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语文《插秧歌》教案_第1页
必修语文《插秧歌》教案_第2页
必修语文《插秧歌》教案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文档必修语文插秧歌教案 插秧歌运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急生活,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今日我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必修语文插秧歌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必修语文插秧歌教案 一、教材分析 插秧歌为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其次单元第6课。本单元学习主题为 “劳动的价值”,另一篇课文为芣苢。插秧歌为南宋杨万里创作的一首诗歌,本诗运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急生活,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

2、神。学习本诗时,应和芣苢对比教学,加强朗读,加强同学对劳动的理解,体会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本质。 二、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诵读诗歌,读准字词,把握诗歌形式上的特点 【思维进展与提升】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情感,学习的表达技巧。 【审美鉴赏与制造】 领悟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品质,感受劳动精神的内涵。 【文化传承与理解】 学习杨万里及“诚斋体”相关学问,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劳动之美。 三、学习重难点 1、学习重点 梳理诗歌主要内容,把握的表达技巧,体会情感。 2、学习难点 感受蕴含在诗歌中的劳动精神,学习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品质。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以芣苢作为导入。 师:请大家一起把

3、芣苢朗读一遍。 生:(朗读) 师:诗经中的芣苢一诗通过重章叠唱,回环往复的方式,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自然流露出劳动的喜悦。同样是描绘劳动的场景,今日我们一起来学习杨万里的插秧歌,看看在杨万里的笔下劳动的状况。 2、介绍 师:杨万里我们并不生疏,在学校和学校都学过他的诗歌,请同学们回忆一下。 明确: 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究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稀稀一径深,枝头花落未成荫。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

4、爱。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师:杨万里是南宋的诗人,他的诗歌也很有特色,我们简洁复习一下杨万里的生平简介。 明确: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制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爽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此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有诚斋集传世。 3、正音朗读 师:请同学们首先把比较简单读错的字的读音标到课本上,然后自

5、由朗读一分钟。 生:(标读音并自由朗读) 师:接下来一起齐读一遍。 生:(齐读) 4、相关学问的补充 利用视频以及图片补充有关插秧的相关学问。 师:杨万里的这首诗,描写的是插秧的相关场景,里面也有关于插秧、抛秧等专业性比较强的名词,许多同学可能对此了解不多,下面我们通过一个简短的视频来了解一下水稻种植的相关状况。(放映视频水稻的一生) 师:通过刚才这个视频,信任同学们对水稻的种植过程有了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这里再复习一下,水稻的种植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以下几步: 育苗:在苗圃、温床、温室或直接在水田里培育幼苗,以备移植。 抛秧:水稻已经长成秧苗,在长得不高的时候就把它抛在田里。 插秧:育种的时候水

6、稻比较密集,不利于生长,经过人工移植或机器移植,让水稻有更大的生存空间。 施肥、杀虫:水稻长成后需要准时补充肥料和杀虫,否则可能减产甚至绝收。 排水(补水):水稻前期生长需要相宜的水量,农夫需要依据天气状况和田里的水量进行排水或者补水。 收获:水稻穗变黄后,要准时采收并晾晒。 5、诗歌内容分析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水稻种植的过程,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这个过程,再读这首诗,看看在诗中都描写了哪些场景。 生:(再读诗歌) 明确: 抛秧接秧图、拔秧插秧图、雨中插秧图、召唤早餐图、农夫应答图。 师:诗人在诗歌中描绘了这些场景,接下来我们一个个来看一看。首先第一句“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这一句在内

7、容上很好理解,但请大家关注这一句中的四个字:“抛”“接”“拔”“插”,为什么要连用这四个动词,请尝试赏析。 明确:勾画出一幅紧急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协作默契。农谚说“不误农时”,插秧关系到来年收成的好坏。因此,每逢插秧季节,不论男女老少都要起早贪黑,投入到劳动中去。诗中正是依据这一特点,用了四个动词“抛”、“接”、“拔”、“插”精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 师:刚才这道题就涉及到高考诗歌鉴赏常见的一种题型:“炼字”类题,即将诗中一些字词单独挑出来分析其好处。这类题目一般分成三步进行答题: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其次步:绽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

8、描述景象; 第三步: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师:下面,请大家尝试将上面那道题的答案根据这三个步骤进行改编。 明确:“抛”“接”“拔”“插”等字均为插秧时的一系列动作。(解释含义)勾画出一幅紧急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协作默契。(描述景象)“抛”、“接”、“拔”、“插”精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表现劳动人民劳碌而充实的生活。(点明效果)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道高考真题,题目如下: 最爱东山雪后晴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本诗为雪后晚晴四山

9、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请同学们根据上面说的步骤来赏析一下“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明确:“软”为“严厉”“松软”之意,“涌”为“涌出”“涌现”之意。(解释含义)“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严厉暖和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掩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秀丽景象。(描述景象点明效果) 师:接下来我们看颔联,“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这一联运用了什么手法,又表现了怎样的效果呢? 明确:奇妙的叠用两个比方,把草笠比作头盔,把蓑衣比作

10、铠甲,化静为动,造成一种紧急的,好像生命攸关的气概,从而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师:首联和颔联描写了劳动人民插秧的情景,我们连续看颈联和尾联。“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农妇招呼农夫休息一会儿,并且说趁着这个时间,赶快吃早饭。但是农夫的回复却是“只不答”,同学们如何理解这个“只不答”呢,是农夫没听到,还是其他缘由呢? 明确: 这里“只不答”并非一声不吭,而是没有直接回答农妇“歇”或者不“歇”。事实上,他一边干活,一边回答了他不能“歇半霎”的缘由:秧苗刚栽下去,根还不坚固,再说还没有栽完,怎么能“歇半霎”呢?他手里的活不能停下,而且还嘱咐农妇:你先去回家提防

11、一下家鹅和雏鸡,不要让他们来破坏秧苗。这一句看似平淡无奇,顺手拈来,实则精当自然,妙不行言。它使全诗意境得以拓展,主题得到深化。由插秧到家务事,真是忙上加忙,从而劳动者的艰辛和劳苦全都表现了出来。 6、拓展提升 本诗鲜亮的反映了“诚斋体”的特点,再读本诗,尝试归纳“诚斋体”的主要特点。可以从诗的内容、形式、语言特点等角度入手。 明确: 从内容上来看,直接从现实生活中撷取生活场景,因而既形象自然,又新奇风趣,富有生活趣味。 从语言形式来说,想象奇怪,但是不用奇奥生僻的字句,却用浅近明白的语言和流畅直至的章法,近于口语,生动活泼。 从感情来看,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程度地投射在客观事物上。 思索

12、:同样是描写劳动的场景,芣苢和插秧歌有什么不同? 明确: 芣苢句式整齐,节奏明朗、轻快,自然流露出劳动的喜悦; “采”“有”“掇”等一系列动词的变换,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富于诗情和画意。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这首诗读来好像“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 插秧歌运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急生活,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 两首诗各具不同的艺术魅力。芣苢

13、重章叠唱,回环往复,令人神往;插秧歌善用口语,浅白流畅。富有自然、新奇的意趣。 插秧歌赏析 这是杨万里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它生动地表现了农村插秧劳作的情景。 诗的头两句,以极其通俗的语言,展现了插秧的繁忙景象:全家老少齐上阵,一家其乐融融的干农活 ,丈夫把秧苗扔给妻子,小儿子拔秧苗,大儿子插下,有抛有接有拔有插,忙个不停。三、四句天公发威,大雨滂沱,而诗人别出心裁地把雨具“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铁甲,不仅新奇独特,且示意:插秧就是一场紧急的战斗,农家儿女全副武装与天斗,与地斗,与雨斗,而“雨从头上湿到胛”又极写雨势之猛,插秧之急迫与艰辛。总之,前四句诗人以朴实通俗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向我们展现

14、了一幅紧急插秧劳动的图画。 五、六句诗人奇妙地插入了画外音:农妇招呼农夫暂憩片刻且用早餐,可是农夫照样低头弯腰劳作,这就意味着劳动紧急到了极点,分秒不能停。诗中的“只不答”,不是对农妇的召唤一声不吭,而是说没有答应她“歇半霎”的恳求,更妙的是农夫还用别的话岔开:“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莳”指栽种,“匝”指完毕,这是说,秧苗刚种下,尚未挺立,况且也没有种完,我怎么能歇得下?然后话题一转叮嘱妻子要管好小鹅小鸭,免得它们到田里糟蹋庄稼。真是时时尽力,事事操劳,农家吃苦耐劳的品行,全部分散在这朴实的答话里。 插秧歌同步练习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芣苢(y)

15、掇取(du) 兜鍪(máo) B.捋之(lu) 袺之(jié) 肩胛(ji) C.襭之(xié) 半霎(shà) 莳田(shì) D.抛秧(po) 折腾(zh) 周匝(z) A“鍪”应读“móu”。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薄言采之 之:代词,指“芣苢” B.采采芣苢 采采:动词,采摘 C.唤渠朝餐歇半霎 渠:他 D.秧根未牢莳未匝 莳:移植 B采采:形容词,茂密的样子。 3.下列对芣苢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诗采纳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描写了一群劳动妇女采芣苢的情景。 B.全诗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重章叠句,在看起来很单调的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洁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C.诗歌通过采、有、掇、捋、袺、襭等动词的变换,生动地表现了采摘芣苢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D 这是一曲劳动欢歌,布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忱。 AA项,“本诗采纳了比兴的表现手法”错误,诗歌开头说“采采芣苢,薄言采之”,开篇就是说采芣苢,并没有用他物起兴。 4.下列对插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