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1年“教育部财政部重点支持建设专业”申报材料苏州市职业大学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方案(2011年10月)SUZHOU VO CAT I O NAL UN1IVERSITY 专业建设基础 .1.1.1.11.1 专业建设需求分析 .1.1.1.21.2岗位需求.4.1.31.3 专业发展定位.5.5.1.41.4 建设基础和优势.5.5.二 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 .1.1.2.12.1 指导思想.1.1.2.22.2 专业建设目标 .1.1.三建设内容.5.5.3.13.1 优化校董会组织框架,建立校企“双主体”导学办学体制机制 .5 53.23.2 深化“校企双主体导学制”人才培养模式
2、改革 .5 53.33.3 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作用,形成专业建设的改革方案 .6 63.43.4 建设“四段一综合”的教学结构,细化专业人才的能力素质 .7 73.53.5 制订校企导学实施方案,利丁项目导学过程的组织实施 .10103.63.6 加强项目引领的教学改革,形成优质核心课程群 .11.113.73.7 加强校企导学队伍建设,形成优秀专业教学团队 . 1 1 2 23.83.8 加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满足校企导学教学要求 . 1 1 3 33.93.9 提升专业整体服务能力.1616四 改革举措与建设保障措施 .17174.14.1 解决的关键问题与采取的主要方法 .1.71.7
3、4.24.2 保障措施.1.81.84.34.3 质量监控.1919五专业建设进度与绩效指标 .20205.1.5.1.预期绩效.20205.25.2 建设进度及分年度预期绩效 .2020六专业建设经费预算.2525一专业建设基础1.1专业建设需求分析1.1.产业需求制造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综合国力水平和现代化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十一五”期间,江苏省在关丁加快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实施意见中 提出的产业结构的调整目标是:“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 到 32%32%高端制造业产值占制造业产值比重达到 54%54%基本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 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
4、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并提出重点做强做大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三大主导产业,推进工程机械、船舶 与海洋工程装备、数控机床等 1515 条重点产业链向高端延伸,发展一批核心技术。苏州市在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1.1.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紧 盯国内外产业发展新趋势,以“绿色、低碳”为导向,集中力量、集中资源、集 中政策,加快培育发展以重大技术突破、重大市场需求为基础的新能源、新材料、 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2.改造提升优势主导产业。以调高、调优、调强为取 向,鼓励科技创新、品牌建设、兼并重组和腾换发展,
5、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 生广设备,着力提升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纺织服装、冶金、轻工和石化等主导 产业的发展水平。以 20112011 年上半年为例,苏州市制造业新兴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7604760 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 34.9%,34.9%,同比增长 25.5%,25.5%,高丁全市规模以上工业 4.74.7 个 白分点。六大主导行业中,前二大行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黑色金届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生产保持平稳,同比分别增长19.5%19.5%、11.3%;11.3%;后四大行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生产发展较快,产值增速分
6、别高丁全市规模以上工业4.14.1、1.91.9、9.89.8、4.84.8个白分点。表1-1苏州市2011年16苏州市制造业新兴产业产值名盘产幢茹】全3规上工业1364530. G制谙业新兴产业合计4T&025.5新型平板显示12622S 7撕材料123810.5智旎电网和物联网66239.7高繇装咨制造61532.3节能不保3SD3S953.3生物技术和新医药185193歇件和集成电路58-1.6表1-2苏州市2011年16苏州市主导行业产值2.2.人才需求随着苏州及周边地区产业结构的转变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从苏州市公布的 20102010 年度人才需求专业目录和苏
7、州工业园区 20112011 年度紧缺 和急需专业人才目录可以看出,制造业企业所需人才数量巨大。 而对丁制造业企 业来说,任何产品只要投入工业生产,就必须采用自动化生产设备和制造技术以 提高产品质量与生产率,否则将没有市场竞争力,而自动化生产制造技术的核心 技术就是机电一体化技术。表1-3苏州市2010年度人才需求专业目录行业分类及专业 名称各专业预计需求量供需情况市场成交率小计研究生以上本科生大专以下需求量大小紧缺程度总数74794 40963804132658一、IT、电子18889 94496338311信息工程24971251273109945.6%通信工程12706464855947
8、.7%电子工程47822392439210440.6%计算机技术47362372415208441.6%应用电子45282262309199241.1%自动控制10755454847347.1%二、机械、电气21227 1061108269340机械11303 5655764497357.9%电气28361421447124856.0%机电一体化70883543615311959.8%三、材料150175766661金属材料5732929225240.0%高分子材料4492222919745.0%复合材料4792424521142.5%表1-4苏州工业园区2011年度紧缺和急需专业人才目录产业
9、领域专业要求产业导向需求量先进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电子科学与技术、表面贴装技术、无线电 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应用物理与 信息系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信 息工程、通信工程、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液晶面板及周边产品、计算机及外设、通信设备等大型制造企业1000机械制造产业汽车零部件:汽车维修与检测技术、汽车 运用工程、汽车设计制造,精密机械设计 与制造、数控技术、热能与动力工程(发 动机)、内燃机、汽轮机、车辆工程、动 力工程客车整车制造,汽车关 键零部件和光机电一体 化的汽车电子产品企业400航空零部件:无损检测、材料学、飞机制 造、高分子材料、材料科学与工程、飞行 器动力工程、热能与动力工
10、程、 飞行器设 计与工程、 车辆工程、工业设计航空机电、客舱设备及 内饰、新型航空材料等 行业100医疗器械设备:医疗器械检测技术、精密 医疗机械制造与维修、医疗仪器制造与维 护、医学影像设备管理与维护、 生物医学 工程、 生物医学材料、生物力学、机械设 计应用范围广泛的自我诊 断、保健、康复器械等 物理治疗器械和医疗保 健仪器等行业200精密机械:机械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电气技术、光学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 注塑技术、工业设计、控制理论与控制工 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自动化、机电 _体化各类机械制造业、机械 类研发1100新兴产业纳米技术产业物理化学、材料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物理、
11、材料化学、纳米材料、金属材 料、光电材料、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纳米新材料、纳米光电 子、纳米生物医菊、微 纳制造和纳米节能环保 行业400生物医约产业制药工程、 生物科学、 生物技术、 生物医 约工程、生物工程、临床实验、药物制剂、 生物工程生物仿制药以及现代中 药、天然药、高端研发 外包(CRO和生产(CMO外包、基因诊断和治疗 技术、临床分子诊断、 现场即时检测、数字化 医疗器械、新型医用材 料等领域700软件与动漫游戏产业软件:计算机软件、计算机应用与维护、计算机系统分析与集成、计算机科学与技 术、软件工程软件开发、计算机及网 络产品、企业信息系统 开发与维护、系统分析、 软件架构、软件项
12、目管 理15001.2岗位需求1.1. 岗位分布通过连续 3 3 年对苏州大市 3232 家机电行业企业和 240240 名本专业毕业生的抽样 调查显示,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岗位分布如下:表1-5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分布抽样调查岗位机电设备诊断维修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机电设备安装调试机电设备管理机电产品营销其他人数64923524178百分比26.738.714.610732.2. 岗位能力主要岗位能力点:机电设备机械结构分析与装调电气控制系统的识图、检测、安装与调试机电系统执行机构驱动与控制机电设备的运行、调试和维护现场设备简单测试和故障诊断机电设备英文说明书阅读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1.
13、3专业发展定位以满足本区域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 领域向高端制造发展的要求,培养具备精密加工机电设备运用、调试、故障诊断和维护的技能为落脚点,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导学,动用社会资源,紧跟产业动 态,建设具有地方特色和示范性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1.4建设基础和优势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19981998 年开始招生,经过多年卓有成效的建设,该 专业已经成为苏州市职业大学的“重点专业”之一,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点。1.1.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成果显著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为依托背景的“高职机械类专业 校企导学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丁20112
14、011 年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该专业的检测与变换技术课程 20042004 年获得江苏省优秀课程、电路分 析基础课程 20082008 年获得江苏省精品课程,另外电气控制与 PLCPLC 应用、液 压与气压传动等 4 4门课程获得校精品课程,电气控制与 PLCPLC 应用教材获江 苏省精品教材、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获第八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教材二等奖;电气控制与 PLCPLC 技术获第九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二等奖,该 专业骨干教师完成苏州市高技能人才培养研发课题并获奖八项,获校优秀教改成果一、二等奖各两项。20102010 年,由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骨干教师率领的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学
15、生 团队在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从 19981998 年开始专业建设和课程的改革及创新的步伐始终没有停止。20002000 年开始尝试五年一贯制的办学形式,20032003 年开始招收三校生进行对口班教学。20102010 年,学校与澳大利业启思蒙学校合作开设机电一体化技术中澳合作班,在将澳大利业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引入到专业建设之中的同时,结合专业技术发展情况,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更加注重实训练习与工业生产实际相结合,真干实练,真材实料。强化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人能力的培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推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施, 按照教、学、做、练
16、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实现技能训练教学的理论实践一体化、 教室实训地点一体化,学习训练一体化的训练体系。通过教学过程的集中一一分 散一一再集中的有机组织,引导学生建立实用合理的知识结构, 强化学生的自觉 体验和掌握知识的迁移能力,培养学生建立与其未来职业生涯相适应的分析问题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2.实践教学条件技术先进,功能齐全,工学结合模式新抓住省级数字化设计与先进制造技术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的契机,实现以“知识、素质、能力”一体化培养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原机电工程系工程训练中心基 础上进行了重新规划和改造建设,得到省财政专项拨款、爱国人士捐赠和学校投 入,共计 800800 余万元项目建设资金。
17、实训室的布局进行了整合改造建设,初步建成先进制造技术实训中心、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中心、数字化控制实训中心、数控技术实训室、机械设计与制造基础实训室、创新设计研究所、工程研发中心等功 能区,重点加强了 PLgPLg 电机、气液控制、自动生产线、数字化测量、数控机床 故障诊断与维修和控制技术仿真等实训室建设,以适应教学模式改革的需要。实训基地依托“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全国现代制造技术机电一体化职业技能培训基地”等,能满足学生的技能训练 和职业资格证书培养,并能为社会培养大量高技能人才。坚持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道路。与苏州市圣宝利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共建 了基丁产学研合作
18、平台的“教学工厂”,与苏州苏万万向节有限公司、苏州格博 精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苏州白特医疗用品有限公司合作进行校企合作共享型课 程开发与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探索,与博世力士乐(中国)有限公司共建气液控制实训室,与苏州瑞思机电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实训设备等等,目前具有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共 1313 家企业。通过多年努力,进行校企合作探索工学结合的教学 模式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探索与实践的“校企导学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即 “教师+工程师”结合,教学课程、活动课程、企业课程结合,教学项目与企业 项目结合,校内教学与企业教学结合,构成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高职人才培养模 式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社会评价高。
19、3.3. 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职业标准相匹配的教学质量考核、评估体系为了适应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有利丁理实一体的实施,我校创新评价方法, 以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与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根本目的。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导向,体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的紧密结合,重视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考核, 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职业标准相匹配的职业 技能考核制度,从而使考试内容与职业技能鉴定规范相结合,逐步落实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资格考试的并行机制。各课程考核突出能力本位,改革过去注重理论知识考核和单一的期末试卷笔 试的做法,而是强调工作过程的考核。 依据各课程的能力目标,将整体课程的考 核设计为专业知识能力考核
20、、工作能力考核、纪律态度、尊帅好学等评价考核体 系,并制定出能力考核权重、配分评分标准。4.4. 专业帅资队伍强机电一体化专业通过近几年的帅资队伍建设,在职称、学历、学缘、年龄结 构等方面都有了提升和优化。现有专职教师 2525 人和企业校外导学 3434 人组成了专 兼职教学团队,专任教师队伍中教授 8 8 人,副教授 7 7 人,高级工程师和高级考评 员 1313 人,工程帅 1212 人,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 2020 人,3535 岁以下硕士及以上 学历比例高达 50%50%。其中 1 1 名教师为省“宵蓝工程”中宵年学术带头人,2 2 名教 帅为省“宵蓝工程”优秀中宵年骨干教师培养
21、对象,1 1 名教师为江苏省优秀教育 工作者, 1 1 名教师为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 1 1 名教师为苏州市紧缺人才。 校外 教师团队由企业的总经理、总工程师、技术人员组成。其中企业总经理6 6 人,对校企导学制实施起着决定性作用,可以调动企业资源参与学校教学工作。在一线 从事技术工作和工程师和技术人员 2828 人,其中 2020 年以上技术工作经历的 4 4 人, 1010 年以上技术工作经历的1414 人,5 5 年以上技术工作经历 1010 人。企业不同年龄结 构的技术工作岗位经历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对不同层次的项目提供和参与导学 等成为可能。通过导学教师团队参与教学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
22、,提高教师的双帅素质,保 证了教学的改革和实施效果。5.5. 毕业生成绩突出,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该专业自开办以来,共培养了 1111 届总计 10001000 余名高职毕业生。目前,机电 一体化技术专业在校生为 521521 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教学工作始终以新型的人才质量观为核心,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长三角经济主战场,以培养主动适应长三角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 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型人才为教学的目标。建立了应用型、复合型、素质型 的人才结构模式。以“够用、实用、应用”为原则,“精选、精简、精化”组织教学内容,加强针对性、突出适应性,构建了理论与实训教学体系,毕业生以“好 学、肯干、顶用”
23、深受企业欢迎。近年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学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 95%95%以上,高素质的 学生已成为各大公司纷纷招募的对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凭借毕业生就业质量 好、企业满意度高和起薪率高已成为近年来高职学生报考的热门专业。二 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2.1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 依据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基本要求,坚持立足苏州、服务 长三角、幅射全国的专业建设方针。以创新校董会构架下的政企校合作办学体制机 制为重点,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结构的新需求,深化校企合作,走产 学研发展道路,优化专业结构,在实训基地、“双帅
24、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模式和 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质量和提升服务等方面,发挥品牌效应,带动相关专业的 改革与发展,为苏州区域及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一大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2.2专业建设目标2.2.12.2.1 总体建设目标使本专业能满足本区域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和新 义产业向高端制造发展的要求,全面提升掌握现代制造业精密加工与机电设备维护 技术的优秀高端技能人才培养水平。完善“校企双主体导学制”人才培养的机 制,实现校企合作深度融合;构建项目引领的专业教学结构;形成一支由“教师+工程师”组成的专兼结合“双帅型”教师队伍;建立以生产性能力训练的校内实训基 地和有紧密合
25、作企业的校外实训基地。通过重点建设,使本专业成为本区域内岗位 技术能力具有明显优势的重要机电人才培养基地。2.2.22.2.2 人才培养目标为适应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发展趋势,满足高端制造、精密加工的人才需求, 培养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具有专业必需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掌握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精密加工机电设备运用、调试、故障诊断 和维护的技能,具备精密加工机电设备自动控制系统的初步设计和实现能力, 能够 对精密加工机电设备实现一定的技术改造、技术管理,能面向区域现代制造业第一 线需要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2.2.32.2.3 具体建设目标1.创新政企校互动合作办
26、学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本地区办学优势,健全学校董事会制度,吸纳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业加入校董会,形成政企校三方良性互动、紧密合作、校企双赢的办学体制。成立 董事会秘书处和相关专门委员会,建立校董企业网络交流平台,在发展规划、经费 筹措、基础建设、政策措施、帅资培养、学生实习就业等方面创新政企校联合育人 办学体制。在校董会构架下,建立长效运行机制。在宏观层面上,需要由政府主导 部门制定规范,明确校企双方在合作教育中的地位、作用、权利、义务和相互关系 等,积极引导和推动校企合作。在实施上,必须有动力、共享、互动、交融、更新、 评价等方面形成系歹 0 0 化机制保证。一是建立基丁共同需求的动力机制,高职
27、院校与 企业在人才培养的共同性、对技术创新的共同目的、对知识的共同追求等方面是动 力源,校企双方从人才战略角度进行合作与交换,实现了资源的整合。二是建立基 丁人力资源的共享机制。企业导师深度参与学校合作培养符合企业特性的高端技能 型专门人才;学校教师参与企业的员工培训、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既提高企业的科 技竞争力,乂提升教师的“双师”能力。三是建立基丁共同目标的互动机制。校企 合作的共同目标就是人才。企业是需要人才,学校是培养人才。互动是实现目标的 保证。互动在三个层面上:管理互动,校企合作委员会定期对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模 式上引导和指导;过程互动,教学方式、教学场所等方面的要求由校企导师共同实
28、 施。课程互动,通过校企导师共同确定项目课程教学内容,共同开发企业课程实现; 对象互动,学生与校企导师和进企业实训与企业的互动实现。四是建立基丁全面渗 透的交融机制,校企合作中构建双方的资源、技术、文化的渗透与融合,通过共建 实践教学基地、创新创业基地等实现资源交融;通过校企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共同 实施人才培养,校企人员互派交流,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的实际需要相结合实现技 术交融;通过企业文化进校园等实现文化交融。五是建立基丁动态发展的更新机制。 企业的发展过程是动态的,校企合作的过程也是在不断的发展更新, 校企合作单位 是一种动态变化的, 是校企合作持续发展的保证。六是建立基丁科学合理的考评机
29、 制。校企双方应通过签订协议等形式明确各自责任,并有实质上的过程考评。考评 可以包括学校方和企业方的考评,诸如组织机构、合作广度、合作深度、合作成果 等方面。加强学校内部改革,制定具体管理实施办法,包括实施管理规定、企业导 帅选聘规定、导学教师工作要求、实训基地开放管理、多学期制实施办法、学生下 企业实训管理规定、学分管理、项目学习课程的评价规定、企业课程的教学运行与 管理等等。2.2.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双主体导学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岗位能力有效对接。 企业参与系统设计并开发由低年级到高年级体现能力梯度培养的项 目课程群 (项目教学课程、项目综合实训和共享型课程),
30、并由企业教师和学校教师 共同组成并合理配置的导学团队,提升项目课程教学效能。合理设计以班级为基础 的小组型学习团队和分时段学习,完成生产型实训项目,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 施“双证书”制度,实现由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过渡。3.3. 完善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结构以校企合作导学为途径,以“精密加工机电设备运用、调试故障诊断和维护” 为核心能力,按照实际岗位知识和技能要求,以“四段一综合”结构化课程体系为 主线,参考国家职业标准,校企导学教师对知识点和能力点的分析,形成相互平行、 融合交义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将职业标准中的能力点作为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 的交义点和教学重点,结合专业核心能力培养,重组核
31、心课程的教学内容,将国家 职业证书纳入课程体系,实现职业技能的“嵌入”,完善导学项目核心课程的开发, 实施“教、学、做、练一体化”的课程教学组织形式,建设以机电一体化专业核心 课程为基础的专业网站和网络教学共享平台,并改革和完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实 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 对接。4.4. 完善校企导师教学团队建设以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为基础,加强整体导学教师队伍的建设,重点进 行校内导学教师的“四互通”建设,即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互通任课、理论实训互 通任课、校内教学社会培训互通任课、校内专职企业兼职互通任课,保证专业改革 和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2、。定期选派骨干教师到企业实习和参与实际项目的开发,积累 实践经验,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按照学校“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作为企 业导师,完成参与项目课程教学、进行企业课程教学和进行共享型校企合作课程开 发与教学。充分利用举办机电中外合作专业契机,聘请澳大利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 家参与专业建设并进行定期技术讲座。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校企“双导 师”教学团队。5.5. 提升校内实践教学软硬件水平,规模、质量再上新台阶在现有省级数字化设计与先进制造技术实训基地建设成果基础上,加强以运动 控制检测为主的实训室、改造建设机械结构实训室,提升现有实训室的技术含量, 增加现有
33、实训设备的台套数,以现场教学形式调整实训室格局,加强虚拟教学资源建设,同时注重人文环境与职业环境营造。同时加快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再增加紧 密型的核心校外实训基地,继续开展共享性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与企业共建教学工 厂。形成在同类专业具有显著带动与辐射作用、能满足校企导学制教学改革要求、 能带动专业和课程建设,集教学、培训、技术服务、学生创新研究等学产研一体化 的校内外实训基地。2.2.42.2.4 教学质量目标和监测指标序号质里目标监测指标1确保实现专业标准(学生学业标 准)职业、行业标准有效对接,并得到行业和企业的认可专业技术核心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 的描述完整、准确,符合相关职业与 行业标准,
34、并能够兼顾到毕业后三到 五年的技术岗位的迁移需要2确保专业课程学习绩效评价符合专业课程教学标准专业课程学习效果测量的知识点与能力点与教学标准符合度在85%A上3进一步提高专业课程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90咐上,学校年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优秀率30咐上4提高企业校外导学专业课程教学质里学生满意度80咐上,学校年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优秀率30咐上5确保学生校内有效实训时间学生实际获得训练时间占实践教学课时的85姆上6提高企业顶岗实习的适切性、有 效性企业顶岗实习占总实践课程的45姆上,定岗实习内容与专业教育目标的 符合度在90帅上7提高“双师”教帅职业能力内涵 的行业认可度校内导师中“双证率”50
35、%以上8提高毕业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社会认可度学生毕业“双证”率95%其中取得行业认证60帅上学生就业率96%上,对口率80%企业综合评价满意率90咐上三建设内容3.1优化校董会组织框架,建立校企“双主体”导学办学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校董会作用,积极努力争取政府鼓励校企合作相关政策和企业投资教 育事业配套政策的出台与落实。利用区域优势,学校和企业共同建立研发中心与合 作企业;加强与政府各部门的联系,共建学校。政府相关部门积极参与校企深度合 作相关工作,营造良好的校企合作政策环境,从而借以提高学校服务社会、服务地 方经济的综合能力。充分发挥校董企业参与合作办学的主体作用。通过体制与机制的建立,要充分 调
36、动校董会成员帮助学校筹措办学经费、改善办学条件的积极性,在不断增强服务 企业能力的同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使校董事会成员逐年加大对学校办学资金 的投入,确保对学校的资金投入逐年增加。校董事会通过各种渠道,建立学校与行业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联系、交流和合 作,不断完善高效科学的专业建设运行机制。发挥校企合作办公室的校企合作工作 的组织开展的作用。结合专业建设,校董会下设相关专业指导委员会,负责指导专 业人才培养计划制定、专业课程改革与设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帅资队伍建设等 方面的工作。在校董会构架下,建立长效运行机制。在实施上,建立基丁校企共同 需求的动力机制;在帅资配备上,建立基丁人力资源的共
37、享机制;在人才培养上, 建立基丁共同目标的互动机制。在教学实施上,建立基丁全面渗透的交融机制;在 实训基地建设上,建立基丁动态发展的更新机制;在合作评价上,建立基丁科学合 理的考评机制。在运行机制上,加强学校内部改革,制定具体管理实施办法,包括 实施管理规定、企业导师选聘规定、导学教师工作要求、实训基地开放管理、多学 期制实施办法、学生下企业实训管理规定、学分管理、项目学习课程的评价规定、 企业课程的教学运行与管理等等。3.2深化“校企双主体导学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校企双主体导学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与企业紧密合作,充 分发挥由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专家、教师组成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指
38、导委员会” 的作用。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的专业教师根据区 域性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发展以及职业岗位需求的变化情况,确定“需为核心、能 为主题、导为主线、学为主体”的导学制培养改革方案,实施企业参与系统设计并开发由低年级到高年级体现能力梯度培养的项目课程群教学。企业教师和学校教师 共同组成并合理配置的导学团队,进行以班级为基础的小组型学习团队和分时段学 习,完成生产型实训项目,提升项目课程教学效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专业与产业 对接,达到培养出高端技能型机电技术专门人才。专业指导委员会导师选聘委员会(校企工作委员会)导学制培养方案校内导师校外导师I II _专业教学I-企
39、业项目教学工学结合项目导向情景教学任务驱动一体化项目i综合实训项目B!1创新训练项目II1研究性课程,学生技能竞赛:企业横向项目 共享型课程,1导学组省实训基地教学工厂校外实习基地图3-1导学技术路线3.3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作用,形成专业建设的改革方案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专业指导委员会”进行区域产业、行业技术、就业岗位、同类院校培养模式的分析并充分讨论,以毕业生面向的就业行业宽、适应 岗位广,对精密加工机电设备的系统维护能力强的“宽岗专能”为定位(表 3-13-1), ,宽岗是指机电专业毕业生专能是重点加强的培养。确定本专业建设瞄准的就是精密 加工机电设备运用、维护、调试与故障诊断,重在加
40、强对精密加工机电设备的系统 维护能力培养。形成的建设改革方案如下图 3-23-2。表3-1机电一体化专业职业岗位描述工作岗位技术领域描述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运行机电加工设备加工产品与机电设备的日常维护主机电设备诊断维修机、电、液、气及传感检测机构的故障诊断与排除要岗机电设备安装调试机电设备机械结构、电、液、气控制回路及检测机构安装与调试位机电设备生产管理机电设备生产的组织管理机电产品营销与技术支持机电设备、产品的售前与售后技术服务D U D Un n n n n n主个四段校企生产能力校企一体一综双主型实加证导学化”的合”的导”的训”的书”的的教训练课程共享实践实用学队体系体系课程基地人才伍U
41、U U U U D形成知识内化、能力固化、素质强化的学生兰化”效应图3-2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方案框图在形成的培养方案中,充分发挥“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全国现代制造技术机电一体化职业技能培训基地”的作用,注重体现学 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的紧密结合,将CADCAD 中级、维修电工中级、机电一体化职业资格认证高级、可编程控制器(PLC)(PLC)程序设计帅、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纳入课程 体系,开发可编程控制器(PLC)(PLC)程序设计帅、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培训课程,实现职 业技能的“嵌入”,并且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职业标准相匹配的职业技能考核制度, 从而使考试内容
42、与职业技能鉴定规范相结合,逐步落实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资格考 试的并行机制。3.4建设“四段一综合”的教学结构,细化专业人才的能力素质在行业、企业调研基础上,确定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群;由专业指 导委员会在剖析现代精密加工机电设备系统的构成基础上,进行就业岗位群整体化 的分析与描述,明确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见表 3-23-2 )。二I区域产业分析行业技术分析-1就业岗位分析同类专业比较表3-2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职业行主要工作任务职业行动领域描述动领域知识要求技能要求职业资格证书岗 位 一 :精密加工机电 设备运 行与维 护1.机电设备日常保 养;2.常见机电设备操作;3
43、.使用加工设备完成零件加工;5.机械零件检测;6.机械产品的装配;1.常见机电设备结构、运行控制2.掌握金属切削机床结构、工作 原理;3.掌握互换性与测量技术;4.掌握产品装配工艺;1.能够进行机电设备的 日常保养;2.能识读机械工程图纸3.能够应用工具或设备 对机械零件进行加工;4.能够使用常用检具检 测加工件;5.能够进行机械广品的装配;1.维修电工中级2.数控加工中级3.机电一体化职业资格高级岗位二:精密加工机电 设备故 障诊断 与维修1.机械零件钳工检 修;2.电气线路故障检 修;3.传感信号故障检 修;4.常规电机和功能电机的检查与维护;5.液压系统故障检 修;6.气动系统故障检 修
44、;7.自动控制系统故障 检修;1.掌握互换性与测量技术;2.掌握机械零部件的基本结构、传动和选用;3.掌握机床电气控制系统原理;5.掌握机电设备操作规程知识;6.掌握液气元件结构、功能及工作原理;7.掌握液气基本回路工作原理与分析;8.掌握常见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应用;9.掌握各类电动机结构、工作原理及驱动;10.掌握机床机械系统以及电气控制系统常见故障基本知识;11.掌握机床机械系统以及电气控制系统管理与维护12.掌握安全生产知识;1.能够进行设备故障分析与诊断;2.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检测工具和仪器;3.能够对故障元件进行更换调试;4.能够进行机械、电气系 统的装配;1.维修电 工2.机电一 体
45、化职业 资格3.数控机 床装调工4.PLC程 序设计师岗位三:精密加工机电设备安1.装配工艺制定与实施;2.机械部件与整机装调;1.掌握机械零件图、装配图基本 知识;2.掌握机械零部件的基本结构、 传动和选用;1.具有查阅技术资料的 能力;2.具有分析一体化设备 系统图的能力;1.维修电工2.数控加工装调试3.机电设备电气系统布线及装调;4.机电设备检测、控制、执行电器的装调;5.精密加工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6.自动化生产线系统 安装调试;7.对设备系统进行局部改造和升级。3.旱握电工、电子技术的基本知 识;4.掌握液气元件结构、工作原理 及回路分析;5.掌握低压电器元件的结构、工 作原理与应
46、用;6.掌握常见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及应用;7.掌握各类电动机结构、工作原 理及驱动;8.掌握PLC应用的基本知识;9.掌握机电设备在安装、调试、 运行和维护方面的基本知识;10.掌握安全生产知识;11.掌握专业英语知识。3.能够对生产线自动化设备进行装配与调试;4.能够精密加工机电设备进行装配与调试;5.具有对光、机、电、液设备的综合调试能力;6.对设备系统进行局部 改造和升级的能力。3.机电一 体化职业 资格4.数控机 床装调工岗位四:机电设 备生产 管理1.机电广品技术文件管理;2.机电设备配件选配与管理;3.简单机电一体化设备性能检测与评估1.掌握设备维护保养基本知识;2.掌握安全生产知
47、识;3.掌握企业生产管理基本知识;1.具有一定设备综合管 理能力;2.能对常用机电 设备的维护与管理。1.维修电 工2.AutoCAD绘图员3.机电一体化职业 资格岗位五:机电产 品营销 与技术 支持1.机电设备配件选配与管理;2.机电广品宫销1.了解典型机电产品结构、 性能 及使用常识;3.了解营销知识;4.掌握机电产品或设备在安装、 调试、运行和维护方面的基本知 识;1.具有查阅技术资料的 能力;2.熟悉典型设备的结构 特点;3.具有与客户沟通 的能力;4.具有一定的产品营销 知识。1.机电一体化职业资格2.三维应用工程师职业态度要求工作守时,关心问事,乐于助人,工作细致,认真耐心,能吃苦
48、耐劳,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 神,有责任心,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学习能力1.再学习能力;2.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3.秋取新知识的能力;4.旱新技术、新设备、新系统的能力;5.创新思维能力。工作能力1.制定工作计划、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2.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3.团 队合作的能力;4.安全、质里启、识。课程教学结构按项目要求和作业流程所涉及到的内容进行“四段一综合”模块 重构,以工作领域确定课程模块,按学习规律排序,具体划分为机械机构与传动、 执行机构驱动、故障诊断与维护、自动控制与调试四个主要模块,每个学期为一个单元阶段,完成一个主模块的学习训练,最后进行机电系统综合运用,
49、实现系统联 机的综合训练。图3-3四段一综合课程体系在每个单元阶段的课程模块构成是确定一门导学核心课程,导学核心课程将选 取若干个典型项目,对照实物进行现场教学, 将要解决的岗位能力点分解到每一教 学单元中。 其他单元阶段课程作为支撑课程,按照导学核心课程所承担的功能和应 培养的知识、能力点需要进行设置。每一单元阶段课程的内容组成、要传授的知识、 能力以及考核学生的方法与导学核心课程相配套,各个单元阶段之间相互重复与交 义的知识,进行优化组合,加以综合化改造,强调知识问的相互联系和衔接。3.5制订校企导学实施方案,利于项目导学过程的组织实施导学实施方案以学生集中课程学习和导学教师项目指导并进、
50、专业教育与个性 教育结合、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在第一学期,导师进行学生专业方向和学习方法指导;第二至第四学期,课程 学习引入项目教学,以校内导师讲授、分析项目知识点为主,企业导师参与教学内 容设计和学生项目训练指导,专业课程学习与活动课程学习并进;第五至第六学期, 校内导师协助企业导师完成共享型课程或工学结合实习。在培养过程中,学生学习 的组织形式是,以班级与小组结合。导学重心从低年级以学校导学为主,逐步过渡 到高年级以企业导学为主。活动课程学习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校企导师引导鼓励支持带领学生参加大专业能力*1主线核心课程重点支撑课程机械机构与传动执行机构与驱动机械零部件与
51、传E动机构设计是;愈*.机电设畜驱动系.* J F Mr/熙巽尹工程识图与制图寻机械零件互换性与测量rj方 /K液压与气压传动滔液系统的组建与调试_检(_;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 :科工业生产线组建与调试1C统组建与调试版:传感检测技术应 ,上用与实践机电设备PLC控畛F洪小型单片机系统的设计L /i ;r芝勺刁制系统的组建与定向实训工业生产线组建与调试机电综合实训校企共享课程机电系统综合应用故障诊断与维护自动控制与调试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研究性课程、学生技能竞赛、企业横向项目等活动内容的活动 课程教学,以加强学生个性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培养,把学生培养成受企业欢迎的 实用人才。图3-4导学方案3
52、.6加强项目引领的教学改革,形成优质核心课程群在剖析现代精密加工机电设备系统的构成基础上,从有利丁进行项目教学的实 施上,形成由机械机构与传动、执行机构驱动、故障诊断与维护、自动控制与调试 四个模块和机电系统联机综合训练的专业能力项目群,并分段实施教学。由校企导 学教师共同制订每个模块的典型工作任务,找到具有工作情景的真实训练项目,以 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课程教学内容,将企业生产过程通过数字化手段引入课 堂教学。学生考核强调项目导学过程中的任务达成度,由校企导学教师共同来考核 学生掌握程度。在建设期内,由校企导学教师共同进行机械零部件与传动机构设计、机械设备驱动系统组建丁调试、传感检测技术
53、应用与实践、机电设备 PLCPLC 控制系统 的组建与调试4 4门导学核心课程的开发,完成校本教材编写,并在导学过程中加以 完善,最终建成职业教育理念先进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建立校企合作课程开发规范,与企业合作开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的工学结合的优质校企共享型课程,制 定科学和规范的课程标准,将机电一体化专业核心职业能力培养在企业生产实践教学中完成。导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动”起来。在课程组织实施导学教学过 程中,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体现思维过程和行动过程的完整性,以“教、学、做、 练”四位一体教学法,使学生具有实用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实际能力,并着重强调 学生的学习能力、专业能力和
54、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专业课程考核改革过去注重理 论知识考核和单一的期末试卷笔试的做法,而是强调导学过程的考核。依据各课程第六学期技术应用第五学期技能培养第四学期技能培养第三学期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第一学期第二学期基本职业素养培养的能力目标,将整体课程的考核设计为专业知识能力考核、工作能力考核、纪律态 度、尊帅好学等评价考核体系,并制定出能力考核权重、配分评分标准,由学校导 学教师和企业导学教师共同完成评价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见图5 53.7加强校企导学队伍建设,形成优秀专业教学团队在帅资队伍的建设和配备上,导学教学团队的组成可从人才培养和课程教学的 需要出发,从教师的
55、师德水准、学历层次、智能结构、教学水平、实践能力等方面 全面考虑,在全系范围内整合教师资源,甚至可以跨院系、跨学校、跨国界的教学 团队。从整个导学教学团队帅资结构来说,既有校内专任教师担任导学教师,乂有 来自企业的导学教师;既有侧重丁专业理论教学的,乂有侧重丁专业技能教学的, 表现为校企结合的形式。通过学校校企导学团队建设,共享教学资源,人才双向互 动,以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完成教学过程。 在校内导师建设过程中, 紧紧围绕专业 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的基础, 重点进行“四互通”建设,即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 互通任课、理论和实训教学互通任课、校内教学和社会培训互通任课、校内专职和 企业兼职互通任课,导
56、学教师可以熟悉所授课程在每个关键技术能力学习训练阶段 中的位置,以便开展集体教学,向学生系统地阐明各门课程中专业知识的内在联系,创新式项目斜 问、弓 I I、点、导 定- 疑、思、知、练 小结提升项目拓展小结提升”.“A 项目拓展图3-5教学模式设计表3-3:未来2年专业实训室建设一览表帮助学生对前后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教师的能力要在“一专”方向的基础上,突出 “多能”。在教师培养上,建立和完善校企导学教学团队建设培养措施和评聘制度, 通过鼓励和扶持教师进行学术访问、进修培训、企业实践锻炼、参加学术会议和学 术交流活动,不断优化帅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和素质结构。每年定期选派2 2 位专业教帅出国参加
57、专业及教学法进修,另外,根据专业专长的要求,还要至少引进1 1 名具备本专业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至少 5 5 年以上企业工作经验,并在本领域具有一定 的影响力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专业带头人。在加强校外导师建设过程中,通过校企 双方的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保障行业企业校外导学的来源、数量和质量以及学校 专任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经常性和有效性。学校组织力量对行业校外导学进行教学能 力培训,优先安排校外导学国内外著名同类院校学习、交流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 教育教学方法,使他们迅速适应高职教学的需要。通过建立与行业发展相链接的校 外导学动态数据库,根据教学需求,进行校外导学的选聘工作,加强校外导学的动 态管理
58、。通过细分校外导学结构,参照其职称与工程实践资历,将校外导学分为兼 课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实行分类管理,承担不同教学任务。通过实行弹性授课制, 采用灵活的教学时间安排制度,在晚上和双休日安排课程,为校外导学来校授课和 指导实习实训提供了便利。到 20132013 年实现校内导学教师 “双证率” 5050 恕上,硕士及以上学历或学位比例 达到 90%90%每专业课程聘请企业行业技术骨干与能工巧匠作为校企兼职骨干导学教 帅,实现校企导学教师数比相等、结构合理、高素质的校企“双导师”教学团队。3.8加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满足校企导学教学要求在现有省级基地建设成果基地上,新建以运动控制检测为主的实训
59、室,改建液 压气动控制实训室、PLCPLC 控制实训室、机械机构实训室,扩建自动生产线 -工业机器 人实训室、设备故障诊断与维护实训室,重新调整布局,形成机械机构与传动、执 行机构驱动、故障诊断与维护、自动控制与调试等四条能满足校企导学制教学要求 的生产型项目训练线。以现场教学形式调整实训室格局,同时注重人文环境与职业 环境营造,建成与课程体系改革相配套,能够完成现代设备维护技能训练,融教学、 社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项目研发等为一体的,能满足校企导学制教学改革要求 的,具有明显高职特色、对省内职业院校的同类专业具有显著带动与辐射作用的综 合性、现代化、开放式的,能体现“教学做练” 一体的实训
60、基地。表3-4 :校外实训基地及合作内容号建设项目建设方式建设内容合作企业1机械机构实训室改建增加用于装配的机床传动机构昆山巨林2液压气动控制实训室提升增加工程液压、比例、伺服实训设备及液压元件 拆装实训设备博世力士乐3电机控制实训室新建增加12套电机控制实训装置及配套设备苏州瑞思4运动控制检测实训室新建德国博世公司生产的传感检测综合实训装置博世力士乐5PLC控制实训室扩建提升增加西门子PLC工业控制实训装置及配套功能模 块、 人机界面苏州瑞思6自动生产线-工 业机器人实训室扩建增加MPS莫块化生产线 增加三菱工业机器人杭州天煌7数控机床故障诊 断与维护实训室共建增加用于故障诊断与检修的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德西数控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象玛静物速写课件
- 象形汉字课件
- 豌豆种植培训课件
- 2025年度高校图书馆电脑维护与电子资源管理系统合同
- 2025电子商务公司新媒体运营人员劳动合同
- 2025版外墙涂料工程定制设计与施工合同
- 2025年度跨境电商数据分析与市场调研服务合同模板
- 2025版全职妈妈离婚前子女抚养费支付与财产分割合同
- 2025版机场航站楼土建工程施工合同协议书范本下载
- 2025版智能电网设备买卖安装与电力系统优化合同
- 《发电机自动准同期装置整定计算技术导则》
- 《GMP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我们为什么要努力学习-励志主题班会(课件)
-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初中内容解读
- 临床提升急诊患者院内转运安全措施落实率品管圈
- 《全面质量管理》习题集(含答案)
- 第一单元 少年有梦 单元思考与行动 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 统编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作业设计《小蝌蚪找妈妈》(含答案)
- 《乌鲁木齐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 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课 开启初中生活1.1 奏响中学序曲 课件
- 炼焦厂推焦车司机岗位技术操作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