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扫描隧道显微镜-世纪重大科 技成果之一作者:日期:扫描隧道显微镜20世纪重大科技成果之一隧道效应关键词:扫描隧道显微镜隧道效应分辨率 控制电路摘要:扫描隧道显微镜是利用探针尖端与物质表面原子间的不同种类的局域相互作用,来测量表面原子结构和电子结构的显微新技术,它的出现被科学界誉为是表面科学和表面现象分析技术的一次革命.扫描隧道显微镜(Sc an ning Tunne lin s M i cros cop y以下简称S TM )是2 0世纪80年代初发展起来 的一种新型显微表面研究新技术,其核心思想是利用探针尖端与物质表面原子间的不同种类的局域相互作用来测量 表面原子结构和电子结构.19 8 1
2、年在I BM公司瑞士苏黎世实验室工作的G.宾尼希(G . B inni n g)和H .罗雷尔(H . Rohr e r)利用针尖和表面间的隧道电流随间距变化的性质来探测表面的结构,获得了实空间的原子级分辨图 象.这一发明使显微科学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并对物理、化学、生物、材料等领域的研究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此G.宾尼希和H.罗雷尔于 19 8 6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1 .显微镜的历史人类观察微小物体的历史是从放大镜开始的,然后进人光学显微镜时代.据说世界上第一台光学显微镜是荷兰的眼镜师詹森父子于1 590年偶然发明的詹森父子制造的显微镜是一支可以伸缩的管子,在它的两头各放了一片凸透镜,
3、当管子的长短调节得合适的距离,用它可以看清很小的物体.在当时人们仅是把他制作了这种管子当作玩具,并没有用到科学研究上.直到十七世纪中叶,才真正认识到显微镜发明的科学意义,人们竞相利用显微镜观察微观世界,并给生物学带来了划时代的进步.尤其是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胡克(R. Hooke 1 6 35 一 1 703),使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生物,并于166 5年出版了显微镜图集.为了提高放大率,人们必须增加透镜的数目,但随着透镜数目的增加, 便遇到了透镜像差.所谓透镜的像差,就是经过透镜所成的像会产生畸变、弯曲或延展等缺陷,当放大率增大时,透镜的这些缺陷也随之扩大,物象也就变得模糊起来,这样就失去了增大
4、放大率的真实意义.十八世纪中叶,德国数学家欧拉(L.Eu le r 1 7 0 7 1 7 83)和英国光学家J 多隆特(J. Dello n d 170 6 1761) 等人发现了用不同的玻璃制作的透镜加以组合消去色差的办法,这一发现促进了对光学玻璃的研究到了十九世纪中叶,光学显微镜的放大率已达到10 00到1 50 0倍左右;人们发现,如果再提高显微镜的放大率,映像将变得极不清晰,这就说明光学显微镜的放大本领有一个难以超越的极限.那么,光学显微镜的性能为什么会有这个难以超越的极限呢?决定这个极限的因素是什么?德国耶拿大学的阿贝(E.Abbe 1 8 4 0 1 9 0 5 )从波动光学的基
5、础对显微镜的映像理论进行了分析,他认为:问题并不在于显微镜本身,而起因于作为成像媒介的光波.光线是具有一定波长的光波,光波遇到粒子会产生衍射效应.当粒子小于光的波长时,光波将绕过粒子,因而不产生粒子的阴影,我们也就看不清粒子的像光学显微镜是用可见光来观察物体的,由于光的波动性产生的衍射效应使光学显微镜的分辨极限只能达到光 波的半波长左右,确切的表达式为:. 0.61d N sin其中入为波长,a为物镜的孔径角,N为折射率,d为最小可分辨长度显然在可见光范围内d的最小值约为0.3 口 m.阿贝从理论上推得,光学显微镜的分辨本领不超过200 0 ?,这个数值与实验得到的极限值一致.由阿贝理论得知:
6、如果利用波长更短的波来作为像的形成源,显微镜的分辨本领有可能进一步提高.本世纪二十年代,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de.Broglie 1892 198 0 )发现:一切微观粒子,例如:电子、质子、中子 等,也具有波动性.人们把这种波称为德布罗意波.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为:hm其中h为普朗克常数,电子受电场V加速获得动能,其速度为:所以(2)(3)hj2meV当加速电压在几十千伏以上时,考虑相对论修正,则有:IeV严0时)式中mo为电子静止质量,C为光速.当电子被10 0 k V的电压加速时,电子的波长为0. 0037nr n.显然,电子的波长 比光波的波长短得多,比Y射线的波长还短.于是,人们立即
7、想到是不是可以利用电子束来代替光波?1932年,德国年轻的研究员 E-卢斯卡(E.Ruska 1 906 1 988)等人,第一次用电子束得到了钢网放大形成的电子像,它雄辩地证实了使用电子束可以形成与光学透镜完全无异的像,从此开始了电子显微镜的历史.显然电子显微镜的分辨本领大大高于光学显微镜.现代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 Trans missi on Ele c t r onMicro s copy,TEM)分辨率优于0.3 nm,晶格分辨率可达0.I0.2 n m.几十年来许多分析方法和仪器相继问世,如:场离子显微镜(F ie 1 d Io n Mic r osco py,FIM),扫描电子显
8、微镜(Scann in g E 1 ectron M i cr osc opy,SE M),俄歇谱仪(A u ger Electron Sp ec trosc opy, AES),光电子能谱(X ray Photoemissio n S pectros c opy, X P S),低能电子衍射(L o w E n erg y Elec t ro n D i ffr a ct i on,L E ED)等等,这些技术在表面研究中 都起着重要作用.但是任何一种技术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如透射电子显微镜主要研究薄膜样品的结构,场离子显微镜只能探测曲率半径小于100nm的针尖状样品的原子结构,俄歇谱仪只用以
9、提供空间平均的电子结构信息,且这些技术只在真空环境下才能工作,并对样品将产生一定程度的损伤;因而电子显微镜也存在着自身的缺陷性.2. ST M的理论依据按照经典物理学计算表明,微观粒子不能越过比它自身能量高的势垒, 就好像有一座环形山从外部将它们包围住一样,粒子的能量没有达到使它E大时,粒子穿过势 ,即粒子在偶然间可,人们称这种现们可以越过这座山而跑到外边去 .但量子力学认为,由于微观粒子具有波动 性,当一粒子进入一势垒中 ,势垒的高度。比粒子能量 垒出现在势垒另一边的几率 p( z)并不为零(如图1所示) 以不从山的上面越过去,而是从穿过山的一条隧道中通过去 象为“隧道效应”.按照量子理论可
10、推导出在两平板电极间的粒子穿过势垒的电流密度为:J 虽亠 Vt e 2kosh 4 s其中h为普朗克常数,Vt为板间电压,k 0为功的函数,s为两个电极的间距 J和极间距s成指数关系 若S增加0. 1nm 时,电流将改变一个数量级 .计算结果是:当一个电极由平板状改变为针尖状时就要用隧道结构的三维理论来计算隧道电流If (E )1 f (E eV)Mh2(E(5)其中f(E)是费米统计分布函数,f(E)-11E Efe kTV是针尖和表面之间电压,E“和Ev分别是针尖和表面的某一能态,M八是隧道矩阵兀.梟dS(;这就是STM的理论依据.式中 是波函数,括号中的量是电流算符,积分对整个表面进行3
11、. STM的技术实现任何一项重大科技进步都是在前人众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基础上,由若干具有远见卓识的人经过持之不懈的探索再加之以画龙点睛式的创举才能够取得的,ST M发明也不例外早在50年代,就有人提出过ST M的最初设想,当时他们希望用光束透射一个极细小的圆孔来获得显微图象因为技术条件不成熟而未实现.70年代初,一位名叫罗伯特杨(R. Y ang)的科学家在“场发射显微镜”的仪器关键部位上已经做到了和如今的ST M非常接近杨和然而,他们并未利用隧道电流,而是通过在,打击到样品表面上,进而观察到其表面 (0 .2微米)原因是杨的“形貌仪”当 ,而只能依靠针尖前端的场发射电流来成像,他的同事
12、们采用了一个极细小的针尖,通过扫描样品表面来获取显微图象. 针尖上加一个高电压,从针尖最尖端发射出一束微小电流(称为场发射电流) 形貌这种被杨称作“形貌仪”的显微镜分辨率只达到一般光学显微镜的水平 中,针尖与样品表面的距离隔得太远,针尖与样品表面产生不了隧道电流 分辩率当然不会太高宾尼希和罗雷尔在看到杨的“形貌仪”后,立即产生了一种天才的想法, 实际操作的可行性上宾尼希和罗雷尔花了很长时间才使这一设想趋于成熟 这一新型显微镜的专利申请.在1981年,他们制作了第一台 STM实体,利用隧道效应再发明一种新型显微镜.从,并付诸实际应用,于1 979年提出了 S TM 并获得了若干高分辨率显微图象他
13、们制成的这种新型显微镜达到前所未有的惊人的高分辨率,一举观测到了单个原子的真面目.若以针尖为一电极,被测固体表面为另一电极,当它们之间的距离小到纳米数量级时根据公式(4)可知:电子可以从一个电极通过隧道效应穿过空间势垒到达另一个电极形成电流,其电流大小取决于针尖与表面间距及表面的电子状态如果表面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由于电流与间距成指数关系,当针尖在被测表面上方做平面扫描时,即使表面 仅有原子尺度的起伏,电流却有成十倍的变化,这样就可用现代电子技术测出电流的变化,它反映了表面的起伏.当样品表面起伏较大时,由于针尖离样品仅纳米高度,恒高度模式扫描会使针尖撞击样品表面造成针尖损坏,此时可将针 尖安放
14、在压电陶瓷上,控制压电陶瓷上电压,使针尖在扫描中随表面起伏上下移动,在扫描过程中保持隧道电流不变(即间距不变),压电陶瓷上的电压变化即反映了表面的起伏 种工作模式STM主要部件可以分为三大部分:隧道显微镜主 体、控制电路、计算机系统(测量软件及数据处理软 件)如图(2) 隧道显微镜在正常工作时针尖与样品 表面的间距仅为纳米尺度,而且间距的微小变化都会 引起电流的剧烈变化任何建筑物都有振动,其谐振 频率在20H z附近,振幅可达微米量级,还有人的运 动和声音的传播等产生的振动都会影响隧道电流的稳 定性所以S TM 一般需要采取严格的隔震措施和与 环境隔离的措施来保证其获得原子级的分辨能力和稳 定
15、的图象为了得到原子级的分辨本领,STM的针尖结构十分关键,针尖的粗细、形状和化学性质不仅影响S 的电子态理想的针尖其最尖端只有一个稳定的原子, 道电流和原子级分辨率的图象.这种运行模式称为恒电流模式,目前ST M大都采用这隧道显微镜主体控制电路3丿ft为ft需:压聰扫M葬丨/p-rIJIJffW电诡 11 制4叫芒爲聃Ttwn计算机系统I 1 ag” . 如图(2)为扫描隧道显微镜构造原理图 图象的分辨率和图象的特性 ,而且在谱的测定中影响所测定,这样才能获得稳定的隧TM并且针尖的表面没有氧化层和吸附物质常用的针尖材料为钨或铂铱合金,钨针尖由于刚性好而被广泛使用,但其表面容易形成 铂铱针尖由于
16、其高度的化学稳定性尤其适合于大气或液态 NaOH或KOH溶液中将钨丝作为阳极,施加交流或直流电氧化物,所以在使用前需要加以适当处理并保持在真空中 环境中使用针尖的制备一般采用电化学腐蚀方法,在 压,控制电压和电流及其它电化学参数可使腐蚀后的针尖尖端曲率半径小于50n r n.STM由计算机控制数一模变换提供阶梯电压,经过直流高压放大器后,分别加在一平面压电陶瓷管的外电极上,使针尖沿二维平面方向作光栅扫描隧道结电流经过控制电路进入计算机系统与预定电流设置值比较,不相等时根据差值符号和幅度输出相应控制值,经过高压放大来改变扫描机构压电晶体的伸长或收缩,使隧道电流稳定在预定的设 置值控制电路的其它部
17、分是用于控制步进机构和提供偏压等功能由于隧道电流非常微弱仅为纳米量级,STM要求各机械运动部分十分稳定,所以控制电路除了要求高灵敏度、高稳定度等性能外,其噪声必须很小4、STM的优越性及其应用STM的分辨本领非常之高,大大优于一般的电子显微镜,它的横向 至0. 1埃,而一般的电子显微镜仅能达到几十纳米分辨率就相当不错了用 在显微图象上就像一个小馒头一样清晰 S TM还可以直接观察到物质表面的三维立体图象(表面)及纵向(深度)分辨率可以达到 1埃STM来观察石墨时,它表面上的碳原子,能够得到物质表面的局域结构信息以及电子信息.在S TM仪器上可以同时探测扫描隧道谱 等物理参数,这都是电子显微镜无
18、法做到的.电子显微镜只能够在高度真空的条件下才能工作;而STM是常温,也可以是低温;甚至可以把样品浸泡在水里,电解液里(S T S )而获得物质表面的势垒高度、电荷密度波许多只能在溶液中保持活性的生物样品,只有采用STM才能够做出最接近自然状态的观察.来移动和操纵单个的原子和分子,这是其他任何类型的显微镜都做不到的显得宠大笨重,而在大气环境中工作的 STM则小巧玲珑多了.一台ST既可以在真空也可以在大气中工作.工作环境可以,或者液氮当中.这就大大拓宽了 STM的应用范围,ST M的针尖还可以用.电子显微镜由于附带了真空系统,体积上都 M只由三部分组成,每部分的体积都不会超过一般的个人用微型计算
19、机.STM使人们第一次能够直接观察到原子在物质表面的排列状态和跟表面电子行为有关系的物理化学性质.因此,它对表面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和微电子技术的研究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和广阔的应 用前景.科学界一致认为,STM的出现是表面科学和表面现象分析技术的一次革命.借助性能如此优越的显微镜,中外科学家在众多领域里,开展了各种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 ,解决了许多理论和实验上的疑难问题.这里只举出一个最经典的研究实例:硅的7X7表面重构问题.硅是一种最常用的半导体材料,它的内部结构属于晶体类.在晶体的表面,构成晶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一一晶胞,往往会发生一定的变化,重新形成表面上特有 的晶胞结构,这种现象称为表面重
20、构.表面重构后的基本结构与晶体内部相比:可以用一些数字化的指标来进行表征分类.例如可有2 X 1、5X5、7X7等表面重构,意为表面的基本组成结构和晶体内部的基本单位晶胞相比,在某一方向上增大多少倍等等.硅表面的重构现象究竟属于哪一种?这个问题困扰了科学家们长达3 0多年.其间有人用 X射线衍射,低能电子衍射等手段观察过多次, 始终只是得到推测的重构模式.而没有直观的图象.宾尼希和罗雷尔发明 STM后不久,即把它应用于观察硅的表面重构,从显微照片上(如如图为Si (11 1)表面图 4)清晰地显示出硅表面发生了 7X7重构而不是其他类型.如今,硅表面(7X 7)再构图示7X 7重构的图象已成为
21、 STM发展史上的一张非常经典的图象,并且,许多STM实验室都可在超高真空条件下,轻而易举地获得这一结果.STM对金属表面原子结构、金属的氧化和腐蚀机理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例如研究Cu表面具有不同氧覆盖度时,通过氧在表面化学吸附诱导铜表面再构的形成和生长过程,发现在Cu(100)表面每隔4行丢失1行铜原子,Cu -0- Cu原子链在Cu (100)表面某一方向成核,然后外延生长.而在C u( 1 00)表面在不同氧覆盖度时有多种再构情况,其中(2X 1)再构是先在平整的平台上成核,然后各向异性地生长出Cu O-Cu链,而Cu( 6X2 )再构却先在台阶边缘上成核,然后各向异性生长.ST M还用
22、于超导材料的研究,它可以在原子尺度的空间研究超导体能隙.例如它被用于 C氧化物超导体的B iO面电子态密度测量,结合其它分析技术就可确定材料不同 层的电导特性.已有许多实验室将 STM用于薄膜生长机理研究和薄膜结构性能的 研究.例如对C60分子薄膜在Si和GaAs不同晶面上的生长过程研究, 弄清了生核 初始阶段的标度规律和成核设置.STM可在大气和液态环境下使用,而且对样品不产生损伤。 研究特别具有吸引力.以往用电镜研究生物样品 处于脱水状态,引起样品状态的极大变化.ST 质、酶、生物膜结构研究中,并取得一系列进展 子D NA的研究,用S TM获得了在不同环境下这些特点对生物,由于必须在真空中
23、进行,所以样品M已应用于核酸结构、蛋白例如对决定人类遗传性状的大分(水、大气、真空)D NA分子的形Bi 2 Sr 2C aC U2O8 高 T貌,能在接近原子尺度上观察 D NA的结构,测定DNA双螺旋的螺距、碱基 对间距、碱基对夹角等重要参数.第一张DN A分子的STM图像于1 989年1月问世(如图4),被评为当年美国的第一号科技成果 验室利用自制的STM ,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及前苏联科学院分子生物学研究所合作, 种新的DN A构型平行双链 DNA (Parallel stran d ed DN A)的STM图像.一切生命物质中的D 每时每刻在进行着,但过去人们从未直观见过,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利用STM拍摄到了表征中一瞬间的照片,即对D NA生物大分子的操纵和拍摄生命体系内部生化反应时引起的大分子结构的动态变化 谓“分子电影”已成为前沿课题,这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空调货架转让合同范本
- 海外投资业务合同范本
- 空调机组拆除合同范本
- 港内拖船买卖合同范本
- 煤矿顶木回收合同范本
- 渔船装货配送合同范本
- 种植土壤购买合同范本
- 混凝土安全环保协议书
- 洁版钢材购销合同范本
- 2025年江苏事业单位招聘考试计算机类综合能力测试真题
- 农交会营销方案
- 2024-2025学年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青岛版五年级上册期中测试数学试卷(无答案)
- 普通心理学动机新
- 国网基建各专业考试题库大全-安全专业-上(单选题汇总)
- TZHUSA 001-2023 水面智能 救生机器人
- 干部履历表(1999年版)
- 2021国开 人文英语3 边学边练参考答案
- 徕卡Leica-TS30-TM30用户手册
- 中国金币总公司招聘考试题
- 中宫格练字模板
- 魏晋南北朝文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