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分方程Z变换_第1页
差分方程Z变换_第2页
差分方程Z变换_第3页
差分方程Z变换_第4页
差分方程Z变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 3 章 线性离散时间系统的描述及分析差分方程及其时域分析3.1.1 差分方程3.1.2 差分方程的解A 递推解B 古典解C Z变换求解Z 变换3.2.1 Z变换的定义3.2.2 Z变换的性质3.2.3 Z反变换A 长除法B 留数法C 部分分式法离散时间系统的Z域分析3.3.1 零输入响应3.3.2 零状态响应3.3.3 完全响应Z 传递函数及其求法3.4.1 Z传递函数的定义3.4.2 离散系统的运算3.4.3 由G(s)求G一一连续时间系统的离散化A对G(s)的讨论B 对离散化方法的评价C 留数法D 直接代换法E系统等效法I冲击响应不变法;F系统等效法n阶跃响应不变法G 部分分式法3.4

2、.4 离散化方法小结线性离散时间系统的稳定性分析3.5.1 闭环极点与输出特性之间的关系3.5.2 稳定判据线性离散时间系统的频率特性分析法3.6.1 线性离散时间系统的频率特性3.6.2 线性离散时间系统的频率特性分析法第3章线性离散系统的描述及分析3.1 差分方程及其时域分析3.1.1 差分方程在线性离散时间动态系统中,输入激励序列u(k)与输出响应序列y(k)之间的 动态关系在时域中用差分方程来描述,差分方程一般写成升序方式y(k n) a1y(k n 1) K b0u(k m) b1u(k m 1) 有始性:k 0初始条件:y(0)y0,时间因果律:m n或写成my(k n)biu(k

3、 mi 0an 1y(k 1) a0y(k)Kbm 1u(k 1) bmu(k)y(1) y1,,y(n-1)yn-1ni) ajy(k n j) j 1上式表明某一离散时间点上输出值可能与当前时间点上的输入值(当b00, m n以及此前若干个输入和输出值有关推论开来,当前的输出值是 此前”全部激励和内部状态共同作用的 积累 效应。考虑实时控制系统的时间因果律,必须有m诉。当m=n时,表明当前时刻的输入会直接影响当前时刻的输出, 可称为 直传”;当m<n时,表明当前时刻的输入不会直接影响当前时刻的输出;当前时刻的输入对输出的影响会延时n-m”拍。差分方程也可以写成降序方式一一式中各项序号

4、均减ny(k) ay(k 1) a2y(k 2) K a1y(k n 1) ay(k n) b0u(k) b1u(k 1) K bm 1u(k m 1) bmu(k m)在降序方式中的n和m与升序方式中的n和m的含义不完全相同,因而对 n和m并无限制。在降序方式中,当b°?o时,相当于升序方式中 m=n的情况。此时 当前时刻的响应与当前时刻的输入有关升序意味着超前,与连续时间系统中的微分相对应;当用 Z变换法求解差分方程时,升序方式便于考虑初始条件。降序意味着滞后,与连续时间系统中的积分相对应;当用 Z变换法求解差 分方程时,降序方式无法考虑初始条件。3.1.2差分方程的解51.例:

5、已知差分万程 x(k 2) x(k 1) x(k) r(k+1)+0.5r(k),其中 r(k)=1, 66k>Q x(0)=1, x(1)=2试由迭代法求其全解的前5项;分别由古典法求其零输入解yzi(k)、零状态解yzs(k),以及全解y(k)。给定一个差分方程,根据特定的输入时间序列u(k)和初始条件,来求得其输出序列y(k), 一般有三种方法。A.递推解(迭代解)对式差分方程可以写成y(k n)biu(k m i)ajy(k n j)i 0j 1显然给定初始条件后,就可依次求出各点值。但是,式差分方程中的n个初始条件x(0), x(10),汹巾曲仅仅是指“零输入初始条件”,进行递

6、推求解时的初始条件应该是“全解初始条件”;因而应该先求出其“零状态初始条件”,“全解初始条件”是“零输入初始条件”与“零 状态初始条件”之和。上例已知零状态初始条件,由此可递推求得零输入解yzi(k);可求零输入初始条件,由此可递推求得零状态解yzs(k);以上初始条件之和为全解初始条件,由此递推即可直接求得全解 y(k)=yzi(k)+yzs(k)oB.古典解法1)零输入解在式中令输入为零,即u(k)=0, k由,则得齐次方程y(k n) ay(k n 1) . any(k 1) any(k) 0类似于在解线性常微分方程时定义的微分算子P,对差分方程定义一个移序(增序)算子d,即dny(k)

7、 y(k n) d ny(k) y(k n)于是式可以表示成(dn+adn1 . an 1d an)y(k) A(d)y(k) 0以多项式A(d)存在n个单根为例,即n ,A d (d di) , di 0, i 1,2,n i 1则有零输入解yzi(k)的“通解”式为nyzi(k) Cidik C2d2k . CndnkCidik, k 0i 1其中Ci, C2,G是由n个(另输入)初始条件决定的n个待定常数。设给定初始条件为y(i)=yi , i=0, 1,n-1,分别代人上式可得y。11.1GV1d1d2.dnC2y2d12d22.dn2C3.yn1d1n1d2n1.dnn1Cn可简记为

8、矩阵方式Y0D*C以n个单根为例,矩阵D一定可逆。于是可得待定常数为C D 1丫。当A(d)存在重根时,亦可得相应结果,不再赘述。上例求得零输入解yzi(k)。2)零状态解当“零输入初始状态”为零时,为求得式在任意输入 u(k)激励下的“零状态 响应” yz4k),首先考虑单位脉冲激励u(k)= (k)的特殊情况,此时的系统响应为 单位脉冲响应,记为h(k),式成为h(k n) a1h(kn 1)an 1h(k 1) anh(k)b。(k m)句(k m 1)bm 1 (k 1) bm (k)可写成如下形式 mnh(k n)bi (k m i) ajh(k n j), m ni 0j 0上式中

9、依次令k=-n, -n+1,,-2,-1, 0,可求得前面n+1个点的结果,h(0)hoh(1) hi,当 m<n 时,h(0)=h0=0h(n 1) hn ih(n) hn当k>0时,在式中恒有k+m-i>0,即恒有 (k+m-i)=0,此时式又成为一个齐次方程,等价为h(k n) a1h(kn 1)an 1h(k 1) anh(k) 0n , k 0h(1) h1,h(2) h2,,h(n) %上式按差分方程的零输入解法求解,并考虑h(0)=0,即可得到式的单位脉冲响应序列h(k), k肛对于一个一般的输入序列u(k)= u(0), u(1), u(2),可以写成u(k)

10、 u(i) (k i) u(0) (k) u(1) (k 1)i 0按照线性系统的迭加原理,(k-1)所激励的响应为h(k-i)1(k-i), i=0, 1,于是可得u(k)激励下的响应为y(k) u(0)h(k)1(k) u(1)h(k 1)1(k 1)u(k)h(0)kku(i)h(k i) u(k i)h(i) i 0i 0= u(k) h(k) , k 0称为u(k)和h(k)的卷和”。显然,卷和的定义与连续时间函数的卷积具有类似的形式。卷和计算例上例求得零状态解yzs(k)。3)全解1)和2)二者之和。上例y(k)=yzi(k)+ yzs(k)。C. Z变换解法一一后面再讲3.2 Z

11、变换3.2.1 Z变换的定义Z变换是对离散序列定义的,设有y(k) y(0),y(i),y(0) (k) y(i) (k 1) y(2) (k 2), k 0则y(k)的Z变换定义为(单边)罗朗级数Y(z) y(0)y(1)z 1. y(i)z ii 0zZ变换域变量d 一增序算子两者在数字上具有完全相同的表现形式,但意义却不同,不能混淆。就像s S变换域(拉氏变换)变量p 一微分算子二者表现形式相同,但意义截然不同为什么要定义Z变换Z变换把离散(等距时间点上)数值序列变换成有理分式;L变换把连续时间信号变换成有理分式;便于利用代数学的某些结论进行简单处理。Z变换的另一种“定义”对于时域信号y

12、(t尸f(t),采样得离散信号y*(t)记得第1章中讨论过y*(t) 和y*(k)的(冲量的)等价性, _ *_ _ _f (t)f(0) (t) f(T) (t T) f(2T) (T 2T)f(kT) (t kT) k 0取其拉氏变换,得kTsF*(s) L f * (t) f(kT)e k 0再令Ts z e即得,F(z) Zf *(t) f(kT)z k 0二者的结果是一致的。但是,二者有两点区别, 前者是对y(k)定义的,后者是对y*(t)定义的。在离散时间系统中使用前 者更符合工程实际。但是,对于首先熟悉了 Laplace变换的工程技术人员而言, 后者更容易理解。前者在数学上是严格

13、的;而后者中的式容易使得误解z和s之间的关系。 实时上z和s之间并没有式所示的关系,仅仅是有时同一个被控对象的 Z变换传递函数和L变换传递函数的特征根具有那个关系3.2.2 Z变换的性质A.在简单的情况下,可直接按定义求得y(k)的 Z 变换 Y(z)。Z (k) (i)zi 1i 01(k)1(i)zii 0Tz) iiT ie z (ei 0i 0做为线性离散系统的Z变换,它有许多与L变换类似的性质,不同的是按照Z变换的定义,这些性质更容易被证明一些。已知 Zfi(k)B.线性迭加性质:Fi(z),Zf2(k) F2(z),a,b R,下同。按定义可得,Zafi(k) bf2(k) Zaf

14、i(k) Zbf2(k)aZ fi(k) bZf2(k) aFi(z) bFz(z)C.增序性质:(对应于L变换的微分性质)设 g(k)=f(k+n),k>Q为什么Zf(k n)=Zg(k)g(k)z kk 0f(jj 0n)zf(i)zizni nznf(i)zii 0f(jj 0n 1(f(i)zii 0n 1f(i)znii 0(j n) nn)z zn 1f(i)zizn)i 0znF(z) zn f (0) zn 1f (1) . z2f (n 2) zf(n 1)(令 i=j+n)注意两点:一是为什么要减去前面几项因为按照定义 g(k)中没有这几项!二是与L变换的微分性质相比

15、,形式上多了一个“ z”。D.减序性质:(对应于L变换的积分性质)设 g(k)=f(k-n), k>Q 为什么Zf(k n)f (i n)z ii 01zn f(j)z jj nznF(z)z nf (i n)z(i n) i 0z n f(j)z jj 0(令 i -n =j)为什么第一项没啦因为按照定义f(k)中的这几项为零!E.卷和性质:(对应于L变换的卷积性质)Zfi(h)* f2(h) Fi(z)F2(z)F.初值性质:f (0) lim f(k) lim F(z)k 0z证明:一一按照Z变换的定义。G.终值性质:f ( ) lim f (k) lim(1 z-1)F(z) l

16、im( z 1)F(z)当f(k)不收敛(Rz)中有单位圆外极点)时,终值性质不能使用!证明:Z f(k+1)-f(k) zF(z) f(0) F(z) (z-1)F(z) zf(0)Z f (k+1)-f (k)f(i+1)-f (i)z ii 0同令z 1得,lzim1( z-1)F(z)=f (0)+f(1)-f(0) f(2)-f(1) . f(k)-f(k 1) . f( )其它略3.2.3 Z反变换已知F(z)有理分式,求f(k)使得Z f(k) F(z),记为f(k) Z 1F(z)A. 长除法 罗朗级数展开如果F(z)是有理分式,必可展开为罗朗级数,如果F(z)是真有理分式,必

17、可展开为(单边)罗朗级数(有始函数),即有f(k),k>0如果F(z)是严格真有理分式,则一定有f(0)=0。例,B. 留数法在实时离散控制系统中有f(k), k>,则一定有F (z) f (0)z 0 f (1)z 1+.f(k)z kk0按照复变函数的留数理论,考虑如下围线(逆时针包围含全部极点)积分,cF(z)zk1dzCiCf(0) f(1)zCf(i)ziz, o1 . f (kk 1.dzk 1kk 1k 11)z f (k)z f (k 1)z+.z dzCf(0)zk1f(1)zk212f (k 1) f (k)z 1 f (k 1)z2+.dzif(k)z1dz

18、2 jf(k)C留数是如何定义的1f(k)二F(z)zk1dz称为F(z)zk 1的留数于是有1k 1f(k) Z1F(z) ResF(z)zk1nResF(z)zk 1 i i z即f (k)为F(z)zk 1在其所有极点zi, i=1, 2,,n,处的留数之和。按照留数计算规则,若zo是F(z)的单重极点则有Res F (z) zk 1 zolim( z zo)F(z)zk 1 z zo若z0是F(z)的m重极点,则有1dm 1Res F(z)zk1。呵h(z zo)mFzk1C.部分分式法一一留数法的特例般都是直接查表部分分式法是应用留数法得到的一些易于实际应用的特例情况,设F(z)有n

19、个单重根zi,,zn,则可以写成部分分式形式按照迭加原理,我们可以求得其中每一项的 Z反变换,即f(k)一 1 一一Z F(z)Zi 11 zk1Ai尸AziKz 4 i i按式有,f(k)=nResF(z)zk 1i 1n z(z z)A lim(i 1 z % z znAzki 1n7A Res(zk 1)i izi z zzk1)正是所希望的结果。3.3 离散时间系统的Z域分析利用Z变换求解差分方程。3.3.1 零输入响应对式()所示差分方程,当输入u(k)=0, kno时,成为齐次方程yzi(k n) ayzi(k n 1)anyzi(k 1) anYzi(k)0y(0)=y0, y(

20、1)=y1, ., y(n-1)=yn-1应用Z变换的增序性质,并注意给定的零输入初始条件,得znYzi(z) zn y0 zn1y1 匚 zyn 1 a1znY(z) zn 1y。 zyn 2 .anJzYi(z) zy。 anYzi(z) 0整理可得v mB(y0,y1,.,yn 2*1)Yzi (z)nn 1za1z. an 1z an于是可得式的零输入响应为1yzi(k)Z1YZi(z)3.3.2 零状态响应设式所示系统在没有输入激励时,其内部初始能量积累为零,即所谓零状 态,此时不考虑初始条件对式的两边同时进行Z变换,可得YZs(z)mm 1b0zb1znn 1za1zbmiz bm

21、 an izanU(z)定义G(z)mm 1b°ztz bmiz bmnn 1za1z .an 1zan称为离散动态系统式的Z传递函数,则上式可写成Yzs(z) G(z)U(z)则有yzs(k) Z 1Yzs(z)=Z 1G(z)U(z)按照卷和定理kyzs(k) g(k)*u(k) g(k i)u(i), k 0i 0其中g(k) Z 1G(z)g(k)是什么,以及如何求得g(k)设u(k尸k)是一个单位脉冲函数,已知,U(z尸Z0k)=1,即可得系统对u(k)= 9(k)的零状态响应,称为单位脉冲 响应,并记为h(k), k>Q并有h(k) z1G(z) g(k)现在,如欲

22、解析求解式()所示的差分方程的零状态响应,主要有两种方 法。Z 域法:yzs(k) Z1G(z)U(z)时域法:yzs(k) h(k)* u(k)3.3.3 完全响应对式()求Z变换时,同时考虑初始条件,即可得系统的完全响应,与分 别求出yzi(k)和yzs(k)再相加是一致的。即:Y(z) n ."". 2,yn ' G(z)U(z)za1z. an 1z an= Yz。)Yzs(z)乂 k) =yzi(k) yzs(k)几点说明:在求零状态响应时,显然零状态解 yzs(k)的初始n个值并不一定为零,零状 态仅仅是说当输入为零时,系统初值为零。求零状态响应时,对式

23、两边求Z变换时,此时的yz<k)与u(k)都是有初值的, 因此亦应考虑增序性质时的初值,但是在整理时两边的初值正好相互抵消,因 此在求零状态响应时的Z变换时,可以不考虑初值。在求完全响应时,由u(k)引起的yzs(k)中的那一部分初值效应必然由 u(k)的初 值效应所抵消,因此只考虑系统的零输入初值。51.例:已知差分万程 x(k 2) x(k 1) x(k) r(k+1)+0.5r(k),其中 r(k)=1, 66k>Q x(0)=1, x(1)=2。试由Z变换法求其全解。3.4 Z传递函数及其求法3.4.1 Z传递函数的定义 定义一个离散时间被控对象的动态特性,或连续时间对象的

24、离散控制动 态特性。 由输入-输出序列Z变换之比来定义。 传递函数描述一个动态系统的输入输出稳态传递特性(稳态的含义是不 包含初始条件的影响)。A对于离散时间系统u(k)U(z)离散时间系统y(k)GQ)调Y(z)图离散时间被控对象传递函数的比如这个离散时间系统原来是由差分方程描述的。对于式描述的差分方程,y(k n) ay(k n 1) . a1y(k 1) aj(k) b0u(k m) b1u(k m 1) . bm 1u(k 1) bmu(k)k 0,1,2,,m ny(0)y。, y(1) y-,y(n-1) yn-1根据Z变换的性质,两边求Z变换(不考虑初始条件),并化简可得G(z)

25、YU(z)b°zm hzm1 bmz bmnn 1za1z. an 1z an如果差分方程是由式描述的,y(k) ay(k 1) a2y(k 2) . a”1y(kn 1) a“y(k n)b0u(k) b1u(k 1) . bm 1u(km 1) bmu(k m)则同理可得G(z)Y(z)U(z)nn 1n (m 1)n mb°zhz .bmzbmznn 1za1z.an1z ann mmm 1z (Ez hz . d 1zbm)nn 1z az . anzan当n=m时,与式相同、A、1注息:2)为什么上二式求Z变换时不考虑初始条件传递函数只描述稳态特性,与初始条件无关

26、!3) 式和称为有理分式;n<m时称为(假)有理分式,反时间因果律,离散时间系统中不存在;n=m时称为真有理分式,输入-输出有直通分量;n>m时称为严格真有理分式,输入-输出至少延时一拍。B对于一个连续时间的采样控制系统对于一个连续时间系统,对其进行离散时间控制时前面必须加一个零阶保 持器(ZOH)。只有对其输入和输出采样得到响应的输入-输出离散时间序列时, 才能对其定义Z传递函数。G(s) Y(s)/ U (s)* y(k)U(z)u(k).离散时间系统G(z)VY(z)> y(k)G(z)Y(z)U (z)图2采样控制的连续时间系统的离散时间传递函数3.4.2 离散系统的

27、运算-流图化简,与连续时间系统完全相同A串联* Gi(z)* G2(z)- Gn(z)Y(z)U(z)* G(z)+ Y(z)B并联nG(z) Gi(z)i 1图3 离散时间系统的串联。U(z).G(z)Y(z)nG(z) Gi(z)i 1C反馈系统图4 离散时间系统的并联+U(z)G(z)图5 离散时间反馈系统对于任意的复杂系统,可由梅森公式求得。3.4.3 由 G(s域 G(z) 连续时间系统(或信号)的离散化A 对G(s)的讨论一般来说,G(s)的含义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1) G(s)为时域信号g(t)的Laplace变换此时,应该由G(s)求的g(t),对g(t)离散化得g(k),最后

28、再求G。2) G(s)为控制器的传递函数一一它只是一个数字模型G(s)既可以由连续时间系统(模拟)实现,输入输出为连续时间变量;G(s)也可以由离散时间系统(数字)实现、输入输出为离散时间变量; 此时,对G(s)直接离散化即可,不需要 ZOHL3) G(s)是一个(连续时间)被控对象离散化后的输入时离散时间的,但是 G(s)只能接受连续时间激励信号, 因此必须在输入端需增设一个保持器(例如零阶保持器ZOH) ,将离散序列转化为连续时间函数。G(s)的输出一定是连续时间函数,需对其进行采样。图6 对连续时间被控对象的离散化B 对离散化方法的评价离散化方法不是唯一的,它们各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因而

29、需要对离散化方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信号的离散化结果应该是唯一的,严格的。就是说在采样点上的取值严 格等于原函数。对调节器传递函数G(s)的离散化结果G(z),应与G(s)的频率特相一致。这时 会因所用方法的不同而有差异。对被控对象传递函数G(s)的离散化结果G,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要求, 后面会详细讨论。这时也会因方法的不同而有差异。评价一个离散化方法,大概有如下 5项指标。但是在不同的应用场合有不同的要求。1)易操作性。2) 从S平面到Z平面的映射关系。包括映射的单值性和 稳定性的遗传 性。3)频率特性畸变。指G的频率特性与G(s)的频率特的一致性。4) 稳态增益畸变。指G的稳态增益与G(

30、s)的稳态增益的一致性。5) 时域(采样点)响应的一致性。指在采样点上G(z)和G(s)取值的一致性。C 留数法适用于G(s)为时域信号g(t)的Laplace变换的情况。这时,G(z)和G(s)在采样点上的取值是完全一致的。按定义G(z) g(k)zkg(t)|zk 0k 0t kT:G(s)eskTds zk 2 j jj G(s) (eskTzk)ds k 0j 、1.j G(s);srds1 e z带入g(t)交换求和求积分的顺序级数和的闭式按留数定理即可得,m1G( z) = Res G( s) -7i=1 i1-ezD 直接代换法操作简单,但却有误差。直接代换法既适用于对控制器的离

31、散化,亦适用于对被控对象的离散化。但是不适用于对信号的离散化(在采样点上取值不严格)。使用直接代换法对被控对象离散化时,一方面物理上需要引入ZOH两一方面代换是并不包括ZOH直接代换法有很多种,下面介绍常用的几种。1)后向差分法设连续时间描述为:d 一 x u ,dtX1U (s) s用差分代替微分,采样周期取为 T,x(k 1) x(k)X(z) Tzx( )( u(k 1), G(z) -z) -TU (z) z 1(为什么叫“后向”差分)比较G(s)和G(z),可得代换式,1z 1z ,或 s 1 sTTzS z映射关系:单值对应S平面上左半平面稳定域G(s)稳定Z平面上单位圆内正实轴上

32、小圆G(z)稳定C()S平面图7后向差分法的稳定性遗传显然稳定性的遗传不是可逆的,但 S稳定“同急定”,因此常被采用(S平面上除了 aef小圆外,所有的s映射到Z平面都是稳定的)频轴畸变较大。稳态增益无畸变。即:G(s) |s 0 G(z) |z 1不能保证时域(采样点)响应的一致性。2)前向差分法连续时间系统描述为-x u G(s) dt ,sG(z)用差分代替微分 x(k 11) x(k) u(k),(为什么叫“后向”差分)比较G(s)和G(z),可得代换式,z sT 1S到z映射关系:单值一一对应。事实上就是一个平移图8前向差分法的稳定性遗传G(s)稳定G (z)稳定显然,G(s)稳定很

33、难保证G (z)是稳定的,固很少采用 频轴畸变较大。稳态增益无畸变,即:G(s) |s 0 G(z) |不能保证时域(采样点)响应的一致性。3) 双线性变换法(Tustin法)连续时间系统描述为x u G(s)dt 'G(z)用差分代替微分,x(k 1 x(k) u(k - u(k),T2比较的代换式,2 z 1 sT z 12 sT2 sT(为什么叫“双线性变换)Z平面图9双线性变换法的稳定性遗传s到z的映射关系:单值对应;S平面上左半平面稳定域Z平面上单位圆内稳定域G(s)稳定G(z)稳定当T足够小时(即当足够大时)频轴畸变很小; c事实上在程序化处理的G(s)稳态增益无畸变;显然

34、,在直接代换法中,双线性变换是最好的到G(z成换中都采用双线性变换法,应用最为广泛。E系统等效法I冲激响应不变法提法:设有(被控对象)G(s)和G(z),若G(s)在m)的激励下的响应g(t)在kT处的采样值g(kT)与G(z)在S(k)的激励下所得之响应相等,即称 G(z)和G(s)是 冲击响应不变(等价)的。但是,事实上9(k)和*)并不等价。原因是,不)的冲量为1,而(加上零阶 保持器之后)9(k)的冲量为“ T”,二者差一个系数" T';使得G(z)的稳态增益随 着T大幅变化,这是不允许的。为什么还要讲这种方法按定义,在 m)激励下,有冲激响应g(t)1_g(t) L

35、 G(s)121stG (s)e ds按采样周期T采样即得g(k) g(kT)G(s)eskTds按照输入输出等效原则,在单位脉冲输入 k)的激励下,应有输出g(k)如上式所示。根据Z变换的定义,即有对上式求 Z变换G(z)g(k)z k k 0k0六;w交换和积顺序:G(s) (eskTzk)ds k 0求级数和的闭jj G(s)sT1 e z7 ds按留数定理m1G(z)=1ResG(s)1因此,冲击响应等效法也是留数计算法。显然,此式与式的留数法相同。此式用来对信号的G(s)求其G(z)时是严格正 确的,但是,用来对被控对象的 G(s)求其G(z)时却是不对的。此代换不易操作,特别是不易

36、计算机实现。S到z的映射关系分析如下若G(s)有一个极点Sij(则G一定有一个极点其中iTri e显然,s平面z平面eSiT1,z平面,s平面,diiT单值映射多值映射j(e2nY)T j diTreT ,TJ图10冲击响应等效法的稳定性遗传如果只考虑s平面的主值域,即i ( T,T,则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在主值域内有 dii ,因此,频轴无畸变。求式的稳态增益啊0 G (z)W可见G的稳态增益受采样周期T响应很大。因此,稳态增益畸变严重- 便得本法很少使用。n当T足够小时,一定可使所有 S域极点均落在主域之内,此时的映射可相 当于一一对应的。主域整个Z平面;左半平面单位圆内;右半平面一一单位圆

37、外;虚轴 单位圆;容易理解,如果在a(k)的激励下也引入零阶保持器时,ik)和m)就成为等 价的了(为什么),于是式成为,m1- e-Ts1G(z) = Res G(s)仃i=1 i s1- e z1 m _. 1 、1,(1 z ) Res -G(s)dli=1 i s 1- e z由下式可以证明稳态增益无畸变G(z) L1JsT 1e z z 11m _1 -(1 z1) Res-G(s)i1 i s1z1zG(s)(1z1)ResG(s)s(1 esT z 1)G(s)sof系统等效法n阶跃响应不变法提法:设有G(s)和G(z),若G(s)在1(t)的激励下的响应e在kT处的采样值e(k

38、T)与G在1(k)的激励下所得之响应相等,即称G和G是阶跃响应不变(等 价)的。在阶跃输入的特殊情况下,在 1(t)的后面有无零阶保持器是无区别的()。有1八1Z G(z)、1八1L G(s)- |t kTs两边求z变换,得,1-1,ZL G(s)s1 -1RessGrvr可得,G(z) (1 z1 m 1)i1RessG1-sT 1 J e z(2-37)S到z的映射关系与冲激响应不变法相同;从变换关系式可知,无频轴畸变。由下式可知,无增益畸变-, sT 11 e z z 11 m 1G1zi(1 z)i1RessG(s)小 1G(s)(1 z ) Res strs0 s(1 e z ) z

39、1G(s)对比式和式可知,引入零阶保持器时的冲激响应等效法 式与不引入零阶保 持器时的阶跃响应等效法 式二者是等价的。G 部分分式法事实上,部分分式法是留数计算法的一个变形,也是留数法的一种使用形 式。一般教科书中都给出相应的表格以供查照。3.4.4离散化方法小结1)对于表示信号的G(s)的离散化必须直接使用留数法(部分分式法)2)在物理上,表示调节器的 G(s)不需要ZOH,表示被才5对象的G(s)必需要加 ZOHo3)无论对于表示调节器还是表示被控对象的G(s)的离散化,都可以使用直接代换法,也可以使用留数法(部分分式法)。但是在数学上,使用直 接代换法时不需要ZOH使用留数法(部分分式法

40、)时需要先加上ZOH3.5线性离散时间系统的稳定性分析3.5.1 离散系统的闭环极点(特征值)与系统输出特性的关系设线性离散时间系统G(z),kzL(z Pi)i 1其中Am(z)为m阶首一多项式,并设Pi为单实根或单共钝复根的情况,且设G(z)中没有z=1的极点,即有piL当存在复根或z=1的极点时,如下各项分析结论仍然成立。当存在一对共轲复根时,有npij ire i , Pi 1 re当输入为单位阶跃序列,即0/ R(z)z ,此时输出为z 1Y(z) G(z)R(z),Am(z)k n(z Pi) zi 1由上一节讨论可知,求上式的Z反变换,可得y(k)koPrkr(pr)kj s k

41、jksj s k jkSks(e rs e e L e )pskokr(Pr)kksrsk(ej(k s s) e j(k s s)prpsK 8力。S2叱 8s-,)上式中,ko为与阶跃输入相对应的稳态响应项Pr为单重实根极点,kr为与Pr相对应的输出项系数Ps为单重共钝复极点,其中rs为其幅值,s为其幅角ks为与极点ps相对应的输出项的系数幅值,s为其相位角由上式可知,如果1,则随着k ,Pi的对应输出项发散,不稳定如果Ml 1,则随着k , Pi的对应输出项为恒值(实根)或等幅振荡(共钝复根),临界稳定。如果0 |。| 1,则随着k , Pi的对应项收敛,稳定。再考察共钝复根对应输出项的相角特性(周期振荡),令k s 2,则一个振荡周期对应的周期数为,2_ 5 0(考虑共钝复数)。kdss显然,s越接近零,kd越大,即振荡周期越长,当 s 时,kd 2,输出正负交替。震荡周期为两个采样周期图例:P对应输出,发散,R对应输出,稳定,s 22.5 ,kd 16s 15, kd 24P6对应输出,稳定,P7对应输出,稳定,180 ,kd0 ,kdP4对应输出,临界稳定,P2对应输出,临界稳定,P3对应输出,临界稳定,135 ,kd45,kd2.7s 90 ,kd 4试分别画出与上述各特征根对应的输出模态波形的示意图由上分析可知:线性离散系统的稳定域是其传递函数的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