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 1 节 生态环境和生物圈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概念是由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A.G.Tansley, 18711955 年)在 1935 年提出来的,他认为,“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是物理学上使用的系统整体。这个系统不仅包括有机 复合体,而且包括形成环境的整个物理因子复合体”。“我们对生物体的基本看法是,必须从根本上认识到,有机体不能与它们的环境分开,而是与它们的环境形成一个自然系统。”“这种系统是地球表面上自然界的基本单位,它们有各种大小和种类。”随着生态学的发展,人们对生态系统的认识不断深入。20 世纪 40 年代,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R.L.Lindeman)在研究湖泊生态系统时,受到我国“大
2、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这一谚语的启发,提出 了食物链的概念。他又受到“一山不能存二虎的启发,提出了生态金字塔的理论,使人们认 识到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能量流动的特点。今天,人们对生态系统这一概念的理解是:生 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之间,通 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整体。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之间进行能量转 换和物质循环的基本功能单位。为了生存和繁衍,每一种生物都要从周围的环境中吸取空气、水分、阳光、热量和营养 物质;生物生长、繁育和活动过程中又不断向周围的环境释放和排泄各种物质,死亡后的残 体也复归环境。对任何一种生物
3、来说,周围的环境也包括其他生物。例如,绿色植物利用微 生物活动从土壤中释放出来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食草动物以绿色植物为食物,肉食性 动物又以食草动物为食物,各种动植物的残体则既是昆虫等小动物的食物,又是微生物的营 养来源。微生物活动的结果又释放出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经过长期的自然演化,每 个区域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都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具有相应的功 能,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生态系统。1. 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ecosystem )是英国生态学家 Tansley 于 1935 年首先提上来的,指在一定的 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
4、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 态学功能单位。它把生物及其非生物环境看成是互相影响、彼此依存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 不论是自然的还是人工的,都具下列共同特性:(1)生态系统是生态学上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2)生态系统内部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结构越复杂,物种数越多,自我调节能力越强。(3)能量流动、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两大功能。(4)生态系统营养级的数目因生产者固定能值所限及能流过程中能量的损失,一般不超过56 个。(5)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要经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育过程。 生态系统概念的提出为生态学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新的基础,极大地推动了生态学的发展。
5、生态系统生态学是当代生态学研究的前沿。2.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态系统有四个主要的组成成分。即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1)非生物环境包括:气候因子,如光、温度、湿度、风、雨雪等;无机物质,如CH、O N、CO2 及各种无机盐等。有机物质,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和腐殖质等。(2)生产者(producers ) 主要指绿色植物,也包括蓝绿藻和一些光合细菌,是能利用简 单的无机物质制造食物的自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起主导作用。(3)消费者(consumers) 异养生物,主要指以其他生物为食的各种动物,包括植食动物、 肉食动物、杂食动物和寄生动物等。(4)分解者(decomposer
6、s) 异养生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和蚯蚓、 白蚁、秃鹫等大型腐食性动物。它们分解动植物的残体、粪便和各种复杂的有机化合物,-2 -吸 收某些分解产物,最终能将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而这些无机物参与物质循环后可被 自养生物重新利用。3.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其一是形态结构,如生物种类,种群数量,种群的空 间格局,种群的时间变化,以及群落的垂直和水平结构等。形态结构与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 相一致,外加土壤、大气中非生物成分以及消费者、分解者的形态结构。其二为营养结构, 营养结构是以营养为纽带,把生物和非生物紧密结合起来的功能单位,构成以生产者、消费 者
7、和分解者为中心的三大功能类群,它们与环境之间发生密切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4.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和次级生产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开始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积累的能量是进入生态系统的 初级能量,这种能量的积累过程就是初级生产。初级生产积累能量的速率称为初级生产力(primary productivity ),所制造的有机物质则称为初级生产量或第一性生产量(primaryproduction )。在初级生产量中,有一部分被植物自己的呼吸所消耗,剩下的部分才以可见有机物质的形式 用于植物的生长和生殖,我们称这部分生产量为净初级生产量(n et primary productio n,NPF),
8、而包括呼吸消耗的能量(R)在内的全部生产量称为总初级生产量(gross primaryproduction, GPP )。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GPP=NPP+RGPF 和 NPP 通常用每年每平方米所生 产的有机物质干重(g/m2.a )或固定的能量值(J/m2.a )来表示,此时它们称为总(净)初 级生产力,生产力是率的概念,而生产量是量的概念。某一特定时刻生态系统单位面积内所积存的生活有机物质量叫生物量(biomass )。生物量是净生产量的积累量,某一时刻的生物量就是以往生态系统所累积下来的活有机物质总量。 生物量通常用平均每平方米生物体的干重(g/m2)或能值(J/m2)来表示。生物
9、量和生产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生态系统结构的概念,而后者则是功能上的概念。如果GP-RO生物量增加;GP-RO 生物量减少;GP=R 则生物量不变,其中的GP 代表某一营养级的生产量。某一时期内某一营养级生物量的变化(dB/dt )可用下式推算:dB/dt=GP-R-H-D,式中 H代表被下一营养级所取食的生物量,D 为死亡所损失的生物量。生物量在生态系统中具明显的垂直分布现象。次级生产是除生产者外的其它有机体的生产,即消费者和分解者利用初级生产量进行同化作 用,表现为动物和其它异养生物生长、繁殖和营养物质的贮存。动物和其它异养生物靠消耗 植物的初级生产量制造的 有机物质或固定的能量,称为
10、次级生产量或第 二性生产量(secondary production ),其生产或固定率称次级(第二性)生产力(secondary productivity )。动物的次级生产量可由下一公式表示:P=C-FU-R 式中,P 为次级生产量,C代表动物从外界摄取的能量,FU 代表以粪、尿形式损失的能量,R 代表呼吸过程中损失的能量。5.生态系统中的分解生态系统的分解(或称分解作用)(decomposition )是指死有机物质的逐步降解过程。分解时,无机元素从有机物质中释放出来,得到矿化,与光合作用时无机元素的固定正好是相反 的过程。从能量的角度看,前者是放能,后者是贮能。从物质的角度看,它们均是
11、物质循环 的调节器,分解的过程其实十分复杂,它包括物理粉碎、碎化、化学和生物降解、淋失、动 物采食、风的转移及有时的人类干扰等几乎同步的各种作用。将之简单化,可看作是碎裂、异化和淋溶三个过程的综合。由于物理的和生物的作用,把死残落物分解为颗粒状的碎屑称 为碎裂;有机物质在酶的作用下分解,从聚合体变成单体,例如由纤维素变成葡萄糖,进而 成为矿物成分,称为异化;淋溶则是可溶性物质被水淋洗出来,是一种纯物理过程。分解过 程中,这三个过程是交叉进行、相互影响的。- 3 -分解过程的速率和特点,决定于资源的质量、分解者种类和理化环境条件三方面。资源质量 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包括表面特性和机
12、械结构, 化学性质如 C:N 比、木质素、 纤维素含量等,它们在分解过程中均起重要作用。分解者则包括细菌、真菌和土壤动物(水 生态系统中为水生小型动物) 。理化环境主要指温度、湿度等。6.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基础,一切生命都存在着能量的流动和转化。没有能量的流动,就没有生 命和生态系统。流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能量的流动和转化是服从于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因为热力学就是研究能量传递规律和能量形式转换规律的科学。 能量流动可在生态系统、食物链和种群三个水平上进行分析。生态系统水平上的能流分析, 是以同一营养级上各个种群的总量来估计,即把每个种群都归属于一个特定的
13、营养级中(依 据其主要食性) ,然后精确地测定每个营养级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值。这种分析多见于水生生态 系统,因其边界明确、封闭性较强、内环境较稳定。食物链层次上的能流分析是把每个种群 作为能量从生产者到顶极消费者移动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当能量沿着一个食物链在几个物种 间流动时,测定食物链每一个环节上的能量值,就可提供生态系统内一系列特定点上能流的 详细和准确资料。实验种群层次上的能流分析,则是在实验室内控制各种无关变量,以研究 能流过程中影响能量损失和能量储存的各种重要环境因子。在这里我们还介绍一下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生态金字塔等概念。植物所固定的能 量通过一系列的取食和被取食关系在生态系统中
14、的传递,这种生物之间的传递关系称为食物 链(food chains )。一般食物链是由45 环节构成的,如草宀昆虫宀鸟宀蛇宀鹰。但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取食和被取食的关系错综复杂,这种联系象是一个无形的网把所有生物都 包括在内,使它们彼此之间都有着某种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这就是食物网(food web )。一般而言,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就越强,反之亦然。在任何生态系统中 都存在着两种最主要的食物链, 即捕食食物链 ( grazing food chain )和碎屑食物链 ( detrital food chain ),前者是以活的动植物为起点的食物链,后者则以死生物或腐屑为起
15、点。在大多 数陆地和浅水生态系统中,腐屑食物链是最主要的,如一个杨树林的植物生物量除6%是被动物取食处,其余 94%都是在枯死凋落后被分解者所分解。一个营养级(trophic levels )是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在对生态系统的能流进行分析时,为了方便, 常把每一生物种群置于一个确定的营养级上。生产者属第一营养级,植食动物属第二营养级, 第三营养级包括所有以植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一般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级数目为35 个。生态金字塔( ecological pyramids)是指各个营养级之间的数量关系,这种数量关系可采用生物量单位、能量单位和个体数量单位 , 分别构成生
16、物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7.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生 态 系统的 物 质循 环( circulation of materials ) 又称 为生 物 地 球化学 循环 ( biogeochemicalcycle ),是指地球上各种化学元素,从周围的环境到生物体,再从生物体 回到周围环境的周期性循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两个基本过程,它们使生态 系统各个营养级之间和各种组成成分之间组织为一个完整的功能单位。但是能量流动和物质 循环的性质不同,能量流经生态系统最终以热的形式消散,能量流动是单方向的,因此生态 系统必须不断地从外界获得能量;而物质的流动是循环式的,各种物质都能以
17、可被植物利用 的形式重返环境。同时两者又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可以用库和流通率两个概念加以描述。库(pools )是由存在于生态系统某些生物或非生物成分中一定数量的某种化学物质所构成的。这些库借助于有关物质在库与库 之间的转移而彼此相互联系,物质在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或体积)和单位时间的移动量就称 为流通率( flux rates )。一个库的流通率(单位 /天)和该库中的营养物质总量之比即周转 率( turnover rates ),周转率的倒数为周转时间( turnover times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可分为三大类型,即水循环(water cycles )、气体型循环(
18、gaseous cycles )和沉积型循环(sedimentary cycles )。水循环的主要路线是从地球表面通过蒸发进入大气圈, 同时又不断从大气圈通过降水而回到地球表面,H 和 0 主要通过水循环参与生物地化循环。在-4 -气体型循环中,物质的主要储存库是大气和海洋,其循环与大气和海洋密切相关,具有明显 的全球性,循环性能最为完善。属于气体型循环的物质有02、C02 N、Cl、Br、F 等。参与沉积型循环的物质,主要是通过岩石风化和沉积物的分解转变为可被生态系统利用的物质, 它们的主要储存库是土壤、沉积物和岩石,循环的全球性不如气体型循环明显,循环性能一 般也很不完善。属于沉积性循环
19、的物质有P、K、Na、Ca、Ng、Fe、Mn I、Cu、Si、Zn、Mo等, 其中 P 是较典型的沉积型循环元素。 气体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都受到能流的驱动, 并都 依赖于水循环。生物地化循环是一种开放的循环,其时间跨度较大。对生态系统来说,还有一种在系统内部土壤、空气和生物之间进行的元素的周期性循环,称生物循环(biocycles )。养分元素的生物循环又称为养分循环(nutrient cycling ),它一般包括以下几个过程:吸收(absorption ),即养分从土壤转移至植被;存留(retention ),指养分在动植物群落中的滞留;归还(return ),即养分从动植物群落回归至地表
20、的过程,主要以死残落物、降水淋溶、 根系分泌物等形式完成;释放( release),指养分通过分解过程释放出来,同时在地表有一 积累(accumulation )过程;储存(reserve),即养分在土壤中的贮存,土壤是养分库,除N外的养分元素均来自土壤。其中,吸收量=存留量+归还量。生物圈的相关知识生物圈的概念,以下几点是公认的:地球上凡是生物分布的区域都属于生物圈;生物圈 是由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整体,是高度复杂而有序的系统, 而不是松散无序的集合;由于生物种类的迁移性与无机环境的连续性使其结构和功能不断 变化,并且不断趋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
21、物圈,陆地上最大的生态 系统是森林生态系统,我国最大的生态系统是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的作用森林覆盖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如果一个地区的森林覆盖率达到 30%并且分布比较均匀,就能够有效地调节气候,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森林的具体作用有 以下几个方面:1调节生物圈中 O2 和 CO2 勺相对平衡处于生长季节的每公顷阔叶林一天可吸收1000 kg的 CO2 放出 730 kg 的 O2 平均每人拥有 10 m2 的森林,即可以满足多氧环境的需要。2净化空气植物的枝叶能吸附烟尘、粉尘等污染物和SO2 等有毒气体,如夹竹桃、梧桐、柳杉、槐树能吸收SO2 松树的针叶分泌物能杀死结
22、核杆菌和白喉杆菌等。3消除噪音30 m 宽的林带便可以吸收和降低噪音68 分贝。4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5调节气候、增加降水、美化环境。我国古代森林覆盖率高达60%以上,现在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仅16.55%,人工造林面积居世界第一。农业生态系统的原理首先是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食物链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的主渠道,它既是一条能量转换链,也是一条物质传递链,还是一条增值链。其次农业生态 系统的各种生物之间遵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原理。在农业生态系统中,人们利用生物种 群之间的关系对生物种群进行人为调节,增加有害生物的天敌种群,可以减轻有害生物的 危害。如放养赤眼蜂
23、防治稻纵卷叶螟,防止农药的污染。生态农业的设计和布局主要从平面、垂直、时间、食物链等方面着手。平面设汁是在一定区 域内确定各种作物的种类和各种农业产业所占的比例及分布区域,即农业区划或农业规划 布局。垂直设计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将各种不同的种群组合在合理的复合生产系统,达到 最充分、最合理地利用环境资源的目的。垂直结构包括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地上部分包括不 同作物在不同层次空间上的茎、叶的合理配置,以便最大限度地利用光、热、水,气等自然 资源。地下部分是复合作物的根系在不同土层中的分布,以更好地利用土壤中的水分和矿质 元素。时间上的设计是根据各种农业资源的时间节律,设计出有效利用农业资源的- 5 -生产格局。 主要包括各种作物种群的嵌合设计,如套种、复种、育苗移栽,改变作物生长期的调控设计。食物链的设计是根据生态学的原理和当地的实际情况科学地设计农业生态系统内的食物链结 构实现对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整体经济效益。其重点是在原有的食物链中引入或 增加新的环节。例如,引进天敌动物以控制有害昆虫的数量增加新的生产环节将人们不能 直接利用的有机物转化为可以直接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年中国工业微滤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家居生产行业市场深度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医用充气装置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两轮车用直线电机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真丝睡衣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重点企业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柔性集成传感系统的设计与优化-洞察阐释
-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洞察阐释
- 健康食品市场增长动力-洞察阐释
- 区块链与供应链管理的深度融合-洞察阐释
- 物流行业碳排放权分配与交易的智能计算应用研究-洞察阐释
- 空防安全威胁应对措施与异常行为识别基础
- GB 20052-2020电力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 Introduction-to-MedDRA-M教学讲解课件
- 有源医疗器械产品有效期验证报告2019
- 诉讼材料接收表
- 机动车驾驶员体检表
- 新技术新项目汇报课件
-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发热门诊设置管理规范
- 思想道德与法治全册教案
- 蒙牛冰淇淋经销商管理制度
- ASTM B465-20 铜铁合金板、薄板、带材和轧制棒材的标准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