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干铸就的“巴腊精神”——广西一个石山穷村脱贫致富的故事_第1页
苦干铸就的“巴腊精神”——广西一个石山穷村脱贫致富的故事_第2页
苦干铸就的“巴腊精神”——广西一个石山穷村脱贫致富的故事_第3页
苦干铸就的“巴腊精神”——广西一个石山穷村脱贫致富的故事_第4页
苦干铸就的“巴腊精神”——广西一个石山穷村脱贫致富的故事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苦干铸就的“巴腊精神”广西一个石山穷村脱贫致富的故事Z.|党建讯苦干铸就的巴腊精神”广西一个石山穷村脱贫致富的故事口张周来刘水玉广西凤山县林峒乡久隆村巴腊屯曾经是个贫穷的石窝子.1997年以来,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巴腊人艰苦奋斗,彻底改变了家乡面貌.昔日荒凉贫瘠的山村成了县里的”生态文明示范屯”.?苦熬不如苦干距凤山县城30多公里的巴腊屯现有12户人家,常住人口52人.巴腊屯九分石头一分土,土壤瘠薄,保水性极差.在实行土地责任承包制以前,只能每年种一茬玉米,全屯每年粮食总产量不足5000公斤,人均年有粮不足150公斤.巴腊屯现任小组长,共产党员罗起跃说:”那时巴腊人喝的是石缝里的山泉水,整年吃

2、玉米和红薯还不能完全填饱肚皮.”通过多年扶贫,1997年,巴腊屯人勉强用上了电,但在山窝窝里,生产依然靠天吃饭,吃水也要到几公里以外去挑.几个外出工作的巴腊籍党员眼看着屯里还是多少年贫穷依旧,决定联合起来发动群众,从修路开始,探索脱贫致富的路子.在党员的发动下,巴腊屯的男女老少横下一条心:宁肯苦干,不愿苦熬.为了打开厚重的山门,村民们凭借十分原始的工具和坚持不懈的劲头,1999年初他们终于在石山上刨开了一条全长3公里的公路,结束了屯里不通公路的历史.通路给了巴腊人百倍信心.几名党员进一步发动群众,不等不靠,经过2000多个日日夜夜的摸爬滚打,巴腊人靠着自己的双手在石山坳里一步步地改变着家乡的面

3、貌.从1999年开始,巴腊屯又自己动手修建机耕路和观光公路,总长近7公里,村民们下雨天出行脚不沾泥;从1998年开始到现在,巴腊屯修建水塘26个,总容积超过4000立方米,一举解决了缺水的苦恼.1998年以后,一半的农户已经住上了砖混结构的楼房;1998年,从巴腊屯装上了第一台电视卫星接收器开始,现在已有ll户可以看到丰富的电视节目了;1979年农网改造以后,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也终于陆续进入了小山村的寻常百姓家.1999年以来,巴腊人在原来乱石嶙峋的石缝地中改造出22亩水田,田埂全部用水泥硬化,通过钢管引水到田间进行节水灌溉,2002年水稻平均亩产超过500公斤.苦干带来巨变随着基础设施

4、条件的大幅改善,巴腊人的生产,生活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水塘里养鸭,养鱼,山上种植竹子,葡萄,木豆,地里试种草莓,巴腊屯一下子活了起来.现在巴腊屯已经有了l部小汽车,2部手扶拖拉机,l部小三轮车.粉碎机,解木机,打砖机等小型机械也现身石山小屯.封山育林之后,屯里一部分人开始使用煤气,一部分住户修建了自己的沼气池.在这个只有l2户人家的小小村屯,如今道路全部硬化,路上不仅看不到牲畜粪便,还设有公共厕所.他们还拥有自己的文化活动室和灯光球场.巴腊屯修建了文化活动室以后,专门申请把附近学校的教学点搬迁到这里,沉寂了多年的巴腊屯又响起了琅琅读书声.在巴腊屯山边丛林里,村民们饲养着一种当地特有的土鸡.这种

5、鸡市场供不应求,每公斤价格在3元以上,村里已经有5户开始喂养,估计今年全屯养鸡数量将达到l万只.在与邻近村屯的联合保护下,树木曾被砍伐殆尽的石山如今又郁郁葱葱,5000多亩生态林中的250多只弥猴在巴腊人手里成了”活宝”.曾因破坏庄稼而让人头疼的弥猴现在被封山放养起来,当地村民以现金或劳力入股建立驯猴管理中心,到时按股分红.据了解,这种弥猴市场需求广泛,参照国际市场价格粗略估算,仅此一项,现在巴腊屯已经坐拥60多万元的固定资产.巴腊屯成了凤山县有名的”生态文明示范屯”.他们计划开发集生态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和观光农业为一体的旅游业,从而带动种养业,使群众真正富裕起来.党员的带头作用自然条件恶劣的

6、巴腊屯在短短的几年内何以能走上富裕文明的道路?群众回答:在党员的核心作用下,不等不靠,自力更生.1997年,巴腊屯的苦日子还没有过到尽头.”自己是好过了,但看到老家还是那么穷,我们心里特别难受,作为巴腊人脸上不光彩,总感觉有一种责任.”罗起跃说.那个时候的他在县城已有了房子,做生意每年收入都上万元.和他一样同为巴腊人,也在外面工作的共产党员韦述均,韦述汉,看到家乡依然穷苦心里也十分着急,几个党员经过几次碰头商量,决定发动群众,自己带头出钱出力,修建公路,带领群众自力更生,脱贫致富.巴腊屯开始决心修路的时候总共只有29名劳动力,人手少的时候几位60多岁的老人也到工地帮忙.罗起跃说:“我们几个给群

7、众讲,要改变这里的面貌,就是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舍得吃苦,舍得受累!”在党员的带动下,巴腊屯群情高涨.1997年巴腊屯率先开始修建进屯公路的时候,大量的水泥,沉重的设备,村民们全靠肩挑背驮.修路最忙碌的时候,罗起跃一头黑发在半年之内全部变白.巴腊屯修进屯公路时必须占用两户村民的耕地和茶山.党员韦述均,韦述汉深知山里土地的珍贵,主动用自家最好的耕地和茶山补给了那两户人家.苦干铸就”巴腊精神”巴腊屯曾经乱石满坡,群众年年缺粮,长期在温饱线Z蔸蠢讯下苦苦挣扎,现在群众不仅能吃饱吃好,而且在文明新凤的吹拂下致富路子越走越宽.论恶劣条件和贫困状况,巴腊屯与其他千千万万个石山村屯没有多大差别,几名党

8、员统一了群众的思想,激发了群众改造客观世界的巨大能量.在没有足够资金和项目的情况下,巴腊屯仅仅借助外界有限的帮助,不等不靠率先动作,通过自己的双手和不屈不挠的苦干精神,不仅使家园彻底改变了面貌,而且根据本地资源状况,自己摸索出了合理的产业发展方向.对此,广西壮族自治区代主席陆兵说:”只要你战天斗地,下决心搞,山区也会飞出金凤凰.如果能够拿出巴腊屯的精神来,什么都可以干.苦熬不如苦干,这个思想一定要树立.”广西壮族自治区原副主席周明甫说:”巴腊屯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是典型的石山区,二是它用事实告诉人们,石山区经过艰苦奋斗照样可以发生变化,三是它的建设都是在正常情况下进行的,上级没有多给一分钱.在广

9、西的石山区,巴腊屯的经验和巴腊精神给了我们一种新的希望.”把”流失”的党员找回来湖南澧县破解农村流动党员管理难题的调查数量不清,去向不明,与党组织一二十年没有联系,不交党费,抗交税费等湖南省常德市澧县农村流动党员中出现的这些问题,一度成为基层党建工作的一大难题.针对这-fq题,在2003年开展的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按照”有利于党员合理流动,有利于党组织加强管理,有利于党员发挥作用”的原则,澧县县委创新管理办法,上下互动,城乡联动,破解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难题.查清问题党员.流失”日渐严重.截至2003年3月底,澧县全县2866名流出党员中,在原党支部办理流动党员活动证的仅l1人(到流入地

10、党支部联系的7人),转移组织关系的仅6人(到流入地报到的5人).其余2849名未办证,未转关系的党员中,约有一半未与原党支部保持联系,很多外出党员连务工地址和电话号码都没留下,失去联系最长的已达25年.流入县内的党口李银蒋作平员,也无一人转组织关系或办流动党员活动证.两不管”产生.三大害”.澧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长曾祥文认为,农村党员无序流动,其影响不可低估,其危害主要有三:一是影响流动党员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他们居住分散,长期不跟党组织联系,成为流出地和流入地”两不管”党员,导致部分流动党员政治素质下滑,道德防线失守,严重者甚至触犯刑律.二是加大了农村各项工作的难度.一些流动党员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组织,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对税费上缴,计划生育等应尽义务不能较好地完成,有的长期不交党费,甚至成了农村工作中的”老大难”,在群众中影响很坏.三是制约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该县农村党员年龄普遍偏大,45岁以上的约占70%,而流出党员大多比较年轻,文化水平也相对较高,在技术技能上也有一定优势.而留守农村的党员以老弱病残居多,从中选出合适的人当村干部很难,要动员有能力的流动党员回来任职更是难上加难,导致村级班子涣散.找准症结流出的农村党员大多居无定所,找到工作后才安营扎寨,其中一些人还不断跳槽,这对传统的党员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改革课题.曾祥文的一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