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的地形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的课题是中国的地形。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以下分析:一、教材分析(说教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2、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 能运用地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并能识 记各级阶梯分界线的名称。(2)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能确认几条重要的山脉走向和位置。(3)知道中国的名山。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 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 系实际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使学生初步 掌握评价地
2、理事物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 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同时 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决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而 学习的思想。3、重点、难点的确立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认清中国地形的整体特征和我国的主要山脉,因此中 国地形的特点和山脉分布是本课的重点而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这样一个特点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是本课的难 点,因为学生年龄偏小,对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经历的现象不能很好的与理论知识 相连接,因此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能够总结出来。下面,为了讲清
3、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 和学法上谈谈:二、教法分析(说教法)基于本节课空间分布思维的特点,主要运用 powerpoint课件,采用多媒体教 学法,集录象、图表于一身,变抽象为形象。依据: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 构建知识的过程;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帮助者、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学过程的导 演,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是演员,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 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剧初二学生的心理 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注意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 的机会
4、,增强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三、学情分析(说学法)1、学生特点分析:2、学习方法:观察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四、说教学过程1、教学结构: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建构体系,拓展创新课堂活动,分组竞赛2、教学程序:依据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 重点、难点以及新课程的要求,教学思路总体设计如下:五、教学过程【导人新课】通过前一章节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中国的人口分布东多西 少,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分布不均呢?(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小结:造成这种分布状况是由多种因素影响而
5、成的,其中一个重要的 因素是地形,今天我们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国的地形。【屏显】第一节中国的地形中国地形的第一个特点是从地势的角度描述的,所谓地势是指地表高低起 伏的总趋势,换句话说也就是中国哪边高,哪边低的问题。【屏显】中国地形图【指图提问】这是一张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着不 同的海拔高度,请同学们看图中的陆高海深表。(后排看不清的同学可以看地图册 P11)问:棕黄色代表海拔多少米?(4000米以上)浅黄色代表海拔多少米?(10002000米)绿色代表海拔多少米?( 500米以下)问:那么同学们能告诉我中国哪边高,哪边低了吗?【教师总结】西高东低就是我国地势特点的第一部分。【
6、屏显】一、地势西高东低【转折过渡】如何用图更好地表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呢?下面我要 给同学们介绍一种能更直观表现地势起伏的地图一一地势剖面图。【分析讲解】什么是剖面图呢?我们来举一个例子:假设在我的讲台上放 着一个馒头,竖着,沿馒头中部切开,同学们将看到的形状,就是一个馒头的剖 面图。(教师在黑板上画出馒头的剖面)通过看图我们可以看出馒头是中间高, 两端低。地形剖面图的原理也是如此。只不过这一刀不是切在窝头上,而是切在 地形图上。这一刀从哪里切呢?请大家看到地图册 P11的中国地形图,请大家在 图上找到北纬30°纬线,再找到北纬40°纬线,估计一下北纬32。的大体位置,
7、 然后用笔在图上自西向东画出一根横贯中国的纬线,为什么要大家把北纬32°纬线画出来啊?因为等会儿我们要看的地形剖面图就是从这里切下去的。问:有没有同学能告诉我,北纬32°纬线自西向东穿过了哪些地形区?(青 藏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屏显】沿北纬32°线中国地势剖面图【转折过渡】在这幅图上我们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出中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问:这幅图象什么?(教师鼠标演示)学生讨论、回答:象阶梯【屏显】阶梯示意图问:一共有几级?(三级)【教师总结】呈阶梯状分布就是我国地势特点的第二部分。【屏显】呈阶梯状分布【教师总结】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是对我国地势特征的一个
8、完整的描 叙。我们把西边最高的称为第一阶梯,中间的称为第二阶梯,东边最低的称为第 三阶梯,我们可以看到第三阶梯向东一直延伸到海底大陆架。【转折过渡】我们知道了中国地势大致呈三级阶梯,那这3个阶梯是怎样分布的呢?阶梯的界线又在何处呢?我们一起来看中国地形图吧。【屏显】中国地形图 阶梯概况表【分析讲解】通过看图我们可以看到图上的颜色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棕黄色一个部分,实际上这就是我国地势第一阶梯海拔在 4000米以上;绿色一 个部分,实际上这就是我国地势第三阶梯海拔在 500米以下;中间的浅黄色部分 为我国地势第二阶梯海拔在10002000米。请大家在图上用笔沿着这 3个阶梯 的边缘把它们勾出来
9、。【屏显】三阶梯分界线【转折过渡】大家画的和屏幕上是否相同?大家看能不能用一些山脉做他们的分界线呢?学生讨论、回答【转折过渡】我们明确了阶梯的界线,再来分析一下阶梯内部的状况。【读图提问】请同学们读 中国地形图”说出各阶梯内部的主要地形种类。学生讨论、回答【转折过渡】刚才我们了解三阶梯分界线的时候提到了昆仑山、祁连山、 横断山、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等等山脉,可以看出我国是一个多山 的国家,这些山脉也就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而高原、平原、盆地、丘陵则镶 嵌其中。下面我们就来了解这些纵横交错的山脉。【屏显】二、山脉纵横交错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分析讲解】河流有流向,山脉有走向。俗话说人往高处
10、走,水往低处流, 受我国西高东低地势影响我国河流流向大多是自西向东,那么,走向是不是也用自哪里向哪里呢?山脉走向怎么表述?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在黑板上演示,学生说出其走向。教师鼠标指图按走向说出我国五组山脉,学生在学案上填图。【转折过渡】除了这些高大的山脉外,在我国还有许多名山,(提问)请问同学们,你到过哪些名山?请同学们先阅读P22中华五岳。并在P21 “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上找出它 们的位置,位于哪一个省区把答案填到学案中。【屏显】中华五岳风光图片学生回答其所在的省区小结本课所学内容【活动】以分组竞赛的形式复习本节内容【屏显】三类题型1、必答题(教师点名,学生任意选择题目,答对为本组获得一面红旗)2、 抢答题(学生自由举手选择题目答题,答对为本组获得3面红旗)3、 风险题(学生自由举手选择题目答题,答对为本组获得4面红旗,答错 将减去3面红旗)教师点评在竞赛中所出现的冋题,表扬获胜的小组以及在竞赛中表现突出的学生。【板书设计】一、地势西高东低1、我国地势的突出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2、三级阶梯分布 阶梯名称及分界线 三级阶梯的平均海拔和主要的地形区 西高东低的地势对气候、河流的影响、山脉纵横交错1、主要山脉广北:天山一阴山 东西走向的山脉W中:昆仑山一秦岭南:南岭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淄博市中医院动脉粥样硬化评估技术考核
- 开远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调查报告
- 采油顶岗试题及答案
- 城区污水管网改造工程技术方案
- 2025年份护理学导论试题及答案
- 铝管生产线项目风险评估报告
- 苗木锄草合同试题及答案
- 电子商务培训考试题
- 风电项目财务审计与合规性管理方案
- 2025年中医骨伤科学桡骨远端骨折题库及答案
- 泪囊炎病例讨论
- 游戏服饰设计
- 云南事业人员管理办法
- 市场监管办事员岗位面试问题及答案
- 学堂在线 唐宋词鉴赏 期末考试答案
- 第9课《天上有颗“南仁东星”》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 汽车4S店职业卫生培训
- 《老年肺炎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解读 2
- 机票合作方案(3篇)
- 机械工程材料教学课件
- 新生儿低血糖疑难病例讨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