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大规模定制在电子产品制造业的应用1 大规模定制的概念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客户需求多样化、 个性化特征的日益凸现,大规模定制(MassCustomization , MC)作为一种帮助企业避免传统生产方式的弊端、在市场中保持竞争力的新 型生产方式出现了。1970年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在Future Shock一书中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的设想:以类似于标准化和大规模生产的成本和时间,提供客户特定需求的产品和服务。Toffler A, Future ShockM , Bantam Books, 1970. Stan Davis, Future PerfectM
2、 , Addison Wesley Longman Publishing Co, 1987.1987年,斯坦戴维斯 (Start Davis)在Future Perfect一书中首次将这 种生产方式称为 “ Mass Customization,'即大规模定制(MC)。1993年约瑟夫 派恩二世(Joseph Pine II)在大规模定制:企业竞争的新前沿一书中写到:“大规模定制的核心是产品品种的多样化和定制化急剧增加,而不相应增加成本;满足个性化定制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其最大优点是提供战略优势和经济价值。” 约瑟夫.派恩,大规模定制 一企业竞争的新前沿M.,操云甫,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3、出版社,2000.大规模定制的概念随着大规模定制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相关理论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大规模定制进行了定义。美国生产与库存控制学会的定义是:“大规模定制是一种创造性的大量生产,它可以使顾客在很大的品种范围内选择自己特定需要的产品,而且由于采用大量生产方式其产品成本非常低。”Duray等认为,大规模定制是以合理的价格向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它将定制生产与 大量生产这两种似乎矛盾的方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提供大批量、低成本方式生产的独特产品。 Duray, Rebecca; Ward, Peter T., Identification and categorization of mass
4、customization configurations, Proceedings of the 1996 27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Decision Sciences Institute. Part 3, Orlando, FL, USA Conference Date:1996, 11, Proceeding-Annual Meeting of the Decision Sciences Institute v 3 1996. Decis Sci Inst, Atlanta, GA,USA.1996: 1307-1309.祁国宁认为“大批量定制是在相似性、重用性
5、和整体性的基本原理指导下,集企业、客户、供应商和环境等于一体,充分利用企业已有的各种资源,在标准化技术、现代设计方法学、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等的支持下,根据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以大批量生产的低成本、高质量和高效率提供定制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方式。” 祁国宁、杨青海,大批量定制生产模式综述J,中国机械工程,第15卷第14期2004年7月下半月:1240-1245。 陈国权,中外制造企业实施批量顾客化生产的研究J,高技术通讯,1999(3): 30-35.清华大学的陈国权认为:大规模定制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将在规模效益和满足顾客个性化两种要求上寻求平衡点。它指既具有大规模生产的高效率、低成
6、本,又能够像单件生产那样满足单个顾客需求的生产方式。对各类文献观点进行概括可知,大规模定制不单是一种现代化的生产方式,也是一种现代化的管理模式,还是一种技术和方法,更是一种贯穿设计、开发、生产、装配、交付全过 程的系统的概念。因此,大规模定制是一种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生产方式,是在大规模生产的基础上,通过产品结构和制造过程的重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先进管理技术的理论和方法,以大规模生产的成本和速度,为单个客户或小批量多种市场定制任意数量产品的一种 生产方式。2 运用大规模定制的必要性2.1 传统大规模生产的问题2.1.1 不可避免的成本损耗厂商难以避免的成本包括原材料、人工、库存和
7、机械成本。 传统的大规模生产一般按对象专业化原则生产,采用高效的流水线进行生产,具有批量大、效率高、成本低、交货及时 等优点,通过规模经济来提高生产系统的市场竞争力。但这种以少品种大批量方式组织生产的“刚性”制造系统,生产组织和生产过程僵化,难以适应现在多样化、 定制化的市场变化,决定了产品品种较少且固定,意味着企业上市的产品不可能很丰富,无法满足新市场环境下用户群的需求,造成产品浪费和大量产品库存, 也造成了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大量库存;同时,企业为了更好更及时地满足分销商的订单需求,往往会提高生产规模,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库存、人工、设备维护和周转成本,且提高了潜在风险。此外,传统大规模生产中
8、企业间的关系是纯粹的竞争关系,“同行是冤家”,企业间相互封锁,人、财、物和信息不能互通有无;同时,企业内部的等级式结构使得各个职能部门之 间几乎不存在信息交流。信息流的共享性和透明性差,信息交流的成本高。2.1.2 信息无效带来的损失就企业自身而言,传统的大规模生产从企业本身出发的生产导向缺乏对用户和市场的调 查、判断和预测,难以满足日益多样化的客户需求,限制了对企业资源的有效利用,不能满 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将带来浪费,造成时间、资源、经济成本和企业形象的损失。就相关企业之间,传统大规模生产中企业间的关系是纯粹的竞争关系,不顾市场需求的盲目竞争,相互封锁,不能实时共享信息,造成了大量的浪费,给企
9、业资金流带来了隐患。2.1.3 执行无效带来的损失一方面,传统大规模生产供应链集成程度低,管理调度易出现问题。面对随机而复杂的用户需求很难做出快速反应和动态调整,也无法保证供应链上各企业主体的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利益得到充分满足。另一方面,对特殊客户需求的单件小规模定制生产成本过高,生产效率较低,设计和生产周期长,难以有效控制产品质量, 而且单件小规模定制生产模式不能快速地响应客户或市 场需求,不能适应产品多样化造成的设计和制造的延误增加了管理与运营成本。事实上,单件小规模定制生产模式是以增加产品生产成本和降低生产效率来获得生产的适应性,不利于企业在行业的高度竞争中生存。2.2 大规模定制的
10、优势大规模定制生产被认为是 21世纪的主流生产方式,其关键优势在于定制化和规模化在 控制成本的前提下同时满足。产品生产过程中不同生命周期由是否定制被分离,通过长期稳定的生产过程产生动态变化的产品族,运用成组生产、延迟策略等手段支持成本控制和规模生产,同时满足不同的用户群体的需求。对企业来说,实施大规模定制可以获得全方位的竞争优势:(1)大规模定制将先进的产品开发和市场反馈相结合,其柔性的操作可以及时对快速 增长的市场需求作出反应。也就是说,大规模定制的产品是按照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而定制的,因此能够针对细分市场形成大量且不同层次的客户群体,为厂商挖掘客户关系、 提高市场占有率提供条件。(2)大规
11、模定制生产的基本思路在于将定制产品的生产问题通过产品重组和过程重组,转化或部分转化为大批量生产,尽量减少定制零部件数和定制环节。其生产策略之一是在产品设计中融入模块化设计思想,采用标准化的模块、 零部件,减少定制模块和定制零部件的数量。这种生产策略,根据用户的需求,考虑产品的共性和个性,将产品的生产流程化、分 割化,形成通用件和定制件等不同的生产步骤,使企业很容易在原有产品设计的基础上,开发出各种变形产品,以适应现代多样化、定制化的市场需求。(3)大规模定制企业能够迅速地适应市场、技术、标准和潮流等方面的变化,将易于升级的设计能力和不依赖于产量的生产能力结合起来,迅速地生产所需要的产品,所以几
12、乎不会错过任何订单。(4)大规模定制将客户群、产品族和时间阈值有效整合,得到订单分类,根据订单分类排列组合,将生产流程分为通用件和定制件生产部分,不仅满足了用户需求, 且这种标准化、模块化生产方式,有利于降低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同时,大规模定制这种标准化和模块化的生产,更有利于对产品供应链的管理,结成供应链联盟,灵活调度;供应链上各主体信息共享,协同作业,可以减少信息无效带来的损失,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这种供应链联 盟管理,充分利用各供应链主体的生产能力,产品生产流程化,提高了生产的柔性,有利于节省相应时间,提高生产效率。3 电子产品制造业引入大规模定制的驱动力3.1 电子产品制造业的生产特点
13、本报告针对的是消费类电子产品制造业的大规模定制。在这里,消费类电子产品主要指用于个人及家庭消费的通信设备、音视频播放设备、电子办公设备、电子保健产品、家用汽 车电子设备、个人电脑、数码相机及其相关配件等。生产这些消费类电子产品的行业即本报 告关注的电子产品制造业。需要说明的是,这里主要关注电子产品的制造过程,而不是针对上游的技术创新研发领域。电子产品制造业的主要特点有:(1)产品生命周期较短,规模增长迅速,而配件价格下降快使得库存成本相对升高;(2 )顾客对电子产品功能和外观的个性化定制提出更高要求。(3)在核心技术成熟后,以零部件生产与装配为主要生产流程;(4) 对零部件功能要求高, 但可以
14、采取模块化设计和制造,装配快捷,劳动力成本相对低;3.2 运用大规模定制的必要性对于电子产品制造厂商来说,相对于高新技术的研发和艺术设计,更注重生产过程与供应链效率的提升,从而节约库存、调度和运输成本;同时,又必须满足日益丰富的市场需求, 在扩大规模的同时避免产品同质化和利润率下降的趋势,进军细分市场,提升产品差异化程度,在零部件工艺和配件的创新组合等方面为顾客带来新的选择,通过生产的灵活性和柔性化提高市场竞争力。 在消费者需要高质量、 低价格和定制产品的买方市场环境,厂商竞争逐渐从价格竞争转向产品多样化和市场投放速度的竞争。赵秀栩杨明忠面向客户的产品规模定制设计及其应用J.包装工程.2002
15、.23(3).137-146.这一将产品多元化、定制化的过程不能以牺牲成本和快速响应能力为代价,但现实的复杂性不仅增加了企业不可避免的成本, 也增加了由于信息无效(对顾客特定需求无法明确把握)和执行无效(多元需求导致的复杂生产过程和更多供应链主体的参与增加调度难度)蒙受损失的危险。从而,电子产品制造厂商想要同时达到提升市场占有率、保证生产柔性与效率并控制成本的要求以提高利润和市场 竞争力,需要引入大规模定制方式来缓解矛盾。3.3 运用大规模定制的可行性电子产品多由零部件装配而成,这一自然属性使得生产过程能够分解成零件、部件的分别生产和组装,从而可划分为通用化生产和定制化生产两部分,进行模块化与
16、个性化的结合。对通用件依据已形成的标准和规范进行生产后,按照顾客对产品外观和功能的要求,通过装配、系统变型和模块组合的方式对零部件和设计进行重复使用,同时能够满足顾客多样化的需求。这种特性也是模型中产品族、客户群划分的基础,使大规模定制可以运用成组技术。 另外,电子产品可采用直销的方式进行销售,这就使得客户和厂商、产品的联系更加紧密, 获得需求的途径更加直接准确。4 大规模定制在电子产品制造业中的解决方案一一SICP莫型4.1 模型的任务基于大规模定制理念,国内外研究已经给出多种模型。本模型的主要任务是完整呈现适 合电子产品大规模定制的整个流程与不同维度的集成,在这个相对整合的体系中赋予客户需
17、求更高的优先级,并体现整个系统的动态性和复杂性。具体来说:首先,模型要实现在交货时间和产品定制程度上均灵活体现客户需求。在交货时间方面,客户可能需要快速交货, 紧急定制需求将使得生产流程发生一定的改变,而本模型的目标是考虑到并实现这种情况; 在产品定制化程度的维度上,客户可能从产品或零部件设计工艺上就有特殊要求,从而需要完全定制;也可能在零件、部件的生产和组装上加入个性化需求, 而满足这些零散而随机的客户需求是系统更为核心的任务与目标。第二,在保证需求得到最大程度满足的基础上,通过定制件和通用件生产过程的分离以及延长通用生产过程的策略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不必要的时间与物质成
18、本损耗。而由于生产过程的模块化是与特定客户群对产品族的划分要求紧密联系的,在模型中也有必要加以体现, 避免在考虑生产成本时孤立用户需求,忽视用户需求对定制过程的巨大影响。此外,大规模定制模式由于动态的引入了客户需求并集成于网状的供应链关系中,对厂商及其他供应链成员在库存、运输、生产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采取一定方式尽量在保证前两个任务的同时控制额外的消耗和风险。4.2 模型的实施基础与软硬件条件对于大规模定制的实现方法,理论研究成果之一是延迟制造策略,即在供应链流程中尽量延长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将最终的产品工艺和制造活动延迟到接受客户订单之后,并通过赋予新的产品特征或采用通用模块装配
19、个性化产品来实现定制化。这是模型得以灵活引入客户需求并使得生产流程发生变化的重要理论前提。延迟制造模式使得通用模块的长度依据客户需求的引入时机具有可伸缩性,实现不同程度的定制化。另一前提是零部件中通用件生产和定制件生产的可分离性。通用化过程是客户特定要求引进之前同一类产品都要经过的流程,是大部分客户的共性需求, 是厂商已经形成标准和规范的生产过程;而在通用化过程后根据客户订单要求在生产、装配、包装等流程中从事的差异化操作即个性化、定制化生产过程。本模型实施的前提即产品能够被分为部件和零件分别 生产再进行组装,且不同生产流程之间存在一定的分隔界限,从而有利于讨论通过模块化生产控制成本的方法。电子
20、产品制造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这一前提。本模型的应用需要企业拥有一定的软硬件基础,最重要的是成熟的信息化体系,包括 ERR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以及与信息系统软件配套的硬件设施。良好的企业信息化 总体架构能够保证模型中信息流维度的任务得以实现,一方面,这是保障客户信息有效引入并被高效处理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实现厂商内外信息的一致性、共享性和透明化促进整个大规模定制生产体系中企业联盟的协调和业务流程的畅通。il=Fi=rV曰iwfctr 邛累急订单?足是屯帆坏v否|讥金业<I.-.销柱耳仙H特订单t完全龙主 r*J,'哎户ftI j定辑通用毎 £ 制用电逊 妊1M 中
21、 用,r un '-1丁 1是成閔4.3模型具体运行机制说明4.3.1四大维度与模型运行过程暮»丄快嚏应旋"功曇上走 即卜层虎敏謝u网|側fr养.离谯的*'t*u” 按minor aiwfc 疋制M; Pwttrr '一个完整的规模定制产品生产过程不仅应反映产品生产过程时间上的衔接与同一生产仟加社碑;tjMlT心ffQ 暉嘘ft ib洞杆怙1丹用:成用:站; rnp. DS5l 5CMrCRM婆地斗.K的诅阳英jlftlI坐产址*理冋阑怕 -WffAl声能力幅协阶段不同类型产品空间上的排列,还是完整供应链系统中各成员之间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弋知黑疋
22、创件主产顷客山求右7品设il屎通用件生产-锤& t 'V - r- /. r - .M豊的價需石总的HMM 濯亂、射盍9UL : 功產的H卓定置巾畑扯的丘慎 -罰申订輕一次分类、翳网运往爭仔商或顾客运往分谓中心包装获殍期客订叩宜制山I以及价值等的合理运转的体现 姚建明,大规模定制模式下的供应链调度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9: 26.。SICP模型所提出的解决方案集成了电子产品制造业大规模 定制过程中的四个维度:生产流程维度、客户维度、信息流维度和供应链维度。其中,生产 流程和客户维度关注的重点是具体的客户订单,是引入客户需求、识别与实现不同定制特征的主要范畴;
23、信息流维度和供应链维度则在整合程度更高、更宏观的层面上关注供应链联盟成员的互动与流程的衔接。客户维度对应着从客户基本需求出发的三类产品订单类型:从工艺设计环节开始定制的特殊订单产品在零部件制造、组装和成品包装环节各具体模块引入定制需求的一般订单 产品,以及在交货时间上有特殊需求的紧急定制产品。其中,针对客户需求到达的不定期和随机性并考虑到厂商与供应链的调度成本,对特殊订单(第类)和一般订单(第类) 都施加了时间阈值的控制。时间阈值是在定制产品生产的实际时间、对订单信息进行处理的附加时间之外,等待同一产品族中其他订单到来的时间。时间阈值有利于合理确定定制生产供应链调度周期和调度调整,是延迟策略的
24、一种体现。时间阈值与产品族相结合,能够在一 定范围内匹配顾客需求并借助规模的增大降低成本;而紧急定制产品(第类)不受时间阈值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延迟策略对具有紧急需求的客户的负面影响。在这一维度上,模型依据客户订单需求对产品按定制程度和交货期进行了初步分类;并分析订单中顾客对不同生产环节的定制要求,进行二次分类。生产流程维度是模型的主体部分,概括的是电子产品从工艺设计到制造到包装的生产流 程,其中制造环节包括零件制造、部件组装、成品组装三个模块。 在产品维度粗略分类的三个产品族到达生产流程之前,按照客户需求到达的具体子环节或时间节点被进一步细分,从而决定了通用化生产和定制化生产的比例和策
25、略,在生产流程维度实现产品族的生产。同时,在每一子环节中,还必须考虑厂商是否具有维持生产强度和节奏的最小库存,以及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生产能力是否足够。供应链维度和信息流维度实现的任务为产品和生产流程从宏观角度和整个生产销售网 络的层面提供了保障和控制。在供应链维度,制造商或主体企业与供应商、分销商和零售商 之间涉及的利益和业务关系较为复杂,既相互依赖,又存在竞争,主体之间关系交叉重叠, 形成动态的网状供应链。而处在多重网状关系节点上的各个企业在从事多个业务流程的过程 中对自身库存及生产能力的消耗也各不相同,调度决策中应予以充分识别和考虑。总之,为了实现有效的大规模定制,应保证供应链成员的统一利
26、益、交流协作渠道的畅通和生产能力的充分发挥,以提高供应链的柔性和敏捷性,支持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和对动态生产过程的灵活调度。在信息流维度,必须支持和维系两类信息交流渠道的畅通,减少信息不对称和供应链上的不确定性:(1)顾客与主体企业之间;(2)主体企业与网状供应链中的其他成员之间。顾 客与主体厂商之间的信息交流保证了顾客需求传达与厂商识别需求的准确性;供应链各成员之间的信息流则有利于利益的协调与业务流程的无缝对接,实现供应链的整体优化。具体来说,结合供应链成员结构的信息流建设包括四个方面:A在SCM系统中建设供应商之间、供应商与制造商之间的信息传递平台,保持数据完 整性与透明性,实时更新状态,
27、获得各成员在生产、运输、库存、设备等因素上对大规模定 制的支持水平与生产能力参数,以随时更改调度策略, 保证原材料供应的充分与迅速,又避免产生过多库存积压。B. 运用一定的决策支持系统辅助制造商对市场需求的预测和对客户订单的动态定位,提高主动性和拉式供应链的效率。C. SCM系统也要支持分销商、 零售商之间以及与制造商之间供需信息的交流与协调,揭示市场对产品接受程度的反馈信息,并支持厂商做出快速反应和适当处理;此外,分销商、零售商与供应商也应支持调度的灵活调整和信息流的畅通,例如,为响应客户对包装的定制需求,运用延迟策略,成品包装环节从厂商转移到下游的分销商进行,分销商可直接从供应商处获取特定
28、包装所需要的原料而不经过中心厂商的周转,从而提高效率。D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建设保证动态性、随机性高的顾客需求得到识别和处理,并建立顾客满意度的反馈机制。供应链管理的核心问题是有效协调和控制好供应链上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以实现整个供应链高效运行并满足顾客需求的目的。只有依据准确的信息作出决策,整个供应链才能高效运作,提高顾客满意度,提升竞争力。刘永胜.杜志平.白晓娟.供应链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以主体厂商为中心的供应链信息系统在保障信息流畅通的基础上确保以最优方式利用资源,保证供应链的开放性和动态性,从而缓解在实现快捷反应、成本控制与满足顾客需求的针对性和精细化的过程中相互协
29、调的难度和可能 存在的冲突。4.3.2 关键问题4.321 客户需求以客户为中心的大规模定制生产首先需要完成客户需求的获取和初步加工。这是在市场调研和客户需求预测的基础上, 在大规模定制过程中实现敏捷、 准确的供应链响应的第一步。 对客户需求的获取要求迅速、真实、全面,在与客户的各个接触点上采集和分析需求,对客户需求的初步分类要求合理、可操作,有效地指导定制化生产,减少误解客户需求带来的不 必要的成本与时间损失。实现客户需求的有效获取, 厂商可在网站上提供与客户的交互平台,在与客户建立初步联系时,采用动态可定制的需求模板和规范的信息描述格式供客户对其信息与需求进行定性 或定量的描述,协助客户完
30、成需求的详细描述与定位。顾客对电子产品的一般需求包括易用性、易维护性、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美观等;同时,顾客的特定需求也受其人口统计 特征、行为特点、心理因素、性格特征、生活方式、身份地位和所处环境的影响而具有特殊 性。例如,女性和男性对产品的外观、材质和性能的偏好程度存在差异,如女性更多地希望 笔记本电脑具有精致典雅的外观,喜爱安静的女性顾客也会对降低噪音提出要求,从而对电脑的散热功能需要特殊设计;不同职业和教育背景的客户对产品的配置要求也各不相同,如普通中学生对笔记本电脑的硬件配置要求远低于程序员,而往往在轻便性、易用性上要求较高。同时,顾客需求也具有相似性, 如相同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
31、下的顾客可能具有相似的消 费选择。因此,厂商一方面要识别顾客的特殊需求,不仅要在网站界面为客户提供输入或选择针对产品的各种需求的表单,也要询问客户的基本信息与社会背景,包括性别、年龄、地域、教育程度、职业、兴趣等;另一方面可以利用顾客的相似需求进行客户信息和产品生产 的分类成组管理。客户信息不仅将用于对单次订单的定制生产,也将存储在后台数据库中用于聚类分析,可利用决策树等数据挖掘模型将客户进行合理化的分组,以便在后续经营过程中保持客户关系,满足特定客户群的具体需求。 厂商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最好具备自学习和 自推理机制,在厂商与客户建立稳定的联系后,能够针对客户背景信息和以往需求特点利用相应推荐
32、算法自动生成特色产品推荐或对其新需求的推测,这就需要CRM系统对每一位客户的全面信息与订单记录加以整合、挖掘,在需要的时候进行客户偏好分析,主动向客户推送一些与其特点和需求相匹配的新产品推荐和相应的产品定制建议。这样就有可能激发用户的潜在需求,在创造增值机会的同时提高客户忠诚度,与客户保持长期稳定的关系。接下来是客户需求的满足。 客户订单的初步分类显示了普遍意义上的两类需求:(1)对产品本身的特殊性需求, 即定制化程度上的需求;(2)对尽快获取成品的速度要求,即交货时间的需求。对定制化程度需求的满足通过针对客户群和产品族划分的成组生产技术来实现,这一策略、技术和具体的数据管理成为连接产品开发、
33、生产制造、客户营销等子系统的纽带,是在产品全生命周期中考虑顾客的随机需求、将需求和厂商生产能力相结合的途径。按生产流程各环节是否定制对客户订单进行分类并生成初步的产品族(A:定制 B:通用 C:定制+通用),如下表所示:这是在订单初步分类(形成定制程度和交货时间两大类需求)后的对定制程度在生产流程各环节上的二次细分。举例来说,对于编号为9的产品族,客户的需求可表述为:设计工艺是定制化的(A),部件由定制部件和通用部件两部分组装而成(C);而其中定制部件是完全由定制零件构成的(A+B中的A;与之相比,编号为 13-16的产品族中C+B零件表示C 类部件中的定制部件由定制零件和通用零件组装而成;编
34、号为17-20的产品族中B+B零件表示C类部件中的定制部件由通用零件定制化组装而成);接下来,对部件进行定制化组装形成成品(A)并要求定制化的包装(A)。这样,编号为 9的产品族就可以表示为 A(A+B)CAA便于对需求的自动化运用延迟生产策略的 提升响应客户需求型。通过将客户需求进行分类和编码,转换为形式化的需求特征集合,处理和过程的自动化控制。对交货时间需求的满足通过延迟生产策略和供应链联盟策略实现。 根本功能在于尽量运用高效稳定的模块化生产而压缩定制化生产的时间, 的敏捷性。而供应链上包括供应商、制造商、主体企业、分销商、零售商等在内的角色通过 建立基于一致利益的联盟,提升了供应链调度的
35、协调性,改善了整个业务流程的流畅性。从而,在定制化程度和交货时间两个维度上,提供能够“对客户群的整体需求的预先满足,对离散客户个性化需求即时满足”的解决方案。大规模定制对客户需求的有效识别、获取与满足本质上是一种客户关系管理,旨在实现客户价值的发现、需求的开发、关系的维护和忠诚度的提升。大规模定制模式下企业对客户 需求的满足能力是企业与客户保持紧密联系、获得发展的关键所在。大规模定制下的客户关系管理问题和对策研究对顾客在产品不同模块特定需求的灵活满足以及进一步的顾客偏好挖掘与预测体现了客户关系管理的核心,即发现和创造竞争者无法仿制的顾客激励。厂商应明确这一理念, 并借助完善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和
36、软件工具提供支持。CRM系统应能够动态地获取客户特征,分析和预测其对产品的具体要求,并支持客户需求在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灵活介入。4.322 成本控制大规模定制模式下的生产过程使不同的生产和管理模块成本有增有降。在降低成本方面,按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定制化程度分类形成的产品族不仅是实现客户 需求的保障,也在成本控制中发挥很大作用。通用和定制生产过程分离是通过“动态向静态 转换的方法”处理供应链运作动态性所增加的成本的,可以通过对成熟生产模块的重用、调整和组配实现一定的成本控制。在通用化生产过程中,由于已经将成熟的方法与技术归纳为 模块化、规程化、标准化的解决方案,可以通过对这些现有方案的重用、改进和
37、组合来响应 客户的个性化需求,由此可削减非增值环节在执行中对时间、物质、能量的不必要损耗。在按生产流程是否定制来划分的产品族时,尽量依据延迟生产策略,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前提下最大化通用生产过程的比重。在成本增加方面,其一,为保证库存和相应的生产能力满足最低生产节奏,需要厂商和供应链其他成员预留一定的额外库存和空余生产能力,这是大规模定制中难以避免的成本。 其二,大规模定制对订单的二级分类、对紧急订单的特殊处理等加大了订单管理的难度,使得订单管理成本提高。此外,定制过程中通常含有不可避免的增加的成本损耗,因为这些定制操作往往是为了满足客户特定的新要求而未标准化、流程化的,新生产工艺、新原料的采购、
38、独特的包装等可能会产生额外成本或时间延误。但订单管理的目的是准确把握顾客需求,定制方案也是产品制造的增值环节,有利于创造新的市场价值并减少由于不满足市场需求造 成的浪费。因此,应该保证订单管理、定制环节和供应链有效调度创造的额外价值超过定制过程中 难以避免的生产、库存和管理成本,同时运用通用生产及其延长策略进一步节约成本,实现一定的利润空间。在对厂商内部由大规模定制带来的成本与收益进行平衡的同时,也要超越企业自身, 将成本控制思想进行拓展,追求在跨企业层面上实现的供应链成本管理。供应链成员之间关系紧密,利益相通,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被供应链间的竞争取代。供应链成员之间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加强协同
39、运作,市场风险可以被均衡到整个供应链中刘永胜.杜志平.白晓娟.供应链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降低成本、提升服务成为整个供应链联盟的共同目标。从而能够提高供应链运作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减少利益冲突带来的损失,达到更加积极有效的资源整合与成本控制,使整个供应链产生的价值最大。4.3.2.3供应链调度的协调延迟制造是大规模定制生产的重要策略, 但大大提升了供应链管理控制的难度: 虽然延 迟策略通过延长通用生产过程、 标准化成组生产方式提升生产效率, 控制生产成本,但交货 期的压力和紧急定制需求则要求供应链多成员的快速响应能力。定制程度、时间需求、成本控制和供应链流程衔接之间存在着相互
40、制约甚至相互冲突的情况,体现了供应链结构的复杂性、生产过程管理的复杂性、信息交换的复杂性和厂商与顾客效益整合的复杂性。而供应链调度管理必须提升系统的动态性和健壮性,对复杂内外部要求提高适应能力,同时保障不丧失对客户服务的核心导向。SICP模型对供应链的动态调度在两类时间节点上进行:一是时间阈值的到达,二是紧急订单的出现。 这种调度策略与客户订单的初级分类相对应,一方面通过通用生产过程的延长在控制成本的同时保证顾客需求得到相对快速的识别和满足,另一方面缓解了特定顾客对交货时间的严格要求与延迟策略之间的内在矛盾。在大规模定制生产过程中,厂商在各环节的生产能力是随着库存、设备维护、运输能力等因素动态
41、变化的;而站在供应链的层面,由于供应链的连通性和系统性特征,在牛鞭效应的影响下,某一协作成员在生产能力上成为薄弱环节都可能将损耗的时间和成本延伸到下游, 造成供应链整体生产能力的下降甚至产生拥塞,从而不能适应对大规模定制中延迟生产和对客户需求敏捷反应的较高要求。从而,客户需求的满足有可能受到生产能力的制约,需要厂商一方面预留适当的额外库存和空余生产能力,另一方面在系统辅助下进行快速调度,在适应和提升供应链成员生产能力、减少客户损失和控制效率损耗之间实现权衡与协调。供应链体系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性协作体系,要实现系统的综合收益最大化,必须合理权衡整体与局部的利益关系姚建明,大规模定制模式下的供应链调
42、度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9: 106.。而合作为供应链成员带来的收益也是明显的,包括提高采购效 率、分担成本、新技术的扩散与吸收、客户信息共享带来的市场拓展等。供应链关系的协调 与管理需要厂商具备 SCM的理念、管理方法策略及软件工具的辅助。4.4 模型特色与带来的效益首先,SICP模型是从全局角度对产品制造过程中供应链、信息、客户与生产流程四个重要维度的统一与集成,从而致力于多重任务的实现和多重利益的满足。第二,SICP模型保证了灵活的拉式供应链,允许客户动态、随机地在任意生产环节中多次加入需求而不一定限制顾客处于流程末端。这与电子产品制造业在现实中面对的日益复杂的顾客需
43、求相适应。第三,通过对客户需求的二级分类,在定制程度和交货时间两方面保证需求的获取与满 足,将客户需求与供应链调度和具体的生产流程相统一,保证需求的准确匹配。第四,模型按是否在特定生产环节中加入客户需求进行产品族的划分,从而分离了通用生产过程与定制过程,有利于节约成本,提高厂商的敏捷反应能力与生产调度的柔性。4.5 模型的应用一一某品牌 PC机案例分析将某品牌台式PC机作为电子产品制造业大规模定制策略的典型案例,应用SICP模型分析其解决方案。该IT公司在创立后近三十年中从一个电脑零配件组装厂成长为世界500强。公司自创立起并不是把研发作为核心竞争力,一直以来致力于挖掘IT价值链中的机会,以成
44、本优势实现高速发展,而关键之一就在于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实现了优化的流程控制与渠道管理。应用先进的SCM系统,敏捷的供应链管理得到保障,如该公司有90%的采购程序通过互联网完成,通过与供应商的紧密沟通,物料清单的完整信息得以实时共享,原料及零部件在投入生产前只需2小时左右的库存成本。当面对越来越丰富的市场需求和动态的市场变化,该公司为了保持其市场地位, 继续与IBM , HP等竞争对手抗衡,采用了大规模定制的生产策略, 在保持并放大其成本优势的同时迅速有效地把握市场价值。采用直销的方式,该公司对客户针对PC提出的配置要求能够更加直接地获取和快速地满足。当同类企业采用传统方式提供 定制产品通常需要 30天时,该公司从接收订单到将产品送到客户手中只需7天。对于制造厂商来说,台式 PC机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