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的行政管理同步练习一_第1页
魏晋南北朝的行政管理同步练习一_第2页
魏晋南北朝的行政管理同步练习一_第3页
魏晋南北朝的行政管理同步练习一_第4页
魏晋南北朝的行政管理同步练习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的行政管理同步练习(一)一、单项选择题1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政执行的最高机关是( )A三公府 B尚书省C中书省 D门下省2南朝时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设置的具有监察官员的性质但终未形成制度的机构是( ) A典签 B御史大夫 C司士 D司直3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政治盛行,形成 ( )A外成专政 B宦官专政C贵族政治 D节度使割据4魏国建立之初,魏文帝接受陈群建议,开始实行( ) A世卿世禄制 B三长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5魏晋时期官员的升迁主要凭借( ) A才能 B政绩 C品行 D门资6我国古代最早的有关官员任期的规定出现于( )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

2、D隋唐时期7因官职少而候选者多,北魏宣武帝时实行以年资作为续用和提升官吏的唯一标准的制度是( ) A九品中正制 B停年格制 C三长制 D世卿世禄制8北魏孝文帝改定官秩时,将大常、光禄、卫尉三卿位列( ) A列曹尚书之前 B列曹尚书之后 C与列曹尚书平级 D吏部尚书之后,列曹尚书之前9曹丕称帝后,尚书台正式独立于宫廷不再隶属于( )A丞相府 B少府C内务府 D宗人府10西汉以后,尚书机构内部组织不断完善,到( )时始称尚书省 A北魏 B晋朝 C南粱 D北齐11魏晋南北朝时期,执掌封驳权的机构是( )A尚书省 B中书省C门下省 D三公府12北魏初年宗主都护制的基层单位是( ) A宗族 B部落 C家

3、庭 D乡里13魏晋以后,御史台不再隶属于( ),从而使行政监察的分离最后完成 A丞相府 B少府 c三公府 D宗人府14中国古代行政体制从三公列卿制向三省六部制演变的过渡阶段是 ( ) A春秋战国时期 B五代十国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辽金元时期15北魏时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在州之上设立具有中央派出机构性质的 ( ) A行省 B行台 C道 D路16曹魏建国后执掌诏令发布权的是 ( ) A中书省 B尚书省 C门下省 D侍中省二、多项选择题1魏晋南北朝时期沿用秦汉三公宰相制。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 ) A三公级别和待遇不变,出任三公被朝野公认为就宰相职 B三公无实权,地位进一步荣誉化 C三公对具体行

4、政事务不负实际责任 D三公不再是国家的行政长官,三公府沦为三公个人的秘书机构 E三公对军国大事享有决策权2魏晋以后,构成行政中枢基本格局的机构有 ( ) A三公府 B尚书省 C中书省D门下省 E御史台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殊行政区域主要有 ( ) A王国 B侨州郡县 C左郡县 D道 E行台4魏晋以后,御史台长官为御史中丞,其属官依据职能分为 ( ) A典签 B御史大夫 C治中侍御史 D殿中侍御史 E侍御史5“尚书八座”除六曹尚书外,还包括 ( ) A录尚书事 B领尚书事 C尚书令 D尚书左仆射 E尚书右仆射6以下对九品中正制说法正确的有 ( ) A九品中正制是从汉代察举制演变而来 B由中央任职的

5、官员担任原籍的大中正或中正,负责考察本州士人,综合他们的门弟和德才定出品和状 C品主要依据家世官位和资历,分为上上至下下九品 D状是依据士人德才行为所下的一个简短结语 E九品中正制后来品不受重视,状成为选择官员的唯一标准7对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政官员管理说法正确的有 ( ) A曹魏时期实行“惟才是举”的选官原则 B军功成为寒门入仕的重要途径 C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员的升迁完全凭借门资升转 D北方各政权在建国时,对汉族士人一般采取推荐和征召方式录用 E这一时期官员考核之事归尚书台掌管三、名词解释 1九品中正制 2宗主都护制 3左郡县 4侨州郡县 5行台四、简答题 1简述侨州郡县设置的作用及其弊病。 2魏

6、晋南北朝时期各国政权对地方行政管理层次是如何调整 3简述御史台的三类官吏及其职责。 4为何说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巩固门阀政治的工具?五、论述题1评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政府在行政执行中拥有较大自主权的现象。 2试析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政决策的程序及其趋势。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的行政管理同步练习(一)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B 2A 3C 4C 5D 6C 7B 8D 9B 10C 11C 12A 13B 14C 15B 16A二、多项选择题1ABCD 2BCD 3ABC 4CDE 5CDE 6ABCD 7ABCDE三、名词解释 1九品中正制:魏国建立之初,魏文帝开始实行这一制度。它是从汉代察举制演变而来。

7、其具体方法是由中央任职的官员担任原籍的专职举正大中正或中正,负责考察本州士人,综合他们的门第和德才定出品和状。品主要依据家世官位和资历,分为上上至下下九品。状是依据十人德才行为所下的一个简短结语。品和状均呈报吏部作为政府选官依据。九品中正制实行初期虽选到一些人才,但后来成为巩固门阀政治、阻塞寒素人才入仕的工具。 2宗主都护制:北方各政权多以游牧族入主中原,故保留有较多的氏族社会组织残余。宗主督护制即以宗族为基层组织单位进行管理的地方基层制度。北魏初年,因各地豪强聚众结坞自保,北魏只得任命坞主为宗主督护,让他们行使基层政权的职能,宗主督护制名存实亡。 3左郡县:它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各政权在蛮族

8、地区建立的一种带有很大程度内部自治性质的地方行政体制。左郡县长官由中央政府选派或由各地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凡由各地少数民族首领允任长官的左郡县基本上依据各少数民族传统进行治理。4侨州郡县:东晋政府为了维护统治秩序和保护南迁士族的利益,在流人集中的地方按其原籍的名称设置侨州、郡、县。这样,一方面照顾到了世家大族的利益,另一方面也起到了稳定统治秩序的作用。但侨州郡县与原州郡县并置一处,造成地方行政管理上的混乱。 5行台:北魏时在州之上设立的中央派出机构。起初仅代表朝廷负责节制地方军事行动,后亦负责地区财政。北齐时正式统兼民事和监察州御史,渐有演变成为一级地方政权的趋势。北齐亡后,此制夭折。四、简答题

9、 1东晋初年,北方士族率领大量依附人口南渡,东晋政府为了维护统治秩序和保护南迁士族的政治经济利益,便在流人集中之地按他们原籍的名称侨置州、郡、县,这样一方面照顾了世家大族的利益,为他们做官增加了位置,也使其控制大量依附人口成为合法。另一方面,也起到了稳定统治秩序的作用。但侨州郡县与原州郡县并置一处,造成地方行政管理上的混乱。 2为了稳定政权,加强对地方的管理,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政权在不改变原有旧行政体制基本框架的基础上,对地方行政体制进行了一些调整,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州上设官。从曹魏开始便在边境诸州之上设都督诸州事,以协调各州行动。北魏还在州之上设置具有中央派出机构性质的“行台”,但

10、北齐之后此制很快夭折。二是强化县级行政管理。晋朝规定,县令有政绩可将县地位升级,又规定官员不曾为县官者不得出任台郎。北魏也曾有类似规定。这些规定的目的在于强化县级行政管理。 3魏晋以后,御史台不再隶属于少府,从而使行政与监察的分离最后完成。御史台的完全独立,使监察官员的地位和作用得以提高。御史台长官为御史中丞,其属官依据职能分为三部分:一是持书侍御史,主管监察司法;二是殿中侍御史,主管监督朝仪;三是侍御史,主管纠劾官员的失职犯法,责权最重,故实行分曹理事。以上三方面监察官员既互相配合,又各有自己独立的监察范围。4九品中正制度是从汉代察举制演变而来的,魏文帝时开始实行。其作法是由中央任职的官员担

11、任原籍的专职举正大中正或中正,负责考察本州士人,综合他们的门第和德才定出品和状。品主要依据家世官位和资历,分为上上至下下九品。状是依据士人德才行为所下的一个简短结语。品和状均呈报吏部作为政府选官依据。在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状还受一定重视,后来状变成具文,品成为选拔官员的唯一标准。由于专职举士的是中央任职的官员,他们大多出身门阀世家,而品这个标准的内容又是依家世官职和资历,这样在选拔官员上,贵族便占有明显优势。因此,九品中正制成为巩固门阀政治、阻塞寒素人才入仕的工具。五、论述题 1一般而言,中央和地方各政府部门对皇帝的诏敕必须认真执行。但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政府在执行政务的过程中的自主权相对较大

12、。这一时期大部分时间处于战争状态,军事自然成为地方政务中的重要内容,使这一时期的地方行政管理呈现出军政合一的特点。 东汉末年改刺史为州牧后,魏晋南北朝各政权仍继承这一体制。州是较郡县大得多的地方行政层级,它的设置使国家行政管理权力中心向地方转移。因此这一时期地方政府自主权较大的原因主要在于两点:一是这一时期大部分时间处于战乱状态,地方行政长官职兼军、政、司法、财政等,独立性相对较强,中央政府的权威因此下降。二是中央政府考虑到战争的特殊环境,也主动给地方以较大的自主权,以利于地方对突发事件的及时有效处理。一般说来,州郡地方长官对境内敌情、民变、灾害等事务均可以边上报边处理,不必待诏敕而后行。这在

13、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地方政府在行政执行上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也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主动性。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它又背离了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的需要,使中央权威流失,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导致地方保护主义,也使地方官的贪婪难以受到有效的遏制。 2魏晋南北朝时期,各割据政权都试图统一伞国,在继承秦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基础上,采取了各种强化君主权力的措施,以期有效解决因战争所引发的政治和经济问题。但由于这一时期世家大族把持政权和北方各游牧民族内迁建立独立政权,使这一时期的行政体制既从总的趋势上呈现出加强中央集权的集中倾向,又不时伴随出现背离中央集权的分散倾向。这种体制上的两重性也反映到行政决策上,使这一

14、时期的行政决策呈现出两种绝然不同的程序。 一是权臣嬗权,皇帝被置于傀儡或半傀儡地位的偏离中央集权原则的决策方式。通常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况:首先,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政权更迭频繁的时期,权臣迭出。这些权臣的目的在于夺位改统,因此他们逐步剥夺皇帝的行政决策权,使皇帝完全成为他们的傀儡。权臣一般以控制相权的方式利用合法的政府部门来建立自己的行政系统。其次,这一时期特别是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势力膨胀,成为行政决策上对皇权的一种制约。这一时期的行政决策往往出现皇帝和十族共同决策的局面。东晋时期一些重大事务的决策基本上是先经过士族间的协商,然后经士族权要人物与皇帝的协商,最后才能将决策方案确定下来。如果无士族

15、的认可,皇帝的裁决也无法生效。在这种政治格局下,皇帝往往处于半傀儡地位。二是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决策方式。改号易统后,昔日的权臣变成了现今的君主,君臣地位的转换使他们必定十分注重加强君主专制权力,紧紧抓住行政决策权,以避免大权旁落,使自己及其子孙沦为下一次改朝换代的牺牲品。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皇帝能够贯彻自己的意志,独立地行使行政裁决权。依决策内容不同,决策方式有所差异,大体有以下两种形式:首先,对于重大事务,依据秦汉以来的传统决策形式,采用集议的方式,由皇帝召集群臣集议,最后由皇帝作出裁决;其次对于一般性事务,则多通过日益成熟的三省制度来加以解决。皇帝通过三省之间的层层控制,达到加强君主专制

16、集权的目的,将日常行政决策权集中于自己手中。 总之,在改号易统之后的那段时间,专制集中的决策方式占据主导地位,随后,随着权臣兴起发展,皇权被分割,皇帝被置于傀儡或半傀儡的地位,这是由此时期特定的制度过渡性决定的。随着各种制度的完善、定型,中央集权的决策方式才趋于稳定。several group number, then with b ± a, =c,c is is methyl b two vertical box between of accurate size. Per-23 measurement, such as proceeds of c values are equal and equal to the design value, then the vertical installation accurate. For example a, b, and c valueswh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