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06- -2020)2020)纲要公示 第二章 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 第 6 6 条城市性质 珠江三角洲地区性中心城市,以电子信息、石油化工为主的制造业 基地,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 第 7 7 条城市职能 (1)(1) 中心城市职能:惠州市是珠三角东部的次中心城市,随着规 划区经济实力的提高,次中心城市的地位将会进一步突出。 由于扼守 珠江三角洲东部交通门户的地理区位条件和处于政治、 经济、文化中 心的高端位置,惠州市对博罗、龙门、惠东、河源、汕尾等地将会发 挥更大的区域辐射和服务功能,包括商务、教育、就业、居住、旅游 等方面。 (2)(2) 产业职能:惠
2、州为广东省石化产业基地,积极培育石油及化 学产业集群;形成电子信息业产业集群,形成劳动密集型的轻加工业 发展优势(如服装、毛织、运动器材、灯饰等)。建立起旅游业产业 集群。 第 8 8 条城市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产业强市,拥有良好生态环境和文化魅力的旅游城市、 文明城市和宜居城市。 第一阶段:到 20102010 年,积极推进拥有惠州产业特色的工业化发展 速度、质量和规模,梳理和整合空间资源、城市空间结构和产业布局, 加大基础设施、环境整治等基础性投入,构建良好发展环境,夯实发 展基础,为城市的全面腾飞提供支持。 第二阶段:到 20202020 年左右,推进现代化建设质量,建设魅力独特、 经济
3、强盛、生态环境优良、城乡协调、文化及旅游产业发达、社会文 明、适宜人居的城市,全面提升城市战略地位。 远景发展:全面实现现代化,建设成为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 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强市,拥有良好生态环境和文化魅力的旅游城市、 文明城市和宜居城市。 第 9 9 条经济发展目标与策略 (1)(1) 到 20102010 年,全市生产总值(GDP)GDP)达至 V 1700V 1700 亿元,人均 GD PGD P 超过50005000 美元;至 V 2020V 2020 年,全市生产总值(GDP)GDP)达至 V 5800V 5800 亿 元,人均GDPGDP 超过 1000010000 美元。 (
4、2)(2)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 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依靠科技进 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显著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3)(3) 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石油化学工业,积极引进资金技术 密集型装备制造业,促进产业集聚,大力发展内源型经济;倡导循环 经济策略,走集约、循环发展之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扩 大第三产业规模,加快物流业、旅游业、服务业发展;深化农业结构 调整,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提高综合竞争力, 促进惠州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第 1010 条社会发展策略 (1)(1) 全面推进人口健康发展。不
5、断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 加强人口管理和服务。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改善人居环境质量。 (2)(2)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促 进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 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3) 积极促进社会公平。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关注弱势群体,缩 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保障事业社会化,改善创业环境,建设完善的 社会事业体系,推动社会均衡发展。 (4)(4) 加快建设信息社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大力发展信息服务 业。 (5)(5) 切实保障城市安全。构建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完善 的防灾减灾和应急保障的设施系统,建立有效应对
6、各种公共突发事件 的预警和防范机制。 第 1111 条生态环境发展策略 (1)(1) 推进区域生态网络建设。以建立稳定、持续和高质量的生态 网络体系为核心,加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和流域的综合治理, 确保城 市与区域的生态安全。 (2)(2) 强化重点地区的生态建设。以积极的规划理念和财政政策, 关注地区生态要素构成,划定禁建区和限建区域,保护河湖水系、山 体林地、湿地等生态敏感区,加大生态廊道、区域绿地、环城绿地、 城市公共绿地等生态环境建设。 (3)(3) 提升发展环节的生态保护行动。贯彻科学发展观,实行产业 结构、能源结构、城市空间规划布局的协调发展,坚持建设、预防和 治理并重,把生态环境建
7、设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促进生态、经济和 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第 1212 条空间发展策略 (1)(1) 区域协调发展。加强惠州与相邻城市经济发展走廊的建设, 积极促进区域城市功能、产业互动,基础设施连接与共享,构筑开放、 统筹与协调发展的,面向区域、整体提升的城市空间结构。 (2)(2) 提高运行效率。打破行政区划门槛,强化空间整合,优化功 能配置,构建高效发展环境。 (3)(3) 有序推进沿海战略。构建多中心空间格局,加强沿海地区及 过度地区的发展指引和服务体系的建立, 构筑分工明确、有序推进的 空间结构。 (4)(4) 构建城市特色。积极关注惠州山水生态城市要素构成特色, 建立可持续发展
8、和白然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利用, 处理好城市与环境的 协调发展关系,确定规划期内生态保护的内容、范围和管制要求,建 立持续的山水城市形象。 第三章城市发展规模与策略 第 1313 条人口规模 规划区 20102010 年、20202020 年配套人口规模分别按 230230 万人和 370370 万人 计算。 第 1414 条城镇人口分布 第 1515 条建设用地规模 规划区 20102010 年、20202020 年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分别控制在 253253 平方 公里、427427 平方公里。 不包括大亚湾石化工业基地占地 24402440 公顷,惠州 (荃湾) 港区占 地 14501450公
9、顷,合计为 38903890 公顷。由于石化工业基地和惠州(荃湾) 港区是区域级的重大建设项目和基础设施, 其用地不纳入本次规划用 地平衡。 第二部分统筹与协调发展 第四章区域统筹与协调发展 第 1616 条区域协调发展策略 界定惠州市产业构成及在区域中的发展地位、资源构成优势及重大 基础设施的区域定位,积极推进与相邻城市地区的产业互动、互补, 构建区域一体化的、高效的发展环境。 第 1717 条重大基础设施衔接与共享 (1)(1) 突出惠州港服务于产业发展的定位,建立与产业功能区域高 效的服务系统链接;(2)2)惠州港的疏港系统与深圳市干道网系统、 东部工业区对外交通系统,实现一体化的无缝链
10、接,提高整个地区经 济运行效率。(3)(3)预留轨道交通廊道。 与深圳相邻的惠阳-大亚湾地区,预留两条轨道交通线位走廊,一是 城际快线轨道交通,该线预计起点为广州,经东莞沿海(珠江)、深 圳机场,横向贯穿深圳从东部工业区延伸到大亚湾开发区规划的中心 商务区,在深圳与惠阳交接的白云坑附近, 预留两条轨道交通之间及 其它公共交通的接驳站场;二是深圳 3 3 号线延伸至惠州核心城区新火 车客运站(新桥片区 惠阳商务、商业中心区),与惠州南北向轨 道交通接驳。 (4)(4) 沿海快速客运铁路站场的选址,考虑与东莞方向的快速交通 系统的连接,扩大沿海快速客运铁路服务区域,推进东莞与中国东部 沿海地区的经
11、济联系。 (5)(5) 惠州的沥林镇与东莞的谢岗镇同为边缘镇区和水源性缺水地 区,两镇共享供水水源。 第 1818 条跨地区产业协调发展 (1)(1)惠阳西南部地区,依托深圳龙岗东部工业区和大亚湾西区第 二产业规模化发展需求,利用空间资源存量优势,积极地推动现代都 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建设支持第二产业发展的商务及生活环境, 以地 区整体发展需求为目标取向,形成产业互补、协调发展的城市功能布 (2)(2) 深圳葵涌坝光地区被深圳市政府区定为精细化工片区,源于 大亚湾作为广东石化基地之一的存在, 两城市应发挥各白优势,构建 大项目带动下的产业链延伸长空间和基础设施支持系统。 深圳拥有工业发展成熟、投
12、资能力、市场号召能力强等优势,惠州 与深圳的优势正好形成互补。两地连片的工业发展用地规模超过二百 平方公里,完全可以利用双方的优势,建立合作发展机制,推动产业 聚集和规模放大。 第 1919 条跨地区流域治理与保护 惠州与深圳应建立跨区域的河流整治与保护机制,改善淡水河(深 圳境内叫龙岗河、坪山河)水质,为区域供水安全提供保障。 起源于深圳梧桐山,流经深圳龙岗区的龙岗河、坪山河汇入惠阳区 境内的淡水河,由于受上游深圳方面污水影响,水质严重恶化,长期 处于超 V V 类状态,而且逐渐影响了西枝江下游河段水质。 监测结果表 明,西枝江紫溪口至东江出口河段水质有逐年下降的趋势,由 9090 年 代初
13、期的 I I - -n n 类降至现状 m m - -iviv 类,出现有水不能用的局面,导致惠 州和深圳 I I 在西枝江的水源点被迫搬迁。 第五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 2020 条市域城乡统筹战略 (1)(1) 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政策, 加速城乡要素的互动通道建设,加大农村地区的发展要素和空间要素 的投入,改善城乡区位关系、经济关系,推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进程。 (2)(2) 加大城市公共财政对农村地区生活要素的投入,提高生活配 套服务设施水平与标准,改善生活环境质量,提高教育和医疗服务水 平,缩小地域差别和生活差别,推进农村现代文明进程。 第 2121 条 市域
14、白然环境保护目标与策略 目标:保护惠州市山、林、河、湖、海共具的生态格局,不断增强 和完善生态功能,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为东江提供充足洁净的淡水资 源为基本目标,在保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稳定的前提下, 充分发挥生 态环境优越价值,不断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发展休闲、度假、疗养及 旅游产业,营造宜于创业的生产空间和适于居住的生活空间,实现社 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策略:惠州市划分为三个生态经济区:北东部山地丘陵农林牧生态 经济区、中南部农、工、商综合发展生态经济区和南部海洋水产资源 保护生态经济区。 (1)(1) 以山川大势和地貌形态组合为基础,构筑惠州市区域大背景 的生态环境格局。 (2)(2) 以茂
15、密广布的山地森林构筑惠州市域天然生态屏障。 (3)(3) 以1010个白然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和东江、西枝江及白盆 珠等三大水库为中心建立市域生态系统。 (4)(4) 规划两江四岸(城镇内)、京九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 道两侧和县道两侧各设置防护林带,滨海沿岸设置 200200 500500 米防护 林带,构建绿色生态走廊。 第 2222 条市域空间管制原则 (1)(1)强化规划引导,高效、合理地使用建设用地;(2)2)严格控制 禁建区的建设行为,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和文化留存;(3)3)引导区域 性设施建设,减少重复投资;(4)4)建立区域管治社会机制,促进区 域协调发展。 第 2323 条
16、市域空间管制策略 惠州市域空间划分为四级,城镇集中发展区、独立建设区、限建区、 禁建区。 (1)(1) 城镇集中建设区:依据规划分区实施,由规划建设单位负责 协调,国土、环保、水利、电力、电信等单位协同建设。 (2)(2) 独立建设区:适度建设,由所在地方政府进行建设审批,报 上级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3)(3) 限建区:规划区内不宜开发建设,成立市级区域管理部门, 统一管理协调。对进入本区的产业采取准入性政策, 严格限制国家或 广东省产业政策明令禁止和国家已公布的淘汰产品; 污染环境、破坏 资源、损害健康和社会公利的项目;占地大、用水多、耗能大、技术 落后以及会对附近生态保护地区环境产生
17、危害的建设项目。 (4)(4) 禁建区:禁止建设,由各级林业、环保、文物、旅游、水利、 国土、规划建设等部门联合划定,以行业为主,协调管理。 第 2424 条市域总人口与城市化水平 惠州总人口 : 20052005 年达 350350- -410410 万;20102010 年达 400400- -490490 万;2020 2020 年达 510510- -650650 万。 市域城市化水平:20052005 年达到 63%63%左右,20102010 年达到 74%74%左右, 20202020年达到 83%83%左右。 第 2525 条市域城镇等级结构与人口分布 20202020 年城镇
18、规模等级结构分为五个级别: 人口规模大于 5050 万:惠城区(市区,包括桥东、桥西、江南、江 北、龙丰、河南岸、小金口、水口、惠环、陈江)(153153)和惠阳区 (包括淡水、秋长、沙田、大亚湾)(8181)。 人口规模 2020- - 5050 万:惠东县城(4040)和博罗县城(3030)。 人口规模 1010- -2020 万:新墟(11.311.3)、镇隆(1010)、沥林(10.510.5)、 龙门县城 (17.117.1) 、圆洲 (10.410.4) 、石湾 (10.410.4) 、马安 (10.510.5) 、三 栋 (15.315.3) 。 人口规模 3 3- -1010
19、万:稔山 (6.36.3) 、黄埠 (3.83.8) 、吉隆 (3.93.9) 、龙 溪 (3.73.7) 、平潭(4.24.2)、横沥(5.55.5)、潼湖(5.45.4)、潼侨(7.67.6)、 多祝(3.03.0)、良井(3.93.9)、永湖(4.44.4)、汝湖(7.17.1)。 人口规模小于 3 3 万:港口、永汉、长宁、泰美、麻陂、杨村、柏塘、 平陵、龙江、铁涌、公庄、增光、梁化、矮陂、龙华(博罗)、横河、 九潭、石坝(蓝田)、麻榨、沙迳、安墩(石塘)、平海、福田、湖 镇、巽寮镇、盐州、新庵、白盆珠、南昆山、观音阁、路溪、平安、 左潭、芦洲(芦岚)、天堂山、地派、铁岗、大岚、龙华、
20、响水、高 潭(马山、宝口) 第 2626 条城镇职能 城镇体系职能划分为五个等级: (1 1)惠城区(市区)、惠阳区(市区)为广东省及珠三角次区域 中心城市。(2 2)惠城区(市区)、惠阳区(市区)和惠东县城为惠 州市域中心城市。(3 3)博罗县城、龙门县城、石湾、杨村和稔山为 地区性中心城市。 (4 4) 吉隆、新土于、沥林、圆洲、平陵、永汉、泰 美、潼湖、湖镇、黄埠、巽寮、长宁、南昆山、矮陂、多祝、公庄和 永湖为中心镇。(5 5)规划其它城镇为一般城镇。 第 2727 条市域空间布局 规划市域空间格局为 区四核五轴七节点”的核心一网络一放射 状。 一区:惠城一惠阳(市区)为全市的城镇核心区
21、,核心区向北延伸 至龙门形成城镇发展副轴。 四核:惠城(城区及博罗县城)、惠阳城区(含大亚湾)、惠东县 城为市一级主核心,龙门县城为山区发展核心,促进核心城镇对周边 城镇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五轴:惠城一数码工业园一联想工业园一三和开发区一惠阳城镇 轴;深圳(香港)一新土于一陈江一惠州市区一杨村一河源发展轴;广 州一博罗县城一惠城区一惠东县城一稔平半岛发展轴;深圳(香港) 惠阳一惠东县城一汕头发展轴;惠城一龙门城镇发展次轴。 七节点:规划稔山、吉隆、新土于、多祝、杨村、圆洲、石湾为辐射 轴上的中心城镇。 第 2828 条发展指引 全市按五条产业轴线组织产业空间:国道 G324G324 产业轴线、
22、惠深高 速一一惠河高速一一省道 S244S244 产业轴线、省道S356S356 产业轴线、惠澳 产业轴线和沿海及沿江产业轴线。 国道 G324G324 产业轴线由四个经济板块组成:福田、长宁经济板块 一 一以休闲旅游业为主;罗阳经济板块一一以综合服务制造业为主;惠 城区经济板块一一以信息、金融、房地产、科技教育、商业、服务业 为主;惠东县城经济板块一一以商贸、物流业为主;稔平半岛经济板 块 以旅游、海洋、制鞋业为主。 惠深高速 惠河高速 省道S244S244 产业轴线由四个经济板块组 成: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以发展高新技术为主;杨村经济板 块以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产品为主;新土于经济板块
23、以加工制 造业为主;龙门县城经济板块 一一以建材及山区生态产业为主。 S356S356 省道产业轴线由四个经济板块组成:惠阳区板块 一一以电子、 商贸、金融、房地产业为主;惠东县城板块 以商贸、物流业为主; 白盆珠板块以旅游、生态经济产业为主。 惠澳产业轴线由三个经济板块组成:惠城区经济板块;惠阳区经济 板块;大亚湾石化产业经济板块 以发展石化及其下游产业为主。 沿海及沿江产业轴线:沿海产业轴线贯穿大亚湾西区制造加工业板 块、大亚湾石化工业板块、稔平半岛旅游与海洋养殖业及临海产业(备 用) 板块、黄埠吉隆制鞋业板块;沿江产业轴线经过沿东江中游的惠 城区北部五镇生态农业经济板块、惠城区经济板块、
24、博罗县城经济板 块、潼湖生态农业经济板块、园洲-石湾制造业经济板块。 第 2929 条市域交通发展规划 高速公路网: (1 1)延伸广惠高速公路至稔平半岛;(2 2)建设沿海高速公路,贯 穿深圳一大亚湾一霞涌一稔山吉隆一汕头;(3 3)建设莞惠高速公 路,贯穿东莞镇隆永湖大岭多祝白盆珠新庵;( 4 4)建 设广河高速公路,贯穿广州南昆山一铁岗左潭一平陵一河源; (5 5) 建设盐地高速公路,贯穿盐田港-义和-湖镇-左潭-地派;( 6 6) 建设惠韶高速公路,贯穿惠阳大亚湾-永湖-马鞍-汝湖-泰美-平 陵-龙门-韶关;(7 7)建设惠澳高速公路,贯穿大亚湾-新桥-永 湖数码园马安水口 汝湖。 市
25、域主干道: (1 1) 五横: 广州福田龙华柏塘杨村麻陂河源;广州龙溪 罗阳汝湖一仍图一横沥;石湾一潼湖陈江一惠城一平潭一平山 一高潭;新土于一秋长一淡水沙田一白花一平山; 深圳一大亚湾 一稔山一吉隆。 (2 2) 五纵: 地派一左潭一沙迳一横河一湖镇一龙溪;蓝田一龙门一公庄一 惠城陈江镇隆新土于;麻陂仍图水口永湖惠阳大亚 湾;石坝一观音阁一横沥一平潭一白花一霞涌;大岚一梁化一平 山一稔山一港口 O O 铁路规划:近期沿海铁路客运专线;中期建设惠花铁路、杨平铁路; 远期规划建设澳头一汕尾、澳头一碧甲、澳头一平湖(接广深线)等 铁路。 港口规划:(1)(1)沿海港口:以枢纽港的要求对惠州港进行规
26、划建 设,至20102010 年,拥有 5 5 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 1616 个,1 1 5 5 万吨级泊 位 1818 个,50005000 1 1 万吨级泊位 1111 个,沿海港总吞吐能力达到 8690 8690 万吨;到 20202020年,拥有 5 5 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 2424 个,1 15 5 万吨级 泊位2525 个,50005000 1 1万吨级泊位 1616 个,总吞吐能力达到 1549015490 万吨。 (2)(2) 内河港口:改造现有码头,提高靠泊能力;东江内河港区设 石湾、园洲、龙溪、潼湖、博罗、惠城、汝湖、水口、仍图、泰美、 观音阁 1111 个作业区。至 20
27、102010 年,拥有 3939 个 300300 吨级泊位和 1919 个 5 005 00 吨级泊位,吞吐量达到 400400 万吨;至 20202020 年,拥有 4242 个 300300 吨 级泊位和 2424个 500500 吨级泊位,吞吐量达到 800800 万吨。 机场规划:近期利用原有平潭军用机场,开通民航航线,可重点发 展货运业务;远期视城市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另择新址建设机 场。 第 3030 条岸线利用规划 (1)(1) 南海石化基地东边界以西、以南至坝光与深圳交界处岸线, 除保留淡澳河出海口生态旅游保护岸线、澳头衙前片区城市生活岸 线、南海石化隔离岸线外,规划为
28、工业、港口岸线。 (2)(2) 南海石化基地东边界以东至稔平半岛西岸港口镇岸线,除建 设碧甲港口、工业岸线、范和港区、亚婆角装卸点、港口镇海关监管 二类码头等工业、港口岸线外,规划为生活旅游岸线和水产盐业岸线。 (3)(3) 港口镇以东至汕尾交界处,规划为水产养殖岸线、生态保护岸 线和备用岸线。 (4)(4) 大亚湾内除芝麻洲、麻洲、狗虱洲、黄鸡洲、马鞭洲、纯洲、 喜洲、锅盖洲、桑洲等岛屿,其它岛屿均规划为旅游开发。 第 3131 条海岛利用 大亚湾内有大小岛屿和岩礁近百个,芝麻洲、麻洲、狗虱洲、黄鸡 洲等岛屿开发利用形成荃湾港区和临海工业基地, 马鞭洲建设南海石 化、广石化 1515 万吨级
29、原油码头,其它岛屿均可作为旅游开发,重点 开发的有大辣甲岛、小辣甲岛、坪峙岛、三角洲、小星山岛、大三门 岛等 1010多个岛屿。 第三部分都市区空间规划 第六章 空间发展策略 第 3232 条规划区划 在都市区范围内划分为四个次区域: (1)(1) 惠城次区域:中心城包括桥东街道办、桥西街道办、龙丰街 道办、江南街道办、江北街道办、河南岸街道办、水口街道办、小金 口镇、汝湖镇、马安镇、三栋镇;独立镇包括永湖镇、平潭镇、良井 镇。 (2)(2) 惠阳-大亚湾次区域:中心城包括淡水街道办、秋长街道办、 沙田镇、澳头街道办、霞涌街道办;独立镇为新土于镇。 (3)(3) 陈江-仲恺次区域:中心城包括惠
30、环街道办、陈江街道办、潼 侨镇、镇隆镇;独立镇包括潼湖镇、沥林镇。 (4)(4) 北部山区次区域:中心镇为横沥镇;独立镇,包括矮陂镇、 大岚镇、芦洲镇。 第 3333 条城市空间布局 规划期内:发挥区位和交通优势,以都市区 城三点、双心结构” 为核心,以三横三纵城镇发展轴为重点,依托城镇群体,轴线拓展、 梯度推进。 以白云嶂、红花嶂白然山体为绿心的 梭形”空间结构,梭形的两个 顶点分别为惠城中心城和惠阳-大亚湾中心城,梭形的两个腰分别为 陈江-仲恺中心城和淡水湖(数码园)片区。其中,淡水湖(数码园) 片区是惠城中心城的组成部分,以高新技术、教育和体育产业发展为 重点的城市地区,片区东部延伸到惠
31、东县城的大片区域, 规划期内界 定为城市远景发展的战略性地区,重点强调控制发展。 远景:融合、提升都市区西线发展轴,从 二城三点、双心结构”过 渡到二城三点、三心结构”,在逐步拓展、营造中线发展轴,提升东 部惠东战略要点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以城乡一体为特征的 网络化” 城镇发展格局。 第 3434 条次区域职能 惠城次区域 地区性主中心(广州、深圳是区域主中心,珠海主 城区是区域性副中心),惠州主城区,是珠江三角洲外圈层重要的增 长级,也是珠江三角洲向内陆地区传递区域辐射带动力的重要门户。 惠阳-大亚湾次区域 地区性副中心,加强产业极化,完善服务功 能,与地区性主中心共同带动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32、 陈江-仲恺次区域一一加工制造业聚集区,珠三角东部电子电器业聚 集区,重点加强产业升级和空间整合。 北部山区次区域 惠州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规划区内重要的 生态屏障,应加大城市公共财政投入,促进农业生产效能提升、生态 环境保育、水源保护,推进镇区整合,提高镇区建设标准和综合配套 水平,严格控制一切对地区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建设行为。 第 3535 条城市建设用地控制政策要点 (1)(1) 消化存量:通过积极的政策引导和用地功能规划整合,以消 化存量建设用地为主,满足近期城市新增建设用地需求。 (2)(2) 开发控制:严格遵守土地管理政策,规划所界定的占用农田 保护用地的使用周期,必须滞后于
33、现状存量建设用地的使用时间, 除 特殊的城市重大建设项目外,一般性的城市发展项目严禁占用农田保 护用地。 (3)(3) 整合聚集:实施以城市重大项目、公共交通廊道为引导,成 片整体联动、聚集配套开发、渐进衍开的发展模式,提高城市基础设 施的服务效率,改变城市建设依托区域性交通廊道的建设模式。 第 3636 条空间管制目标 (1)(1) 保全生态环境。严格控制区域生态 底线 的保障条件,防止生 态环境恶化,保护区域生态结构,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构建生态安全 格局。 (2)(2) 保护战略性资源。通过对具有整体战略意义的资源和交通发 展空间的管制,防止战略性空间资源的破坏和低效利用, 保障区域经 济
34、、产业和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条件,保持区域整体竞争力。 (3)(3) 优化空间结构。针对地区发展差异,空间分类管理,通过制 定标准、政策倾斜,基础设施引导等措施,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实现 区域全面发展。 (4)(4) 协调矛盾冲突。通过协调发展中的冲突和矛盾,保障区域整 体利益,实现双赢”和多赢”。 第 3737 条管制空间区划 强调从宏观层次根据空间的主要用途与特征对区域空间划为不同 属性的空间,在同一空间内作统一的规划安排,实施统一的控制条件, 从而使更大的区域空间用途的发展取得协调。 将都市区域划分为禁止 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适宜建设区。 (1)(1) 禁止建设区包括具有特殊生态价值的
35、生态保护区、白然保护 区、水源保护地、历史文物古迹保护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白然景 观和人文景观区域、重要的保护绿地以及国道、省道两侧划定的不准 建设控制区。 (2)(2) 限制建设区为白然条件较好的生态重点保护地或者敏感区 (3)(3) 适宜建设区为除禁止建设区和限制建设区以外的地区。 第 3838 条外围镇区发展指引 (1)(1) 坚持统筹规划、加强引导、突出特色、扶持重点、支持配套 设施建设的原则,促进独立城镇建设质量的提高。 (2)(2) 合理归并、适度整合,提升中心镇的聚集带动作用,促进城 乡发展要素流动和土地的集约利用。 (3)(3) 加大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投入,
36、改善人 居环境,缩小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水平的差距。 第七章资源和生态环境保育 第 3939 条禁建区保护指引 作为生态培育、生态建设的首选地,原则上禁止任何城镇建设行为 必须永久性保持土地的原有用途,除国家和省的重点建设项目需要 外,严禁在区内进行任何类型的开发建设活动。 第 4040 条限建区保护和利用指引 将根据资源环境条件进一步划分控制等级,科学合理地引导开发建 设行为,城市建设用地的选择应尽可能避让。 对于与限制建设区重叠的城市建设区,应提出具体建设限制要求, 做出相应的生态影响评价并提出生态补偿措施。 应保持现状土地使用性质,非经原规划批准部门的同意,不得在限 制发展区内进行非农建设项
37、目开发。 第 4141 条区域绿地规划指引 区域绿地是为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突出地方白然人文特色和改善城 乡景观环境,实行长久性严格保护和限制开发的、具有重大白然、人 文价值和区域性影响的绿色开敞空间。 规划区内的区域绿地构成包括:风景绿地、白然保护区、水源保护 区、郊野公园、基本农田保护区、湿地。 第 4242 条 环城绿地规划指引 环城绿带是指在城镇规划建设区外围一定范围内,强制设置的基本 闭合的绿色开敞空间,作为永久性的限制开发地带,纳入城市规划统 一管理。 规划目标为传承白然脉络和历史文化,保护郊野和乡村特色,塑造 良好的生态环境、确保绿地规划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城市建设与山川 河流等大地
38、景观相结合,支持城镇结构和布局优化。 (1 1)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水域、果园、湿地。(2 2)公共 性开敞绿地:公园、游乐园、野营基地、野生动物园、名胜古迹等。 (3 3)体育运动设施:高尔夫球场、滑草场、赛车场、赛马场、马术 表演场等。(4 4)绿化比率高、景观佳或旷地型用地:白来水厂、小 型污水厂等大型公共设施;具有传统文化价值的村落等。( 5 5)生产 性绿地:花圃、苗圃、植物园等。(6 6)其它:纪念性林地、防护林 等。 第 4343 条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目标 规划结构布局合理、总量达标、综合功能优化的城市绿地系统,创 建具有山水园林特色、历史文化底蕴和南亚热带地域风情的花园式宜
39、 居城巾 O (1 1)体现惠州城市格局和白然山水特色;(2 2)城市绿地结构布局 与城市形态演化相一致,与城市范围内的水系、道路、绿地等要素的 空间分布格局相一致;(3 3)城市绿地结构布局与城市生态环境保护 需要相适应,能够明显地改善城市的大气环境、水环境,提高城市生 态环境质量和减灾防灾的能力;(4 4)具备良好的景观游憩功能;(5 5) 形成良好的城市景观风貌,绿地结构布局与城市功能区划、人口分布 相适应,满足市旅游发展的需求,构建具有优化综合服务功能的园林 游憩系统。 第 4444 条惠城次区域 利用惠城特有的两江一湖优势和丰富的山体等白然资源及各类历 史人文资源,构筑融山、江、湖、
40、城于一体的绿地系统。 第 4545 条 惠阳-大亚湾次区域 利用白然河湖水系、山体、滨海滩涂及各类历史人文资源,依托山、 海、河、道路、森林、湿地”要素,构筑惠阳一一大亚湾河海相通、 山城一体”的特有生态绿化空间形态,形成 城市绿化海岸线、绿色河 岸线、绿色交通线、绿色山麓线、绿色天际线 ”的城市绿地网络。 第 4646 条 陈江-仲恺次区域 依托陈江-仲恺次区域现有空间布局结构,利用周边山体、湖泊水系 等白然资源,构筑山水相连、山城相楔的生态绿化空间形态。总体采 用 兰轴、两河、多带、四区”的网络化城市绿地结构形式。 第 4747 条 北部山区次区域 北部山区以白然保护区和水源保护区等生态功
41、能为主,形成区域绿 地合围城市建设用地的格局。 第 4848 条水体保护策略 城市建设量水”而行,按照水资源的实际承载能力,引导和调控需 求,合理安排城市建设规模和时序,加强对重点发展区域的水资源配 置。坚持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人口、环境相协调,实现城市可持 续发展。 (1)(1) 东江、西枝江 加强东江、西枝江的治理。严格划定东江、西枝江饮用水源保护区, 制定专门的水源保护条例,确保饮用水源的水质安全。规定行政交界 的水质目标、总量控制目标、城市污水厂的建设、禁止建设的广业等。 并以水功能区划为依据,根据不同水功能区划的纳污能力,制定相应 的入河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 削减量目标和防治对
42、策措施,提高 水资源的可利用量,保护水体水质。 (2)(2) 淡水河参照广东省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保护管理 条例 ,按整治目标,逐步做到水质达标交接;加大环保投入,制定 分年度达标计划,采取坚决措施,削减排污量,逐步改善淡水河水环 境质量。 (3)(3) 西湖 通过引水、截污、疏浚、控制人口增长、控制面源污染 等多种方式加强对西湖水质的保护与改善;加强滨湖地区的地表绿 化,进一步改善西湖周边道路的绿化,控制外围保护地带的建筑密度, 提高绿地率,提高环境卫生整体水平;景区内除山区外,全部实行管 网配水,污水必须纳入污水管网统一外排,不能直接向西湖排放,山 区无条件敷设排污管道时,应配备小型
43、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达标后方 可排放。 (4)(4) 水库 对惠州境内的供水水源根据未来的发展,划分不同的层 次,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分层次分重点的保护水源地。对于作为饮 用水源的水库,严格划定水源保护区,加强监管的力度,保证水源水 库不受污染;对于已经失去饮用水源功能的水库可以考虑转换其功 能,允许其库区一定范围内进行有限度的开发,对于非饮用水源水库, 应按原设计功能加强管理。 (5)(5) 大亚湾海域 根据广东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严格执 行广东省海域使用管理条例,确保大亚湾海域 m m 类水质目标按功 能达标;加强对政府环保职能部门的执法监督, 严把除污化学试剂的 质量关;进行防污教育,
44、提高民众的海洋环保意识;根据大亚湾海域 的赤潮污染,制定污染防治规划及事故应急计划。 第 4949 条 水环境综合治理 (1)(1) 加强水源地控制区的保护和管理,河流及河道两侧设置绿化 隔离带,保证水源的水质标准和卫生防护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 标准(GB5749(GB5749- -2005)2005)的各项规定。 (2)(2) 根据水环境容量,合理进行工业布局,严格限制重污染工业 的发展;各企业污水必须达到排放要求后接入污水管网, 输送至污水 处理厂集中统一处理;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降低工业废水的 排放量,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达到 100%100%。 (3)(3) 对惠城、惠阳城区进行
45、排水管网改造,逐步建立健全雨污分 流的排水体系。强化规划设置的惠城区 1212 座,惠阳区7 7 座总共 1919 座 污水处理设施和其中部分采用生态湿地工艺进行处理的小型污水处 理厂的建设管理,确保污水处理厂建成后正常运转, 污水经处理达到 国家一级排放标准后排入地表水体,并进一步提高污水的处理效率, 以改善水质。 (4)(4) 从源头削减农业面源污染,减施氮素化肥,在淡水河、西枝 江流域,严格控制规模化畜禽养殖,减少对河流的污染。 (5)(5) 通过科普宣传、加强管理,降低城市面源污染物的产生;对 进入东江、西枝江、淡水河和淡澳分洪河水体的污染物采取工程措施 进行控制;建立河流、水库生态隔
46、离带,对非点源污染进行控制。各 镇、区应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加强协作,使水资源和水设施得到最 大化利用。 第 5050 条湿地保护与建设 (1)(1) 潼湖湿地:设立保护区,植被恢复、加大污水治理力度、扩 大保护区面积,积极推进弃耕还湖、弃陆还水,成为惠州市调节洪涝 灾害一道天然绿色屏障。 (2)(2) 淡水湖湿地:结合淡水河污染治理和远景淡水湖地区的环境 建设,延续山水城市特色,集合现代发展理念,构建生态型城市水体 景观。 (3)(3) 潼侨湿地:推进湿地型的综合环境建设,增强地区调节汛期 洪水能力,同时构建远景城市地区的生态型城市水体景观。 第八章重要地区发展指引 第 5151 条 惠城江
47、北地区发展指引(优化、发展控制、农保用地) 市级行政、会展和文化中心:以江北南区的市政府、体育中心为核 心,以完善原有规划功能、完成城市政府的发展预期为主要目标,包 括政府行政办公、会展设施和文化设施的建设等。 铁路客运中心、物流商贸中心:将依托惠州铁路枢纽,在江北东北 区部地区发展商贸业,在铁路西侧沿线,重点发展物流产业。 优先使用存量建设用地,优化、梳理和调整重要地区的土地利用和 功能,包括东江沿岸地区工业用地的调整与控制、城市主干道两侧、 火车站周边地区等。 第 5252 条惠城西湖周边地区 市级商业中心、旅游服务接待中心:依托老城,通过降低开发强度、 旧城更新改造,提高城市发展质量、改
48、善生活环境,培育现代服务业 和旅游接待功能,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第 5353 条惠城水口地区 以商业性开发为主的生活居住功能区域,临江地区将严格限制工业 项目的选址,保护东江沿岸景观和水资源。 第 5454 条 惠澳大道数码园地区 规划期内以城市体育中心、高等教育中心、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基地 给予定位,作为城市战略性地区,将严格控制地区投资质量和项目等 级,建立高端城市建设标准的发展思路。其中,远期将结合淡水河改 造,建设新的山水城市形象。 第 5555 条陈江一仲恺核心城区 区级中心:强调为本地区服务的综合目标,通过空间整合,实施地 区整体的效率开发战略。 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仲恺开发区
49、以及其管辖的镇隆北部工业园 区,功能组合纳入组团的空间整体发展目标; 加工工业聚集区:组团外围、以区域交通为主要导向的发展地区, 重 点布局在潼侨、沥林和镇隆。 远期在组团西部,结合铁路搬迁,向北连接广惠高速公路新通道、 向南连接惠州港疏港路的建设,规划设置物流产业园区。 第 5656 条惠阳城区 城市次中心,商业和居住:中心区将以现区政府位置,向东延伸到 新桥片区,形成全新面貌的中心区;与深圳龙岗区相邻地区,强调区 域产业和城市功能的互补与统筹,集中布置一定规模的商业和生活居 住功能的用地; 加工工业聚集区:主要布置在片区西南部,与大亚湾西区、深圳龙 岗大工业区的产业类别趋同,形成产业集聚区
50、域。 第 5757 条大亚湾开发区 基础广业基地:石化广业集中布局东部地区,以中海壳牌石化项目 为带动的,占地 27.827.8 平方公里的石油化学工业区; 港-铁物流产业基地:以惠州港、惠澳铁路为产业发展支撑要素,在 北部地区建设港口与铁路联运一体化的物流基地,包括铁路编组站、 港口集装箱堆场、港-铁物流转运基地等。 第 5858 条重要市政廊道 基于城市空间结构骨架需要的交通支持、空间资源特点形成的交通 瓶颈、远程输水廊道需求等,由于关系到城市远期的运行安全所需要 的综合市政廊道,规划提出给予重点控制。 陈江-仲恺南北向复合交通廊道 一一为承担对外交通和组团之间交 通联系功能的复合型交通廊
51、道,现有深惠高速公路和深惠一级公路。 白然地理特征和现状城市建设已导致道路的可扩展空间非常狭窄。 规 划将深惠一级公路重新选线至城镇东侧规划建成区外围,避免对外交 通对城市的干扰,道路两侧以工业用地和白然绿化用地为主; 莞惠高速及城市组团东西向交通廊道一一承担对外交通和组团之 间交通联系功能的复合型交通廊道,是城市东西向联系的最重要的交 通廊道,由于受到地形条件的限制,廊道位于山体之间,空间狭窄, 远期交通条件非常脆弱,规划将严格限制非农建设用地在该区域选 址; 陈江-仲恺与惠阳组团交通廊道一一是连接惠阳与陈江-仲恺的唯一 通道。为了控制远期道路的建设成本,减少道路建设对城镇发展的影 响,对陈
52、江-仲恺与惠阳组团交通廊道进行严格控制,重点是镇隆镇 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的控制。 惠澳大道复合市政廊道一一该廊道是惠州是南北联系最重要的 空间,远期的交通功能还要叠加上轨道交通、快速公交系统,部分路 段还布置有输水管道。鉴于该路在城市中的重要地位以及道路周边白 然环境条件的特殊性(部分地段空间狭窄)。规划将惠澳大道复合市 政廊道的控制管理纳入城市管制相关内容,以保持该廊道对城市安全 运行的支持。 第四部分 综合交通规划 第 5959 条交通发展战略目标与策略 与惠州市城市发展功能定位、产业发展需求、城市空间形态相匹配, 建设高效、持续、安全、环保、以人为本、区域统筹与协调的交通体 系。 (1)(
53、1) 全力推进公共交通优先政策; (2)(2) 优化区域交通、中心城之间交通及城市内部交通的路网体系; (3)(3) 构建支持城市空间结构、引导城市发展、推动区域统筹与协 调交通体系; (4)(4) 完善城市内部路网结构,统筹站场选址、交通管制、交通梳 理与路网系统的关系,改善微循环,提升城区内部综合环境质量。 (5)(5) 逐步推进轨道交通建设,加强与珠三角及周边地区的联系。 第九章对外交通规划 第 6060 条港口 港口定位:以为外向型经济发展和大型临海工业开发提供服务为特 色的重要外贸港口,发展方向是以石油化工产品、集装箱为主,兼顾 件杂货和大宗散货运输的多功能、综合性的全国主要沿海港口
54、。 港口规模:20102010 总吞吐量 86908690 万吨,20202020 年达到 1549015490 万吨。 惠州港与深圳的几大港口(盐田、蛇口、妈湾等港)存在不同的分 工,其中惠州港服务于产业发展的功能更为突出。同时,未来集装箱 与其他散杂货也存在超常速度增长的可能性, 考虑规划的弹性,应结 合城市道路网络规划梳理疏港系统,以应对不同阶段可能出现的各类 疏港需求,切实支撑港口的发展。 港口集疏运方式:惠州港进出口货物的类别构成中以油气品为主, 港口的集疏运方式中水运、管道运输将占主要部分,预测远期水运占 集疏运总量的 40%40%,管道运输占 25%25%,公路运输占 30%,3
55、0%,铁路运输 占 5%5%。 第 6161 条陆路疏港系统 (1 1) 利用沿海高速公路向南与盐坝高速公路(沿海高速公路)联 系盐田港及深圳坝光精细化工园区; (2 2) 通过大亚湾西一路向西与深圳快速道路系统 (南坪快速路和 龙岗区外环路)衔接,联系深圳东部大工业区、盐田港、平湖铁路物 流中心; (3 3) 经大亚湾西一路、西 A A 路、惠阳西外环快速路向西北方向与 省道 S358 S358 (远期为快速路)衔接,进而向北通过国道 G205G205 与陈江物 流园区联系,远期再由陈江分别通向广州方向和东莞方向; (4 4) 由惠澳高速向北与韶关、河源方向联系,同时与广汕高速公 路、莞惠高
56、速公路、深汕高速公路衔接,联系东莞方向及惠州淡水湖 地区(惠州数码园); (5 5) 通过沿海高速公路向东与深汕高速公路衔接,联系粤东其它 城市。 (6 6) 碧甲港区可以利用广惠高速东延线进行疏港。 第 6262 条铁路 铁路系统:铁路主要包括京九铁路(客运功能和货运功能)、夏深 沿海铁路 (客运功能为主) 、惠深铁路 (客运功能和货运功能) 和惠 大铁路 (港口的集疏运功能为主)。 铁路货运枢纽包括:惠州北站、陈江站、惠阳站和大亚湾站; 铁路客运枢纽包括:惠州北站、沿海高速铁路站、惠阳站和大亚湾 站。 规划沿海高速铁路站位于惠大铁路与沿海高速铁路交汇处,兼顾惠 城与惠阳两个中心城区,形成惠
57、州市(区域隹)客运交通综合换乘枢 纽。利用莞深高速公路,向西为东莞相邻区域提供服务,向东与规划 预留的新机场区域接驳。 第 6363 条机场 机场定位:近期利用现有机场,定位为珠三角地区的支线机场和地 区性航空货运中心;远景规划区域性机场。 机场选址:陈江军垦农场和惠东北面现状机场以东区域。 两处选址各有优缺点:一方面,现状军用机场以东为山区,偏离了 珠三角东岸主要发展区,机场服务腹地有限,而选址陈江交通便利, 对片区的带动作用明显,且机场腹地相对较大,区域服务均衡;另一 方面,由于现状军用机场以东地区偏离城市的建设区, 对城市的建设 用地影响很小,而陈江地区发展对用地的需求逐年增加, 机场的
58、选址 可能对其用地造成影响。 机场的建设时序判断:近期利用现状军用机场是较为现实和可行 的,而远景机场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建设时间难以明 确,规划以控制机场用地和相关空域为主要目的。 近期出入机场的主通道:莞惠高速、惠澳大道、国道 G324G324、省道S 357,S 357,惠城三环路、四环路和惠阳外环路则通过与上述干线道路衔接 可以到达机场。 远期出入机场的主通道:视机场选址而定,莞惠高速、惠澳大道、 深惠高速、国道 G324G324、国道 G205G205、省道 S357S357 和惠城四环路等可能 成为出入机场的主要通道。 第 6464 条城际轨道交通(城市轨道交通链接)
59、 城际轨道广州一惠州线、深圳一惠州线分别经博罗、惠阳城区与一 号线接驳,并在江北铁路客运站和惠阳中心区形成轨道交通换乘枢 纽。 第 6565 条 公路(高速公路、公路) 高速公路:规划和建设强调服务发展、连接重点、衔接设施、建立 网络的战略,形成区域交通的重要载体。现状高速公路包括惠深高速、 深汕周速、惠河周速和广惠周速;规划周速公路包括莞惠周速、粤湘 高速、沿海高速、惠州盐田港疏港高速(惠澳高速)。 干线公路:国道 G205G205、国道 G324G324、省道 S12CKS12CK 省道 S357S357、省道 S S 358358 以及与深圳龙岗区联系的其他两条道路。 对外道路交通出入口
60、:深圳方向四个;东莞方向四个;广州方向两 个;汕头方向三个;河源、韶关方向三个。 第十章城市交通体系规划 第 6666 条城市干道 以高速公路、快速路、主干道路构成都市区次区域间联系通道,次 区域之间最少保证两条通道。其中,惠城与惠阳、大亚湾之间联系主 要依托惠淡路与惠澳大道;惠城与陈江联系主要依托国道 G205G205、惠 深高速;陈江与惠阳之间联系主要依托国道 G205G205-省道 S358S358、省道 S 357S 357-惠淡路。 第 6767 条轨道交通 构筑 两横一纵”轨道交通线网,在江北、惠阳两个次区域,与区域 性城际轨道交通接驳。 规划轨道交通采用轻轨形式。其中一号线白江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建筑工程预算编制实务
- 宠物营养师营养评估面试备考指南
- 碳租赁产品创新成果与技术应用总结报告
- 养老机构失能老人照护质量持续改进计划
- 汽车维修工初级绩效考核方案及指标体系
- 社会体育指导员初级年度工作计划与实施方案
- 直播销售产品包装与品牌塑造
- 人工智能AI应用场景分析与落地实施方案
- 英语教师招聘面试常见问题及应对指南
- 针对老年人的县级体育馆橄榄球健身计划
- 2025年全新科级年轻干部选拔笔试真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工作人员考试招聘参考题库含参考答案
- 2025设备租赁合同(合同范本)
- 2025-2030中国复合人工皮肤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室外消防管网施工方案
- 中海油安全培训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口腔医学专升本考试重点突破练习试卷(含答案)
- 2025年社群营销策略研究报告
- 细菌性阴道炎护理查房记录
- TE1002常见终端产品配置维护-ZXV10 XT802
- 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规划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