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级阅读课堂教学中读写结合训练的时机研究_第1页
小学三级阅读课堂教学中读写结合训练的时机研究_第2页
小学三级阅读课堂教学中读写结合训练的时机研究_第3页
小学三级阅读课堂教学中读写结合训练的时机研究_第4页
小学三级阅读课堂教学中读写结合训练的时机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小学三年级阅读课堂教学中“读写结合”训练的时机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提出背景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老师常常有这样的困惑,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为学生品词析句、布局谋篇,甚至为了让学生积累更多的词汇死记硬背也用上了,可为什么学生的作文还是很干瘪,所传授给学生的那一套根本就没有派上用场,学生照例还是满纸流水账、大白话。学生作文的最终提高大多还是依靠学生在某一个时机的顿悟,阅读教学似乎从来就没有发生过作用似的。所以就有了一些教师想当然地把作文教学淡出了语文教学的视界,愈加导致了作文教学效率的低下。当然也不乏另一种现象,那就是也有部分语文教师混淆了阅读与作文的界限,逢课必写、逢讲必练,仿佛在阅读教学中不来点写作就

2、不够精彩似的,使得教学添了不少乱点鸳鸯谱的闹剧,毫无目的、计划、组织的写作训练,学生同样会无所适从。叶圣陶先生说得好:“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只有读中有写,写中有读,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在读写结合中,学生的习作能力才会逐渐提高。三年级是习作的起步阶段,同时,作为三年级的语文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三年级更是习作的发展阶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习作是难点,要想真正解决“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必须将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挖掘教材资源,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使“读”与“写”融会贯通。二、课题的界定读与写是和谐统

3、一、相辅相承的,在新课标中就明确诠释了这一理念,读与写既是学生语文素养最基本的构成,它们又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读与写的结合在广大教师的心中已不是理念方面的问题,而是策略、方法方面的问题,其中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读写结合训练的时机到底在什么地方,所谓训练时机,就是指文本的概念意义、逻辑意义、思想意义,学生的知能结构、思维方式、图式框架,教学情境的创设、浸染、升华,这些因素是否调节到最佳状态,这是我们在进行读写结合训练的灵魂所在,也是笔者致力想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简单地说,可以把“时机”廓清为文本理解的时机、学生心理发展的时机及教学氛围的时机等三个方面。时机把握好了,那么我们的读和写结合的训练就有

4、了实现的契机、落实的基点。三、本课题研究的内容阅读文本(课文)的召唤结构。读与写的结合要有一定的契合点,课文文本的召唤结构就为其实现提供了可能。所谓召唤结构,即文本在情节的铺陈或细节的描述上会出现一些与习作约定的引子,它们或是便于引领学生遣词造句,或是长于让学生另辟奚径,或是有利于学生有感而发,或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勾连。这些召唤结构并不是明码标价的,而是需要教师具有一种文本解读的敏感,并掌握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一)、学生表达的需要意识。最有效的学习是能够触动学生心灵和需要的学习,如何了解和激发学生阅读和写作的需要是我们教学时所必需关注并解决的问题。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如何实现与学生心理实

5、际的融合并恰当地设计和组织教学,特别是学生习作的心理需求状态和激发策略,是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之一。(二)、教学情境的有效性。学生的学习是需要一定的情境的,良好的学习情境会使学生学得快乐而有效。读与写结合训练的时机与其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何调控情境为读与写训练服务也是研究所关注的内容。(三)、小学三年级阅读课堂教学读写结合训练时机的创造、选择、运用的策略研究,为课堂教学的实施提供理论和方法帮助,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和谐、高质发展。四、课题研究的方法1、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座谈、测试等调查手段,了解目前三年级阅读课堂教学中读写结合训练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三年级学生习作方面所面临的障碍和

6、需要,为课题的研究提供现况支持。2、行为研究法。笔者为一线教师,长期从事三到六年级的语文教学,这些经历为研究提供了一片广阔的视野,但经验并不代表着完善,为了使研究促教学成长、教学给研究插翅,更为了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我采用行为研究的方法,即在不离开自己课堂教学的前提下,多听课,多评课,多了解、积累和探索目前读与写训练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及一些有效的方法。3、理论文献法。有效的教学行为离不开一定教学理论的支撑,在文本解读、情趣创设、心理需要等方面借助图书、网络等媒体寻求理论呼应和策略指导。五、课题研究读书学习计划(一)、充分利用凤凰语文网络和主打期刊。研究的过程就是学习和成长的过程,苏教版国标本语文

7、教材具有其鲜明的特色,比如主题单元、词串识字等,而凤凰语文网络主要就是针对苏教版教材的。我2004年就申请注册为凤凰网民,在里面提出了不少的问题,也学习了不少先进的教学方法,查阅和下载了不少的教学资源,同时也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教友。在本课题的研究的过程中,我会一如既往地关注着凤凰、热爱着凤凰、参与着凤凰,广泛汲取同仁的教学智慧为自己的研究铺路。小学语文研究是凤凰语文的主打期刊,我已经订阅该刊物四年有余,基本上每一篇文章我都细细读过。研究过程中,我将会把读和思,读和写结合起来,加强积淀和总结,为研究厘清道路。(二)、精读教学专著。教学专著是教育家经验和智慧的结晶,过去虽然也读过了几本书,但总是

8、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没有深入地思考,我将利用这次研究的契机,有选择地重温教学专著,触摸教育教学专家智慧的脉搏,为自己的成长加油。精读时做到画、注、问、思、写。(三)、博览先贤诗书,丰厚文化底蕴。当语文教师是需要修养的,如果说读教学专著更多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技艺的话,那么读先贤诗书则是为了丰厚个人的文化底蕴。研究过程中,我将要求自己多读先贤诗书,培养自己的书卷气,让个人充满文化气息。时间安排:2008年10月2008年12月李吉林的情境教学2009年01月2009年03月于丹的说论语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2009年04月2009年05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2009年06月2009年07月于

9、永正的教海漫记窦桂梅的课堂捉虫2009年08月2009年10月刘心武的揭秘红楼梦盛新凤经典课堂与创新设计另,同时参与凤凰语文的咨询、发贴、跟贴、讨论,小学语文研究江苏教育每期必读。具体时间和任务安排:2008年10月2008年12月读李吉林的情境教学,该书在情境教学方面颇有建树,对于指导小学课堂教学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对于本课题的研究也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读书的过程中重点探寻“情境教学”的精髓“抓住形、接通情、悟深意、形成境”,读书与课堂实践结合起来,多思考、总结,完成多篇相关读书笔记和有关教学情境创设有效性的课例分析。2009年01月2009年03月读于丹的说论语和苏霍姆林斯基的给

10、教师的建议。读于丹已是提高我们国人道德品质修养的要求,在读书的过程中起步感受祖国厚重的文化,提高个人的修养,培养为人、为师的胸襟和气度。这过程中完成教师个人形象建设方面的读书笔记若干篇。读给教师的建议,完善对教师职业的认知建构,完成相关读书笔记多篇,教育叙事多篇。2009年04月2009年05月读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并掌握相应的调动学生心理需要的方法和策略,其间完成读书笔记多篇,有关学生在课堂上的成功需要的课例分析一篇。2009年06月2009年07月读于永正的教海漫记和窦桂梅的课堂捉虫。这两本书对于一线课堂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11、捕捉两位名师的教学智慧和理想,感受其成长的足迹,烛照自己的教学,其间完成读书笔记多篇,有关课堂生成的课例分析两篇。20009年08月2009年10月读刘心武的揭秘红楼梦和盛新凤经典课堂与创新设计。红楼梦是一座文化和艺术的宝库,读其可长见识、增智慧,通过刘心武的独特解读,从另一个渠道瞻仰艺术。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课堂教学,盛新凤的经典课堂将展现别样丰采。其间完成读书笔记多篇,有关读写结合训练的课例分析两篇。完成课题总结报告。六、研究过程回顾1、读书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课题的研究为我的读书大开洞天。在这一年的研究时间内,我广泛涉猎各种书籍,可以分为:对教育经典的体悟:如于永正的教海漫记、李吉林的

12、情境教学、张庆的我的小学语文观、窦桂梅的课堂捉虫、王栋生的不跪着教书等。从这些教育名家的身上,我感受到教育深情的呼吸和跳跃的思维,感受到了语文教学的曼妙气息。在这一诗意的旅途之中,我且读且思,留下了自己思维的痕迹,写下了数篇读书笔记,如读教育散论有感、再读窦桂梅等。对儿童文学的浸淫。小学教育的对象是小学生,了解他们是成功教育和研究的起点,其中读儿童文学作品是走向他们的途径之一,在这个时候像曹文轩等中外儿童文学作家走进了我的阅读视野,草房子野风车时代广场的蟋蟀夏洛的网鲁滨逊漂流记等就像花一样在我的心海中绽放。少年儿童,有如此多彩的生活、有如此纯美的心灵。我深刻的记得“桑桑”背着自己的妹妹艰难地在

13、城楼上行走实现自己的诺言,我深刻地记得“威伯”对“夏洛”说“我帮助你,没有什么原因,只是因为我爱你”“人这一辈子总得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我还记得我流泪了。教育是件非常真诚的事业,唯有用我们的整个心灵来浸润,才能实现和谐和共生!对教育期刊的钟情。我订阅了七彩语文教师论坛小学语文教学两份教育期刊,每一期的每一篇文章,我都会仔细阅读,感受作者对教育不同角度和层面的思考和探索。我感觉,读他们,就像是我也和他们一起站在了讲台之上,面对着同样的孩子,分享同样的感动!读的同时,我还在空白处留下了自己的或艳羡或商榷的文字,我的期刊成了我思维跳跃的广场!2、交流成了抒发心情的跑马场。在研究的促动下,我成了“成长网

14、”和“一加一教育论坛”“凤凰语文论坛”“教育在线”的常客,同时也拥有了自己的言论空间,李茂、沈丽新、孙明霞、随火车远行、范玲玲成了我电脑屏幕里的知己,与他们共谈教学、共话人生、共享生活,虽说我们身处异地、从事着不同的学科的教学,但是缘于对教育的热爱,我们有着谈不完的话题。我也积极地发表自己的教学日志,其中第一个听诊器教后感仰望师者的高度还入选“周刊”。“成长网”同样妙趣横生,各大教育媒体在这里面约稿,我参与着各种话题的讨论,其中时机+实干=成功假保护和真霸权两篇文章发表在现代教育导报。3、上课成了提高自己的舞台。研究的一年,应该说是历史性地让我上了那么多的公开课、评优课、培训课。在研课磨课的过

15、程中,我收获到了冥思苦想所难以达到的效果。在邳州市明德实验小学执教的培训课少年王勃,对古典诗词的反复追问和品味,让与会老师回味无穷;徐州市少华街小学执教的评优课黄河的主人,对文本的深层次解读,也令评委们赞赏;邳州市占城中心小学、车福山中心小学执教的公开课槐乡五月,和谐和优美同样感动了很多的人;正因为倾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来,所以在课堂教学水平上取得出非常突出的成绩,先后取得了邳州市和徐州市优质课一等奖,在首届“七彩语文”杯小学语文教师综合素养徐州赛区的选拔赛上我获得了第六名的好成绩。这一切,都与研究的支持密不可分。4、写作成了我最大的娱乐。有了丰富的实践经历,又有了读书的滋养,我的大脑整天被写

16、作的冲动所充盈着,短短的一年之中就有十余篇的教学文章在各级教育教学期刊和报纸上发表。在语文教学中经常会出现“重复”环节,这并不是偶然,是引领着学生走进文本的途径之一,于是巧用重复,建构语言一文在七彩语文教师论坛上发表了。我们教师要面临着三种语言,一是交际语言,二是教学语言,三是文学语言,教学语言和文学语言到底是什么关系呢?是不是教学语言的文学化就会实现语文教学的最优化?思考之后,教学语言不等于文学语言就这样诞生了,并且在江西教育上发表。我有写教学日记的习惯,已经坚持了整整四年了,每天字数少则数百,多则逾千,记录下了我教学的点点滴滴。有代表性的,我就会整理一下,往往就会被编辑们所相中。七、研究成

17、果介绍张庆先生说阅读教学的任务可以概括为“两根柱子,一条龙”,所谓两根柱子就是读和写,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如何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实现两者的有机的结合,提高读写训练的效率,这个有效的结合点在什么地方?这个有效的时机在什么时候?这是本课题研究的核心问题。研究不是空洞的,不是死追着一个问题而不放,而是要有开阔的胸襟和视野,要有兼容并包的思维,把这些问题放到教学的大背景之中去研究、思考和提炼。在教学实践之中,在相关阅读的支撑之下,我逐渐厘清了这个“时机”:1、教师的训练意识要时刻存在。这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不能在“讲课文内容”的泥潭里拔不出腿来。语文教学最终是实现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我们的教学是为了发展

18、学生的语言服务的,课文写了什么,只是我们理解语言的方式,还有文章是如何来写的,这是语言的运用层面的问题,更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我们的语文教师就应该有这样的语言训练的敏感,能够敏锐地发现文本之中的“发散点”,由文到段,由段到句,由句到词,由词到字,再返回去,并引领学生这一过程中,沉下心去练说、练写。所以说训练应是无处不在的,并且要把“说”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读”的牵动下实现有效和谐的发展。2、读写结合的训练时机与教学的整体节奏有关教学是有节奏的,特别是语文教学更是富有这种韵律的美。本身语言文字的本身是有其节奏的,汉语的构词特点、句式的错落、蕴含在字时行间的情感,这些元素构成了语言独特的节

19、奏美。而探寻、发现这种美的过程教学也是美的,学生在教师的有效引领之下,接触文本,与文本展开多个层次的对话。这个对话的过程可能是豁然开朗,可以是曲径通幽,可以是千帆竞发,可以是独树一帜,这个过程展现了丰富的个性之美,同时也反映出了心路的节奏。这是学生的心理过程的节奏。教学的过程的本身也是有其内在的结构的,导入、新授、总结,虽说很简单,但在不同的课堂之上会绽放出不同的丰采,学生的、作者的、教师的知识、情趣和思想在这一过程中经历着辉煌的洗礼。而读写结合的落实应该和这整体的节奏相和谐,如果练习的时机不当,会打破教学整体的节奏之美。如笔者本学期听了一节五年级的课,题目是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者在教学司马迁

20、遭受了酷刑忍辱含垢写史记时,抓住了司马迁的所想、所做,为了进一步体会司马迁对史学的虔诚,安排了一个看图写话的练习:观察文章插图,想想司马迁在昏暗的油灯下会做些什么呢?学生观察思考后就开始写作了。课后,我们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这个地方的写作有没有存在的价值?课文的题目是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有两个要素我们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抓住,一是人司马迁,二是书史记,两者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司马迁从小立志写史记,后经历了非人的磨难写史记,最后完成了这部史学巨著,人和书已经融为了一体,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就应该把握这种整体的意象,如何片面地割裂,就破坏了这种整体的意韵之美。这个地方的写作,只是在学生认识到了这个人之

21、后的产物,而这部书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对于社会、对于司马迁个人、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什么样的意义,学生对此的理解还是模糊的。如果能够抓住人,再抓住了书,这个时候再让学生来写作,学生内心的感触就会更深,才能够深入到人物的灵魂深处,情动而辞发,学生才会写作的冲动,才会有下笔千言!这样看来,教学的节奏与读写结合训练的时机是息息相关的,必须引起我们的充分关注。3、读写结合训练的时机和教学文本的特点密切相关。我们小学的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章都饱醮着编者的心血,有其专门的训练意图,比如说主题单元的设计就很好地体现到了这一点。从文章的内容上来说,有写景,有写人,有状物,有记事;从文章的体裁上来说,有记叙文,有应

22、用文、有说明文。每一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语言特点,记叙文的流畅、晓达,应用文的准确、晓畅,说明文的层次鲜明。正是这些鲜活的文本特点给了我们读写结合训练提供了“场”及素材。我这里面所说的“场”,指的是具体的教学情境。读写结合训练是需要具体的教学情境的。我们经常说要营造好的教学情境,这对于学生的学习,甚至是教师本人参与教学的程度都密切相关。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写作训练也需要一个场,这个场最有力的创造工具就是文本。而文本的不同特点给我们训练学生写作创造一个又一个生动活泼的场。如在恐龙一课的第二段,这样写雷龙:雷龙是个庞然大物,它的身体比六头大象还要重,它每踏下一步就发出一声轰响,好似雷鸣一般。这句话写雷

23、龙是非常有特色的,让学生在多次研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是如何来写的:一是总写,“庞然大物”,二是作比较,“比六头大象还要重”,三是打比方,“好似雷鸣一般”。让学生体会到了这几点,对于后面的写作训练是非常有意义的。有了文本的范例支撑,这就降低了写作的难度,同时在文本情境的关怀下,学生很容易进入到写作的状态中。在学生体会到了文本写法以后,安排一个写作练习: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你认识过什么事物,能不能也用这些方法把它写下来。生1:我们班的杨子傲是个小胖子,他每一顿都能喝两碗饭、吃三个大饼,他一在我们的面前出现,就好像一面厚厚的墙。生2:大雪纷纷从空中飘落,比鹅毛还要轻盈,不一会儿就给大地披上了白被子。

24、这样的教学情境很好地促成了这一读写结合训练的落实。4、说话读写结合训练的桥梁从事读写结合训练的课题研究,所以在语文教学实践之中,很注重对这一过程的关注,并且在认真解读教材的基础上,实现对语言训练点的提取、设计和实施,一段时间以后,有了一些收获,我的学生的作文水平也有了较为长足的进步,比如耿雨辰同学,这一个三年级的学生,经过了一个多学期的训练,现在的作文水平已经可以与五六年级的学生相媲美。当然这是一个个案,但是从整体上来说,在读写训练的促动下,学生的写字、说话、日记等多个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改观。搞些小研究还真有点意思。写,是一个从隐性语言过渡到显性语言的过程,课堂上要注重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悟和积累

25、,同时也要关注习作方法的迁移。但是在读写结合的训练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课堂四十分钟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随着学生学习语文的深入,课文的难度、篇幅也在逐步发展着,这势必会给课堂教学的时间带来挑战。时间上的紧张,使得“写”的训练的落实有时候不能够做到游刃有余,如果因为单纯地追求读写结合而割舍了其他的语文训练,这也是不恰当的。前些天在学校所举行的教研活动中也遇到了不少这样的课,把“写”的训练作了最大化处理,往往在训练的过程中梗阻了教学的流畅感,这种不分内容、不分时机、不分轻重的写的训练成了教学的灰色一笔,实有些不伦不类的错愕。另外,听、说、读、写这四种语文能力是相得益彰的,过分地强调某一种都会使教学

26、的天平失却平衡,干涸了学生智慧的甘泉。长时间的写的训练,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学生慢慢地爱上了写作,写作能力也在逐渐地提高;二是学生在课堂上老是进行作文训练,会导致一种“审美疲劳”,特别对于那些习作水平比较一般或是低下的学生来说,这种影响简直可以说是致命的,他们成了这个教学环节上的匆匆过客,没有自己的话语权,逐渐地丧失原本属于自己的心灵原野,扼杀了他们的表达兴趣。成功是需要代价的,这个我们都很明白,但如何保护更多学生的利益,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最高化,值得我们很好的思考。写,是一种很郑重的事情。古人就讲究文房四宝的敬重。这也给学生带来了一种心理恐慌,毕竟这些都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写作能力还处

27、于奠基阶段,不可以轻易地把他们自由的天性用理性的思维给框定,这个时候,一个更具互动性和灵活性的训练点说话便跃入了我们的教学视界。课堂说话有如下的特点:一是,说话是一种话语的表达形式,张口即说,从外部的信息进入人的大脑皮层以后,经过信息处理以后就可以表达出来,省略了“写”的符号转换过程,所以它有着更快的速度,训练的难度也相应地降低了一些。二是,说话还有一种最鲜明的特点,那就是互动性强,在课堂之中存在着诸多交流和互动的时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这样的机会随处可见,就是在朗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虽然没有太多的阅读体历,但是在朗读的过程也会产生一些想法,所以这也给说话提供了更多训练的时机。这种形式的自由

28、度之高,是写所无法比拟的,而且这种形式更亲切于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实际,对于引导学生的习作会起着良好的过渡作用。三是,说话体现着读写训练的规律。“从说到写”,这是一个基本的写作训练的规律,这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性。从说到写的训练方法,也是小学作文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从语言发展的顺序来说,口头语言的发展总是走在书面语言的前面,“说是写的先导和基础”。一个人在将思想写出之前,必须先在头脑中将思想组织成有条理的连贯的内部语言。而小学生内部语言的发展不够完善,所以将思想写出之前必须用外部的口头语言来代替内部语言,即将内部语言外化为口头语言。因此,从说到写的训练方法,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四是,说话训练

29、更利于抓住语言训练的时机。课堂教学的时机是转瞬即失的,这就需要教师有着良好的快速捕捉和运用的能力。由于说话训练有着很大的灵活性,所以成了教学之中一种非常快捷、有效的训练手段。鉴于说话具有以上的特点,所以我们在读写结合的训练时,一定不能够忽视说话训练的作用,而应该把其作为一种训练的习惯,为读写结合训练提供无穷的动力。但是说话训练也不是“天上掉馅饼”,也得要我们设计的意识,追求最优化的训练效果。八、不是结语的结语转眼间,个人课题研究已进入了结题阶段,回顾这一年的历程,竟然情不自禁地落了泪。我深知,我为了教育这方圣土,付出了许多,也收获了许多,教育已经成为一种信念化成了我灵魂的一部分,在我心灵的高地

30、一直在深情地歌唱读书、教学、研究、写作、弹琴、听“怀旧金曲”当然我还会做饭、和孩子一起玩耍。这就是我真实的生活,真实得令自己都无法言说。课题即将结束,但是对我说来还只是个开始,因为我的教育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我求索的步伐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最后还是用我在小学德育上发表的一篇小文来结束我的结题吧!做一名寂寞的老师歌手陈明有一首成名曲寂寞使我如此美丽,感动了很多人。在现代化的都市里面,激情和浮燥并存,能够守着一份孤独,躲在自己心灵的港湾里面品味人生的滋味,应该说是美丽的。我想做学问、做老师也应该守住一份寂寞,让自己的心灵的原野更为广阔,让自己精神的力量更为张扬,同时让书香的韵味飘荡在每一个寂寥的夜晚,享受寂寞留给自己的最后一抹纯真。这份寂寞不是无所事事,也不是生活单调、形单影孤,而是腹有读书气自华的泰然,是向灵魂更深处漫溯的力量,是抱守信念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