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醉翁亭记》教案鲁教版五四制_第1页
八年级《醉翁亭记》教案鲁教版五四制_第2页
八年级《醉翁亭记》教案鲁教版五四制_第3页
八年级《醉翁亭记》教案鲁教版五四制_第4页
八年级《醉翁亭记》教案鲁教版五四制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6醉翁亭记第一课时【教材分析】醉翁亭记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 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 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疏通文意。2、熟读课文。【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疏通文意。难点: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研讨、探究、点拨。【教具准备】白板【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由学生简介作者情况及写作背景.教师补充:1 .了解作者:醉翁亭记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2、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 六一居士,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杆画地教读。 24岁考取进士,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职,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早年支持范 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 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2 .背景: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珊山饮酒抒怀,并 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 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

3、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 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 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3 .教师导入:同学们,是什么美景让醉翁欧阳修如此之醉,下而我们就要一起跟着这段视频录音一起 来欣赏领略那优美的景色。听视频录音,欣赏醉翁亭的优美景色 要求:学生在听录音的时候把不知道的字注上音。二、指导自学,合作探究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给下列字注音:滁()壑()珊()潺()眼()僧()辄()霏()暝()洌()萩()弈()翳()射()觥()2.全班齐读课文,读完后教师根据学生朗读情况做点评。(点

4、评时,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文中一共出现了 21个“也”字,读起来的语气是不同的。 有表示陈述的,有表示肯定的,还有表示感叹的。另外还要注意25个“而”字,一般来说 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三、交流展示,反馈矫正。1 .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 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面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在学生合作完成翻译的这段时间。教师要深入各讨论小组进行查看,如有不懂的地方,

5、给 他们指点。)2 .集体解难.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3 .教师指出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子,并做强调。4 .请四位同学起来,每人翻译一段,把全文翻译一遍。5 .学生每翻译完一段后,再总结该段的主要内容。四、当堂训练,拓展延伸。1、知识整理A (1)然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像张开的翅脐一样杂然而前陈者交错的样子颓然乎其间着文中是醉醺醺要倒的样子前然而深秀者茂盛的样子(然:形容词词尾,可解释为“的样子”)而溪深而鱼肥表并列关系日出而林需开表承接关系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关系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表递进关系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表转折关系 也表陈述环滁皆山也

6、表肯定山之僧智仙也表感叹 在乎山水之间也B、重点字词解释(1)坯滁皆山也(2)饮少辄醉(3)醉翁之直不在酒(4)山行六七里(5)名之者谁?(6)非丝非为(7)射者史(8)临溪而迎(9)树林阴量(10)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C、句子翻译(1)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3)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2、全班自由朗读课文。【作业设计】1、必做:背诵课文2、选作:背诵字词注释【板书设计】醉翁亭记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及名字的由来与第二段:写山间朝暮与四时之景民第三段:写滁人的游历之乐和太守的宴饮之乐同第四段:写太守醉归,自得其乐乐【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背诵,

7、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词汇.同时不论是在整体感知上还是在 局部探讨上,都能很好地体现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理念。学生在课堂上不是被动地接受知 识,而是积极地参与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文本的撞击,与老师的撞击,以及他们之间 的互相撞击,都是在思考中闪现的智慧的“火花”,体现了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醉翁亭记是欧阳修的散文名篇,作者借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 绘抒发了 “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这一点,通过合作探究学生也体会到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2 .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3 .感受“古仁人”的济世情怀和宽厚仁爱之心,树立

8、积极的人生价值观。【重点难点】重点: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复杂情感。难点:理解本文从“乐”和“醉”所抒发的政治理想。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研讨、探究、点拨。【教具准备】电子白板【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上节课我们理解了全文的大致意思,并知道了每一段所写的内容,那么这节课,我们就继续 来分析各个段。二、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研读课文一段。1 .首先全班同学朗读第一段,米具体了解一下醉翁亭的位置以及周围优美的环境。明确:环滁皆山琅哪山酿泉有亭翼然(由远到近)(蔚然而深秀)(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2 .找出醉翁亭得名的原因。(作者从那些方面谈到了醉

9、翁亭的命名问题?)明确:作亭者名之者一一命名之意3 .作者谈到了这样一句话: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上水之间也。你是如何理解的?明确:“意”指情趣,太守不是因为酒醉,而是因为这美好的景色让他深深陶醉。(二)研读课文二段。1 .齐读第二段,分别找出描写朝暮之景的句子和四时之景的句子。明确: 若夫日出而林和开(朝) 云归而岩穴瞑(暮)野芳发而幽香(春)佳木秀而繁阴(夏)风霜高洁(秋)水落而石出(冬)2 .作者在欣赏这些美景的时候,会有怎样的感概呢?明确:乐亦无穷也。(突出了一个乐字)3 .再次朗读这一段。(三)研读第三段。1 .第三段我们在上节课已经知道了这段主要写游宴,如果说要用画而来描绘这一段的话

10、,同 学们认为这段主要描绘了几个画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把这段齐读一遍,并给每一幅画 而定一个小标题。明确:滁人游一一太守宴一一众宾欢一一太守醉2 .太守真是喝酒醉了吗?为什么说太守醉了? 明确:与大家一起欢乐时心“陶醉” 了。3 .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感情。4 .再次齐读这一段。(四)研读课文四段。1 .朗读第四段,思考:文中有一个字一直贯穿在全文中,是什么字呢?明确:“乐”字,这个字也表达了全文的主旨。2 .文中写了哪几种乐?明确: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人之乐3 .文中写出了哪些人的“乐”?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4 .太守、众宾为何而“乐”?明确: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众

11、宾客:从太守游而乐。5 .文中还谈到了老百姓,也就是在滁人游里,那么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明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偃偻提携,往来而不绝6 .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 太守之乐在里边?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 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一一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 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 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三、交流展示,反馈矫正。(一)针对以上问题进行交流,教师适时点拨。(二)课堂小结:四、当堂训练,拓展延伸。自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古仁人”的济世情怀和宽厚仁爱之心,树立积极的人生价值 观。【作业设计】必做:背诵重点字词选作:背诵译文【板书设计】醉翁亭记景美:朝、暮:四季:游;宴。意美: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乐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