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_第1页
比较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_第2页
比较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_第3页
比较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_第4页
比较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比较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052005 年 9 9 月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11月刖 曰华中师范大学在恢复研究生教育后的20多年间,经过不断地探索与实践,已 经建立了一整套科学规范、切合本校实际的研究生教学及管理规章制度。各学科 专业制订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历经五次修订,日臻完善。为了适应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对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的需要,我校本 着优化学科结构、突出学科特色、提高办学效益、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原则,在原 有的培养方案的基础上, 第六次对全校的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 重新确定 了各学科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拓宽了专业口径,调整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进一步规范了培养过程

2、。这些工作无疑将对我校研究生教育今后的发展起到了积 极的促进作用。但由于时间仓促,培养方案的修订仍有不完善之处,如部分课程 简介不完整、少量学科专业的课程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等。现将修订后的培养 方案以单行本的形式印发、试用,在试用过程中发现问题,请以书面的形式,于2004年6月以前报研究生处培养办公室,以便进一步完善之后,于2004年9月结 集出版。研究生培养方案是研究生工作的指导书,是各学科专业指导组集体智慧的结 晶,各学科专业一定要在培养方案的指导下指导研究生合理制定个人培养计划, 并保证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的完成。比较教育学专业(21)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以“教育要面向现

3、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方针,培养适 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比较教育高层次专门人才。具体要求是:1、 热爱祖国,遵守法纪,品行端正,勤奋好学,体魄健强,决心为中国社会 主义教育事业服务。2、 在比较教育学科,尤其在所选的研究方向领域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 系统的专门知识,关注和熟悉本专业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 有从事高校教学工作和独立科学研究的能力。二、研究方向1、 当代各国教育比较2、 大陆与港澳台教育比较三、学习年限与学分学习年限为2-3年。总学分为34-38学分,其中政治理论课5学分,第一外国 语(含专业外语)6学分,专业基础课14学分,方向选修课12学分,

4、任意选修课学分不限。四、课程设置(一)学位课程(本专业各方向硕士生公共必修课,计25学分)课程编亏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学期任课教师0001马列经典著作选读5431王坤庆000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36210003第一外国语(含专业外语)24061.21801教育学原理5431涂艳国1805当代中国教育问题研究3622涂艳国2101当代各国教育研究5432方彤王建梁2102比较教育理论与方法5433王建梁方彤2103中外教育比较史5433周洪宇余子侠喻本伐(二)指定选修课程(按研究方向设置)研究方向课程编亏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学期任课教师当代各国教育比较2104比较教育学史5431王建梁方彤2

5、105比较高等教育5434王建梁方彤2106比较教育文献研读5434王建梁方彤2107当代外国教育思潮流派5433杨汉麟港澳台教育2108港澳台教育与大陆比较5432周洪宇喻本伐余子侠2109港澳台教育研究3621周洪宇2110比较教育文献研读5433王建梁方彤周洪宇2111当代外国教育思潮流派5434杨汉麟(三)任意选修课程课程编亏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学期任课教师2112国际教育展望3625方彤王建梁2113教师教育的国际比较3625方彤王建梁五、教学实践本专业教学实践安排在第四学期,完成8课时的讲授或相当此量的教学工作, 成绩合格者计2学分。六、调查研究根据实际条件,随机进行。形式包括实地

6、考查、收集资料、访学、参加学术会议等,拟在第四或第五学期进行调查研究应在导师的指导下,拟订调研计划;调研结束后,须撰写调研报告, 交导师评定成绩。七、科学研究及学位论文要求1、 本专业硕士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每门课的课程论文,2篇学年论文。其中 应至少有2篇论文在省级或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2、本专业硕士生最迟应在第4学期末确定学位论文题目,通过学位论文开题 报告,并订出学位论文工作计划。3、本专业硕士生学位论文选题及学术水平的要求为:选题的内容涉及:(1)当代各国教育制度、理论和实践比较研究。(2)当代中国人陆与港澳台教育制度、理论和实践的比较研究。(3)比较教育学科建设。对选题的要求:有一定

7、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或对本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具有一定的价值:见解 独立,观点明确,论证充分,言之有理,资料翔实,逻辑严密,文理活晰,语言 流畅。八、培养方式与方法1、导师指导和专业指导组集体培养相结合。2、理论联系实际,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3、系统理论学习和具体科研工作相结合。4、课堂讲授和自学、讨论相结合。5、校内学习和校外实践相结合。九、其它1、凡以同等学力或跨学科录取的学生,均须补修本学科大学本科主十课程至 少3门。并且考试与本科生同堂同卷。但不计学分。2、本专业硕士生必须认真阅读“本专业硕士生必读书目”所规定的书籍,并 做好笔记:导师必须定期检查硕十生的阅读笔记,并根据其笔记,评定成

8、绩。3、硕十生在学期间,必须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学术讲座、学术报告会、学术会议等),并将有关情况记入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登记表 结束前,由导师对其进行考评。4、凡本培养方案规定的学习项目均必须进行考核。考核方式、成绩评定标准 以及有关要求,按华中师范大学关于研究生考核及成绩管理的暂行规定执行。5、每位硕十生须根据本专业培养方案,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本人实际,在 入学后3个月内,制订出个人培养(学习)计划,经导师和专业指导组组长审定 后,报院、系、所和研究生处备案。6、硕十生培养方案和个人培养计划完成与否, 是审定硕十生能否毕业和授予 学位的基本依据。学业必读书目序号著作(书刊)名称作者

9、、出版单位、时间1比较教育学吴文侃、杨汉清,人教社,1989年2战后国际教育研究丛书王承绪等,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3当代教育新理论丛书刘佛年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4教育学文集瞿葆奎主编,人教社,1991年5中外教育比较史纲张瑞壬番,王承绪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6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1-6)教育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编7国际教育纵横全国比较教育研究会编,人教社,1994年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韦钱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9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美国出版的学术期刊10Comparative Education英语出版的学

10、术期刊11中国教育问题研究丛书张诗亚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比较教育译丛顾明远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13比较教育丛书顾明远总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4汉译世界高等教育名著丛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注:硕士生分方向阅读书目,不列入,由导师另行指定。课程简介课程编号:2101课程名称:当代各国教育研究总学时:54学分:3开课学期:11开课单位:教科院任课教师:方彤、王建梁内容概要:本课程选择美国、俄国、中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印度八国 教育为比较研究对象,阐述八国教育制度的演变,介绍八国教育制度 的现状,分析八国战后教育改革的背景、动因及其影响,展望八国教 育

11、发展的动向,以期从中概括教育领域的共性及个性,揭示教育发展 的一般规律及特殊规律。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比较教育学吴文侃、杨汉活主编,人教社,1999年; 战后国际教育研究丛书中有关著作,王承绪等著,7工西教育出版 社,1994年。教学方式:讲授与讨论内容概要:本课程包括比较教育的历史发展,理论流派和方法论研究。着重研究 各个时期的名家名篇,以期从纵向上把握比较教育禾I方法的发展脉络,从横向上揭示各流派的不同见解和争鸣,为进一步学习本专业奠 定基础0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比较教育的理论与方法(赵中健等译)、比较教育导论(顾 明远),比较教育名著与评论(朱勃),当代比较教育方法论研究(薛理银),教育研究

12、方法导论(裴娣娜)。教学方式:自学、讨论、讲授内容概要:主要选择同一时期的中外著名教育家和教育状况进行横向比较,说明课程编号:2102总学时:54学分:3开课单位:教科院课程名称:比较教育理论启!方法开课学期:111任课教师:王建梁、方彤课程编号:2103总学时:54学分:3开课单位:教科院课程名称:中外教育比较史开课学期:111任课教师:周洪宁、余子伙、喻本伐中外教育发展的差异及其成因,进而认识中外教育发展的共同规律和 特殊规律。教材及主要参考书:中外教育比较史纲(二卷本),张瑞瑞、王承绪主编,山东 教育出版社,1997年。教学方式:讲授、指导、讨论裸程编号:2104总学时:54学分:3开课

13、单位:教科院内容概要:本课程考察比较教育学发展的来龙去脉,重点放在二战后比较与国际 教育的发展状况以及国际组织在比较教育发展的贡献,也研究中国比 较教育研究的历史,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探索打一下基础。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比较教育学史,王承绪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 比较教育史略,朱勃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教学方式:讲授、讨论课程编号:2105总学时:54学分3开课单位:教科院 内容概要:本课程包括比较与借鉴、传统与革新、结构与功能、教学与科研、行政与管理等问题,不为国别所限,重在探讨基本经验和基本理论。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比较高等教育概论(杨汉活):比较高等教育(符娟明等);

14、新编高等教育学(潘懋元等);战后国际教育研究丛书中关于各国高等教育部分(王承绪等)。汉译世界高等教育名著丛书,浙江教 育出版社,2001年。教学方式:讲授、讨论、自学结合内容概要:本课程着重阅读与研究反映比较教育界的新观点、新问题,以及学术争鸣或对原有观点或理论进行分析和反思的文献,以便开阔学术视野,课程名称:比较教育学史开课学期:1任课教师:王建梁、方彤课程名称:比较高等教育开课学期:IV任课教师:王建梁、方彤课程编号:2106课程名称:比较教育文献研读总学时:54学分:3开课学期:IV开课单位:教科院任课教师:方彤、王建梁较全面地把握比较教育的前沿知识和发展动态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美国的学术

15、期刊:比较教育评论(英文);英国的学术期刊: 比较教育 (英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局期刊: 教育展望(中文) ;中国的比较教育类学术期刊。教学方式:讲授、讨论、自学任课教师:杨汉麟内容概要:本课程着重研究当代外国有重要影响的教育思潮、流派。井从比较的 角度,探讨其产生的背景、原因、理论依据、影响及其发展演变规律。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毕淑芝、王义高主编当代外国教育思想研究),人教社,1993。曹延亭编著现代外国教育思潮),东北帅大出版社,19890教学方式:讲授与讨论课程编号:2108课程名称:港澳台教育与大陆比较总学时:54学分:3开课学期:II开课单位:教科院任课教师:周洪宁、喻本伐、

16、余子侠内容概要:本课程运用比较研究方法,说明中国大陆与港澳台教育的异同及其成因,进而认识中国大陆与港澳台教育发展的共同规律与特殊规律。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刘佛年主编中国教育的未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何辛编著业洲“四小龙”教育纵横,新世纪出版社1992年 版。参考书:吴福光编著港澳教育评析,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年 版;于永、郑旦华编台湾教育现况,华艺出版社1989年版。教学方式:讲授、讨论课程编号:2109课程名称:港澳台教育研究总学时:36学分:2开课学期:1开课单位:教科院任课教师:周洪宁内容概要:本课程讲授香港、澳门、台湾教育的基本情况与特点,介绍港澳台二 地教育的来龙去脉

17、、形成原因、类型特征、现实状况与未来走向,为课程编号:2107课程名称:当代外国教育思想流派总学时:54学分:3开课学期:开课单位:教科院本专业研究生从事大陆与港澳台教育比较研究提供基本知识。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吴福光编著港澳教育评析,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郑旦华、于超美编著台湾教育四十年,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参考书:黄浩炯、.何景安今日香港教育,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郑日华、于超美今日台湾教育,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与讨论课程编号:2110课程名称:比较教育文献研读总学时:54学分:3开课学期:III开课单位:教科院任课教师:王建梁、方彤内容概

18、要:依据当代世界发展变化的大背景,有针对性地对比分析中外课程理论 与实践的有关问题,如课程观念、课程设计、课程结构、课程管理、 课程评价等,从宏观和微观的方面深化和提高学生对历来是世界各国 教育改革重点的“课程”的认识。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世界课程与教学理论文库钟启泉、张华主编,教育科学出 版社,2000年。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钟启泉、张华主编,北京 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比较研究,汪霞,7工 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教学方式:讲授、讨论、自学内容概要:本课程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做出纵向比较,对结 果进行归因分析,对影响做出客观总结,内容在古代侧重中国教育对 周边国家的辐射,在近代侧重西方教育的传入,在当代侧重中国教育 与美、苏的教育比较。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中外教育交流史,卫道治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教学方式:讲授、指导、讨论课程名称:国际教育展望总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