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原理历年考研真题_第1页
地震勘探原理历年考研真题_第2页
地震勘探原理历年考研真题_第3页
地震勘探原理历年考研真题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地震助探原理试题一、填空题(共计40分,1分/空)1、根据波面的形状可以划分波的类型为:球面波 、柱面波 、 平面波 。(3空)2、形成折射波的基本条件是入射角等于临界角 、 两介质波速不等(下部大于上部);形成反射波的基本条件是两介质有波阻抗差。(3空)3、反射波、直达波和折射波时距曲线的关系分别是(1)直达波时距曲线是反射波时距曲线的渐近线。(2)折射波时距曲线与反射波时距曲线有两个切点( 3)直达波与折射波的时距曲线 有一个交点 Xp,在X<Xp区间内,直达波为初至波,在 X>Xp的区间,折射波为初至波,而直达 波为续至波,反射波总是最后接收到。 (3空)4、瑞雷面波的主要特

2、点是频率低、 速度低 、 频散 和质点振动轨迹为逆时针椭圆。( 4空)5、从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的综合平面图上可以得到共激发点、共接收点、共炮检距 和 共反射点 四种记录。(4空)6、讨论检波器组合的解题思路是:把组合看成一个滤波系统,单个检波器 的信号看成是滤波系统的输入,多个检波器组合后的信号 为滤波系统的输出。(2空) 7、共反射点叠加也称水平叠加.:其目的是得到能基本反映地下地质形态的水平叠加剖面或相应的数据体;其基本原理是在野外采用多次覆盖的观测方法,在室内将野外观测的多次覆盖原始记录经过抽取共中心点或共深度点或共反射点道集记录、速度分析、动静校正、水平叠加等一系列处理的工作过程。(3空

3、)8、影响共反射点叠加效果的主要因素有两个,其一是速度;其二是 地层倾斜。(2空)9、如果凹界面可用圆周的一部分来表示,圆的曲率半径为p,界面深度为H则接收到回转波的条件是 P < H 。水平叠加剖面上可看到明显的回转波,这主要是多次叠加原因造成的。在地震资料处理中可以采用偏移处理方法使回转波归位。(3空)10、纵向分辨率通常用分辨深度所占波长数定量表示;横向分辨率通常用第一菲涅耳带大小 定量表不(2空)11、在地下界面空间位置的讨论中,三个角度是指:界面真倾角 、视倾角 、_迎线方位角 。三者之间的关系为 sin sin cos 。 (4空)12、我国东部地区由于受拉张力的作用,断裂通

4、常表现为正 断层。在我国西部由于构造受 挤压力 作用,断裂通常表现逆 断层。(4空)13、油气勘探的主要方法有地质方法;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地球化学勘探方法及钻探方法。(3空)二、判断题(准确的打 ,错误的打)(共计8分,0.5分/题)1、自激自收时间或零炮检距时间,是反射波时距曲线的顶点。()2、水平层状介质的叠加速度就是均方根速度。()3、共反射点必定是共中心点。 ()4、视速度大于等于真速度。 ()5、在水平层状介质中,地震波沿着直线传播一定用时最短。()6、时距曲线就是波的旅行时与波的传播距离间的相互关系。()7、入射角大于临界角产生不了透射波。()8、多次覆盖的统计效应一定优于组合的统

5、计效应。()9、随机干扰的相关半径可以从随机干扰的振动图获取。()10、动校正时如果速度取小了所产生的后果是校正不足。()11、Dix公式主要适用于水平层状介质。()12、偏移处理后的最终成果显示在深度域则为深度偏移。()13、侧面反射波可以用二维深度偏移的处理方法加以消除。()14、 Widess 模型是用于讨论横向分辨率的一种典型模型。15、闭合就是正交测线的交点处同一界面的铅垂深度相等。16、用反射波的t 0时间与叠加速度计算的深度就是界面的法线深度。()三、简答题(共计 40 分, 8 分 /题)1 、 CSP 和 CMP 反射波时距曲线有何异同点?为什么要对CSP 或 CMP 记录作

6、动校正处理?答: ( 1) 反射波时距曲线都是一条双曲线。对共激发点或共中心点反射波时距曲线方程进行交换,可以得到标准的双曲线方程。( 2)极小点位置。对于倾斜界面的共激发点反射波时距曲线,其极小点总是在相对激发点偏向界面的上倾方向一侧;对于共中心点反射波时距曲线,不管界面是否倾斜,其极小点总是位于共中心点处。( 3)物理意义上的差别。共中心点反射波时距曲线只反映界面上一个点 R (界面水平时)或 R点附近的一个小区间(界面倾斜)的情况,而共激发点反射波时距曲线反映的则是一段反射界面的情况。共激发点记录经过动校正,反射波同相轴一般就能形象地反映界面的形态了;共中心点记录经过动校正后,反射波同相

7、轴反映了共中心点正下方共反射点的情况,通常经过水平叠加后才能反映界面形态。2、 地震剖面上识别反射波是哪四大标志?地震剖面对比有哪些具体方法?四个标志:(1)强振幅(2)波形相似性(3)同相性(4)时差变化规律对比方法:1.相位对比:强相位对比多相位对比2.波组对比波组是指比较靠近的若干物性界面而产生的反射波的组合波系: 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波组所构成的反射层系3.剖面间的对比4.运用地质规律对比3、什么是地震记录的褶积模型?采用什么方法求取地震子波和反射系数?褶积模型是一种制作合成(理论)地震记录的模型,它假设每道地震记录是由地震子波与地下模型各层的反射函数之褶积所构成,必要时还可以加上随机噪声

8、。利用声波测井的层速度资料和密度测井的密度资料,按垂直入射、垂直反射的反射系数公式计算各分界面的反射系数系列,并从地震资料中提取子波。采用声波测井资料和其他资料换算出反射函数r(t) ,并选用合适的地震子波w(t).4、在沉积岩层中,地震波速度的分布规律有哪些?影响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速度分布的一般规律: ( 1 )在沉积岩中,速度的空间分布规律取决于地层的沉积顺序及岩性特点。( 2)速度与深度和地质年代有关,它们的关系基本上是平滑变化的。( 3)由于工区地质构造与沉积岩相的变化,也会引起速度的水平方向变化。构造的剧烈变化或遭到破坏可以引起速度的突变。个别地层中的不整合及地层尖灭都

9、会对速度的水平梯度产生显著的影响。影响速度传播的主要因素有:岩石弹性常数,岩性,密度,地质年代和构造历史,埋藏深度,孔隙度和流体性质,频率和温度5、有效波与干扰波的主要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分别用什么方法突出有效波而压制干扰波?答:有效波与干扰波的主要差异表现在以下4 个方面:(1) 传播方向上的不同,使用组合法突出有效波而压制面波;(2) 频谱上的差异,使用滤波方法突出有效波而压制干扰波;(3) 剩余时差上的不同,采用多次覆盖和水平叠加技术来突出有效波而压制多次波;(4) 遵循的统计规律不同,组合与多次覆盖方法对随机干扰有一定的压制作用。四、综合分析题(计12 分)1 、请综合分析平均速度、均

10、方根速度、叠加速度和层速度的定义、适用范围及相互之间的 关系。答:平均速度在水平层状介质中,波沿直线传播所走过的总路程与总时间之比,用于时深转换;均方根速度把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的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似地当作双曲线所求出的波速; 适用于偏移距不等于0 的情况; 等效速度倾斜界面共中心点反射波时距曲线用水平界面来替代所对应的速度;适用于倾斜界面均匀覆盖介质的情况;叠加速度对共反射点道集上的某个同相轴利用双曲线公式使用一系列不同速度计算各道的动校正量,做动校正后再计算其叠加能量或相似系数,其中某个 Vi的叠加能量或相似系数最大,即为该同相轴的叠加速度。几种速度间的关系:(1)平均速度Vav与均方根速度V r的关系为:VavWvr; Vav适用于x = 0的自激自收情形,主要用于时深转换和叠后偏移,而V r适用于x w0的情形;从计算公式上看,层间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