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香港公共交通枢纽建设的启示_第1页
新加坡、香港公共交通枢纽建设的启示_第2页
新加坡、香港公共交通枢纽建设的启示_第3页
新加坡、香港公共交通枢纽建设的启示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新加坡、香港公共交通枢纽建设的启示1、集约利用土地,提升土地利用价值新加坡和香港都十分关注土地的综合利用,在建设交通枢纽的 同时,都考虑了与枢纽紧密结合的物业开发,通过合理引导乘坐交 通工具的客流为配套的商业物业带来无限生机。与香港荃湾地铁站连接到新之城就是集约利用土地进行交通 枢纽及上盖物业一体化开发的典型例子,建筑物首层建设巴士公交 站场,二、三层群楼利用大量的换乘客流开发为商铺及洒楼餐饮, 塔楼开发为写字楼物业。由于各部分功能衔接紧密,因此物业经营 十分良好,各种交通方式的换乘也十分便捷。同样地,新加坡的盛港枢纽也利用物业的首层作为与地铁换乘 的交通枢纽总站,枢纽上盖开发为商业住宅,在

2、大大地提高土地的 利用程度的同时,通过商业的经营提高了换乘枢纽的活力,使整个 枢纽物业成为一个人气旺盛、安全舒适的公共活动空间。此外,国外一些公用建筑在建设过程中也充分体现了土地集 约利用的原则,给了我们宝贵的借鉴经验。香港窝打老道附近一个 垃圾收集场就利用其边角用地及上盖,加建了社区康乐体育设施(乒 乓球、羽毛球场),十分紧凑、实用和有趣。2、统筹区域规划,扩大换乘枢纽的辐射能力每一种交通方式都有其特定的辐射范围,恰当地组织不同交通 方式在特定区域进行有效的衔接,结合交通和商业的辐射作用,才 能有效发挥公共交通系统的作用,新加坡卫星城的交通枢纽建设给 了我们这样一个活晰的概念。以新加坡大巴窑

3、卫星城为例,公交枢纽就像是区域的心脏,不 仅通过地铁、巴士等交通方式有效解决区域 1818 万居民的出行需求, 而且在规划之初就把整个卫星城主要的商业设施集中在枢纽周边用 地,合理引2导区内居民利用方便的接驳巴士出行和消费,从而有效 地解决了交通组织困难、管理难以协调统一的问题。3、枢纽功能布局清晰,“动、静分离”在新加坡,换乘枢纽与商业物业是紧密连接的,但即使商业区 域人头涌动、交易活跃,也不会影响换乘枢纽的正常运作;在换乘 枢纽内部,就算同时多辆巴士落客、上客,都不会相互十扰。这都 是归功于枢纽站场的建设活晰的划分了不同的功能区,这是实现快 速、高效换乘的关键。大巴窑枢纽整个用地面积约 2

4、 2 万平方米,室内面积约 5 5 千平方 米,室外设 2828 个固定停车位,1313 个非固定停车位,满足 1919 条始发 线路和两条中途线路的需求。该枢纽采用“堤岸”式设置上、落客点,避免相互十扰。在站内针对不同区域的线路也设置了 5 5 个候车区,围绕地铁进 出口呈环状布置,大大缩短了地铁换乘巴士的距离,旅客也可以很 方便地知道自己将要换乘的线路位于车站内的明确位置。为了减少乘客在换乘区域的停滞时间,换乘大厅没有设置较大 规模的商业,一个短距离的过渡空间,就能使两种不同的行为活动 独立分割,实现“动态换乘“和”静态消费“活动的分离。4、在站内适合的位置设置简明直观的信息发布乘客最关心

5、的是自己到达目的地可以换乘哪些线路、在哪里候 车、什么时候开车这几个重要的信息。大巴窑换乘站只在站内中央位置设置了一台动态信息发布器, 滚动播出不同线路的开出时间和候车区域。其余地方设置了六个固 定的导乘信息牌,提供换乘站地图、换乘线路及覆盖范围等信息。 同时,每一个候车点都会明确标明该候车点的线路名称。地铁与公交转换区域提供了明确定地铁信息,同时,在连接地 铁站厅及枢纽公交候车厅的通道,也进行动态的地铁运行信息发布。在香港的荃湾枢纽站,我们看到了更为“前置”的换乘导引, 由3于巴士站设在枢纽的首层,而乘客从地铁站厅出来已经是枢纽的 第二层,因此枢纽在第二层就开始把换乘不同巴士线路的乘客分流

6、到首层的“岛”,每一个“岛”都是特定的线路的候车区。5、以人为本、注重细节,提升服务水平新加坡的交通枢纽建设很注重人性化的设计,在很多细节上都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使枢纽的服务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大巴窖换乘枢纽是新加坡第一个全冷却候车枢纽,自动感应的 屏蔽门在待发车进入感应区域后才自动开启。为了减少乘客在换乘大厅的停留时间,大厅内只设置了极少的 座椅。为了有效解决乘客候车休息的问题,候车的栅栏设计成可以 靠坐的“长椅”形式,十分人性化。换乘大厅内还安放了若十个资料索取栏,派发印有换乘信息的 广告单张,供乘客自由取用。换乘大厅内没有夸张地“滥登广告”,乘客可以很容易、直接 地获取各种导乘的信息

7、。6、优化停车及行车流线,提高枢纽运作效率无论在新加坡还是香港,交通枢纽的行车流线都尽量避免出现 交义或对冲,同时,在站场内会预留足够的车辆疏解通道,以防车 辆在枢纽站场内堵塞。落客区采用锯齿形的停车位设置,可以增大停车位的转弯半 径,更方便巴士的进出停靠。7、立体设计,设置便捷的垂直通道,缩减换乘距离由于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稀缺,立体化已成为交通换乘枢纽发展的必然趋势。4在新加坡的盛港枢纽,我们看到了架空轻轨(skytrainskytrain)、巴士、地下铁道组成的三层立体换乘系统,由于设置了紧凑的换乘通道, 乘客可以在短时间内进行不同交通方式的快速换乘。在香港,地铁荃湾地面站是一个全方位的地铁

8、与各种交通方式 立体衔接的紧密系统。以地铁站为核心,首层设置了屋邨楼盘的专 线巴士接驳区域,地铁站厅层通过二层过街天桥和连廊通达独立的 换乘枢纽和公交换乘总站。为了有效的引导乘客换乘公共交通工具, 甚至在户外也设立了自动扶梯。此外,枢纽的规划设计不仅考虑了 缩短行人的换乘距离,也尽量使接驳的巴士路线在地铁车站最便捷 的灵活的设置上落客点,比较特别的是由于有一座高架桥跨在该地 铁站之上,就因势利导地在高架路上设置了一个地铁公交换乘点。8、舒适的连通空间,有利于客流引导及商业氛围的培育在新加坡,由于经常会出现骤雨,因此,公共活动空间很多都 会设置风雨连廊,使人能不受天气的影响而进行户外活动。而然,

9、 这样的设计理念在交通引导和商业余围的培育上却起到了更为积极 的作用。我们发现,很多地铁站都设置在主十道的交汇点,地铁出入口 外不适宜设置公交上落客点,而通过连廊,可以让地铁出入口 “延 伸”到5050100100 米的范围外,地铁乘客可以很自然的顺着连廊到达 公交和的士的换乘点,避免主十道路口的交通拥堵情况的出现。在香港,不同商业物业之间也往往建设了连廊,有效引导客流 并提升物业的商业余围。9、智能调度,高效管理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调度已经成为可能,在新加坡的大巴窑 换乘枢纽,只需要一台智能信息管理器,2 23 3 个管理人员就可以完 成整个枢纽车辆的调度工作,十分高效。在枢纽始发的线路,当巴士停泊在固定的停车区后,司机就把 自己的信息卡片在管理器上刷读,电脑就会分析读取的数据,纪录 该车已经进入枢纽并自动安排好该车的下一趟发车时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