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教学文档_第1页
创造性教学文档_第2页
创造性教学文档_第3页
创造性教学文档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创造性”能不能教(美国)黄全愈 教育管理学博士黄全愈博士,老三届,77级,文学硕士,美国 Villanova大学理学硕士,美国 Miami大 学教育管理学博士。为什么中学的时候行,成年了就不行?中国的教育到底行不行?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这个问题都很令人迷惑!如果说中国的教育不行, 为什么中国的中学生年年能击败众多对手,获得国际奥林匹克竞赛的各种个人奖和集体奖?如果说中国的教育很棒,为什么自从诺贝尔奖设立以来,没有任何一个中国高校(包括台湾高校)的专家教授能获诺贝尔奖?这是不是中华民族一大困 惑?如果说中国的教育不行, 为什么曾在中国受过教育的留美学生的孩子们,在美国的学校里大多都能出人头地,

2、风头十足?从中国出来的孩子, 无论是农村小学来的, 或者在国内读的是慢班,许多也能在美国同学面刖臭美臭美。去年,儿子上8年级,相当于国内的初二,但每天清早6: 29,他必须到屋外去等高中派来接他的校车,到高中去上几何课, 然后再由高中派车送他回初中去上其他课程。即使跳级到高中上几何,他在班里也是前几名,觉得很轻松。像这类跳级学习,不仅仅发生在我儿子身上, 还发生在许多中国留学生的子女身上。但是,这些在美国中小学的跳级生若回到中国,恐怕都会成为留级生!为了吸引留学生回国,国内许多用人单位在工资、 住房等方面开出不少优惠条件。其实,影响留学生回国的一大尴尬, 就是回国后,他们的子女在学校很难再跟得

3、上国内其他小朋友。 有的甚至不得不辍学。如果这证明中国的教育“很棒”,为什么每年没有大量的欧美学生去中国学习现代科学 或新理论,反而是大量的中国学生负笈美国及欧洲呢?为什么中国的留美学生本身学到了许 多新知识、新理论,学有所成才归国;但其子女跟着回去却又跟不上班呢?如果说美国的教育不如中国,为什么美国的科技发达, 中国的科技落后?为什么美国学者赢得的诺贝尔奖最多,而中国高校无任何人获得过诺贝尔奖?为什么起跑领先,冲刺落后?这个强烈的反差,促使我去深究为什么中国的孩子后劲不足?说到底,是输是赢,不看起点看终点。当然,我们不能以是否获得诺贝尔奖来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的教育是否发达的惟一标准。其实,能获

4、得一定数量的诺贝尔奖的国家,其教育一定会具有一定水准;但尚未获得诺贝尔奖的国家,不一定其教育就不行。然而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第一,科技发达的国家,教育一定发达!第二,教育落后的国家,科技一定落后!美国有人说他们自己是“科技发达,教育落后”,那是他们在鞭策自己。国内有人说我们自己是“科技落后,教育发达”,那是有人缺乏自知之明。应该怎样评定我们国家的教育呢?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要判断谁是真正的胜利者,只能是在终点,而不是在起点!也就是说,在肯定中国的中学生每年都能击败众多对手而获得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各种奖项的同时,也应该看到这些奖杯或金牌下的阴影。为什么中学的时候行,成年了就不行?为什么起点超前,

5、而终点落后?我们也暂不忙作答,先接着看另一议题:中国的初等教育+美国的高等教育=世界之最吗?中国的中学生年年能获得国际奥林匹克知识竞赛的各种奖,但却没有一个中国高校的成人获诺贝尔奖;而美国则是初等教育“一塌糊涂”,但美国的成人高校赢得世界上最多的诺贝尔奖。许多人就很自然地想到这两者的结合:中国的“最” +美国的“最”=世界之最。我们来分析“中国孩子在国内接受初等教育,再到美国来接受高等教育”是不是最好的模式?先举一个可以借鉴的例子。中国的青少年足球还是不错的,去年北京的“三高”少年足球队几乎横扫了足球强国墨西哥。宿茂臻等人年少时在英国曼联队培训,也很得英国名宿的青睐。中国青少年的足球基本功是很

6、不错的,但欧洲和南美的成年足球队包揽了历届世界杯冠军。我们能不能套用上述的模式:中国孩子先在国内接受基本功的训练,到了成年再送到欧洲或南美去接受那里的足球意识和创造力的熏陶,这样一种两者的简单相加等不等于世界之最?答案是否定的。青少年时期曾给英国足球界以深刻印象的宿茂臻,1998年再到英国南普队试训,不是因为表现平庸而遭弃用吗?为什么会出现中国的“最” +欧洲的“最" w世界之最的结果呢?成年的范志毅、杨晨、周宁、黎兵们,不但技术已定型,而且其足球意识、创造力等等 也已定型,这个时候再到欧洲去培养足球意识和创造力,进步是会有的,但是已经难以“大器晚成”。就教育来说,在中国接受初等教育

7、,到美国接受高等教育,这两者的简单相加,并不一定是最佳组合。当然,大多数来美的中国留学生都是有些“料子”的,故也学有所成。能不能出个把诺 贝尔奖得主,我不敢肯定。但要在我们这代留学生中出“一批”-十来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是不太可能的。因为发育不良的种子,再移植到别的环境,就算能成材,也难成顶级的栋梁 之材。广州日报1999年1月29日的报刊文摘转载了一篇文章“我们为何与诺贝尔 奖无缘”,谈到了我国未获诺贝尔奖的4个原因:从1901年诺贝尔奖首次颁奖到 1997年止,共有400多人获诺贝尔科学奖。这其中有 5 位华人,他们是理论物理学家李政道、杨振宁,实验物理学家丁肇中、朱棣文,化学家李远 哲。令

8、人非常遗憾的是,这些获奖科学家,没有一位属于中国大陆科研机构!一位著名学者说:“据统计,一般立国30多年便会有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 前苏联1917 年立国,39年后得了第一个诺贝尔奖,捷克 41年,波兰46年,巴基斯坦29年,印度30 年,平均是35年。”新中国已立国50年,现在还不知要等多少年。我国著名科学学专家赵红州教授,总结出我国与诺贝尔科学奖无缘的4点原因:其一,科学知识积累不够;其二,科学研究时间不足;其三,缺乏科学家群落;其四,缺乏科学人 才识别和遴选机制。中国孩子问“像不像?美国孩子问“好不好?听说,去年曾经有一本书风靡了中国,因为这本书能告诉读者:怎样一天读4本书,并且把它记住

9、;怎样在 4到8周内掌握一门外语;怎样使学习突飞猛进,学习效率提高6倍;怎样为什么这本书在中国这么有市场?因为中国人太崇尚、太迷信“智力开发” 了。中国孩子“爸爸,妈妈”还没叫全,雄心勃勃的父母亲们就开始了开发孩子智力的20年计划。于是,各种各样的早期智力开发方案被“开发”出来:什么一岁学认字、两岁学算 术、3岁背唐诗、4岁学英语以为孩子的潜能无限,其实是父母的希望无限。那年我到美国宾州约克学院教书,妻子独自带着3岁的儿子留在国内。她放弃本单位的许多福利,而宁愿每天踩 30分钟自行车,送儿子到“公认”的最好的幼儿园接受教育。刚 刚安顿好孩子进幼儿园,她又迫不及待地把儿子送到夜校学国画。3岁的孩

10、子懂什么国画、油画,一节课下来,画在身上的墨汁恐怕要比画在纸上的还多。 可是妻子在给我的信中自我陶醉地说:儿子画在衣服上,脸上的画,特能显示出他的绘画天才!在我完全忘记了儿子学绘画的事儿后,一天我收到一封厚厚的家信。拆开一看,有一张约两尺见方的宣纸国画,画的是竹子:疏疏落落的竹叶,斜斜弯弯的竹竿,布局协调,浓淡 有致,且远近成趣。我不知道妻子为什么要千里迢迢寄这幅画来。读信,我大吃一惊-这幅画竟然出自我那 3岁儿子的手!这时,教育系主任布莱恩博士正好走过我办公室:“怎么样,黄教授?有什么不对路的事情吗?”我一把拉他进办公室,说:“没有什么不对路,是有人给我送了一幅画!”他眯着眼睛,歪着脑袋审视

11、了好一会儿那幅竹子国画。我开玩笑说:“这是一个著名的教授画的!”他眨了眨那双蓝蓝的眼睛,点点头沉吟道:“不错!不错!”我突然不忍心骗他。我说: “不,这是我儿子画的”他的脸色在一瞬间掠过几个变化: 既有被作弄的尴尬,又非常不相信那是 3岁儿童的画, 同时也对自己鉴赏中国画的水平有点怀疑这很荒唐,也很真实,同时又发人深省。说它荒唐,是因为把一个3岁儿童的画说成是一个著名教授的画,也有人相信,而且这人是一个美国大学的教育系主任!说它真实,那是我的亲身经历,不然我也难以相信。说它发人深省,正是因为它的荒唐:为什么一个美国大学的教授竟然相信一个3岁儿童的画是出自一个名人之手?这有两个可能:第一是该美国

12、教授鉴赏中国画的水平太低。 这个“可能”是不太可能的, 因为连我自己也没想到是儿子的画! 第二是儿子的绘画技巧实在太好, 以致达到“乱真”的 地步。后来,我没敢再开玩笑,老老实实“坦白”是儿子的画。但是见者竟然没有一人相信是 3岁儿童的画,反而以为我是在开玩笑。妻子刚来美国时的英语家庭教师叫辛西亚,其夫为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的院长。通过辛西亚的“后门”,我们把刚5岁的儿子送到了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办的绘画班学习。据说, 他3岁时去的那个国内的国画班,家长们都呆在教室的后排。 一开始上课,家长们就七上八下、你去我回地帮孩子们磨下墨、蘸个笔、擦把脸什么的,忙得不亦乐乎。美国这里不同,为了让孩子们有一个

13、自由的天地,家长一律不得留在教室。儿子3岁时就能技惊四座,现在 5岁啦,到美国正牌大学的美术学院办的绘画班学习, 恐怕要石破天惊的-我想。谁也想不到,儿子才去了不到5次就开始叫唤,不想去啦。儿子说:“老师根本不教绘画,一点都不教!每次都是给一个题目,就让我们自己画, 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爱怎么画就怎么画,老师一点不管。画完了老师就知道说 好哇!好哇! 好什么好? !旁边那些美国小孩的画,根本就是一塌糊涂!”说得多了,引起我的注意。一天,我进去一看,儿子一脸无所适从、 无可奈何的神情。天哪,其他孩子有站着画的, 有跪着画的,也有趴着画的,说“八仙过海” 一点不为过。“八仙”们的笔下所绘,更是不敢恭

14、维:不成比例、不讲布局、不管结构、无方圆没规矩、甚至连基本笔法都没有。我们同意儿子不再上这种“误人子弟”的绘画班。老师哪里是在教绘画,简直是在放羊!每次儿子画完画都要问:“像不像?”起初我们也不甚明其意地用“像”或“不像”来回答他。其实,到底儿子想问的“像” 指什么?而我们回答的“像”或“不像”又指什么?没人去深究。后来,我们有机会接触美国孩子多了,我发现:美国孩子在画完画后,是从来不问“像不像”的,只问“好不好?”我们可以来深究一下,“像不像”的问题。当3岁儿童画那幅疏密有致的竹子国画时,对现实生活中“竹子”的概念是不是清楚呢?回答是否定的。因此,此时他们的“竹子”的概念就只能是黑板上老师挂着的那幅画。也因此,他们问 的“像不像”指的就是像不像那幅画。既然有“像不像”的发问,就一定有一个可依据的样板来评判“像”还是“不像”。当一个人从小就反复接受这种模式的训练,久而久之就会习惯性的以“像不像”样板来要求自己。随着年龄的增长,“像不像”的问题可能也会与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联系。但是,由于这 种训练往往培养的是一种比照式的线性思维,很多人就又会从现实生活中的竹子回到“样板”般的竹子国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