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第九章直肠脱垂_百度文库._第1页
09第九章直肠脱垂_百度文库.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直肠脱垂一、概念直肠脱垂(prol apse of roctu m 是指肛管、直肠粘膜、直肠全层和部分 乙状结肠向下移位而脱垂于肛门外的一种疾病。只有粘膜脱出称不完全脱垂;直肠全层脱出称完全脱垂。如脱出部分在肛管直肠内称为脱垂或内套叠;脱出肛门外称外脱 垂。本病亦多见于妇女,女性的发病率是男性的 610 倍,6070 岁是发病的高峰。 在祖国医学中,属于盘肠痔、重叠痔、脱肛、脱肛痔、截肠等范畴。二、病因现代医学认为直肠脱垂的病因与解剖、慢性消耗疾病、手术损伤等因素有关, 病理过程一般是由以下因素导致盆底组织失去对直肠的支持固定作用,以致直肠 粘 膜层松弛,容易与肌层分离,进而形成直肠滑动疝及肠

2、套叠,最终直肠全层脱 垂而发 病。1滑动疝学说:1912 年 Moschcowitz 提出直肠脱垂是直肠与子宫(男性为膀胱之间盆腔陷凹腹膜的滑动性疝。在腹腔内脏的压迫下(腹内压增加,而直肠前壁不能承受这一压力,盆腔陷凹的腹膜皱襞逐渐下垂,将覆盖于腹膜部分之直肠 前壁压于 直肠壶腹内,形成套叠,这种脱出主要是直肠前壁,能形成严重的直肠 脱垂。2肠套叠学说肠套叠学说:1968 年 Broden 及 Snellman 认为直肠脱垂非滑动性疝,而是乙状结肠、直肠套叠。他们证实直肠套叠开始于乙状结肠、盲肠交界处, 套叠后,乙状结肠、直肠的附着点(固定点将下拉,由于反复向下拉,直肠逐渐 拉向远 端,当肠套

3、叠向下进行到达两侧神经血管柄部位时(直肠侧韧带处,此处因有较强的筋膜附着,套叠通过较为困难,需要一定时间,而反复的腹内压增加,以及排便时用 力,直肠和乙状结肠交界处的固定点受到损伤而造成侧韧带变弱,套叠即可通过此处 直到脱出肛门外,形成直肠前壁和后壁长度相等,肠腔位于中央的直肠脱垂。3直肠周围起支持、固定、上提直肠作用的肌群,如提肛肌、直肠纵肌、联合 纵肌,及直肠侧韧带、盆底筋膜等发育不良或衰退,失去支持固定作用,而致直肠脱 垂。4腰骶神经损伤,肛门肌肉运动共济失调,肛门括约肌松弛无力,肛管直肠环断 裂,组织缺损,神经营养障碍,使肛门神经失调,肛门括约肌松弛,无力支持而 脱出。5盆腔组织和肛管

4、松弛无力学说:由于骨盆底肌群和肛管松弛,失去支持固定直 肠作用,当脂压增加时易发生移位而脱出肛外。6小儿骶尾弯曲度较正常浅,直肠呈垂直状,当腹内压增高时直肠失去骶骨的支持,易于脱垂。某些成年人直肠前陷凹处腹膜较正常低,当腹内压增高时,肠襻直接压在直肠前壁将其向下推,易导致直肠脱垂。7因长期便秘、腹泻、前列腺肥大、排尿困难、慢性咳嗽等,使腹压持续升高,使肛尾缝过度伸展而松弛,导致提肛肌板下垂,裂隙韧带拉长,直肠颈拉开而发 生直 肠脱垂。8年老体弱以及妇女多次分娩,肌肉张力减迟,骨盆肌松弛无力,而致直肠周围 组织失去支持,不能固定直肠于正常位置发生直肠脱垂。9原本患有三期内痔、 直肠息肉、肿痛等长

5、期脱出等疾病,牵拉直肠粘膜向下 移位或直肠粘膜下层组织疏松,粘膜层与肌层失去粘连固定作用,形成粘膜下移而 脱出。三、解剖特征和病理改变直肠脱垂典型的解剖特征和病理改变应包括:(1 直肠自身套叠;(2 深 Douglas沟或深陷凹;(3 直肠与骶骨岬不固定;(4 直肠和乙状结肠冗长;(5 盆底和肛门括约肌薄 弱,直肠周围支持组织松弛,提肛肌分离等;(6 可能存在的直 肠膨出和其他异常。理 想的手术方法应尽可能改正这些异常。中医学认为,脱肛多因小儿气血未旺,老年气血两亏,或由劳倦、房室过度,久病 体弱,以致气血不足,中气下陷,不能收摄而形成;也有因气热、血热,或因气血两虚兼 湿热而脱出。气血亏损,

6、湿热下注.不能收摄;气虚下陷,中气不足,失固而脱,不能 升提,肺肾两虚,寒热洞泄,不能固摄,为本病根本原因。直肠脱垂的分类与诊断标准直肠脱垂的分类方法颇多,迄今尚未统一。国内外对直肠脱垂有多种分类,有 分为不完全性和完全性直肠脱垂,显性和隐性直肠脱垂,直肠粘膜和直肠全层脱 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 1994 年制定了全国统一的直肠脱垂诊断标准。分不完全 性脱垂,完全性脱垂,重度脱垂 3 种:不完全直肠脱垂:也称为I度直肠脱垂,多见 于排便或努挣时,直肠粘膜脱出,色淡红,长度小于 35cm,质软,不出血,便后能自行 回纳,肛门功能良好者;完全性直肠脱垂:也称为U度直肠脱 垂,排便或腹压增加时,直肠

7、全层脱出,色红,长度在 510cm,圆锥形质软,表面为环状有层次的粘膜皱襞,便 后需手法复位,肛门括约功能可下降。 重度直肠脱垂:也称为川度直肠脱垂,排便 或腹压增加时,直肠全层或部分乙状结肠 脱出,长度大于 10cm 圆柱形,表面有较浅 的环状皱襞,触之很厚,需手法复位,肛门松驰,括约肌功能明显下降。四、临床表现本病的临床症状及特点非常明显,但脱垂需至一定程度患者自身才会查觉。 主 要的症状为肿物自肛门脱出。初发时肿物较小,排便时脱出,便后自行复位。以后肿 物脱出渐频,体积增大,便后需用手托回肛门内,伴有排便不尽和下坠感。 最后在咳 嗽、用力甚至站立时亦可脱出。 随着脱垂加重,引起不同程度的

8、肛门失 禁,常有粘 液流出,致使肛周皮肤湿疹、痛痒。因直肠排空困难,常出现便秘,大便次数增多,呈 羊粪样。粘膜糜烂、破溃后有血液流出。检查时可以发现肛门括约肌松弛无力,蹲位努挣或排便时可见肿物脱出。肛门镜下可见直肠内黏膜折叠。五、鉴别诊断内痔:便时内痔脱出肛门外,便后痔团自行回纳者为u期内痔;便后痔团不 能回 纳,需用手法复位者为川期内痔。 内痔脱出物为结节状隆起,呈梅花状或环 状,颜色 紫红或鲜红色,可见充血肥大的痔块,粘膜菲薄易出血,痔核之间有纵 沟。外痔:常因粪便干结,排粪用力后肛缘外突发生肿物、疼痛明显,局部为圆形肿 物,触痛明显,皮下有紫蓝色结节,多为血栓性外痔;肛门皮肤反复轻微损

9、伤和感染,可 使皮肤红、肿、热、痛、皮肤皱褶肿大形成炎性外痔;炎症消退后,遗留成皮赘,为结缔组织性外痔,仅有便后肛门部不适,不易清洁或瘙痒等症状。肛乳头肥大:除 小的三角状、米粒状肥大的肛乳头外,较大的肛乳头可随排便 脱出肛门外,部分能自 行回纳,有的需用手托回复位,临床仅有肛门不适、无压 痛,很少出血,可以是一个,也 可以是数个。直肠息肉:直肠下端息肉可随排便脱出肛门外,能自行回纳,息肉表面为粘 膜,粘膜发炎时呈草莓状,脱出息肉有蒂呈葡萄形,常易出血,成人少见,多见儿童。肿瘤:直肠腺瘤、绒毛状或乳头状腺瘤、黑色素瘤、低位直肠癌等可随排粪 脱 出肛门外,伴有便血和脓血便。肛管癌可疼痛和出血,肿

10、物呈菜花样,常在肛门外肛管 直肠癌的晚期,也可出现肿物脱出于肛门外,有明显恶臭,形如菜花,坚硬不平,排便困 难,便条变细,便带粘液脓血。六、治疗依发病年龄、病情严重程度不同而采取不同手段。一般而言,儿童期直肠脱垂应先采用非手术治疗和硬化剂注射治疗;对于全身情况较好的成人完全性直肠 脱垂患者可选择经腹手术方式:而全身情况差者或老年病人或急性嵌顿脱垂病人 应 考虑经会阴手术。(一非手术治疗主要用于治疗轻症者,包括教育病人养成正常排便规律、加强会阴部锻炼、中医药针灸治疗以及生物电刺激、硬化剂注射等治疗方法。1.中医的辨证治疗疡科心得集:治脱肛之症,不越乎升举固摄益气。主要可分内、外药物治 疗、针灸。

11、内、外药物及针灸治疗可以增强盆腔内张力,增强对直肠支持固定 作用。对I度直肠脱垂,尤其对于儿童可收到较好疗效。但对于nm度直肠脱垂较难彻底治愈。(1 内治脾虚气陷证:便时肛内肿物脱出,轻重不一,色淡红,伴有肛门坠胀,大便带血,神 疲乏力,食欲不振,甚则头昏耳鸣,腰膝酸软。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治以补气升提,收敛固涩。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脱垂较重,不能自行还纳者,宜重用升麻、柴胡、 党参、黄芪;腰酸耳鸣者,加山萸肉、覆盆子、诃子。 湿热下注证:肛内肿物脱出,色紫黯或深红,甚则表面溃破、糜烂,肛门坠痛,肛内指检有灼热感。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治以清热利湿。方用萆薢渗湿汤加 减。出血多者,加地榆、槐

12、花、侧柏 炭。(2 外治1熏洗:以苦参汤加石榴皮、枯矶、五倍子,煎水熏洗,每天 2 次。2外敷:五倍子散或马勃散外敷。(3 针灸1体针及电针:取穴长强、百会、足三里、承山、八醪、提肛穴。2梅花针:在肛门周围外括约肌部位点刺。(4 硬化剂注射疗法目前硬化剂注射疗法临床开展比较广泛,技术相对比较成熟。该疗法是将硬 化 剂注入直肠黏膜下、骨盆直肠间隙与直肠后间隙,产生无菌性炎症反应,使直肠黏 膜与肌层、直肠与周围组织粘连固定。 该法是目前治疗I U度直肠脱垂的一种 重要手段尤以治疗I度直肠脱垂的效果最佳,主要应用于儿童病人,对不能 承受手 术或不愿接受手术的病人仍能给予治疗,缺点是对注射药物与操作技

13、术要求较高。高位点状粘膜下注射法(简称高点注射分为脱出直接暴露下注射和肛门镜下 注射法。脱出暴露下高位注射要点:使肠管全层脱出(相当于术前脱出长度,碘伏 消毒粘膜表面,再用温盐水冲洗,温盐水纱布温敷暴露的肠粘膜,术者手托 进行操 作。注射先从脱出肠腔最远端开始,向末脱出显露的腔内粘膜下注射,分 3 点逐步 向近端叠状塔形注射,环绕一周渐渐向上方推进;粘膜下层注入 1:1 消痔灵注射液,每 点 2ml,用 5 号细长针头注射,注射总量依脱垂程度不同而定,一般控制在30ml-90ml 之间,每点、 区之间相隔lcm ;对齿状线部位的注射同痔(内痔和静脉曲张型 的消痔 灵注射方法;最后将脱出肠管还纳

14、复位。再消毒肛周皮肤,进行经直肠周围注射 法。肛门镜下注射方法:肛门镜进入位置较高,有利于在粘膜松弛上方注射药物,效果好。注射从镜内口前方最高点进针,粘膜下方注药,每点约 2ml ,平均注射量 40ml ,注射后多形成柱状,分布于肠腔内。要 求尽量一次性进针,从上至下,由近端至 远端(齿线上一次完成注射。直肠周围扇形三点注射法:继粘膜下注射后,再次消毒肛周皮肤,分别于截石位 3、6、9 点,肛缘外 1.5cm-2cm 以内定位。选用腰穿针,20ml 针管,并更换手套,严 防感染发生。药物选用 1:1 或 1:2 浓度的消痔灵注射夜药量 15-45ml ,每点区域内 5-l5ml。进针 3cm后

15、,术者用食指进入肛内,于齿线上方粘膜区与 腰穿针方向一致,摸清针尖端位置未穿破直肠壁,针尖与手指尖相距 1cm 之间为宜。进针深度为 8cm,边推药边退针,缓慢退至 3cm 处约在肛提肌部位上方将 药推注 7ml,然后由本点向外退针至皮下,再分别向上、下两个方向进针,构成扇形,分别注药 4ml,每点区域共 15ml。匚手术治疗依发病年龄、病情严重程度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治疗手段,国内外报道的治疗直 肠脱垂的方法多达 200 种以上,常用的术式也有数十种,采用何种手术方法一 直存在争议。无论施行何种手术,只有在解除解剖异常的同时认真解决功能异常,才能 取得较好结果1. 手术的基本原则有症状的或严重的

16、直肠脱垂多需外科手术予以修复、纠正。在遵循个人习惯的基础上提倡个体化治疗。目前倾向根据脱垂的严重程度、病人对治疗的渴望程 度、可耐受程度和是否存在盆底疾病选用不同的方法。治疗原则上是尽量同时纠正直肠脱垂的各种解剖异常。手术的目的在于:(1 修复直肠壁本身的薄弱点及松弛的括约肌:(2 修复或纠正盆底组织薄弱区;(3 提高或闭合直肠膀胱(子宫陷凹:(4纠正直肠直线化并使其固定;(5 处理冗长的肠管及肠系膜:(6 处理滑动 疝等。2. 手术方式分经腹部手术、经会阴部手术、经骶尾部手术及经腹腔镜手术四种途径。经腹部手术可达到解剖修复和同时治疗其他盆底疾病,但可发生吻合口狭窄和吻合 口 痿、腹腔内感染和

17、肠粘连等危险。老年病人还可增加心血管、深静脉栓塞和肺部 并发症发生的危险。经会阴部手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的优点,适用于因严 重内 科疾病不允许复杂腹部手术的老年人,或拒绝全身麻醉和腹部大手术的病人,部分可 取得与腹部手术相同的效果。但也可出现切口感染和裂开的危险,且不如经腹部手术改善便失禁明显。经骶尾部手术术后病人痛苦较多,目前多不主 张采用。随着 微创外科技术的发展,腹腔镜技术己被应用于直肠脱垂的治疗,且迅速显现出其优 越性。其优点是操作方便、微创、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瘢痕小、美观、住院时间短以及并发症少。缺点主要是手术时间长,手术效果受术 者技术水平影响较 大,目前国内尚未广泛开展。

18、【经腹部手术】(1 乙状结肠切除术手术切除过长的乙状结肠和直肠上段,骶前放置引流促进纤维化和瘢痕形 成,从 而固定直肠,可改善便秘症状。从降结肠和乙状结肠结合部,游离乙状结肠和直肠,向下达到直肠骶骨韧带,保留两侧直肠鞘的完整。切除乙状结肠并完成直肠结肠吻 合,使直肠附着在骶骨前。(2直肠固定、乙状结肠切除术(Frykman 术1955 年 Frykman 首先报道。方法是将直肠游离,在 S2-5 水平将拉直的直肠 侧 鞘缝合固定到骶骨上,并将肛提肌折叠缝合。 如切除冗长的乙状结肠,可显著降低 术后便秘发生率。Frykman 认为该术纠正了所有导致直肠脱垂或与其有关的 解剖 异常,并可同时修复伴

19、随的盆底疾病。 少数病人术后出现持续便失禁,可考虑行括 约肌成形或 Parks 术。(3 经腹直肠前悬吊固定术(Ripstein 术经腹切开直肠两侧腹膜,将直肠后壁游离到尾骨尖,提高直肠。用宽 5cm Teflon 网悬带围绕上部直肠,并固定于骶骨隆凸下的骶前筋膜和骨膜,将悬带边缘缝于直肠 前壁及其侧壁,不修补盆底。最后缝合直肠两侧腹膜切口及腹壁各 层。该手术要点 是提高盆腔陷凹,手术简单,不需切除肠管,复发率及死亡率均较低目前美、澳等国 多使用此手术。但仍有一定的并发症,如粪嵌塞梗阻、骶 前出血、狭窄、粘连性小 肠梗阻、感染和悬带滑脱等并发症。(4 经腹直肠后悬吊固定术(Wells 术手术经

20、腹游离直肠至肛门直肠环的后壁,有时切断直肠侧韧带上半,用不吸收 缝线将半圆形 Ivalon 海绵薄片缝合在骶骨凹内,将直肠向上拉,并放于 Ivalon 薄片 前面,或仅与游离的直肠缝合包绕,不与骶骨缝合,避免骶前出血。将 Ivalon 海绵与 直肠侧壁缝合,直肠前壁保持开放约 23cm 宽间隙,避免肠腔狭窄。最 后以盆腔腹 膜遮盖海绵片和直肠。本法优点在于直肠与骶骨的固定,直肠变硬,防止肠套叠形成,死亡率及复发率均较低,目前英国多采用此法治疗成人性完全直肠脱垂。本术式最 主要的并发症是由植入海绵薄片引起的盆腔化脓。(5 Orr 手术方法类似于 Wells 术。Orr 主张用 2 条阔筋膜带将直

21、肠悬吊固定于骶骨岬。一般为脱垂两倍(折叠以不超过 5 层为宜。肠壁折叠的凹陷必须是向下,缝针不得向上,每条宽约 2cm,长约 10cm。直肠适当游离后,将阔筋膜带的一端缝于 抬高后的直肠前外侧壁,另一端缝合固定骶骨岬上,达到悬吊目的。近年来多主 张 用尼龙带或丝绸带代替阔筋膜。(6 经腹直肠后固定术打开腹膜返折,游离直肠后间隙。在直肠侧鞘两边各与骶前筋膜缝合 4 针。当 粘连形成后,直肠与骶骨可永久附着。手术简便易行并避免了肠切除吻合 也可采 用腹腔镜完成,术后恢复较快。并发症与其他手术相同。 一些病人在术后出 现严 重的便秘。(7经腹直肠前位固定术(Nigro 手术Nigro 认为,由于耻骨

22、直肠肌失去收缩作用,不能将直肠拉向前方,则盆底缺损处 加大,J“直角”消失,直肠呈垂直位,以致直肠脱出,因此他主张重建 直肠吊带。Nigro 用Teflon 带与下端直肠之后方及侧位固定,并将直肠拉向前 方,最后将 Teflon 带缝 合于耻骨上,建立 肛直角”。手术后直肠指诊可触及此 吊带,但此吊带无收缩作 用。此手术胜于骶骨固定之优点是盆腔固定较好,由于间接支持了膀胱,尚可改善 膀胱功能。(8 扩大的经腹直肠后固定术1988 年 Mann 和 Haffman 报道英国 St. Marks 医院、伦敦医院采用扩大的直 肠 固定术治疗直肠脱垂,这是一个兼顾直肠套叠和滑动性病两个发病机制的手术,

23、手术原则是尽可能纠正直肠脱垂的各种解剖学异常。手术充分游离直肠后用 Ival on 缝合在后侧直肠壁,使直肠不易套叠。将直肠侧韧带紧贴盆壁离断,提拉直肠并固定缝 合在骶骨岬上,再将侧韧带固定于两侧盆壁上,防止直肠壁内套 叠;将直肠上中部 固定于骶骨岬;重建并抬高 Douglas 陷凹:加强直肠阴道隔,提高直肠子宫陷凹;悬 吊子宫,并与直肠前壁一起提起;将腹膜最低处固定在骨盆口 水平。除肛提肌间隙 及肛门括约肌松弛外,其他解剖学异常均已纠正。 这一手术包括他们报道了 59 例,86%获得随访,75%2 年以上未见复发。该术式可致阳痪。年轻病人不宜选用。(9 经腹直肠前壁折叠术(沈克非术1953

24、年沈克非根据完全性直肠脱垂的发病特征提出了此术式。经腹游离提高直肠。将乙状结肠下段向上提起,在直肠上端和乙状结肠下端前壁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做数层横形折叠缝合,每层用丝线间断缝合 56 针。每折叠一层可缩 短直肠前壁 23cm ,每两层折叠相隔 2cm ,肠壁折叠长度一透过肠腔,只能穿过浆 肌层。由于折叠直肠前壁,使直肠缩短、变硬,并与骶部固定(有时将直肠侧壁缝合 固定于骶前筋膜,既解决了直肠本身病变,也加固了乙、直肠交界处的 固定点,符合 治疗肠套叠的观点。【经会阴部手术】(1 肛门紧缩术(Theirsch 环扎术Theirsch 最初用银线进行肛门环扎,近年已被其他非吸收缝线和网取代。肛门右

25、前和左后方作皮肤切口,在坐骨直肠窝侧方外括约肌平面用大弯钳分离,从一个切 口到达另一个切口,以肛管可通过一指收紧线并打结。该术仅将外脱垂 变为内脱垂,术后可出现严重便秘甚至梗阻,感染可经肛管或会阴皮肤穿出,失败率高达 80%。 主要适用于老人和小孩,成人单独使用该术时,疗效较差,与直肠内注射术相结合效果 较好。常仅限于老年人或生命较短病人应用。国内普遍采 用病人自身肛门括约肌或栉膜带紧缩术进行治疗,避免了植入异物后引起感染、皮肤溃烂等并发症。(2 经会阴直肠黏膜切除肌层折叠术(Delorme 术1900 年 Delorme 报道此术倒 70 年代末得到广泛使用。Delorme 认为縮短黏 膜长

26、度、使折叠的直肠纤维化,可控制直肠脱垂。用双叶窥镜显露肛管直肠,将脱 垂直肠拉出肛外。齿线上 1-1.5cm 环形切开直肠黏膜,沿黏膜下向上分离,直至黏膜 无法进一步拉出,常可分离出 10-15cm 的黏膜,从分离项到肛管黏膜切 缘,在四个象 限垂直折叠直肠肌内并缝合。当缝线收紧时,直肠被折叠。切除过 多的黏膜,远近端 黏膜作间断缝合。该术式改善失禁作用较好,无形成便秘的危 险,适用于直肠外脱 垂或低位内脱垂。优点是创伤小,不经腹腔,直视下手术,全身干扰小,术后恢复快,87%的病人效果良好。但远期复发率较高,常有排便困难发生,适用于脱垂肠段短于 3 -4cm 的卧床或衰弱病人。(3 经会阴直肠

27、乙状结肠部分切除术(Altmeier 术Mikuliez 于 1889 年首先报道此术。 但直到 1971 年 Altmeier 报道他的结果 前 并未得到推广。因此在美国该手术被称作 Altmeier 手术。适用于全层外脱垂。将 脱垂的直肠尽力下拉,距齿线 1.5cm 环形切断脱垂直肠的外层。分离直肠和乙状结肠系膜,仔细结扎以防血管回缩盆底并出血。通常可切除长达15-30cm肠管。缝合修复提肛肌用 2-0 可吸收线间断缝合完成吻合。该术的优点是不需剖 腹。术后便秘发生率低。缺点是有吻合口痿和狭窄的危险。因减少了直肠容积、 损伤了原已病变的括约肌,失禁可加重。对无法接受经腹手术的全层外脱垂,可

28、采 用本法。(4 直肠黏膜折叠术适用于直肠脱垂伴直肠膨出者。双叶窥镜显露直肠肛管,可行三或四个象限 的折叠。从前壁开始,修补直肠膨出。用腰穿针在黏膜下注射稀释肾上腺素溶液,在 分离的顶端缝一长的标志线。切除一椭圆形黏膜,尽可能向上,但不能超过直 乙状结肠交界处。用可吸收单丝线行直肠肌肉壁垂直折叠缝合,缝合黏膜覆盖折叠肌 肉。(5 Ga nt 术通常用于黏膜脱垂的病人。方法是对脱垂的黏膜用橡皮带结扎,使脱垂的粘膜 短缩。手术刺激组织炎症反应,导致直肠壁增厚和瘢痕增生。特别适于直肠全 层脱垂术后又发生黏膜脱垂的病人。可在区域麻醉下进行,并发症低,经少数病 人应用,尚未见复发者。(6 痔上直肠黏膜环

29、切术(PPH 术适用于不完全性直肠脱垂。 操作要点:通过肛管扩张器,将肛管缝扎器置入,在 齿状线上 5-6cm 处或最大游离缘处用 7 号丝线通过缝扎器做两圈黏膜下荷包缝 合, 缝合线自3, 9 点位引出,将张开到最大限度的吻合器头端伸入到环扎处上 端,收紧缝 线并打结,用持线器将缝线从吻合器侧孔拉出,适当牵引,旋紧吻合 器并击发,取出吻 合器,彻底止血。(7 肛门成形术适用于伴有肛门失禁的直肠脱垂或先天性直肠脱垂患者。切除脱出部分的肠管后,黏膜肛管和皮肤进行缝合。为了减少肛门周围皮肤的张力,可切开减张,并且向 肛管内移动皮瓣,如有瘢痕和过度狭窄可行全围切除,于两侧切开移动 S 状皮瓣与切 除

30、的直肠黏膜,进行缝合。【经骶尾直肠固定术】病人取俯卧位,由肛门后 1cm 处向骶尾关节纵行切开,暴露外括约肌及耻骨直肠肌、提肛肌。尾骨可暂时移于一侧,充分暴露直肠后壁,由直肠后壁自上 而下至直肠环或由直肠环向上连续或间断缝合,形成纵形皱襞,固定于骶前骨 膜。提肛肌左右要充分重叠缝合,同时缝合括约肌形成纵形皱襞,将尾骨恢复到 原来的位置,与之缝合固定。这种方法病人术后疼痛较剧,目前多不主张采用。【经腹腔镜手术】经腹腔镜手术】随着近年来腹腔镜手术在外科临床的广泛开 展,国外腹腔镜手术治疗直肠脱 垂开展较多,有直肠前切除术、直肠悬吊固定术 等多种方法。传统的直肠脱垂手 术技术也可以用经腹腔镜途径来完成。腹腔镜治疗直肠脱垂的手术方式应以临床症状为基础进行选择。对既往有便 秘症状或排便习惯正常,无便失禁者施行腹腔镜切除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