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吟 (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石灰吟 (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石灰吟 (教学设计).doc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石灰吟 (教学设计)石灰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了解诗歌及诗人背景,体会诗歌情感。2、学习诗歌中诗人托物言志的写法。3、在有感情朗读诗歌中,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喜爱之情。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2、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掌握诗歌中托物言志的写法。3、能结合自己对诗歌的了解、融入情感,用优美的语言翻译诗歌。学情分析p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诗歌积累,但是由于诗歌与其生活经验较远的特点,大部分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不大。虽然能积累了一定量的诗歌,但是对于诗歌的灵活运用,学习诗歌的方法都没有形成系统的体系。本课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以学生已有的诗歌积累为背景,在

2、轻松的背景下,以鉴赏的角度开展此节古诗课。让学生了解学习诗歌不仅仅是我们对知识的积累,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诗歌也不仅仅是学习的素材,它是无论现代还是古代人共有的抒情言志的工具。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诗人背景微课教学过程:一、诗意导入,入情入境1诗词是我国灿烂历史文化中的瑰宝,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从小就开始接触诗歌了。青草漫漫的池塘边我们见过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咏鹅变红鹅)烈日炎炎的午后我们寻找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咏柳变红柳)绿意盎然的树林深处我们欣赏过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白云泉)这些优美的诗句都在赞美一种事物,这些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的诗歌我们称为咏

3、物诗。(板书)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板书石灰吟,这首诗的作者是于谦板书,指读,同学们谁能结合过去我们学过的诗歌,说一说吟字的意思?对这就是知识的迁移了。那这个题目怎样解释呢?二、诗意诵读,体悟诗情(一)读通、读准诗歌1让我们再来读一下这个题目。石灰是什么啊?谁来结合着查找的资料说一说?师:原来石灰就是一种普通的建筑材料。师:这么平凡无奇的一种东西作者是怎样赞美它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2请大家出声音大声自由朗读一遍诗歌。如果从诗歌形式上说这是一首什么诗?我们一般采用什么方式区划分节奏?谁想用这种方式给大家读一读?生读。把古诗的味道读出来了,真棒,谁还想用其他的方式读一读?平平仄仄,抑扬顿挫

4、真好听,这样读起来也能读出诗歌的韵味,还能怎么读?预设生:把两种方式结合起来读。前三句用4/3最后一句用2/2/3的形式,加强最后一句的情感。这种形式也能很好的表达情感,让我们一起用这种方式读一读这首诗吧。读诗其实很简单,这朗朗上口的文字美,音韵美能让我们获得读诗的快乐(板书读)(二)读出诗歌意思1谁想用你喜欢的方式再来读读这首诗?生一:你读的特别有感情。千锤万凿这个词怎么解释?千次的捶打,万次的凿击。这千万真的是一千次一万次吗?这里的千和万都是形容次数很多,是虚指。我们学过许多带有虚指的词如像是千头万绪。生:千呼万唤、千变万化、千军万马、千辛万苦、千差万别、千真万确。大家的词汇积累真丰富,其

5、实我们还学过许多类似的诗句。谁想带着大家读一读?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这些虚指的字把诗歌内容变得更生动,情感表达更充沛,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诗。这里的“千、万”怎么理解呢?让我们感同身受的去体会一下:生一:现在我们每个人都成了一块石灰石,经受着铁锤,千次的捶打,万次的凿击,你会有什么感受?(读一读,还不够疼)生二:读的真棒,你想到了什么?(石灰很疼)所以你才把千和万读重,他们不仅代表了次数多,还代表了一次比一次重的击打,一次比一次蚀骨的疼痛。齐读石灰石被铁锤砸破了头;砸开了全身;以至支离破碎,可他仍要坚强的爬出深山。读。

6、你们让我听出了它的坚韧与气魄。2谁能带着这股劲头再把诗歌读一读。生读无可挑剔,你觉得烈火焚烧怎么理解?老师之前查过资料这里的烈火有9001100,我们平时喝的开水是多少度?要比他高十倍的温度灼烧你,你躲不开,逃不掉,读(齐读)生一:那熊熊燃烧的烈火已经让你浑身发烫;(读出了煎熬感)生二:仿佛马上就要化了一样;那是一种抽筋蚀骨的疼啊。让人忍无可忍,可是石灰却生读“若等闲”说到“等闲”这个词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了哪句诗?毛泽东的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是只等闲。当年的红军战士为了人民舍生取义,而在石灰眼里,为了留住自己的清白,千锤万凿是生读:若等闲,烈火焚烧也是生读:若等闲。3带着这种感情让我们接

7、着读诗歌?谁来?他从一块完整的石灰石,经历了铁锤的(读)千锤万凿,在分崩离析之后在窑洞中忍受着烈火焚烧,最后即使自己粉骨碎身,也全不怕。只因要留清白在人间。4我给大家提个建议,看最后一句,应该读得慢一点。因为在提醒别人诗要结束了,注意回味。谁想试试?鼓掌。5同学们读的都很精彩,通过理解诗歌的意思,我们能很容易读出诗歌带给我们的意境了。(解)老师也忍不住想读一读了。师范读。我想你们的掌声不仅仅是给老师的朗读也是给这平凡又伟大的石灰的,无论外界的()还是()即使()也都不怕,只有一颗忠肝义胆之心,孤注一掷之愿,要留()。(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身碎骨清白在人间)你觉得石灰身上有什么品质?正如诗中最后一

8、句提到,经历这么多艰难险阻都要保留昭示自己的清白之身。诗歌就是古代的歌曲,和我们现代一样,他是可以唱和的,一起和老师合作读一下这首诗,读出对他的赞美吧!老师来读石灰的经历,同学们来读石灰的态度。(前四后三)你们把石灰那大无畏的气魄读的淋漓尽致。这次男女生合作读一读,女生读经历,男生读态度。三、走进作者,发掘诗意(8)1老师从你们的朗读中听出了你们对石灰吟的赞美和敬佩。于谦这首咏物诗不仅写石灰,还借石灰表达了自己的志向与抱负。读史明智,知背景才能悟诗情。让我们结合课前搜集的于谦的资料,去深入的认识他,深度的解读这首诗歌吧。谁给大家先来介绍一下童年时代的于谦。生一:于谦像我们一样大的时候,他的学堂

9、中挂了一幅画像,他每天都出神地凝视着画中人。先生便问他,是何故。他应声答道:“将来,我要做像他那样的人。”画中的那个人就是文天祥。师:于谦望着画像一次次吟诵着文天祥的诗句,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正因如此,他在12岁时便写下了石灰吟,抒发自己的志向。长大后的于谦呢?生二:成年为官后于谦一直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每逢进京汇报工作,其他官员必带金银财宝。只有他从不带任何礼品。师:有人劝他,他就潇洒一笑,甩甩两只袖子,说,我只有两袖清风。就是这样一位令人敬佩的清官却命运多舛,屡次蒙冤。生三:后来,皇帝战败被俘。于谦临危受命,打败敌军,救回了皇帝。可于谦不仅没有受到嘉奖,反而惨遭迫害,处以死罪

10、,本可以逃离的于谦却大义凛然,慷慨就义。师:据说于谦上刑场的这一天,整个北京城乌云压城,闷雷滚动。城中的老百姓扶老携幼,来为于谦送行。你就是于谦,此刻你很坦然。因为你无愧于自己,无愧于百姓,更无愧于国家,死亦何惧?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此刻于谦很坦然他分明听到身后的百姓们,也为他轻轻地吟诵着(指名一个大组读)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渐渐地,应和的人越来越多(指名两个大组读)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越来越多。直至响彻天地(起立读)于谦含恨而去,而众百姓那感天动地的吟诵声,却在天地间发出悠悠的回音。(齐读)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要留清白在人间这一刻,让我们默默地把诗

11、中的一字一句都铭记在自己的心中。四、托物言志,拓展诗歌(14)1同学们谁能说说于谦为什么作石灰吟?生回答:3-42石灰的清白正是于谦种种高洁志向的象征。板书高洁。唐代诗人白居易曾经说过:“歌咏言,诗言志”。像这样通过对物的描写或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感情的方法叫做托物言志。3同学们其实这类的咏物诗还有很多。A我们这学期就还学习了一首是生:竹石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读出你对竹石的理解。生一读,读的真好,你读的时候想到了什么?说的真好,这首诗表面上写,生:竹子(变红)长在哪的竹子,生:石头缝中的竹子现在如果你就这这株竹子,你会带着怎样感情读这首诗?生一:你把咬字独重了,非常好,我们想着“咬”住青山

12、的坚劲(红)来读生二:最后两句太精彩了,不管风吹雨打,任凭霜寒雪冻,苍翠的青竹仍然“坚劲”,傲然挺立。(红)这首托物言志的古诗,寄托竹这种物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呢?(指黑板)生:郑燮的为官生涯中一直体恤百姓,嫉恶如仇、不畏权贵,甚至最后因为为民请命得罪了大臣被罢官。这首诗作者通过咏颂立根破岩中的劲竹,表达了自己坚定的意志、顽强的精神和不向邪恶势力屈服的气节说的真好,这正是我们这节课学习到的理解诗歌的方法,通过理解诗意,了解诗人诗歌背景,就能感悟诗歌情,读出诗歌的韵味了。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首诗吧。我想当年的郑燮也像你们一样慷慨激昂的吟过这首诗吧。B有人借诗歌抒发满腔豪气。也有人借诗歌诉说满腔

13、愤懑。出示李贺马诗谁想读?生一不错,那么,这首托物言志的古诗,借何物抒发作者什么志向?生二:答是啊,李贺的一生当中,因他人嫉妒他的才华仕途被阻,由于自身的身世背景得不到朝廷的赏识,终生不得志。谁再来读一读这首诗。生三:读的真好,这首诗和竹石的铿锵有力不同,要读出李贺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通过放慢节奏我们就能加深悲情。师范读最后两句(课件把最后两句拉长)齐读出示两首诗歌,最后两句变红面对贪官污吏的拉拢或威胁,郑燮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那个怀才不遇空有满腔报国之志而无处施展的李贺,通过诗歌告诉后人他的苦闷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与竹石对比读。诗人们巧妙的借助不同的景物寄托自己的情怀,有时同

14、一个景物能寄托作者不同的情感。C自由的读下面的两首诗,小组讨论一下他们有什么不同之处?谁来说一说这两首古诗有什么不同之处。谁喜欢王冕淡泊名利的高洁。谁喜欢王安石不畏强权的坚定。请你们分别读自己喜欢的那首诗,读出诗中各自的情感。凌寒独自开(红),要带着诗人对自己所画的梅花的欣赏和一种浩然之前清高情感去读。齐读在寒冷的冬天独自开放的梅花和王安石为官生涯中独自面对迫害压迫仍要坚持操守的经历多像啊,读时既要读出过程的痛苦(前两句红提示变慢)也要有对自己坚持的肯定。(最后两句加重读)齐读4学习了托物言志的写法,让我们能更好的了解古诗了,其实还有许多我们没有读过的托物言志诗,大家可以在课下一起去探讨学习。

15、希望大家能够通过今天的学习感受到,古诗离我们的距离并不遥远,只要我们了解那些离我们年代久远记忆,就能走进那个时代,感悟出诗歌中的情感,认识许多古人,听到很多故事。五、升华情感,诗性翻译1正如今天我们在石灰吟,认识了那个两袖清风,不畏强权的于谦,站在赴死的临刑台前,他应该会想到自己所做的石灰吟吧背诵诗歌。一句诗、一段情,千万悲情事。诗歌带给我们故事,我们也在丰富着诗歌的内涵。这些动人的文字会因为他的隽永和丰富,世世代代的流传下去,这就是诗歌的魅力,他能跨越时间,填埋隔阂,给每一个读到它的人永垂不朽的积淀。3让我们课下把这首古诗翻译成出来吧。加上你对诗歌背景的了解,融入你的情感,翻译成一篇优美的现

16、代文。教学反思:创作这节课的初衷于一个网络笑话“现在人总再问为什么还有背古诗学古文?有人就说了为了让将来我们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时,面对高山峻岭,一鸟飞过时,不会大叫:哇,一只鸟飞过,而是感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现在学生学习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能积累会考试,可是很难有感而发触景生情的运用诗歌。本节课,为了突破这个教学困境,在教学中以情感为暗线,开始时让学生自由读,读通顺,之后让学生学习通过情感体验理解诗歌的意思,再之后让学生在了解诗歌诗人背景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情感,最后走出的诗歌,让学生明白一首诗歌的情感不仅仅能运用到一首诗歌中,也可以运用到很多的情景中,甚至能运用到我们的现代生活中。

17、最后的作业让学生根据诗歌情感翻译诗歌,改变以往的诗歌教学模式,翻译不再是诗歌的最终目的。本节课的一条主线为托物言志的古诗,对于已经有了一定的诗歌积累的六年级学生,讲解诗歌不再是课堂重点。在与学生一起诵读理解石灰吟的过程中,把怎样理解托物言志古诗的方法无形的传递给学生。先让学生把诗歌读通顺,再根据字词句的意思理解诗歌的意思,最后结合诗歌背景、诗人历史,解读诗歌深层次的情感。读解悟的方法,在学生诵读诗歌,感悟诗歌美的过程中被学生吸收。之后拓展的四首诗歌都为托物言志的古诗,都是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古诗,通过诵读再次唤醒学生的记忆,让学生能最快的运用这节课的学诗方法,再次感悟诗歌的情感。此节课的有几个特点,学习诗歌的整个过程中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从开始的诵读划分节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区划分,准备课的过程中查阅了许多相关资料,发现专家学者们对诗歌的划分有许多不同的意见,所以课堂上把自主权换给了学生,只要学生能读通读顺没有知识性错误,就是正确的读法。之后理解诗歌的过程中让学生们把自己想象成一块石灰石,这样就能更好的体会出石灰石的痛苦、煎熬,更能入情的读诗。整节课都以读为基点,自由读、师生读、男女生读等多种方式,情境中读、教师引读、学生领读、角色读等多种时机,对于古诗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