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文学研究_第1页
曹植文学研究_第2页
曹植文学研究_第3页
曹植文学研究_第4页
曹植文学研究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曹植文学研究曹植是生活于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转型时期的大作家, 他在文学创作上具有多方面的开创之功并取得了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巨大成就。在人们的观念中, 有关曹植的研究似乎已经很多, 但实际上 , 除了他诗歌中的几个话题研究得较多外,其余都不够深透, 特别是他的散文创作。而而对曹植的文学创作成就和历史地位作全面研究和总结的工作, 人们做得就更少了。本文就是力图运用丰富的资料, 新鲜的视角, 对曹植的文学成就和历史地位作全面的论述和总结。全文除绪论外, 共分十二章。绪论部分主要论述了三个问题: 一、 论述了曹植作品的流传情况, 解决了曹植作品流传过程中一些长期以来令人疑惑不解的问题。2、 概括论述了

2、曹植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首先从八个方面概述了曹植研究的现状:1. 关于曹植作品的整理及研究;2. 关于曹植生平资料的整理及研究 ;3. 关于曹植哲学思想、政治观念的研究;4. 关于曹植文艺思想的研究;5. 关于曹植文学创作成就的研究;6. 关于曹植文学继承问题的研究;7. 关于曹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的研究;8. 关于曹植与其他作家的比较研究。其次从几个方面概述了曹植研究的不足:1. 曹植的生平考证;2. 曹植作品的整理 ;3. 曹植的学术渊源;4. 曹植的文学师承;5. 曹植创作的阶段性;6. 曹植的辞赋研究 ;7. 曹植诗歌的综合研究;8. 曹植散文的研究;9. 曹植创作成就和历史地

3、位的研究。三、从六个方面简要说明了本论文的创新之点。第一章 : 曹植所处的历史文化环境。该章主要论述了三个问题: 一、 建安时期政治中心的多元化对文人的道德情感和政治情感产生了巨大冲击, 这极大的影响了他们的文学创作。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这个问题:1. 士大夫对汉政权的态度;2. 时人对曹魏政权的态度;3. 曹植对汉朝的态度。二、随着儒学的解体, 学术趋向多元化, 文人的思想面貌和精神状态也随之发展巨大变化, 从而也导致了文学创作面貌的改变。文章论述了学术演变的三种表现即诸子学兴起、各具特色的地方学术中心的形成和非主流意识的流行; 论述了对时人影响最大的三种思想观念, 即刑名法术之学、道家和道

4、教思想及王充的气自然论。三、随着文化形态的改变, 文人的社会角色和职能也发生了根本改变, 主要是由原来的儒生分化为政治干才、文学之士和玄学名士。文章以当时三个著名的名士家族的转变为例论证这个问题。第二章: 争嫡问题的再探讨。本章用丰富的材料, 论述了曹操、曹丕及曹植各自的性格特点及思想倾向,探讨了曹操在立太子问题上犹豫不决的原因及最终选择曹丕的苦衷, 同时也论述了此事对曹植生活和创作的影响。文章从四个方面论述了这个问题: 一、曹操的犹豫和最终抉择。曹操爱才 , 所以他喜欢曹植; 考虑到世家名士支持曹丕, 所以他选择了曹丕。二、曹丕的性情和日常行为。曹丕亲情淡漠, 行为放诞, 为曹操所不喜; 他

5、得到世家名士的支持, 所以最终立为太子。三、曹植的才气出众和避嫌退让。曹植天才卓出, 仁孝友爱, 所以受到曹操的喜爱和追随者的吹捧; 他无意为太子 , 故而谦逊避嫌。四、曹植黄初初年两次获罪事由探隐。曹植黄初初年两次获罪的具体原因是他私祭父亲从而与曹丕发生冲突。第三章 : 曹植的学术渊源。主要论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 曹植学术功底很厚, 且博观约取, 多方吸收 ,而特别留意于非主流文化流域, 如纬书、仙道及佛教等。二、曹植对诗经的接受虽不主一家, 但受韩诗的影响最大, 此在他的文学创作中有充分的表现。三、曹植与荆州学在学术、文学创作及政治上关系密切, 特别是他与王粲之间师承关系, 受到王粲

6、多方面的影响。曹植在学术传统、文学观念和政治活动上都与荆州学派有密切的关系, 特别在人生观念、日常行为、文学创作、艺术才能等方面 , 都深受作为荆州学派重要成员的王粲、邯郸淳等人的影响。第四章 : 文学继承。本章通过对曹植文学创作特点的总体考察, 全面、 深入地论述了曹植对诗经、 楚辞 、汉赋、汉乐府及古诗的文学继承情况, 阐述了曹植的文学创作如何在广泛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文学成就及文学风格。共分五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论述了曹植对诗经创作风格、创作原则和情感表达原则的自觉遵循和守持; 考察了曹植对诗经意境的模仿以及对诗经比兴表达方法、章法句法和语言的学习; 二、考察了曹植在人格思

7、想和文学创作上受屈原的影响; 三、论述了曹植对辞赋的喜爱及在题材、铺陈手法、艺术境界和辞采方面对汉赋的继承; 四、论证曹植在诗歌创作上受到汉乐府的多方面影响 , 但在具体创作中, 他的取法对象是曹操; 五、考察了曹植对古诗的多方面继承 , 重点考察了他在诗赋创作上对王粲的直接师承关系。第五章 : 建安文学的流变与曹植的地位。主要论述了四个问题: 一、 建安文学作为一个过程, 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呈现出明显不同的面貌。二、 探讨了张衡、蔡邕作为建安文学的先驱对建安文学的 影响 , 特别是蔡邕对建安文学的多方面影响。3、 论述了建安前期文学的过渡性质, 它既是汉代文学的发展, 又是建安文学的先导

8、, 总体表现为内容、风格的多样化; 四、论述了邺下文坛的盛况, 以及建安文学与汉代文学在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上有了重大不同; 建安文学重个性、重情感、 重辞采 , 真正进入了文学自觉时期。五、 曹植是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 对建安文学有总结、深化之功, 又成为正始文学的先导。第六章 : 曹植创作的阶段性。本章结合曹植的生平及作品, 论述了曹植在生命的不同阶段其文学创作呈现出的不同面貌, 探讨了所以造成这种不同的深层原因,从而为全面评价曹植的创作成就和风格特征提供了依据。一、建安时期, 在创作内容上比较单纯, 思想和感情比较肤浅; 体裁上以辞赋为主 , 诗歌以赠答诗为主, 散文以书论赞为主; 创作上

9、风格质实, 缺乏灵动 ; 创作技巧上重模拟, 多同题共作作品。二、黄初时期, 创作内容主要是全生保命; 体裁上诗文赋并重; 创作方法和技巧上, 运用比兴和象征, 情感变得深沉, 意蕴丰富。4、 太和时期 , 创作内容丰富而复杂, 多人生的深沉思考; 体裁多样 , 成就巨大;创作手法和技巧更加纯熟, 形成自己的风格体系。第七章: 曹植辞赋论。主要论述了四个问题: 一、曹植自小爱好辞赋, 其创作的不同阶段上在数量、创作方法、表现内容、作品风格等方面又有显然不同的特色。二、论述曹植辞赋体类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 以及辞赋创作的生活化和世俗化。5、 曹植的辞赋创作具有多样化的体式、高超的艺术技巧及鲜

10、明独特的艺术风格,“慷慨”是曹植辞赋创作的美学追求。曹植的辞赋在风格上具有情感浓郁、个性鲜明、情韵慷慨、雅俗共赏等特点。第八章 : 曹植诗歌论。本章主要讨论了如下五个问题: 一、 曹植诗歌创作在体裁、题材、创作技巧、创作风格上有一个明显变化过程, 其巨大成就是全面继承前人成就, 并经过自己的刻苦学习思考和深切生活体验的结果。二、论述了曹植乐府诗歌的类别、艺术成就和风格特征, 证明了曹植的乐府诗歌都属于清商乐, 因而具有清越激扬、凄婉哀怒的特点。三、曹植的五言诗内容丰富和技巧高超, 他的五言诗创作为后世诗人树立了不朽的典范。四、论述了曹植四言诗在内容和艺术上的特点, 特别讨论了曹植为解决四言诗实

11、词化以后所产生的凝重板滞问题而作的艺术创新。五、 按题材特点分类论述了曹植的诗歌, 将其放在诗歌发展的过程中, 论述曹植在诗歌创作上的继承和创新情况 , 着重论述了他的赠答诗、宴饮诗、 咏史诗、 游仙诗及弃妇怨女诗的成就、影响和历史地位。第九章 : 曹植散文论。本章将曹植的各体散文放在各该体文章发展、衍变的过程 , 论证曹植散文创作的高度艺术成就及其对个体散文的改造之功。通过论述曹植散文创作对形象性和情感性的重视, 证明曹植是中国美文的最早创立者。共分六个部分进行论述: 一、论述了曹植的章表在各个时期内容上的不同及总体艺术特色。二、 论述了曹值的颂赞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色。三、 论述了曹植的序文

12、丰富的内容和高超的艺术, 突出强调了其许文创作对于文学自觉的意义。6、 论述了曹植的书论的内容特点及其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五、 将曹植的铭诔放在各该文体发展的历史进程中, 论述曹植对传统文体的改造之功。六、论述曹植的哀辞及其他文体的艺术特色及对后世的影响。第十章: 曹植文学创作的俗化倾向。本章主要论述了如下三个问题: 一、儒学解体、礼教松弛造成了社会风气和人际关系的变化, 为为文学通俗化和俗文学繁兴提供了文化环境。二、建安时期的作家大都多才多艺并重视俗文学创作。三、 曹植文学创作在体裁和表达方法上表现出了明显的俗化倾向并创作了相当数量的俗文学作品, 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文学的真正自觉。第十一章 : 曹植与建安风骨。本章主要论述了两个问题: 一、深入探讨了建安文学慷慨悲凉风格特征形成的复杂的文化和心理原因, 论述了守持传统和放纵个性的矛盾冲突才是建安文学产生慷慨悲凉风格特征的根本原因。二、 建安风骨在曹植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中的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树立和冲突, 如中心和慷慨、载道与抒情、端实与空灵、雅整与俗化、壮阔与柔婉等。第十二章 : 曹植对魏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