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火灾的灭火原理、方法和灭火器材的使用方法_第1页
一般火灾的灭火原理、方法和灭火器材的使用方法_第2页
一般火灾的灭火原理、方法和灭火器材的使用方法_第3页
一般火灾的灭火原理、方法和灭火器材的使用方法_第4页
一般火灾的灭火原理、方法和灭火器材的使用方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般火灾的灭火原理、方法和灭火器材使用方法1、火灾的灭火原理、方法按照燃烧原理,切灭火方法的原理是将灭火剂直接喷射到燃烧的物体上。或者将灭火剂喷洒在火源附近的物质上,使其不因火焰热辐射作用而形成新的火点。1冷却灭火法这种灭火法的原理是将灭火剂直接喷射到燃烧的物体上,以降低燃烧的温度于燃点之下,使燃烧停止。或者将灭火剂喷洒在火源附近的物质上,使其不因火焰热辐射作用而形成新的火点。冷却灭火法是灭火的一种主要方法,常用水和二氧化碳作灭火剂冷却降温灭火。灭火剂在灭火过程中不参与燃烧过程中的化学反应。这种方法属于物理灭火方法。2隔离灭火法隔离灭火法是将正在燃烧的物质和周围未燃烧的可燃物质隔离或移开,中

2、断可燃物质的供给,使燃烧因缺少可燃物而停止。具体方法有:(1)把火源附近的可燃、易燃、易爆和助燃物品搬走;(2)关闭可燃气体、液体管道的阀门,以减少和阻止可燃物质进人燃烧区;(3)设法阻拦流散的易燃、可燃液体;(4)拆除与火源相毗连的易燃建筑物,形成防止火势蔓延的空间地带。3窒息灭火法窒息灭火法是阻止空气流人燃烧区或用不燃物质冲淡空气,使燃烧物得不到足够的氧气而熄灭的灭火方法。具体方法是:(1)用砂土、水泥、湿麻袋、湿棉被等不燃或难燃物质覆盖燃烧物;(2)喷洒雾状水、干粉、泡沫等灭火剂覆盖燃烧物;(3)用水蒸气或氮气、二氧化碳等惰性气体灌注发生火灾的容器、设备;(4)密闭起火建筑、没备和孔洞;

3、(5)把不燃的气体或不燃液体(如二氧化碳、氮气、四氯化碳等)喷洒到燃烧物区域内或燃烧物上。2、灭火常识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及火灾的扑救方法可参照“灭火器常识”灭火器的分类。(1)固体火灾应先用水型、泡沫、磷酸胺盐干粉、卤代烷型灭火器进行扑救。(2)液体火灾应先用干粉、泡沫、卤代烷、二氧化碳灭火器进行扑救。(3)气体火灾应先用干粉、卤代烷、二氧化碳灭火器进行扑救。(4)带电物体火灾应先用卤代烷、二氧化碳、干粉型灭火器进行扑救。(5)扑救金属火灾的灭火器材应由设计部门和当地公安消防监督部门协商解决,目前我国还没有定型的灭火器产品。3、消防器材的分类消防器材包括:灭火器,消防水枪,水带接口,不锈钢灭火器

4、,自动灭火等,维保消防系统等。灭火器一般由筒体、筒盖、药剂胆、把柄、喷嘴等组成。灭火器型号应以汉语拼音大写字母和阿拉伯数字标于筒体,如“MF2”等。其中第一个字母M代表灭火器,第二个字母代表灭火剂类型(F是干粉灭火剂、FL是磷铵干粉、T是二氧化破灭火剂、Y是卤代烷灭火剂、P是泡沫、QP是轻水泡沫灭火剂、SQ是清水灭火剂),后面的阿拉伯数字代表灭火剂重量或容积,般单位为每千克或升。灭火器的种类:(1)按其移动方式可分为:手提式和推车式;按驱动灭火剂的动力来源可分为:储气瓶式、储压式、化学反应式。(2)按所充装的灭火剂则又可分为:a、干粉类的灭火器。充装的灭火剂主要有两种,即碳酸氢钠和磷酸铵盐灭火

5、剂;b、二氧化碳灭火器;c泡沫型灭火器;d、水型灭火器;e卤代烷型灭火器(俗称"1211”灭火器和“1301”灭火器)。卤代烷型灭火器对环境有影响,按照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约定至2005年,我国应全面淘汰1211,至2010年应全面淘汰1301。灭火剂是通过各种灭火设备和器材来施放和喷射的。扑救火灾时,无论采用那一种灭火剂,往往不是一种灭火方法起作用,而是两种或三种方法同时起作用,但是其中有一种起着主要的作用。为了有效地扑救火灾,应根据燃烧物质的性质和火势发展情况,必须采用适合的足够的灭火剂。选择灭火剂的基本要求是灭火性能高、使用方便、来源丰富、成本低廉,对人体和物体基

6、本无害等。1)泡沫灭火剂泡沫是一种体积较小,表面被液体围成的气泡群,是扑救易燃、可燃液体火灾的有效灭火剂。泡沫灭火剂现有两种类型,即化学泡沫和空气泡沫。化学泡沫是由两种化学泡沫粉的水溶液混合在一起,经化学反应生成的。空气泡沫是泡沫生成剂和水按一定比例混合,经机械作用,吸人了大量的空气而生成的,故称为机械空气泡沫或空气泡沫。空气泡沫中有普通蛋白泡沫、氟蛋白泡沫、抗溶性泡沫、轻水泡沫以及中倍数、高倍数泡沫。普通蛋白泡沫、中倍数泡沫、轻水泡沫和化学泡沫等主要用来扑救各种油类火灾;抗溶性泡沫主要用来扑救醇、醛、醚等有机溶剂火灾;高倍数泡沫主要用来扑救那些火源集中、泡沫易于堆积场合的火灾,如地下建筑、室

7、内仓库、矿井巷道、机场设施等处的火灾。随着我国消防科技的发展,泡沫灭火剂存在自身的缺点,已被性能优越的灭火剂替代,因此,不再详细介绍。2)二氧化碳灭火剂二氧化碳灭火剂在消防工作上有较广泛的应用。二氧化碳气体,不燃烧、也不助燃,所以在燃烧区内稀释空气,减少空气的含氧量,从而降低燃烧强度。当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浓度达到3035时,就能使燃烧熄灭。灭火用的二氧化碳是以液态灌装在钢瓶内,当从钢瓶内放出时,迅速蒸发,体积扩大400500倍,同时温度急剧降低到-78,由于蒸发吸热作用,因此在二氧化碳灭火时还具有一定的冷却作用。由于二氧化碳不导电、不含水分、不污损仪器设备等,故适用于扑救电气设备、精密仪器、图

8、书档案火灾。但是由于二氧化碳与一些金属化合时,金属能夺取二氧化碳中的氧气而继续燃烧,故二氧化碳不能扑救金属钾、钠、镁和铝等物质的火灾。此外,二氧化碳也不易扑灭某些能够在惰性介质中燃烧的物质(如硝酸纤维)和物质内部的阴燃。3)酸碱灭火器的作用原理是利用两种药剂混合后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压力使药剂喷出,从而扑灭火灾。酸碱灭火器由筒体、筒盖、硫酸瓶胆、喷嘴等组成。筒体内装有碳酸氢钠水溶液,硫酸瓶胆内装有浓硫酸。瓶胆口有铅塞,用来封住瓶口,以防瓶胆内的浓硫酸吸水稀释或同瓶胆外的药液混合。酸碱灭火器适用于扑救木、棉、麻、毛、纸等一般固体物质火灾,不宜用于油类和忌水、忌酸物质及电气设备的火灾。4)化学干粉干

9、粉灭火器内充装的是干粉灭火剂。干粉灭火剂是用于灭火的干燥且易于流动的微细粉末,由具有灭火效能的无机盐和少量的添加剂经干燥、粉碎、混合而成微细固体粉末组成。它是一种在消防中得到广泛应用的灭火剂,且主要用于灭火器中。除扑救金属火灾的专用干粉化学灭火剂外,干粉灭火剂一般分为BC干粉灭火剂和ABC干粉两大类。如碳酸氢钠干粉、改性钠盐干粉、钾盐干粉、磷酸二氢铵干粉、磷酸氢二铵干粉、磷酸干粉和氨基干粉灭火剂等。干粉灭火剂主要通过在加压气体作用下喷出的粉雾与火焰接触、混合时发生的物理、化学作用灭火:一是靠干粉中的无机盐的挥发性分解物,与燃烧过程中燃料所产生的自由基或活性基团发生化学抑制和副催化作用,使燃烧的

10、链反就中断而灭火;二是靠干粉的粉末落在可燃物表面外,发生化学反应,并在高温作用下形成一层玻璃状覆盖层,从而隔绝氧,进而窒息灭火。另外,还有部分稀释氧和冷却作用。ABCD类干粉是以硫酸铵、硫酸氢钾、磷酸二氧铵为主要成分的化学干粉,它适用于扑救多种火灾。覆盖燃烧面,中断燃烧的连锁反应,达到灭火的目的。化学干粉灭火剂应存放在通风、干燥处,温度应保持50以下。如干粉受潮结块,可放在干燥处自然晾干,也可以温度60以下受热干燥,然后研磨过筛,恢复原状后,即可继续使用。5)水是不燃液体,它是最常用,来源最丰富,使用最方便的灭火剂。水在扑灭火灾中应用的最广泛,水的灭火作用是山它的性质决定。1244消防器具的用

11、途和使用方法建筑施工现场常用的消防器具为水池、消防桶、消防铣、消防沟以及灭火机等。(1)消防水池消防水池与建筑物之间的距离,一般不得小于10m,在水池的周转留有消防车道。在冬季或者寒冷地区,消防水池应有可靠的防冻措施。(2)几种灭火器的适应火灾及使用力法(手提式)1)泡沫灭火器适应火灾及使用方法适用范围:适用于扑救一般B类火灾,如油制品、油脂等火灾,也可适用于A类火灾,但不能扑救B类火灾中的水溶性可燃、易燃液体的火灾,如醇、酯、醚、酮等物质火灾;也不能扑救带电设备及c类和D类火灾。使用方法:可手提筒体上部的提环,迅速奔赴火场。这时应注意不得使灭火器过分倾斜,更不可横拿或颠倒,以免两种药剂混合而

12、提前喷出。当距离着火点10m左右,即可将筒体颠倒过来,一只手紧握提环,另一只手扶住筒体的底圈,将射流对准燃烧物。在扑救可燃液体火灾时,如已呈流淌状燃烧,则将泡沫由远而近喷射,使泡沫完全覆盖在燃烧液面上;如在容器内燃烧,应将泡沫射向容器的内壁,使泡沫沿着内壁流淌,逐步覆盖着火液面。切忌直接对准液面喷射,以免由于射流的冲击,反而将燃烧的液体冲散或冲出容器,扩大燃烧范围。在扑救固体物质火灾时,应将射流对准燃烧最猛烈处。灭火时随着有效喷射距离的缩短,使用者应逐渐向燃烧区靠近,并始终将泡沫喷在燃烧物上,直到扑灭。使用时,灭火器应始终保持倒置状态,否则会中断喷射。(手提式)泡沫灭火器存放应选择干燥、阴凉、

13、通风并取用方便之处,不可靠近高温或可能受到暴晒的地方,以防止碳酸分解而失效;冬期要采取防冻措施,以防止冻结;并应经常擦除灰尘、疏通喷嘴,使之保持通畅。2)推车式泡沫火火器适应火灾和使用方法其适应火灾与手提式化学泡沫灭火器相同。使用方法:使用时,一般由两人操作,先将灭火器迅速推拉到火场,在距离着火点10m左右处停下,由一人施放喷射软管后,双手紧握喷枪并对准燃烧处;另一个则先逆时针方向转动手轮,将螺杆升到最高位置,使瓶盖开足,然后将筒体向后倾倒,使拉杆触地,并将阀门手柄旋转90°,即可喷射泡沫进行灭火。如阀门装在喷枪处,则由负责操作喷枪者打开阀门。火火方法及注意事项与手提式化学泡沫灭火器

14、基本相同,可以参照由于该种灭火器的喷射距离远,连续喷射时间长,因而可充分发挥其优势,用来扑救较大面积的储槽或油罐车等处的初起火灾。3)空气泡沫灭火器适应火灾和使用方法适用范围:适用范围基本上与化学泡沫灭火器相同。但抗溶泡沫灭火器还能扑救水溶性易燃、可燃液体的火灾如醇、醚、酮等溶剂燃烧的初起火灾。使用方法:使用时可手提或肩扛迅速奔到火场,在距燃烧物6m左右,拔出保险销,一手握住开启压把,另手紧握喷枪;用力捏紧开启压把,打开密封或刺穿储气瓶密封片,空气泡沫即可从喷枪口喷出。灭火方法与手提式化学泡沫灭火器相同。但空气泡沫灭火器使用时,应使灭火器始终保持直立状态、切勿颠倒或横卧使用,否则会中断喷射。同

15、时应一直紧握开启压把,不能松手,否则也会中断喷射。4)酸碱灭火器适应火灾及使用方法适应范围:适用于扑救A类物质燃烧的初起火灾,如木、织物、纸张等燃烧的火灾。它不能用于扑救B类物质燃烧的火灾,也不能用于扑救c类可燃性气体或D类轻金属火灾。同时也不能用:于带电物体火灾的扑救。使用方法:使用时应手提筒体上部提环,迅速奔到着火地点。决不能将灭火器扛在背上,也不能过分倾斜,以防两种药液混合而提前喷射。在距离燃烧物6m左右,即可将灭火器颠倒过来,并摇晃几次,使两种药液加快混合;只手握住提环,另一只手抓住筒体下的底圈将喷出的射流对准燃烧最猛烈处喷射。同时随着喷射距离的缩减,使用人应向燃烧处推近。5)二氧化碳

16、灭火器的使用方法灭火时只要将灭火器提到或扛到火场,在距燃烧物5m左右,放下灭火器拔出保险销,一手握住喇叭筒根部的手柄,另只手紧握启闭阀的压把。对没有喷射软管的二氧化碳灭火器,应把喇叭筒往上扳70°90°。使用时,不能直接用手抓住喇叭筒外壁或金属连线管,防止手被冻伤。灭火时,当可燃液体呈流淌状燃烧时,使用者将二氧化碳灭火剂的喷流由近而远向火焰喷射。如果可燃液体在容器内燃烧时,使用者应将喇叭筒提起。从容器的一侧上部向燃烧的容器中喷射。但不能将二氧化碳射流直接冲击可燃液面,以防止将可燃液体冲出容器而扩大火势,造成灭火困难。推车式二氧化碳灭火器一般由两人操作,使用时两人一起将火火器

17、推或拉到燃烧处,在离燃烧物10m左右停下,一人快速取下喇叭筒并展开喷射软管后,握住喇叭筒根部的手柄,另一人快速按逆时针方向旋动手轮,并开到最大位置。灭火方法与手提式的方法一样。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时,在室外使用的,应选择在上风方向喷射。在室外内窄小空间使用的,灭火后操作者应迅速离开,以防窒息。6)干粉灭火器适应火灾和使用方法碳酸氢钠干粉灭火器适用于易燃、可燃液体、气体及带电设备的初起火灾;磷酸铵盐干粉火火器除可用于上述几类火灾外,还可扑救固体类物质的初起火灾。但都不能扑救金属燃烧火灾。灭火时,可手提或肩扛灭火器快速奔赴火场,在距燃烧处5m左右,放下灭火器。如在室外,应选择在上风方向喷射。使用的于

18、粉灭火器若是外挂式储压式的,操作者应一手紧握喷枪、另一手提起储气瓶上的开启提环。如果储气瓶的开启是手轮式的,则向逆时针方向旋开,并旋到最高位置,随即提起灭火器。当干粉喷出后,迅速对准火焰的根部扫射。使用的于粉灭火器若是内置式储气瓶的或者是储压式的,操作者应先将开启把上的保险销拔下,然后握住喷射软管前端喷嘴部,另一只手将开启压把压下,打开灭火器进行灭火。有喷射软管的灭火器或储压式灭火器在使用时,一手应始终压下压把,不能放开,否则会中断喷射。干粉灭火器扑救可燃、易燃液体火灾时,应对准火焰要部扫射,如果被扑救的液体火灾呈流淌燃烧时,应对准火焰根部由近而远,并左右扫射,自至把火焰全部扑灭。如果可燃液体在容器内燃烧,使用者应对准火焰根部左右晃动扫射,使喷射出的于粉流覆盖整个容器开口表面;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