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渡荆门送别》阅读训练六则附答案_第1页
李白《渡荆门送别》阅读训练六则附答案_第2页
李白《渡荆门送别》阅读训练六则附答案_第3页
李白《渡荆门送别》阅读训练六则附答案_第4页
李白《渡荆门送别》阅读训练六则附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李白渡荆门送别阅读训练附答案【原文】: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注释】1 、 xx: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2 、 xx:古 xx 之地,泛指今xx、 xx 一带。3、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4、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xx上xx的xx景象。5、怜:爱。6、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阅读训练】:一:(1)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2)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

2、角度进行赏析。对于本诗,清人xx曾评价说:“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 二字可删。”从全诗来看,你同意他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 4)这首诗的结尾运用了拟人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5)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 100 字内)。(6)品味该诗尾联中“送 ”字的妙处。二:1.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它交代了远渡的 和此行的 。 2.诗的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是从哪一角度来写的?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3.颈联的描写视角与颔联是否相同?这两句的描写角度又有何不同?诗中的“天镜 ”和 “海楼 ”分别指什么?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4.

3、诗的尾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为什么称面对的长江水为“故乡水 ”? “万里 ”一词与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相照应?三:1.对该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中间两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B、颔联两句,写出了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景中也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C、尾联写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李白远行,既点明了题目,又暗示了故乡人的深情厚意。D、全诗情景交融,想象奇特,显露了诗人豪迈的意气和浪漫的情怀。2.抒发作者乡愁的是, 。 3.写景的句子是_, , , 。是按 顺序描绘的。4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

4、句,并说说理由。四:1 )本诗的题目是“送别 ”但从诗歌的内容看,却看不到送别的是谁,联系诗歌的意境,其实作者是写故乡水送别诗人自己表达了的感情。诗歌运用了的写景方法,其中颈联是,颔联( 2)颔联中的“平野 ”是指诗中的,“大荒 ”是指诗中的。( 3)下面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B.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人”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 壮阔景象。C.颈联描绘了 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 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5、 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李白乘船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随着眼前景物的变换,诗人自然 地描绘出画卷般的景色,乡思旅情,尽在诗中。B.颔联炼字精妙,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 ”渲染出江水汇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C.颈联描写了一幅空阔辽远的月夜云天图,想象大胆奇特,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表达出诗人豪迈的心情和新鲜的感受。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用拟人手法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之情,收束全诗,余音袅袅。( 5)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像,描绘第二联所展现出的画面。( 6)这首诗用词非常精妙,请

6、举例说明。( 7)“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五:1 、赏析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并答题。 本诗从体裁看是?诗,从内容看是?,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 诗中描绘过荆门入楚地时所见景色的诗句是:。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是2、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其中第二联中的“随 ”“ 入 ”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随 ”字好在何处。3: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像,描绘第二联所展现出的画面。5、诗歌第四联抒写了诗人()的情感。6.写景的句子是“? ”是按由远到近顺序描绘的。7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7、8.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xx的近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请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9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六:1:渡荆门送别写的是什么情景?从本诗来看,它是否为朋友送行?2、你能想象一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你任意选择一个角度进行赏析。角度一:请说出这句诗歌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角度二:请对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中的 “随 ”字和 “入 ”字进行赏析。角度三:请说说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怎样的情感?(从写作技巧方面赏析)3:、你能说说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意境呢?4:尾联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参考答案】一:(1)仍怜故

8、乡水,万里送行xx。(2)答题示例: 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赏字词:“随 ”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 ”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3)沈德潜的说法是有道理的。诗中确实无送别朋友的意思。从诗的内容来看,“送别 ”应该是作者告别家乡的意思,所以删去“送别 ”二字更为合适。(4)作者移情于物,表

9、面写江水送自己,实则是自己思念故乡。(3 分 )(5)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能清楚地描绘景象,语言通顺得2 分)(6) 送“ ”字直接点题(扣题),(1 分) “送 ”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1 分)二:1 、记叙。地点、目的2、颔联描写了荆门的地理形势和壮阔景象。是从动态的角度来描写的(诗人乘船,山和江水随着船的移动而逐渐远去)。连绵的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消失了;江水奔流着涌入了无际的旷野。3、不同。

10、颔联是以动态变化的角度来写景,而颈联是以静态的角度来写的。 “天镜 ”指的是月亮,“海楼 ”指的是云彩。抬头遥看万里长空,只见一轮明月,犹如天上飞下的明镜,皎洁澄澈,普照大地。那飘荡在碧空的朵朵彩云,忽而连结在一起,构成了壮观的海市蜃楼的幻影。4、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还有离乡惜别之情。诗人之所以称长江水为故乡水,是因为诗人在蜀地(四川)长大,长江流经四川,为表达对家乡的浓厚爱恋之情。三:1.C 2.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3) 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由远到近(4) 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

11、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将静上一页1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艺术效果十分强烈。“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之意,而是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

12、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另一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深。四:(5) 念故乡,热爱故乡虚实结合虚景实景(6) xx 外 xx(7) A(8) C(9) 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10) “随 ”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尽 ”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一个“下 ”是动词,月亮下来了,月影像一面镜子从天上飞下来了,想象奇特。( 7) 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

13、。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赏字词:“随 ”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 ”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五:1:五律送别诗比喻拟人对偶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答: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3:答: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深情。4: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

14、,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5:对故乡无限依恋(对故乡思念)6: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A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B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

15、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艺术效果十分强烈。C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之意,而是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另一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深。8:答:“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天上云彩,层层叠叠,构成海市蜃楼。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初次见到平原时的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9:答:不是,是告别故乡。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诗人初次离开故乡,确实有些依依不舍,但不说破。掉笔从对方写来,说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会送我这个远别故乡的人到楚地。六:1: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含蓄地表达对故乡的依恋之情。不是,是告别故乡,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依不舍送别远去的游子,游子思乡之情。2:角度一:答:(从意境方面赏析)苍茫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角度二:答:(从语言方面进行赏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