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园不值教案_第1页
游园不值教案_第2页
游园不值教案_第3页
游园不值教案_第4页
游园不值教案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游园不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首诗中的一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并说出游园不值这首诗描绘的景象。4、通过品读,感受古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体悟心灵对大自然独特的审美,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悟诗人的感情。教学难点:通过品读,感受古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教学过程:一、寻觅春迹,导入古诗1 、(播放视频)欣赏着这美丽的春景,你想到了哪些成语或诗句?2、听着这美妙的旋律,让我们想到古诗的韵律美。古诗可以吟,还可以唱,关键在古诗的每一个字都是推敲出来的精华。著名诗人贾岛“两句三年得

2、,一吟双泪流”说的就是这个理儿。今天我们也来学着推敲推敲。二、初读诗句,理解诗意1 、雨过天晴,我们跟着叶绍翁一起(游园)在游园的路上推敲推敲这 ( 不值 )2 、 “值”, 意思是? (相遇) “不值”呢? ( 没有相遇) 用两个字概括? (不遇, 师板书。 )3、我们在“不遇”中遇到了些什么呢?让我们先读一读,再聊一聊。(指名读)4 、 据说古人吟诵讲平仄。 我们这么做也许不科学, 不过尝试也是创新。 那我们就试着把一声、二声当平声,这样的字音可以读得拉长平缓;三声、 四声的字呢当仄声, 读得短促一些。 比如“怜”是第几声? “齿”呢?看看这首七言诗,该怎么读出诗味?自己先练一练。指名读、

3、评价5 、“诗”读百遍,其义自现。游园的路上,我们遇到了(苍苔,柴扉, 还有红杏。) (指名读)理解“柴扉”,就是柴门,是用木棍和树枝编成的一个门。(课件出示四扇门):与前两扇门比较,这扇柴扉怎么样?指名读诗句,感受柴扉的特别。理解“苍苔”,一种绿色的植物,一般都是长在石头上,一些石缝里面和潮湿的地方。(出示图片)给你怎样的感觉?师生齐读“应怜”。理解“红杏”,它一般在春天的时候开花。(出示图片)二月,正是莘莘学子要进京赶考,抬头望着那杏花,企盼给他带来希望,所以,杏花也叫及第花。“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师:所以,叶绍翁也禁不住地赞叹他所见的这枝。那我们把刚才感受到的送到这一枝红杏来吧!(

4、生齐读。)师:就这样,绿绿的苍苔,染着我们的眼睛;红红的杏花,沁着我们的心脾;简单的柴扉,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的回归。 让我们来美美地读一读, 体会春天的景物所带给我们的愉悦。 (古筝起,师生齐读。)三、精读诗句,感悟诗情师:这就是我们游园的所遇。这样的一座普通的园,这样自然而然的景物,我们对此赋予了怎样的感情?从这首诗中的哪个字的字形看出来?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再默读这首诗,拿起笔来,一边读一边品,推敲推敲这诗中的哪个字,饱含了对我们所见的这些景物的“怜”?1 、“怜”苍苔“怜”就是喜爱的意思。从“EF看出来“怜”苍苔。理解“木屐”指名学诗人走路,感受对苍苔的喜爱和怜惜。叶绍翁最初用的是“应嫌屐

5、齿印苍苔。”比较“怜”与“嫌”。齐读诗句,体会对苍苔特别的爱。2、“怜”柴扉“扣”,意思是?(敲)比较扣和敲,指名用动作区分。体会“久”。师生一边“扣”,一边朗读诗句。3、“怜”红杏这两句中哪个字让你感受到对红杏的“怜” ?(出)出示: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你能对比着讲讲吗?这枝红杏还有特别的地方,就是 -“一”和谁相对?(满)师:既然“一”相对于“满”,红杏越多不更能说明春色满园吗?让我们把这句改一下。 (分别改成“三”“十” ) 生讨论把两句连起来齐读,再次体会这因“关”而“出”,因“一”而“满”的对红杏的特别的珍爱!4、和红杏对话如果你就是这冲出墙外的那枝红杏,说说你在园内都看

6、到了些什么呢?在园外你又看到了些什么呢?如果你就是关在这园子内的花啊草啊,你们有什么想问问这枝出来的红杏呢?5、和园主人对话园主人也来凑热闹。我就是这园主人,你们就是叶绍翁。你来游我这园,能不能把你的感受具体地告诉我这个园主人。出示:“园主人啊,我 , 。 , !”6、回到“不值”红杏真的会说话?我们真的听到了园主人和诗人的对话?那我们怎么能感受到的呢?(想 象出来的。)其实,什么都没有发生,园子还是这座园子,柴门还是没有打开,压根儿我们就没进园子, 压根儿我们就没见到园主人, 原来心有多大, 园子就有多大。 心里所想园子多美, 园子就有 多美。就让我们把这美好的憧憬和想象,深深地留在心里吧。

7、(古筝再次响起,学生齐读古诗)四、总结全文,升华诗境1 、我们还有必要再去进园子里边吗?还有必要见园主人不可吗?2、原来这“不值”不仅仅是“不遇”的意思。其中还有一份舍不得,不忍的滋味。他呀,想要把这美好的想象和精神上的享受,永远地留在了心中。所以不遇中是有(遇!不遇中有遇。师板书)不值就是值!3、伴着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旋律,唱古诗。五、作业:继续收集有关古诗或者创作赞美春天的诗歌,准备召开春之歌诗歌朗诵会。板书设计:游园不值宋 叶绍翁不应怜/屐齿/印苍苔,遇小扣/柴扉/久不开。中春色/满园/关不住,有一枝/红杏/出墙来。遇游园不值教学反思游园不值是第十册古诗两首中的一首赞美春天的著名诗篇,为宋

8、代诗人叶绍翁所作。诗中描述了诗人原想访友赏花,不料轻敲柴门却许久未开,遗憾之余揣测大概是园主人怕外人践踏青苔,印上痕迹吧!正待离去时,猛然发现一枝粉红的杏花越墙而来,诗人因此而惊喜异常,不遇朋友的惆怅一扫而光。整首诗风流韵藉,情趣盎然。其重点是在朗读基础上理解内容和体会诗歌的意境,难点是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1、别样诵读,感悟诗韵几乎每位学生都读过这首诗,甚至能流利地背出来,指名读肯定毫无难度,也无新意,因此课堂上我让学生根据古人吟诵讲究平仄,读出别样的韵味。尽管一开始学生还是不太适应,但随着对诗意的理解,孩子们也读得渐入佳境。与此同时,我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

9、生边读边思考,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在一次一次地朗读中,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2、图文结合,理解诗意对于五年级的学生,结合参考资料可以自主理解古诗。为了避免冗长沉闷的串讲,我采用链接生活、利用插图等方式,让学生自读自悟,从图悟文, 把课文与图意融为一体, 启发学生思考和想象, 加深对诗句的领会、理解。如:观察插图理解“屐齿”“柴扉”,用我们现代的门与“柴扉”比较,感受“柴扉”的原生态和带来的自然气息。讲到“苍苔”时,一男生生动地描述了他所看到的“青色的苔藓”,并出示了两张不同角度的图片, 引导学生由远及近地观察苍

10、苔, 感受它的蓬勃生机, 感受春天的气息。3、咬文嚼字, 品悟诗情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课堂上, 孩子们在比较“怜”与“嫌”中, 感受诗人对园子的喜爱,对苍苔的怜惜;在“扣”与“敲”中,感受对园主人的尊重,对春天的热爱;在“关”和“遮”中体验“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艰辛;在“一”和“满”中,明白水满则溢、留白想象的道理。4、大胆想象,体悟诗境学生在理解了诗意后,我又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那枝冲出墙头的红杏,谈谈自己在园子里

11、和园子外分别看到了什么?并追问“你为什么能够出墙头?”让学生感悟到红杏的力量。诗的后两句还揭示了一个道理:美好的事物是压制不了的,必然会蓬勃发展的。课堂上点悟得不够,学生的理解也不够深刻。课的最后,本来想让学生和园主人进行一次谈话,从整体上说说诗人游园的过程,由于时间安排前松后紧,缺少完整感。纵观本堂课,语言节奏、赏析节奏都稍偏慢,导致整体口语训练落实不够。课堂的精彩,应是学生的精彩,“关注全体”仍是一句口号。但愿自己就是那枝探出墙外的“红杏”,不断摸索,收获更多。【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2. 运用远教资源培养学生的朗读、理解、想象和写作能力

12、。3. 用远教资源欣赏美丽的春景,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教学过程】一、以诗会友进入主题1. 中国是诗的国度,从牙牙学语的小孩到满头花白的老翁,谁都会吟诵韵味十足的古诗。那么,我们就来“以诗会友”!我说上半句,你们接下半句。“春眠不觉晓”“日出江花红似火”“竹外桃花三两枝”“不知细叶谁裁出”2. 我们刚才吟诵的诗句都和什么有关?今天, 我们去宋朝诗人叶绍翁的 游园不值中再次去领略诱人的春景。(板书:游园不值)【设计意图:从旧知引入新课,既复习了旧知,又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春天的确是诗的季节。】二、以读为主 品味诗韵(一)初读1. 诗中的美丽春色正等着你们去寻找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 (齐读

13、)2. 谁来评一评刚才的朗读?3. 老师请来了一位朗读高手,我们来“三听其声”,听听她怎样读的?(播放朗读资源)第一遍听字音(可让学生小声跟读)第二遍听节奏(注意哪里该停顿,可用笔在本上划下来)第三遍听味道(注意哪个词读得短促,哪个词拖音稍长)4. 再次放声地练习朗读!5. 指名读,再评价。【设计意图:用远教资源中的朗读资料让学生“三听其声”,会使学生在字音、节奏、韵味上有所感悟,对后面的品读打好基础。】(二)细读1 .一首古诗就是一曲优美的歌,就是一幅美丽的画 , 你们从诗中仿佛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想亲眼看看这美丽的春景吗?(播放视频画面)2. 一首古诗也是一个故事,想把这个故事讲清楚明白

14、,还必须理解诗意。现在,我们就根据刚才看到的画面, 并结合注释来细读古诗, 独立思考每一行诗的意思,遇到有难懂的字词可以和同桌商量讨论。3. 指名交流对诗的理解。谁去游园?却一一?哪一行诗可以证明?主人为什么不来开门?根据我们平时的生活经验猜一猜。诗人却和我们想得不一样,他是怎样猜测的?园主人是一个怎样的人?谁来完整地说出第一句古诗的意思。 (说诗的意思时, 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 添上一些词语,或把词、句的顺序换一换。)指名完整地说出第二句古诗的意思。诗人并没有走进园中,他怎么知道是春色满园呢?4. 用引读的方式加强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师说诗意,生对出相应的诗句。)【设计意图:古诗的理解是最乏

15、味、最枯燥的,用远教资源中生动形象的视频画面,既减轻了学生理解诗意的难度,也避免了老师琐碎的讲解。】(三)品读1. 这首诗既写了事,又写了景,你觉得该用怎样的感情来读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 练习有感情的朗读,体会诗人感情的变化。(多种方式练习朗读:打着节奏读、摇头晃脑地读、带着表情和动作表演读、和同桌比赛读、放视频画面入情入境地读)3. 虽然宋朝离我们已经上百年了, 但这首古诗仍流传至今, 特别是诗中的最后一句, 诗人用了“关”和“出”这一对意思相反的词,到底是谁想关住春色?关得住吗?从中,你感悟到了什么道理?4. 一切有生命的事物是不能禁锢的,它们会冲破牢笼,按照自己的成长规律,发展生长起来。让我们再次吟诵这千古佳句吧!【设计意图:多读是学习古诗的一个重要方法,在学生把握了古诗情感的基础上,让他们看着视频画面,身临其境地读,更能读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体会诗歌的意境。】(四)研读1 .在这节课里,我们读了诗歌、欣赏了美丽的画面,也说了自己对诗的理解, 你们想写点什么?(学 生自由写作,老师作一定的写作指导。)2 .我们对这首古诗已经有了这样深刻的理解,不知同学们能否背诵这首诗?(用角色扮演的方式 进行背诵)3 .叶绍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