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学到老,做到老,学不了,做不好!王新陆作者简介王新陆( 1949 .10),湖南湘潭人。研究生学历, 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全国政协常委,山东中医药大 学名誉校长,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指导老师。现 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教育指 导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易经学会常务理事、山东中西医 结合学会会长,为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席健康科普专家、 全国学术流派齐鲁内科时病学术流派代表性传承人之一等。2017年被评为国家级百名老中医。 王新陆教授长期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内科杂病的治疗。倡导中医“继承不离大宗”,认为
2、“中医具有自然人文双重属性”、“经方治时病就是中医现代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治学尊“儒医相继”,在实践中提出“辨识血浊”是提高疗效的新途径,擅长应用“援药”等。主要着述有徐国仟学术经验辑要、脑血辨证、王新陆中医内科治疗经纬、王新陆医论医案集、血浊论、中医现 代预测学、中医文化论丛等,发表“再论中医学的双重属性”、“儒家致中和思想与中医稳定理论”、“易医关系论”等学术论文近 200余篇。多次应邀到世界各地讲学, 弘扬中医,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中系统讲解中医。(一)步入中医之门70年代初期,我在农村下乡时,农村条件差,百姓缺医少药, 老乡们常常带病劳动,又见到中医药治疗疾病的简、便、验、廉,逐 渐
3、对中医产生兴趣。便间断着跟随当地为数不多的大夫学习, 利用闲 暇时间随他们上山识药、采药,时间久了,便也懂了一些基本中医知 识。偶尔跟着大夫给病人针刺、拔罐等,时有卓效,这更激发了我对 中医的浓厚兴趣,立志于学习中医,想尽微薄之力,为病人减少些痛 苦。1973年,国家推荐知青考大学,我径直报了山东中医学院,从 此踏上学习中医的历程。在校期间,除了课堂上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外,每日早晚诵读中医经典及汤头歌诀等。70年代的大学,虽说学制短,但特有的教学方式对于实践性很强的中医来说确实有很多值得 借鉴。譬如上午老师讲了经络、穴位定位、主治疾病,下午就带我们 挨家挨户出诊,给患者针灸、开药。这种早实践
4、、早临床、学以致用、 急用先学、教中练、练中学的学习方法,往往是眼到心到、心到手到, 反而记忆终身,获益良多。正是“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 想要做好中医,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早临床、多临床,知行合(二)求学访名师 实践由真知本科毕业后,我被分派到烟台市中医院工作,在临床工作中,确 实能为一些患者解除病痛,但治病的疗效常觉不能达到十拿九稳, 时 有捉襟见肘,深切感受到孙思邈所言“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 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的意味,产生了继续深造学习的念 头。1978年,正值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第一年,我毅然下定决心要 考取研究生,报考了山东中医学院中医内科学专业。在
5、备考过程中, 我白天工作,晚上挑灯夜读,复习旧学,感悟新知,最终顺利通过研 究生入学考试,结果专业调整,就这样我成了徐国仟老师的“首席” 伤寒弟子。回想起来,最初接触徐老是1975年在章丘县绣惠教学点,当时 徐老给我们讲伤寒,老师讲课声音洪亮,底气十足,深入浅出,课讲 得详尽透彻却又干净利落,重点讲两遍,其他讲一遍,没有一句废话, 对我的以后中医学术以及授课方法启发很大。没想到三年后,我竟成了他的硕士研究生,倍感荣幸。研究生期间,与恩师朝夕相处,学做 人、学处世、学自我调节、学忍辱负重,获教无数,今生受用。徐老 一生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严以律己,谦虚谨慎,医术精湛,生活简 朴,其精神和学术思想
6、是我一生的巨大财富。记得临毕业前,研究生 需要考核教学,让我给七九级的学生讲伤寒论厥阴篇。我当时觉 得,学了三年伤寒,不要说原文背诵的朗朗上口,就是精微奥旨也能出口成章,根本没有备课的想法,整天忙着准备毕业论文。大约上课 前一周,徐老到我宿舍,坐下很随便地问我:“把你备课的教案给我看看,要讲课了。"我的头一懵,知道坏事了,只好如实“坦白”。徐 老递给我一本讲稿,说:“快准备吧!这是我的,你参考参考。”接着 又正色道:“你记住,我们每讲一次课,就要备一次课,不能误人子 弟!” “不能误人子弟”,是惭愧,是感激,是教诲,是警告。从此以 后,不管是教书育人,还是临床治病,我都谨记老师的教诲
7、,考虑问 题细致入微,反复斟酌,三思而行,从不敢有半点马虎。研究生期间,负责带教我的还有李克绍老师,他们两个老师一共 带了四个研究生。李克绍老师对我们四个人的要求就是把伤寒论 背下来,要求是398条,用45分钟,不停顿。我成天拿着伤寒背, 满口袋都是,睁开眼就开始背,走路时背,吃饭时也背,就连睡觉时 也在背,自己觉得背的差不多了就背给老师听。李老低着头、眯着眼 听我背,我一打梗他就给我提问,他提多了就说:“你回去再学学吧!” 他就不听了,就这样我背了三个月才将伤寒论背下来,这也成了 以后临证用方的源头活水。如今有人问我如何学习经典,我说经典就 是看着学,一遍一遍的学,张仲景自己就说“若能寻余所
8、集,思过半 矣”。所以说学习经典,一定要读熟、背熟,要在不同的年龄,不同 的时期反复阅读学习,在就读期间学习,当了十年医生,当了二十年 医生,你再看一遍,你就会有新的体会。比如我1983年看的一个病人,70多岁,低烧,体温不到38度,有腹痛但不明显,血象非常高,当时就已经有 B超了,B超显示是胆囊炎,但是不像现在彩超做得这样清楚。同时见脉微细,但欲寐,身 有微热,呕而不适,小便利,手脚凉。我下意识想到伤寒论281条“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也”,便果断予以四逆汤:制附子10g, 干姜6g,炙甘草18g。病人吃了三剂以后,症状缓解,烧也退了,后 来口服利胆片巩固,症状又见反复,仍用上方,6剂而愈。
9、我们中医看病就是要强调基本功的重要性, 背诵经典的重要性即体现于此,背 熟了,临证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前后,为求经解,我还经常问难于我校周凤梧、张珍玉,张志 远等前辈,也曾程门立雪,到外地拜访任继学、邹云翔、王永炎等诸 多名师,受益良多。正如美中岳老所言“自视当知其短,从师必得其 长”,要想做好中医,除了多读经典、多临床外,还要多跟名师。诸 位老师的谆谆教诲,如甘甜玉露,让我在学术上飞速成长。毕业后行医、学习,再行医、再学习,边行医、边学习。我常常 要求自己,不论身居什么样的位置,作为一名医生,都不能脱离临床 一线。从最初任烟台市中医院院长、烟台市副市长,到山东中医药大 学校长,再到任山东
10、政协副主席期间,我都要定期到医院坐诊。因为 我认为,中医的价值在临床,中医的活力在临床,中医的生命力也在 临床,做中医如果不看病,看病如果没有疗效,要我们中医就没有意 义了,唯有常临床,勤学习,才能成为“苍生大医”。(三)发皇古义 融汇新知硕士毕业后,回烟台中医院继续工作多年,在中医临证上总结了 一些经验,同时积极学习并掌握了很多西医知识, 以现代医学的知识 丰满中医的羽翼,使我在临证中更加得心应手。我也更加深刻地认识 到,对于中医西医来说,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全是为了救人,全是为 了治病,从这一点上来说,中医和西医一定要结合在一起,才是老百 姓的福气。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如果完全抛弃了对方,
11、都不是科 学的态度。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应当取长补短,互相补充。我在不断的临床过程中,认识到用故有的思路不能够完全适用于 临床所需,渐渐的有了许多新的思想,并反复临床验证,总结了一些 东西。比如用于辨治现代疾病或者未病先防的血浊理论。 张元素说“运 气不齐,古今异轨”,生活环境变了,疾病谱系变了,我们的思维不 能守在原地。疾病谱系的变化是临床医学发展的源动力和火车头,它 的改变决定了中医理论体系的改变与治疗方法的变革。金元时期出现 的寒凉派、温补派、攻下派等诸多学派并存,百家争鸣,学说蜂起的 现象,细究其原因,正是由于疾病谱系的改变,新的病种不断出现, 古方今病已不相能。到了我们现在,由于医学
12、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 高,自然界的风、寒、暑、湿、燥、火六淫致病渐退其次,而精神因 素、环境污染、不良生活习惯等成为现代人致病的主要因素,这些致 病因素均可作用于血,血液失去其清纯状态,或丧失其循行规律,影响其生理功能,扰乱脏腑气机,便成为很多疾病的发病基础,我将其 称为血浊致病。许多现代疾病,诸如代谢综合征、心脑血管病、糖尿 病、肥胖症、高脂蛋白血症、痛风等等,均有血浊的特征。我创制化 浊行血汤(荷叶10g,焦山楂15g,决明子30g,制水蛭5g,赤芍10g, 酒大黄5g,路路通20g,虎杖20g,何首乌15g)加减治疗此类疾病, 疗效显着。我在临床中治疗皮肤科疾病亦常从血浊辨证。 如治疗一
13、结节性痒 疹患者,双侧上肢手腕后褐红皮疹伴剧烈瘙痒,以夜间及精神紧张时为甚,几经治疗未见明显效果,舌质暗,苔薄白,脉弦。辨证属血浊、 肝郁,予以化浊宁肤汤(蕙葭仁15g荷叶10g白花蛇舌草15g浮萍 6g白鲜皮15g白茅根15g地肤子10g露蜂房10g)加苦参10g全 蝎6g红花6g白蔗藜10g赤芍10g,水煎服,经治6周后皮疹及瘙 痒消失,获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临床用药还经常参考中药现代药理,我称之为“援药”。援,引也。援药,顾名思义,支援、支持之药也。许多中药对人体某些靶点 有十分确切的作用,可直接作用于确切靶器官,对主病、主因、主症有 明确治疗作用,配伍到方中能起到缓解症状或改善实验室检查
14、指标的 药物,与君、臣、佐、使并列成为方剂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君、臣、 佐、使、援成为新的组方配伍方法。如荷叶、虎杖、山楂、何首乌、 泽泻可以调整血脂;苦参、甘松、黄连抗心律失常;黄连、葛根降血 糖。恰当使用援药,可直达病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四)继承创新不离大宗中医需要继承发扬,但必须把“继承创新,不离大宗”作为中医 学发展的理念。我在烟台担任院长时,有幸邀请到李克绍老师到烟台 作学术讲座。是夜我和李老促膝长谈,谈及中医学的继承与发扬时, 李老意味深长的说:“继承不离大宗”。继承是指基本理论、根本宗旨 不变,就是认真发掘我们古老文化和传统医学的真精神所在,继承中医药核心理论的科学内涵和丰
15、富的临床经验, 保持和发展中医药的特 色和优势,以便把我们优秀的医学贡献给人类社会。创新是与时俱进 不断发展,提出新思路,探索新方法,开展新实践,争取新突破。具 体而言,病名的诊断、病机认识、辨证思想都要与时俱进,在适应现 代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下给中医学以现代的诠释;宗,本,主旨之一, 万变不离其宗之宗,谓之大宗,不离大宗是不离中医之根本,保持鲜 活的中医传承、中医脉络,中医的血缘不变。继承和发扬中医的关键 是“吃透”,尤其是吃透中医学的精神和根本,这样才能使其真正走 在社会发展前列。1998年被推荐回学校任校长一职,与其说是担任校长,管理校 务事宜,不如说是党和政府给我的又一次深造的机会。中医
16、教育是发 展中医事业的基础,而教育的关键在于人才和学术。中医事业能否振 兴与发展,能否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关键取决于中医学术的进步与 中医人才素质的提高,归根到底就是人才培养。培养一批什么样的中 医人才、培养一种什么样结构的中医人才群体, 直接关系到中医的前 途和发展。只有培养和造就一批素质良好、 结构合理的中医药人才群 体,才能进一步发展学术,中医事业才能兴旺发达、代代传承。为此, 我不断学习、调研、反思,总结出中医人才的培养模式必须坚持多样 化原则,主要培养学术型、临床型、传统型、中西医结合型、外向型、 边缘型、其他等七类人才。我带领着全校领导积极筹划,在政府各领 导的大力支持下,于2006年把这七类人才中紧缺的传统型人才培养 方案付诸现实,开设了纯粹的中医传统本科专业,只教授中医课程, 不把西医内容及英语和计算机作为必修课, 并让这些学生从入学便跟 师侍诊。着力于培养一批在现代社会中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真正意义上的中医,把中医事业的基因传承下来,我把他称为“中 医基因班”。没想到各地兄弟院校,争相效仿,培养了一批更具传统 味道的中医,用传统中医的方法来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中医学实在是博大精深,我们每一个人所学、所见,仅仅是沧海 之一粟。虽然时时钻研,总感到不能像先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职场心理健康辅导典型案例解析
- 化工企业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
- 电子元器件焊接工艺技术标准
- 石膏砂浆性能测试及市场需求分析
- 2025-2030教育类APP用户活跃度与留存策略分析报告
- 2025-2030教育消费金融模式创新及风险定价与场景拓展研究报告
- 2025-2030教育思维训练行业市场认知度提升及方法论构建与效果可视化分析
- 2025-2030教育信息化生物特征库建设可行性研究
- 2025-2030攀岩吊带产品人体工程学设计迭代与用户体验提升策略分析
- 2025-2030护肤品冻干技术产业化进程与成本控制报告
- 2025年云南交投集团下属保山管理处收费员等岗位招聘(62人)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仁爱英语七年级上半期考试试题(含答案)
- 英语专业导论(第2版)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突发环境事件危险废物专项应急预案
- 初一上学期初中,我来了(课堂PPT)
- 财务收支记账表
- 《国际文化贸易》ppt课件
- 小升初个人简历表
- 可打印的空白记账凭证
- 轴类零件工艺工序卡片(共10页)
- 景观栈道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