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的教学设计_第1页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的教学设计_第2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的教学设计课程标准: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 点。要求学生从农作物的栽培、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方式的进步和水利事业的 发展等方面了解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状况, 理解自耕农经济在我国历史上所起 的作用。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几 部分,作为农耕经济为主的古代中国来说, 农业无疑是经济的基础,所以第一单 元的第一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十分重要。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农业体系所包含的主要内容,记忆最早的农作物区域,主要农作物 名称,古代主要农具,重要水利设施

2、。掌握精耕细作的含义,理解生产工具的进 步、水利设施的完善和小农个体耕方式有利于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分析理解以自耕农为主的小农经济在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但在近代以来又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造成近代中国经济迟滞的原因。二、过程与方法阅读法、讨论法,理解古代农具的的发展和水利工程建设的巨大作用。归纳法、探究法,归纳农具变化以说明生产力的发展,归纳古代水利设施的特点。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起源中心,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培养民族自豪 感。2 2、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3 3、传统农业发展水平长期处于世界最前列, 是中国

3、古代社会繁荣和发展的 经济基础。了解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历程,理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是历史的创造 者。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重点:农具、水利和耕作技术的发展变化本课难点:对小农经济的认识和评价学情分析:学生作为现代人对于我国农业生产状况, 包括农具、 耕作方式、 水利设施 等了解不多,虽然在初中阶段学过原始社会,对农业的起源有一定认识,但古代 农耕经济的各要素与同学们的现实生活及兴趣相去甚远,调动学习积极性成为这 节课的难点。因此教学中,可以考虑充分利用大量的图片让学生产生感性认识, 感受历史的变迁,帮助对教材的理解。教学方法及手段:1 1、阅读法、讨论法,理解古代农具的的发展和水利工程建设的巨大作

4、用。2 2、归纳法、探究法,归纳农具变化以说明生产力的发展,归纳古代水利设 施的特点。教学过程:【导入】搜集整理中国古代传说资料(神农氏的传说、十二生肖、牛郎织女、大禹治水),并从中分析得出有效的历史信息。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是古代农耕文明的典型,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基础。长期以来,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 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内容】一、农业起源1 1、 产生:由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产生了农业引导学生看课文神农氏偿百草图以及小字内容明确神农是我国农业始祖。2 2、 多个农业中心的出现在生产力及其低下的情况下,自然条件和地

5、理环境优越的地区一一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形成了最早的农业区。炎帝黄帝为首的华夏部落就居住黄河流域。 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中的远古时代粮食品种分布图提问:从图中你能看出什么? (学生读图,找出农作物的分布,并讨论分析)提示:学生能找出南北主要作物及差异, 能认识到农作物分布广等特点,由教师 提炼为“多个中心发展起来”。3 3、 我国古代为什么会形成南北不同特色的农耕格局?提示:学生通过讨论能总结出原因,但启示很少,引导学生从自然与人的关系角 度思考,得出启示: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4 4、 种植业和家畜饲养业的结合。农谚: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图片)五谷:粟、黍、稻、麦、

6、菽(豆类)学生都能通过这些理解到我国农业起源早, 古代人们特别重视农业,生产力水平 比较低等。二、农具的变化 从耒耜到曲辕犁分析归纳农具在哪些方面取得进步?试从农具进步的角度来说明生产力的进步。(用幻灯片展示各种农具,增强感性认识)提示学生基本能归纳出:1 1、 原始社会:“刀耕火种”,石、骨、木制农具。2 2、 商周:青铜农具出现3 3、 春秋战国:铁农具、牛耕4 4、 唐代:农具再次突破一一曲辕犁。小结:生产工具的进步反映了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提高,是生产力提高的重要表现,反映了我国人民适应改造自然的勇气和智慧。总结归纳农具在哪些方面取得进步?1 1、 从材质方面:石、骨、木制-青铜-铁2

7、2、 从工艺方面:打制-磨制-冶炼,铸造3 3、 从牵引动力方面:人力-畜力-自然力另外,灌溉技术的进步有翻车(三国)、筒车(唐)等。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引导学生理解在农业时代,水利设施的修建是人类战胜自然的重大举措, 也 是农业精耕细作的基本保障。1 1、著名的水利工程:著名的水利工程芍陂、都江堰、郑国渠、漕渠、白渠。展示地图让学生比较直观明确这些水利工程的地理位置。重点讲述都江堰水利 工程(指导学生阅读小字部分内容,了解都江堰的位置,修建时期,基本概况和 作用),关中农业发展得益于郑国渠、白渠、漕渠的修建,川西平原发展得益于 都江堰的修建。2 2、治理黄河:历史上黄河为什么经常泛滥?黄河

8、是一条携带大量泥沙的河,上 游植被的破坏,泥沙沉淀量增大,使得河床变高,春冰凌,夏雨水易导致黄河中 下游泛滥。治理黄河有何重要性?黄河是农耕经济的命脉, 而黄河的安流影响朝 廷的财政收入、人民生活、政治稳定,历代王朝重视治理黄河。其中,东汉明帝时王景治河泽被后世近 800800 年。3 3、坎儿井:地下渠道之意。坎儿井与其他水利设施在地理分布上的不同?西域 地区。 (出示坎儿井示意图)四、 耕作方式的变化 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在商周时期,生产的组织方式是“大规模简单协作”。随着生产工具和技术 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出现了“自耕农经济”。我国古代的自耕农经济有何特点呢?规模小,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进

9、行生产。在家庭中,进行简单的合作,主要体现是“男耕女织”。对于在我国古代占主要地位的小农经济,你是如何评价的?1 1、进步: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推动封建经济发展。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自耕农经济的稳定是国家长 治久安的基础。2 2、局限:规模小,自给自足,阻碍社会分工、商品经济发展,阻碍社会进 步。脆弱性。天灾、战乱、苛政是导致自耕农经济破产的原因。通过这一评价,使学生认识到小农经济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不足,有必要、 有可能多投入劳动,进行精耕细作,这也是我国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世界的主要原 因;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因此封建统治千方百计维护这一体制, 在农耕时代早期起过积极的小农经济,到封建社会后期就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了。五、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总结)1 1、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2 2、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不断进步、牛耕使用,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日益完 善。3 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