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同步测试与简析_第1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同步测试与简析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9 2020 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同步测试与简析一选择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0 分)1.下列实例中利用了熔化吸热的是()A 运输食品时利用干冰降温防止食品腐烂B .天热时向地上洒水会感到凉快C.给发烧的病人用酒精擦拭身体以进行物理降温D.向可乐饮料中加冰块会使饮料变得更凉2 夏天,向盛有牛奶的杯内充入少量液态氮,可以快速制成一杯看似“热气腾腾”的冰激凌,贸然 食用易冻伤食道。看似“热气腾腾”,其实是()A .液氮汽化后形成的氮气B .液氮凝固后形成的固态氮C.冰激凌中的水汽化后形成的水蒸气D .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后形成的小水滴3.如图是甲物质吸热,乙

2、物质放热的图线,下述结论正确的是()C.甲物质是非晶体,乙物质是晶体4.图甲为探究冰熔化特点的实验装置,图乙为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实验装置。已知标准大气压下,冰和碘的熔点分别是0 C 和 113.5 C .对比两实验有以下判断:(1)冰和碘都经历了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2)冰和碘在物态变化过程中都需要吸收热量。这两个判断()A .只有(1)正确 B .只有(2)正确C.都正确D .都错误5. 在古代唐朝的皇宫里,夏天由宫女推动高大的水车,将水洒在宫殿的房顶上,水再顺房顶四周流下,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 .为了新奇B .为了美观C.为了清洁房顶D .为了解暑降温A .甲物质是晶体,乙物质是

3、非晶体B .甲、乙物质都是晶体D .甲、乙物质都是非晶体6.学完热学知识后, 晓明发表了以下观点,其中错误的是()A .“水太热不能喝”,其中的“热”是指温度B .“水汽化时要吸热”,其中的“热”是指热量C. “开水和冷水之间发生了热传递”,其中的“热”是指热量D .“壶中的水被烧热了” ,其中的“热”是指内能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诗句,诗句中的“泪”蕴含的物 理现象是()A .升华B .凝华C.熔化D .汽化&日光灯用久了以后,灯管两端会出现黑斑,这些黑斑是钨丝中的钨()A .汽化而成C.先升华后凝华而成9.下列各组固体中具有一定熔点的一组是A .

4、冰、铁、铝B .蜡、铝、玻璃10在下列几组物态变化的过程中, 是吸热的是A .熔化、液化、汽化C.熔化、汽化、升华11.下列各种现象中,需要吸热的是(A .冰箱冷冻室内壁出现白色的霜C.春天的早晨花草上有小露珠12.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解释中正确的是(A .擦在皮肤上的酒精很快变干,是升华现象,需要吸热B .被水蒸气烫伤比沸水烫伤更严重是因为水蒸气液化时要吸收热量C.将沸点为 12.3 C 的氨乙烷喷到运动员扭伤的部位,是利用了氯乙烷迅速汽化吸热D .加油站都有“请熄火加油”的提示,这是因为汽油在常温下易升华成汽油蒸气,汽油蒸气遇 明火容易发生爆炸13.体温计的测量精度可达到 0.1 C,这是因为

5、()A .体温计的玻璃泡的容积比细管的容积大得多B .体温计的测量范围只有 35 C 到 42 CB .升华而成D .先汽化后凝华而成)C.蜡、玻璃、沥青D .冰、铁、沥青( )B .液化、汽化、升华D .凝固、液化、凝华)B .寒冷的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变干D .秋冬季节教室的玻璃上常常出现雾水C.体温计的玻璃泡附近有一段弯曲的细管D .体温计比较短14.甲、乙、丙三位同学的体温分别是37.2 C、37.5 C、36.8 C,如果用一支甩过的体温计测了甲同学的体温后,忘记了甩,接着测乙和丙的体温,则体温计显示的示数分别是()A . 37.5 C , 36.8 CB . 37.2 C , 37.

6、5 CC.37.5 C , 37.5 CD. 37.2 C , 36.8 C15标准大气压下,在盛水的大烧杯内放着盛有80 C 热水的大试管,如图所示,当对大烧杯内的水加热时,烧杯内的水很快就烧开,若继续加热,试管内的水将()16._实验室里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根据的规律制成的,如图所示,液体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操作正确的是_图。17._ 如图所示,针筒中充满了气态乙醚, 当向下压活塞时,会有液态乙醚出现,这是_ 现象(填一种物态变化名称);使气态乙醚发生这种物态变化的另一种方法是 _ (选填降低”或升高”)温度。18 .如图所示,温度计的示数为 _ C。19._ 夏天在地面上洒水会感到凉快,

7、是利用水在(填物态变化的名称)时 _ (选填“吸 热”或“放热”)来降低温度。20.蓓蓓同学在探究晶体和非晶体凝固的规律时,得到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请根据你学过的知识判断,甲物质是 _,乙物质是 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甲物质在BC 过程中要不断_A .升到 100 C 而沸腾B .升到 100 C 不能沸腾填空题(共 8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24 分)21 春季经常出现干旱,为了缓解旱情,常常实施人工降雨,用炮弹向高空云层里抛洒干冰,干冰进入云层很快 _为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空气的温度急剧下降,则空气中的水蒸气_ 成小冰粒或 _ 成小水滴,小冰粒逐渐变大

8、而下降, 遇到暖气流再熔化成水珠,水珠落到地上,这就是人工降雨的过程。22我市大力实施湿地修复保护工程,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湿地的水面面积大,大量水_ (填写物态变化名称)且 _(吸热/放热),可以调节湿度和气温。23 吃冰棒和皮肤上擦酒精都感到凉快,从物态变化角度看,前者主要是利用冰棒_吸热,后者是酒精_ 吸热。三实验探究题(共 3 小题,满分 46 分,每空 2 分,24 题作图 2 分)24 为了探究水的沸腾,某物理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装置。(1)_ 他们应选用温度计(煤油/酒精)(煤油和酒精的沸点分别为 140 C 和 78 C)。(2)_实验中组装实验器材时应先安装铁圈(M/N

9、),当他们将温度计的刚插入热水中时,温度计的管壁模糊,很难看清示数,原因是 _。(3)_老师建议小组同学用热水来做沸腾实验,这样做是为了 _ 。你同时还可以采取的方法是(4)_图乙中E,F分别是实验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其中 _图是水沸腾前的气泡的变化情况:当水温升到 90 C 时,每隔 1min 记录一次水的温度,在实验中记录了下列的数据。时间/min0123456789101112温度0/ C90 919293949596979898989598(5)_ 从记录的数据看出, 在某一次观察记录中明显错误的是第 _分钟时的数据;(6) 在图丙中以时间为横轴,以温度为纵轴,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作出水的沸

10、腾图象;(7)_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 _,在此过程中是否需要继续吸热呢?你的验证方法是 _(8) 实验完成后,好学的小明想到上课时老师说水浴加热可使物体均匀受热,于是将实验组装成如图丁所示,则_A.A、B中的水会同时沸腾B.A中的水会沸腾,B中的水始终不会沸腾C .A、B中的水均不会沸腾、26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萘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请回答下列问题:D.B中的水会同时沸腾,A中的水始终不会沸腾 序n静1 t A it | fl I卜 4 ” _i _4xiL - ” - 4A JL T -1 wTFT- -尸 PTFTff ir I ! i* f 4? -:i二日: i;i: n:HIIIFIB

11、IEHiv* 11 * 4 n !H B- A -IL4. uLail u - . J-. i卡卜卜卜卜卜卜卜 ZtT25.如图所示,是“探究物质的熔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实验时先将固体物质和温度计分别放入试管内,再放入大烧杯的水中,观察固体的熔化过程。(1)把装着某物质的试管放在烧杯的水中加热,而不是直接用火加热试管,是为了使该物(2)_ 试管内物质在熔化过程中, 温度保持不 变,此时温度如上图所示, 读数方法正确的是 _ (选填“A”、“B”或“ C ” ),示数为_ C,该物质是 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3)实验时若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试管底部,则测得试管内物质的温度值偏(4) 表是一

12、位同学探究某固体熔化,测量的数据和观察的现象,可知该物质的熔点是化用了 _ 分钟。,熔时间/min0123456789101112温度/ C30333639424548484848495153状态固 态固液共存液态1(1)将装有萘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这样做不但能使物质受热均匀,而且萘温度上升速度较 _ (填“快”或“慢”(2)除图甲所示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火柴和(3)萘加热一段时间后,可看到烧杯中有“白气”冒出,A.水蒸气B.小水珠(4)图乙是萘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大约持续了_min.由图象可知,萘在第 5 分钟是_态,在第

13、 20 分钟是_态。温度计),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白气”是_ (选填序号)2019 2020 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同步测试参考简析一选择题(共 15 小题)1.下列实例中利用了熔化吸热的是()A 运输食品时利用干冰降温防止食品腐烂B .天热时向地上洒水会感到凉快C.给发烧的病人用酒精擦拭身体以进行物理降温D.向可乐饮料中加冰块会使饮料变得更凉【解】:A、利用干冰降温防止食品变质,利用了干冰升华吸热,不符合题意;B、向地上洒水会使周围更凉快,利用了水的汽化吸热,不符合题意;C、 给发烧的病人用酒精擦拭身体以进行物理降温,是酒精的汽化吸热,不符合题意;D、 加冰块会使饮料

14、变得冰凉,利用了冰块的熔化吸热,符合题意。故选:D。2.夏天,向盛有牛奶的杯内充入少量液态氮,可以快速制成一杯看似“热气腾腾”的冰激凌,贸然食用易冻伤食道。看似“热气腾腾”,其实是()A .液氮汽化后形成的氮气B .液氮凝固后形成的固态氮C.冰激凌中的水汽化后形成的水蒸气D.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后形成的小水滴【解】:常温常压下氮是气态的, 将牛奶杯内倒入液态氮, 液态氮迅速吸热汽化, 导致周围温度降低,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为小水滴。故选:D。3.如图是甲物质吸热,乙物质放热的图线,下述结论正确的是()A .甲物质是晶体,乙物质是非晶体B.甲、乙物质都是晶体C.甲物质是非晶体,乙物质是晶体D

15、 甲、乙物质都是非晶体 【解】:甲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不断熔化,甲没有熔点,是非晶体。乙不断放出热量,温度首先降低,到一定温度时,放出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是乙的凝固点,所以乙是晶体。故选:C。4 图甲为探究冰熔化特点的实验装置,图乙为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实验装置。已知标准大气压下,冰和碘的熔点分别是 0 C 和 113.5 C .对比两实验有以下判断:(1)冰和碘都经历了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2)冰和碘在物态变化过程中都需要吸收热量。这两个判断()甲乙A .只有(1)正确 B .只有(2)正确 C.都正确D .都错误【解】:甲图中试管中的冰放在装水的烧杯中,冰会在试管内吸热

16、熔化;图乙酒精灯给“碘锤”中固 态碘加热,固态碘吸热升华;升华是指物体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没有液态这一中间状态,故碘没 有经历固态到液态的过程。所以,题干中(1)说法错误,(2)说法正确。故选:B。5. 在古代唐朝的皇宫里,夏天由宫女推动高大的水车,将水洒在宫殿的房顶上,水再顺房顶四周流下,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 .为了新奇B .为了美观C.为了清洁房顶D .为了解暑降温【解】:夏天由宫女推动高大的水车,将水洒到宫殿的房顶上,水再顺房顶四周流下,在此过程中水 要蒸发,且蒸发过程需要吸收热量,致使宫殿里的温度降低。故选:D。6.学完热学知识后,晓明发表了以下观点,其中错误的是()A .“水太热

17、不能喝”,其中的“热”是指温度B .“水汽化时要吸热”,其中的“热”是指热量C. “开水和冷水之间发生了热传递”,其中的“热”是指热量D .“壶中的水被烧热了” ,其中的“热”是指内能【解】:A、“水太热不能喝”,其中的“热”是指温高,故A正确;B、“水汽化时要吸热”,其中的“热”是指热量,故B正确;C 、开水和冷水之间发生了热传递” ,其中的“热”是指热量,故 C 正确;D、“壶中的水被烧热了” ,其中的“热”是指温度变高了,故D错误。故选:D。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诗句,诗句中的“泪”蕴含的物 理现象是()A .升华B .凝华C.熔化D .汽化【解】:

18、诗句中的“泪”是指液态石蜡,是固态石蜡熔化形成的。故选: C 。8.日光灯用久了以后,灯管两端会出现黑斑,这些黑斑是钨丝中的钨()A 汽化而成B 升华而成C.先升华后凝华而成D 先汽化后凝华而成【解】:灯丝温度升高时会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形成钨蒸气;当气体遇到冷的玻璃时 会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钨蒸气变成固态的钨附着在灯管两端,灯管两端会出现黑斑。 故选: C 。9.下列各组固体中具有一定熔点的一组是()A .冰、铁、铝B .蜡、铝、玻璃C.蜡、玻璃、沥青 D .冰、铁、沥青【解】:A、冰、铁、铝都是晶体,都有固定的熔点,故A符合题意;B、蜡和玻璃是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铝

19、是晶体,有熔点,故B不符合题意;C 、蜡、玻璃、沥青都是非晶体,都没有固定的熔点,故 C 不符合题意;D、沥青是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冰和铁是晶体,有固定的熔点,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10. 在下列几组物态变化的过程中,是吸热的是( )A .熔化、液化、汽化B .液化、汽化、升华C.熔化、汽化、升华D .凝固、液化、凝华【解】:A、选项中的液化过程是由气态变成液态,是放热的,与题意不符。B、选项中的液化是放热过程,与题意不符。C 、选项中的三种物态变化都是吸热过程,和题意相符。D、选项中的三种物态变化都是放热过程,与题意不符。故选:C。11.下列各种现象中,需要吸热的是()A .冰箱冷冻

20、室内壁出现白色的霜B .寒冷的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变干C.春天的早晨花草上有小露珠D .秋冬季节教室的玻璃上常常出现雾水【解】:A、冰箱冷冻室内壁出现白色的“霜”,是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凝华放热。不符合题意;B、 寒冷的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变干,是冰升华成为水蒸气,升华吸热。符合题意;C、 春天的早晨花草上常有小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液化放热。不符合题意;D、 秋冬季节教室的玻璃上出现的雾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液化放热。不符合题意。故选:B。12.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解释中正确的是()A 擦在皮肤上的酒精很快变干,是升华现象,需要吸热B .被水蒸

21、气烫伤比沸水烫伤更严重是因为水蒸气液化时要吸收热量C.将沸点为 12.3 C 的氨乙烷喷到运动员扭伤的部位,是利用了氯乙烷迅速汽化吸热D 加油站都有“请熄火加油”的提示,这是因为汽油在常温下易升华成汽油蒸气,汽油蒸气遇明火容易发生爆炸【解】:A、擦在皮肤上的酒精变干是由液态变为气态过程,属于汽化现象,故A错误;B、 水蒸气液化为同温度的水时,要放出大量的热,所以被水蒸气烫伤比沸水烫伤更严重,故B错误;C、 将沸点为 12.3 C 的氯乙烷喷到运动员扭伤的部位,是利用了氯乙烷迅速汽化吸热的特点,故 C 正确;D、 液态的汽油变成汽油蒸汽属于汽化现象,不是升华现象,故D错误。故选:C。13. 体温

22、计的测量精度可达到 0.1 C,这是因为()A .体温计的玻璃泡的容积比细管的容积大得多B .体温计的测量范围只有35 C 到 42 CC.体温计的玻璃泡附近有一段弯曲的细管D .体温计比较短【解】:体温计和常用温度计相比, 前者内径很细,而下端的玻璃泡则很大,使得有微小的温度变化,即吸引很少的热量,管中水银上升的高度会非常明显,所以可以测量的更为精密。故选:A。14 甲、乙、丙三位同学的体温分别是37.2 C、37.5 C、36.8 C,如果用一支甩过的体温计测了甲同学的体温后,忘记了甩,接着测乙和丙的体温,则体温计显示的示数分别是()A . 37.5 C,36.8 C B . 37.2 C

23、,37.5 C C. 37.5 C,37.5 C D. 37.2 C,36.8 C【解】:由体温计的特殊构造可知:体温计在使用前必须用力向下甩一下,如果没有甩,直接测病人的体温,如果被测病人的体温比原来病人的体温高,则准确,如果比被测病人的体温低,液柱不会下降,则仍然是原来的示数,故测量完甲的体温温度计的示数为37.2 C,因为乙的体温高于 37.2 C,所以示数为 37.5 C,因为丙的体温低于乙的体温,故还是 37.5 C。故选:C。15标准大气压下,在盛水的大烧杯内放着盛有80 C 热水的大试管,如图所示,当对大烧杯内的水加热时,烧杯内的水很快就烧开,若继续加热,试管内的水将()A .升

24、到 100 C 而沸腾B 升到 100 C 不能沸腾C.试管内水温保持 80 C 不变D 无法确定【解】:用酒精灯对大烧杯加热时,烧杯中的水由于吸热温度逐渐升高,达到沸点,试管中的水吸收大烧杯中水的热,温度也会升高,达到沸点;烧杯中的水温度达到沸点以后,还在继续吸热,所以 会沸腾,不断的有水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由于烧杯中的水沸腾时温度不变,所以试管中的水 达到沸点时,与外面的温度相同,不能再吸收热量了,所以试管中的水不会沸腾。故选:B。二.填空题(共 8 小题)16实验室里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根据 _ 的规律制成的,如图所示,液体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操作正确的是 _图。【解】:实验室常用的

25、温度计是液体温度计,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由图可知,甲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容器底;乙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容器壁;丙温度计的玻璃泡没有完全浸没在被测液体中;丁温度计的使用是正确的。故答案为:液体热胀冷缩;丁。17如图所示,针筒中充满了气态乙醚,当向下压活塞时,会有液态乙醚出现,这是_ 现象(填一种物态变化名称);使气态乙醚发生这种物态变化的另一种方法是 _(选填“降低”或“升高”)温度。【解】:针筒中充满了气态乙醚,当向下压活塞时,会有液态乙醚出现,这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使 乙醚蒸气液化为液态;另一种液化方法是降低温度。故答案为:液化;降低。18 如图所示,温度计的示数为【解】:

26、图中体温计的一个大格表示 1 C,里面有 10 个小格,说明它的分度值为0.1 C 因此它的读 数为37 C 0.2 C =37.2 C。故答案为:37.2。19夏天在地面上洒水会感到凉快,是利用水在 _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时 _ (选填“吸热”或“放热”)来降低温度。【解】:夏天把水洒在地面上时, 水汽化(蒸发)时要从周围空气中吸收热量,起到降低气温的作用。故答案为:汽化;吸热。20 蓓蓓同学在探究晶体和非晶体凝固的规律时,得到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请根据你学过的知识判断,甲物质是 _,乙物质是 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甲物质在 BC【解】:凝固是一个放热降温的过程,晶体有

27、一定的凝固点,而乙图没有一定的凝固点,一边放热、一边降温、一边凝固,故甲是晶体,乙是非晶体。故答案为:晶体;非晶体;放热。21 春季经常出现干旱,为了缓解旱情,常常实施人工降雨,用炮弹向高空云层里抛洒干冰,干冰进入云层很快 _为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空气的温度急剧下降,则空气中的水蒸气_成小冰粒或 _成小水滴,小冰粒逐渐变大而下降,遇到暖气流再熔化成水珠,水珠落到地上,这就是人工降雨的过程。【解】:干冰进入冷云层,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属于升华;空中的水蒸气骤然遇冷变为小冰粒,即由气态直接凝华变为固态冰;或液化成小水珠;故答案为:升华;凝华;液化。22 我市大力实施湿地修复保护工程,

28、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湿地的水面面积大,大量水_ (填写物态变化名称)且 _ (吸热/放热),可以调节湿度和气温。【解】:湿地含有水,水会不停的汽化(蒸发) ,变成水蒸气,散在空气中,所以可以提高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调节空气湿度;汽化过程要吸热,所以可以降低空气温度。故答案为:汽化;吸热。23 吃冰棒和皮肤上擦酒精都感到凉快,从物态变化角度看,前者主要是利用冰棒_ 吸热,后者是酒精_ 吸热。【解】:冰棒吃到嘴里,冰吸热熔化,感到凉快。皮肤上擦酒精,酒精蒸发,蒸发吸热,感到凉快,蒸发是汽化的一种方式。故答案为:熔化;汽化。三.实验探究题(共 3 小题)24 为了探究水的沸腾,某物理兴趣小组设计了如

29、图甲所示的装置。如甲图象中有个温度不变的过程,即BC 过程中不断放热,温度不变,但内能减少,(1)他们应选用 _ 温度计(煤油/酒精)(煤油和酒精的沸点分别为 140 C 和 78 C)。(2) 实验中组装实验器材时应先安装铁圈 _ (M N ,)当他们将温度计的刚插入热水中时,温度计的管壁模糊,很难看清示数,原因是 _。(3) 老师建议小组同学用热水来做沸腾实验,这样做是为了_。你同时还可以采取的方法是(4) 图乙中E,F分别是实验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其中_图是水沸腾前的气泡的变化情况: 当水温升到90 C 时,每隔 1min 记录一次水的温度,在实验中记录了下列的数据。时间/min01234

30、56789101112温度0 / C90 919293949596979898989598(5) 从记录的数据看出,在某一次观察记录中明显错误的是第_分钟时的数据;(6)在图丙中以时间为横轴,以温度为纵轴,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作出水的沸腾图象;(7) 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 _ ,在此过程中是否需要继续吸热呢?你的验证方法是 _(8)实验完成后,好学的小明想到上课时老师说水浴加热可使物体均匀受热,于是将实验组装成如图丁所示,则_AA、B中的水会同时沸腾BA中的水会沸腾,B中的水始终不会沸腾C A、B中的水均不会沸腾、DB中的水会同时沸腾,A中的水始终不会沸腾【解】:(1)水的沸点大约为 100 C,高

31、于酒精的沸点,所以应选择煤油温度计来测量;(2)使用酒精灯时,需用其外焰加热,所以实验时应按照由下而上的顺序组装器材,要选装N 后装M;倒入热水时,热的水蒸气遇冷的温度计壁液化成小水珠,沾在温度计壁上,造成很难看清示数。w M e(3)用热水来做沸腾实验,这样可以使水更快的沸腾,是为了缩短实验时间;为了缩短加热所需时间,还可以适当减少水量,给烧杯加盖,加大酒精灯的火焰等方法;(4)E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大,是沸腾时的现象;F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小,是沸腾前的现象;(5) 水沸腾时,其温度应保持在沸点温度不变,所以第11min 时的温度 95 C 是错误的,应为 98 C ;(6

32、)在图象中,横轴代表时间,纵轴代表温度,取对应点,描点连线得到图象如下:温度tQ L 2 3 4 3 ? S 9 10 11 12时间min(7)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为了验证水沸腾过程中是否需要吸热,应停止加热,观察水是否继续沸腾。(8) 由水沸腾的条件:一是到达沸点,二是继续吸热可知,容器A中的水会沸腾、而容器B中的水与容器A中水的温度相同,吸不到热量,所以容器B中的水始终不会沸腾。故答案为:(1)煤油;(2) N ;水蒸气液化;(3)缩短实验时间;适当减少水量(加盖子、加大酒 精灯火焰等);(4)F;(5) 11;( 6)见上图;(7)不变;撤去酒精灯,观察是否沸腾;(8)B。25.如图所示,是“探究物质的熔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实验时先将固体物质和温度计分别放入试管内,再放入大烧杯的水中,观察固体的熔化过程。(1) 把装着某物质的试管放在烧杯的水中加热, 而不是直接用火加热试管, 是为了使该物质 _ 。(2) 试管内物质在熔化过程中,_ 温度保持不 变,此时温度如上图所示, 读数方法正确的是 _(选填“A”、“B”或“ C ” ),示数为 _ C,该物质是 _ (选填“晶体”或“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