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_第1页
新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_第2页
新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_第3页
新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_第4页
新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新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列各题。夕次盱眙县韦应物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1 ) 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句“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中的叠字在写景中的表达效果。( 2)请结合全诗内容,说说诗人“未眠 ”的原因。【答案】( 1)运用叠字,能增强诗歌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诗中“浩浩 ”、 “冥冥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幕色昏暗的苍凉凄清的夜景。( 2)旷野夜景的苍凉凄清;漂泊异乡的孤独寂寞;羁旅在外秋夜思乡。【解析】【分析】(

2、1)根据 “浩浩风起波”“ 冥冥日沉夕”, 可想到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幕色昏暗的苍凉凄清的夜景,烘托出作者内心漂泊异乡的凄苦心情。(2)首联,“孤 ”含有孤寂之意,奠定全诗感情基调。“落帆 ”“ 停舫 ”意为黄昏时分船要泊岸停靠,暗含远离故乡之意;颔联,“风起波 ”“ 日沉夕 ”描写夜晚江边的景象。傍晚因路途风波,不得不停舫孤驿,交代停泊的原因,也写出羁旅奔波的艰辛。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暮色昏暗,以旷野苍凉凄清的夜景,烘托内心漂泊异乡的孤独寂寞的心情。颈联,描写停舟靠岸后放眼所见景象。“人归 ”“ 雁下 ”写日落黄昏,是人回家鸟回巢的时刻,反观自身却是孤身一人,流落天涯,有

3、家不能回,借人归雁下表达作者客居异乡的凄苦惆怅;尾联“独夜 ”“ 听钟 ”“ 未眠 ”,写出羁旅在外乡思客愁之深。故答案为: 运用叠字,能增强诗歌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诗中“浩浩 ”、 “冥冥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幕色昏暗的苍凉凄清的夜景。 旷野夜景的苍凉凄清;漂泊异乡的孤独寂寞;羁旅在外秋夜思乡。【点评】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语言的分析和理解。考生要懂得诗歌的语言特点及其表达效果,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教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注意对关键语句的分析。2 古诗阅读剑门道中遇微雨陆游衣上征尘杂酒痕

4、,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注)剑门:也称剑阁、佥U门关。此诗作于诗人由抗敌前线被调往后方任闲职之时。( 1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诗人以 衣上征尘杂酒痕”开篇,突出了人物形象。B. “无处”意为“处处 ”,诗人离开前线,万里远游,黯然神伤。C. “此身合是诗人未 ”中 “合 ”是 “应该 ”,此句是诗人无可奈何的自嘲自叹。D. “细雨”句充满诗情画意,形象逼真,耐人寻味,诗人用蒙蒙细雨烘托了自己旅途遇雨欣然自得之情。( 2)说说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 1 ) D( 2)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不能驰骋沙场,只能做骑在驴背上行吟的诗人,

5、心有不甘又无可奈何的的凄凉惆怅。【解析】【分析】(1 )最后结以充满诗情画意的“细雨骑驴入剑门”,形象逼真,耐人寻味。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在结合上两句“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的内容分析,含蓄地表达作者报国无门、衷情难诉的情怀。所以“诗人用蒙蒙细雨烘托了自己旅途遇雨欣然自得之情”错。故选D。( 2)如可联系注释,可以看出第一句中“征尘 ”和 “酒痕 ”表示难忘征战生活;“酒痕 ”表达作者离开前线的遗憾和无奈,只能以酒消愁。最后一句在感情表达上采用的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表达了诗人为国杀敌的愿望无法实现的无奈和愁苦,一心报国却壮志难酬的忧愤之情。故答案为: D 报国无门

6、,壮志难酬的悲愤;不能驰骋沙场,只能做骑在驴背上行吟的诗人,心有不甘又无可奈何的的凄凉惆怅。【点评】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本题考查诗歌所表现的作者的情感。读懂诗句大意后可对重要字眼进行分析,再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3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移家别湖上亭(唐)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 )发挥想象,请以黄莺为第一人称,写一写黄莺想对诗人说的话。( 2)结合全诗,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 1)你来这儿的第一天,我们就相识了,到了今天,也算是老朋友了,知道你要离开这儿了,不舍确实不舍,就

7、让我在这儿为你歌一曲,劝君好去莫回头。( 2)整首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笔下的柳条、藤蔓、黄莺皆是有情之物,这些有情之物对即将搬家的诗人表达了眷恋之情,草木本非有情,湖上亭景物的不舍之情,正是诗人对即将别离湖上亭的不舍之情。【解析】【分析】(1)“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的意思 “黄莺俨然已成了故友,频频啼叫着和他告别。”写出黄鹂对诗人的依依不舍的情感即可。(2)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诗人搬家时。诗人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创造出如童话般的意境。首句先写湖上旧居的春日风光好,后三句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故答案为: 你来这儿的第一

8、天,我们就相识了,到了今天,也算是老朋友了,知道你要离开这儿了,不舍确实不舍,就让我在这儿为你歌一曲,劝君好去莫回头。 整首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笔下的柳条、藤蔓、黄莺皆是有情之物,这些有情之物对即将搬家的诗人表达了眷恋之情,草木本非有情,湖上亭景物的不舍之情,正是诗人对即将别离湖上亭的不舍之情。【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关键词句的把握,注意要首先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表达清楚即可。 本题考查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想象的能力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难度较大。鉴赏古诗词,一般从作者的人生背景、从当时的社会环境、从诗词所表达的意境、别人的评价、翻看诗词的注释等几

9、方面鉴赏。4 阅读下面古诗,然后回答问题。逢入京使(唐)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 )解释下面的词语: 龙钟: 凭: (2)第一二句“龙钟 ”“ 泪不干 ”的浓重色彩与第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答案】( 1 ) 龙钟:泪流纵横的样子; 凭:请求,烦劳。( 2)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 ”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 ”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解析】【分析】(1) “双袖

10、龙钟泪不干”意思是:思乡的泪沾湿双袖模糊面容“龙钟 ”的原意是指流泪的样子。这里的意思是沾湿。作者此时身居边塞,远离家乡,每每念及,双袖就为泪水所沾湿。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凭君传语报平安”:只托你给我的家人报个平安。凭:托,烦,请。( 2)因为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正因为有浓重的思乡念亲之情,才在无纸笔顾不上写信的情景之下,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作者报的是平安,是因为不想让家人挂念,这也是亲人最关心的问题。所以三四句是把一二句中的浓重情感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之中,并不矛盾。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故答案为: 龙钟:泪流纵横的样子; 凭:

11、请求,烦劳。 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 ”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 ”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点评】 本题考查词义的理解,注意结合句意理解词义。 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叙述的事情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5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田园乐唐王维萋萋春草秋绿,落落 长松夏寒。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注) 落落:松高大的样子。 衣冠:士大夫的穿戴。( 1 )三、四两句展现了、儿童不认识官员

12、衣冠等画面,描绘了一种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 2)第二句中的“夏寒 ”一词,看似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请谈谈你的理解。【答案】( 1 )牛羊无人看管(牛羊自己回村子);淳朴自然( 2 )夏天并不寒冷,说“夏寒 ”令人意外;“夏寒 ”意为松树葱郁、茂盛,给人以阴凉之感,表现出环境的清幽美好,这在情理之中。【解析】【分析】(1)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傍晚牛羊自在地回归村头巷中,村里的儿童不认识官家的服装。第四句描绘的是儿童不认识官员衣冠的画面,而第三句展现的是牛羊自回村子的画面。牛羊自己回村子看出这里民风淳朴,百姓相处和睦,整体氛围是闲适的,而儿童不认识官员的衣冠,看出这里的人都不追求名

13、利,性格淳朴,追求自然。故描绘了闲适恬淡、淳朴自然的田园生活。( 2)萋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无论是春天秋季草木都很茂盛,夏季里高大的松树也带来阴凉。“夏寒 ”和 “长松 ”联系在一起,指高大的松树遮天蔽日,遮住阳光,形成绿荫,给人阴凉的感觉。草木茂盛,绿树成荫,整体的氛围是清幽美好的,故情理之中。故答案为: 牛羊无人看管(牛羊自己回村子); 淳朴自然 夏天并不寒冷,说“夏寒 ”令人意外;“夏寒 ”意为松树葱郁、茂盛,给人以阴凉之感,表现出环境的清幽美好,这在情理之中。【点评】 本题考查画面概括。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加入个人的联想和想象,充实画面内容。 本题考查词语赏析。首先理解诗句,然后理

14、解词义。6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野步周密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1 )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季的景象,请你找出两个体现这一季节特征的物象。(2 )历来诗评家认为第三四句中“羡 ”“ 醉 ”二字用得好,请你选自己最有感觉的一个说说其表达效果(可从修辞和情感表达两方面考虑)。【答案】( 1 )翠绿的麦陇,鸣叫的青蛙、飞舞的蝴蝶、繁茂的花草、和煦的东风。( 2 ) 选 “羡 ”。 “羡 ”字领起三四两句,诗人对“无事 ”“ 烂醉 ”蝴蝶的羡慕,表现出诗人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可谓移情于景,景中含情。 选 “醉 ”。 “醉 ”字运用拟人的修辞,看似写蝴蝶沉醉于野草与花

15、丛间,留恋不去的情态,实则表达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解析】【分析】 整体感知诗歌可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题干要求的这两个物象,应在前两句诗中提取,麦陇翠绿、青蛙鸣叫、蝴蝶飞舞、花草繁茂,这些都是春季的典型特征。 此诗的妙处在最后两句。本来蝴蝶舞姿蹁跹,应十分清醒才是,可诗人偏偏认定它们的舞蹈是喝醉酒导致的。推其情理,诗人漫步田野,目遇翠麦,耳听新蛙,时感东风拂体,早就恨不得醉倒在这暖暖的春风里了。诗人将这种情感外施于物,一口断定蝴蝶是喝醉了,并因此而“羡 ”,更显得诗人对春日野景陶醉无穷。故答案为: 翠绿的麦陇,鸣叫的青蛙、飞舞的蝴蝶、繁茂的花草、和煦的东风。 选 “羡 ”。 “

16、羡 ”字领起三四两句,诗人对“无事 ”“ 烂醉 ”蝴蝶的羡慕,表现出诗人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可谓移情于景,景中含情。 选 “醉 ”。 “醉 ”字运用拟人的修辞,看似写蝴蝶沉醉于野草与花丛间,留恋不去的情态,实则表达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本题考查体味诗歌的意象。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从诗句中筛选找出春季春季这一季节特征的事物,有“麦陇、翠浪、草根、新蛙、蝴蝶、东风、野草花”。 本题考查筛选诗歌的遣词炼句。答题时应注意,用一两句话准确表明该字在诗句中的准确含义,结合诗歌地有关内容具体分析这个字所描述的景象,适当展开联想和想象,说说该字营造了怎样地

17、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等。7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列小题。里丘唐 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 )描述颈联“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呈现的画面。(2)品味颔联中“钟 ”或 “割 ”字的妙处。【答案】( 1)山中的云气,层出不穷,似乎在胸中荡漾。张目凝望,鸟儿飞归,眼眶似乎就要裂开。(2)示例一:“钟 ”字是凝聚之意,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将神奇与秀丽齐聚于泰山,体现了诗人对泰山神奇、秀丽景色的热爱与赞叹。示例二:“割 ”字有泰山分割天色之意,描绘了高耸的泰山将天色分割,泰山南北呈现出昏晓分明的画面

18、,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雄伟形象。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所描述的景象的特点,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作者的情感。答题时,首先要理解诗句内容,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其次要扣住诗句中的意象“云 ”“ 鸟 ”的动态画面;第三要抓住这些意象的特点“曾(层)”“ 归 ”,最后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加以描写即可。(2)本题考查炼字的能力。解答时从关键词语的词性、色彩、修辞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分析时要结合诗句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钟 ”字是聚集之意,这里的意思是 “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

19、法,写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割 ”字是分割之意,这里的意思是泰山分割天色之意,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山北山南昏晓分明的画面,运用拟人的手法,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两个词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故答案为: 山中的云气,层出不穷,似乎在胸中荡漾。张目凝望,鸟儿飞归,眼眶似乎就要裂开。 示例一:“钟 ”字是凝聚之意,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将神奇与秀丽齐聚于泰山,体现了诗人对泰山神奇、秀丽景色的热爱与赞叹。示例二:“割 ”字有泰山分割天色之意,描绘了高耸的泰山将天色分割,泰山南北呈现出昏晓分明的画面,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雄伟形

20、象。【点评】(1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描述画面时首先要明确诗歌的景物,即意象。诗歌的意象,对于诗人抒发感情,有着独特的作用。懂得意象的知识,当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的内容及诗人的感情,因此,对一些常见意象,需要多做一些积累与识记的功夫。然后分析景物(意象)的特点,用流畅的语言将之描述出来。(2)此题考查诗歌中的炼字。解答时,先要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根据诗中意象,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诗人情感;然后按照题目要求,仔细品味诗句,理解诗句意思,根据诗句特点,辨析诗句的表现手法,并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答题思路是:意思或修辞或手法+表达效果+感情(心情)。8 阅读下面这

21、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 ) “千寻塔 ”写出了塔的什么特点?(2)诗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答案】( 1 )高峻 /高而陡(2)不害怕浮云挡住了我的眼睛,因为我站在最高的地方,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以及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解析】【分析】(1) “千寻塔 ”的意思很高很高的塔,这是夸张写法,作者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意思是不害怕浮云挡住了我那远眺的(2)内容上,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视野,只因为

22、我站在飞来峰最高的地方。情感上,这首诗歌是诗人他初涉宦海之作。当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想要变法革新,于是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自己高瞻远瞩,想要进行变法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不畏”还体现了诗人不畏奸邪勇往直前的勇气和决心。 故答案为:高峻/高而陡;不害怕浮云挡住了我的眼睛,因为我站在最高的地方,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 和远大抱负,以及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结 合全诗内容分析如何体现的。9

2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喜晴(范成大)窗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1)连雨不知春去"中去”字在文中的意思是 。(2)请用自己的话把前两句的景色描绘出来。(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1)离开(2)围绕窗前的梅子成熟落蒂了,墙角下的竹笋也长成了竹林”回答即可。(3)围绕对自由清新的乡村生活(大自然)的喜爱、对晴天的喜爱、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惜春之情”回答出任意一点即可。【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字词的理解。连雨不知春去”意思是:雨不断地下,晴下来的时候甚至不知道春天已经过去。去”指离开,过去。(2)描绘诗歌内容时,要抓住句子中的时间、

24、地点以及景物,再通过对内容的理解,体会诗歌的意境,最后结合句子意思,用简练通顺语言表达出来。窗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大概意思是说窗前的梅子熟落蒂了,墙角下的竹笋也长成了林。描绘景色时抓住梅熟落蒂”墙下笋”的特点描述。(3)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 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 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范成大喜欢在窗前种梅树,夏可尝青梅,冬可赏梅花。第一句写窗前的梅子熟落蒂了,墙角下的竹笋也长成了林。表达了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不知春去”不知道春天已经结束了,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

25、叹及惜春之情。故答案为: 离开 围绕 “窗前的梅子成熟落蒂了,墙角下的竹笋也长成了竹林”回答即可。 围绕 “对自由清新的乡村生活(大自然)的喜爱、对晴天的喜爱、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惜春之情”回答出任意一点即可。【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把握实词含义的能力。一个实词一般有多个义项,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其意义却又是唯一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善于把实词放在语言环境中来考查分析,根据上下文来进行词义的推断。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基本的要求是会翻译诗句,但又不能只翻译诗句,需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可运用修辞手法,使所描述的画面更加优美,语言更加生动,还要注意语句通顺。

26、 此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能力。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往往是通过具体句子表现出来的,因此,要结合写作背景,抓住关键句去分析。10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请解释诗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在该诗中的意思,以及后来衍生的意义。【答案】原意 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是因为我站得最高。衍生意义 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解析】【分析】“在该诗中的意思”就是诗句的本义,即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27、“后来衍生的意义”就是此句比喻义,即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告诉我们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故答案为:原意 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是因为我站得最高。衍生意义 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点评】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11 诗歌鉴赏夜书所见宋 ? 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 )诗歌前两句中“送 ”、 “动 ”字用得很巧妙,说说它们有什么表达效果

28、。( 2)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与诗人所要抒发的情感有什么联系?【答案】( 1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萧萧梧叶”“ 秋风 ”本没有情,寒冷也没有声音,但巧用了 “送 ”“ 动 ”就化无声为有声,使客观事物也带上了情感。( 2)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表现了儿童欢快的情趣,这与诗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鲜明对比,以乐景写哀情,更突出了诗人远离家乡的凄苦心情。【解析】【分析】(1)考查诗词炼字效果。回答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同时注意修辞手法的使用。此处用到的是拟人的修辞。“萧萧梧叶”“ 秋风 ”巧用了 “送 ”“ 动 ”就使客观事物也带上了情感。 “送寒声 ”,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一个“送

29、 ”字和一个“动字,都用得十分传神,前者写“惊 ”秋之意,后者抒“悲 ”秋之情。( 2)考查诗歌情感表达。回答时要把诗句内容和蕴含的情感分析出来,同时注意表现手法的使用。三、四句写儿童挑促织,表面上看似乎与“客情 ”无关,实际上是用儿童的快乐 无忧无虑,来反衬自己旅居的孤独和愁思。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是以乐景写哀情,更突出了诗人远离家乡的凄苦心情。故答案为: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萧萧梧叶”“ 秋风 ”本没有情,寒冷也没有声音,但巧用了 “送 ”“ 动 ”就化无声为有声,使客观事物也带上了情感。 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表现了儿童欢快的情趣,这

30、与诗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鲜明对比,以乐景写哀情,更突出了诗人远离家乡的凄苦心情。【点评】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词炼字效果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诗句内容,同时注意修辞手法的使用进行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等进行分析理解。12 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晚次鄂州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估客 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三湘 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注释) 这首诗作于作者避安史之乱南下流亡途中。 估客:商贾。 三湘:本指湘江流域,泛指江南地区。 更堪:更难堪,犹岂能再听。鼓颦( p力;军用大鼓和小鼓,后也指战事。( 1 ) “ 愁 ”字堪称本诗的诗眼,从三、四联看,诗人愁的原因有哪些?( 2)请具体说说三四两联的抒情方式有何不同?【答案】( 1)愁的原因: 羁旅漂泊,思乡盼归; 家业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