特点。我们近几年来概括广东卷的试卷特点的时候,都用“稳中略变”这个词,今年我们特别在后面加了一个短语“注重内涵推进”。为什么这样加呢?我们是这样考虑的:“稳中略变”是广东卷多年的特点,这反映了广东命题发展的轨迹,显示了广东高考语文命题的总体思路是稳步推进而非大规模的改革。试卷结构的相对稳定,使到考生拿到试卷后不会因为变化太大而造成情绪的波动,更有利于临场发挥水平。个别考点和题型的略微变化,既对考生产生新鲜刺激,又是考生预料之中的事,不至于引起考生的焦灼。广东高考语文需要的就是这样和风细雨式的“稳

2、中略变”的推进模式,切忌暴风骤雨式的大改革。“稳中略变”的“略变”主要是从形式上来讲的,后面加上“注重内涵推进”这个评价,主要是指,有些题目形式上似乎没有什么变化,但是事实上其变化主要体现在内涵的变化推进上。新的高考改革实施意见已经公布,将会带来一些指导思想的改变,这些思想的改变,需要提前做一些试验。广东将会在什么时候执行新的改革实施意见还不清楚,但是未雨绸缪,作一些准备工作,做好过渡的工作是需要的。2014年广东题,有些题目的命制在内涵上体现变化,这个是为将来的高考改革做准备的,应当引起重视。因为任何稳妥的改革,都不可能推倒重来,都是有一定的延续性的。(1)稳中略变的具体体现2014年广东省

3、高考语文试卷结构依然非常稳定,试卷的板块结构没有做任何调整,只是在某些小题上跟2013年的试卷比较略有变化,具体体现在:第4小题,考查句子衔接。不再采用去年的复位式的题目形式。去年那道题,是整个卷子得分率最低的。今年采用往常命题的形式,主要考查句子排序。今年这道题全省平均分为2.41分,难度0.80,比起去年有较大的提升。第6小题,考查文言虚词。今年这道题进行了改变,选取了三个句子,空出虚词的地方,选择最合适的选项来填空,主要考查对文言虚词的辨析与运用。这样改变一下,使到选文的局限性变小了。原来要四组八个文言虚词在同一篇文章中出现,选文难度大,考查的虚词点重复比较严重,年年都基本上都是考那几个

4、常用虚词。现在这样改,从选文中选考点的难度稍微降低,虚词的覆盖面有所扩大。也有老师有不同的意见,提出质疑,说这是考查文言虚词的运用,超出了考试大纲的要求。考试大纲没有要求文言虚词要会运用,只需要会辨析就可以了。这也是要让专家慎重考虑的。从考查的情况来看,今年的平均分是1.83分,比2013年1.13分要高。有些老师担心这样变,考生得分会骤然下降,从实际得分情况来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这种题型考查效果是否更好,我们还要再看一两年考查的情况如何才好下结论。我们还是希望把这种改变的实验坚持下去,不要怕质疑,马上就缩回去。第9小题,继续是用主观题的形式来考查信息筛选。今年没有了可以摘抄回答和用自己语

5、言组织回答的要求,但是从整个要求来看,还是倾向于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比较好,难度上要比去年的增加了。这个发展方向是对的,摘抄的能力是层次比较低的能力,我们重点要考查的是考生掌握信息,用自己的语言来组织作答的能力。阅读文言文,除了如翻译那样精准的细读外,还需要这样大致掌握概况式的阅读作为配合。从今年的阅卷情况来看,有部分考生写了诗歌。评卷场专门找了懂写诗歌的老师给他们评分。我们要尊重写不同文体的考生,每一种文体的评价应该有不同的要求。既然命题已经是持开放性的做法,评卷也应是持开放性的做法。找懂诗歌的老师来评价考生的诗歌答卷,这是一个开放性的做法,值得肯定。但是这只是短时间的行为,要是高考作文命题长

6、期都允许选用诗歌的文体来答卷的话,以后考生写诗歌的情况会越来越多,那么我们就要建立和完善诗歌的评分细则,才能适应评价的需要。例如对于诗歌的字数的把握的问题,意见分歧:有人认为既然题目有“不少于800字”的条件,写诗歌也应该遵守这个限定,大不了就按照行数,要达到800字相应的行的位置。也有人提出,应该放开诗歌字数的限制。这些问题最好有个权威的说法,才不会引起太大的分歧。(2)注重内涵推进今年的试卷在形式上变化是不大的,更值得关注的是在内涵上的“变”,稳步推进考试内涵的前进与改变。例如:第8小题,考查文言文文意概括,以往多选点来做选项,今年都以概述的形式出现,对考生的理解能力要求更高了。第9小题翻

7、译的第(1)小题的第2句,将关键词的得分点定在省略上,这是多年没见的考法。引导考生文言翻译既要注意字字落实,又要做到注重整体的完整性。第(2)小题,今年没有可以摘抄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的提示,但是从回答本问题的完整性来看,更倾向于用自己的话来回答。这样的要求,要求考生对文言文信息有概括整合的能力。第10小题,古诗词鉴赏题,注重考生的想象能力与诗意的理解能力的培养。对送别场景的描述,这个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通过想象,把场景通过语言再现出来,这样的题目,是需要发挥考生的想象能力才能答好题目的。第12、13小题,以往一般两项选择的题目是从整体文意的角度来切入命题的,单向选择是从主要概念的角度

8、切入命题的。今年的命题则反过来。另外,一些选项的设置,需要拐一下弯才能得出结果,这样训练了考生的思维整合的能力。第14题,以往一般是考查比较辨析的,今年考查了推断,这是考查能力层面上的变化。第15题,理论联系实际的题目,是多年来的一个命题亮点,今年坚持这样来命题,而且提供的例子更加具体实在,更有利于集中评分点。像去年的题目,以白居易创作卖炭翁为分析例子,但是因为有些考生初中学习的语文课本,没有选卖炭翁,造成了部分学生答题情况不理想,今年这样命题,就更加公平了。第18、21小题,考查考生阅读的探究能力。探究能力是新课标考试大纲在能力层级要求上的亮点,去年放弃命题是个失误,今年两道探究题,在难度上

9、不是太大,探究题不一定都是很难的,也可以稍微简单的。应该说今年的命题处理是做得很好的。第22-23题,两道题在题干上都提到了“逻辑严密”的要求。这个是多年未见的要求。逻辑的要求,在考试大纲中是没有要求的,但是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逻辑又是密不可分的。提出“逻辑严密”的要求,反映了重视辩证思维,重视理性思维的精神。我们认为这是值得肯定的。以上所讲的这些内涵上的推进,是反映了我们高考命题的方向,重视能力考查,重视语文的具体运用,重视培养语文的素养。这种藏在形式下面的变化更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对考生而言,这种内涵式的变化推进,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备考就不能僵化地停留在固定思维下的模式,要以基本知识

10、与基本能力的掌握为前提,提高考生的知识迁移的能力,才能以不变应万变。2.选文规范,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考查,向能力考查倾斜的意图比较明显。全卷的选文基本规范,各个板块考查的文章、诗词都基本规范,文体特点符合要求,可以作文考试阅读鉴赏的材料。文言文阅读文段删节自宋史·刘敞传,文段共672字,比2013年稍长,但基本合适,文段基本可以判定为浅易文言文。诗词鉴赏选用的是清代万树的词作望江怨·送别,该词用语浅白,意境丰厚,适合高中生阅读鉴赏。万树是大家相当陌生的诗人,估计大多的考生听都没听过。词作内容与柳永的雨霖铃类似,考生应当能够理解词作的意思。现代文必考部分的论述文,选自由

11、当代美学专家陈炎主编的高校教材中国审美文化史,关注的点在“终极关怀”。这个理论学生有点陌生。文章思路清晰,论证严密,是合适高中生阅读的论述文。选做题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使用的是陆蠡的散文鹤,主要是写作者豢养了一只白鹭却认为是鹤,表达了作者不同的心态和自省,文章表达流畅,脉络清晰,是适合作为阅读材料的。实用类文本阅读使用的是大家中的访谈作品。访谈对象是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先生。文章语言通顺,思路明确,信息丰富。适合作为试题阅读材料。总的来说,今年试题选择的阅读鉴赏材料,基本上都是符合文体要求的。在命题上,高考语文广东卷注重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继续引导语文素养和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在试题

12、中反映日常语文学习的积累和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在语言文字应用的考查上,坚持语言基础知识考查的基础性和实用性,坚持语言应用能力考查的灵活性和实践性。前四道选择题主要考虑对中学的教学引导,试题设置为难度较低的容易题。后两道语言综合运用题,考查的是较高的语言综合应用的能力,在难度设计上会考虑到对学生的有效区分。今年两道语言综合运用题仍以考生的语言综合表达和实际运用能力为主要考查目标,第22题注重语言表达中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第23题注重看图组织语言的考查。这些都是基本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试题向能力考查倾斜的意图比较明显。信息筛选题,很明显在能力要求上比2013年有了进一步的要求。要求考生具备对文言文

13、中的信息具有概括的能力。文言虚词的考查,很明显从虚词的辨析发展到简单运用的能力。作文强调思辨能力的考查。古诗鉴赏强调考生的想象能力、鉴赏能力。这给一线的高中学校传递一个信号:要加强能力训练,提高语文素养。3.新材料作文命题继续深化与完善。今年的作文题属于通常所说的新材料作文,今年的题目比去年的题目更加完善,新材料作文的特点更加明晰。我们不妨引用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陈少华院长对今年广东高考作文题的点评:今年的高考作文以影像与人的日常生活关系设题,以影像在不同时代与生活关系的呈现形态为表述,作文材料隐含了科技与人的关系的探讨,作文材料从考生熟悉的生活题材切入,陈述了照相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及情感体验

14、带来的改变与影像,内涵丰富。材料中的“黑白胶片”和“数码技术”的陈述,既描述了不同的时代特征,也提示了“科技改变生活”的内涵。不论是“黑白胶片”的发明,还是“数码技术”的普及,科技的发展使物质变得丰富而易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变得更加便捷多样,科技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影响着我们的情感体验。   两段材料并举,对比了照相技术发展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每则材料本身就富有辩证意味,材料精短易读,只陈述事实,不作价值判断,呈现了意义的容涵性、开放性,这些都给考生较大的写作空间。考生在审题时,既可以对两段材料表达看法,结合照相以及科技与人的关系进行思考和联想;也可以在相似的科

15、技与人的关系背景下,以一段材料为重点,结合自身的经验,围绕照相技术与分享方式、情感体验等展开讨论;还可以在材料的基础上,选择其他能反应科技与人关系的材料展开联想与想象。以上角度和立意,没有高下之分、优劣之别。从今年广东的作文题看,有三个特点是值得肯定的:第一,是选材贴合现实生活。今年黑白照片与数码照片的对比材料,总体的评价是比较好的,虽然也有一些不认同的声音,例如,有评论认为,现在的考生没有多少对黑白照片有较深体验的了;也有人认为,农村边远山区的考生,对数码照片也不熟悉,只合适城市孩子发挥。但是应该来说,这个话题要比去年的“慈善”的话题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考生还是有话可说的。只有选材贴合考

16、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才能有真情实感,才能有自己独特的思考。第二,没有既定的价值判断倾向。虽然有评论还是认为广东今年的作文题,还是由价值判断的倾向的,倾向于对过去黑白照片时代的留恋与回忆。但从考生的答卷来看,对数码技术时代的珍惜之情也是不在少数的。基本上来说,这个对比材料还是能够贯彻不强加价值判断倾向的指导思想的。第三,辨正思考的空间很大,思辨能力的考查意图很明显。今年作文题的两段话,对比的点是很多的,两段话之间有对比:黑白照片时代与数码技术时代的对比,照片很少与照片很多的对比,记录人生几个瞬间与记录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对比,一次次的翻看与快速浏览对比,永不褪色的记忆与频繁更新对比,黑白照片渐渐泛黄

17、、模糊与从不泛黄,永不模糊对比应该说对比的点很多,可以思考的空间是很大的,切入的点是很多的。对比,强调的是两面性,我们要看到事物不同的两面,在对比中强化思辨。4.吹毛求疵说不足。应该说,今年的广东高考语文试题总体上来说是不错的,假如要吹毛求疵,找点问题与不足,供命题专家参考,希望他们精益求精,有更高的追求,那么有一些地方也是值得注意的:(1)选文的僵化问题。今年的试题,选文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就是因为选文缺乏新鲜感,甚至有点僵化的味道了。从这几年广东题的选文来看,风格特点基本一样,论述文,要么选审美的文章,要么就是读书类的文章;文学类文本,选的基本是散文,已经连续四年

18、考查散文了,小说成了被遗忘的角落。选的散文也基本上是状物性的、记叙性的散文,哲理性、抒情性不强。有老师开玩笑说,“荷”选过了,“马”选过了,下面是选“荔枝”“龙眼”了。这当然是笑话,但是也反映出大家对选文毫无新意表达了不满。实用类文本,多选传记和访谈,而且访谈也大多有传记的性质。命阅读题,选文是最困难的,一般来说,很少篇幅本来就合适,一般都需要删节,但是我们期待,命题专家选文的眼界更宽广一点,这样对中学阅读教学才是好的引导。(2)命题设计与命题语言的问题。第6小题,考查文言虚词。今年这道题进行了改变,形式上大家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也有老师质疑,说这是考查文言虚词的运用,超出了考试大纲的要求。考试

19、大纲没有要求文言虚词要会运用,只需要会辨析就可以了。这也是要让专家慎重考虑的。第14题,今年这道题全省平均分只有1.27分,是相当低的一个分数了。这道题目答题情况不好,过半的考生拿到了零分,基本上就失去了考查的意义。从命题的角度来看,应该没有问题,思路是清晰的,推断的理由也是很充分的。为什么考生还是答不好呢?我们认为主要是选择命题的点不够好。宗教,在中国是个敏感的词语,考生基本上所知甚少。艺术在文中已经有讲述,我们认为,假如命题的点放在“哲学”上,可能会有好一点的结果。文学类文本阅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得分分差,今年是最大的,查查数据,是有选考以来最大的。今年在两类阅读的平衡上做的工作确实不好。

20、三道题的分值安排,文学类是3、6、6,实用类是4、5、6,这样的安排是非常不合理的,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本来就不易,加上两道6分题,难度更大,丢分就更容易。我们还是认为,两类文本阅读三道题等值安排是比较合理的。今年考生人数增加了,但是选考文学类的却略少,我们担忧明年会更少。不利于中学文学阅读教学的开展。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在语言综合运用部分,22、23两道题,在题干上都有“逻辑严密”的要求。查查考试大纲却没有相关的要求。逻辑思维当然是存在的,但是逻辑又是每个考生都没有学过的内容,可能在题干上提出要求,就不是太合适,是否可以考虑在表述上换一换,可能就更加严谨了。另外,第22题与第4期都属于语言

21、衔接的范畴,有考点重复之嫌。作文题整体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有些地方也需要改进。第一是今年的内容,黑白照片与数码照片的比较。这批考生基本上都是1995年后出生的孩子,他们对黑白照片其实是没什么体验的,大家开玩笑说“大叔的情感你不懂”,就是说这样的情感体验其实是不适合考生这个年龄段的。但是,感情体验不一定都是直接的体验,也可以是间接的体验,而且很多考生也选择了认同时代在发展,数码照片时代同样可以有令人珍惜的感情体验。第二是对比的点太多了,整个材料都用对比的形式出现,对比的点五六个,都可以正反立意,再加上整体立意,切入的角度就太多了,显得有点乱。我们要增强自信心,对比的点不宜太多,让考生集中精神写好两

22、三个角度就可以了。(3)答案的示范性的问题。答案的示范性上,今年的答案普遍还是做的不错的。做得不够好的是语言综合运用第23小题,两个答案从内容上应该还可以,但是从句式与表达上要求不够高。从三幅图以及第二幅图的配文来看,应该有仿照句式的要求,应该是仿照着第二幅图的配文的句式来给答案就更好。答案给出来的示例有点随意。(二)试卷的设计1.试卷结构2014年高考语文广东卷继续保持过去七年的试卷结构,全卷共6道大题,24小题,选择题32分,非选择题118分,满分150分。考生需回答必考内容的18道小题和选考内容的3道小题。试卷模式相对稳定。试题类型分为选择题型和非选择题型。选择题部分,第1题,考查汉字字

23、音;第2题,考查词语;第3题,考查病句;第4题,考查句子衔接;第5题,考查文言实词;第6题,考查文言虚词;第7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第8题,考查文言文文段内容的分析与概括;第12题,多项选择题,考查对论述文重点概念的理解判断;第13题,单项选择题,考查对论述文文段整体文意的理解判断。合共占分32分。非选择题部分,第9题,考查翻译和信息筛选;第10题,考查对一首清代词作的鉴赏;第11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完全按照最新的背诵篇目来考查,文两道,诗词两道,分值各占一半;第14题,考查对论述文段中重要观点的推断理解;第15题,考查运用论述文中的思想观点来分析具体事例;第16题,考查对散文中主要的信息进

24、行归纳;第17题,考查对文章中重要句子的分析理解;第18题,考查对文章中标题设计的探究;第19题,考查对访谈对象经历的梳理归纳;第20题,考查对访谈对象主要观点的分析理解;第21题,考查对对访谈对象人物形象的评价分析;第22题,考查文段句子间的连接;第23题,读图能力和图文转换能力;第24题,考查作文。其中,第16、17、18题为文学类文本阅读选做题,第19、20、21题为实用类文本阅读选做题。考生需要选择其中一组试题作答。2.双向细目表题号考点分值平均分难度标准差区分度1字音31.540.511.500.522词语31.160.391.460.373病句31.150.381.460.414句

25、子衔接32.410.801.190.315文言实词32.250.751.300.256文言虚词31.830.611.460.417断句31.970.661.430.378分析概括31.760.591.480.499翻译和信息筛选106.210.621.930.5510古诗词鉴赏73.110.441.310.4611名句默写64.500.751.850.6212论述文阅读53.990.801.530.3213论述文阅读32.390.801.210.3314论述文阅读41.270.321.560.3915论述文阅读41.950.491.110.5016文学类文本阅读31.430.480.770.4

26、817文学类文本阅读62.880.481.270.5218文学类文本阅读62.790.461.420.6419实用类文本阅读42.130.530.760.3720实用类文本阅读52.970.591.200.4921实用类文本阅读63.660.611.450.5522语言综合运用64.640.771.390.5823语言综合运用63.780.631.280.4024作文6039.340.667.030.713.知识、能力要求考查的分析第1题 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的能力,能力层级A。【参考答案】C。A.bàng/páng;dí;li/lèi。

27、B.xiá;è/yè;fu/p。C.chng/pìn;shù/sù;sài/sè。D.shèn/chn;f;xin/xin。C项三组读音都不相同,所以是正确选项。全省考生中,该题选A项的有197282人,占27.99%;选B项的有61219人,占8.69%;选C项的有361909人,占51.35%;选D项的有84016人,占11.92%。该题得分全省平均分1.54分,难度0.51,标准差1.50,区分度0.52。第2题 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能力层级E。【参考答案】A。A连篇累牍:累,重叠,堆积;牍

28、,古代写字的木片。形容篇幅过多,文辞长。多为贬义。此处并没有体现出贬义。B如鲠在喉:鱼骨头卡在喉咙里。比喻心里有话没有说出来,非常难受。此处使用正确。C梳理:梳爬整理。这里指对细节的整理,使用正确。D受众:指的是信息传播的接收者,包括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网民。受众从宏观上来看是一个巨大的集合体,从微观上来看有体现为具有丰富的社会多样性的人。全省考生中,该题选A项的有271875人,占38.57%;选B项的有158542人,占22.49%;选C项的有66611人,占9.45%;选D项的有207079人,占29.38%。该题得分全省平均分1.16分,难度0.39,标准差1

29、.46,区分度0.37。第3题 考查考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能力层级E级。【参考答案】A。B项语序错乱。应该先是“达成一致”,再“定稿”。C.项偷换主语。“采集”的主语应该是“人”,偷换主语。“贝母”应该是“被采集起来”。D项“不仅还”属于递进关系,前后内容倒置,应该是不仅是“记者、作家以及电影工作者”,还是“”。A项没有语病,所以作为正确选项。全省考生中,该题选A项的有270852人,占38.43%;选B项的有197192人,占27.98%;选C项的有111418人,占15.81%;选D项的有124403人,占17.65%。该题得分全省平均分1.15分,难度0.38,标准差1.46,区分度0.4

30、1。第4题 考查考生语言连贯的能力,能力层级E级。【参考答案】D。这是一道句子衔接排序题。比较六个选项,第一项应该是或者,因为其余四项从句子的组成来看,都不是首句的表述形式,都只能作后接的句子。和都有一个共同的话语对象“物理学家们”,它在的句首,在的句末,按照由事实引出物理学家这样的逻辑,在前是最合理的,这样就可以排除AB两个选项了。我们在仔细比较CD的差异,、以及、两组的先后关系是重点,只需要判断一组即可。讲“管弦乐”,由“物理学家”引出“声音”,“管弦乐”是“声音”的一个表现,所以应该先后。这样答案该选D。全省考生中,该题选A项的有69608人,占9.87%;选B项的有53657人,占7.

31、61%;选C项的有14135人,占2.00%;选D项的有566896人,占80.43%。该题得分全省平均分2.41分,难度0.80,标准差1.19,区分度0.31。第5题 考查考生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B级。【参考答案】B。B的“论”是“评定、判定”之意,并不是讨论的意思。A项,整句的意思是:向来熟悉山川道路,素解释为“向来”是正确的。C项,整句的意思是:通过一些存在的问题挟制官府,持解释为“挟制”是正确的。D项,整句的意思是:最终还是将他交御史判决,决解释为“判决”是正确的。这样本题该选B。全省考生中,该题选A项的有27270人,占3.87%;选B项的有528668人,占

32、75.01%;选C项的有123559人,占17.53%;选D项的有24669人,占3.50%。该题得分全省平均分1.54分,难度0.51,标准差1.50,区分度0.52。第6题 考查考生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B。【参考答案】B。选项中,和是保持一致的。所以和只需要会判断其中一句即可。中指王尧臣为了避嫌,就把刘敞排为第二名。“以”字是介词,表原因,“因为”的意思,而“且”要么递进要么并列要么让步,这里都不通。排除AC。直接看。中刘敞陪伴英宗读书,利用历史故事和典籍来讽谏的意思,“因”和“所”都有凭借的意思,但是这句凭借的内容在前,行为目的在后,用“因”字比较恰当。“所”引

33、导的凭借,往往凭借的内容在后。全省考生中,该题选A项的有32569人,占4.62%;选B项的有430805人,占61.12%;选C项的有73032人,占10.36%;选D项的有167750人,占23.80%。该题得分全省平均分1.83分,难度0.61,标准差1.46,区分度0.41。第7题 考查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B。【参考答案】C。整个句子延续了“四六”的基本句式,去掉人名“尧”、副词“惟”、语气词“耳”,都是四字结构。又对仗整齐“天地享之”“百姓戴之”。整句的意思是:尧将帝位禅让给他,天地享有,百姓爱戴,没有别的道理,只是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品德,光照天地罢了。全省考生中,该题

34、选A项的有38309人,占5.43%;选B项的有20865人,占2.96%;选C项的有462255人,占65.58%;选D项的有182763人,占25.93%。该题得分全省平均分1.97分,难度0.66,标准差1.43,区分度0.37。第8题 考查考生对选文内容要点的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参考答案】D。A提到征作他用、经过努力与归还百姓三点,一头一尾都能在文中找到对应,经过努力体现在“发运使争之”。发运使是官名,他不同意刘的做法,但“卒以予民”,可见是刘使他折服,自然刘也是经过努力的了。B中任职地扬州与永兴军(西安)都是对的,扬州雷塘一事,永兴军范伟一事,都可说明“为当地做了不少实事”。

35、C主要是翻供,这一点在“即变前狱”中非常明显。D中“犯颜直谏”错误,而是用典籍和历史故事抓住时机用委婉的言词进谏。全省考生中,该题选A项的有41971人,占5.95%;选B项的有104976人,占14.89%;选C项的有143465人,占20.35%;选D项的有413101人,占58.61%。该题得分全省平均分1.76分,难度0.59,标准差1.48,区分度0.49。第9题 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B级。【参考答案】(1) (道路)很直并且平坦,不用几天就可以抵达中京,为什么要故意走这条路(引到这条路)?(答对“径”给l分,答对“故”给l分,答对大意给2分。)王甲知道刘敞能够为自己

36、申冤,才敢说出真相(才敢告诉刘敞),杀人凶手是富人陈氏。(答出省略成分“刘敞”给1分,答对大意给2分。)(2)刘敞熟悉契丹的地形道路,指出契丹人故意绕远路的行为。(1分) 刘敞知道契丹人所不认识的异兽“駮”,说出它的音声形状(1分);并且能够 引经据典加以说明(1分)。(意思答对即可。)(1)是常规的翻译题。参考答案的翻译是比较到位的,达到了既字字落实又注重整体的效果,特别是第句,将给分点定在省略成分上,是一个很好的导引,直指翻译备考指导的软肋。第 句翻译,重点在对“径”与“故”的理解翻译。“径”可以解释为直、直接、径直、短、近、快捷、方便快捷等;假如解释为“方便”“便利”或者 “小路”“道路

37、”“路径”“捷径”“直径”都是不对的。“故”可以解释为“故意”“特意”;解释为“缘故”“原因”“旧(路)”“老(路)”就是理解不对的。第句翻译,重点在答出省略成分,即“知”的宾语刘敞。另外一个关键是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王甲知道刘敞能够为自己伸冤,所以才把真相告诉了刘敞,揭发出杀人的凶手是富人陈氏。这种人物关系一定要表述清楚,不能用模糊的说法来代替。参考答案很重视翻译大意,两个句子都在大意上给了2分。这个安排是很好的,即使你有一两个字不会翻译,但是只要大意上比较接近,也是能够得到一点分数的,强调了读懂在文言文阅读中的作用。 (2)是文言文信息筛选题,今年继续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而且题干上没有了“

38、可以摘抄回答,也可以自己组织语言回答”的解释。这又在2013年的基础上迈进了一步。用自己的语言组织作答才是发展的方向,不能总停留在摘抄作答的层面上。这种题目答题的关键在于在原文中找出相关信息,然后做出整理做出回答。主要有三点:刘敞熟悉契丹的地形道路,刘敞能说出契丹人所不认识的异兽的声音形状,刘敞还能引经据典说明这个异兽。有些学生只回答了其中的一两点,造成扣分,问题就出在找信息不够全面。全面地找出相关信息是信息筛选题考查的要点,应该引起大家的注意。本题得分全省平均分为6.21分,难度0.62,标准差1.93,区分度0.55。第10题 考查考生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及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级D级。【参

39、考答案】 (1)主人公伫立江边目送朋友离去(1分),一叶扁舟渐行渐远(扁舟越过林杪,船帆比沙鸥还小)(1分),直到看不见(仍久久不愿离去)(1分)。(意思答对即可。) (2)夕阳还有一竿高,离天黑尚早。这时主人公后悔不应该让朋友这么早离去,转而 埋怨催朋友离去的人。(3分)这句词迸一步抒发了主人公对朋友难舍难分的深厚情谊。(1分) (意思答对即可。只要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1)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3分)该题目的考核重点是送别的场景,答题的关键是对“场景”这个术语的理解。“场景”相当于场面,是社会环境与自然坏境的合称。在这里有个前提“送别”,那么就应该是指人物的送别活动与

40、自然坏境的结合,答题的重点不在情感,不能就给“送别的情感”加个修饰来作为回答,如“忧伤的、哀怨的、难舍难分的送别场景”之类;而是要具体描述出诗歌描写的送别的场面中人物的活动跟环境。送别的具体场景有三个侧重点:主人公伫立江边目送朋友离去的场景;扁舟渐行渐远(越过林杪,帆比鸥小);扁舟远逝(词人久不离去)。诗歌鉴赏不可能离开相关的鉴赏术语,了解相关术语的内涵,应该是诗歌鉴赏备考指导一个不能缺少的环节。 (2)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4分)该题目的考核重点是送别时主人公的主观情感。“怪人催去早”的原因是朋友已经早早远去,而主人公却觉得夕阳残照还有一竿高,天还没有黑,时间尚早,此即“

41、早”。主人公后悔不应该让朋友这么早离开,转而产生怨意,此即“怪”。“怪”的对象是催朋友离去的人,此即“人”。由此,词句表达了主人公对朋友难舍难分或者依依不舍的深厚情谊。答题的时候要结合意象、情景、人物,要把这种情绪脉络的来龙去脉理清晰,才有可能把这种题目回答好。 本题得分全省平均分为3.11分,难度0.44,标准差3.11,区分度0.46。第11题 考查考生对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识记能力,能力层级A级。【参考答案】(1)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 (2)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3)况阳春召我以烟景 大块假我以文章(4)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答对l空给l分。有错别字或漏字、多字则该空不给分。多选只按前3题

42、给分。)默写题是常规的识记类的题目,篇目范围是考试前规定好的,这里都没有超纲,只要平时多背多写,回答这道题应该是不成问题的。问题基本上都出在写错别字上。说明我们不仅要记如何的读音,更重要的是要记住字形。有人提议要把默写题取消,说这是一种低层次的考查,不必在高考中出现。我们需要知道的是,现在的高考是普及性质的,不是只有精英才能参加,在一份高考试卷中,有不同能力层次的考查是必须的。作为语文学科,背诵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取消这种题目,可能现阶段还不合适。 本题得分全省平均分为4.50分,难度0.75,标准差1.85,区分度0.62。第12题 考查考生根据文章内容,对重要概念的分析判断能力,能力层级

43、C级。【参考答案】AE。A项,原文的表述为:所谓“终极关怀”,则是对人们生存意义的感悟、理解、追问,并通过这种形式使其获得一种精神的升华。联系上下文,其中的“这种形式”是指“艺术”,“其”是指“欣赏者”,这样,题干的表述与原文的表述其实是一致的,符合文意,作为选项。B项,原文表述为:一部优秀的艺术品,哪怕是写平平常常的事物,也总能上升到“终极关怀”的高度加以理解。这里有一个“优秀”作为定语,而题干没有这个定语,不能等同起来,所以是不符合文意的。C项,选项的表述将原文的表述绝对化了。欣赏美国大片与歌剧可能得到的都是“初级关怀”,也可能得到的都是“终极关怀”,文章并没有把这两种艺术形式进行价值的比

44、较。所以是不符合文意的。D项,原文对此问题的表述为:古今中外凡是超越民族和地域从而具有永恒价值的艺术品,无不具有形而上的“终极关怀”。这里偷换了表述的内容,将具有“终极关怀”偷换为“永恒的价值”,不符合文意。E项,原文表述:生的孤独、爱的寂寞、死的烦恼,便成为一切文明社会中不可避免的精神疾患。为了解除这些疾患,人们不仅追求物质的满足,而且需要精神的慰藉,这也便是“终极关怀”的动因所在。这是说文明社会需要“终极关怀”。而后面原文表述:所谓“终极关怀”,则是对人们生存意义的感悟、理解、追问,并通过这种形式使其获得一种精神的升华。实际上就是解释什么是“终极关怀”。说“终极关怀”包含对生存意义的感悟、

45、理解与追问,是没问题的。综合起来,可以判断该项符合文意。全省考生中,该题选A项的有565228人,占80.19%;选B项的有92112人,占13.07%;选C项的有45391人,占6.44%;选D项的有96782人,占13.73%;选E项的有599990人,占85.13%。该题得分全省平均分3.99分,难度0.80,标准差1.53,区分度0.32。第13题 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判断能力,能力层级C。【参考答案】D。A项,作者只是指出“伦理成分的强弱也不是艺术价值的关键所在”,并没有否认伦理教化的艺术价值,所以该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B项,按照文意遭受异化痛苦的人既需要“初级关怀”,也需要“终

46、极关怀”,从程度上来说应该是更需要“终极关怀”。所以,该项的表述是不符合文意的。C项,从原文可知,赋得古原草送别被人们传颂的原因,并非字面上的“通俗易懂”,而是它有“终极关怀”的重要意义。所以该项的表述是不符合文意的。D项,整合原文的内容,我们可以知道,艺术可以给人想象的空间和情感的慰藉;艺术可以给遭受异化痛苦的人们提供精神关怀;古人的“终极关怀”往往是通过审美活动来实现的。这样,我们就可以判断该项的表述是符合文意的。全省考生中,该题选A项的有85299人,占12.09%;选B项的有35229人,占4.98%;选C项的有19521人,占2.76%;选D项的有562455人,占79.80%。该题

47、得分全省平均分2.39分,难度0.80,标准差1.21,区分度0.33。第14题 考查对文中重要观点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B。【参考答案】宗教。(1分)因为人类的终极关怀主要依赖哲学、宗教、艺术三种形式来实现。 (1分)如果哲学与艺术不发达,那么终极关怀就会通过宗教来弥合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分裂。(2分)(意思答对即可。)这道题有两个问,但是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第一个问的判断与后面“为什么”的表述是关联的。所以大部分的情况是第一个问题答错了,后面的“为什么”的陈述一般也有偏差。回答这道题,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信息:终极关怀包括哲学、宗教、艺术三种形式;终极关怀具有“代偿功能”。结合题干和这样的信息

48、,哲学、艺术不发达,当然就是通过宗教来起作用。然后我们联系原文中对艺术的终极关怀的陈说,仿拟出答案来。这道题考生的答题情况很糟糕,问题就是学生习惯于在原文中找出答题点,这道题的答题点需要在几个地方的信息汇合起来考虑,学生有点不适应。另外,宗教在我们中国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学生接触不多,很多考生心想不会是拿宗教来考查的,所以很多就答了是审美。但是联系文中的信息,审美根本就不是终极关怀三种形式之一,不可能是正确答案。这道题的考查告诉我们,基本的逻辑思维我们还是要具备的。本题得分全省平均分为1.27分,难度0.32,标准差1.56,区分度0.39。第15题 考查考生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去分析实际事例的能力

49、,能力层级C级。【参考答案】艺术价值的关键不在于认识的内容是否正确,而在于能否给人想象的空间、情感的慰藉和精神关怀。(2分)凡·高的星夜虽然不符合真实的星空景象,但画中燃烧的星星给人想象的空间,表现了人类共有的奋斗精神,给人情感慰藉(给人终极关怀)。(2分)(意思答对即可。)这道题目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题型,是受到好评的题目,读论述文,就是要培养考生利用其中的观点、理论解决解释现实问题的能力,这样的好题型要坚持下去。今年这道题在命制上更加成熟,例子简要地独立列出,不受教材版本、学生阅读积累的影响,这是很好的。回答这种题目,第一是要找出分析这个例子,阐述这个道理的观点和理论出现在原文哪里,

50、要把它找出来,分析其内涵。然后对应例子,进行分析。在这道题里,艺术价值的关键不在于认识的内容是否正确,而在于能否给人想象的空间、情感的慰藉和精神关怀。相应的分析是,凡·高的星夜不符合真实的星空景象,但画中燃烧的星星给人想象的空间,表现了人类共有的奋斗精神,给人情感慰藉(给人终极关怀)。本题得分全省平均分为1.95分,难度0.49,标准差1.11,区分度0.50。第16题 考查考生对文章信息的梳理整合能力,能力层级D级。【参考答案】弟弟的推测影响了“我”的判断;白鹭的外形接近“我”想象中的“鹤”;鹤能满足“我”对其象征的文化意蕴的向往。(每点l分。意思答对即可。)这种题型需要联系文本,

51、逐一找出答题的关键点,是经常有的考查方式。这样的题目好处就是让考生认认真真读文本,你不把文本好好读完,就答不好或者答不全这种题目。从这道题目来说,答题要扣紧为什么会产生误会,把白鹭当成鹤?在第一段中,弟弟的一句话“大概是白鹤吧” 先入为主,弟弟的推测影响了“我”的判断。另外,第一段里,有一段弟弟对这只鸟的外形描绘:“长脚尖喙,头有缨冠,羽毛洁白”。这一外形,也与“我”想象(认知)中的“鹤”相近似, 所以影响了我的判断。第一段中还有一段关于鹤的品性的文字, “我”之所以爱鹤,是因为鹤的品性。由于对鹤的品性非常喜欢,非常向往,所以根本就不会往这是白鹭的方向去坐判断,因此也影响了“我”的判断。这个层

52、次的信息,隐蔽性很高,只有少部分考生是能读出来的。本题得分全省平均分为1.43分,难度0.48,标准差0.77,区分度0.48。第17题 考查考生对文章中重要语句的赏析能力,能力层级D级。【参考答案】体现了“我”失望、懊丧的心情。(1分)对“鹤”的豢养变成了无谓的付出,对“鹤”的美好向往变得可笑。(2分) 体现了“我”愧疚、悔恨的心情。(1分)豢养使白鹭失去了对人的戒备(“我”的驱逐间接导致了白鹭的死亡),“我”对白鹭的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希望能弥补所犯的错误)。(2分)(意思答对即可。)言为心声,发出什么的语言,一般是会跟他的情感是相关的,所以答好这道题,关键就是在原文中找出这个句子

53、,然后联系上下文,体验出文中“我”当时的情感。第句“啊!我的鹤!”这句话出现在当“我”从舅父口中得知所豢养的鸟原来是“长脚鹭鸶”而非“我”一直喜欢的“鹤”之后。在此之前,“我”一直以为这只鸟是“鹤”,不但尽心饲养,而且倾注了太多情感。当舅父指出这只鸟只是鹭鸶而并非鹤时,“我”的心情的失望与懊丧,因为“我”的疼爱和付出白费了,“我”的虚荣心受了欺骗,成为可笑的题材。第句“不要,我要活的。”出现在“我”先是驱逐了令自己非常烦恼甚至愤怒的“鹭鸶”,而后偶然知道“曾经豢养的鹭”由于放松对人的警惕而被猎人捕杀这一转折点之后。面对自己如此熟悉的曾经的“宠物”被猎杀,此时与其说是内心难过,还不如说是非常内疚

54、、悔恨与自责。本题得分全省平均分为2.88分,难度0.48,标准差1.27,区分度0.52。第18题 考查考生对文章篇章设计安排的探究能力,能力层级F。【参考答案】可从文章内容、情节设置、文章主旨等方面来回答,答对一个方面给3分。答对两个 方面给6分。意思答对即可。只要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示例: 文章开始写“我”把白鹭当“鹤”来豢养,后来才得知它是白鹭,为此驱逐它而 导致其死亡。整个事情因“我”将白鹭错认为“鹤”而起,围绕“鹤”而展开。用“鹤”作标题更契舍文章的内容。 文章详细地叙述了养“鹤”的经过后,才揭示“鹤”为白鹭的真相。从“鹤”变为假鹤到最后死亡,其遭遇一波三折,情节波澜起伏。以

55、“鹤”为题为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情节富有戏剧性。 “我”因向往鹤的美好品性而养“鹤”,而“我”对“鹤”的伤害恰恰表现了 “我”的自私与冷漠,以“鹤”为题更能突显“我”的假清高。 或:当“我”知道“鹤”是假的之后,愿望的破灭使“我”恼羞成怒,一步一步将它推向死亡。“我”最初对鹤美好品性的向往与最后造成白鹭的悲惨死亡形成烈的反差,这使“我”领悟到生命是平等的,动物的情感是珍贵的。以“鹤”为题升华了这一主旨。从答案来看,回答这个问题要分别从内容、结构和主旨三个角度来探究。考生答出其中的一两点是容易的,答出全部就不容易,所以答案规定的对其中一个方面给3分,答对其中两个方面给6分,这个规定是符合实际的

56、。内容方面,作者不以“白鹭”而以“鹤”为标题,是基于内容的考虑。文章开头写“我”错将白鹭当成鹤来饲养,后来得知其实这只鸟是白鹭而不是鹤,令我很生气,把它赶出家门。被赶出家门的鸟,因为无法适应环境最后死了。文章自始至终的主角都是“鹤”,全文写的就是“我”和“鹤”的故事,因此,用“鹤”作为标题就更切合作品的内容。结构方面,文章是以“鹤”来组织行文的。先是将白鹭误当作“鹤”,跟着是精心饲养“鹤”,然后是发现“鹤”是假的,于是赶“鹤”,最后是“鹤”因“我”驱赶的缘故死去。文章是围绕着真、假“鹤”来构思的,因此,用“鹤”为标题更为合适。主旨方面,作者在文中叙写了自己知道鹤原来是白鹭后的失望、恼怒,做出一

57、些伤害这只鸟的举动,这与“我”所讲的向往鹤的品性是相悖的。相反,这只鸟对主人的眷恋与不舍,跟它是鹤还是白鹭并不相关,从而映衬出人内心的虚伪,反映出人性的阴暗。“鹤”的悲剧,更反映了“人性阴暗”的主题。因此,“鹤”这一标题,要比“白鹭”这一标题,能更好地暗寓作品的主旨。本题得分全省平均分为2.79分,难度0.46,标准差1.42,区分度0.64。第19题 考查考生对访谈对象生活轨迹的归纳整理概括能力,能力层级B级。【参考答案】 过程:缘起(几十年前在一本书上看到相关记载)实地考察得出结论。 (2分) 结论:汉长城是为了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而修建的,是“对外开放的见证”。(2分) 意思答对即可。概述过程必须包含缘起、经过、结局三个关键点。就本文来说,罗哲文研究长城的缘起,就是看到一本书,产生了关注;经过实地考察,得出修正过去错误说法、提出了自己新的看法、提出汉长城为保护思路而建、是对外开放的见证等结论。这些都是容易在文中找到的信息,关键就是如何把这些信息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