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三化学一轮复习专题6第1单元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_第1页
2018高三化学一轮复习专题6第1单元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_第2页
2018高三化学一轮复习专题6第1单元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_第3页
2018高三化学一轮复习专题6第1单元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_第4页
2018高三化学一轮复习专题6第1单元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专题 6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第一单元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考纲定位考情播报1. 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及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2016 -全国甲卷 T26(3)、T27(1)/2. 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吸热反应、全国丙卷 T27(4)放热反应、反应热等概念。2015全国卷IT28( 3)/全国卷3. 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HT27(1)程式。2014全国卷IT9(C)、T28(2)/4. 了解能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了全国卷HT13、T26(1)解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2013 -全国卷IT28(3)/全国卷5. 了解焓变(H)与反应热的含

2、义。DM6.理解盖斯定律,并能运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2012全国卷 T27(2)焓变的计算。考点 1|焓变热化学方程式基础知识自查1化学反应的实质与特征实质:反应物中化学键断裂和生成物中化学键形成。_(2)特征:既有物质变化,又伴有能量变化;能量转化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变化。两守恒: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同时也遵循能量守恒定律。2. 反应热、焓变(1) 反应热: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能量。(2) 焓变: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反应的热效应,符号为AH,单位是 kJmol1或 kJ/mol。焓变定乂式 H=H生成物一H反应物。3. 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1)从能量变化角度理解反应物鯉皮应反应物(2

3、)从化学键角度理解庶热反应2注:化学反应中化学键断开和形成是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本质原因。(3)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可燃物的燃烧;酸碱中和反应;大多数化合反应;金属跟水或酸的 置换反应;物质的缓慢氧化;铝热反应。吸热反应:大多数分解反应;盐类的水解反应; Ba(0H)28H2O 与 NHCI 反应;碳和水蒸气、C 和 CO 的反应。4热化学方程式(1) 定义:表示参加反应物质的物质的量和能量的关系的化学方程式。(2) 意义:不仅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也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女口 2f(g) + Q(g)=2H2O(l) H=- 571.6 kJ/mol 表示在 25

4、C、101 kPa 条件下,2_mol_H2和 1_mol02反应生成 2_mol 液态水时放出 571.6_kJ 的热量。应用体验1.(1)对于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有的需加热,应如何理解?(2) 释放能量的过程反应属于放热反应吗?为什么?(3) 已知:C(石墨,s)=C(金刚石,s) H0,石墨与金刚石谁稳定?为什么?(4) 任何化学反应都有能量变化吗?提示(1)对吸热反应,加热的目的是为了提供热能,实现热能转化为化学能;对于 放热反应,加热的目的是克服反应活化能或破坏反应物的化学键,使反应发生。(2) 不一定,释放的能量过程反应不一定是化学反应。(3) 石墨较稳定,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低,能

5、量越低越稳定。(4) 是,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任何化学反应都具有热效应。2.(1)H2(g) + Cl2(g)=2HCI(l)H2(g) + Cl2(g)=2HCl(g)反应放出的热量为Q,反应放出的热量为Q,贝 UQ_ Q(填“”“=”或“ HCI(g)形成 HCI(I)时,要放出热量(2)2H+cED=CEHH(3)SiH4(g) + 2Q(g)=SiO2(s) + 2fO(l)i H= 1 427.2 kJmol考点多维探究角度 1 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及图像分析1. (2017济南模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发生物质变化的同时不一定发生能量

6、变化B. 破坏生成物全部化学键所需要的能量大于破坏反应物全部化学键所需要的能量时, 该反应为吸热反应C.生成物的总焓大于反应物的总焓时,反应吸热,H0D. H 的大小与热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无关C A 项,物质变化与能量变化是化学反应的两大特征;B 项,反应为放热反应;D 项,H与化学计量数成正比。2 .在 25C、101 kPa 下,1 mol 白磷(化学式为 P4)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和 4 mol 红磷(化学式为 P)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关系如图所示:A. 由红磷转化为白磷是吸热反应,等质量时红磷比白磷能量高,白磷比红磷稳定B. 由红磷转化为白磷是放热反应,等质量时红磷比白磷能量低,红磷比

7、白磷稳定C. 由红磷转化为白磷是放热反应,等质量时红磷比白磷能量高,白磷比红磷稳定D. 由红磷转化为白磷是吸热反应,等质量时红磷比白磷能量低,红磷比白磷稳定D 由图像知:白磷比红磷能量高,能量越高越不稳定,故红磷比白磷稳定,红磷转化由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5为白磷时需要吸收能量,属于吸热反应。3.(2016河北五校联考)如图所示是 298 K、101 kPa 时,N2与 Hb 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曲线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6【导学号:37742151】A. 加入催化剂,不能改变该化学反应的反应热B. b 曲线是加入催化剂时的能量变化曲线C.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b(g) + 3f(g)

8、2NH(g) H=- 92kJ/molD.在常温、体积一定的条件下,通入1 mol N2和 3 mol H2,反应后放出的热量为 92 kJD 催化剂能改变反应的路径,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但不能改变化学反应的反应热,A项正确,B 项正确;根据图像可知,1 mol N2和 3 mol H2完全反应生成 2 mol NH3时放出的热量为 92 kJ , C 项正确;因为该反应为可逆反应,反应不能进行到底,所以通入1 mol N2和 3 mol H2,反应后放出的热量小于92 kJ , D 项错误。角度 2 由键能计算H4. 化学反应 H2(g) + Cl2(g)=2HCI(g)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则

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他12 molH(g) + 2 mdCl(e)J包E=HkJkJmollljCg) + 1 mol2 medHC1(E)-反应过疋A. 该反应是吸热反应B. 断裂 1 mol H H 键和 1 mol Cl Cl 键时能放出xkJ 的能量C. 断裂 2 mol H Cl 键时需要吸收ykJ 的能量D. 2 mol HCl(g) 的总能量高于 1 mol H2(g)和 1 mol Cl2(g)的总能量C 由图示可知:1 mol H2(g)和 1 mol Cl2(g)的总能量高于 2 mol HCl(g) 的总能量,故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A 项、D 项错误;断裂化学键时需要

10、吸收能量,B 项错误、C 项正确。5有关化学键的键能数据如表所示:化学键C=OO=OC- C键能 /(kJmol-1)x498.8345.6碳的燃烧热为 395 kJmol-1,假设单质碳中只存在 C C 键且基本结构单元为正四面体, 则x的值为( )7A. 619.7 B . 1 239.4 C . 792.5C 在碳的正四面体结构中, 每个碳原子形成 4 个 c C 键,每个 C C 键由 2 个碳原子共有,故每个碳原子拥有的C C 键数目为 2。结合反应热与键能关系:H=反应物键能之和生成物键能之和,可得2X345.6 + 498.8 2x=- 395,计算得x= 792.5。6. (2

11、015全国卷I节选)已知反应 2HI(g)=H2(g) + 12(g)的 H=+ 11 kJmol1 mol H(g)、1 mol12(g)分子中化学键断裂时分别需要吸收436 kJ、151 kJ 的能量,则 1 molHI(g)分子中化学键断裂时需吸收的能量为 _kJ。解析 设 1 mol HI(g)分子中化学键断裂吸收的能量为X,则 2x 436 kJ 151 kJ =+ 11 kJ ,x= 299 kJ。答案299I题后归纳IH的三种计算式(1) H=反应物总键能之和-生成物总键能之和(2) H=生成物总能量一反应物总能量=H(生成物)一 H 反应物)(3) H=正反应活化能逆反应活化能

12、注意:常见物质(1 mol)中化学键数目物质CO(C=O) CH(C H) P4(P P) SiO2(Si O)石墨金刚石S8(S S)Si键数24641.5282角度 3 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判断7依据事实,写出下列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导学号:37742152】(1)适量的 Nb 和 O 完全反应,每生成 23 g NO2吸收 16.95 kJ 热量。N2与 Q 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2)已知拆开 1 molH-H、1 molN H 1 molN三N分别需要的能量是 436kJ、391 kJ、946 kJ,则 N2与 Ha 反应生成 NH 的热化学方程式为(3)在 25C、101 kPa

13、 下,一定质量的无水乙醇完全燃烧时放出热量QkJ,其燃烧生成的 CO 用过量饱和石灰水吸收可得100 g CaCOs沉淀,则乙醇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D. 1 138.18在一定条件下,将 1 mol N2和 3 mol H2充入一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生成氨气,达到9平衡时 N2的转化率为 25%,放出QkJ 的热量,写出N2与 H2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解析(1)23 g NO2的物质的量为 0.5 mol,则生成 2 mol NO2吸收的热量为 67.8 kJ。吸热反应 H为正值,故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2(g) + 2Q(g)=2NC2(g)H=+ 67.8kJmolT。1(2) N2(g)+

14、3f(g)=2NH3(g)H= (946+436X3391X6)kJmol= 92 kJmol1o(3) 根据碳原子守恒有:C2H5OH- 2CQ2CaCQ 生成 100 g CaCO 沉淀,则乙醇为 0.5 mol, 据此可写出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Q(4) 1 mol N2完全反应的热量为,kJ = 4QkJ,故 Nb(g) + 3H(g)=2NH3(g)H=1X25%4QkJ/molo答案(1)N2(g) + 2Q2(g)=2NQ(g)1H=+67.8 kJmol一1(2) N2(g) + 3f(g)=2NH3(g)H= 92 kJmol(3) C2H5OHQ) + 3Q(g)=2CQ(g

15、) + 3HQ(I)1H= 2QkJmolN2(g) + 3f(g)=2NH3(g) H= 4QkJ/molI题后归纳I(1)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六注意”在右端注晤热盘的查化:吸鹫反应”hHM:放热反应,也HvO儀大寥数山H是在餡弋、lOlkPH下 测定的*此时可不注朗监度和压强X,_ _ _ _J化学计量載只表示输煩的吐.因此、可议展整敘,也可以是分数”哩注明反应物和生理物的聚童状感.屯 r 遴、掖姦、固枳幫液分别用吋亠旳茂秀 化学针蚤数改曼,宫M要相应趾吏;正、逆展应的AH數值相等、霸号相反一般不娶求写反应条件,不用d,t *和“广,不用“一出而用或_考点 2|燃烧热中和热能源四审数值对应性

16、中“a十一- 二审单位 1 - 三审状态-五审是否符合概念(2) “五审”突破热化学方程式的正误判断10基础知识自查111.燃烧热和中和热标准燃烧热中和热相同占八、能量变化放热H及其单位H0)强酸与强碱反应的中和热H=57.3_ kJmol1注:物质的热值指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单位质量的物质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与标准燃烧热不同。2.中和反应热的测定(1)装置:(请在横线上填写仪器名称)(2)实验记录:盐酸温度cNaOH 溶液温度t2/C反应体系最高温度t3/C反应体系的温度的变化f t1 +t2X| t =432/ c反应体系的热容。 一1C=(VHC1 pHCl+VNaOH pNaOX4.18

17、/J垒=h rjar不町再住能源石油蜃翌幵源竹流:开发新能赧利 办法节约现冇能源艾阳能、氯能、凤能、w地热能、晦祥能、生物字质能黴资源丰富,松有或 很少污望,属町再 生能源12反应热计算,-Cx tX10. Hh0-075 /kJmol110.025/应用体验1.已知甲烷、硫的燃烧热分别为akJ/mol 和bkJ/mol,则表示甲烷、硫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_(2)已知 (aq) + OH (aq)=H2O(l)H= - 57.3 kJ/mol ,则 CHCOOH(aq)+NaOH(aq)=HO(l) + CHCOONa(aq) H-57.3kJ/mol。2氢能作为新型能源的优缺点是什么?

18、提示优点:原料来源丰富,易燃烧且产物无污染、热值高。缺点:储存不方便,制备较难,成本较高。考点多维探究角度 1 标准燃烧热、中和热的含义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_(填序号)。3一(1) S(s) + 2Q(g)=SO3(g)H=- 315 kJmol-1(标准燃烧热)(H的数值正确)(2) NaOH(aq) + HCl(aq)=NaCl(aq) + HOQ)H=- 57.3 kJmol-1(中和热)(H的数值正确)(3) 已知 H+(aq) + OH(aq)=H2O(l) H=- 57.3 kJmol-1,贝 U HSQ 溶液和 Ba(OH)2 溶液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HSQ(aq)+Ba(O

19、H)2(aq)=BaSO4(s)+2H2O(l)H=-2X57.3 kJ/mol一 1燃料电池中将甲醇蒸气转化为氢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CHOH(g) + -O(g)=CO(g) +2H2(g) H=- 192.9 kJmol ,贝 U CHOH(g)的标准燃烧热为 192.9 kJmol(5) H2(g)的标准燃烧热是 285.8 kJmol-1,则 2H2O(g)=2f(g) + Q(g)H=+ 571.6kJmol-111(6) 葡萄糖的标准燃烧热是2 800 kJmol ,则 qGHOG) + 3O(g)=3CQ(g) + 3HO(I)131 H=- 1 400 kJmol(7)已知 10

20、1 kPa 时,2C(s) + Q(g)=2CO(g)Hh-221 kJmol-1,则该反应的反 应热为 221 kJmol+ 1(8) 已知稀溶液中, H (aq) +OH(aq)=H20(l)H= 57.3 kJmol,则稀醋酸与稀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1 mol 水时放出 57.3 kJ 的热量(9) CO(g)的标准燃烧热是 283.0 kJmol1,贝 U 2CO(g)=2CO(g) + 02(g)反应的H=1+2X283.0 kJmol(10) 已知 HCI 和 NaOH 反应的中和热 H= 57.3 kJmol二贝 U 98%的浓硫酸与稀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1 mol 水的中和热为

21、一 57.3 k Jmol1答案(9)2.根据表中的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物质金刚石石墨外观无色,透明固体灰黑,不透明固体熔点?标准燃烧热/kJmol1395.4393.51A.表示石墨标准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石墨,s) + 2(g)=CO(g)H= 393.5kJmol1B. 由表中信息知 C(石墨,s)=C(金刚石,s) H=+ 1.9 kJmol1C. 由表中信息可得如图所示的图像唯童1.9 kJ md10反应过程D. 由表中信息可推知相同条件下金刚石的熔点高于石墨的熔点B A 项,石墨完全燃烧的产物为CO(g),不是 CO(g); C 项,H是金刚石和石墨的能量差;D 项,

22、石墨稳定,熔点高。I题后反思I(1) 标准燃烧热定义中的“完全燃烧”是指物质中下列元素完全转变成对应的稳定氧化物:3CQ(g),HRH2O(l),STSQ(g)等。(2) 标准燃烧热是以 1 mol 物质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来定义的,因此在书写它的热化学方程式时,应以燃烧1 mol 物质为标准来配平其余物质的化学计量数。(3) 中和热是强酸和强碱的稀溶液反应生成1 mol HO 放出的热量,H= 57.3 kJ/mol ,14弱酸、弱碱电离时吸热,放出的热量小于57.3 kJ , NaOH 固体溶解或浓硫酸稀释时放热,放出的热量大于 57.3 kJ,若反应过程中还有其他物质生成(如生成不溶性物

23、质或难电离的其他物质等),则此反应的反应热就不是中和热。(4) 对于中和热、标准燃烧热,用文字描述时不带负号,但其焓变(H还是为负值;另15外,在关于反应热的文字描述中必须带上“+”或“-角度 2 中和反应热的实验测定3.某实验小组用 0.50 moljTNaOH 溶液和 0.50 molL1硫酸溶液进行反应热的测定,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导学号:37742153】O生成 1 mol H20(1)时的反应热为57.3 kJmol J :取 50 mL NaOH 溶液和 30 mL 硫酸溶液进行实验,实验数据如表所示。请填写表格中的空白:温度次数起始温度tdC终止温 度t2/C温度差平均 值(t2

24、t1)/CH2SQNaOH平均值126.226.026.130.1227.027.427.233.3325.925.925.929.8426.426.226.330.4近似认为 0.50 molL1NaOH 溶液和 0.50 molL1硫酸溶液的密度都是 1.0 gmL,中和后生成溶液的比热容c= 4.18 J(gC)1。则生成 1 mol H20(1)时的反应热 H=_(取小数点后一位)。上述实验数值结果与57.3 kJmol1有偏差,产生偏差的原因不可能是_(填字母)。a.实验装置保温、隔热效果差b.量取 NaOH 溶液的体积时仰视读数c.分多次把 NaOH 溶液倒入盛有硫酸的小烧杯中d.

25、用温度计测定 NaOH 溶液起始温度后直接(1) 装置中碎泡沫塑料的作用是(2) 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16测定HSQ 溶液的温度若将一定量的稀氢氧化钠溶液、稀氢氧化钙溶液和稀氨水分别和1 L 1 molL1的17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其反应热分别为H、H2、Hs,贝UH、H2、的大小关系为_解析(3)第 2 组数据偏差较大,应舍去,其他三组的温度差平均值约为4.0C。厶 H=_(50+30)mLX1.0 gmLX4.0CX4.18X10 kJgC -0.025 mol53.5 kJmol_1。放出的热量少可能是散热、多次加入碱或起始温度读得较高等原因。(4)稀氢氧化钠溶液和稀氢氧化钙溶液中溶

26、质都完全电离,它们的中和热相同,稀氨水中的溶质是弱电解质,它与盐酸的反应中NHHO 的电离要吸收热量,故中和热要小一些(注意中和热与H的关系)。答案(1)隔热保温,防止热量的损失H2SQ(aq) + 2NaOH(aq)=NaSQ(aq) + 2fO(l)一1 H=_ 114.6 kJmol一14.053.5 kJmolb(4) H= B、A- - BaH=aAH2HABHH= H2(1) /lb- cMLH=H+ H2=H3+ H4+ H52“五步”解决有关盖斯定律的计算问题根据待求解的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物和 生成物找出可用的已知热化学方程式。根裾待求解的热化学方程式调整可用热r化学方程式的

27、方向.同时调整19厶讯的符号。根据待求解的热化学方程式将调整好的热 化学方程式进行缩小或扩大相应的倍数,同时 调整厶甘的值。匝一将调整好的热化学方程式和直H进行加和口也丹随热化学方程式的调整而相应进行加、 减、乘.除运算。检查一检查得出的热化学方程式是否正确。命题点 1 利用盖斯定律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对点训练 1 (1)(2016四川高考节选)工业上常用磷精矿Ca5(PO)3F和硫酸反应制备磷酸。已知 25C,101 kPa 时:【导学号:37742155】 CaO(s) + HSQ(l)=CaSO4(s) + HO(I) H=-271 kJmol “15CaO(s) + 3HPQ(I) + H

28、F(g)=Ca5(PO4)3F(s) + 5H2O(l) H= 937 kJmol则Cas(PO4)3F和硫酸反应生成磷酸的热化学方程式是(2)(2015四川高考节选)FeSQ 可转化为 FeCO, FeCO 在空气中加热反应可制得铁系氧 化物材料。已知 25C,101 kPa 时:4Fe(s) + 3Q(g)=2Fe2Q(s)1 H= 1 648 kJmol1C(s) + Q(g)=CQ(g) H= 393 kJmol2Fe(s) + 2C(s) + 3Q(g)=2FeCQ(s)1 H= 1 480 kJmolFeCQ 在空气中加热反应生成Fe2Q 的热化学方程式是解析(1)已知热化学方程式

29、:CaO(s) + FbSQ(l)=CaSO4(s) + HbO(l) H= 271 kJ/mol5CaO(s) + 3HPQ(I) + HF(g)=Ca5(PCu)aF(s) + 5H2O(I) H=- 937 kJ/mol 1x5 得 :Cas(PQ)3F(s) + 5fSQ(l)=5CaSO4(s) + 3HPQ(I) + HF(g)H=- 418kJ/mol。(2)将所给热化学方程式标号:204Fe(s) + 3C2(g)=2Fe2C3(s) H= 1 648 kJmol1 2 3 4C(s) + Q(g)=CQ(g) H= 393 kJmol 2Fe(s) + 2C(s) + 3Q(

30、g)=2FeCQ(s)H=1 480 kJmol1根据盖斯定律:x( 2) +X4可得:4FeCO(s) + Q(g)=2Fe2O)(s) + 4CO(g)1 H= 260 kJmol。答案(1)Ca5(PO4)3F(s) + 5H2SQ(l)=5CaSO4(s) + 3H3PQ(I) + HF(g) H= 418 kJ/mol(2)4FeCO3(s) + Q(g)=2Fe2Q(s) + 4CO(g)1 H= 260 kJmol对点训练 2 (2016大庆质检)(1)已知 25C时:xSQ(g) + 2xCO(g)=2xCQ(g) + S(s)1H= axkJmol2xCOS(g)+xSQ(g

31、)=2xCO(g) + 3S(s)1H= bxkJmol则 25C时,COS(g)反应生成 CO(g)、 S(s)的热化学方程式是解析将已知两个热化学方程式依次编号为、,根据盖斯定律,由()-2即可。答案xCOS(g)=xCO(g) + S(s)2!H=2(bxax) kJmol命题点 2 利用盖斯定律计算 H对点训练 3 (2013全国卷H)在 1 200C时,天然气脱硫工艺中会发生下列反应:HS(g) + 3cb(g)=SO2(g) + HbO(g)H42H2S(g) + SQ(g)=尹(g) + 2H2O(g)H2HS(g) + 如 g)=S(g) + H2O(g) f212S(g)=S

32、2(g)H4则H4的正确表达式为()2A.H4=3(H+H2- 3 H3)2B.H4= 3(3H3-AH H2)3C.AH4=2(AH+ AH2 3AH3)3D.AH4=2(AH AH 3AH3)A 根据盖斯定律找出各反应的反应热之间的关系。22将前三个热化学方程式分别标为、,根据盖斯定律,由2X332可得:2S(g)=S2(g)AH4=3(AH+AH2 3AHB)。3对点训练 4 (2015重庆高考)黑火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其爆炸的热化学方程式为:S(s) + 2KNO(s) +3C(S)=K2S(S)+ Nb(g) + 3CO(g)1AH=xkJmol已知:碳的燃烧热AH=akJm

33、ol1S(s)+2K(s)=K2S(s)AH2=bkJmol12K(s) + N2(g) + 3O(g)=2KNO(s)1AH3=ckJmol则x为()A. 3a+bcB. c 3abC. a+bcD. cabA 碳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s) + Q(g)=CQ(g)AH=akJmol:将另外两个热化学方程式进行编号, S(s) + 2K(s)=K2S(s)AH2=bkJmol,2K(s) + Nb(g)+ 3Q(g)=2KNQ(s)A H=ckJmol1,运用盖斯定律, X3+得 S(s) + 2KNQs) + 3C(s)=K2S(s)+ Nb(g) + 3CQ(g)AH= (3a+bc)

34、 kJmol ,贝Ux= 3a+bc,故 A 正确。对点训练 5已知:C(s) + HQ(g)=CQ(g) + Hb(g)AH=+ 130 kJmolh2C(s) + Q(g)=2CQ(g)AH= 220 kJmolt断开 1 mol H H、Q=Q别需要吸收 436 kJ、 496 kJ 的热量,则断开 1mol Q H 需要吸收的热量为()22A. 332 kJB. 118 kJD. 360 kJC 将第一个热化学方程式乘以2 ,再减去第二个热化学方程式,得2H2O(g)=2H2(g)+ Q(g) H= + 480 kJmol二 故断开 1 mol O H 需要吸收的热量为(436 kJx

35、2+ 496 kJ+ 480 kJ) -4= 462 kJ , C 项正确。对点训练 6(1)(2016全国甲卷节选)2O2(g) + Nb(g)=N2O4(l)H2N2(g)+2H2(g)=N2H4(l)302(g)+2H2(g)=2H2O(g)HB42N2H4(l)+N2C4(I)=3N2(g)+4H2O(g) H= 1 048.9 kJmol 宀上述反应热效应之间的关系式为H4=_。(2)(2016全国丙卷节选)已知下列反应:SO(g) + 20H(aq)=S03(aq) + H2O(l)HClO(aq) + SCi(aq)=S&(aq) + Cl(aq) fCaSO(s)=Ca

36、 (aq) + SO (aq) H32则反应 SQ(g) + Ca (aq) + ClO (aq) + 2OH (aq)=CaSQ(s) + ”O(I) + Cl (aq)的 H(3)(2014全国卷I节选)已知:甲醇脱水反应12CHOH(g)=CHOCHg) + H2O(g) H= 23.9 kJmol甲醇制烯烃反应2CHOH(g)=CH(g) + 2H2O(g) H= 29.1 kJmol1乙醇异构化反应1GH5OH(g)=CHOCIHg) HB=+ 50.7 kJmol则乙烯气相直接水合反应GH4(g) + H2O(g)=CHOH(g)的 H=_ kJ - mol1。解析(1)根据盖斯定

37、律得=2X一 2X一,即H4= 2AH3 2A HH。(2) 将题给三个热化学方程式分别标号为,根据盖斯定律,由+得目标 反应的AH=AH1+AH2AH3。(3) 将已知的三个热化学方程式依次编号为,根据盖斯定律,用即得 所求的热化学方程式,由此可得到AH=45.5 kJmol1。 答案 (1)2AH3 2AH2AH1(2)AH1+AH2AH3(3) 45.5命题点 3 利用盖斯定律比较AH的大小C. 462 kJ23对点训练 7(2014全国卷H)室温下,将 1 mol 的 CuSO5H2O(s)溶于水会使溶液温度降低,热效应为AH,将 1 mol 的 CuSO(s)溶于水会使溶液温度升高,

38、热效应为A f;CuSO5H2O 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CuSO5H2O(s) ,CuSO4(s) + 5H2O(l),热效应为24)【导学号:37742156】B.H H3CuSO 5H3O(B)* GuS04(acL) )CuS4a)+5H30(l) ”0,故HAH,所以 Hi+ H2AH3。对点训练 8比较下列各组 H和厶 Hz 的相对大小。12Hz(g) + Q(g)=2H2O(l)H2f(g) + O(g)=2H2O(g) H_2S(g) + Q(g)=2SO2(g) HS(s) + Q(g)=2SO2(g) H_13C(s) + 2Q(g)=CO(g) HiC(s) + Q(g)=CCb(g) H_4H2(g)+Cl2(g)=2HCl(g)H1 1H2(g) + 2Cl2(g)=HCl(g) H_解析 根据盖斯定律可知:2H2O(g)=2HO(l)H=HAf0,故HAf。2S(g) =S(s)H= Hi f0,故H0,故Hf。4HAH3C. H+ Hs = H2B 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