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剩余劳动力汇总_第1页
农业剩余劳动力汇总_第2页
农业剩余劳动力汇总_第3页
农业剩余劳动力汇总_第4页
农业剩余劳动力汇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摘 要:农业剩余劳动力市民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劳动力资源的优化和重新配置,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必然要遇到的问题。农业剩余劳动力市民化问题关系到 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全局发展的重要问题。如何彻底解决好农业剩 余劳动力市民化问题,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所遇到的重大实践问题,也是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和建 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紧迫任务。就衡阳而言,衡阳是农业大市, 也是人口大市。总人口 734万,位居全省第二;农业人口 558 万,位居全省第一,近几年来,衡阳市不断深化农村的各项改革,积极落实各项扶农政策措施, 平稳推动了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但由于历史原因,当

2、前农业剩余劳动力市民化仍然面临着诸多 问题和困难,农业剩余劳动力市民化的数量和速度不能够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对当前衡 阳农业剩余劳动力市民化问题具体分析,从而探索出适合衡阳农业剩余劳动力市民化的有效途径,对创新衡阳农村工作机制,消除衡阳市农业剩余劳动力市民化的制约因素,积极拓展农民市民化 的地域和就业空间,加快衡阳市农业剩余劳动力市民化合理有序的推进步伐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 价值和现实意义。关键词:农业剩余劳动力;市民化;影响因素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agricultural surplus labor f

3、orce in Hengyang CityCollege of Economy & ManagementEconomic major13040203 Chen Lin Instructor:Chen YongAbstract :the citizens i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surplus labour law is optimization and reconfiguration of the labour resources, are 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a

4、nd modernization in our country is bound to encounter problems. Agricultural surplus public of issues related to the country'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stability have become important issues affecting China's overall economic development. How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public agricultura

5、l surplus are major practical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in China, is China's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and an urgent task of building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Hengyang, Hengyang is an agricultural city and populous city. Population 7.34 million, ranked pro

6、vince second; agricultural population 5.58 million, ranked province first, in recent years, Hengyang City constantly deepening rural of the reform, active implementation the helped agricultural policy measures, smooth promoted has City economic of fast development, but due to history reasons, curren

7、t agricultural labor public of still faced with many problem and difficult, agricultural labor public of of number and speed not can adapte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need. Therefore, current Hengyang citizens concrete analysis of surplus labor force in agriculture and ways to search for suitable for

8、Hengyang citizenry of agricultural surplus labor, Hengyang rural working mechanism for innovation, elimination of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in Hengyang City resident's constraints, and actively promote the geographical and employment of rural population, Hengyang City, accelerate the pace of adva

9、ncement of the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of public order is very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Key words: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citizenship; influencing factors1绪论11.1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11.1.1 研究目的11.1.2 研究意义1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1.2.1 国外研究动态11.2.2 国内研究动态 21.3 本文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之处 31.3.1 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31

10、.3.2 本文创新之处 32相关理论概述.42.1 相关概述概念的界定 42.1.1 劳动力42.1.2 市民化42.1.3 农业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 42.1.4 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 42.2 相关理论基础 .42.2.1 刘易斯理论 .42.2.2 推-拉理论52.2.3 托达罗理论53衡阳市农业剩余劳动力市民化现状 53.1 研究区域概况 53.1.1 衡阳经济发展落后 53.1.2 衡阳市城市化水平滞后63.1.3 衡阳市农业发展缓慢 63.2 衡阳市农业剩余劳动力特征 .63.2.1 城市供需结构矛盾突出 63.2.2 职业技术水平整体偏低 74影响衡阳市农业剩余劳动力市民

11、化的制约因素 74.1 自身素质偏低74.1.1 思想保守、观念落后 74.1.2 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匮乏 74.1.3 就业信息利用能力弱74.1.4 环保和法律意识淡薄 84.2 制度因素的限制84.2.1 土地制度不完善84.2.2 户籍制度落后84.2.3 就业制度欠缺 84.2.4 社会保障制度失衡95推进衡阳市农业剩余劳动力市民化进程的建议 95.1 提高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自身素质 95.1.1 更新观念9II5.1.2 加大教育投入并发展职业教育 95.1.3 提高就业信息的利用能力 95.1.4 树立正确的市民观、增强法律意识 95.2 政府从宏观角度建立健全机制 105.2.

12、1 建立并完善农村土地权利保障机制 105.2.2 破除户籍制度的壁垒105.2.3 逐步统筹完善城乡的就业制度 105.2.4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106结论及展望106.1 总结106.2 展望106.3 献11iii1绪论1.1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1.1.1 研究目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逐步推进,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但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相 比,我国城镇化水平仍显得滞后,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速度缓慢,城乡分割的体制还没有打破 格局。中国城镇化发展水平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工业化发展水平的局面,已经成为严重制 约我国综合实力提升与国家竞争力增强的巨大瓶颈。如今衡阳市农业剩余劳动力市民化

13、进程受到阻碍。对此,几个疑问浮现在脑海中,是什么制 约因素在影响着衡阳市农业剩余劳动力市民化?我们又该如何去针对这些因素提一些建议?在 此,我希望通过本研究能解决问题,为加快衡阳市农业剩余劳动力市民化进程做出一点贡献。1.1.2 研究意义农业剩余劳动力市民化的研究有利于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经验,同时也有助于优化我国阶 层结构,创建稳定的和谐社会,为推进城镇化中市民化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解释和理论支持。作为城市的弱势群体,他们的社会地位、生活状况和前途成为社会争论的焦点。但对于该问 题的认识还远远没有达成共识,这样相关政策、制度的预期效果不但难以达到,而且会有更多的 问题产生,甚至矛盾会被激化,因

14、此迫切需要展开农村剩余劳动力市民化的研究,有助于缓解社 会矛盾,从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与此同时,从衡阳市的现状来看,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市民化问题的研究是现今打破发展窘 境的重要途径,本文意在找出衡阳市农业剩余劳动力市民化的制约因素,再寻找积极的应对途径 解决存在的问题,因此本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1.2 国内外研究综述1.2.1 国外研究动态19世纪中叶,在欧洲各国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实际意义上的农业人口流动产生。 国外在农业剩余劳动力市民化问题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比较大的成果,并且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和 理论以探索农业剩余劳动力市民化道路的发展。1954年,刘易斯发表了劳动力无限供给

15、条件下的经济发展,认为机器大生产的出现和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对各种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的集中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至此形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第二、三产业的流动,再加上工业部门劳动力的边际效益远高于农业部门,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迅速集中。集聚效应也带动了商业和服务业的繁荣,因此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1。乔根森(1961)认为,劳动力转移的原因不在于生产率的改变,关键是消费结构的变化,是消费需求拉动的结果,但是,其前提条件是农业剩余。由于农业部门的剩余才为现代部门的发展提供了更 多的自由劳动力,农产品达到了人口最快增长时所需的农产品数量,剩余劳动力也就产生。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而向城市转移似乎是最好

16、的选择。城市产业技术进步以及转化越快,其居民储蓄率就越高,劳动力和经济增长也就越快2。齐默尔曼(2004)的部门转移理论认为,消费需求的变动会直接影响劳动力转移的方向,也会引起不同行业之间的劳动力市场上工资差异,进而促使劳动力逐步走向市民化3。1.2.2 国内研究动态我国相对于国外对农业剩余劳动力市民化问题的研究开始较晚,20世纪80年代,随着大批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经济学者开始广泛关注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专家学者从多方面切入深入研究了农业剩余劳动力市民化问题。陆学艺(2006)强调农村城市化是指在保持农村原有的清新环境、淳朴风气和亲近自然的特色的基础上,通过用农村特有方式来体现生态文明魅力,

17、同时极力改善农村现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使农村中的每家每户都能走向现代化的一种生活方式4。周小刚(2008)认为,加速农业剩余劳动力市民化的主要途径不但包括城市对农民工的吸纳,还包括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农民工的就地市民化、农村的城镇化以城市化促进农民工的市民化等5c刘良博(2009)总结分析出目前对失地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产生制约的因素和历史原因其一,受传统历史原因和农村客观条件所限,较少的失地农民工能掌握技能淇中更少的部分人能取得技能证书其二,由于我国经济制度的因素造成失地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除无制度保障外甚至制度上存在一些障碍第三,社会文化因素首先,失地农民工和市民在消费观和价值观上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18、其次,某些市民对这部分人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社会歧视第四,城市因素因为城市日前的功能还太弱形不成规模经济,因此城市的经济发展现有水平远不能适应促进劳动力就业的要求6。周琳琅(2011)通过研究制度变迁过程中的路径依赖现象,分析出了造成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缓慢发展的一系列因素,现有的户籍制度将居民户口分成了农村户口和非农村户口两个类型,所以导致对农民工的歧视将长期存在另一方面,目前城市内部已经形成的传统旧有的就业观念仍没有从根本上发生改变,尤其是城乡二元割据的社会经济结构,如今仍对农民进城平等择业产生着较强限制作为制度供给者的政府出于制度变迁成本及规避未来风险的考量,其对相关制度的出台和供给存在严重的滞

19、后性久陈滔(2011)认为确立“以人中城市拉动型”的城市化土流模式,才能实现以“发展”的形式解决“生存”问题而这种“城市拉动型”的城市化模式的关键就在于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市场占有率,从而促进城市产业的升级,带动城市发展,解决城市的失业和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还要为 乡镇企业和小城镇的产业升级留出保留空间,再以丰厚的利润回报积极实施工业反哺农业,投资农业发展8。魏后凯(2013)则认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市民化给中国的发展有众多积极效应可以有效补给简单劳动力市场腾出的空缺可以给予城市的居民进一步学习、接受教育以便提升自己素质的心理压力还可以降低工资水平,以维持较高的利润,从而推进我国的现代工业化进程

20、9。程妹(2013)研究观点是,实现农民的市民化,不比于现代化社会人口结构变迁的必然结果,还会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它还有助于增加农民工收人、促使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和建设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促进我国目前持续和健康可持续发展,实现新世纪奋斗目标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提高农民工的基本素质,促进他们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是实现社会进步、国家稳定的 重要保障10。文军(2014)认为,实现农民的市民化能不断地推进城乡产业的融合,从而推进农业的产业化、农业的规模化、农业的开放化和农业市场化 ,提升农业的竞争力还可以提高农民收入 ,改善其及家 人的生活水平,分享国家经济繁荣所带来的成果可以促使农村城镇

21、化的进一步发展,彻底地改变农民工被边缘化的劣势状况,开辟出一条符合中国发展的农村现代化道路 11。1.3 本文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之处1.3.1 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法本文主要是从衡阳市农业剩余劳动力市民化现状出发,分析衡阳市农业剩余劳动力市民化的 制约因素,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第一部分:引言,主要介绍了文章的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 动态研究以及说明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并就本文介绍其创新之处。第二部分:农业剩余劳动 力市民化的相关理论概述。第三部分:衡阳市农业剩余劳动力市民化现状及特征。第四部分:衡 阳市农业剩余劳动力市民化影响实证分析。第五部分:影响衡阳市农业剩余劳动力市民化的制约 因素。第六

22、部分:推进衡阳市农业剩余劳动力市民化进程的建议。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进行了大量的借阅包括对农业剩余劳动力市民化的分析与研究和其他资 料,在进行总结,得到比较完整的理论支持。再利用经验总结法通过对衡阳市的具体情况和国外 众多理论进行归纳总结,使得所选用的数据更加科学可信。最后采取个性分析和系统分析的方法,探索农业剩余劳动力市民化的内在规律,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从而提出合理的建议与对策。1.3.2 本文创新之处目前大多数学者都是站在全局的角度对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市民化研究的比较多,区域性研究则相对较少。有的也是对中国西部和东部的研究,而缺乏对像衡阳这样深处中国中部地区的典型城市的研究。中国的东部

23、、中部、西部的经济和资源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由于面临的问题不同,因而不同地区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市民化的制约因素也有所不同,本文对衡阳市这一区域农业剩余劳动力作出系统的研究,从而弥补了对中国中部地区典型城市研究空白。2相关理论概述2.1 相关概述概念的界定2.1.1 劳动力劳动力是指进行一定社会劳动并获得劳动报酬或收入的所有劳动者,也就是就业者。我国把 劳动年龄的下限定为 16岁,把男女劳动年龄的上限分别定为60岁和55岁,介于这二者年龄段之间的人口称之为劳动年龄人口。2.1.2 市民化市民化指的是由农民转向市民的过程。从技术层面而言,是在国家、政府的法律与政策的帮 助下,农民获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

24、公民身份和社会权利的过程,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就是获得所在 城市户口及相应的居留权、选举权、受教育权和社会保障等等。2.1.3 农业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农业劳动力是产业性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农业劳动力是指进行农作物种植业生 产的劳动力。而广义的农业劳动力是指进行大农业的劳动力,包括狭义的农业、 还包括从事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的劳动者。农村劳动力是地域性概念。所蕴含的范围更加广泛,既包括广义 的农业劳动力,也包括农业二、三产业的劳动力。2.1.4 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着重强调居住在农村的劳动力,是农村所有产业剩余劳动力的综合,属低于 范畴。而农业剩余劳动力仅仅指的

25、是农村第一产业的剩余劳动力,属产业范畴。农村剩余劳动力=农业剩余劳动力+农村非农业剩余劳动力。2.2 相关理论基础2.2.1 刘易斯理论1954年,刘易斯发表了一篇题目为无限劳动力供给下的经济发展的论文,创造了第一个 劳动力流动的理论模型。他认为,处于发展期的国家存在“二元经济结构”,一是以现代的生产方式生产、收入高、劳动生产率高的城市工业化部门,而另一个则是以传统方式生产收入低、劳 动生产率低的乡村农业化部门。发展中国家普通存在土地有限、人口迅速增长、社会资本稀缺等 问题。传统农业部门最明显的问题就是有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剩余。这种背景下,农业劳动力生产 率势必会很低,导致农村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

26、无限接近于零或负数。2.2.2 推-拉理论1966年英国经济学家李(E.S.Lee)发表了一篇名为 人口迁移理论的文章,对推-拉理论建立 了一个完整的分析构架,尝试着解释农业剩余劳动力市民化过程中不同人群所遇到的拉力、推力 以及阻力之后的反应。他认为,市民化是促使市民化和阻碍市民化两种不同方向力作用之后的结 果。他将推拉理论概括为三部分:一影响人口迁移量的大小因素包括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 发展的条件差异、两地人群的差别。二是每一个人的迁移流必定会形成一个相反的逆向迁移流。三是迁移有较强的人口选择性。2.2.3 托达罗理论由于城乡预期收入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城乡的生活质量不同、就业机会的不等。

27、经济学家托 达罗对此进行了研究,在他看来,农村劳动力转向城市的动机决定了城乡预期收入差异,差异越 大,流入城市的农村人口越多,托达罗认为国家经济结构主要由三部分构成, 分别是“农业部门”、“传统城市部门”、“工业部门”,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之后进行就业又分为两个阶段,首先迁入到城市之后匮乏技术的农村劳动力只能去“传统城市部门”工作;经过一段时间后,在下 一阶段他们才能在现代工业部门适应。用公式表示为:M=?(d),?>0(1)式中:M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城市的数量,d表示城乡预期收入的差异,? >0代表人口迁入数量是预期收入差异的增函数。d=W*q-R(2)式中:W指实际工资率,

28、R则代表农村的平均收入,q是迁入到城市之后的劳动力能就业的概率。3衡阳市农业剩余劳动力市民化现状3.1 研究区域概况3.1.1 衡阳经济发展落后上世纪80年代,衡阳先后被定为全国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全国中等城市机构改革试点市。衡阳不仅地区优越,交通便利,而且资源丰富,堪称“有色金属之乡”、“非金属之乡”、“鱼米之乡”和“旅游之乡”,但以上优势却没有给衡阳的发展带来机遇。衡阳发展滞后,从其他几个同起点的几个城市对比中就可以得到佐证,如下表所示表1 2013年各地人均 GD林口财政收入对比分析单位:元温州柳州潺河衡阳人均GDP4836240268374658280532287人均财政收入298722

29、361718542515263.1.2 衡阳市城市化水平滞后围绕市政府提出的进一步加快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进程,做大做中心城市的重要决策,城市 化进程明显比往年加快,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城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根据衡阳市统计年 鉴显示,截止 2014年年底,全市城市化率达到48.4%,比去年上涨了 2.2%,市区及七个县城以20%的面积汇聚了全市四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全市三分之一的财政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市人 口达到143.68万人。而城镇人口达到 361.3万人,对人口的承载力增强的不够明显,同时,由于 衡阳市以第一产业为主要产业,二三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营模式的转变,使得城市化水平变得尤 为

30、缓慢。3.1.3 衡阳市农业发展缓慢近些年来,衡阳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所发展,也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但总的来讲,龙头企业的 发展仍滞后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大宗农产品缺乏相应的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加工 龙头企业中大部分规模偏小,竞争力不强,没有品牌效应。这些都在深层次上制约了衡阳市农业 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农田水利设施是农业发展的命脉,而衡阳市农业基础设施是衡阳市农业产 业化进程中的最为薄弱的环节。衡阳市原有的农田水利设施基本上是上世纪60-70年代修建的,对农业生产的保障作用大打折扣,与目前衡阳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势头很不配套。虽然近几年来各 级政府都加大了对农业基础设施维修建设的资金投入

31、力度,但是,这对于衡阳市农田水利设施所 需资金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如遇到特大气象灾害,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将很难发挥作用,这必 将成为制约衡阳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的"瓶颈"。3.2 衡阳市农业剩余劳动力特征3.2.1 城市供需结构矛盾突出劳动者素质、劳动技能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仍然突出。主要表现为:在农村,一方面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求职,形成庞大的民工流,而这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无一技之长,靠纯粹的体力劳动谋生;而另一方面却是大量的耕地抛荒,无人耕作。大部分农村青壮年宁愿外 流打工,艰难度日,也不愿守家种田。在城市,一方面高端技术人才、高级技工,特殊工种人才 短缺,苦

32、累脏工种用工难求;而另一方面则是下岗失业人员和一般普工求职困难,高不成,低不 就,有的甚至宁愿吃低保也不愿到力所能及的岗位去工作。3.2.2 职业技术水平整体偏低从全市农村问的文化技能素质调查表明,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只占12.3%,接受过培训的劳动力仅仅占 10.1%,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仅仅只有市民化从业人数的19.7%。绝大多数农民缺少市场上所需要的职业技能。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形势的转变,产业结构正在不断的升级与更新,加强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快发已经迫在眉睫。4影响衡阳市农业剩余劳动力市民化的制约因素4.1 自身素质偏低4.1.1 思想保守、观念落后根据衡阳市第二次农业普查

33、发现,小农意识跟自给自足的老传统就业观念,在大部分文化水 平较低的群体中依然存在。很多农民都缺乏大胆开拓的意识,依然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害 怕风险,不愿意走出乡村,离开土地。消极无为,安贫认命,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圈内, 害怕接受冲击与挑战。4.1.2 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匮乏文化素质低,就业竞争能力弱,直接束缚了农业剩余劳动力市民化的有效转移。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在不断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被资本、技术型产业所取代,对高素质的劳动力需求逐 渐增加,这无疑加大了市民化进程的难度。剩余劳动力中,大多数是中小学毕业后升学无果而回乡的,除部分在外就业受过短期培训之外, 绝大多数没有接受过任何专

34、业培训。受“学而优则仕”的影响,再加上缺乏培训意识,剩余劳动 力很难进入到非农产业,从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剩余劳动力市民化的进程。4.1.3 就业信息利用能力弱劳动力市场信息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了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市民化之后就业机会的大小。衡 阳市农业剩余劳动力判定就业信息能力不强。一方面,他们缺乏收集信息的意识与条件,不善于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获取足够的就业信息,从而失去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他们无法根据自 身情况来做出恰当的择业需求,大多由亲戚朋友介绍进程,过于盲目。虽然政府开设了职业介绍 机构,但碍于自身对信息的反应愚钝,这又成为他们阻碍市民化的一大制约因素。4.1.4 环保和法律意识淡薄衡阳

35、市农村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农村的生活质量低于市民,生活习惯也与城市居民有 这巨大差异。一些进城工作的农民,把农村的不良卫生行为带到城市,穿着随意、乱丢垃圾、随 地吐痰,给城市环境卫生带来阻碍。同时,他们所受到的法律教育少,缺乏法律意识,法盲仍然 普遍存在,以至于他们在利益受损时不懂得用法律的武器来武装自己,抑或是在违法乱纪的过程 中又浑然不知。间接的加大了农业剩余劳动力市民化的难度,同时这也是农民在城市中受歧视的 主要原因。4.2 制度因素的限制4.2.1 土地制度不完善由于城市社保制度不够健全,农业人口不舍得放弃土地,将其作为以后失业、养老的基本保 障,再加上土地的收益率低,其次土地流转

36、制度不够灵活,缺乏科学的土地测量、交易等,土地 的流转受到限制,跨区域流动难以实现,整个过程中也缺乏规范性,造成对剩余劳动力土地权益 的侵害。很多进城工作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私下将土地承包转让给其他人耕种,由于土地流转机制 欠缺,外部的市场环境也不成熟,这种私下交易的方式带有很大的风险性,流转成本高。4.2.2 户籍制度死板户籍制度是影响农业剩余劳动力市民化的根本障碍。它不仅是导致农业剩余劳动力居住难、 看病难、就业难、子女上学难、无社会保障、弱势化、边缘化的重要因素,更是农业剩余劳动力 市民化的根本原因。尽管我国户籍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一些隐形的限制条件仍然阻挡在剩余劳 动力的面前,使他们很难再

37、城市中扎根落户。目前,虽然他们已走进城市,其实他们当中依旧有 很多人没有解决户籍问题,就业、结婚以及将来子女的上学都会面临困难4.2.3 就业制度欠缺就业和收入分配制度也影响着市民化进程。我国现行的就业制度对农业人口存在不利的影响。一是很多农业转移人口仍处于非正规就业的状态,就业岗位得不到保障,他们难以进军到正规领 域就业,不能受到就业政策和制度的保护;二收入水平低,在高消费水平的城市中难免力不从心,从而就抑制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创业积极性;最后则是缺乏相应的市民待遇,享受不到城市和企业对他们的优惠,也不能在创业上获得银行、财政等方面的便利,甚至连资格也没有。4.2.4 社会保障制度失衡社会保障

38、制度的缺失,也是影响着剩余劳动力市民化的重要障碍。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而言, 由于享受到的社会保障项目少,保障水平低,与城乡职工的社会保障形成了巨大的差异,从而削 弱了人力资本投资的动力。 我国传统的社保制度, 主要是针对城市国家机关和国企单位的劳动者, 农民的社保依赖于农村集体,但在这种城乡二元社保体系下,农民享受不到失业保险、养老保险 以及工伤保险,缺乏基础医疗保险,更享受不到单位应得的福利。5推进衡阳市农业剩余劳动力市民化进程的建议5.1 提高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自身素质5.1.1 更新观念建立长效机制,改造小农思想,逐渐引导农民观念更新。一要消除小富即安的小农经济思想, 培养创业精神和依靠科技

39、创新的先进理念。二要改善封建保守与急功近利的思想,树立可持续发 展的观念。三要更新就业观念,逐步树立没有技能就不能安稳就业的新观念,培养自觉就业、竞 争就业的意识,破除“等、靠、要”思想。5.1.2 加大教育投入并发展职业教育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凯吉瑟表明,农村地区教育水平每上升 10%,将会促使6%-7%的农民迁出农业。教育对劳动力市民化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针对衡阳地区经济落后、地方财政收入有 限,投入教育事业的经费不足这一现状,政府应该积极主动发展地方经济,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 力度,改善农村的教学环境,以及提高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在这一基础上,更要利用好农村广 播的教学优势,积极开展农村的职

40、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大力开展农业证书制度培训,讲究培训的 质量和效果。5.1.3 提高就业信息的利用能力一应当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干预能力,充分利用政策、经济、行政与法律等手段来提高劳 动力的就业行李能力。二应该发挥市场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充分发挥出市场的信息调节和配置 功能。三可以适当的营造和谐的城市社会氛围,消除身份歧视,鼓励不同阶层的友善沟通。5.1.4 树立正确的市民观、增强法律意识农民向市民转化单方面依靠自身和政府的支持还不够,市民应消除对农民的认识障碍以及对农民的歧视,调整心态并用平和的方式对待农民,帮助农民尽快向市民转化。同时都要真正的了 解到农业剩余劳动力市民化的意义以及为他们为

41、城镇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从而理解和尊重农民,自觉的支持农民市民化,同时还要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尽量减少与市民的冲突,还要让农民积 极加入到合法的维权组织,依靠组织的力量,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5.2 政府从宏观角度建立健全机制5.2.1 建立并完善农村土地权利保障机制政府要构建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机制,鼓励农民进行人地分离。为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政府 要在国家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从事经营权,尽快以法律形式保护土地使用权,建立可以让农民将土 地转化为财产权方便带进城市的产权制度,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以及它的有偿使用和转让制度,允 许和鼓励农民依法转让和抵押土地权,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交易市场,加强软硬件设施建

42、设和完 善土地流转程序,使土地有偿流转在规范的市场中有序进行,并因此来获得相应的收益。5.2.2 破除户籍制度的壁垒一方面,在总结户籍改革经验的同时,实行国际通用的按居住地等级户口原则,以居住地的 形式来划分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逐步实现人口的自由迁移,建立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而 另一方面,适当性的放宽农业剩余劳动力迁入城市落户的条件,放松户口管制,逐步解决目前城 乡居民的两种身份、就业以及其他不平等待遇的问题,从而来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市民化。5.2.3 逐步完善统筹城乡的就业制度一是降低就业难度、消除就业歧视,在求职、考试与招聘等方面对城乡劳动力做到一视同仁, 并,让农民享受到与市民等同的

43、待遇。二是要打击非法中介,整顿劳动力市场,向农业剩余劳动 力提供免费就业服务,并且取消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进城市务工就业的不合理收费。三是要完善培 训机构并保障信息平等。可根据农民个人文化素质的高低让他们自主选择培训机构,理论穿插实 际,来达到多元化培训的目的。同时统一管理农民的就业信息,及时向周围的人传递就业咨询, 提高管理效率,从而降低农民就业成本。5.2.4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一方面可以建立保障性住房。由于农民进城之后居无定所、所无优境的问题,政府应简化农 民租房手续,通过所制定的法律法规把市民化人口的居住问题都归纳到住房保障体系当中。另一 方面应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维护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合法权益

44、,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应解决好 农民子女的教育问题,解决市民化的后顾之忧。6结论及展望6.1 总结党的十八人报告中指出,耍“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化”。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不断提高城镇化的重大战略举措。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化率的实质,就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推进农业人口非农化、非农人口市化。衡阳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农民是最大的群体,但近年来农民的收入提高较慢,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 个瓶颈。因此,农村能否完成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任务,对全市的发展来说举足轻重。本文以“衡阳市农业剩余劳动力市民化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为题,基于“刘易斯理论”、“推-拉理论”、“托达罗理论”和衡阳市农业剩余劳动力市民化的现状,在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 对衡阳市农业剩余劳动力市民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了以下结论:在农业剩余劳动力市民化的进程中,应该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统筹考虑城镇规模布局、地域布局和产业布局的关系,才能有序的在城镇定居并融入城市实现市民化。在推进市民化进程的对策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