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的心理效应_第1页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_第2页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教育中的心理效应金启明一本好书就是一杯好酒, 它是作者智慧的结晶, 是我们精神的食 粮,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地品尝它呢?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这本 书正是一杯好茶、一杯好酒, 它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初看书名 , 本以 为这本书很难懂 , 没想到那些心理学规律、 效应法则被刘儒德教授用浅 白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以及鲜活的案例演绎得让人阅读 起来通俗易懂。这本书就像一位智者,一位朋友,对我们教育中所存 在的问题娓娓道来,层层剖析,不仅浅显易出地为我们讲解晦涩难懂 的心理学术语,而且有针对性地指导如何运用心理学来处理教育中的 问题,让人收益匪浅。书中筛选了 64 条心理规律和效应, 每篇正文前

2、都有一个经典 的实验、故事或问题情境,使那些心理学的规律、效应和法则很易让 人理解,那些原本觉得很玄的心理学知识,很容易地和自己的工作对 号入座。读了这本书我发现,平时的很多事原来都有相应的心理效应 的存在,这对我们的教育教学以及生活方面有很好的启示和指导意义。很多老师对学生特别认真负责,他们希望学生能取得好成绩,可 有的人非常努力, 效果却并不理想。 读了这本书中的 “禁果效应” 、“南 风效应”、“霍桑效应” 、“扇贝效应”等,我更加体会到教育管理学生 的诀窍竟有那么多。书中讲到的“马太效应” ,即定势心理,这是我们常有的心理。如 一个学生特别调皮,经常调皮捣蛋,在我们的心中就会给他定位为

3、差 生。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就会带上有色眼镜。其实即便是再调皮的孩 子他也一样有上进心,也会期待得到肯定,作为教师如果只是一味地 否定,这对孩子的发展是很不利的。从“马太效应”看,我们最重要 的及时善于挖掘孩子们的亮点, 克服定势心理, 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 帮助孩子激发潜能,努力提高自己。一位老师巧妙地运用“禁果效应”达到教学目的。一次上新课的 时候,他对学生说:“我这里有一道难题,本想让你们做一做,可连我 都没做出来,看来你们就更难了。”好几个学生立刻请求老师把题写在 黑板上。老师装作无可奈何的样子写了题,全班同学都忙碌起来,不 一会儿,一半同学举起了手。当学生清晰地说出解题思路时,老师故

4、意装出甘拜下风的样子说:“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看来这堂新课你 们自己就能学会,有没有信心? ”学生的回答当然是“有”!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书中用着名作家马克吐温的故事对“超限效应”进行分析。马克 吐温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使人感动,就准备 捐钱,并掏出自己所有的钱。过了十分钟后,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 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 他于是决定一分钱也不捐。 到牧师终于结束了长篇的演讲开始募捐时, 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相反,还从箱子里偷了两元钱。这 个故事心理学家称之为超限效应。我们有时何尝不是犯牧师这样的错 误呢?学

5、生犯了错,批评一次或许会有效果,如果针对这件错事重复 批评,就会出现不良效果。我们常常就会因为孩子一次的错误而一再 地指责他。这会让学生不以为然,收效甚微。学生犯了错,如果我们 能宽容地对待他们,进行换位角度,多理解,少批评,适当的留点空 白,给他们一个过程,让他们思考、反思,这样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 对他人格的尊重,或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果有必要再次批评, 也要改变方法,以免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一下,才能实现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西方流传着一首民谣: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 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

6、了一位骑士, 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听完这个民谣大家会 是一笑而过,还是可能有人会想到了什么?其实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蝴蝶效应”。马蹄铁上一个钉子是否会丢失,本是初始条件十分微小 的变化,但其“长期”效应却是一个帝国存与亡,似乎不可思议,但 在有些条件下却是成为了可能。看到这里,让我想起我们的学生。今 年我教二年级,颇有感触:好习惯的养成很难,而坏习惯却会在不知 不觉中轻易的“萌芽”。有的孩子一节课下来不整理上节课的书本,不 做课前准备,就想着出去玩儿了,到第二节上课时,他才从书包里呼 呼啦啦地找书本;大课间,更是如此,做操回来,他又渴又热,自然 的先只顾着接水来个“水饱”

7、,要上课了,其他同学都准备好上课的用 具了,而他的桌子上还摆着上节课的书本;到了中午放学,向他桌子 一看,一本不少,上过什么课,肯定有什么书,书还摆得乱七八糟, 这不就是“蝴蝶效应”吗?当孩子第一次不整理自己的东西时,老师 如果不及时对其进行纠正, 而让学生的坏习惯有机会暗暗 “滋长”,接 着就有第二次,第三次时间一长,就养成了根深蒂固的坏习惯。 于是告诫我们教师要反复给孩子说教:做好课前准备,上课写字时眼 睛和书本间的距离,划线时用尺子等等,这就告诉我们要警惕身边 “蝴 蝶效应”的发生,要在事情刚发生时就把不好的苗头熄灭。读了书中的“扇贝效应”这一篇,让我也深有感触。小凌每周都 会做一些简单

8、的家务,但是在这两天他突然“罢工”了。爸妈仔细询 问,才恍然大悟:由于太忙,上星期天忘记了每周固定不变的对小凌 做家务的奖励一一吃麦当劳。这很让爸妈困惑:用适当的奖励来鼓励 孩子做家务,是为了培养孩子从小爱劳动的好习惯,但现在变成没有 奖励就不劳动。到底怎样才能用好奖励,最终形成孩子良好的习惯呢? 小凌的这种表现就属于“扇贝效应”,在心理学上,“麦当劳”就是强 化物,是对小凌做出某种期望行为的奖励,奖励某一行为,这一行为 就频繁出现,这就叫做强化。强化分为多种方式,其中一种方式就是 固定时间的强化,即每隔一定时间就提供强化物,强化做出行为。扇 贝效应告诉我们,固定时间的奖励不能维持新的行为,没

9、有“麦当劳”,个体就会“热情尽失”继而罢工那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是不是就应该彻底避免这种连续 的、固定时间的强化呢?虽然在长时间的过程中、 持续地应用连续的、 固定的强化会产生扇贝效应,但是,在新知识、新行为、新习惯的初 始学习阶段,连续的、固定的强化是必要的,这能够让学生很容易的 完成要求的任务,尽快的得到奖励;紧接着,当学生的学习或者行为 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就要不断延长强化的间隔时间,直到最后撤销强 化。现在相信每个老师都会联想到我们经常用的“小红花”吧,小红 花就应该要科学的使用。我们曾经见到过很多孩子背诵诗歌或课文时吞吞吐吐很不流畅的 样子,当时,我们一定批评过孩子,说孩子你怎么

10、这样懒惰,不去认 真背诵,回想一下我们可曾教过他们一些记忆的有效方法呢?大部分 时候,我们只是一味要求孩子自己去背诵,并没有教给他们方法,使 有些孩子花了很多的时间还是没能达到我们的要求, 完成背诵的任务。 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记忆有系列位置效应,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 的,提高记忆力是有方法的。我们要把最重要的事情安排在开头和结 尾的部分。 老师在课堂的开始和结尾讲重要的内容, 处理重要的事情。 学生要重视一节课的开头和结尾, 不要让上课的前 10 分中在找练习本 中度过,也不要让快下课的后 10 分钟在想象和玩耍中度过。 背诵课文、 单词变换开始位置,每次学习时间不宜过长。合理安排学习材料的

11、顺 序。每一节课给学生的学习任务不能超载,考虑7+2 的特点合理安排学习任务。这些就是好的提高记忆的方法。我们要把这些方法教给我 们的孩子,使他们提高学习的效率。很多老师都喜欢课后布置大量的作业,认为只有反复练习才能掌 握所学的知识。题海战术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可以起到好的效果,但在 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表明:人接受任务、信息和刺激时,存在一 个主观的容量,超过这一容量,人就不愿意认真对待这些任务了 过量的作业,不仅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还会适得其反,让学生 产生厌学情绪。也许短期学生的成绩有所提高,但时间一长带给学生 的什么呢?教学是一门艺术,而批评和鼓励更是一门艺术,很多优秀的教师 因为深

12、谙批评和鼓励的艺术, 所以往往能化腐朽为神奇。 本书提出“学 生犯了一次错,只能批评一次,千万不能对同一学生的同一件错事, 重复同样的批评, 如果一定要再次批评, 也千万不要重复同样的方面, 同样的角度,同样的批评语句,应该换个角度进行批评,这样学生就 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一再被 穷追不舍 ,厌烦心理, 反抗心理就会随 之降低。”教育要讲究“布白”艺术。作为教师, 大家普遍会碰到所谓的 “问题学生” ,有学习好而行为 偏差的,有学习行为都不好的。如何教育好这些特殊学生,是我们教 师最耗神、最棘手的问题,也是广大教师最需要得到指导的问题,本 书就这个问题提出许多真知灼见,比如在课堂上碰到意外的事,

13、书中 用生动形象的事例告诉我们如何因势利导,把事情往好的方向发展; 要想学生接受你,首先必须让他喜欢你,否则你的意图会遭致失败; 给学生一件有价值的“睡袍” ;感人心者莫乎情,等等。我们常常说, 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读了这本书,我们便明白这是由于“边际递 减效应”的缘故。于是我们知道,对学生,我们需要赏识,而第一次 的赏识尤其珍贵,后面的赏识就越来越不被珍惜了。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读得很慢,很用心,因为在读这本书的时 候,不知有一种什么力量总是牵住我的思绪,让我不自觉地就回忆起 身边的那些教育案例。一个老师懂得心理学,并且在与学生打交道时 善于运用心理学,肯定会得到更多的双赢学生更加积极主动,老 师也更有成就感。 读读这本书 , 让我们多掌握一些心理学的规律, 读懂 孩子们的的心理,会使我们的教与学和班级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