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_第1页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_第2页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_第3页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_第4页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哮病 (支气管哮喘 )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 ( 一 ) 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医内科学 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哮病(支气管哮喘 ) 中医诊疗方案(2017 年版 )( 张伯礼主编 ,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年出版 ) 。 ,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 ,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绀。呈反复发作性 , 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而诱发。发作 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症状。有过敏史或家族史。两肺可闻及哮鸣音 或伴有湿啰音。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 (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 ,2016 年)与2016GINA全球哮喘处理与预防策略)。反复发作喘息

2、、气急、胸闷或咳嗽 , 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及化学 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 运动等有关 ; 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 , 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 ; 上述症状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 除外其她疾病所引 起的喘息、气急、胸闷与咳嗽。临床表现不典型者结合气道敏感性试验、 呼出气NO浓度测定等可帮助确诊。( 二 ) 病期诊断参考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 ,2016年)。1、急性发作期 : 指喘息、气急、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 , 或原有症状急 剧加重,常有呼吸困难 ,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 ,常因接触变应原等刺激物或治 疗不当等所致。2、慢性持续

3、期 :就是指每周均不同频度与 (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 (喘息、 气急、胸闷、咳嗽等 ) 。3、临床缓解期:指患者无喘息、胸闷、气急、咳嗽等症状 ,并维持 1 年以上。 ( 三 ) 证候诊断1 、急性发作期(1)风哮证: 喘憋气促 ,喉中鸣声如吹哨笛 ; 咳嗽、咯痰黏腻难出 , 无明显寒热 倾向;起病多急,常倏忽来去 ;发前自觉鼻、咽、眼、耳发痒 ;喷嚏,鼻塞,流涕。舌 苔薄白, 脉弦。(2)寒哮证:喉中哮鸣如水鸡声 ,呼吸急促,喘憋气逆,痰色白多泡沫 ,口不渴 或渴喜热饮 ,形寒怕冷,天冷或受寒易发。肢冷 ,面色青晦 ,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哮病 (支气管哮喘 )中医诊疗方案紧。(3) 热哮证

4、:喉中痰鸣如吼 ,喘而气粗息涌 ,胸高胁胀 , 咯痰色黄或白 ,粘浊稠 厚,口苦,口渴喜饮,汗出,面赤,或有身热,烦躁不安 ,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 黄腻, 脉滑数或弦滑。(4) 阳虚喘脱危证 :哮病反复久发 ,喘息鼻煽 ,张口抬肩,气短息促,烦躁,昏蒙, 面青,四肢厥冷,汗出如油,舌质青暗、苔腻或滑 ,脉细数不清 ,或浮大无根。2、慢性持续期(1) 痰哮证:喉中痰涎壅盛 ,声如拽锯,喘急胸满 ,但坐不得卧 ,痰多易出 ,面色 青暗, 舌苔厚浊或黄腻 ,脉滑实。(2) 虚哮证:气短息促,动则喘甚 ,发作频繁 ,甚则持续喘哮 ,口唇、爪甲青紫 , 咯痰无力 ,痰涎清稀或质粘起沫 , 面色苍白

5、或颧红唇紫 , 口不渴或咽干口渴 , 形寒 肢冷或烦热 , 舌质淡或偏红 , 或紫暗, 脉沉细或细数。3、临床缓解期(1) 肺脾气虚 : 气短声低 ,自汗,怕风,易感冒 , 倦怠乏力 ,食少便溏 , 舌质淡,苔 白, 脉细弱。(2) 肺肾两虚 : 短气息促 ,动则为甚 , 腰膝酸软 ,脑转耳鸣 ,不耐劳累。或五心烦 热,颧红,口干,舌质红、少苔 ,脉细数;或畏寒肢冷 ,面色苍白,舌淡、苔白 ,质胖, 脉沉细。二、治疗方法( 一 ) 辨证论治1、急性发作期(1) 风哮证治法 : 祛风解痉 , 宣肺平喘( 包括中药注射剂 ) 。推荐方药 : 黄龙舒喘汤加减。炙麻黄、地龙、蝉蜕、紫苏子、石菖蒲、白芍

6、、 五味子、白果、甘草、防风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2) 寒哮证细辛、半夏、杏仁、( 包括中药注射剂 ) 。治法 : 宣肺散寒 , 化痰平喘推荐方药: 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加减。射干、麻黄、 生姜、紫菀、冬花、甘草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3) 热哮证治法:清热宣肺, 化痰定喘推荐方药 : 定喘汤或麻杏石甘汤加减。麻黄、黄芩、桑白皮、苏子、半夏、 银杏、杏仁、款冬花、甘草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 包括中药注射剂 )。(4) 阳虚喘脱危证哮病 (支气管哮喘 )中医诊疗方案治法:化痰开窍, 回阳固脱推荐方药 : 回阳救急汤加减。人参、炮附片、甘草、山萸肉、石菖蒲、白果、 葶苈子、煅龙骨

7、、煅牡蛎、蛤蚧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 包括中药注射剂 ) 。2、慢性持续期(1) 痰哮证治法:健脾化痰, 降气平喘推荐方药: 三子养亲汤加减。炙麻黄、苦杏仁、橘红、半夏、茯苓、紫苏子、 莱菔子、白芥子、诃子、甘草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包括中药注射剂 ) 。(2) 虚哮证治法:补肺纳肾, 降气平喘推荐方药: 平喘固本汤加减。黄芪、胡桃肉、五味子、紫苏子、法半夏、款 冬花、陈皮、地龙等。或补肾益气方加减 , 黄芪、淫羊藿、生地等。或具有同类 功效的中成药 ( 包括中药注射液 ) 。注:慢性持续期证型较复杂 , 往往虚实夹杂 ; 实证有寒热之分 , 虚证当分清肺 脾气虚或肺肾气虚 ,

8、同时还应分清阴阳 ; 另外还需重视兼夹证。3、临床缓解期(1) 肺脾气虚证治法:健脾益肺, 培土生金推荐方药: 玉屏风散与六君子汤加减。黄芪、白术、防风、党参、茯苓、甘 草、陈皮、半夏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包括中药注射液 ) 。(2) 肺肾气虚证治法:补益肺肾, 纳气平喘推荐方药: 补肺散合金水六君煎加减。桑白皮、熟地黄、人参、紫菀、五味 子、当归、法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菟丝子、补骨脂等。或补肾益气方 ( 验 方)加减, 黄芪、淫羊藿、生地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包括中药注射液 )。( 二 ) 其它中医特色疗法1、针灸治疗(1) 实证风寒外袭,证见咳嗽,咯吐稀痰,形寒无汗

9、,头痛,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如 因痰热,多见咳痰粘腻色黄 ,咳痰不爽,胸中烦闷,或见身热口渴 ,大便秘结,苔黄 腻, 脉滑数。治法:取手太阴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 , 风寒可酌用灸法 ;痰热可兼取足阳 明经穴, 不宜灸。处方: 膻中、列缺、肺俞、尺泽。风寒加风门 ; 痰热加丰隆 ; 喘甚加天突、定喘。(2) 虚证调补肺肾之气为主。毫针用补法 , 可酌情用灸。 肺俞、膏肓、肾俞、气海、足三里、太渊、太溪。 每日1次或隔日1次,710次为1个疗程。主证:病久肺气不足 ,证见气息短促 ,语言无力,动则汗出,舌质淡或微红 ,脉 细数或软无力。 如喘促日久 , 以致肾虚不能纳气 , 则神疲气不得续

10、, 动则喘息 , 汗出 , 肢冷 , 脉象沉细。治法处方疗程2、穴位贴敷疗法 : 根据病情需要 , 可选择定喘、风门、肺俞、天突、膏肓、 膻中等穴位 , 脾虚加脾俞 , 肾虚加肾俞。参考张氏医通白芥子膏组方 , 炒白芥 子、延胡索各 20g, 细辛、甘遂、肉桂、天南星各 10g, 共研细末 , 用生姜汁调成糊 状,将药糊贴敷于穴位上 ,胶布固定。贴2 4小时后去药洗净 ,注意防止出现皮肤 损伤。疗程:慢性持续期,每次间隔 34天,治疗 810次为 1个疗程;临床缓解 期,在三伏天,每伏各取 1 天做穴位贴敷,3次为 1个疗程,可连续做 3个疗程。3、拔罐:急性发作期与慢性持续期患者 ,根据病情

11、需要 ,可选择大椎、风门、 肺俞、定喘、丰隆等穴位 ,每日或隔日拔 1 次,每次更换部位 ,拔罐时间 58 分 钟,10 日为 1疗程。4、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急性发作期与慢性持续期患者 ,根据病情需要,可选 择下屏尖、肾上腺、气管、皮质下、交感、肺等穴位 , 用磁珠或王不留行固定于 相应穴位,每天按46次,以有酸胀感为度 ,每次35分钟,保留37天。5、膏方:慢性持续期与临床缓解期的患者 ,根据患者体质辨证使用。哮喘发 病其标在肺,其本在肾,虚实夹杂,故临床在扶正补虚的同时 ,宜兼顾祛邪治病 ;同 时应重视顾护脾胃 , 不可滋腻太过。方以二陈汤、七味都气丸、人参养荣汤等为 主加减。( 三

12、) 西药治疗参考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 ,2016 年)与2016GINA全球哮喘处理与预防策略)。详细采集病史,进行临床查体并结 合血气分析、肺功能等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 对于哮喘重度急性发作的患者参照指 南给予静脉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等 ;病情危重者,经上述药物治疗 ,临床症状与肺 功能无改善甚至继续恶化 , 应及时给予机械通气等治疗。 有细菌感染的证据 , 给予 抗感染治疗。( 四) 护理调摄要点1、起居护理 : 哮喘发作时卧床休息 , 重者取半卧位或端坐位 ; 寒哮、虚哮证患 者的病室宜向阳温暖 , 胸背部保暖 ;热哮证患者的室温宜偏凉 ; 痰粘稠难以咯

13、出时 , 注意翻身拍背。2、给药护理 : 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 ,寒哮证宜热服 ; 哮喘发作有规律者 , 可在 发作前12小时服药以缓解症状,服药后观察其效果与反应。3、饮食护理 : 注意饮食调护 , 保持大便通畅 ; 饮食宜清淡、富营养 , 不宜过饱、 过甜、过咸 , 忌生冷、辛辣、鱼腥发物、烟酒等 ; 喘憋多汗者 , 嘱多饮水。对咳嗽 痰多患者 , 可适当食用化痰止咳的食疗方 , 如杏仁、梨、陈皮粥等。4、避免哮喘的诱发因素 , 如避免摄入引起过敏的食物 , 室内不种花草 , 不养宠 物, 经常打扫房间 , 清洗床上用品等 ; 帮助病人理解哮喘发病机制及其本质、发作 先兆、症状等。 指导病人

14、自我监测症状 , 预防发作。 通过定期肺功能监测 , 客观评 价哮喘病情严重程度 ; 帮助病人学会在急性发作时能简单、 及时地应对 , 掌握正确 的药物吸入技术 ,讲解常用药物的用法、 剂量、疗效、副作用,与病人共同制定哮 喘长期管理、防止复发的计划。5、劳逸适当 , 防止过度疲劳 , 根据身体情况 , 作适当的体育锻炼 , 如太极拳、 内养功、八段锦、慢跑等,逐步增强体质 ,以提高抗病能力并预防疾病发展为不可 逆性气道阻塞等 , 防止发生猝死。三、疗效评价( 一 ) 评价标准1 、基于分期的疗效评价标准急性发作期显效:急性发作期病情严重程度降 2级以上,或者症状、体征基本消失 ,血气 分析中

15、氧分压与二氧化碳分压与肺功能中 FEV1 PEF占预计值等指标明显改善。有效:急性发作期病情严重程度降 1 级, 症状、体征有所改善 , 血气分析中氧 分压与二氧化碳分压与肺功能中 FEV1 PEF占预计值等指标也有所改善。无效:急性发作时病情严重程度分级无明显变化 ,或加重、死亡。慢性持续期使用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表),参照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 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 ,2016 年)。完全控制 :25 分。部分控制 :2024分。未得到控制V 20分。2、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临床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中医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中医证候

16、积分减少7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中医证候积分减少30%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中医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3、其她可供参考的化验及检查指标:如肺功能或呼气峰流速仪、嗜酸粒细胞 计数、血清IgE、呼出气NO浓度等。(二)评价方法1、哮喘急性发作时病情严重程度的分级,参照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 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2016年)临床特点轻度中度重度危重气短步行、上楼时稍事活动休息时体位可平卧喜坐位端坐呼吸讲话方式连续成句单词单字不能讲话精神状态可有焦虑,尚 安静时有焦虑或烦躁常有焦虑、烦躁嗜睡或意 识模糊出汗无有大汗淋漓呼吸频率

17、轻度增加增加常> 30 次 / min辅助呼吸肌活动及 三凹征常无可有常有胸腹矛盾 运动哮鸣音散在,呼吸末 期响亮、弥漫响亮、弥漫减弱、乃至 无脉率(次/ min) < 100 100120 > 120脉率变慢 或不规则奇脉无,< 10 mmHg可有,1025 mm Hg常有,> 25 mm Hg无,提示呼 吸肌疲劳使用B 2受体激动 剂后PEF预计值或 个人最佳值百分比 > 80 % 60 %80 % < 60 % 或 < 100 L/ min或作用时间< 2 hPaO2 (吸空气,mmHg)正常 > 60 < 60P aCO

18、2 (mm Hg) < 45 < 45 > 45SaO2 (吸空气,%) > 95 91 95 < 90注:只要符合某一严重程度的某些指标,而不需满足全部指标,即可提示为该 级别的急性发作;1mmHg=0 098kPa2、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表):哮喘治疗的目标就是达到并维持哮喘控制。 哮喘评估工具ACT评分表经国内 多中心验证表明,不仅易学易用且适合中国国情。参照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 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2016年)。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表)得分过去四周内,在学习、工作或家中,有多少时间哮喘防碍您正常工作1.所有时间2.大多数时候3.有些时候4.很少时候5.没有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过去四周内,您有多少次呼吸困难1.每天不止一次2. 一天一次3.每周3-6次4.每周12次5.完全没有过去四周内,因为哮喘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