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教学设计_第1页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_第2页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_第3页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_第4页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感受。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题西林壁设计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2 .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3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教学重点1 .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2 .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教学难点体会诗人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教学准备1 .橡皮泥。2 .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3 . 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吟诵):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师:你们 都知道 老师吟诵的是哪

2、首古诗吧?(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 自然风光。请全班打开课本第 22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 (板书课题:题西林壁)师:这首古诗,同学们肯定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二、学习课文:(一)解诗题,知作者1 .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2 .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苏轼,字子瞻,好 东坡 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土苏

3、: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二)抓字眼,明诗意1 .(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2 .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3 .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作者)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4 .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5 .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6

4、.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 用我站在 看到 说一句话吗?(出示小黑板)不识庐山真(重读) 面 目:(识: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7 .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 蒙”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三)多诵读,悟诗情多诵读:1 .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 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

5、古诗。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朗读划分)2 .四人小组表演悟诗情: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 余 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 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 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 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o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 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三、师小结: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 含了 “当局者迷,

6、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四、作业1 .背诵、默写题西林壁。2 .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板书: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写实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理一、导入同学们,我们学会了唐代诗人李白的诗,我们今天来学习一首宋代诗人苏轼的诗。那老师想问问同学们,通过课前预习,你们对苏轼了解多少呢?苏轼是宋代着名的书画家,文学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词和书画作品,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开创了豪放派词的先河。 今天大家预习得很好, 我们大家以后也要坚持课前预 习、查资料,对我们学习很有好处。二、学习新课在学习

7、古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古诗的背景。(播放课件古诗背景)了解了古诗的背景,大家看黑板,自由读古诗,投入自己的感情,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注意读出古诗的韵味来。(学生试读)同学们,我们观看一下动画片,听听苏轼当年来到庐山是怎么读的?大家一边听一边考 虑怎样划分拍节。(播放课件,苏轼来到庐山前,吟咏古诗)划分拍节,标注于黑板上。这首诗的意思很简单,请同学们自由组成学习小组,理解古诗意思。古诗是语言的精华,短短几个字表达的却有诸多的意思,大家可以加上自己的语言或你喜欢的形容词,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你的理解。(指生汇报)大家说得真好,那么我们来看看对于这首诗的意思,我们应该掌握哪些呢?(播放课件,学习重

8、点)这首诗的意思大家已经理解了,前一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写作者的所见,那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作者的所感,那作者为什么在庐 山游览后,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生:因为作者就在庐山之中。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是一句千古名句,他说明了很多的道理。苏轼身在庐山之中,所以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 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可能会遇到这样的事, 同学们,你们来说说你自己的理解, 关于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这句话有什么道理?你生 活中遇到过这样的事吗?学生自由发言。观看课件。(播放茶壶从各个角度看不一样的动画)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题西林壁这首古诗,并且明白了

9、一个道理,看事物不能从一个角 度看,要看全面,当然看人,看事也都是一样。接下来,我们大家自己读古诗,试背诵,看 看谁能默写下来。教材简析这首诗是宋朝文豪苏轼浏览庐山时,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题写的一首对庐山带 有总结性质的诗,表达了对庐山的赞美之情。诗句 不是庐山真面目”,蕴含哲理, 成为成语,传诵千古。教学要求1、借助于注释理解诗歌的内容,了解诗歌描写的是怎样的景色,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2、在理解词句,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讨论从诗 中受到的启发。3、有感情的朗诵古诗,背诵古诗。教学重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情感,明白诗中的哲理。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破

10、题质疑1、位于长江边上的江西庐山,以其风光秀丽,气候宜人而备受游客的青睐,历来游览过庐山的文人墨客都留下了珍贵的墨宝。 在歌颂庐山的众多故事中,有 一首却别具一格,千古传颂。2、这节课我们就走近庐山,走进宋朝大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感受庐山的美, 板书诗题。3、学习这首古诗,你认为应该主要解决哪些问题?预设: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二、潜心批读,自主探究 古诗意思1、初读感知,把握大意:1自由读古诗,要读通顺,读正确。2同桌俩互读互听互评。3指名读古诗,注意纠错。4这首古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回忆一下你准备采用什么方法理解古诗的意思?3、出示自学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11、读古诗,先采用结合注释、联系诗句、观察插图等方法理解题 目、词语、诗句的意思,把自己的理解用铅笔批注在旁边;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 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地方打上 f ”4、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根据学情,留足时间。三、多元对话,合探解疑 古诗意思1、指名读古诗。2、通过自学你明白了那些词语、诗句的意思?3、你有哪些地方不理解的?提出来,共同探究。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一说议一议再说说。5、读诗句,想画面:边轻声读边展开想象,把你脑海中所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绘下来。3、同桌俩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四、潜心批读,自主探究 体会情感1、出示自学提示:自由读古诗,边读边体会;自己从

12、诗句中体会到什么?是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体会 到的?把自己的体会批注下来;你认为这首诗该怎样读才合适?自己试着读一 读,要读出原诗的味道。2、学生自读体会,教师照顾学困生的自学。五、多元对话,合探解疑 体会情感、1、同桌交流自己的体会,相互说一说,读一读,评一评。2、谈谈你从诗句中体会到的,引导学生抓关键字词体会诗人的情感。预设:(1)从横、侧、远、近、高、低”等方面看庐山,景色一样吗?从中你体会到 什么?(2)把后两句诗改写为先因后果的句子因为我,所以。(3)作者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由此你想到了什么俗语?3、练习朗诵带着自己的体会朗读古诗并评议或表演式朗诵古诗。

13、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背诵这首古诗。六、拓展练习,升华认识1、自读古诗,区别异同。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千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2、交流自己的看法。3、老师总结:同样是写庐山的诗歌,可是表现的方法却不相同。一个选取庐山瀑布为视角,表 现庐山的秀美壮丽,想象大胆豪放,风格清新飘逸,而另一个却从不同的方面对 庐山之美进行了总结,写出了庐山的气象万千,悟出了深刻的哲理,诗句活泼生 动而韵味醇厚。七、审视文本,放胆质疑1、分角色朗读古诗。2、古诗读到这里,诗句的意思读懂了吗?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中的哲理弄明白 了吗?还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如果有,请大胆提出来。3、随机质

14、疑,相机引导学生自主解疑。八、课外延伸,拓展探究1、苏轼的诗精致秀美,千古传颂,请大家课后收集苏轼的诗词,选择最喜爱的 一首背下来。2、积累富含哲理的古诗名句题西林壁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宋朝着名诗人苏轼在游览庐山后采用叙事与说理相结合的方式,将自己的所看所感记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成为不朽的佳作。 本设计对古诗的教学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主要教学程序如下:一、谈话与导入1、师生谈话:大家都旅游过哪些地方?2、师板书:庐山。生跟读两遍。3、请学生自己谈谈对庐山都知道些什么。4、师生共同观看风光片庐山。5、小组交流观后的感受。6、请学生用一个词语描述一下庐山,并把词语写在黑板上。二、初学

15、与感知1、庐山是历史文化名胜。九百多年前,宋朝着名诗人苏轼花几天时间游览庐山,对庐山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他感受颇多,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2、多媒体出示西林寺的图片和题西林壁这首诗,师配乐朗读。3、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4、教音:岭(l ng ) 峰(f Rg)不识(b u sh j 只缘(zh iyu dn)5、指名两生和两组读。6、认识蒙”字: 请学生自己通过部首查字典来认识该字。完成填空:缘”字用部首查字法查,应查部首,再查画。第四笔是,名称是,第五笔是,名称是 。 多媒体演示 缘”字的书写顺序,学生再跟写一遍。(4)学生在自己纸上练写 缘”字。7、再读全诗,要求读流利。

16、8、学生练习后,小组比赛读。9、请学生把全诗分成两部分,并说说理由。三、理解与感悟1、学习第一部分:齐读一、二句诗。 自查字典,理解 岭"峰”的意思。 根据字典的解释和自己的理解,在纸上画出 岭"峰”,请两生在黑板上 画。(岭: 峰:)(4)说说岭"峰”的区另限小组讨论:同样的山,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因为观看的角度不同)(6)继续讨论:作者分别从哪些角度来观看庐山的? 体会横看“侧“远近高低”的意思。;从上往下看, 配合相应的风景图片,完成填空:从左向右看,庐山是庐山是;从远处看庐山,像;从近处看庐山,像从高处(山顶)看庐山,像;从低处(山脚)看庐山,像在小组中

17、交流这两句诗的意思。2、学习第二部分:自读。同座讨论,完成填空:,是因为。因为,所以。 ,所以 。之所以,是因为。 指名学生自主选择其中的一种句式来说。(4)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想象一下,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6)质疑。四、朗读与背诵1、按自己的理解来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出感情。2、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读,读后评价。3、提供四段背景音乐:古琴曲高山流水;古筝曲渔舟唱晚;二胡曲二泉映月;(4)江南丝竹茉莉花),学生自主选择音乐,配乐朗读。4、学生个人或以小组为单位把这首诗根据自己熟悉、喜爱的曲调唱出来。五、升华与拓展1、观看成语故事片当局者迷,旁观者清。2、说说观后的感受。3、举出生活中

18、的例子说明这个道理。4、介绍有关庐山的诗:望庐山瀑布登庐山庐山诗。可以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词义。生:还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画画。师:请同学们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理解诗意,可以自学,也可以找同伴合作。(生自学,师随机指导)师:现在我们一起交流自己的收获,好吗?生:我知道第一二行的意思是,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陡峭 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的景色都不相同。生:我知道第三四行的意思是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貌,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生:这是我根据诗意画的画。师:自己理解了诗意,轻声把诗句读一次,想想:有什么疑问吗?生: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呢?师:请刚才画画的同学把你的画展示

19、出来,这是六个角度看庐山,老师请教大家:苏轼只在这六个角度看了庐山吗?生:他只选了六个有代表性的角度。生:六”在这里是虚指。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幅图,试着用一句话说说图意。生:角度不同,所见也不同。生:每个角度,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师:那么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呢?生:从多角度看,就能看清庐山真面目。生:从各个方位看,就能看清庐山真面目。生:全面的看,就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师:看山如此,看事如此,看问题也一样。该怎么看问题?生:只有全面地看,才能看清事物真面目。生:只有多方位看,才能看清事物真面目。、指导预习题西林壁1 .听范读2 .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3 .检查预习缘 庐

20、峰4 .指名读题西林壁5 .齐读6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给你的初步印象(描写庐山的景色)7 .质疑二、学习题西林壁1 .知诗人,解诗题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 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 土苏”,其散文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2 .抓字眼,明大意(1)学习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2)讨论句意:(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3)把握朗读重音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 要读出起伏, 远”强一些, 近”弱一些, 高”强一些

21、, 低”弱一些。(4)学习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识:不认识,看不清。缘:因为。 题:书写。(5)讨论句意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 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 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6)指名说全诗意思3.想意境,悟诗情(1)放庐山幻灯片,让学生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联系生活试讲3、4句诗的含义。(2)引伸: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3)提问: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引导学生说出看问题要从不同解度看。意思

22、讲明白即可。)小结:题西林壁把庐山特色浓缩成绝句,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们还从 中获得启示。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体会诗情。附:板书: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一、激情导入师:(配乐欣赏庐山风光片)欣赏了这些这些风景感觉怎么样?生:美师:是啊,这里山高水常,这里云雾弥漫,这里古树参天,这里年语花香,这里流泉飞瀑,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唐代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写下了望庐山瀑布(齐备)宋代大诗人苏轼来到这里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的古诗题西林壁(板书)二、交流资料师: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收集有关题西林壁这首古诗的资料,谁愿意把你的资料和大家交流一下。生:苏轼

23、是宋代大诗人,写过很多诗,可查找的有3000多首。生:题西林壁是一首题壁诗。是写在墙壁上的。生:我知道庐山很美,有很多的旅游景点。三、听录音,模仿读师:下面我们就来听一听这首古诗(放配乐诗朗诵题西林壁)师:读得怎么样?生:美师:你们能不能也读得这么美,和录音来比一比。学生练习师:谁愿意来试一试生:读师: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生:很响凫师:是啊,真的是很响亮。那么你能不能也响亮的读一读呢?生:读师:谁能再来评价一下这位同学的朗读?生:很有感情。师:非常好,我看也可以录成磁带卖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四、在音乐中反复读,感悟古诗的画面师:诗写得美同学们读得更美。其实,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