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6 6. 1 1 怎样认识力目标1 1 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会判断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2.2.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3.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4.4.知道力的三要素。重难点教学重点: 1.1.力的概念;2.2.力的作用效果;3.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4.4.力的三要素教学难点: 1.1.力的概念;2.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学准备滑板,多媒体课件,磁体等。过程一、新课引入先请学生谈谈对力的认识,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力的实例, 然后讲解人们 对力的认识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始的,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和从事生产 劳动中经验的结晶,如:提水、挑物体、拉车、射箭等都感
2、觉到肌肉不同程度地 紧张。在此基础上,引入课题。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什么是力 活动 1 1:让学生观察下面几张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引下加以分析:o提ooooo内乙屮举学生分析:蚂蚁搬运食物,蚂蚁对“食物”产生了“搬”的作用;运动员举起杠铃,运动员对杠铃产生了一个“举”的作用;起重机提升重物,起重机对重物产生了一个“提”的作用;甲、乙两磁体运动一段距离,一个磁体对另一个磁体产生“推”的作用磁体推磁体补充:在物理学中推、拉、提、压等都称之为“作用”活动 2 2:请学生回答:(1)(1)力是什么?(2)(2)力的存在要有几个物体?教师总结并进行多媒体投影:(1)(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3、2)(2)力的存在必须要有两个物体:施力物体施加力的物体;受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探究点二:力的作用效果教师设计情景,让学生体会发现以下力作用在物体上会产生怎样的效果活动 1 1:多媒体展示图片:学生分析:小朋友把橡皮泥捏成想要的形状;运动员用力拉弓,使弓弯曲;成年人两手施加力可以使弹簧发生弯曲。综上分析: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活动 2 2:多媒体展示踢球动画蚂蚁搬食物运动员杠铃起重机重物学生分析:运动员甲用脚踢球,使球由静止变成运动。运动员乙用头顶球, 球的运动方向发生变化。守门员丙用手接住球,球由运动变成静止。综上分析: 力可以使物体的速度或方向(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教师总结归纳:力可以使物体
4、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探究点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活动:选甲、乙两同学均站在滑板上,当其中一人用力推另一人时,其他同 学注意观察两人的运动情况,活动结束后,甲、乙两同学谈谈自己的感受。活动分析:甲同学推乙同学时,感觉乙同学也在同时推他,他们同时向相反 的方向运动;乙同学在推甲同学时, 感觉甲同学也在同时推他,他们也同时向相 反的方向运动。教师归纳总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探究点四:力的三要素活动 1 1:学生实验:(1 1)学生甲在门上同一点用大小不同的力推门。学生乙在门上不同点用大小相同的力推门。甲、乙同学报告自己的感受。活动 2 2: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分析总结刚才的活
5、动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 有关。教师归纳总结(板书):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力的大小有关, 还跟力的方向和 作用点有关。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作力的三要素。6 6.1 1 怎样认识力1 1 什么是力(1)(1) 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2)(2) 力的存在必须要有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 2力的作用效果(1)(1) 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2)(2)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 3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同时也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4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无论是在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生产中, 还是在尖端的科学研究中,各种各样 的“力”无处不在, 可以毫不夸
6、张地说: 离开力, 整个世界, 整个宇宙都将不复 存在。 因此, 认识“力”,研究“力”,运用“力”显得十分必要。力学知识在 物理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初中阶段,我们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力,辨别力。 而这一节则要让学生认识物理学中力的概念,明白什么是力,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为以后逐步深化力的概念做必要的铺垫。6 6. 2 2 怎样测量和表示力知识目标1 1 .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2.2.经历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过程, 通过实际操作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 量力的大小。3.3.会作力的示意图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教学难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教学准备弹簧,弹簧测力
7、计,拉力器,多媒体课件等一、新课引入让两名学生分别拉同一拉力器,其他学生猜想他俩谁用的力大,引出力的测 量。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怎样测量力的大小活动 1 1:学生实验:让学生手拉自然状态下的弹簧,若拉力大小不同,弹簧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现象分析:用力拉弹簧,弹簧伸长;拉力越大,弹簧伸得越长。教师提问:F Fi与 x xi的比值和 F F2与 X X2的比值有什么关系?多做几组实验,验 证这种关系。教师归纳总结:实验表明,在一定的范围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就被拉 得越长。在一定的范围内,弹簧的伸长量跟其所受拉力的大小成正比。弹簧测力 计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活动 2 2:展示弹簧测力计,请学
8、生观察,介绍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并让学生 阅读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说明。教师归纳总结:(1 1)弹簧测力计的结构:主要是由弹簧、指针、挂钩、刻度 板等组成。这个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是 0 05N,5N,分度值是 0.2N0.2N。(2 2)弹簧测力计的 使用方法:首先要看清量程,也就是测量范围。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能超 过其量程,否则就会损坏弹簧。认清分度值,以便读数时快速准确。观察指 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若没有,则需要把指针调到零刻度线。使用前轻轻地拉 动几次挂钩,避免弹簧被外壳卡住。使用时,拉力方向与弹簧的轴线方向一致, 确保测量准确。活动 3 3:学生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纸条能承受的最大拉力,
9、并与同学进 行比较。探究点二:怎样用图表示力活动 1 1:多媒体展示:一个人推或拉一辆车(力的大小、方向相同,且在一 条直线上);举或提一个木箱(力的大小、方向相同,且在一条直线上).教师提问: 我们怎样来表示力对物体的作用, 而不必表明是什么样的力? 学生分析讨论,交流后回答。教师讲解:假设刚才人拉车的力为 100N,100N,演示如何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强调在作图时,如何规定一个合适的长度,如何选择起点、线段的长度、箭头的 画法、意义等。教师归纳总结:力的三要素可以用一段带箭头的线段表示: 箭头表示力的方 向;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箭头或箭尾表示力的作用点。 这种表示力的方法 就是力的示
10、意图。活动 2 2:多媒体展示:力的作用点相同、方向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力作用于 同一物体,效果不同,并作图;力的作用点相同、大小相同、但方向不同的力作 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并作图;力的大小相同、方向相同、但作用点不同的 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并作图。活动 3:3:学生练习:水平冰面上有一重为 300N300N 的雪橇,受到的拉力为 35N,35N, 方向与水平面成 3030 度角。请在图中画出雪橇受拉力的示意图。一钩码竖直挂在弹簧上,钩码对弹簧的拉力为 2.6N2.6N,请在图中画出钩码 受到拉力的示意图。1啣6 6. 2 2 怎样测量和表示力1 1 测量力大小的工具:弹簧测力计2
11、2弹簧测力计:原理一一弹簧的伸长量和拉力成正比3.3. 使用方法调零(2)(2) 认清量程、分度值(3)(3) 使弹簧的伸长和拉力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4.4. 力的示意图:画法通过展示,老师讲解,以及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使学生掌握弹簧测力计的原 理以及用法;会画力的示意图。在中考中,本节有可能与高中的胡克定律相联系, 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做一点这方面的拓展, 一方面是作为知识扩展,另一方面可 以为考试做一定的铺垫。知识目标1.1. 知道什么是重力、重力的方向、重心以及重心位置的不同会影响物体的 稳定性。2.2. 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会用公式 G=G= mgmg 计算重力。3.3. 通过调查和
12、实际测量了解一些常见物体的重力的数值,从而培养学生的 估测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重力的方向,重力的大小及物体的重心 教学难点:重力和重心概念的建立。一、新课引入教师提问:1.1.放开手中的粉笔,为什么会自由下落? 2.2.把杯中的水倒出来, 水为什么从高处流向低处? 3.3.包围地球的大气为什么不会逃逸? 4.4.月球为什么 会绕着地球转动?通过观察,让学生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通过讨论得出:物体都是由高 处落到低处,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它们都受到地球的吸引力。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重力的产生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讲个故事,在 2020 世纪,有个爱思考、爱提问的 小男孩。一天,他站
13、在一棵苹果树下,突然,成熟的苹果纷纷从树上落下来,有 一个苹果刚好落在小男孩的头上,于是,小男孩想到了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 知道那个小男孩是谁吗?生:牛顿。师:那么他想到的是什么问题呢?生:苹果为什么会落地?师:我们班有没有哪位同学能解答牛顿的疑问啊?生:是因为受到地球的吸引作用。师: 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 的吸引作用,所以一切物体在地面附近都受到重力。在座的每位同学,这里的桌子、仪器等受不受重力作用?生:受。6 6. 3 3 重力师:那么天上的飞机和小鸟,它们受不受重力作用?生:受。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作用。重力的施力
14、物 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地面附近的物体。例如:粉笔所受的重力,施力物体是地 球,受力物体是粉笔;水所受的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水。重力在 物理学中用字母 G G 表示。生活中,物体重力的大小,称为物重。探究点二:重力的方向重力是一种力,力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重力也有三要素。师:砸到牛顿的苹果为什么落下,从什么方向落下的?生:重力的方向就是物体自由落向地面时的方向,这个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与水平面垂直。活动:演示实验:让同学注意观察两条铅垂线的方向。一是放在水平桌面上 物体的铅垂线;二是放在斜面上物体的铅垂线。教师分析:在地球表面的每个地方,竖直是
15、个特定的方向,跟当地的水平面 相垂直,近似指向地心。举例分析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重力的方向可用来检查房屋的墙壁是否竖直。我们常看到建筑工人用一根铅 垂线检查墙壁就是应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这个道理。 测绘人员用的水平仪下 悬着铅垂线,也是利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来测定仪器是否水平。 同学们有兴 趣的话,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检查家中的电冰箱放置得是否水平。探究点三:重力的大小1 1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重力活动:学生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质量分别为100100 克、200200 克和 300300 克的物体的重力,将测量结果填在课本的表格内。分析实验记录,得出结论:物体的质量越大,受到的重力也越大
16、;物体的质量不同, 但物体受到的重力 与物体质量的比值是一定的;由此说明物体受到的重力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2.2. g g 的值实验数据中重力和质量的比值大约是 10N/kg10N/kg。精确的测量结果表明,重力 和质量二者的比值是 9.8N/kg9.8N/kg,这个值用 g g 表示,g g= 9.8N/kg9.8N/kg。粗略计算,g g 可 取 10N/kg10N/kg。3.3. G=G= mgmg如果用 G G 表示物体受到的重力,m m 表示物体的质量,g g 表示物体受到的重力 和物体的质量的比值。那么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可以用公式mgmg 表示。使用这个公式时,质量 m m 用千克作
17、单位,重力 G G 用牛顿作单位,g g= 9.8N/kg9.8N/kg。教师归纳总结:从 G=G= mgmg 知道,重力跟质量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但是它们是实质不同的两个物理量质量重力定义物体所含有物质的多少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方向无竖直向下大小不随物体位置、形状等变化而变化,是物体的属性随物体的位置发生变化单位kgkgN N测量工具天平弹簧测力计探究点四:物体的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粗细均匀的同种材料组成的棒,它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质量分布均匀的圆球的重心在球心; 质量分布均匀的正方形薄板的重心在 它的对角线的交点。增大底部支承面积,降低重心位置,都可以增大物体的稳定性。6 6
18、. 3 3 重力1.1. 重力:因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2.2. 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2)(2)铅垂线的应用3.3. 重力的大小(1)(1)用弹簧测力计测物体受到的重力 重力公式 G=G= mgmg g g = 9.8N/kg9.8N/kg4.4. 物体的重心(1)(1) 把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看成作用在某一点上(2)(2) 物体的稳定性与什么因素有关本节我对研究方法比较重视, 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教学中我不呆板 地搬用“什么法”,侧重于让学生去体验、领悟。采用演示法、观察法、实验与 讨论等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容易也更好把握住本节的重、难点。第 1 1 课时 探究滑动摩
19、擦力知识目标1.1. 知道摩擦力的概念及摩擦现象,知道滑动摩擦、滚动摩擦。2.2. 通过观察与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受到的压力及接触面粗糙程 度的关系。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滑动摩擦力的定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木板,玻璃板,弹簧测力计,毛巾,木块等。、新课引入通过播放录像导入新课:从滑梯上滑下的儿童,在水平面上滑行一段距离 后,慢慢停下来; 滑雪运动员停止动作后滑行一段停下来; 推出的砂壶球,在轨道上慢慢停下来。教师:它们的运动最终都会停下来,这是为什么?学完今天的课我们就会知 道原因了。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生活中的摩擦教师:摩擦现象在生
20、活中随处可见,如图: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事例,使学生认识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当它们做 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接触面间就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摩擦力。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摩擦力的概念。教师归纳总结: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发生相对运动或者有相对 运动趋势时,受到的阻碍作用叫作摩擦力,摩擦力可以分为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 力。探究点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1 1 提出问题:教师先通过几个活动让学生感受摩擦力的大小, 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猜想。 活动 1 1:把手放在桌面上,轻压桌面,拖动;手用力压桌面,再拖动。活动 2 2:用铅笔在纸上写字,再在玻璃上写字。让学生谈谈,有什么发现?能提出什么问题
21、?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2 2 猜想与假设:学生根据实验的感受和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思考,提出可能猜想:滑动 摩擦力大小跟压力有关,跟物体的粗糙程度有关,跟物体运动的快慢有关,跟物体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跟物体的重力有关等。教师既要对学生大胆的猜想给予鼓励,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 让学生说出猜想的依据。然后,师生共同对这些猜想进行分析、归纳,最后可合 并为四个因素: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积、运动 速度有关。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实验和收集证据了。3.3.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先让学生交流和讨论制定出实验方案, 教师可提醒学生
22、注意影响滑动摩擦力 大小的因素不止一个,应该采用怎样的方法来研究呢?在实验中如何控制这些变 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如何测量?如何才能准确读数?并且要求学生设计出记 录数据的表格。通过学生的思考、交流和讨论,老师的点拨,大多数学生制定出正确的探究 计划,然后让学生介绍自己的方案,并且让全体学生对该方案进行评估、纠错、 补充、完善。4.4.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学生每 2 2-4 4 人为一组,因课堂时间有限,每个小组可选择三个问题进行探 究,必选问题: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自选问题:其他几个猜想任选其一进行实验。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实验中,要 给学生做如下具体指导
23、:1匀速直线拉木块运动时,拉动木块所用的力与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相等, 因此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拉力的大小,就等于摩擦力的大小。2使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关键是拉力要均匀,眼睛注视弹簧测力 计的指针,在指针不颤动时读数。3由于弹簧测力计本身受到重力的作用, 为了保证拉力在水平方向上,牵引 木块时,可握住弹簧测力计的外壳,而不是只拉住吊环。4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并正确读数,如实记录实验数5.5.分析与论证:实验结束后,指导学生对实验现象和数据进行分析, 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 描述。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分类整理,得出结论。实验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间接触表面的粗糙程度以及压
24、力的大小 有关。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接触表面越光滑,滑动摩擦力越小;在接触表面粗 糙程度相同的情况下,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6.6.收获与反思:实验结束后,询问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无 法解决?这里的“收获”不仅指学到了什么知识,而且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到了 哪些方法、有哪些情感体验,如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及与同伴合作的快乐,即 使是失败了,学生也会积累一些经验和教训,并且失败后会反思,会进行再实践、 再验证,这也是他们的收获。活动:阅读“信息浏览”中关于“在相同压力情况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 小得多”的资料。实验验证:把带轮的小车车轮向下放在水平桌面上, 用弹
25、簧测力计拉着小车 做匀速直线运动,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再将小车倒置在水平桌面上,用弹簧 测力计拉着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比较两次弹簧测力计 的示数可得出结论。6 6. 4 4 探究滑动摩擦力第 1 1 课时 探究滑动摩擦力1 1.摩擦力概念产生方向分类2 2 .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摩擦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摩擦力也是我们最常见的 力之一。滑动摩擦力既是本章的重点,又是以后学习牛顿运动定律、力和运动的 关系、力的平衡等知识的基础。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可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注重教给学生科学
26、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自 主探究的能力。我先举生活中的几个现象, 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提出要探究 的问题;再让学生用手掌在桌面上摩擦,体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为猜想滑动摩 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提供依据。“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两个环节,我并没把现成的方案和具体的实验步骤详尽地写出来,而是指引思路,教给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智慧,以学生为主体,这样学生 也更容易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第 2 2 课时增大与减小摩擦的方法知识目标|知道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了解摩擦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教学难点:会用摩擦力的知识解释相关现象。
27、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一、新课引入生活中摩擦现象普遍存在,这些摩擦都是有害的吗?我们应该如何利用摩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相关知识。二、新课教学探究点:增大摩擦与减小摩擦的方法教师:上节课,同学们通过实验探究活动认识了摩擦力,并从探究活动中知 道了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下面请同学回答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什么? 学生作答。教师:请同学们进行讨论,举出例子说明并不是所有的摩擦都是有害的,生 活中也存在有益的摩擦。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交流。多媒体展示:鞋底摩擦大可防滑,传送带等。教师总结:可见,生活中存在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我们要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教师提问:谁能举出增大摩擦的方法?学生讨论交流,
28、举出各种各样的方法和实例。如:(1)(1)轮胎印上花纹,增大摩擦;(2)(2)演奏前在小提琴的弓弦上擦些松香;(3)(3)自行车的刹车。总结:可以通过增加压力和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加摩擦力 教师提问:谁能举出减小摩擦的方法?学生讨论交流,举出各种各样的方法和实例。如:(1)(1)打气筒的内部做得很 光滑;(2)(2)在自行车车轮的轴承中加润滑剂;(3)(3)自行车的车轴处装有滚珠轴承; (4)(4)气垫船能够快速行驶;等等。总结:减小摩擦的方法:(1)(1)减小压力; 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3)(3)用 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4)(4)使摩擦面分离。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简单介绍“气垫
29、船”和“磁悬浮列车”等,还可以 给学生讲解气垫导轨的原理教师归纳总结:(1)(1)增大摩擦的方法:增加压力;使接触面更粗糙。(2)(2) 减小摩擦的方法: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用滚动摩擦代替滑 动摩擦;使摩擦面分离。第 2 2 课时增大与减小摩擦的方法1 1 增大摩擦的方法(1)(1) 增加压力(2)(2) 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2 2 减小摩擦的方法(1)(1) 减小压力(2)(2) 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3)(3) 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4)(4) 使摩擦面分离本节课上,我先让同学们回顾了上节课的知识, 然后让学生们举出生活中一 些摩擦力的例子,来分析、总结增大摩擦与减小摩擦的方
30、法。 利用简捷明了的图 片提示,让同学们更直观地感受。最后我还简单介绍了磁悬浮列车和气垫船的原 理,激发了学生们对科学的热爱,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智慧,以学生为主体,让其感受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这样学生也更容易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第 1 1 课时认识杠杆知识目标 1 11 1 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工具中辨认出杠杆。2 2 能够辨认出支点、动力、阻力,会确定动力臂、阻力臂。3 3通过观察与实验,探究并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进行简单计算。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杠杆平衡条件,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并运用它分析有关 问题。教学难点:力臂的概念和画法。教学准备-羊角锤,铁架台,钩码,细绳,等分
31、刻度的均质木尺,多媒体课件等。一、新课引入多媒体展示: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时利用简单机械搬运巨大石块;我国古代利用桔槔在井上汲水;在现代建筑工地上,人们利用挖土机、起重机、吊车、钳 子等工具进行劳动,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通过这些实例,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导入新课。二、新课教学探究点:探究跷跷板中的道理教师:多媒体展示的工具中共同点有哪些?学生分组讨论回答:(1 1)都是硬棒;(2 2)工作过程都在转动,转动过程中有 点是不动的;(3 3)除了固定点不动以外,还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个使它转动, 另外一个阻碍它转动。1 1 提出问题看教材 P24P24 图 6 6-3737,提问:跷跷板
32、为什么能上下转动?跷跷板为什么能平衡?跷跷板受到哪些力的作用?怎样才能使跷跷板保持水平平衡状态?2 2 设计方案教师讲解:为了便于探究跷跷板怎样才能成水平平衡状态,我们可采取转换法。用带有等分刻度的均质木尺代替跷跷板,用钩码代替人进行实验研究。每 2 2 人一组实验,要求讨论如何设计这个实验。设计如下:(1)(1) 将杠杆挂在铁架台上,观察是否在水平位置平衡 ( (静止) );若不是,可调 节平衡螺母,使之水平平衡。此处可提问:为什么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若学生回答不出,可要求课后思考。(2)(2) 在杠杆支点的左边挂一定量的钩码,在支点右边也挂上钩码,直至杠杆 平衡为止。(3)(3) 重复
33、多做几次平衡实验,得到不同数据。(4)(4) 将数据记录下来,分析得出结论。3 3 进行实验开始实验,完成探究任务。老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进行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完成实验后,任意选择五组,请组中作记录的学生将结果投影到屏幕 上。将五组中的实验数据任意各取一组填入表格中,讨论可得到什么结论?教师可提出各种猜想,加、减、乘、除关系都可。可能有学生得到其他关系式,但不适合所有数据,因此它不是杠杆平衡条件。4 4.分析论证教师讲解:杠杆中有几个重要的概念: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叫作支点,从支点 到力作用线的距离 L Li和 L L2叫作力臂;动力的力臂叫动力臂;阻力的力臂叫阻力
34、 臂;杠杆在动力和阻力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叫作平衡。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F FiL L2X动力臂二阻力X阻力臂,即 F FiL Li= F F2L L2或巨二-,它的含义:如果动力臂是阻力 臂的几倍,那么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活动 1 1:教师出示羊角锤,分析使用时有一固定点。要求学生观察教材P27P27图 6 6-4242:生活中的杠杆并分析杠杆的固定点。活动 2 2:教师举杠杆撬球的例子分析五个概念。画出杠杆撬球中的各种物理 量。支点是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在分析支点时,我们可以假想杠杆发生转动, 杠杆围绕哪一点转动,哪一点就是支点。力的作用线就是从力在杠杆上的作用点 起,沿力的方向所画
35、的直线,从支点 0 0 向动力 F Fi的作用线所画的垂线就是动力臂 L Li,从支点 0 0 向阻力 F F2的作用线所画的垂线就是阻力臂 L L2。画力臂实际上就是作 一个点到一条直线的垂线。教师归纳总结出作力臂的步骤:(1)(1)确定支点; 画力的作用线( (过 F Fi、F F2的直线) );(3)(3)从支点向力的作用线作垂线,垂足在力的作用线上;(4)(4)标出力臂。可简记为“一找点,二画线,三作垂线段,四标力臂”。必须明确: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而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 的距离。6 6. 5 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第 i i 课时认识杠杆i.i.杠杆(1)(1) 定义
36、:能绕着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2)(2) 五要素:支点、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2 2 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X动力臂二阻力X阻力臂公式:F FiL Li= F F2L L23 3 力臂的画法:一找点,二画线,三作垂线段,四标力臂杠杆在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好这部分知识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杠杆是一种重要的简单机械,也是学习滑轮、轮轴等其他一些简单机械的基础。 大部分学生对生活中的杠杆比较熟悉,也很感兴趣,但对杠杆的“五要素”及杠 杆的平衡条件,还不清楚。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把学生的感性经验上升为理 性认识。另外,让学生亲自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全过程, 有利于培养学生科 学探究的能力。
37、第 2 2 课时杠杆的应用知识目标1.1. 会对杠杆分类,并能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杠杆2.2. 会画杠杆的示意图。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杠杆的分类教学难点:杠杆的分类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新课引入我们先来听一个小故事:“只要您让我有一个地方站着,我就可以把地球推动起来。”古希腊大数学家阿基米德对国王说。“哈哈!你太吹牛了!”国王大 笑着说:“你先给我推动一样东西看看,看你讲的话怎么样。”当时,国王造了 一只很大的船,可是没有办法推到水里去。 即使把全城的人都集合起来,恐怕也 不能推动。国王对阿基米德说:“那么,就请你来帮忙吧,把这条船推到水里去 吧,我的吹牛家! ”阿基米德满口答应。他精心设
38、计了一套复杂的杠杆和滑轮组 合成的机械,末端留了一条拉绳,然后请国王来看表演。这一天,海边人山人海。 那艘大船长十几丈,高几层楼,确实是一个庞然大物。阿基米德将那一条小绳交 给了国王,说:“请你拉一下吧,一切都解决了。”国王半信半疑,手里拿着绳 子,先看了看,然后这么轻轻一拉。奇迹出现了:大船移动起来,渐渐地向海里 滑去,就像耍魔术一样。国王瞪大了眼睛,张着嘴半天才说:“这,这是怎么回 事,莫非有上帝在相助? ”顿时,岸上爆发出一阵欢呼声。在这个小故事里,聪 明的阿基米德巧妙地运用了杠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杠杆的应用。二、新课教学探究点:杠杆的应用多媒体展示:跷跷板。从幼儿园放学后的小明、小伟和
39、大勇正在玩跷跷板,他们三人一起坐在跷跷 板上,坐在同一边的小明、小伟一下子将大勇翘了起来,大勇怎样才能将他们两 人翘起来呢?对,大勇迅速滑向跷跷板的外端,也就是增加大勇的力臂,这样大勇一个人 就可以将他们两个人翘起来。对于大勇,跷跷板这时候就是一个省力杠杆。这时小明、小伟怎样才能将大勇再次翘起来?坐在哪里才能使跷跷板平衡? 他们可以像大勇一样,通过增加力臂的方法,滑向跷跷板的末端;还可以再加上 一个人,通过三个人的力量将大勇翘起来。 这时对于小明等三人来说,该跷跷板 就是一个费力杠杆。通过上面的动画,可知,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另外还有一种 等臂杠杆。1 1 省力杠杆多媒体展示:压水
40、机的手柄杠杆示意图。请同学们根据杠杆示意图探究它们有什么特点,再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判断一 下。归纳总结: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动力小于阻力,省力但费距离。 请同学们回答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省力杠杆。出示省力杠杆如:铡刀(图)、瓶盖起子(图)、独轮车(图)。讨论:阿基米德运用了发散性思维设想如果动力臂“无限长”,就可以承受“无限大”的阻力,于是沉重的东西都可“撬动”起来。但是如果阿基米德把地1 1球撬起而帀毫米那么一点的话, 他就将在空中划过一个很大很大的弧, 一辈子 也走不到头。2 2费力杠杆多媒体展示:铁锹挖土归纳总结: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动力大于阻力,费力但省距离 请同学们回答在
41、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费力杠杆。出示费力杠杆如:筷子、镊子等简介筷子:筷子,被外国人誉为“东方的文明”。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的使用,标志着中华民族文明的进步。 美国哈佛大学一位人类学家认为,中国最古 老的筷子的出现,大约是在公元前 12001200 多年以前,比西方人使用刀叉要早几百 年。请同学们根据杠杆示意图探究它们有什么特点,下。再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判断一3 3 等臂杠杆多媒体展示:天平。特点:动力臂等于阻力臂,动力等于阻力。等臂杠杆最重要的应用是天平。天平是支点在中间的等臂杠杆。多媒体展示:人体内许多地方的骨骼、关节构成的杠杆教师结合一些具体的动作(例如:举、拿、抬、踢等)来讲解这些杠杆是如何第
42、 2 2 课时杠杆的应用杠杆类型杠杆特点杠杆优点杠杆缺占 八、应用省力杠杆L LiL L2,F FiVF F2省力费距离老虎钳费力杠杆L LivL L2,F FiF F2省距离费力镊子等臂杠杆L Li=L L2,F Fi=F F2既不省力也不省距离天平工作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领悟到杠杆的理论知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 导实践;并且让他们知道杠杆在我国古代就有了许多巧妙地应用,大约在三千多年前就有用来捣谷的舂,用来井上汲水的桔槔,还有能够做精确称量的天平和杆 秤。在古书墨经中就有相关记载,这样的记载在世界物理学史都是非常有价 值的,同学们应该为我国这样悠久的文化历史感到自豪。第 1 1 课
43、时 动滑轮和定滑轮1 1 知道什么是定滑轮、动滑轮及其特点。2 2 理解定滑轮、动滑轮的实质,能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对两种滑轮进行理 论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和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动滑轮的特点和它的工作原理。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动滑轮,定滑轮,钩码,多媒体课件等、新课引入当我们参加升旗仪式时,看到站在地面上的人向下拉绳子,国旗就徐徐升起 了。你知道旗杆顶端有一个什么器件帮助把旗升上去的吗?你了解它的作用与实 质吗?你还能举出它在其他方面的应用吗?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赏、有目的地思考、回答,从而引入课题、新课教学知识目标探究点:动滑轮和定滑轮活动 1 1:演示用定滑轮提升钩
44、码,让学生观察定滑轮在使用过程中有些什么 特点。然后演示动滑轮提升钩码,让学生观察动滑轮在使用过程中有些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总结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概念。教师板书:滑轮的轴心位置不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滑轮的轴心位置随提升 的物体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活动 2 2:两种滑轮的区别探究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1 1 提出问题:动滑轮、定滑轮各有什么作用?2 2 猜想:定滑轮不省力,动滑轮省力。3 3设计实验:小组讨论,写出实验步骤,做出记录表格并画出草图。4.4. 进行实验:组装定滑轮和动滑轮。按实验步骤进行操作。使用定滑轮时,注意分别改变拉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斜向下),记录拉力的 大小。5.5.
45、分析实验数据。6.6. 小组分析讨论实验数据,共同讨论后得出结论:使用动滑轮时拉力比重 力小,不能改变力的方向;使用定滑轮时,拉力大小与重力大小相等,能改变力 的方向。7.7. 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如何改进实验,确定动滑轮中拉力与物体重力的定量关系?设疑: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只是物重吗?分析:弹簧测力计的拉力还要克服摩擦力,还要提升动滑轮。8 8学生实验:直接用弹簧测力计拉钩码和动滑轮,然后通过动滑轮拉钩码, 再比较弹簧测力计的示数。9 9重新订正结论:可近似认为,动滑轮的拉力等于物体重力的一半。教师板书: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使用动滑轮可以省 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教师讲授:
46、使用滑轮时的理论分析:在黑板上画课本 P33P33 图 6 65555 和图 6 6 5757, 引导学生找出定滑轮、动滑轮上的支点、力臂,分析动力臂与阻力臂之间的关系, 理解定滑轮不能省力的原因和动滑轮能省力的原因。教师板书:定滑轮相当于一个等臂杠杆;动滑轮相当于一个动力臂等于二倍阻力臂的杠杆。在不计滑轮自重和摩擦力时,使用动滑轮所用的拉力F=G。活动 3 3:了解定滑轮、动滑轮的实际应用6.6. 6 6 探究滑轮的作用第 1 1 课时 动滑轮和定滑轮1 1动滑轮和定滑轮的概念2 2 两种滑轮的特点(1)(1)定滑轮使用特点: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不能省力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2)(2)动滑轮1
47、使用特点:能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2实质:动力臂是阻力臂二倍的杠杆本节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滑轮是继上一节“杠杆”之后学生学习的又 一种重要的简单机械,滑轮实质上是杠杆的变形,可以通过杠杆平衡条件来分析; 同时滑轮也是以后学习功的原理、 机械效率等知识的基础。通过对滑轮特点的理 论分析,再次体会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我首先从实物引入,让学生认识滑轮、利用滑轮、区分滑轮;然后让学生探究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好处,并从理论上分析滑轮的实质。第 2 2 课时滑轮组和轮轴知识目标|1 1 通过图片介绍,让学生知道滑轮组的概念;使学生初步掌握滑轮组的特 点。2 2 知道使用滑轮组时拉力与物重的关
48、系;会组装简单的滑轮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使用滑轮组时拉力与物重的关系。教学难点:知道使用滑轮组时拉力与物重的关系。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动滑轮,定滑轮,钩码,多媒体课件等一、新课引入多媒体展示:小孩吊起牛犊动画引导学生思考, 为什么一个小孩能自己把牛吊起来?这其中用到了什么原理 呢?学完今天的课程我们就会知道。二、新课教学探究点:滑轮组教师:我们先来回顾上节课的知识,请同学回答动滑轮、定滑轮的特点。学生回顾思考并作答。教师总结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特点,自然地引出滑轮组:使用动滑轮可以 省力,定滑轮能改变力的方向,如果我们既想省力,又要改变力的方向,大家想 想有什么好办法。学生作答。1
49、1 提出问题用一个动滑轮和一个定滑轮组合起来提升重物, 你能设计出多少种方法?每 种方法分别能省多少力?2 2 设计实验与进行实验教师引导:向学生简单介绍一下绳子的固定端与自由端的概念,提醒他们绳子的绕法是设计实验的关键。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大胆、科学地设计,实在 设计不出来的话,可以参考教材 P34P34 图 6 6- 5858 进行实验。然后让学生交流设计的 方案,并给予鼓励。让学生按照设计的方案进行操作,准确记录实验数据并填在教材表格中,引 导学生观察吊起动滑轮的绳子的股数。再次提醒学生注意操作安全,加强合作。3 3.分析论证与实验结论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和吊起动滑轮的绳子的股数, 可以得
50、出结论:使用滑轮组 吊重物时,若动滑轮重和摩擦不计,动滑轮被几股绳子吊起,所用的力就是物重1 1的几分之一,即F=4 4 拓展与提高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还可以提出如下问题,弓 I I 导学生思考、讨论。(1)(1) 通过观察,思考:滑轮组省力的多少取决于什么?(2)(2)若不计摩擦但考虑动滑轮重,则拉力与物重、动滑轮的重之间有什么关 系?(3)(3) 课前多媒体所示的情景,你认为可能吗?理由是什么?学完这部分内容后,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表格的形式对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 组进行对比总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定义实质特点知识拓展:活动 1 1:布置学生阅读 P34P34- - 3535 “信息浏览”,了
51、解轮轴的知识及其应用活动 2 2:多媒体展示我国古代对简单机械的利用情况第 2 2 课时滑轮组和轮轴1 1 滑轮组(1)(1)使用优点:既可省力又可改变力的方向(2)(2)公式:F FMnQ(不计动滑轮重及摩擦) )2 2 轮轴本节先回顾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后指出如果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起来 使用,就可以既省力又改变力的方向,接着研究使用滑轮组时拉力与物重的关系; 最后利用“信息浏览”介绍了另一种常见的简单机械一一轮轴,通过图片、录像 等媒体资料介绍我国古代对简单机械的利用情况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7.7. 1 1 怎样描述运动知识目标1 1 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2 2
52、知道要判断物体是否运动首先要选取参照物,会根据参照物科学地描述 物体的运动与静止。3 3.知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4 4了解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生活实例,认识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教学难点:运动的相对性。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新课引入多媒体展示:如激烈的足球比赛,优美的冰上芭蕾;火箭拔地而起,瀑布飞 流直下;辽阔的草原上万马奔腾,蔚蓝的天空中飞机编队拖着彩色烟雾在做特技 飞行;子弹击碎鸡蛋的慢镜头特写,花朵盛开的快镜头播放画面戛然而止, 学生意犹未尽。这时,可声情并茂地诵出如下文字:“星移斗转,沧海桑田,草 长莺飞,万马奔腾。公路上车辆如梭,川流不息
53、;长空里机群呼啸,风驰电掣。 运动使我们的世界变化多姿。宇宙中的一切都在运动吗?物理学中怎样描述运 动? ”从而引出课题。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什么是运动和静止活动 1 1:让学生带着以下两个问题观察下图:(1)(1) 对比甲、乙两图,判断:哪个小孩运动了,哪个没动?(2)(2) 你判断的根据是什么?第一个问题,学生容易回答;重点应放在第二个问题上,教师不做任何提示, 要留足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感悟,体会“比较”的方法。学生充分思考、讨论回答。教师点明参照物的概念:要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先要选一个物体作参照, 这个物体叫参照物。活动 2 2:学生交流、讨论,总结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
54、教师引导:先选参照物,再作比较,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改变了,就说 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否则,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教师提问:除了以上例子外,还有哪些物体是运动的?你是以什么为参照物 作出判断的?学生列举大量生活实例。启发学生思考:这些实例有什么共同特征?教师总结得出机械运动的定义: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 的改变叫作机械运动。探究点二: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多媒体展示:“游云西行,而谓月之东驰”一一晋朝葛洪抱朴子“满眼风波多闪烁, 看山恰似走来迎, 仔细看山山不动, 是船行”一一唐无 名氏 浪淘沙“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唐李白秋浦歌活动 1 1:学生齐声朗诵,并对之做出分析和解释。
55、教师引导:引导学生发现这类佳句与运动的相对性相关, 再结合运动的概念, 引导学生归纳出“运动的相对性”的含义。教师归纳总结:同一物体,相对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结果可以不同,机械运 动的这种性质叫运动的相对性。活动 2 2:让学生做下面的实验:将课本放在课桌上,把钢笔或圆珠笔固定在 课本上,推动课本沿桌面缓缓移动。请学生思考回答:以课本为参照物,笔是运 动的还是静止的?以课桌为参照物,笔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活动 3 3:请学生举例说明相对运动和静止,并指明参照物。活动 4 4:介绍“运动的相对性”在电影特技镜头中的应用:例如要拍摄孙悟 空腾云驾雾的情景,一般先拍出孙悟空在布景云朵上表演的镜头,再拍
56、出天空中真实的白云、地面上的山河湖泊,然后将两组画面放到“特技机”中叠合,叠合 时迅速移动作为背景的白云、山河,由于人们习惯以地面为参照物,所以观众感 觉到孙悟空在驾云飞行。为方便说明,教师最好制作一个 FlashFlash 课件,或制作抽 拉式投影片,并按下列顺序演示:(1)(1)作为背景的蓝天、白云、大地不动,使孙 悟空运动;(2)(2)孙悟空不动,蓝天、白云、大地的背景运动。学生感觉两次好像 都是孙悟空在运动,从而体会到运动的相对性所造成的神奇的视觉效果。探究点三:自然界中运动的多样性 活动:请学生举例说明所知道的运动教师引导:通过天体运动、地质运动、微观粒子运动、电磁运动、生命运动 等
57、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更多形式的运动。多媒体展示:教师总结:运动是自然界中的普遍现象,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而机械运动只是其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7 7. 1 1 怎样描述运动1 1 .机械运动2.2. 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3.3. 自然界中运动的多样性本节课我由浅入深,先让学生认识什么是机械运动, 再进一步探讨运动的相 对性和多样性,即机械运动怎样判断物体是否运动运动的相对性自然界中 运动的多样性。每一个知识点的展开, 大都是从生活现象入手,通过对具体事例 的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然后引导学生运用有关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本节课最后 我对运动的知识进行了拓展,让学生在更广阔的背景下认识运动: 宇宙中的一
58、切 物质都是运动的,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7 7. 2 2 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知识目标1.1. 通过分析,理解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2.2. 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3 3知道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理解速度的定义方法 比值定义法。4 4 知道速度的公式和单位,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5 5 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什么是变速直线运动。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1.速度的概念;2.2.速度的计算;3.3.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教学难点: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及速度的计算。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瞬爾呈、新课引入多媒体展示:运动会上的百米赛跑设疑:如何判断运动员
59、的快慢?学生猜想,教师点评:猜想是否合理、科学?应该用什么来探究验证?、新课教学探究点一: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多媒体展示:游泳池中,比赛正在紧张地进行着。在比赛过程中,观众是怎 么判断谁游得快?裁判员是怎样判断输赢的?学生交流、讨论,得出结论:观众看谁在前面,裁判员看用的时间教师讲解:(1 1)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它是比较物体在相等的时间 内通过路程的长短。例如:在 1min1min 内,骑自行车可通过 200m200m 汽车可通过 1000m1000m 在相等的时间内,汽车通过的路程长,它的运动比自行车快。 用“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它是比较物体通过相等的路程所用时间 的多少
60、。例如:百米赛跑时,11.25s11.25s 的成绩比 11.45s11.45s 的成绩快。学生看图分析:教材 P43P43 图 7 71313(a a)、(b b)两图分别表示比较运动员游泳快 慢的两种方法,图(a a)表明,在相同的时间内,中间运动员通过的路程最长,所 以中间的运动员运动得最快;而图(b b)表明三个运动员在通过相同的路程内,中 间运动员所用的时间最短,所以中间的运动员运动得最快。教师归纳总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有两种方法:相同的时间比路程,路程多 的运动快;取相同的路程比较时间,所用时间少的运动快。教师提问:如果两个物体各自通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都不相同,怎样比较它们运动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