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政园现状分析_第1页
拙政园现状分析_第2页
拙政园现状分析_第3页
拙政园现状分析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拙政园现状分析摘要如何传承中国古典园林,是当前园林研究的热点.拙政园是中国名园,是江 南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本文以拙政园的特点为切入点,将拙政因自身的不同历 史时期进行纵向比拟.从拙政园的园林风格、建筑及植物的特点等方面对拙政园 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研究.关键词:古典园林 中国名园 拙政园 现状一、拙政园概况一拙政园历史沿革拙政园位于苏州城的东北部,南临东北街,北接平家巷,东起道堂巷,西止萧王弄.这 一带历史悠久,人文会出.据史记记载,今园址一带,三国时 187219年为 东吴郁林太守陆绩第宅;东晋387441年为高士戴顺宅园;宋代山阴主簿胡棱 言建五柳营,其子胡峰而名“如村;唐末?一一约881年

2、为诗人陆龟蒙住宅;元 大德年间12971307年建寺;元延祷年间1314-1320年名大弘寺;元至正16 年1356年为潘元绍附马府.明正德四年1509年,御史王献臣建拙政园.随后, 徐氏从王献臣儿子处赢得拙政园,一直居住了五代.民国27年1938年日伪维新政权江苏省长陈那么民伪江苏省政府办公处.1946年9月,国立社教学院从四川壁山迁至苏州,借拙政园为校舍.1951年,11月交苏南区文物治理委员会管 理,并开工修缮.东部未修复,为苗圃和职工宿舍.1952年11月6日正式开放中、西部.1954年1月,苏州市园林治理处接管拙政园,并进一步整修.1959年重建东花园,1960年9月完工,东、中、西

3、三局部均已整修开放.住宅局部 为苏州市博物馆、工艺美校等.二拙政园现状拙政园自建园以来的近五百年间,沧桑变迁,屡易其主,分分合合,几度兴废,原来浑 然一体的园林现演变为相互别离,自成格局的三座园林.现在全国包括东部原“归田园居,中部“拙政园,西部旧“补园,三局部,占地62亩.三拙政园地位清代学者俞越曾以“吴中名园惟拙政、“名园拙政冠三吴来赞誉拙政园. 拙政园名冠苏州,在现存的苏州古典园林中,位居第一,是中国四大古典名园之 一;1961年3月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1年4月,与北 京颐和园、天坛一起被国家方案委员会、 旅游局、建设部列为全国特殊游览参观 点.1997年1

4、2月4日,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 代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拙政园是我国民族文化 遗产中的瑰宝,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佳作,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二、拙政园园林风格一拙政园历代园林风格1、建园之前园址在三国年间187-219年,曾为郁林太守陆绩第宅,后其子孙世居;东晋 387-441年为高士戴额宅园;唐末?一约881年为诗人陆龟蒙住宅,有园、圃、 池、石之胜,其境不出郭郭,旷假设郊墅;宋代山阴主簿胡翟言建五柳营,地 甚荒旷,其子胡峰取杜甫诗“宅舍如荒村而名“如村;元大德年间1297-1307 年建寺;元延裕年间1314-1320年名大弘寺;元至正16年

5、1356年为潘元绍附马 府.2、明代建园之初:明正德四年1509年,御史王献臣罢官还乡后,据大弘寺旧址,拓建 为国,取晋代诗人潘岳?闲居赋?“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弩蔬,以供朝 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句意,题名拙政园.茂树曲池,胜甲吴下,园 的规模广裹200余亩.虽然王献臣自谦造园不过是拙者之政, 但其实对此非常在 意,想独树一帜,在苏州造一个最大、最漂亮、最富诗情画意的园林.3、清代清前期:多年来园主虽屡有变动,只是重加修葺,未有改作.大都保持了拙 政园的旧貌.清中期:因迭换其主,拙政园东部园林以西又分割成中、西两个局部.拙政 园逐步分为自成格局的东、中、西三座宅园.清后期:嘉庆末年、道光

6、初年,东部仍由王氏子孙居住.兰雪堂颓纪,剩水 残山,草没苔积,园已荒芜成菜畦草地.二拙政园现代园林风格庭院本来就是很难保存的艺术品,易一新主,自然会任意改筑,凡一经改建, 一定会使它面目全非.在历史上曾几度分合的拙政园,现可分东、中、西和住宅 局部:东部原为明末“归田园居旧址,中部为一直沿用原名的“拙政园 ,西部 是光绪年间重修的“补园.解放后进行了全面的整修和扩建,重又合并向公众 开放,三国各具特色,自成风格.1、东部田园风格东部面积约31亩,于1959年在归田园居旧址上根据 ?归田园居记?重建建 成之后虽非原来的面貌,但布局以平岗草地为主,配以山、池、亭、阁等,还具 有明快开朗的田园风格.

7、2、中部明代遗风中部面积约18. 5亩,水面约占三分之一,山水明秀,厅榭精美、池广树茂、 景色自然,具有江南水乡特色,是全国的精华所在.园中建筑物根本上是清代后 期的面貌,根本格局保持了最初以水为中央、 疏朗闲适的感觉,多处还留有明代 园林的风格.3、西部清代景象西部面积约12. 5亩.园之布局水池居中,池上理水,间以小溪,建筑华美, 布局稍显拥塞.与初建时相比变动较大,根本上是1877-1894年,张履迁“补园 时的景象,具有清代园林的风格.三、拙政园的构园要素一拙政园植物特点由于拙政园绿化面积较大,所以在植物方面不仅品种丰富,而且数量很多. 园内植物的栽植非常巧妙精湛,历史上该园即以“林木

8、绝胜而著称,虽有林木 花卉几千株,但多而不乱,经营得颇有章法,花木与山、水、建筑紧密结合,形 成了 “乔木参天,有山村杳冥之歌的城市山林.苏州自然条件比拟优越,花木生长良好,种类繁多.据统计,拙政园绿化面 积共28. 8亩,占陆地面积49. 21亩的二分之一以上,有观花类,观果类,观叶 类,林木、荫林类,藤蔓类,竹类、草本与水生植物类苗木2676棵,百年以上古树27棵,花木种类约在百种以上,而一般中、小型园林只有二二十至三十种 左右.在拙政园中,无论四时、八节、晨昏都有景可赏,有花可看,可谓一年无 日不看花.春天有“玉兰堂的早春玉兰,“海棠春坞的海棠花,“绣绮亭下 的牡丹花、杜鹃花;夏天可在荷

9、香四溢的“远香堂赏荷、在“荷风四面亭中 观莲湫天可见“待霜亭前的红枫、桔林;冬天可上“雪香云蔚亭踏雪寻梅拙政园在植物选种方面,主要选用当地传统的欣赏植物和经济形植物, 发挥 地方性的特色,如松、榆、槐、枫、柳、桃、海棠、荷花、梅、竹、女贞等.夹 以采用玉兰、广玉兰等外来植物品种.故园林中的花木,多半以落叶树为主,配 合假设干常绿树,再辅以藤萝、竹类、芭蕉、草花,构成植物配置的基调.苏州古 典园林的花木配置以不整形不对称的自然式布置为根本方式,手法不外直接模仿自然,或间接从我国传统的山水画中得到启示. 花木的姿态和线条以苍劲与柔和 相配合为多,故与山石、水面、建筑有机结合,形成江南园林独特的风格

10、.拙政 园在大片落叶树和常绿树的混合配置中, 利用各种树形的大小、树叶的疏密、色 调的明暗.构成富于变化的景色,在形成自然山林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二拙政园建筑特点建筑在苏州古典私家园林中具有使用与欣赏的双重作用.它常与山池、花木共同组成园景,在景区中,往往构成风景的主题.山池是园林的骨干,但欣赏山 池风景的位置,常设在建筑物内,因此建筑不仅是休息场所,也是风景的欣赏点. 拙政园以建筑的数量之多和比重之大在苏州古典私家园林中形成一个突出的现 象.苏州古典私家园林在这么小的面积内既要容纳大量建筑物,又要构筑自然山水,存在着矛盾性.拙政园由于园林的面积大,在这方面占了一定的优势,有足 够的空间来建造各

11、种不同功能和形式的园林建筑.整个园中共有园林建筑四十几 处.建筑分布主要集中在中部和西部.江南一带的私家园林,空间有限,建筑布局较密,而且大多沿着园的四周排 列,留园、网师园、艺圃等都是如此.拙政园的建筑数量虽不少,但都疏疏落落, 不求其聚,亦不觉其散.建筑物本身的位置,随着地形变化而上下曲折,参过失 落,有斜有正.拙政园的香洲其侧立面是不对称的 ;小飞虹的波形廊是不平行的; 松风水阁的位置也是斜出的;互为对景的见山楼与香洲,远香堂与雪香云蔚亭, 双方建筑的轴线也不是同一方向能连成一条直线的,是略有错落的对景.园林空 间较为敞朗,四面赏景比拟容易做到.园林中的建筑,根本上都是开放、通透, 可四

12、面赏景.不像其它的私家园林,建筑密度大,做到四面赏景或局促或有困难.四、总结拙政园风格多样、空间丰富、地形多变、面积大、水面广、建筑齐、叠石巧、 花木多、尺度宜、意境深,“大是拙政园的鲜明特点.拙政园是苏州园林的典 型代表,被列为苏州园林之冠.拙政园如今已是一个开放的公共园林,普通游客只能在白天限制的时间范围 内参观、游览,拙政园的日出、日落、夜景等园林景观我们己无从感受.毕竟因 林屡分屡合,兴衰不迭,以我们现代人的眼光去看,还是存在一些缺乏.当然拙 政园的有些问题和缺乏是没法解决的,我们现在看到的拙政园已是几废几兴,屡 更因主,解放后几度重建、修改的面貌.改建时也是尽量保存原来的风格,或按 照历史的记载重建.只要我们细心观察,认真体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