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模型之父的陨落_第1页
金融模型之父的陨落_第2页
金融模型之父的陨落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金融模型之父的陨落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说,文中的诸位天才们并非败在了天时之手。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了两次其实怨不了天也尤不了别人。本文作者黄奇辅 1952 年生于台湾,斯坦福大学与麻省理工大学双博士, 1990 年成为 MIT 正教授,黄博士是世界顶尖金融学家。由他 35 岁时主笔的金融经济基础学是全球金融经济学经典教材。但相比学术成就而言,黄博士在业界可谓是命运多舛。 1993 年,他离开学界转入对冲基金,曾担任长期资本管理公司( LTCM )的合伙人。 LTCM 曾是全球最耀眼的对冲基金公司,但最终在一夜间倒闭。之后,他又创办 Platinum Grove 资产管理公司, 同样在 2008 年

2、金融海啸中再次遭遇滑铁卢。下文是黄奇辅博士的第一人称视角:在现代金融学界和业界,我算是拥有一席之地的人。曾经我和我的同事到任何一个国家,该国央行行长都会接待我们,很多行业内的人会以认识我们为荣。 但我今天要分享的,是失败的故事,一个一群金融天才在金融业惨败,甚至一败再败的故事。 1995 年,默顿( RobertC.Merton )不断打电话给我,邀请我加入到他们刚刚创建的伟大事业长期资本管理公司( LTCM )。默顿是我在斯坦福的导师,我曾提议并协助他写作连续时间金融一书。这本书后来广受赞誉,也令我们的关系更为紧密。1997 年他因此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本书也更受关注。LTCM 是当时华尔

3、街最闪亮的明星。公司创办人麦利威瑟(John Meriwether )被誉为是华尔街债券套利之父,美国前财政部副部长、美联储前副主席等大人物也是公司合伙人。我的另一位导师,与默顿一起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被称为是金融宗师的斯科尔斯(Myron SamuelScholes)也在这里。这些天才们组成了全球金融业有史以来最为耀眼的“梦幻团队” ,也用成绩证明了自己,我接到邀请时,才一年的他们已获得高达16 亿美元的利润和含手续费在内高达到59%的收益率, 开创了基金业有史以来最迅速的成长奇迹。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 )的“梦幻团队”LTCM 的主要业务是债券套利交易,通俗地说,就是像做股票一样做债

4、券。债券的价格波动很小,风险和回报也低。为了获得更高的回报率,LTCM 动用大量财务杠杆将规模做到很大,他们运用电脑建立数学模型分析价格波动,并且通过电脑精密计算在波动中发现与把握套利机会。这样一来,运用和建立套利模型就显得非常关键,我被他们认为是这方面的天才,这也是他们邀请我加入的原因。莫顿和斯科尔斯邀请我去担任LTCM 亚洲业务主管及公司合伙人。这很诱人,但起初我拒绝了。我太太不愿来亚洲,她是加州理工的电脑博士,也是耶鲁知名的电脑教授,她觉得自己的事业在美国,不应该到亚洲来。后来,麦利威瑟也向我发起攻势。我开始动摇了,太太也觉得可以尝试一下。1995 年,我正式加入LTCM ,从零开始拓展

5、亚洲业务。最初两年,我在总部格林威治上班,跨洋开展以日本债券市场为主的交易。在我们的合力下, LTCM 继续腾飞。 1997 年底,我们当年金融衍生工具的总规模已接近万亿美元之巨,超过当时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我们这些合伙人的财富也火箭般上升,到1997 年年底,我们在基金中的总值已高达14 亿美元, 比投入的 1.5 亿美元增长了 9 倍,要知道,这不过才两三年的光景。我负责的亚洲业务也越做越大,我刚去的时候,公司晚上是没有人上班的, 1997 年 5 月,当亚洲业务成为我们的重点市场,我们决定在东京建立亚洲业务大本营时,我光是从美国就带过来 15 个人,并在东京安了家。就在我们准备更上层楼,

6、大展拳脚之际,坏事情发生了。 1998 年 8 月 17 日,俄罗斯政府将卢布贬值,宣布无法按时偿还国债。我们持有不少俄罗斯债券,马上亏损不少。后来,很多人解读我们的失败,认为我们是在俄罗斯亏到了底儿掉。但事实上,我们在俄罗斯的业务很小。真正让我们滑向深渊的,是俄罗斯之后的连锁反应。 1998 年之前的差不多 10 多年里,每两、三年俄罗斯都有面临一次金融危机的考验,但每次,其他七大工业国或者 IMF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会帮助他们。因为大家都认为,他们破产会殃及鱼池。于是, 1998 年,真正的危机发生之前,俄罗斯警告说自己会有危险, 债券价格再次下降很多。很多大机构和投机者,都觉得抄底机

7、会又来了,趁机大量收购俄罗斯债券,希望能薅到各国政府的政策羊毛。大家的想法是,真正出问题的时候,别的国家还是会按照惯例出面帮忙,然后危机就会过去,债卷价格就会上涨,这样就又可以稳稳地赚上一大笔。我们也是这么想的。我们认为,真正出问题的可能性是 “万一”,别国要帮忙俄罗斯的可能性是 “一万”。让我们万万没想到的是,万一发生了。这一次,没有人愿意再替俄罗斯买单。危机迅速蔓延。金融机构都必须保有足够的资本。一旦它亏损较多,就会通过出售资产来减低风险,增加资本。俄罗斯宣布破产,让很多国际大银行遭了损失,他们连夜召开紧急会议,要出售资产套现。这些大银行手里持有很多,抛售很方便的资产就是债券,主要是7 大

8、工业国的债券。我们的灾难因此而来,因为我们手里持有的金融资产,大多数也是7 大工业国债券。一场抛售7 大工业国债券的踩踏惨剧由此发生。 8 月 21 号,国际大银行开始大幅抛售他们手中的 7 大工业国债券,令全球主要债券价格发生有史以来最大的波动。 前呼后拥的卖空踩踏中, LTCM 几乎一天就毁掉两年的心血。难忘的是, 8 月 21 那天,我正和麦利威瑟在北京旅行。当天晚上,我们还和中国人民银行的官员共进晚餐。回到下榻的酒店北京国际俱乐部,分别给总部已经上班的同事打去电话时,我和麦利威瑟听到的是总部传来的噩耗。震惊之下,我和他当即取消中国剩下的行程,他回总部,我回东京。虽然我们彼此安慰和鼓励,

9、但内心都十分清楚,恐怕已是无力回天。从8 月 22 号开始,我们不断召开各种会议,但听到的都是坏消息。越来越多的客户知道我们亏本的消息,担心我们没有偿还能力,并且在市场上做了很多动作,令我们雪上加霜。我们的亏损也每天都还在扩大。不到10 天,我们已走到破产边缘。 7 大工业国的债券,亏掉我们90%至 95%的资本。虽然我们推出了大量自救活动,但终究未能再有奇迹。在我们最难的时刻。我在高盛时期的老板,当时已是高盛联席主席的科赞(Jon Corzine)给我打了电话,向我了解我们的情况。话说,当年,他盛情邀请我告别学界加入高盛时,给我的业务之一就是建立数理模型进行债券套利,试图让高盛与LTCM 竞

10、争。但我却为报师恩加入了 LTCM ,令科赞有过一段失落和不快。现在,LTCM 出事了, 科赞看到一个既可以 “复仇”,还可以渔翁得利的机会。科赞提出的方案是,高盛帮助LTCM 解决资金的问题,但 LTCM 要将至少 50%的股权交给高盛。我们内心欣喜,但假装无奈地接受了这个安排。但最终科赞却没能解决资金的问题。 同时,作为高盛帮的一员,科赞还将我们的 “丑事”告诉了他的前任,原高盛主席,时任美国财政部长罗伯特 鲁宾 (Robert Rubin) 。鲁宾被称为是“典型的刻板守旧的华尔街人士” ,他以交易员身份加入高盛,对我们干的事情非常熟悉,也清楚我们如果出事可能带来的后果。他接到科赞的小报告

11、之后,非常震惊,急忙启动了紧急程序,要求美国政府介入LTCM ,并将其形容为挽救华尔街之战。鲁宾的担心是有道理的。我们的规模实在太大,超万亿的各类金融衍生品任由亏损,最终将带给整个华尔街带来深重灾难。在鲁宾的重视下, 不能让我们倒下成为大家的共识。9 月23 日,美联储出面,组织以高盛、美林、J.P 摩根为首的15 家机构注资 37.25 亿美元,购买LTCM90% 的股权,共同接管了LTCM ,避免了它倒闭的厄运。后来,我们也因此被首批称为'大而不倒 '(too big to fail )的人。但对我们这些合伙人而言, LTCM 事实上已经倒闭了。我们的 LTCM 已经倒闭了

12、。一个被认为只会成功,不会失败的巨人,就这样在一个看起来风险很低的市场轰然倒下。有些讽刺的是,就在前一年,默顿、斯科尔斯,才刚刚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接受万众瞩目的敬仰。天才和疯子只有一墙之隔,现在,这堵墙倒了。那段时间,也是我和合伙人们人生旅程里最艰难的日子。虽然我负责的亚洲市场是 LTCM 唯一没有亏本的业务分支机构,但我的遭遇却并不比 LTCM 的任何一个合伙人好。 LTCM从经营的第一天起,就有一个规定,合伙人应将赚到的钱大部分继续投入到基金中。但事实上,我们都将赚到的钱全部都投入到了公司中。我们相信,我们能够做到万无一失。当时,我在东京的房租高达250 万日元 /月,我的三个孩子也在昂

13、贵的国际学校念书。以前,不但这些费用全由 LTCM 直接支付,我还在 LTCM 有一笔巨大的财富。 但 LTCM 清算以后,单是这些支出就已让我难以承受。我在 LTCM 的几乎所有财富,也都与 LTCM 曾经的辉煌一起成为了历史。但我们对自己和 LTCM 的模式依然足够自信, 相信 LTCM 的遭遇只是个极其意外的事件。1999 年 8 月初,我与斯科尔斯重新成立了一家名为 Platinum Grove Asset Management 的新公司,继续LTCM 的业务,默顿也加入到我们,出任顾问。已经习惯了开口就是百亿千亿的我们,从4500 万美元的规模,东山再起。 LTCM 给我们留下的一个

14、核心教训是:不要用高杆杠进行金融操作,即使是在风险很低的领域。当时,我们每年的报酬率都是 40%到 50%,在一个收益很低的领域,你要想有那么大的报酬,就要用很大的杠杠去撬动。而后来的事实证明,那是一个天大的错误。因此,在这家新公司,我们吸取了上次的教训,高度重视风险管理,把杠杆率降低到以前的十分之一,我们只赚过去 10 分之一的利润,希望换来持续的生意。在我们的努力下,新的基金很快重新站稳脚跟,并在 2007 年达到 50 亿美元左右的资产规模。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我们奔向 100 亿规模时,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爆发了,又让我们重蹈了 LTCM 的覆辙。 2008 年 ,美国第 4

15、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由于投资失利 ,在谈判收购失败后宣布申请破产保护 ,引发了全球金融海啸。而在 2008 年金融海啸的前 10 个月,我们的基金就已经损失了 38%的净值,单是 10 月份的上半月,损失就达 29%。这其中最重要的损失,来源于我们对雷曼兄弟的错误判断。令人痛心的是,我们几乎犯了当年看错俄罗斯一样的错误。就像当年我们认为G7 会挽救俄罗斯一样。我们当时再次天真的认为,美国政府一定会挽救雷曼,因为它已经花大代价挽救了贝尔斯登。于是,我们押重注于政府会挽救它,甚至期待一战成名。但结果,和没有人帮助当年的俄罗斯一样,美国政府居然任由了雷曼兄弟戏剧性的倒闭。我们预期的巨额利润变成了惨重损

16、失。 LTCM 的遭遇再一次愚蠢的发生在了我们身上。2008年 11 月,为了抵御撤资浪潮,保护公司稳定,我们宣布暂时不允许投资者抽回他们的资金。但最终,我们再次败走麦城,选择清仓,退还投资者的资金,缩小投资范围,合伙人也各奔东西。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一群金融天才,两次在市场展试身手,两次以失败告终,这令我们难以接受,但它就是事实。我们拥有全世界最顶尖的交易理论,模型,我们和金融学界、业界的世界顶尖领袖并肩同行,我们也拥有一流的情报和资讯;甚至,我们就是最顶尖理论、模型的创造者,我们本身就是顶尖的领袖,我们讲一句话,就会在市场上产生反应。我们也几乎做到了万无一失,但最终,天才抵不过天时。在天时

17、的剧变下,没有踏准天时的我们,一而再地失败了,这是我们的故事,也是我们的教训。下面转用第三人称叙述: LTCM (长期资本管理)这家对冲基金,只用四年时间就震撼了华尔街。到第五年,它突然要破产。就在快要溺死的时候,LTCM 几乎把整个华尔街都拖下了水。LTCM 的灵魂人物是梅里韦瑟(John Meriwether )。他是芝加哥大学的 MBA ,后来加盟所罗门兄弟公司,在 20 世纪 70 年代,就已经是债券市场上叱咤风云的人物。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之前, 债券市场上的交易单调而范围: 汇率是固定的,利率受到管制,金价一成不变。但 20 世纪 60 年代之后,债券市场逐渐变得更加刺激。

18、持续不断的通货膨胀、突然爆发的中东石油危机打破了过去墨守的常规。各国纷纷放松对利率和汇率的管制。各种新型的债券和交易工具层出不穷。刚刚问世的计算机很快被应用到债券投资中。债券市场的一个新时代到来了。梅里韦瑟就是这个时代的弄潮儿。梅里韦瑟相信数学模型能够揭示债券市场的秘密。决定债券价格的大多数因素看起来是可以量化分析的。债券的期限、 付款时间、未来的利率走势等决定了债券间的相对价格。债券的违约风险也更容易用模型分析,毕竟,大体判断,美国政府的违约概率会比 GE 公司更低, 而 GE 很可能会比一家IT 企业的违约概率更低。传统的债券交易员靠的是经验和直觉,梅里韦瑟更相信数学天才的头脑和计算机里的

19、模型。1977 年,他在所罗门公司组建了套利部( Arbitrage Group ),这就是后来 LTCM 的原型。 1983 年,他询问哈佛商学院的助理教授罗森弗德( Eric Rosenfeld ),有没有数学好的学生可以推荐。罗森弗德正好在学校里混得不爽,他直接毛遂自荐了。之后,梅里韦瑟将几位数学天才纳入麾下:伊朗裔的VictorHaghani、 MIT 金融经济学博士霍金斯(Gregory Hawkins ),MIT 博士克拉斯科 ( William Krasker )。梅里韦瑟招到的最聪明、也是最古怪的一位天才是 Lawrence Hilibrand 。 他多余的聪明才智无处发泄,

20、干脆在 MIT 拿了两个学位。 在所罗门公司内部,梅里韦瑟和他的这批数学小子们是一批与别人格格不入的怪胎。他们讲的话别人都听不懂。他们的思路跟别人都不一样。一帮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对公司里的资深交易员毫不尊重、出言不逊。他们发狂一样地工作,个个嗜赌上瘾,什么都赌:赛马、运动比赛、政治选举。当他们既不交易,也不赌博的时候,就玩一种叫“说谎者的扑克牌”的游戏,看对手能不能猜出自己手中的底牌。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所罗门兄弟公司能够容忍他们的唯一原因就是,他们太能赚钱了。 如果不是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梅里韦瑟可能会一直留在所罗门兄弟公司,直到有一天执掌大权。但是, 1992 年,一

21、位 34 岁的交易员 Paul Mozer 在美国国债交易中有欺诈行为。作为他的主管上司,梅里韦瑟被迫引咎辞职。尽管后来事情逐渐平息,但梅里韦瑟在所罗门兄弟公司的升迁之路彻底被堵死了。这一年,他已经45 岁了。怎么办?思来想去,梅里韦瑟终于决定,干脆把队伍拉出来,自己成立一个对冲基金,自己创业。这就是LTCM 的由来。决定自立门户之后,梅里韦瑟意气风发,捋起袖子要大干一场。他的旧部一个个跳槽出来,追随他到了LTCM ,昔日的明星团队东山再起。他还邀请了两位泰斗级的金融学大师加盟。一位是哈佛大学的罗伯特· 默顿( Robert Merton ),他是罗森弗德的老师,曾在所罗门兄弟公司当

22、个顾问,对梅里韦瑟团队的小子们一向青睐有加。 他是 LTCM 的精神导师。另一位是斯科尔斯( Scholes),他是 Black-Scholes 公式的提出者之一。斯科尔斯曾经在所罗门兄弟公司干过,和别的学者不一样, 他从小就有企业家才能, 喜欢投资, 喜欢揽钻营,他是逃税漏税的专家。最令人赞叹的是,梅里韦瑟最后居然把莫林斯( David W Mullins )请出了山。莫林斯是美联储的副主席,排起英雄座次,仅在格林斯潘之下。莫林斯是默顿的学生,也在哈佛任教过,是罗森弗德的朋友。莫林斯的加盟,不仅有助于扩大 LTCM 在海内外的影响,而且无形中还帮助洗掉了梅里韦瑟的污点:当年所罗门兄弟公司的交

23、易员丑闻事件,正是莫林斯负责调查的。一开始,路演不顺利。梅里韦瑟的胃口太大。他想融资 25 亿美元,一般的对冲基金规模也就是一两千万美元。他的要价太高。他要求每年分投资利润的 25%,收 2%的资产管理费,而按照惯例,别的对冲基金只分 20%的利润,只收 1% 的资产管理费。 LTCM 还要求他的投资者必须锁定三年。梅里韦瑟团队的人态度都很倨傲。他们演示的数学模型让很多投资者一头雾水。 LTCM 对自己的投资策略三缄其口、讳莫如深,有的投资者抱怨:“ 不知道还以为他们是造原子弹的”。就连 LTCM 的名字,也很不吸引人,平铺直叙、单调枯燥,怎么起来这么个乏味的名字!但过去的战绩摆在那里。所罗门

24、兄弟公司披露的财务报表显示,梅里韦瑟团队对公司盈利的贡献最大,在过去五年,他们每年能赚 5000 万美元以上。海外的机构被说服了:香港土地与开发署、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台湾银行、曼谷银行、科威特国有养老基金,都开始掏出钱来。日本和欧洲的金融机构紧随其后。就连意大利央行,都向LTCM 投资了 1000 万美元。社会名流们纷纷解囊:好莱坞巨头,耐克的 CEO,麦肯锡的合伙人都投资了。 这批以大学教授为主的团队阵容,到了大学里更容易受到追捧:圣约翰大学、耶斯希瓦大学( Yeshiva University )、匹兹堡大学等都开始投资。1994 年 2 月底,在全球大佬们的加持下, LTCM 顺利开张

25、。他们融资了 12.5 亿美元,尽管没有达到梅里韦瑟最初的宏伟目标,但这已经是史无前例的了。1994年, LTCM的收益率达到28%。 1995年,他们的收益率高达59%。 1996年,他们的收益率是57%。1996 年 LTCM 一共赚了21 亿美元,这家对冲基金总共只有一百多名雇员,但是几百万雇员的麦当劳在全世界卖那么多汉堡包,也没有他们赚得多。LTCM 赚的钱超过了美林,也超过了迪士尼、施乐、美国运通、耐克等等明星企业。1997 年,尽管爆发了东亚金融危机,LTCM的收益率仍然达到了25%。LTCM 成立四年来,每年的回报率平均超过 40%。而且,更令人惊叹的是,他们几乎从无亏损,没有波

26、动, 这也意味着 '没有风险 '。著名的金融学家夏普疑惑不解地问斯科尔斯: “你们的风险在哪里?”斯科尔斯也直挠头:没有人看到风险去哪里了。 LTCM 到底怎么赚的这么多钱?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并非创造模型。翻开任何一本主流的金融学期刊, 都能找到 LTCM 使用的那些模型。 LTCM 的长项是如何运用这些模型。其实, LTCM 的投资理念是非常简单的,简单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无论是默顿,还是斯科尔斯,包括 2013 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法马,所有这些金融学大师有一个共同的信念,那就是市场是有效的。如果价格出现了错误, 市场一定会把它纠正过来。 跟着市场走,就能赚大把大把的钱。这

27、就是 LTCM 的哲学。举个例子讲, LTCM 曾经发现,美国国债市场上有一个奇怪的现象。美国政府经常会发行 30 年国债。这些国债发行了半年之后,人们会把它们窖藏起来,于是, 29.5 年国债的流动性就不足,如果你要卖 29.5 年的国债,就不得不多打点折扣。但 LTCM发现,这个折扣也太大了。1993 年 2 月发的 30 年国债收益率为 7.36%,与此同时, 1992 年 8 月发行的 30 年国债的收益率只有 7.24%,差了 12 个基本点。这真是蠢人干的蠢事。难道当 30 年国债发出去半年之后,美国政府不还钱的概率就会提高? LTCM 决定赌一把。 问题在于, 这个价差太窄了。就

28、算 LTCM 猜对了,这两个债券的价差确实缩小了,比如说,缩小了 2 个基本点,那意味着每1000 美元的美国国债,只能让 LTCM 赚 10 美元,收益率也就是1%。这哪里叫投资,只能叫捡硬币。怎么办?好办,往上加杠杆。也就是说,通过向别人借钱,把自己的赌局做大。LTCM 买到了债券,就把这些债券借给华尔街的机构,同时从华尔街拿到现金。拿这些现金, LTCM 再找别的机构借入债券。表面上看, LTCM的现金交易从账面上看是完全平衡的:做多和做空的资金一样:付出的抵押品和收到的抵押品一样。只是LTCM 的投资规模那么大,其中自己的钱却非常少,简直是空手套白狼。1995 年 LTCM 的收益率达

29、到了59%。但是,这是因为他们是拿别人的钱在玩儿。如果考虑总资产的收益率,LTCM 这一年的业绩其实也就是2.45%。这可能还是个高估的数字,因为大量的衍生品交易没有被计算进来,再考虑到衍生品交易,估计 LTCM 的投资收益率也就是1-2%。即使暴利可以通过高杠杆的豪赌进行解释,那么风险又都到哪里去了呢?风险被 LTCM 的数学模型掩盖起来了。 按照默顿他们的模型,市场的价格波动是一种随机游走,服从标准的正态分布。换言之,他们假设异常事件将很难出现,因为一旦出现异常的波动,市场很快就会加以纠正,重新回到均衡状态。 LTCM 的数学小子们不是不害怕风险,他们只是相信风险是可以精确计算出来。按照他

30、们的计算, LTCM 每天亏损的最高额不会超过 3500 万美元。按照他们的模型,像东亚金融危机这样的事情,每100 亿年都不会爆发一次。遗憾的是,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很快就爆发了,而且余波荡漾,不久就传播到了俄罗斯、巴西等国家。LTCM 原本是只做债券,尤其是美国的债券的。随着规模的扩大,他们急迫地需要找到新的投资机会,于是, LTCM 开始涉足股票投资、兼并与重组投资,同时也大量地在新兴市场投资。东亚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别的投资者都纷纷往外逃,LTCM 却奋不顾身地冲了进去。他们觉得这是一个百年不遇的绝好的买入机会,因为市场很快就会从惊恐中回过神,价差一定会缩小。但LTCM 这次大错特错了。市场的惊魂始终未能平静,人人都想卖出有风险的资产,风险资产和无风险资产之间的价差越拉越大。 LTCM 这才发现, 自己在每个市场上都有太多的投资, 而一夜之间,他们在所有的市场上都在赔钱。 到了这个时候, 人们才发现, LTC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