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为奉道之本_第1页
慈善为奉道之本_第2页
慈善为奉道之本_第3页
慈善为奉道之本_第4页
慈善为奉道之本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慈善为奉道之本今天,我们在泰山以“正直行化,利物利人”为主题,共同研读、体会我们道教的劝善 经典文昌帝君阴鹭文,这部经是以劝善为宗旨的,与太上感应篇一样,是在道教发展 史上乃至中国历史中具有重大影响的劝善书。泰山是奉祀主掌人间生死的泰山神东岳大帝的 洞天。因此我们在泰山脚下解经、讲经是有特别意义的,其意义在于,行善去恶不仅仅是我 们修道、行道的手段,更是关乎我们生命质量的一种价值取向。现结合文昌帝君阴鸳文 来谈谈我对慈善的认知,并与大家一起分享。慈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慈善一词最早见于魏书?崔光传,传中说:光,宽和慈 善,不忤于物,进退沉浮,自得而已。”也就是说慈善是人的一种天然自在的品格,

2、不应该因 外界的客观条件而有任何改变。而孔子是这样解释慈善的,他说:“仁者爱人”、“老者安之, 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儒家的慈善落脚于对他人的体恤与关爱。孔颖达在疏左传的时候 也说:“慈者爱,出于心,恩被于物也”,又说:“慈者,爱之深也。”爱是慈的体现,所谓“上 爱下日慈”,善则是慈爱心换化成的一种美好的行为。而道教讲慈善,则是源于道德经, 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是讲“善”。又说: “吾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什么是三宝?就是人性中最 为宝贵的三种品格,那么道祖把“慈”作为三宝之首,无疑是在训示我们“慈”是“宝中之 宝”

3、。因此道教诸多经典都非常注重对慈与善的解读,并且把它们具体化为种种的行为准则作 为修道者的戒律,成为道教重要的一以贯之的自我修行与教化民众的优良传统。为善以奉道我们道教自古以来就有众善奉行的修行追求,要求对人对物都要有慈爱之心,如老子 想尔注中说:“欲求长生者,百行当修,万善当著J为善是修道的第一步,修道又以修心 为基础,唯有把我们的心中杂念、邪念、恶念去掉,把心修得湛然澄净,高尚的道德、美好 的品德才会有安顿之所。就像一座花园,如果修剪得整洁、漂亮,才会引来百鸟齐鸣。这个 道理,一千八百多年前祖天师就曾告诫过我们,他说:“行善道随之,行恶害随之J唯有行 善,才能达到“调和五行,喜怒悉去”的修

4、养境界。葛洪抱朴子内篇?对俗讲道:“人欲 地仙,当立三百善;欲天仙,当立干二百善。”太上感应篇则概之日:是道则进,非道则 退;不履邪径,不欺暗室:积德累功,慈心于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 幼;昆虫草木,犹不可伤。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见人之得,如己 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彰人短,不炫己长,遏恶扬善,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宠 若惊,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按照我们道教的观点,行善积德是修道成仙不可缺少的前 提。悟真篇指出:“德行修逾八百,阴功积满三千,均齐物我等亲冤,始合神仙本愿.”张 三丰先生全集?大道论说:“不拘贵贱贤愚,老衰少壮,只要素行阴德,仁

5、慈悲悯,忠孝信 诚,全于人道,仙道自然不远也。”每一个人,若能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可以全人道 而致仙道,积道德而成神仙。首先,为善当日积月累。行善绝不是一次、两次的事情,要长年累月地去做,这叫“积 善”。祖天师说:“行善不积,源不通,水必燥干。”一滴水无以成江海,做一两件善事改变不 了世界。人若行善而不坚持,就像无源之池水,不久就会干涸。因此祖天师及系师张鲁在蜀 地、汉中数十年如一日,建立治所、布行教化,教人修长生之道,以清约廉耻治民。对于犯 过者,作三官手书”教人思过盟约。行宽厚仁慈之政,以道教化世人,设立义舍于路边,放置米肉于其中,让过路人量腹而食。因此有了 “民夷信向往之”的太平盛

6、世。第二,为善当忠孝为先。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 道德准则,忠孝思想则是中国传统伦理的核心内容。而我们道教也强调学道之人必须力行忠 孝,这是学道的基础。强调的是唯知忠孝、唯行忠孝、顺事父母,方可以学道、方可能通灵、 方可能登真,因为父母之身也是天尊之身。太平经明确提出:天下之事,孝忠诚信为大 葛洪抱朴子内篇?对俗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虚皇天尊初真十戒 文说:仙经万卷,忠孝为先。”净明忠孝全书卷二说:“万物之中,惟人最贵,不忠不 孝,不如豺狼蟋蚁乎? ”可见,道教的经文戒律中十分强调忠孝在教化引人向善中的重要性。 教人要尊敬父母师长,敬老怀幼,

7、并把二十四孝图刻石于宫观中,提醒世人要尽孝善待父母, 传扬中华传统美德。我们认为,要以孝于父母、忠于国家为基础以至大忠大孝,也就是要大 慈大爱。所谓大忠者一物不欺,大孝者一体皆爱”。忠就是要忠于自己的良心,忠于自己的 心君,欺心不正则无从言忠:孝就是要孝敬自己的父母,并以此爱心去爱自己的亲人,爱所 有的人,最终达到慈爱一切,甚至得道成仙。因此我们常说“天下没有不孝的神仙”,就是这 个道理。第三,为善当诚信为本。诚信是我们的传统美德,是修身、立业应遵循的重要原则和道 德规范。“诚”即真实无妄,其最基本的含义是诚于己,也就是说立身立业只有诚”才能有 所“成”。“信”即守信用、讲信誉,大道始末,以信

8、为归结。成语则有言而有信、一诺千金 等句。诚信就是要不欺诈不妄言。我们历来强调,诚信不仅是做人做事的根本,更是学道修 道的基础。太平经告诫我们“内外为一,动作言顺,无失诚信”。老子想尔注说:“人 当常相教为善,有诚信J系天师张鲁则在汉中教导道民要“诚信不欺诈”。道教徒要内修道 德之诚,外修仁义之信,以和顺来检束自我,基于人伦,裨益社会,淳厚风俗,正心明性, 以复归道德之本根。如果人人都能讲诚守信,这样社会就会太平,人与人之间就能和睦相处。 所谓“道无尽,行可成,关键是要看我们的行动。第四,为善当助人为乐。我们常说“仙道贵生,无量度人”,就是说道教信徒不仅要度己, 而且要担负起度人的社会责任。度

9、人的内容很广泛,统而言之是要行善积德、济世利人,要 尽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人,要为社会多做贡献。道德经说:“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 愈多为什么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完善呢?首先,助人者,人亦助之。其次,做了 好事,心情舒畅,没有烦恼,做起事来得心应手,事业会越来越发达。中国民间有很多救物 得善应的故事,阴鹭文中就为我们列举了许多:于公治狱,大兴驷马之门;窦氏济人, 高折五枝之桂。救蚁,中状元之选:埋蛇,享宰相之荣。”一个人起心动念之初,善恶之果就 已注定。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善恶之报,皆在自身。 第五,为善当存好心,成人之美, 莫诽谤嫉妒他人。人往往最容易以我为主,也最容易对他人产生嫉妒之

10、心,更容易出于各种 原因妄自诽谤他人,这是人性最容易由淳善走向不善的开始,由此发展则会生出仇恨之心, 使人走向邪恶。诽谤、嫉妒都是不光明的做法。道教在其戒律中特别强调不嫉不妒、不憎不 恨,要乐人之善,成人之美,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自见、不自是、 不自矜、不自伐”,修斋正心,以清静心弘大愿。西升经说:“积善善气至,积恶恶气至。积善神明辅成,天道犹佑于善人。”所谓善 人,据太上感应篇所论会有这样的善报:“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 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 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其有曾行恶事,后自改悔,诸恶莫作

11、,众善奉行,久久必获吉庆, 所谓转祸为福也。”也就是说,积善行善才能获得吉庆,才能得到神灵护佑,才有希望成为仙 神。慈心以会道大道,是一名道人毕生所要践行的准则、修行所要追求的目标,它本身就具有慈的本性。 让我们来看看道德经中几段相关的论述,第二章说:“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 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大道生养了万物,却不占万物为己有,更不以此 居功自傲,这就是一种慈爱精神的体现,道的本性即是慈爱万物。第十章又说:“生之畜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为玄德。”经中把这种慈爱精神界定为玄德。玄德,古人 解释为天德,为天地间最高贵的品质,这就是道的品质。那么我们怎样

12、去修道?就是要生发 我们的慈爱心,培育我们身上高贵的品德,去体会、接近、契人那不可思议的大道,用善心、 善念行救危济困、济世利人之举。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这样说:“不杀不害,不嫉不妒,不淫不盗,不贪不欲,不憎不恨,言无华绮,口无恶声,齐同 慈爱这就是所说的积善为慈、积善为仁。慈爱能带给我们一颗勇敢的心。太上说:“慈,故能勇慈能生柔,柔能生和,和能至 勇,这样才能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河上公是这样注解这句话的:“至柔者水 也,至坚者金石也。水能贯坚入刚,无所不通。”河上公取象于水来比喻大道,道像水一样至 柔,但却能贯通天下的至坚金石之物:道像水一样无为,却能含容养育天下的群生。学道之

13、 人体会大道之奥,就要在艰难的修行历程中常常保持心地的柔和,才能无所畏惧,才能与道 相应,才能坚定恒久。黄元吉先生告诫后学:“自下手以至丹成,无不当冥心内运,专气致柔。 盖丹乃太和一气炼成,修道者当以谦和处之,苟稍有粗豪,即动凡火,为道害矣。”可以说, 在整个修道过程中,柔和都是贯彻始终的。修道之难,就在于学修者时常会因争强好胜而丢 失柔和的心态,落入强梁的心绪中,因此太上有“强梁者不得其死”的教诫。要保持心地的 柔和,则需要在平常生活中积功累德、慈心于物。因此,太上在感应篇中教导世人:”欲 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其实,不论是“立一千三百善”还 是“立三百善”,数

14、量并不是最重要的。真正重要的是,在积累善行的过程中,在心里播撒慈 爱柔和的种子,在心里培植慈爱柔和的力量,以期为日后结出累累果实培育出丰厚的上壤。慈爱能生发我们的一颗仁心。这样的仁慈之心,也是学道者人道的前提。渡溪先生周敦 颐,他的书房窗前春草滋长,但他从不剪除,总有人问这是为何?他回答说:“与自家意思一 般。”所谓“与自家意思一般”,也就是与本有的一颗仁心生机一般,因此让周敦颐温暖地爱 着身边的一草一木,并深深地体会到充盈在野草中的天地生生之意。也正是在这份温暖的爱 意中,他没有将窗前野草视为异己之物,而是心生爱惜,将其视为自家生命的一部分,不忍 心剪除。尽管这些野草在很多人眼中不过是多余的

15、碍眼之物,但以慈心生命的情怀来观照则 是全然不同的结果。从这则故事可以看出,学道者慈心接物,并不仅仅是为了帮助他人或他物,同时也是为 了涵养自家的真实生命。在对天地万物的爱惜与不忍中,他们认识到了天地化育万物的大德, 也体会到了 “天地万物,本吾一体”的实情。宋儒大程子(程颍)将之概括为一种“仁者浑 然与物同体”的境界。他说:“医书言手足痿癖为不仁,此言最善名状。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 体,莫非己也。认得为己,何所不至?若不有诸己,自与己不相干,如手足不仁,气已不贯, 皆不属己。”大程子将仁看作“气之贯通”,将不仁视为“气己不贯”。不仁之至,手足都不属 于自己:“若夫至仁,则天地为一身,而天地间品

16、物万形为四肢百体”。道门常言:“人身为一 小宇宙,宇宙为一大人身”,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其中的要妙就在体仁。故易经?乾卦? 文言传言:“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南华真人说:“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学道之人知天下万物同一和气,故以慈仁 之心为进道之玄钥。他们在追求“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中,逐渐消除了人我之间、 物我之间的隔阂与对立,渐人“浑然与物同体”的仁者之域。就在这种“与物同体”的历程 中,学道者方才得入众妙之门,真正地踏上修道之正途。有慈仁才有生意。净明祖师刘玉真先生就说:“至道不烦,只是以善化恶,以阳制阴,收 万归三,收三归一,炼消阴滓,身净自然化生。每见后天之法,不曾究竟得一

17、个大本领,搬 出许多枝梢花叶,徒为己堕之魂重添许多妄想。净明先天之学,只要了得核中有个仁,仁中 有一点生意,藏入上中,春气才动,根生干长,都出自然。”玉真先生判摄“先天之学”与“后 天之法”的准绳就在于是否抓住了根本。他认为修道的根本在“了得核中有个仁,仁中有点 生意二只要抓住了这个根本,“春气才动,根生干长,都出自然”。否则,终究是在“枝梢花 叶”上簸弄精神,徒劳无功。玉真先生明确地点出修道之本在于拥有一颗慈仁之心。慈心以 体仁,就是要在心源根本处做工夫,“身净自然化生”。只要立住了这个根本,修道才能上路, 才有了一体皆爱的宽大胸怀。慈仁乃世上神仙。太上感应篇图说说:“慈者,万善之根本。人欲

18、积功累德,不独爱 人,兼当爱物,物命虽微,亦系生命。”也就是说,慈就要不分亲疏贵贱,都要一体兼爱,待 人如己。要不杀不害,善待一切生命,慈心于物。洞真太上八素真经三五行化妙诀要求人 们“慈爱一切,不异己身”,对于一切人和物,“心恒念之与己同存,有识愿其识道,无识愿 其识生”。唐代高道孙思邈,强调为医的目的在于体天道好生之德,重在利济苍生。他在千 金翼方序中说:“辔策天机,全生之德为大。”将行医称为“辔策天机”,将行医目的归结为 “全生之德:他以毕生精力撰著千金方,而号日千金的意义在于可以济物摄生,可以 穷微尽性”。他在大医精诚篇中说,凡大医者,要“先发大慈恻隐之心,普愿普救含灵之 苦”。指出作

19、为苍生大医,就是要有慈悲济世的大志向。他还将天道好生之德由人推及一切含 灵,认为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日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 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 由此也”。孙真人的不用生命为药,正是道医的独特之处,也正是医道体天地好生大德的必然 结果。孙真人宝诰说他:“妙契阴阳,心通造化,术业洵医中教主,慈仁乃世上神仙。”慈 仁在现实来说,就是如何看待与分配社会财富。道教认为财富乃天赋予全体人类的,财富的 拥有者也不应把财富据为私有,而要将自己看成是财富的管理者。因此主张公平分配,反对 个别占有。这与我们现在常说的慈善是第

20、三次收入分配的观念是契合的。道祖老子在道德 经中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在老子看来,公平分配、维 持平衡才是真正的自然法则,即“天之道”。而人之道有时是背离天之道的,如“服文彩,带 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夸,非道也哉”!太平经明确提出了 “均富共利”的财 富观:“财物乃天地中和所有,以共养人也,此家但遇得共聚处,本非独给一人,其有不足者, 悉当从其取也。”此中提倡周穷济困、乐以养人的财富周流思想。这是道教独有的慈善观。慈善是我们道教的优良传统,也是道教最重要的教理教义之一。道教的慈善观虽然具有 自己的宗教特色,但是却具有鲜明的普世价值。比如文昌帝君阴鸳文中有这样几句经文:“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这是文昌帝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