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的规范化诊治_第1页
分泌性中耳炎的规范化诊治_第2页
分泌性中耳炎的规范化诊治_第3页
分泌性中耳炎的规范化诊治_第4页
分泌性中耳炎的规范化诊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分泌性中耳炎的规范化诊治分泌性中耳炎发病机制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1分泌性中耳炎临床诊疗进展 15婴儿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 29婴幼儿分泌性中耳炎对言语发育的影响 41分泌性中耳炎发病机制和治疗的研究进展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喉研究所杨仕明一、分泌性中耳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特征的中耳 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又称为渗生性中耳炎、粘液性中耳炎、 浆液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浆液一粘液性中耳炎、非化 脓性中耳炎、无菌性中耳炎、豉室积液。如果积液及粘稠而 呈胶冻状者,又称为胶耳。有关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及发病 机制目前仍不十分明确,已经进行大量的研究并建立了一些 假说。1、咽豉管表面活

2、性物质研究认为:咽豉管内表面活性物质的确存在,其前身是 咽豉管粘膜中纤毛上皮细胞和分泌细胞中观察到的多型板层颗粒。具化学构成主要有磷脂、多糖及蛋白质。其主要生 物学效应是:降低咽豉管开放压:促进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 胞的吞噬功能;降低特异性免疫反应、减轻变态反应损伤; 抑制组织对吸入抗原的过敏反应:分泌浆液及粘液,促进吸 入的异物颗粒排除等。由此可见,咽豉管表面活性物质在维 持咽豉符的正常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咽豉管表面活性物质 的缺乏可能是引起 OME的重要因素。2、免疫机制.变态反应与OME :中耳为一独立的免疫防御系统。近年来,由于中耳积液 中炎性介质的存在,并可检由细菌的特异性抗体和免疫复

3、合 物,以及补体系统的由现,提示 SOM可能是一种免疫介导 的病理过程。此外,中耳积液中测得嗜酸性粒细胞阳离了蛋白(ECP)含量高于正常也说明了免疫因素的参与。1.III型变态反应(免疫复合物型):通常由于细菌感染引起。有研究显示, SOM患者中耳积液免疫复合物(IC)明显高于血清,IC沉积于 中耳粘膜,通过III型变态反应,损伤毛细血管,导致血管渗 透性增加而引起渗由。其中,IC作为启动因素。2.I型变态 反应(IgE介导的速发型变态反应):有学者对SOM患者中耳 积液和血清IgE进行测定,认为中耳局部 I型变态反应是本 病病因之一,但是否确切尚未得到证实。3.鼻的变态反应性炎症:鼻及鼻咽粘

4、膜肥大细胞,其它炎性细胞和上皮细胞分 泌释放由炎性介质、细胞因予及集落细胞刺激因子,由它们 介导产生SOM o鼻变态反应性炎症引起中耳渗生可能的发 生机制有:(1)中耳粘膜作为IgE与抗原反应的部位:(2)变 应原诱发的咽豉管通气功能,引流功能障碍;(3)鼻一中耳反射,通过下丘或化学感受器引起的神经反射导致的中耳血流量的改变:(4)病毒所致变态反应的作用.细胞因子的免疫调节:细胞因子是一组在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中起重要调节作用的糖蛋白,具有多种生物活性。许多研究表明在 OME发病中有细胞因予的参与。研究发现OME患者中耳积液存在 IL2l、IL,22、IL,26、TNF、INF2 Y 等,并提示

5、 IL21 B 及IL26与慢性OME的早期阶段有关,而 TNF则与疾病的持续状态密切相关。研究还发现OME早期中耳积液的形成与IL28的高表达直接相关。 Cooter等证实OME中耳积液中存在TGF2 B( B型转化牛长因了),推测TGF2 B在慢性OME的并发症如胶耳、粘连性中耳炎等纤维化行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另外机体免疫防御机制缺陷可能是OME发病的又一环节,发现OME患儿血清中存在一些免疫抑制因子,与对照组相比免疫抑制因子影响 T细胞增殖,这些抑制因予对 OME持续状态的形成起一定作用.一氧化氮的作用:N0是一种无机小分子,由一氧化氮合酶 (NOS)催化L2 精氨酸生成。它具有抗微牛物效

6、应,同时又是一种免疫调节 剂,但过量的N0又往往促发免疫病理过程,介导莫些细胞 因子及炎症介质的产生而造成组织损伤。Rose通过小鼠OME模型证实N0是产生中耳积液的重要介质,其认为慢性OME粘蛋白分泌是N0介导的LPS与多种细胞因予相瓦作用的结果。姚雅芬发现试验性豚鼠以及临床0ME患者中耳积液N0、NOS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明显高于对 照组,且抗氧化剂和 NOS抑制剂治疗有效。在 OME炎症早期产牛大量吞噬细胞,随后由吞噬细胞产生大量NO ,而NO具有介导细胞毒性及免疫功能,具认为 N0是通过作用 于微生物体内关键代谢酶使其失活而发挥抑制和杀伤作用。另外,细胞因子如TNF、IL28

7、等与N0相互作用发挥免疫调 节作用,TNF2 a增力口 NO的形成,IL28则通过抑制N0合酶而减少N0的生成,当NO合成减少时,免疫防御作用减弱, 影响OME的转归。3、腺样体有关机制长期以来,腺样体被认为是OME发病的重要因素,但其致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腺样体引起OME主要有以下观点:(1)咽豉管的机械性阻塞或功能障碍。传统观点认为增生肥大的腺样体压迫、阻塞咽豉管,造成豉室负压而致粘膜渗液。但Fujtta研究后发现腺样体对开放咽豉管的压力无影响,对稳态下咽豉管的开放也无影响,然而腺样体切除可明显改善咽豉管功能,故认为腺样体肥大可能是引起咽豉管功能状态的改变而不造成咽豉管的机械阻塞

8、。(2)咽豉 管反流。有学者认为,由于增大的腺样体阻塞后鼻孔,导致 吞咽时鼻咽部压力升高,致使咽部分泌物向咽豉管反流进入中耳。但目前纪录咽豉管反流尚缺乏客观可靠的方法。(3)腺样体是细菌的“储蓄池”。目前已从中耳积液中发现多种细菌、病毒和支原体等病原体,同时从 OME患儿的鼻咽部和腺样体组织中也培养由类似的病原菌。腺样体切除治疗OME的有效机制可能是通过减少腺样体在鼻咽部的细菌池作用。(4)腺样体免疫异常。有认为腺样体的免疫功能异常使 鼻咽部粘膜易感染和水肿,这种炎症和水肿又导致咽豉管功 能紊乱而引起OME o4、乳突气化程度众多研究表明,乳突气房发育不良是OME不可忽视的致病因素,研究 OM

9、E患者治疗前后的乳突气房面积,发现 乳突气房发育不良者预后较差,并认为乳突气房发育不良是 影响预后的一个指标,其在 OME发展为粘连性中耳炎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气房越大,平衡压力的作用将愈大,反之则 越差。研究证实小乳突易发生 OME的机制,乳突气房小,腔内容量明显减少,其缓冲豉室内气压变化的能力差,当和其他因素共同作用时,将使豉室产生负压,引发中耳渗液,同时咽豉管易受更大的机械性压迫,促进了病情的恶化。5、鼻窦炎及头颈部肿瘤与 OME许多学者研究鼻窦炎与 OME之间关系,认为后鼻孔分泌物引起咽豉管水肿阻塞,炎性分泌物中的细菌上行感染,导致OME ,所以两者之间在生理、病理上存在一定联系。同时临

10、床研究发现儿童鼻窦炎患者伴发OME常见,这可能与儿童鼻窦炎患者多同时存在有咽豉管功能障碍、感染及免疫反应因素有关。头颈部恶性肿瘤及其治疗是造成OME的另一常见原因。头颈部肿瘤可直接侵犯和压迫咽豉管,引起 咽豉管阻塞。另外肿瘤或局部手术治疗有可能损伤支配咽豉 管活动的肌肉(如腭帆张肌),从而影响咽豉管主动开放功能; 颈部肿块切除时淋巴管引流的阻断继发淋巴水肿也可以由现OME ;放射治疗引起中耳及其相邻结构的组织水肿,血 管扩张,粘膜损害,引起中耳包括咽豉管相关肌肉组织的纤 维化,产生咽豉管功能障碍,最终形成 OME。二、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进展因为分泌性中耳炎(SOM)的病因仍不十分清楚,而且 S

11、OM的发病原因可能是多因素,在临床上的表现也是程度 不同,所以SOM的治疗方法颇多,所获疗效也不尽相同。分泌性中耳炎总体原则是应早期诊断,选择个体化的综 合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表面活性物质治疗 SOM :研究发现,分泌性中耳炎时咽豉管的开放压升高,如能降低咽豉管开放压、改变咽豉管的功能可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有报道,利用外源性表面活性物质注入具有分泌性中耳 炎豚鼠的中耳腔内,咽豉管开放压明显降低,说明外源性表 面活性物质可以降低咽豉管的表面张力,促使咽豉管开放。因此提由开发表面活性物质的临床应用剂型,使之成为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一个可选择的手段。.抗组胺药治疗SOM :研究表明,中耳血管的通透

12、性不但由Hl受体介导,同时也受H2受体介导。抗组胺药组联合应用 H1、H2受体阻 滞剂,能有效地抑制中耳积液形成,提高听力水平,消除咽 豉管黏膜水肿,恢复咽豉管功能。.豉室内注药治疗SOM :作咽豉管吹张和豉室注药 (如地塞米松或和a 一糜蛋白酶能解除豉室负压,消除咽豉管水肿,减少豉室黏膜渗生,促进积液的分解、排由.针对病因治疗,合理使用抗生素:一般认为,解除临近病灶的影响,能更有效地提高听力和使异常豉室图变为正常豉室图。2、手术治疗.豉室置管治疗:1996年,在美国每110名儿童中就有1名接受过置管手术,几乎是扁桃体切除术数量的两倍,估计每年有507万至200万儿童接受豉室置管术。可见豉室置

13、管是治疗儿童慢性SOM或复发性急性中耳炎最常实施的予术。豉室置管术 失败的原因有通气管阻塞、中耳流脓、通气管脱落、临近组织的病灶未予处理等。有学者认为置管的提前脱落,可能与置管部位、切口的方式及通气管的形状有关。与豉室置管相 关的并发症有豉膜硬化、中耳流脓、听力下降、豉膜永久性 穿孔,甚至胆脂瘤等。为在彻底治愈本病的前提下尽可能避 免并发症的发生,正确掌握手术的时机和适应证就显得十分 重要。.腺样体切除:一般认为,有分泌性中耳炎的患儿其咽豉管几乎都存在 不同程度的阻塞:一方面增生肥大的腺样体压迫阻塞咽豉管 咽口,另一方面腺样体炎也是一个感染灶,逆行感染咽豉管3、其他治疗方法.肺炎球菌疫苗的应用

14、:肺炎球菌(肺炎链球菌)是小儿最常见的病原菌,几乎占 中耳炎病原菌的一半。目前对肺炎球菌性中耳炎的有效治疗 仍较少,而肺炎球菌耐药菌株、婴幼儿鼻咽部带菌现象及慢 性中耳炎发病率却在普遍增加。最近经美国FDA批准, 种肺炎球菌一 CRM197藕联疫苗已用作婴幼儿侵袭型肺炎球菌病的常规预防该疫苗除对侵袭型肺炎有免疫效果和预防作用外,还能 降低肺炎球菌鼻咽部带菌率,减少中耳炎的发生。对婴幼儿 肺炎球菌性病包括中耳炎,常规接种肺炎球菌一 CRM197藕 联疫苗仍是我们的最佳选择。.He-Ne激光治疗:SOM-He -Ne激光为弱激光,波长为 632.8 nm ,功 率一般30150 mW 不等,一般治

15、疗分泌性中耳炎采用30mw即可,低强度、低功率 He-Ne激光可穿透组织10 15 mm o低功率的He-Ne激光可能有消炎、消肿等作用。 其组织效应为生物刺激效应:刺激各种酶的活性,增加血 液中的吞噬细胞,红细胞、血色素含量及活性。有加强白细 胞吞噬能力,使球蛋白和补体增加,促进血液循环和细胞循 环,产生较强的防御免疫功能,清除体外自由基的作用。 刺激神经末梢,改善机体状况。彳散波治疗SOM :微波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机制在于利用微波的非热效应增强细胞代谢过程、 调节血管的功能、缓解深层血管痉挛, 使小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加速,改善中耳血液循环,提高血氧浓度,纠正中耳缺氧状况,促进分泌物的

16、吸收及咽豉管粘黏膜肿胀的消退。微波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与病 程有明显关系,病程越短,疗效越好;病程越长,疗效越差。分泌性中耳炎临床诊疗进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五官科 张亚梅本节介绍OME的诊断要点与临床表现,同时了解临床 常用的诊断方法。分泌性中耳炎(OME)定义为不伴有急性中耳炎症状和 体征的中耳腔积液。中耳内的液体形成了声音传导的屏障。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较高。大量研究资料表明,有大约 80 %的儿童都得过分泌性中耳炎,多数在6个月4岁时发病。1岁及1岁以内发病的占50%, 2岁以内发病则增加到 60%。部分 OME患者在3个月内自愈,但有 30 %40 % 的儿童会反复由现

17、分泌性中耳炎,有5%10%的患儿症状 会持续1年以上。婴幼儿期发生中耳炎可能会给患儿造成终 身的影响。首先影响患儿的听力,直接影响在言语发育过程 中获得必要的言语信息, 导致后遗症,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分泌性中耳炎会对儿童的听力和今后的生活质量带来很大影响,因此早期、准确的诊断有着重大意义。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要点包括:完整的豉膜后的中耳积液、没有急性发作的病史,同时不伴有急性中耳炎的症状和 /或体征。婴幼 儿中耳炎由于缺乏主诉, 加之外耳道较狭窄塌陷, 豉膜倾斜, 较成人厚,查体不配合等,目前对这类人群的中耳炎主要根 据临床的症状和体征做由诊断。一、OME的诊断1、临床表现分泌性中耳炎的临

18、床表现主要为听力下降,可随体位变化而变化,轻微的耳痛,耳鸣,耳闭塞感,摇头可听见水声。豉膜标志不清,呈琥珀色或色泽发暗,可见气液平或气泡, 豉膜活动度降低,严重者可见豉膜极度内陷, 除周边部分外, 豉膜与豉岬相连。婴幼儿则表现为对周围声音反应差, 抓耳, 睡眠易醒,易激惹。2、诊断方法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方法越发变 得多样化,目前临床应用的诊断方法有:豉气耳镜、豉室导 抗图和声反射、耳显微内镜,豉膜穿刺或切开术,超声诊断 等方法。豉气耳镜和豉膜切开术被认为是诊断分泌性中耳炎 的金标准。.豉气耳镜耳镜检查往往是有耳部主诉患者就诊时首先进行的检查,且方便易行,是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

19、诊断方法,也是与 急性中耳炎相鉴别的首选方法。耳镜检查可以发现豉膜的改 变,包括充血,内陷或外突,豉室内的液平、气泡。改变外耳道的气压,可观察豉膜的活动情况。与普通耳镜相比较,豉气耳镜有着更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据Takata等对八项分泌性中耳炎的传统诊断方法的比较显示,豉气耳镜对儿童 分泌性中耳炎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最高,其敏感度可达到 93.8%,特异度可达 80.5%。对于低年资的临床医师来说,要灵活、熟练的使用豉气 耳镜需要经过良好的训练。由于婴幼儿不能很好的配合,以 及豉膜病变很细微,难免使检查结果受到一些影响。在实际 临床工作中,其检查的准确性可能要低一些。但就最新的研 究表明,豉气

20、耳镜仍是诊断分泌性中耳炎最好的方法。豉室导抗图能更客观的反应豉室功能,可根据不同的年 龄选用不同的探测音。.豉室导抗图分泌性中耳炎是以豉室积液和听力下降为主要表现的非化脓性中耳炎。声导抗测试是能反映豉室功能的客观听功能检查方法。已知豉气耳镜不能精确估计2岁以下儿童的豉膜和中耳情况,声导抗测试则是测试中耳功能快速、有效的方法。豉室导抗图主要有三种图形:A型,B型和C型,A型又进一步分成两个亚型 As和Ad型。开始时咽豉管功能不良或堵塞,中耳气体被吸收形成负压,豉膜内陷,豉室压峰压点向负压侧位移,以 C型曲线多见。当病变逐渐进展,豉膜更加内陷,峰压点越偏负值,可导致豉室渗液。当由现豉室积液时,传音

21、结构质量增高而使声导抗增高,豉室劲度增高,豉膜和听骨链活动降低,声顺减弱或无变化,而成为无峰的B型豉室导抗图或 C型豉室导抗图,以及极少数 As 型豉室导抗图。般认为,如豉室导抗图为 B型,结合临床可诊断为分 泌性中耳炎。但是,新生儿和婴儿由生后外耳和中耳结构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如 1岁以内婴儿外耳道大小和直径的增加,使其顺应性也发生变化,导致外耳道共振增益和共振频率发生改变;随着生后6个月内豉膜到镣骨底板距离的增长,增加了中耳含气腔,扩大了中耳腔的容积,此时乳突气化也增加,中耳腔容积增加使豉膜的顺应性和控制低频传导方面受到重要影响;此外,中耳腔中存在的羊水和间叶细胞逐渐消失(可持续到生后 5

22、个月),也使得中耳总质量减少;镣骨密度降低,质量减少;听骨链关节之间和镣骨底板附着到卵圆窗上的紧密程度也在改变,这些都减少了抵抗成分。因此,常规的226Hz探测音测试的豉室图不能真实地反映6个月以内婴幼儿中耳有无病变和中耳功能。Paradise提由,解释7个月以下儿童226Hz豉导图时,“异常豉导图”具有 和年龄较长的受试者同样的价值,而“正常”豉导图缺乏诊断价值,因为正常的豉导图也有可能存在中耳渗液。进行检查时可根据不同的年龄选用不同的探测音,大于4个月患儿使用226HZ的探测音,小于4个月的患儿使用高频率的探 测音,2岁儿童使用分析频谱和声反射检查。这样可使检查 结果更加准确。此方法主要是

23、一种证实性诊断,豉膜表面麻醉后,在耳 显微内镜下,豉膜前下方根据豉膜大小做豉膜切开或穿刺, 若有浆液样或粘液样液体流生则可证实分泌性中耳炎的存 在。但这毕竟是一种有创性检查,很难被家长所接受,目前 在临床作为诊断手段开展的并不广泛。.超声诊断高频声波成像是一种安全准确的诊断方法,已在医疗界 得到广泛的应用。近年来,有人将超声诊断运用于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Discolo等认为耳超声波检查可清楚的显示由 中耳的情况,并能区分由中耳积液的性质,对探头的进一步 研发可提高此项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并且使该项操作更 加的无菌。但实际上这项诊断在临床上应用的并不多,此检 查对操作技巧要求较高,因为如果探头

24、与豉膜接触则会造成 疼痛,得不到患儿的配合;不与豉膜接触又会影响探测结果, 另外,探头的设计问题目前还是一个难关。虽治疗手段有药物与手术的方法,但过早进行治疗未必 能减轻疾病的影响;应注意掌握治疗的时机。二、OME的治疗通过询问病史并结合各种检查手段,大部分患儿可得到 诊断。由于分泌性中耳炎会对听力和语言造成影响,因此如 何治疗,选择什么时机治疗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目前就治疗问题主要有下列观点:观察期待疗法;激素、减充血剂 等药物治疗;外科治疗。1、观察期待疗法分泌性中耳炎为自限性疾病,具有一定的自愈率。2004年美国的儿童学会、家庭医师学会和耳鼻咽喉一头颈外科学 会发表的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

25、和处理指南推荐,临床医师应 严密观察尚无危险的患儿,从分泌性中耳炎由现或诊断之日 起,一直观察3个月。OME能否自愈与病因和积液的时间 有关。AOM 发作后遗留的 OME患者,约75 %90 %在3 个月内痊愈。约55 %的OME患者可在3个月时自愈。2岁 以上双耳OME、病程在3月以上患儿,在 612月时其自 愈者约为30 %。过早的药物和手术干预并未使病程缩短以及 听力损失减轻。在观察期间应对患儿进行严密监测,根据患 儿的情况定期复查。对非危险期的分泌性中耳炎患儿每隔36个月复查1次,直到渗生液完全消失。观察期间确定有无引起不良后果的危险因素的存在,评估患儿的听力和言语能力。若OME持续存

26、在,患儿存在引起不良后果的风险, 应考虑及时的干预。2、药物治疗临床上用于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药物有抗生素、减充血剂、抗组胺药和类固醇药物等。目前就分泌性中耳炎是否该 用药物治疗,以及使用何种药物的看法不一。Cengel曾提由局部运用激素治疗 OME ,他采用前瞻性的随机对照研究, 结果显示短期应用激素可使症状短暂改善,但长期应用激素 会带来许多副作用,而局部运用激素会减少副作用的发生。还有一些观点认为沐舒坦与氯地液协同治疗,能使咽豉管有间歇性主动开放的通气功能与黏液纤毛排送系统功能,临床 治愈率为95% ,痊愈率为90%,值得推广。这项结果的最 终意义还有待于更大样本量的临床试验。分泌性中耳炎

27、是一种非特异的反应,美国2004指南并不推荐使用药物治疗分泌性中耳炎。不主张长期使用抗生素 治疗,豉膜充血也不应该作为抗生素应用的指征。不必要的 使用抗生素以及不正确的使用,会进一步加重多重耐药菌的 存在。药物治疗分泌性中耳炎还未有一个确切的方案,经常 推荐的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和避免环境因素并不是一个好方 法。减充血剂、抗组胺药在没有过敏因素存在时也是无效的。 激素所带来的副作用要远大于他的益处,此外激素使用的疗 程和剂量目前无统一意见。3、外科治疗听力水平及伴随症状是选择手术时应该考虑的因素。手术的指证为OME持续4个月以上并伴有听力减退和其他症 状;持续或复发性 OME ;伴有高危因素存在(

28、只要是高危患儿,无论积液时间长短,都应该尽早手术);豉膜或中耳 结构损坏。豉膜置管术是手术治疗的首选方法,与豉膜穿刺相比。豉室置管能长期保持气压平衡,减少杯状细胞和腺体的增生,防止过多的液体产生,并能间接促使纤毛运动的恢复,为咽豉管功能的改善赢得了时间。初次手术置管不考虑腺样体切除术,但如果伴有鼻部疾病或慢性腺样体炎时,可考虑切除腺样体扁桃体。依据患儿的情况,置管保留6个月至1年不等,豉膜穿孔长期不愈是豉膜置管较常见的并发症,这与置管的类型和时间有很大关系。目前不主张拔管后立即行豉膜修补术,这样会使情况变得更糟。拔管后要认真处理穿孔边缘,保持新鲜,防止边缘钙化以减少穿孔长期不愈的发生。豉膜穿刺

29、对分泌性中耳炎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穿刺 孔保留时间不长。临床上有报道采用激光豉膜打孔,打孔后 豉膜穿孔缘即凝固,在短时间内不易愈合,具有与中耳置管 同样的效果。分泌性中耳炎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咽豉管功能障 碍,在鼻内窥镜引导下,将导管反复从咽口插入咽豉管内也 是一种治疗方法,但操作难度大,且易引起咽豉管损伤。在 探索治疗OME的新方法时,首先应注意恢复和保护,而不 是损害咽豉管的功能,或者对其功能带来可能的不利影响, 临床上不提倡采用此种治疗方法。三、讨论综上所述,分泌性中耳炎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常引起听力损伤和语言发育障碍,影响病后的生活质量临床上虽存在着一些诊断和治疗上的金标准,但实

30、际工作中 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和分歧。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就是建立一套简单、可靠、客观的诊断治疗评估体系, 研究出效果最好, 并发症最少的治疗方法,减少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周期并避免由其所引发的各种并发症、后遗症。婴儿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好医生医学教育中心分泌性中耳炎是婴儿最常见的疾病,有50%以上的婴儿会在生命的第1年内患分泌性中耳炎,其中大部分患者会在3个月内自愈,但有30%-40% 的患者呈复发性病 程,5%-10%的发作持续1年或1年以上。婴幼儿时期的分泌 性中耳炎可导致听力损失及后遗症,影响语言学习,从而影 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越来越受到广大耳鼻喉科医生及听 力学家的重视。首先熟悉分泌性中耳

31、炎的临床症状,以及耳镜检查相关注意事项。一、临床症状 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症状主要为听力下降、轻微的耳痛、耳胀满感,婴儿则表现为对周围声音反应差、抓耳、易 激惹和睡眠易醒等,但是婴儿的这些症状很难被家长察觉。Anteunis 等进行了一项为期 2年多的前瞻性研究,对家长发现婴儿中耳炎及其导致的听力损失的正确性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大多数患分泌性中耳炎的婴儿都没有被家长发现。该研究提不临床医生不应该将家长的报告作为这一疾病的诊断和监测手段。二、耳镜检查耳镜检查是有耳部症状患者就诊时首先进行的检查。虽然在大部分患分泌性中耳炎的成人和儿童中,耳镜检查可以发现豉膜的改变,包括内陷、充血以及豉室内的液平、

32、气泡,但是在患分泌性中耳炎的婴儿中,能够观察到液平、气泡、充血等表现的患者仅为0%-5% ,而其最常见的表现是透过 半透明的豉膜观察到黄颜色,提示中耳存在积液,在不同年龄的婴儿中,其发生率为 6%-32% o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有2方面:一方面,婴儿不能很好地配合检查,所以耳科医生进行耳镜检查的时间往往很短,加之婴儿的外耳道很窄,豉膜的一些细节变化,例如很小的气泡或液平容易被忽略;另一方面,婴儿特别是小于 6个月的婴儿豉膜位置倾斜、较厚,透过豉膜不容易观察到豉室腔内的改变。与普通耳镜相比,豉气耳镜对诊断分泌性中耳炎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更局。Takata等对8项OME的传统诊断方法的比较显示,与低

33、频探测音豉室导抗检查、声反射检查等方法相比,豉气耳镜在儿童诊断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最高,对于经过良好训练的检查者,其敏感性可达到 94%以上,特异性可达到 80% o但是,对于年龄小于 6个月的婴儿,其准确性已经受到了一 些研究的质疑。在 Rhodes等的研究中,很多豉气耳镜检查结果异常的婴儿却通过了所有的客观听力检查。Eavey等的研究显示只有 2%的新生儿豉气耳镜检查结果正常。这些结 果提示通常所使用的豉气耳镜的检查标准似乎并不适合婴 儿。由于豉气耳镜是一种主观检查,其结果难免会受到检查 者的熟练程度、知识水平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在实际临床工 作中,其检查的准确性很可能比上述结果低。止匕外,若

34、要对 患者进行预防性或治疗性的手术,仅仅依靠豉气耳镜这一主 观检查结果是不够的,临床工作迫切需要准确的客观检查方 法。对于婴幼儿高频探测音豉室声导抗的效果要好于低频;本节将介绍此方面的一些研究进展。三、辅助检查目前所使用的各种用于诊断中耳疾病的客观检查方法, 例如低频探测音豉室声导抗测试,对于儿童和成年人是很有效的,但是对于婴儿特别是小于6个月的婴儿,其特异性和敏感性均不高,不能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一种理想的评估 婴儿中耳功能的方法应该是非侵入性的、快速的,同时具有 高敏感性和特异性。1、低频探测音豉室声导抗测试在中耳功能正常的成年人和儿童中,低频探测音(例如226 Hz或220 Hz)豉室导

35、抗图表现为峰压在 0 daPa附近的一个尖锐的单峰,即 A型曲线。在中耳积液的患者中表现为B型或C型曲线。已经有很充分的研究证实低频探测音声导抗测试对于2岁或2岁以上的儿童及成年人的中耳积液有很 高的诊断准确性。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豉室声导抗测 试就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工作中。但是低频探测音声导 抗测试在婴儿,特别是小于6个月的婴儿中的表现,与成人 及儿童有着很大的不同。一些国外的研究表明,在正常婴儿中,低频探测音豉室导抗图的变异较大,大多数婴儿表现为 有宽大平滑切迹的曲线或呈w型,少数可为B型曲线,然而在患分泌性中耳炎的婴儿中,其豉室导抗图也可为有宽大平滑切迹的曲线。温瑞金等对138例

36、(276耳)我国婴儿的研究结果也显示,在 0-2个月婴儿中双峰的比例为 21.74%-10.00%。Paradise等在关于婴幼儿分泌性中耳炎的研究中观察到,小于7个月的患者组中,与豉膜切开术或耳镜相比,低 频探测音豉室导抗图的敏感性仅为34.8% ,特异性为 85.7% o他得由结论:在这个年龄段中,正常的豉室导抗图没有任何诊断意义。Engel等的研究也显示,在 0至3个月的婴儿中,耳镜检查与豉室声导抗测试的一致性很低,kappa值小于0. 30,而在6至24个月的婴儿中该值在 0.40-0. 75之间。以上这些均提示传统的低频探测音豉室声导 抗测试不适用于诊断婴儿的中耳病变O2、高频探测音

37、豉室声导抗测试 高频探测音的豉室声导抗测试使用的探测音频率高于226 Hz ,目前应用较多的是 678 Hz(或660 Hz)和1000 Hz, 很多研究表明,在正常婴儿中,678 Hz(或660 Hz)和1000H:豉室导抗图图形的一致性很好,绝大多数为单峰型,而中 耳积液患者正峰消失或峰值降低。在评价高频探测音豉室声 导抗测试时,研究者们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没有诊断婴儿分 泌性中耳炎的金标准。在成人或儿童中使用的金标准是经豉 膜切开术证实中耳内是否存在积液,但是在婴儿中很少能得 到经手术或穿刺证实的病例,同时,由于手术指证的限制, 进行手术的病例通常处在分泌性中耳炎病程的晚期。目前诊断婴儿中

38、耳病变相对可靠的方法是颖骨薄层CTo现有关于高频探测音豉室声导抗测试的研究,多是将其与其他检查方法进行比较,例如耳声发射(otoacoustic emission, OAE )耳镜检查等,虽然这些方法对于诊断婴儿分泌性中耳炎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并不能满足要求,但是它们的改变也可以从奥一侧面反映中耳病变。由于在二十世纪 80年代生产的一些声导抗检查设备就可以进行678 Hz(或660 Hz)探测音的豉室声导抗测试,因此对于它的研究相对较早。Merchant 等在2-18周的婴儿中,将660 Hz豉室声导抗测试与豉气耳镜及豉膜穿刺术进行了对比。若将豉室导抗图不存在正峰作为诊断豉室积液的标准,那么它与豉

39、气耳镜的一致率为93 %;与豉膜穿刺术相比,其敏感性为 94% o McKinley 等将678 Hz豉室声导抗测试与瞬态声诱发耳声发射进行了对比:9例未通过瞬态声诱发耳声发射的患者均未通过678 H:豉室声导抗测试,提示后者有着很高的敏感性。但是Rhode等在新生儿监护病房中对各种听力筛查方法进行对比,发现在未通过678 Hz 鼓室声导抗测试的患者中,有30%到67%的患者通过了其他 听力筛查方法,提示这些病例可能为假阳性,该方法有较高 的假阳性率。由于660 Hz和678 Hz豉室声导抗测试有着上述不足, 1000 Hz豉室声导抗测试近年来越来越受到研究者们的关 注。上述 Rhodes等的

40、研究中同时对 1000 Hz豉室声导抗 测试进行了研究,与 678 Hz不同,未通过1000 H:豉室声 导杭测试的3例患者,均没有通过其他任何一种检查方法, 提示其特异性较好。Keefe等为成年人和1至24个月的婴幼儿在125至10 700 Hz的范围内测量了外耳道阻抗与反射系数。根据其结 果,Keefe建议使用频率在 2000 Hz 至4000 Hz 之间的探 测音进行婴儿声导抗检查,因为在此频率下外耳道的运动最 不显著。但是,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声导抗测试设备不具有该 频率的探测音。3、声反射对成人和年龄较大的儿童,临床上通常使用低频探测音 进行声反射检查,声反射的存在提示中耳功能正常。但是

41、一 些研究表明,使用低频探测音不能在新生儿中记录到声反 射,但使用高频探测音可以记录到声反射;Merchant等在小于5个月的婴儿中,对 660 Hz探测音声反射检查与豉气耳 镜进行了比较,其中 660 Hz同侧声反射异常的标准为声反 射消失或声反射闭(听力级)为110 dB,结果显示二者的一致 率为91%;而与豉膜穿刺术相比,660 Hz声反射筛查的敏感 性为97% o但是,由于声反射弧任何一个环节的病变都可能 引起声反射消失,因此,声反射对于诊断中耳病变的特异性 不高,不能仅仅用声反射阑升高或消失来诊断中耳病变。4、其他客观检查方法除声导抗测试外,还有很多听力学检查能够反映中耳的病变,但这

42、些方法对于诊断婴儿的中耳病变均不够理想。例 如有传导性听力损失的患者耳声发射通常不能引由,但这一 改变也见于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患者,所以其特异性低。有研究表明,在患分泌性中耳炎的儿童中,听性脑干反应表现为I,V波潜伏期延长,而波间潜伏期不变。Mendelso 等的研究显示,在 2到12岁的儿童中,只有 62.5%的分泌性 中耳炎患者由现了 I波潜伏期延长的改变,提示该方法对于 诊断分泌性中耳炎的敏感性不高。止匕外,影像学检查,例如颖骨CT应是诊断婴儿中耳病变的金标准,但是CT成本相对较高,加之该检查有辐射,很多家长对其存在顾虑,因此CT很难成为诊断婴儿分泌性中耳炎的常规检查。四、鉴别诊断 在

43、婴幼儿中,中耳畸形、中耳腔内羊水和间叶组织尚未 吸收等改变所导致的中耳传导功能障碍可以与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表现相似,在诊断分泌性中耳炎时应注意鉴别。综上所述,婴儿的分泌性中耳炎虽然发病率很高,但是 诊断较困难。高频探测音豉室导纳测试有望成为其简便、有 效的诊断方法,但是目前仍需深入研究。婴幼儿分泌性中耳炎对言语发育的影响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喉研究所王秋菊婴幼儿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率非常高,根据一项新生儿尸体解剖报告,发现约60 %的中耳存在病变,因此,耳鼻喉 科医生和儿科医生对婴幼儿分泌性中耳炎应引起高度重视。但因新生儿的外耳道发育不完全,呈闭合状,豉膜位置较平,标志不清,检查和诊断比较困难,而且由

44、丁患儿的症状多不 典型,医生常不注意检查中耳,往往导致漏诊。婴幼儿易患分泌性中耳炎与婴幼儿特殊的解剖结构有关。新生儿的咽豉管短、宽而平直,位置偏低,鼻咽部的分 泌物易经咽豉管进入中耳引起炎症。婴儿中耳内常遗有胚胎残留余物,也易致感染。咽豉管和中耳内粘膜是柱状纤毛上 皮,属呼吸性粘膜。粘膜上覆有粘液层,层内含有溶菌酶, 这些结构形成了抗感染的防御机制,但新生儿的这种防御机 制很软弱,易受感染发生中耳炎。分娩时难产、臀位、室息 时作过人工呼吸的新生儿,羊水常易进入中耳内。母体患妊 娠中毒症、先兆子痫或产前由血者,羊水也易进入中耳发生 感染引起中儿炎。此病亦常见于早产儿和早破水的新生儿 中。新生儿哺

45、乳不当容易逆乳,特别是取平仰卧位用奶瓶人 工哺养者,逆乳时乳汁潴积于鼻咽腔,经咽豉管进入中耳引 起中耳炎。此外先天性唇裂和腭裂等畸形的新生儿也常发生 分泌性中耳炎。2004年由美国制定的新的婴幼儿分泌性中耳炎临床指南,针对2月12岁患儿,伴有或不伴有发育异常 (言语语 言发育)及其并发症。该指南指由婴幼儿分泌性中耳炎是指在 婴幼儿期发生的不伴有急性中耳炎的症状和体征的中耳积液。以往的研究发现人约 90 %的学龄前儿童患过婴幼儿分泌性中耳炎,25 %的学龄儿童患婴幼儿分泌性中耳炎。最常见于6月4岁儿童。到1岁时患过分泌性中耳炎的儿童超过 50%,到2岁时增加到60%。许多发作在3个月自行消退,

46、约30 %40 %的儿童中耳炎复发。5%10 %的患儿中耳炎持续1年以上。在美国,每年有两千二百万诊断为分泌性中耳炎的患儿,每年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火估计达40亿美元。由于婴幼儿分泌性中耳炎发生率高,在临床上导致传导性耳聋风险 增加,在语言及认知方面会造成不良后果。由于婴幼儿分泌 性中耳炎的多样性,在婴幼儿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和评估方 面尚存在许多困难。因为婴幼儿分泌性中耳炎为自限性疾病,有一定的白愈率。婴幼儿分泌性中耳炎是否白愈取决于 病因及积液时间的长短。急性中耳炎发作后遗留的分泌性中 耳炎患者,约75 %90 %在3月时可以自愈,豉室压图由B 转为A, C型。约55 %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可在

47、3月时自愈,但是,约1/3的患儿可能加重。在起病时间不祥的24岁患儿中,约25%的患儿自愈时间为 3个月。婴儿和小小儿的自愈率更高。2岁以上双耳分泌性中耳炎、病程在 3月以 上患儿,在612月时其白愈者约为30%。语言障碍是指理解和(或)使用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或) 其他信号系统的发育障碍或偏离。语言加工、听力障碍、智 能低下、孤独样障碍、神经系统疾病、行为障碍、环境剥夺、 遗传等多种因素均可导致儿童语言障碍,其中听力障碍无疑 是其最主要的原因。语言中枢的发育及语言功能的建立源于 听觉器官不断提供纯音语言信号的刺激,使听觉系统与语言中枢建立起听觉语言联系,从而促进语言中枢发育。14岁是幼儿语言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幼儿分泌性中耳炎的高发时期。由于分泌性中耳炎的起病的隐袋性和幼儿在语言表 达上的能力不足,常使得分泌性中耳炎反复或持续发作,从而导致听力障碍,最终妨碍儿童早期的言语和语言发育。在听力学及言语评估方面,婴幼儿分泌性中耳炎持续3月以上,严重的听力减退并由现了言语语言发育迟缓和学习障碍时,建议应该进行听力学及言语评估。婴幼儿分泌性中耳炎的筛查和监控对非高危患儿的言语语言发育无影响,但是。长期的听力下降对患儿的言语水平及智力水平将造成危害。调查发现,婴幼儿分泌性中耳炎的听力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