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岭四季花谷之樱花谷景观深化设计说明_第1页
梅岭四季花谷之樱花谷景观深化设计说明_第2页
梅岭四季花谷之樱花谷景观深化设计说明_第3页
梅岭四季花谷之樱花谷景观深化设计说明_第4页
梅岭四季花谷之樱花谷景观深化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梅岭四季花谷之樱花谷景观深化设计说明1.0 项目概况1.1 项目背景 梅岭风景区位于南昌市西郊。山势嵯峨,层峦叠翠,四时秀色,气候宜人。素有“小庐山 ”之称。为构建梅岭一流森林旅游生态区, 培育梅岭绿色核心竞争力, 南昌市于 2010 年投资 3.1亿元,打造花语南昌 ?印象湾里梅岭四季花谷景观,形 成四季有胜景的 “城中花园 ”格局。梅岭四季花谷景观位于江西省省会南昌市的 西北部,梅岭国家森林公园中部,距南昌市区中心 15 千米。依托南昌市的区位 优势和红湾公路、 昌湾公路、 城市外环高速公路构筑的交通条件, 成为典型的城 郊型山岳景观观赏区。该项目就属于梅岭四季花谷景观之春季花谷樱花谷。

2、一万二千多棵樱花 树栽植在山谷台地间, 可以想象在樱花盛开的时节, 这里将会怎样的一种壮阔的 美丽。然而现在的樱花谷从景观细节上还达不到当代人们对于一个景区的要求。 于是应甲方要求, 我们将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景观设计, 从人性化的角度以 及景观多层次的的角度去充实整个樱花谷景观, 使其真正成为一个具有不可替代 特色的,集文化、休闲、登山、游览于一体的风景区。1.2 场地现状1.2.1地理位置梅岭四季花谷樱花谷按照总规确定的园址, 位于梅岭四季花谷总景观区 的中部,与神龙潭碧桃园景观区相邻, 并与其共同构成四季花谷景观区中的春景 部分。园区西接洗药湖景区,东南可直达湾里。规划用地面积 227

3、0 亩。1.2.2地形现状设计范围内用地形状呈片状, 地形地貌整体形态属低山台地。 各地貌类型交 错衍生,地形变化丰富,结构较复杂。用地最高点位于北部,海拔高度591m,最低点位于北端,海拔高度216m最高点与最低点的相对高差为 375m山谷中 流淌着数条因地表径流形成的自然溪流。1 .2.3植被现状现已有一万二千多棵樱花栽植在原有的山谷台地间, 现状山体植被较好, 谷 地周边山林植被覆盖率良好,设计范围内现状植被以马尾松次生林为优势种群, 下部山丘间或有大小不同面积的块状阔叶林地, 形成了常绿针叶林及落叶或常绿 阔叶林相,为人工群落类型,种类较多。上层主要优势树种是壳斗科、樟科、山 茶科及金

4、缕梅科、蔷薇科树种。如苦槠、青冈栎、木荷、樟树、枫香、檫树、樱 花等,下层主要有胡枝子、茅栗、乌饭、杜鹃、白栎、化香、山楂、瑞香、小山 竹等。草本植物有野古草、桔草、金茅、白茅等禾本科植物,豆科草类,以及蕨 类、苔类等低等植物。藤本植物主要有葛藤、猕猴桃、野葡萄、鸡血藤。2.0 设计考虑2.1 设计依据( 1)公园设计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CCJ48-9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3)南昌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3-2020)(4)南昌市湾里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997-2010)(2003.6 ) (5)南昌市湾里区总体规划( 2003-2020)(2003.08 )(

5、 6)南昌市湾里区太平乡集镇总体规划( 2003-2020)( 2002.10 )(7)南昌市湾里区梅岭镇总体规划( 2005-2020)(2005.12 )( 8)江西省南昌市梅岭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 (2008)( 9)梅岭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19862000)(10)梅岭滕王阁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 2008 年)(11)湾里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08年、 2009 年)(12)江西省南昌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003-2020)(2002 年)(13)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14)甲方提供的资料(15)现场勘察资料(16)建设部门的相关意见和建议2.2 设计原则2.2.1尊重场地原则

6、我们争取在以最大程度的保留原有的地形地貌,充分合理的利用原有地形, 进行更深入的景观设计。做到因地制宜,生态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2.2.2生态优先原则尊重场地原有的生态特征, 对生态群落较好的区域进行完整保留, 最大程度 的利用现有的道路进行游览路线设计, 仅在局部增加的必要的景观节点以及游览 道路,争取最大限度的保留原有的生态环境以便最大程度的保留原有的生物链。2.2.3 文化先导原则深入挖掘樱花文化, 在突出花文化特征基础上, 提升樱花谷景观的档次, 在 国际上形成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景观效果。使花景不仅具有观赏性,更兼具人性、 传统性与文化性。在建设景观中,营造出花的文化与情感,以引起观者的

7、共鸣。2.2.4 整体性原则通过对樱花谷的深入打造, 使樱花谷更具有一个主题风景区的特色, 完善四 季花谷 “四季有花、花色丰富、特色突出、人有我精”的景观格局,形成有规 模、上档次的花景观、花文化。通过对溪流景观的整体改造, 形成溪流景观游览路线, 以便在非花期也有足 够的景观内容吸引游人来此登山游览。真正实现建立一个时令可赏、四季可游、 具有独立文化内涵和丰富游览价值的风景区。2.3 设计目标(1)打造特色明显的花谷景观,促成南昌四季花谷景观体系的完善。(2)挖掘更深层的文化特色,在樱花盛开的季节营造出浓烈的樱花文化与 情感,提升游客文化情感的修养,以名牌效应吸引观光游客。(3)形成贯穿整

8、个谷地的、具有良好观赏价值的溪流景观,丰富景区内的 景观层次, 避免樱花谷在非花期产生游客断层时期, 形成体系更加完整的主题风 景区。2.4 设计思路由于樱花的观赏期极短, 从花开致花落仅半月时间, 如果整个花谷的建设仅 仅围绕着樱花观赏这一个主题, 那么在非花期间樱花谷就失去了同其他景区的竞 争力,所以我们必须要在非花期为整个花谷寻求另一特色来吸引游客。 而场地中 因长久地表径流而形成的自然溪流恰好为整个景区提供了另一条很好的游览路 线。因此,经过我们的深入打造,樱花谷将形成两条游览路线,即以樱花文化体 验游览路线形成的 文化线 ,和以自然溪流景观游览路线为主的 康体线 。 2.4.1文化线

9、樱花文化体验游览路线樱花谷除了其场址土壤气候适合樱花生长外, 同时也是因为其靠近中日友好 林场,是最适合作为中日友好、文化交流的媒介。众所周知,樱花为日本的国花 深受日本人民的喜爱, 同时,樱花在中国也有其深厚夫人历史, 频频出现在文人 骚客的诗词歌赋中以表情绪。李白“别来几岁未还家,玉窗五见樱桃花” 、李贺 “背人不语向何处,下阶自折樱桃花” 、白居易有“小园新种红樱树,闲绕花枝 便当游”、李商隐诗云“樱花烂漫几多时,柳绿桃红两未知” 、南唐李后主撰临 江仙道,“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轻粉双飞” 、周总理也在描写春天的诗里说到 “樱花红陌上,杨柳绿池边” 现在,每到樱花盛开的季节,全国各地的樱

10、花景点便是人山人海, 这足以体现出樱花在我国已经日趋的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喜 爱。梅岭四季花谷之樱花谷毫无疑问的抓住了量变引起质变的植物造景效果, 将 一万二千多棵樱花以片植、群植、密植、点植等手法栽植在山谷梯田间,可以想 象樱花盛开季节将会是一种怎样的壮阔美丽。我们根据游人登山游赏的心理, 游览路线或是在樱花间穿过, 和樱花最近距 离的接触,体会在花丛中穿梭的浪漫;或是登高赏樱,俯瞰漫山花海,体验花海 如云一般的壮阔; 或是临溪而过,观看花枝横卧,体会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意境; 或是串联节点,体会静坐赏樱,闻风识香的惬意 2.4.2康体线自然溪流景观游览路线樱花的生命很短暂,一朵樱花从开放到凋谢

11、大约为 7 天,有边开边落的特 点,故而整棵樱树从开花到全谢大约 16 天左右。樱花的观赏期如此短暂,从景 区整体的策划和长远的发展考虑, 将场地中因长久地表径流形成的几条自然溪流 进行景观上的再创造, 使其形成具有参与性、 观赏性以及樱花谷特色的自然溪谷 景观,以此来在非花期吸引游客。我们对现场进行了深入全面的考擦, 发现原有的溪流植被较原生态, 杂草丛 生,且没有一定的游览路线, 不符合游人亲水性和就近观赏的心理特点。 因此对 溪流景观的再创造需要对河床以及现有的植被进行整理的同时, 我们设计了一条 围绕欣赏溪流景观的登山游览路线, 通过这条路线, 游人可以顺溪而上、 或踏溪 而过,可以一

12、路聆听潺潺的溪流、 或在溪边和溪水嬉戏, 可以不紧不慢的进行登 山之旅、或是造我们设计的一处处临溪节点驻足而望。2.5 场地处理分析设计范围内规划已成型, 在樱花种植区域场地基本处理完毕, 一万二千多棵 樱花树已经在山间梯田上落地生根, 因此在樱花文化体验游览线路上, 除去我们 在这次的深入设计中增加的一些必要的景观节点, 以及围绕樱花观赏增加的一些 游览道路需要进行局部的场地整理, 以及增加一些标识设施、 安全设施、 景观设 施、边坡支护等设施外,不需要做过多的场地处理。 其中,我们在建议在樱花谷 的中部地势较平坦处设计一处服务中心,可内置厕所、小卖部及其他服务设施。 因该处地处于樱花谷中心

13、, 能够服务于整个樱花谷, 并且地势较平缓, 适合修建 建筑以及停车位。对于自然溪流景观游览路线,因其是我们根据原有的自然溪流进行的再创 造,但是由于局部溪流常年远离人流活动区, 致使场地及植被生长杂乱, 景观观 赏性较弱, 且对游人和溪流之间的互动有障碍, 所以需要对溪流区域进行人工整 理,以使其具有更好的景观观赏性。综上所述,在该项目中最主要需要考虑对登山道路以及溪流的场地的处理方 法。根据我们的经验以及查阅的大量资料,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对登山道路的处理分析其线位选择充分考虑了爬山这种较高强度运动易产生的疲劳,利用自然坡 度的变化增添更多的登山乐趣,同时充分考虑了看山观花赏溪的视线通

14、道。材 料选择上根据现状不同的地形变化选择最合理的材料,当坡度在10°-44 °时,采用石材铺设登山步道,当坡度在 45°-65 °时,采用木材架空设置登山步道。 在设计上力求最小限度影响自然环境,实现生态环保要求,在景观上做到与周 边环境协调,实现生态性、景观性和实用性的统一。设计严格遵循生态规划及建设原则 , 一切建设都以严格保护和恢复现有生 态系统为前提,在硬景材料的选择上,以石头、木头、绳头等天然有机材料为主要材料,既能与山体整体自然野趣景观风格相协调,又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在设计中严格按照登山道设计的相关规范进行,根据不同坡度,步道分梯 段和坡段

15、两种形式。我们严格遵循相关法规与设计规范,最大限度做到了安全游览,轻松游览。同 时,也考虑到了与现状地形的协调及整体自然环境的融合,不仅做到以人为本,还 保护了自然生态。登山道:山坡段 现状特点:地段有一定坡度,登山道与等高线呈一定角度布置。 设计方向:利用高差的变化形成富有特色的梯道景观, 台阶设计与铺装特色鲜明。 平缓段现状特点:地形较平缓,登山道主要沿山体等高线布置。 设计方向:因地制宜的设计登高山道,利用并适当改造登山道两侧的现有植被, 结合特色座椅、亭、廊等营造曲折多变的山道景观。赏樱点现状特点:地形较平缓,为山体的制高点。 设计方向:适宜布置居高赏樱和身处花海的景观空间。 赏溪点现

16、状特点:接近溪流,地势平缓。 设计方向:结合地形与溪流景观,设计赏溪特色平台等观景空间。 登山车行道现状特点:原有的施工简易车道,土质路面。 设计方向:在原路基础上铺设混凝土路。( 2)对溪流的处理分析场地内现状溪流的水源是自然地表水汇入, 雨水慢慢渗透进入土壤, 然后在 两山之间就有地表径流之水由源头汩汩流出,久而久之在两山之间就形成溪流。 经过植被的过滤及净化的雨水,最终形成洁净的溪水,成为山谷间的动态水景, 并且成为具有生物多样性的水生生物栖息地。 经过我们的现场考察, 发现在两山 之间的溪流河沟深,石块杂乱,杂灌遍布,水流无变化,景观呆板,无参与性。针对这些, 我们希望通过介入一定的人

17、为手段来对溪流进行整治, 在不破坏其原 有生物链的前提下,将其改造成一个具有瀑、潭、涧等富于变化,具有景观观赏 性及人为参与性的生态溪流景观。我们建议将溪流中的乱石及杂灌进行整治, 清除一部分影响景观效果和游览 路线的杂灌和汇水渠中的部分乱石, 使溪流更加顺畅, 景观朝着更具欣赏性以及 更能促进人和景观互动的方向发展。 对于原有汇水渠, 我们建议在汇水量较大的 区域,可将汇水渠应适当加宽,增加弯道变化,减缓水速,水急处用较大的块石 放在容易形成冲刷的点, 水缓处布置水生植物净化水质。 在泥沙较多的汇水入口 处,用微地形块石等形成沉淀区, 并种植净化水质的水生植物。 重点设计各个汇 水口,针对不

18、同地势、水流特点,做出不同设计,既增加溪流景观多样性,又保 护溪流水质,减轻水系统自身净化压力,降低日常维护管理的费用。2.6 设计定位及理念 2.6.1设计定位(1)樱花期:以樱花文化体验为主要活动,以感受樱花盛开时期,其烂漫 热烈的美丽、纯洁质朴的高雅为文化情感体验。(2)非花期:以登山健身为主要活动,以感受自然、感受山林野趣为审美 体验,以观溪为亮点的康体休闲体验。2.6.2设计理念整个樱花谷地以樱花和山谷溪流景观为特色, 我们抓住溪流和樱花的景观特 色,以“涧水初流碧,山樱早发红 ”为设计理念,打造以樱花为特色,以溪流景观 为主导的花谷溪流景观。3.0 图纸设计3.1 总平面图3.2

19、地形分段示意图3.3 游览路线分析图3.4 步行道路选择材料示意图3.5 景观视线分析图4.0 景观节点4.1 主要景观节点(1)廊桥幻影:通过我们的现场勘查, 樱花谷的入口处没有适合的场地来建造一个能够体现 樱花谷特色的主入口大门, 于是我们选择在两条水溪汇水口建造一座廊桥, 以此 来作为樱花谷的入口标志。 廊桥在位置上不仅处于两条溪流的汇水口处, 而且处 于樱花谷的樱花观赏轴线上, 樱花盛开的时节, 从廊桥上往山谷中望去, 满山谷 怒放的樱花尽收眼底。漫山的樱花倒影在溪水中, 水便也似云一般绯色, 如梦如幻, 所以我们为该 景点取名“廊桥幻影” 。(2)三月香雪该景点位于樱花谷 LOGO

20、景石处,该处樱花片植,已经形成很好的景观效 果,但是作为一个重要的景观节点却显得单薄。 我们现场观察, 周围没有一处角 度能够很好的将 LOGO 景石收藏到镜头中,所以我们在该处设计一个赏樱观石 留影的平台。 在樱花中穿梭的时候, 能够选择适合的角度合适的距离将樱花簇拥 中的景石收纳在镜头下。樱花三月盛开,边开边落,场景及其盛大,像雪花一样。此处的景观完全处 于樱花盛开的中心, 游客能够身处樱花盛开, 边开边落的盛大中。 故此处景点我 们取名“三月香雪”。(3)落樱访水该景点位于樱花谷中间地段溪流边, 在平缓地段设置的观溪平台。 打破“落 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悲凉意境,取意“落樱有情,访水表意

21、”之浪漫意境。(4)雾廊春早我们在樱花谷偏北地段的樱花从中设计了两座登高赏樱廊, 目的就是为赏樱 的游客提供一处登高赏樱的平台。 三月的樱花盛开如雾如霞, 景观廊身处樱花从 中,犹如雾中升起的建筑,这怒放的早樱便开启了春天的万物复苏之门(5)碧龙吐云山顶处的樱花林,被碧绿青山环抱,花开时节,如云似霞般的樱花怒放,犹 如青山吐云般的美丽。故此我们为其取名“碧龙吐云” 。( 6)沁泉挽香山谷东面一条小溪缓缓而流, 其源头有一小瀑布, 水流就由此流出。 我们现 场考察时到此处,忍不住掬起一捧清泉, 山泉入口清香甘甜、 清凉解渴。取名“沁 泉挽香”则有泉水沁人心脾,唇齿含香的意思。4.2 效果图4.3

22、 剖面图5.0 植物设计在该项目中,全山植被较完整, 不需要再进行过多的人为种植。 但因为需要 用种植法来达到对水溪的改造目的, 所以在植物方面我们主要需要考虑针对水溪 周边如何进行植物配置。 我们主要通过生态种植水岸植物, 以乔木灌木水旁 植物湿生植物水生植物来达到降低水温, 形成生物躲避空间以及提供食物来 源的目的。植物种类选择:乔木:水杉、池杉、枫杨、乌桕、樱花、垂丝海棠、红枫 灌木:八角金盘、瓜子黄杨、金叶女贞、红花继木、春鹃、金边黄杨、红叶 石楠、迎春、云南黄馨水旁植物:芦苇、花叶芦竹、千屈菜、再力花、鸢尾湿生植物:旱伞草、梭鱼草、香蒲、野茭白 水生植物:菖蒲、水葱、旱伞草、慈姑、芡实6.0 服务设施设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