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_第1页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_第2页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_第3页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_第4页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第一板块高考文言文常见固定结构一、“以为"、“以为”文言中的“以为”,可以作为一个双音节词,和现代汉语的动词“以为”、“认为” 相当。如: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然而,在更多的场合,“以为”却是“以为”的紧缩,常见的有如下两种情 况。第一,在“以为”、"以为”句式中,“以”是介词,组成介词结 构,作动词“为”的状语,此时的“以为”、"以为”相当于“用做”或“把当作”。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2、4 .夫以铜为鉴,可正衣冠。(新唐书魏征传)一一把铜板当作镜子,可使衣冠 端庄。5 .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第二,在“以(之)为”、"以为”句式中,“以”是动词,“认 为”的意思:“为”是主谓词组,作“以”的宾语。这种句式,相当于“认 为(觉得)怎么样”或“认为(觉得)是”。6 .(满座宾客)以为妙绝。(口技)一一(满座的宾客)认为它(口技)奇妙极 了。(按:“以为妙绝”,即“以(之)为妙绝”,原句省略“以”的宾语“之”。)二、“所以”在文言文里,“所以”是两个词,凝固结构大致有两种情形。其一,“以”字当“因为”讲,“所以”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 用来表示原因。

3、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前 出师表)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其二,“以”字当“拿”、“用”或“凭借”讲,“所以”相当于“的办法”或 “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如: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前出师表)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 尽忠陛下的职责和本分啊。7 .先王之所以为法者,民也。(吕氏春秋察今)8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一一教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 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三、“如何”、“奈何”、"若何”古汉语中,“如(若)”、“

4、奈”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而这两个词经常连在 一起用,组成凝固结构。“如何(若何)"、“奈何”,可译为“怎”、“怎么 办”、“怎么样”或“怎么对付”等。如:1.王曰:“取吾壁玉,不予我城,奈何? "(廉颇蔺相如列传)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鸿门宴)如果将“如何”(或“奈何”、“若何”)二字拆开,当中夹进名词或代词,就 形成表示疑问的凝固格式“如何”、“奈何”、"若何”,这种格式可 用“对(拿、能)怎么样(怎么办)”来对译。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西门豹顾日:“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 ”(西门豹治邺)一一西门豹回

5、头 (看大家)说:“巫婆、三老不来回话,对这事怎么办呢? ”6 .若先生与百姓何(国语周语)一一对先生与百姓怎么样?有时,“如何”、“若何” 乂变作“何如”、“何若”的形式,可以作为疑问形容词 用,译作“怎么样”。7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项羽本纪)一一问道:“现在的情况怎么 样? ”四、"何以为”文言中,“何以为”也是表示疑问的一种格式。其中“何以”的意思是“怎么用 得着",“为”是语气助词。“何以为”用现代汉语可译为“要(拿、用) 做(干)什么呢”或译为“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如:1.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汉书霍去病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6、项羽本纪)一一现在人家正处在宰割者的 地位,我们处在被宰割的地位,还告辞做什么?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项羽本纪)一“何以为”中的“何”字,有时换作“奚”、“恶”;“以”字有时换为“用” 字,这样便形成“奚以为”、”何用为”等形式,意义不变。如:6.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一一哪里用得着飞到九万里的高处再向南飞 呢?五、“何之有”“何之有”式表示反问,是“有何”的倒装。“何”是动词“有”的前置宾语, “之”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何之有”可译为“有什么呢”或“有什 么的呢"。如:1 .譬如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列传)一一这好比是把肉投给饥饿的老 虎一样,有

7、什么功效呢?2 .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一一姜氏有什么满足呢?3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一一宋国有什么罪过呢?4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一一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六、"不亦乎”“不亦乎”是古代一种比较委婉的反问(含有探问)句式。句式中的“亦”字是 副词,可译为“也”:“乎”字是疑问语气词,可译作“吗” ° “乎”字与前面的“不亦”呼应,构成反问句式“不亦乎”,可以用现代汉语“不也吗”或 “岂不也是吗”对译。如: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论语学而)2 .而影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8、(逍遥游)七、“无乃乎”“无乃乎”是表示一种委婉商量的疑问语气,对某种情况加以揣测。“无乃”, 表示“不是”的意思,与疑问语气词“乎”相呼应,构成“无乃乎”的凝固结 构,这一凝固结构可以用“恐怕(只怕、大概)吧”对译。如:1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一一部队(因长途 行军)筋疲力尽,郑国乂有了准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2 .居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论语雍也)一一在简单的基础上,再行简单,恐 怕是过于简单了吧?有时“无乃乎”中的“无”字换成“毋”字,成为“毋乃乎”的形式,其意 义不变。如:君反其国而私也,毋乃不可乎(礼记檀弓)一一您一返回国家便有了私心,这 样做恐怕不可

9、以吧?值得一提的是,“无乃乎”切忌用“不是吗”去对译,因为在古汉语中, “无乃乎”表示委婉商量的语气,而“不是吗”则偏重于反问。八、“得无乎”“得无乎”是一种表示疑问的固定格式,在一般情况下,a译为“能不吗”或 “能没有吗"。如:1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一一观赏白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能不有所 不同吗?然而,当“得无乎”用于表示猜想性、推测性的疑问时,“得无”则为“该不会 (是)”的意思,“得无乎”可用现代汉语的b ”该不会(莫非、只怕、恐怕) (是)吧”对译。2 .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九、“有者”文言文中,常用“有者”这样的凝固结构,叙述某个特定的人物的行为事迹

10、,以 突出所要叙述的对象。“有者”可译作“有(个)的”或“有(个)的 人”。如: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掴之者)(掴苗助长)楚人有涉江者。(吕氏春秋察今)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史记魏公子列传)十、“孰”、”孰与”“孰”字,作疑问代词为常见的现象,它可以就人就事提出疑问。指代人时,可译作“谁”,指代事物时,用“哪”或“哪个”对译。如:孰知道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一一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知识的,谁 能没有疑难问题?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僧)另一种用法是,“孰”字之前如有先行词,即表示人或事物的词语,而这个先行词是 表示“孰”字所代的范围的,这时,“

11、孰”字就有从中“选择其一”的意思,相当于 现代汉语中的“哪一个”或“哪一件"。如:4 .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一一我跟徐公哪一个美?5 .哀公曰:“弟子孰为好学? "(论语雍也)一一哀公问:“学生们哪一个算 是好学呢? ”古人用另一种形式“孰与”两词连用,表示比较,并成为固定格式。如:沛公曰:“孰与君少长? ”(项羽本纪)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荀子天论)一一观望等待时机,哪里比得上顺 应并利用它呢?注:“孰与”这个凝固结构在文言文中常常遇到,要注意两点:

12、一是不能拆开理解, 二是要译出它的“比较”意义。十一、”与其孰若”和"与其岂若”“与其孰若”和"与其岂若”是表示在反问中有比较而抉择(肯 定)其中之一的两种凝固结构,可用现代汉语“与其不如”或"与其怎 么赶得上”对译。如:与其有誉丁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韩愈送李愿归盘 谷序)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童区寄传)有时,“与其孰若”格式中,“与其”不出现,单用“孰若”关联。如:4从天而颂之,孰若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一一十二、“与其宁”和“宁无(不)”“与其宁”和“宁无(不)”是表示抉择的两种格式,其抉择是在 比较中肯定

13、其中之一的。两种格式可用现代汉语”与其宁可”和“宁可 不”对译。如:1 .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僧)一一礼仪,与其 奢华过分,宁可(倒不如)俭朴;丧事,与其治理的完备,宁可(倒不如)哀戚。2 .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新注四书白话解说)一一与其有聚敛民财的 臣,宁可(还不如)有偷盗的臣。3 .与其害于民,宁我独死。(左传定公十三年)一一与其对民有害,宁可我一 个人死去。4 .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羽本纪)一一汉王笑着推辞说: “我宁可斗智慧,也不能较量力气。”5 .孙叔曰:“进之!宁我薄(通迫'),无人薄我。”(左传宣公十二年) 一一孙叔

14、说:“进军!宁可使我们的军队逼近敌人,不让敌军逼近我们。” 还有时“与其”中的“其”字不出现,构成“与宁”的形式,其意义也不 变。如:与人刃我,宁自刃。(史记鲁仲连列传)十三、“有以” “无以”可译作“有什么可拿来”、“没有什么可拿来”对译。“用 来(拿来)”、“来”等。如:1 .项王未有以应。(项羽本纪)2 .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羽本纪)3 .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羽本纪)一一(项 庄)说:“君王与沛公共饮,军营中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拿来作乐,请让我舞剑助 似 ,八。十四、”有所”、”无所”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有什么”、”没有什么”的意思。如:

15、1 .吾入关,秋亳不敢有所近。(项羽本纪)一一我进入关中以后,一点点东西也 不敢有所贪图。2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 有时,“所”词组用在“何”字后边,组成“何所”形式,这也是文言中常 见的格式。如:3.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 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史记淮阴侯列传)十五、"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矣”、“其之谓乎” “之谓也”是总结性判断的基本形式。可以翻译为“说的就是啊”或“这就叫啊”。如: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其之谓也”的形式中“其”字是语气副词

16、,意思是“大概”。这样就舒缓了“之谓也”的肯定语气,增加了商量、推测的语气。如:4.太史公曰:"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 也!” (史记李将军列传)应当指出的是,本文只是就古汉语中常见的凝固结构进行大致的归类,所依据的也只 是大家所熟知的古代文作品,和考试中常见的句式,那些不常用的及一些特殊句式所 涉及的部分格式未作探究,诸如“者哉”、”者也”之类:同时还应当 指出的是,对于古汉语凝固结构的诠释不能死搬教条,还要据其在不同语境中定酌。第二版块特殊句式的归纳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 主要有

17、: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 说明:一、判断句:二、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三、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文言 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翻译的技巧:”描述的对象”是(不是)什么。大多数情况下,判断句中谓语前 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

18、,作判断句的主语,例如:其剑自舟中 坠F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察今)总体来说“是"在 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例如:此则寡人之罪也。(勾践灭吴)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翻译: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

19、;等等,例句: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梁将即楚将项 燕。臣本布衣。且相如素贱人。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 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比如:1 .用“,.者也"表判断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2 .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

20、安上纯父。(游褒禅山 记)3 .用“.,.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 构助词。)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4 .用",.”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诃所表 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现代汉语中常用"被"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译为:诚信而被怀疑,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21、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 示。例如:(一)".为所”1 ."为所"(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翻译:吴巨是一个很平庸的人,乂在边远偏僻的州郡,即将被人吞并。2 .".为.”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过秦论)3 .".为所.”不者,若属皆口为所虏。(鸿门宴)(二)".见.于"1 ."见于"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2 .".见.”欲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信而见疑,

22、忠而被访,能无怨乎译为:诚信而被怀疑,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3 .".于.”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三)省略被动标志的被动句例如: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译为:大王您被蒙蔽,很严重啊。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译为:荆州的百姓归附于曹操,是被兵势所逼迫。三、省略句(1)主语的省略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邹 忌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蛇(2)谓语的省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鼓;鼓(3)动词宾语的省略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

23、列传)之,指蔺相如(4)介何宾语的省略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之(5)介词的省略将军战O河北,臣战O河南。(鸿门宴)于;于四、倒装句文言文句中,某些句子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我们称之为倒装句。其倒装现象主要 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一)主谓倒装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美哉,我少年中国。"正确语序为“我少年中国,美哉!(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翻译:“我的少年中国,美丽啊。甚善矣,子之治东阿°晏子治东阿(二)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往往位于谓语后边,作为谓语的施动对象

24、。而在文言文中,某 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到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两 种:1 .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现象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一般会前置。否定句中一般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 “莫"等。例如: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再如: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苏轼石钟山记).2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现象文言文疑问句中,当使用疑问代词做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该宾语往往要放 在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例如: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意为"带了什么东西”。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 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