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读后感3000字_第1页
孟子读后感3000字_第2页
孟子读后感3000字_第3页
孟子读后感3000字_第4页
孟子读后感3000字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孟子读后感3000 字关于心术,感觉颇是有意思的。无论外国中国,无论现在还是过去,都推崇一个境界,这种境界在不同的领域都有不同的名字,按儒家孟子讲叫致良知,管子叫心术。英国的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家认为这种情况与精神病态有些类似,当然佛教也管这个叫禅修。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但事物还是一种事物,用简明的语言来叙述,就是不受情绪所控制,因为情绪会影响人的决断的准确性,不论是高兴的情绪也好,还是悲伤的情绪也罢,亦或是恐惧的情绪,都会让你心中的天平不再平衡。用管子的话叫:心处其道,九窍循理。嗜欲充益,目不见色,耳不闻声。可以说清楚的描绘了当你的心动时情绪带给你的影响。孙子讲战术叫多方以误,总之就是用各种手

2、段让你受情绪左右,从而判断失误,比方说唇亡齿寒的那个虢国,为了自身的利益(安全)而没有看清形势,等人家打完回来就顺手就被灭了。诸葛亮用空城计也是利用的司马懿对他的畏惧之心,如果换做别人,司马懿早就破城了。那么就简单谈到这里,我更想谈的可能还是各方对此的认识与方法。国外发现世界上有那么一小部分人,他们的杏仁核(脑中掌控情绪的地方)天生不发达,即他们的天生就对情感不怎么感冒,他们因此而冷酷无情,镇静,专注,富有行动力(拖延症据分析就是因为对未知的未来感到害怕而产生),当然也许还富有冒险精神,因为没有了情绪他们的生活很无趣,种种这些加起来,便构成了一个富有魅力的坏男人。他们可以是执掌一方的 CEO也

3、可能是沉着的外科主刀医生, 也有可能是一个极度危险的连坏杀人凶手(他们感受不到杀人所带来的道德谴责),一切都要看他们对自我的把控。这个可以说是一种天赋,他们天生就达到了常人所不能企及的境界,他们不沉溺于过去,也不展望未来,他们只活在现在(他们很少会考虑后果)。听起来不错,但副作用也是相当的大,而且不是你想就能做的到的,这需要天赋。当然, 凡人对比于天才也有自己的路子。首先可以说是佛教了,他们提倡以禅修的方式来达到这个境界,不断打坐修炼自己,让自己不为外物所动,可以说这种方法确实可行,有人就测试过修行高深的僧人,然后突然在他耳边响起爆炸声(当然会调控分贝大小),看他们的心率变化,结果确实也让人震

4、惊,他们的心率居然一点变化都没有,就是说丝毫不受外界所影响,按那位僧人的话来说,就是他的修行让他感觉这就是远处发生的事情一样。道家虽然没有什么禅修之类的说法,但跟佛教也差不多,即清心寡欲。 佛说叫斩断七情六欲,忘却红尘烦恼。道家也说:恶不失其理,欲不过其情,故曰“君子”(管子语,老子说的也差不多)。总之就是忘却自己的欲望,因为欲望是情感的来源。而对于儒家来说,我认为他们的积极入世是很难达到的,但孔子还是达到了“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就很有意思了,想了想,还是从孟子那里得到了解释。孟子通篇思想就是致良知,大白话就是自己不想做的就不做,做自己心里想做的。感觉这种方式就是以原则来约束自己,以原则

5、高于情绪,纵使再怎么情绪波动,也都该怎么办就怎么办,久而久之,也就处之泰然。这种方法虽然简单易懂,但真正实行起来却不容易,孟子之后历史上能达到他这种境界的可谓凤毛麟角, 因为一旦破坏原则就有了所谓的第一次,再二再三也就跟着来了,能守住本心的确实不多。凡人么,强调要达到圣人的境界确实是少,但向这方面看齐,仍会有很大好处,也许这番修为在以后你做决断时助你下出更现实和正确的决定。二何为君子?想到儒家所说的君子, 你的第一印像是什么?是满腹经纶的大学士还是能够圆滑处事, 八面玲珑额人际高手?亦或是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关照他人的贴心暖男?各人的理解不同, 就会产生不同的君子, 这没有什么问题, 就像有人认为

6、尧舜禹是圣人, 也有人认为他们不过是伪装的好的统治者而已, 像什么尧幽囚, 舜野死什么的, 那个时代距离如此遥远 , 谁能知道真正的真相是什么, 只能根据自己所希望的来定义,此所谓不同的世界观产生不同的人生。那么 , 儒家所认为的君子是怎样的?儒家认为真正的君子无关地位高低 , 无关学识多寡, 能够坚守自己内心的道义, 无关乎别人的看法从不勉强自己做违背自己内心信念的事, 便是真君子。这里孟子就提出了这么一个例子: 曾子在鲁国讲学时, 遇到了越国的人攻打过来, 曾子闻询马上就跑路了, 有的人就指责他不够仗义, 有人便解释说: 那是因为曾子在这里是客, 客是被保护的对象, 而不是参战的对象, 而

7、像是在卫国做官的子思便会说: 如果我走了, 谁来守城呢?这便是因为这是子思食俸禄的职责所在, 这里其实就是有关儒家的这个观念的一个体现 , 就是在其位谋其职, 不会越职去干涉其他的职务的事情。以此便可以知道儒家君子的出世样子了, 他是不会做事迁就别人的, 不会在乎别人的说法, 自己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这让我想起了庄子的逍遥游中所说的: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也许, 说的就是儒家的君子吧。三关于孟子的杂谈孟子的核心也就是致良知, 但当应用到现实时, 又会发现其变化无穷 , 这里就讲些体现吧。儒家做事, 是以

8、道义为准则的,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孔子说过的: 言必信 , 行必果。 ( 当然 , 不同人有不同的诠释, 想墨家就说这是知行合一, 这里孔子这里的意思是说了就要遵守, 做了就要有结果) 那么你知道孔子后面还说了什么么?硁硁然小人哉! 只不过这句话被朱熹所误导, 以为是小人也可以做到, 加上现在是一个经商时代 , 讲求信誉所以才会没有了后半句。没错 , 经商是要求有这一点 , 但做人就不一定了。如果明知自己错了, 还坚守这个观念, 一条路走到黑 , 就像你不小心说漏了点机密,有人问你,然后你就如实回答了 , 这不是 小人“是什么 , 你不会蒙骗他让他上当或误导他么?而孟子则诠释的更详细些: 大人者

9、,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就是说做到符合道义即可, 不必强调都要有个结果。对于做事方面, 孟子自己提出了一个经与权的概念。孟子在世时,有个人就问孟子这么一个问题: 儒家倡导男女授受不亲, 对吧?孟子说是。他就又问: 假如你嫂嫂掉河里了你伸手救不救?孟子知道这是在下套 , 但也不会惧怕别人的质疑, 他便说 : 见人不救无异于豺狼, 而男女授受不亲是礼法, 嫂子掉水里而救是权变。那个人继续下套: 那为什么你不出手救天下呢?孟子便回答: 救天下要用道来救, 不是伸手就能救的。这里可说就是孟子对于他刚刚的那句话最好的诠释了: 做事以道义为先, 以道义产生权变, 而礼法为解决常规问题时使用了, 如果道义与礼法冲突, 先重道义 , 故言不必信, 行不必果。之后 , 孟子便又阐述了一个相似的观点: 人有不为也, 然后可以有为。这点可以说是对我影响颇深的一句话,这句话我认为可以有两个理解:第一句就是要干成一件事,就不要老想着干其他的事情,因为多而不专。第二个理解就是要有所畏惧,有些事情是绝对不能做的, 做了便会后患无穷(例如吸毒或一些非法的行为),并且影响人在正 道上的修行(与良心相违背的行动),只有当这些事都不会做时,才 能更好的发展自己的空间。而这里我想再提一个我在选修课上学到的 一个胆商,在我看来,胆商就是知而无惧的体现,就是说你明明能感 受到后果,风险,压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